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电结构动力屈曲研究
1
作者 李万润 范科友 杜永峰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72,409,410,共11页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风电结构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一种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分析方法。首先,以西北地区某2.0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建立考虑叶轮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对其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屈曲进行分...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风电结构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一种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分析方法。首先,以西北地区某2.0 MW风力发电机为原型,建立考虑叶轮及机舱偏心的集中质量有限元模型,对其在重力作用下的静力屈曲进行分析,并确定动力屈曲的考察部位;其次,选择14条天然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结合增量动力分析,通过B-R准则考察选定节点的相对位移最大值,并绘制节点的相平面图,对塔筒结构的动力屈曲进行评价;最后,分类讨论了影响风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发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R准则及相图法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判别动力屈曲;在地震动作用下风力发电塔筒门洞下部出现局部的塑性动力屈曲现象;地震下风电塔筒结构动力屈曲的发生与地震激起的塔筒模态和地震频谱的集中程度有关,且主要受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塔筒 动力屈曲 增量动力分析 B-R准则 相平面
下载PDF
电涡流-磁力混合装置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2
作者 朱前坤 姜浩文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为提高电涡流阻尼器(TMD)的阻尼性能并节约材料成本,将电涡流TMD和磁力TMD结合提出一种电涡流-磁力TMD(EMTMD).介绍EMTMD的工作原理,并以某一人行桥结构模型为例设计EMTMD,利用试验方式计算出衡量其阻尼性能的电涡流阻尼系数和磁力阻尼... 为提高电涡流阻尼器(TMD)的阻尼性能并节约材料成本,将电涡流TMD和磁力TMD结合提出一种电涡流-磁力TMD(EMTMD).介绍EMTMD的工作原理,并以某一人行桥结构模型为例设计EMTMD,利用试验方式计算出衡量其阻尼性能的电涡流阻尼系数和磁力阻尼系数,并验证三维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稳态和瞬态方法的准确性.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影响两种阻尼系数对的三种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得出影响规律.依据其影响规律对EMTMD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EMTMD放置于人行桥结构模型上进行振动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EMTMD对人行桥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且减振效果优于传统电涡流T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电涡流-磁力阻尼器 有限元法 阻尼系数
下载PDF
考虑节点作用的输电线路覆冰脱落动力响应研究
3
作者 杜永峰 李元 +1 位作者 王光环 王璐娜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203,共15页
输电导线脱冰会引起导线强烈振动,是输电塔-线体系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塔-线体系脱冰动力响应的研究忽略了螺栓节点的滑移效应,不能对脱冰时输电线路动力响应进行准确估计。文中建立了考虑螺栓滑移作用的输电塔-线体系数值模型,... 输电导线脱冰会引起导线强烈振动,是输电塔-线体系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对塔-线体系脱冰动力响应的研究忽略了螺栓节点的滑移效应,不能对脱冰时输电线路动力响应进行准确估计。文中建立了考虑螺栓滑移作用的输电塔-线体系数值模型,分析了螺栓滑移效应对导线脱冰引起的输电线路动力响应的影响程度,讨论了脱冰位置、档距和绝缘子长度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栓滑移效应导致输电塔位移响应明显增大;输电塔脱冰振动响应随着档距、脱冰位置高度、覆冰厚度和脱冰率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绝缘子长度和导线初始张力的增大而减小;边档导线脱冰动力响应大于中档导线的脱冰动力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冰脱落 螺栓滑移 输电塔-线体系 数值模拟 动力响应
下载PDF
钢骨混凝土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研究
4
作者 李文博 杜永峰 朱翔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3,共11页
为研究钢骨混凝土柱(SRC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利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了轴向荷载与侧向冲击荷载作用的耦合分析模型以及冲击后受压承载力计算模型。对经典侧向冲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结构柱在侧向... 为研究钢骨混凝土柱(SRC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利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了轴向荷载与侧向冲击荷载作用的耦合分析模型以及冲击后受压承载力计算模型。对经典侧向冲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结构柱在侧向冲击过程中的冲击力和位移。基于该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SRC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特性,对比了未遭受冲击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分析了其动力响应、破坏模式和两者轴压极限承载力差异,并提出损伤程度评价系数DDAG,量化分析了SRC柱的剩余承载力。结果表明:侧向冲击后SRC柱进行轴压加载直至破坏时易发生弯剪破坏,所消耗的能量相比于未遭受冲击降低较多;在相同冲击条件下,冲击速度对SRC柱的耐冲击性能和冲击后剩余承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和全面,同时边界条件和轴压比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随着轴压比增大,SRC柱在侧向冲击后的剩余承载力先增加后减小,损伤先减少后增加;基于DDAG及对应的损伤描述,可以快速地判定SRC柱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骨混凝土 侧向冲击 剩余承载力 破坏模式 损伤评估
下载PDF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在兰州地区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韩建平 李晓松 罗维刚 《甘肃科学学报》 2010年第2期45-48,共4页
采用兰州地区常用的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制作混凝土标准试块,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回弹值及抗压强度测试,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回弹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几种回弹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关关系... 采用兰州地区常用的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制作混凝土标准试块,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回弹值及抗压强度测试,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回弹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几种回弹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相关关系的数学函数模型;基于精度分析与国家测强曲线的比较,得到了兰州地区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地区测强曲线,验证了测强曲线的优越性;对影响混凝土测强曲线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弹法 回归分析 测强曲线 混凝土强度
下载PDF
配筋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韩建平 包有乾 许继祥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5,178,共9页
改善工程材料韧性和耐久性,提高框架梁柱节点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代替普通混凝土应用到梁柱边节点,考虑轴压比和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影响,设计6个配筋PVA... 改善工程材料韧性和耐久性,提高框架梁柱节点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韧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代替普通混凝土应用到梁柱边节点,考虑轴压比和加密区体积配箍率的影响,设计6个配筋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1个配筋单掺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和1个钢筋混凝土梁柱边节点试件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其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能力、钢筋应变和梁端塑性铰区转角,探讨混杂纤维的加入对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钢筋混凝土节点和单掺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节点相比,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节点的承载力高、变形能力大、延性好、耗能能力强,抗震性能显著提升。当试验轴压比从0.12增加到0.24,梁端塑性铰区产生一定的外移,塑性性能发挥更充分,同时试件的变形能力、延性、耗能能力增加。在加密区体积配箍率减小的情况下,试件仍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柱边节点 PVA-钢HyFRCC 轴压比 体积配箍率 抗震性能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风力发电塔架结构的地震损伤研究
7
作者 李万润 范科友 +1 位作者 吴王浩 杜永峰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5-79,共15页
主震对于风电结构造成既定损伤后,余震的发生又会对结构造成“二次伤害”,进而使得只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风电结构偏于不安全。为量化分析余震对于风电塔架结构的附加损伤,该文首先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选取了25条原始主余震序列,并... 主震对于风电结构造成既定损伤后,余震的发生又会对结构造成“二次伤害”,进而使得只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的风电结构偏于不安全。为量化分析余震对于风电塔架结构的附加损伤,该文首先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选取了25条原始主余震序列,并基于重复法、随机法和衰减法来人工构造75条主余震地震动序列作为输入;其次,在建立风电塔架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钢材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余震附加损伤系数来定量描述余震引起的附加损伤,并对比分析了以上三种人工构造主余震的方法对于余震附加损伤的影响;最后,结合增量动力分析,探讨了主余震的峰值加速度及主余震峰值加速度的比值对于余震引起的附加损伤及风电塔架结构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主震序列,余震序列的位移敏感区的分布区间更广,而加速度敏感区的分布区间更窄;采用衰减法来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最接近天然主余震序列的工况;余震附加损伤系数的变化规律依赖于主余震的峰值加速度比和具体风电塔架结构的主要能量耗散形式,其在非倒塔状态下的非主要能量耗散部分的变化不大,而在倒塔状态下的主要能量耗散部分则有激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塔架结构 主余震序列 疲劳累积损伤 雨流计数法 Miner理论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内配圆形钢管混凝土的方形叠合柱剩余承载力研究
8
作者 田雪梅 朱翔 +1 位作者 李文博 王伟旭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4-24,共11页
为研究内配圆形钢管混凝土方形叠合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叠合柱冲击后受压承载力数值模型。对经典侧向冲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结构柱的破坏形态、冲击力和... 为研究内配圆形钢管混凝土方形叠合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叠合柱冲击后受压承载力数值模型。对经典侧向冲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该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结构柱的破坏形态、冲击力和挠度。基于该模型研究了不同参数下叠合柱侧向冲击后剩余承载力特性,对比了未遭受冲击叠合柱轴心受压承载力,分析两者轴压极限承载力差异,并提出损伤程度评价指标(D_(dag)),量化分析了剩余承载力。结果表明:侧向冲击后叠合柱进行轴压加载直至破坏时易发生弯剪破坏,所消耗的能量相比于未遭受冲击叠合柱降低较多;在相同冲击条件下,冲击速度、轴压比和长细比对叠合柱耐冲击性能和冲击后剩余承载力影响最为显著和全面,而边界条件和钢管壁厚影响较小,但也不可忽视;基于损伤程度评价指标(D_(dag))及对应的损伤描述,可以快速地判定叠合柱的损伤程度,为结构安全提供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 侧向冲击 剩余承载力 破坏模式 损伤评估
下载PDF
装配式可更换分级屈服耗能连接集成形状优化及试验研究
9
作者 杜永峰 李芳玉 +1 位作者 李虎 池佩红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6,共13页
为增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可恢复性,提出一种可更换分级屈服耗能连接,通过在梁-柱节点处设置该连接可实现对结构屈服过程的有效控制。针对分级屈服耗能连接中的弯剪部件,基于等效应力屈服强度理论推导得到弯剪部件考虑等应力屈服的... 为增强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可恢复性,提出一种可更换分级屈服耗能连接,通过在梁-柱节点处设置该连接可实现对结构屈服过程的有效控制。针对分级屈服耗能连接中的弯剪部件,基于等效应力屈服强度理论推导得到弯剪部件考虑等应力屈服的形状曲线,通过Python集成Abaqus数值模型和优化算法获得低周疲劳性能最优的形状曲线。对5个分级屈服耗能连接试件开展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其滞回性能和变形能力等抗震性能,评价形状优化后分级屈服耗能连接的性能水平,并对弯剪部件影响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弯剪部件的塑性应变分布更加均匀,耗能能力和材料利用率明显提高;同时弯剪部件经优化后的分级屈服耗能连接试件变形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弯剪部件的等应力屈服高度比或高宽比减小,分级屈服耗能连接的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均逐渐提高,但刚度退化速率逐渐加快;各试件变形及损伤主要集中在弯剪部件和屈曲部件,且均实现了分级屈服的耗能机制,说明分级屈服耗能连接能够有效控制结构的屈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 可更换连接 分级屈服 形状优化 低周往复加载试验 抗震性能
下载PDF
TMD对人行桥疲劳寿命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马法荣 朱前坤 +1 位作者 蒲兴龙 杜永峰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8-936,共9页
针对人群运动导致人行结构振动过大而日益突出的疲劳破坏问题,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钢-玻璃人行桥为试验平台开展关于安装TMD前后人致人行桥疲劳性能的研究,采用APS400电子激振器激励模拟人行荷载,通过长期应变监测数据,分析... 针对人群运动导致人行结构振动过大而日益突出的疲劳破坏问题,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甚少。本文以钢-玻璃人行桥为试验平台开展关于安装TMD前后人致人行桥疲劳性能的研究,采用APS400电子激振器激励模拟人行荷载,通过长期应变监测数据,分析得出了该结构下的疲劳应力谱以及日平均损伤度,进而预估其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安装TMD后,结构1/2处的加速度峰值由0.15 m/s²减少到0.084 m/s²,减振率达44.0%;位移峰值由2.98 mm减少到0.92 mm,减振率达69.1%;应变幅值由40με减少到13με,减振率达67.5%。结构跨中处等效应力幅值最大,疲劳寿命最短,为74年;安装TMD后,结构跨中处疲劳寿命为2880年,延长近39倍,其他测点处依次延长了3.95倍、7.4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玻璃人行桥 疲劳破坏 应变监测 疲劳应力谱 疲劳寿命
下载PDF
圆环阻尼器截面优化及优化后的撞击性能研究
11
作者 郭青江 朱翔 +5 位作者 王伟旭 谷铜林 蔡振锐 王佳睿 郭小鑫 李沛其 《电力学报》 2024年第5期435-445,共11页
针对车辆撞击道路两侧输电杆塔的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圆环型阻尼器的新型耗能防撞装置,用其保障输电杆塔的正常使用,使输电杆塔在受到车辆撞击后能够有效减少冲击能量带来的损伤。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对新型耗能... 针对车辆撞击道路两侧输电杆塔的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圆环型阻尼器的新型耗能防撞装置,用其保障输电杆塔的正常使用,使输电杆塔在受到车辆撞击后能够有效减少冲击能量带来的损伤。通过非线性有限元软件LS-DYNA对新型耗能防撞装置的主要耗能构件圆环型阻尼器进行了冲击耗能分析,并对该耗能防撞装置进行了实际车辆撞击下的防撞性能研究。对经典钢板单向准静态加载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钢材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情况。基于此模型分析了不同截面尺寸下圆环型阻尼器在冲击作用下的耗能能力和变形情况,得出了最优截面参数,并对比分析了最优尺寸下的新型耗能防撞装置和普通输电杆塔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在落锤撞击作用下,优化后圆环型阻尼器的变形情况良好,且吸能效果达到了最佳;在车辆撞击作用下,采用优化后的圆环型阻尼器作为主要耗能构件的新型耗能防撞装置能够吸收大部分车辆撞击的能量,并有效降低了车辆撞击过程中的冲击力峰值与平台值。因此,基于圆环型阻尼器的新型耗能装置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可以保障输电杆塔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杆塔 撞击 圆环型阻尼器 耗能能力 吸能效果 有限元法
下载PDF
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压性能试验研究
12
作者 刘文林 徐奥强 韩建平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为实现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受荷开裂过程中裂缝的全过程控制,提高其压缩变形性能,在传统ECC中掺加钢纤维,制备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HyFRCCs)。以PVA纤维掺量、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长径比为变量,设计制作22组不同配... 为实现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受荷开裂过程中裂缝的全过程控制,提高其压缩变形性能,在传统ECC中掺加钢纤维,制备PVA-钢混杂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HyFRCCs)。以PVA纤维掺量、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长径比为变量,设计制作22组不同配合比HyFRCCs试件。通过轴心受压试验研究HyFRCCs单轴受压力学特性,分析纤维掺量、种类及几何特征对HyFRCCs抗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纤维掺量、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长径比对HyFRCCs轴心抗压强度影响较小,纤维混杂能够显著提高材料峰值应变和峰值后延性,HyFRCCs的裂缝控制能力和压缩变形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工程水泥基材料 压缩变形性能 裂缝控制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13
作者 张超 杜永峰 +4 位作者 洪娜 许军 周金良 马振和 李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方法.其次,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得到了12个不同环境温湿度分布的高烈度城市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分布模型参数,结合超长隔震结构施工期的3个环境温湿度水准,给出了不同水准下12个城市超长隔震结构综合温差的取值建议,进而提出了后浇带最大设置间距计算方法.接着,总结出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最后,对某在建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不变、混凝土干缩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隔震层合成向最大温缩变形控制在55 mm的限值之内,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3和封闭方案1时,需将最冷月隔震层温度提升至-4℃及以上.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施工便利性,可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2和封闭方案1,同时最冷月隔震层温度需达到-1℃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结构单元划分 变形
下载PDF
超长隔震结构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
14
作者 杜永峰 张超 +3 位作者 李虎 王光环 李超 马振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64,共12页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数,通过验证该系数计算的准确性,以保证综合温差估计的合理性;提出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以较为精准地估计隔震层温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隔震层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方法。最后以严寒地区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为观测时间点隔震层温度预测提供依据;分离得到了隔震层各测点混凝土干缩应变,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得到了混凝土干缩预测模型,为预测混凝土各龄期下干缩应变提供参考;进而对隔震层温缩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和双指数干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隔震层各测点的合成向温缩变形,从而为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的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缩变形 均方根温度 干缩应变 预测
下载PDF
低温下不同本构对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的适用性及温度相关性
15
作者 杜永峰 王光环 +1 位作者 张超 李虎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2,共11页
为了探究低温条件下几种常用本构模型对我国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的适用性及温度相关性问题,针对4种不同配方的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开展了23~-60℃温度范围内的单轴拉伸实验。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7种本构模型的材料参数,分析了不同本构... 为了探究低温条件下几种常用本构模型对我国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的适用性及温度相关性问题,针对4种不同配方的隔震支座用橡胶材料开展了23~-60℃温度范围内的单轴拉伸实验。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7种本构模型的材料参数,分析了不同本构在低温下的适用性。利用ABAQUS软件,对4种橡胶材料进行不同温度下的单轴拉伸模拟,验证了各本构模型参数的正确性及模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23~-40℃温度范围内,与其他几种本构相比,Yeoh模型的稳定性好且计算精度高。在-60℃时,橡胶材料完全固化,考察的7种本构模型均不能精确反映橡胶材料的力学特征。通过对Yeoh模型温度相关性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考虑温度相关性的Yeoh修正模型,据此可对不同温度下相近剪切模量的橡胶材料力学性能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橡胶材料 本构模型 适用性 温度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新进展及对结构非线性分析的要求 被引量:54
16
作者 韩建平 吕西林 李慧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23,共9页
结合国际地震工程界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框架方法,重点阐述了性能评估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对性能评估使用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基于概率的性能评估中有应用前景的增量动... 结合国际地震工程界提出的新一代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的框架方法,重点阐述了性能评估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对性能评估使用的静力非线性分析、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在基于概率的性能评估中有应用前景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的概念、相关问题及其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思想提出的一些简化方法。最后提出了今后研究的建议,特别是结构非线性分析方面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 非线性 概率 静力非线性分析 动力非线性分析 增量动力分析 倒塌
下载PDF
上下楼梯时人行荷载模型参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杜永峰 刘路路 +1 位作者 朱前坤 陈凯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20-228,共9页
对试验获得的900组三向楼梯荷载时程,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统计出各阶谐波动力荷载因子的分布规律并指出相位角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离散性。采用小波变换得到单条荷载曲线的时频图,可以反映出人在行走过程中行走频率的变异性。最后将上下楼... 对试验获得的900组三向楼梯荷载时程,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统计出各阶谐波动力荷载因子的分布规律并指出相位角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离散性。采用小波变换得到单条荷载曲线的时频图,可以反映出人在行走过程中行走频率的变异性。最后将上下楼梯时人行荷载与已完成的楼板荷载就行走频率、幅值等参数进行比较,并将上楼梯与下楼梯的荷载参数进行比较,发现上楼梯时的人行荷载至少是楼板上荷载的150%,下楼梯时是楼板荷载的300%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楼梯 人行荷载 傅里叶级数模型 动力荷载因子 小波变换
下载PDF
竖向不规则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动力放大系数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杜永峰 包超 +1 位作者 李慧 张尚荣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49,共7页
为研究竖向不规则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动力响应特征,以一系列不同布置形式的竖向不规则RC框架为对象,基于变换路径法,采用静力非线性和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底层柱失效时建筑形式与动力放大... 为研究竖向不规则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连续倒塌过程中的动力响应特征,以一系列不同布置形式的竖向不规则RC框架为对象,基于变换路径法,采用静力非线性和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底层柱失效时建筑形式与动力放大系数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特定建筑形式提出塔群层数比和塔群跨数比。研究表明:GSA2003在静力非线性方法中所建议的动力放大系数2.0偏于保守;减小结构的塔裙层数比,降低结构不规则程度能够有效地提高剩余结构承受动力荷载的能力;在下部裙楼跨数一定的情况下,增大结构塔群跨数比能够降低结构连续倒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竖向不规则 变换路径法 非线性 连续倒塌 动力响应
下载PDF
环境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主要动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建平 王洪涛 +2 位作者 刘云帅 杜永峰 李慧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6-271,共6页
通过对两栋基础隔震建筑在环境激励下的振动测试,运用随机子空间识别法和有理分式多项式法分别识别了结构的模态频率、振型和模态阻尼比。识别结果表明在环境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频率远大于设计计算多遇地震工况下的基本频率;等... 通过对两栋基础隔震建筑在环境激励下的振动测试,运用随机子空间识别法和有理分式多项式法分别识别了结构的模态频率、振型和模态阻尼比。识别结果表明在环境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基本频率远大于设计计算多遇地震工况下的基本频率;等效黏滞阻尼比很小,与未隔震结构的阻尼比相当,可以将基础隔震结构视为经典的比例阻尼系统。进一步以其中一栋为研究对象,以识别的模态参数作为修正基准,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方法反演了环境激励下隔震层的实际水平等效刚度,结果表明其值为多遇地震下计算刚度取值的10.9倍。最后,基于反演的实际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对结构的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对修正后的模型进行了数值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的对比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反映基础隔震结构在环境激励下的动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建筑 动力特性 环境激励 模态参数识别 多目标优化 有限元模型修正
下载PDF
考虑非比例阻尼的基础隔震结构非线性反应谱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杜永峰 徐天妮 +2 位作者 包超 陈凯 洪娜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207-212,共6页
对于基础隔震结构而言,其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阻尼特性截然不同,往往呈现出明显的非比例阻尼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考虑非比例阻尼的隔震结构实用计算方法以便于推广和应用。通过用双自由度振动体系模拟基础隔震结构,在建立运动方程... 对于基础隔震结构而言,其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阻尼特性截然不同,往往呈现出明显的非比例阻尼特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考虑非比例阻尼的隔震结构实用计算方法以便于推广和应用。通过用双自由度振动体系模拟基础隔震结构,在建立运动方程时考虑其非比例阻尼效应。通过对该简化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其在近场及远场地震记录作用下考虑非比例阻尼与瑞利阻尼的反应谱,并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了非比例阻尼反应谱和瑞利阻尼反应谱的谱比值与结构自振周期之间的关系式。然后对某实际隔震工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验证所提公式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比例阻尼 反应谱 近远场地震记录 基础隔震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