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用9Cr18钢PⅢ复合离子注入表面改性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蒋钊 周晖 +2 位作者 桑瑞鹏 霍丽霞 胡明泰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0-104,共5页
采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人(PⅢ)技术对9Cr18轴承钢表面进行了双注入及共注入Ti+N工艺处理。测试了处理前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及真空摩擦因数,并表征分析了表面磨损形貌。结果表明:处理后试样的显微硬度都有大幅提高,最大增幅达68.7%;表面... 采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人(PⅢ)技术对9Cr18轴承钢表面进行了双注入及共注入Ti+N工艺处理。测试了处理前后试样的显微硬度及真空摩擦因数,并表征分析了表面磨损形貌。结果表明:处理后试样的显微硬度都有大幅提高,最大增幅达68.7%;表面真空摩擦因数由0.15下降到0.08;磨斑尺寸及粗糙度分别减少了54.4%和37.4%。双注入与共注入方式在相同参数下,双注入处理后的试样表面综合性能更加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9Cr18 真空摩擦学 摩擦磨损
下载PDF
玻璃型镀铝二次表面镜的模拟空间环境辐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印中 李林 +4 位作者 许旻 王洁冰 何延春 吴春华 左华平 《真空与低温》 2011年第4期213-217,共5页
主要通过对镀铝二次表面镜先后进行紫外辐照以及电子、质子的综合辐照,并结合太阳吸收率和半球发射率测试,研究了低能电子、质子以及紫外辐照对镀铝二次表面镜热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镀铝OSR具有良好的抗紫外辐照以及抗低能电子、质... 主要通过对镀铝二次表面镜先后进行紫外辐照以及电子、质子的综合辐照,并结合太阳吸收率和半球发射率测试,研究了低能电子、质子以及紫外辐照对镀铝二次表面镜热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镀铝OSR具有良好的抗紫外辐照以及抗低能电子、质子辐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铝 二次表面镜 辐照
下载PDF
电子束运动轨迹偏转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永和 王世伟 何俊 《航天制造技术》 2014年第4期67-69,72,共4页
对工件特定位置进行加工处理时,电子束直线运动存在可达性差或不可达的限制,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作用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原理,采用自制的电磁偏转装置产生特定场强的磁场,对电子束的运动轨迹进行控制使其按照需要偏转一... 对工件特定位置进行加工处理时,电子束直线运动存在可达性差或不可达的限制,利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作用后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原理,采用自制的电磁偏转装置产生特定场强的磁场,对电子束的运动轨迹进行控制使其按照需要偏转一定半径和角度,作用于工件的特定位置,突破局部位置电子束不可达的限制。研究结果显示,电子束圆形束斑偏转后会发生畸变演变为椭圆形束斑,对管件内壁进行多道搭接处理可以获得可控的过渡作用效果,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不可达性 轨迹控制 电磁偏转
下载PDF
电子束改性技术应用于回转体零件的工艺试验研究
4
作者 张永和 何俊 王世伟 《航天制造技术》 2013年第2期20-23,共4页
针对回转体零件进行电子束表面改性处理时,需要克服电子束圆形焦斑能量分布不均匀和直线飞行可达性差的局限,利用电磁扫描控制原理设计出的特征束斑波形,在TC4钛合金材料表面进行了试验,验证了通用电子束焦斑采用波形扫描可以获得能量... 针对回转体零件进行电子束表面改性处理时,需要克服电子束圆形焦斑能量分布不均匀和直线飞行可达性差的局限,利用电磁扫描控制原理设计出的特征束斑波形,在TC4钛合金材料表面进行了试验,验证了通用电子束焦斑采用波形扫描可以获得能量均匀分布的表面加热效果;利用电磁偏转方式研制了电子束运动轨迹控制装置,通过对回转体样件进行全表面处理试验,验证了回转体内外表面全方位的电子束加工可达性和可行性,突破了电子束无法进行内表面处理的局限。以上试验结果表明,利用电子束对旋转曲面进行表面改性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 改性 电磁偏转 回转体 可行性
下载PDF
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管道内壁镀铝膜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恒 熊玉卿 王济洲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0,共4页
研究分析了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大长径比管道内壁镀制铝膜的可行性。首先,建立了管道内壁气体吸附动力学方程,通过分离变量法解吸附动力学方程,计算出反应前驱体在管道内壁达到饱和化学吸附的时间;其次,根据铝晶胞的面心立方结构,计算... 研究分析了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大长径比管道内壁镀制铝膜的可行性。首先,建立了管道内壁气体吸附动力学方程,通过分离变量法解吸附动力学方程,计算出反应前驱体在管道内壁达到饱和化学吸附的时间;其次,根据铝晶胞的面心立方结构,计算出每层原子层沉积周期所镀制的铝膜厚度;最后,理论计算能实现正常波导的管道内壁所需要的铝膜最小厚度,得出原子层沉积所要循环的周期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沉积 管道内壁 波导
下载PDF
电弧离子镀技术及其在硬质薄膜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邱家稳 赵栋才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3-100,104,共9页
从电弧蒸发源控制技术和大颗粒过滤技术出发,论述了电弧离子镀技术最近的发展成果,并总结了电弧离子镀技术在氮化物、氧化物、非晶碳等薄膜方面的技术应用进展,以期能对我国电弧离子镀技术及其在硬质薄膜方面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电弧离子镀 硬质薄膜 氮化物 非晶碳膜 氧化物薄膜
下载PDF
镀膜前离子束清洗对复合材料表面Al膜附着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栋才 武生虎 +2 位作者 马占吉 肖更竭 任妮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7-870,共4页
在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镀Al膜前,利用Ar离子束对基体表面进行清洗处理,当离子束清洗时间不同或离子束能量不同时,经万能拉伸试验仪、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谱测试发现,Ar离子束能对表面造成溅射现象,如果加大离子束能量,表面有熔融现象;A... 在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镀Al膜前,利用Ar离子束对基体表面进行清洗处理,当离子束清洗时间不同或离子束能量不同时,经万能拉伸试验仪、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谱测试发现,Ar离子束能对表面造成溅射现象,如果加大离子束能量,表面有熔融现象;Al和基体之间形成了化学键,但键的多少与镀膜前离子束清洗时间长短、离子束能量大小无关;离子束未作清洗的样品表面Al膜附着力测试值离散性很大,会出现测试值接近0的个别子样,其他样品附着力均大于5 N/m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膜 复合材料 附着力 离子束
原文传递
空间齿轮传动副用材料离子注入改性工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钊 周晖 +1 位作者 桑瑞鹏 霍丽霞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40,共6页
对空间机械的齿轮传动副用材料进行Ti+N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研究,考察不同注入能量和剂量条件下的改性材料的硬度和真空摩擦磨损性能,获得表面改性效果优异的离子注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注入能量为Ti+/45keV+N+/65 keV,注入剂量为7×... 对空间机械的齿轮传动副用材料进行Ti+N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研究,考察不同注入能量和剂量条件下的改性材料的硬度和真空摩擦磨损性能,获得表面改性效果优异的离子注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注入能量为Ti+/45keV+N+/65 keV,注入剂量为7×1017cm-2的工艺参数条件下,改性材料的真空摩擦学性能相对最好,表面改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空间齿轮传动副 真空摩擦学 摩擦磨损
下载PDF
激光刻蚀技术及其在航天器天线制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建平 陈学康 +2 位作者 吴敢 王瑞 曹生珠 《航天制造技术》 2011年第3期51-54,62,共5页
以可实现频率复用、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的航天器先进固面天线反射器(极化和频率敏感反射器等)为例,主要介绍了利用镀膜/激光刻蚀技术进行反射器表面高精度金属薄膜图形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措施,同时简要介绍了已尝试过的三维... 以可实现频率复用、高灵敏度和低噪声的航天器先进固面天线反射器(极化和频率敏感反射器等)为例,主要介绍了利用镀膜/激光刻蚀技术进行反射器表面高精度金属薄膜图形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解决措施,同时简要介绍了已尝试过的三维曲面高精度薄膜图形制作技术和激光刻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刻蚀 三维薄膜图形 航天器 天线反射器
下载PDF
镀膜角反射器空间辐照环境效应研究
10
作者 李林 赵印中 +1 位作者 许旻 田海 《真空与低温》 2011年第3期161-165,共5页
角反射器作为激光测距的合作目标,早已得到广泛地研究和应用,但对镀反射膜角反射器的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却比较少。通过对镀制了金属反射膜的角反射器进行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结合激光反射率测试,研究了空间辐照环境对镀膜角反射器光学性... 角反射器作为激光测距的合作目标,早已得到广泛地研究和应用,但对镀反射膜角反射器的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却比较少。通过对镀制了金属反射膜的角反射器进行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结合激光反射率测试,研究了空间辐照环境对镀膜角反射器光学性能的影响。在经过电子、质子辐照以及紫外辐照试验后,镀膜角反射器表现出良好的空间辐照环境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膜 角反射器 辐照 反射率
下载PDF
多孔阳极氧化铝有序阵列表面润湿机制的研究
11
作者 杨军 王建 +1 位作者 王多书 王成伟 《真空与低温》 2013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基于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的多孔阳极氧化铝(AAO)有序阵列薄膜,研究了二次蒸馏水和1,2-二氯乙烷两种液体在该结构化、化学异质表面的润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孔径的增加,两种测液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均不断增大。采用Owens二液法和Y... 基于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的多孔阳极氧化铝(AAO)有序阵列薄膜,研究了二次蒸馏水和1,2-二氯乙烷两种液体在该结构化、化学异质表面的润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孔径的增加,两种测液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均不断增大。采用Owens二液法和Yang氏孔径法对AAO表面能构成的分析发现,在AAO表面能的构成中,表面微纳结构项的贡献约占90%,而表面化学成分的贡献约占10%。显然,纳米孔径的增加导致了其AAO薄膜表面能明显的降低,从而改变了其表面润湿特性。这对于深入理解由表面微纳结构和表面化学成分协同诱导的润湿机制是十分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阳极氧化铝膜 接触角 固体表面能
下载PDF
TC4表面激光渗氮研究
12
作者 王一龙 俞伟元 尚凯文 《真空与低温》 2015年第3期173-176,180,共5页
以TC4合金为基材,利用连续激光器对表面激光渗氮,生成了金黄色的氮化层。用SEM,EDS,XRD对试样渗氮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元素分布以及物质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了氮化钛的缺位式固溶体。表层由氮化层、热影响区及母材组成。渗氮层... 以TC4合金为基材,利用连续激光器对表面激光渗氮,生成了金黄色的氮化层。用SEM,EDS,XRD对试样渗氮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元素分布以及物质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成了氮化钛的缺位式固溶体。表层由氮化层、热影响区及母材组成。渗氮层与基材之间处于完全冶金结合状态,结合力大,不易剥落。利用显微硬度仪对渗氮层进行硬度分析,表层硬度提高了4倍以上,显微硬度≥1000HV0.3的厚度超过10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激光渗氮 渗氮层
下载PDF
极高真空环境下软金属刀口密封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付朝晖 许旻 +2 位作者 杜永刚 刘轶鑫 杨震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密封是保证航天器发射、运行可靠性及寿命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月球及深空探测技术发展需求,迫切需要解决在极高真空环境下设备的密封技术。本文根据空间环境的适应要求,研制设计一种采用软金属合金作为填料,多层密封材料配合的密封技术... 密封是保证航天器发射、运行可靠性及寿命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月球及深空探测技术发展需求,迫切需要解决在极高真空环境下设备的密封技术。本文根据空间环境的适应要求,研制设计一种采用软金属合金作为填料,多层密封材料配合的密封技术。对照空间环境密封漏率指标要求,对密封材料种类、成分配比、微观结构、刀口和预紧力等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在高真空条件下通过实验测试了软金属材料密封装置漏率情况和温度环境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软金属材料和基体材料匹配良好,刀口结构密封装置在高真空环境下的漏率小于5×10-11 Pa·m3/s,高低温度循环后漏率稳定,可以满足未来航天器在极高真空环境下的长期稳定可靠密封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金属合金 刀口挤压密封 极高真空 漏率 航天器
原文传递
硅碳氧薄膜光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晨 陈焘 +1 位作者 王多书 张平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32-735,共4页
硅碳氧(SiCO)薄膜是一种三元玻璃状化合物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能带宽、折射率大、硬度高等特性,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颖光学薄膜材料。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100)及K9玻璃上制备了硅碳氧薄膜。利用椭圆偏振仪、紫外... 硅碳氧(SiCO)薄膜是一种三元玻璃状化合物材料,具有热稳定性好、能带宽、折射率大、硬度高等特性,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颖光学薄膜材料。本文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Si(100)及K9玻璃上制备了硅碳氧薄膜。利用椭圆偏振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度计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表征了薄膜的光学性能及薄膜组分。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基片温度、工作压强及溅射功率等工艺参数,所制备的硅碳氧薄膜均具有高折射率(大于1.80),相比之下,K9玻璃基硅碳氧薄膜的折射率有着更大的变化范围(1.84~2.20)。通过对K9玻璃基硅碳氧薄膜的光学透射性能研究表明,以硅碳氧陶瓷作为溅射靶材,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K9玻璃基上可以制备出,在可见光及近红外区域有着较好光学透射性能,平均透过率能到达83%的硅碳氧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氧 薄膜 射频磁控溅射技术 光学性能
原文传递
两种黏结润滑干膜耐γ射线辐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霍丽霞 周晖 +2 位作者 桑瑞鹏 张凯峰 蒋钊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80,共4页
采用钴-60γ射线分别对MoS2基黏结润滑干膜与PTFE基黏结润滑干膜进行不同剂量的辐照作用,最高辐照剂量达5.0×107 rad(Si)。对辐照前后的2种润滑干膜进行红外分析,采用真空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辐照因素对润滑膜的真空摩擦学性能... 采用钴-60γ射线分别对MoS2基黏结润滑干膜与PTFE基黏结润滑干膜进行不同剂量的辐照作用,最高辐照剂量达5.0×107 rad(Si)。对辐照前后的2种润滑干膜进行红外分析,采用真空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辐照因素对润滑膜的真空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观测辐照前后润滑膜的表面及磨痕,测试润滑膜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γ射线导致2种润滑干膜内物质的官能团都发生了变化,膜表面变粗糙。但是润滑干膜摩擦因数略显减小,随辐照剂量的增高,耐磨寿命及力学性能并未受到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射线辐射 黏结润滑干膜 摩擦学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基于介电函数实验值拟合对一维光子晶体能带结构的分析与讨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成伟 李建锋 +1 位作者 王建 王多书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0,共4页
使用与在宽波段范围内TiO2,SiO2介电函数相似的指数型函数,利用数值拟合方法,给出了与实验介电函数值完全吻合的色散关系;将其直接应用于平面波展开法,计算分析了一维TiO2/SiO2色散光子晶体能带结构.与常规平面波展开法的计算结果对照发... 使用与在宽波段范围内TiO2,SiO2介电函数相似的指数型函数,利用数值拟合方法,给出了与实验介电函数值完全吻合的色散关系;将其直接应用于平面波展开法,计算分析了一维TiO2/SiO2色散光子晶体能带结构.与常规平面波展开法的计算结果对照发现,由两种方法分别计算得到的能带结构中均有两个较宽的光子带隙,但两者的带宽和位置均有所不同,且改进后的计算结果中未出现中间的一个窄带隙.分析认为,改进后的平面波展开法计算出的能带结构似更符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 平面波展开法 介电函数 色散关系
下载PDF
双波段3.0~5.0μm和7.0~10.0μm宽带增透膜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茂进 李坤 +4 位作者 王多书 熊玉卿 王济洲 李晨 张玲 《真空与低温》 2013年第2期110-112,120,共4页
为了增加红外窗口的透射率,研制了硫化锌基底上的双波段宽带增透膜。膜系设计采用硫化锌和氟化钇分别作为高、低折射率材料的多层膜结构。镀制的增透膜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具有高的透射率,在3.0~5.0μm波段平均透射率大于92%,在7.... 为了增加红外窗口的透射率,研制了硫化锌基底上的双波段宽带增透膜。膜系设计采用硫化锌和氟化钇分别作为高、低折射率材料的多层膜结构。镀制的增透膜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波段具有高的透射率,在3.0~5.0μm波段平均透射率大于92%,在7.0~10.0μm波段平均透射率大于90%,并且满足环境性能试验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薄膜 增透膜 红外
下载PDF
硝酸掺杂提高石墨烯透明导电膜导电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磊 陈学康 +3 位作者 王兰喜 白晓航 张超 曹生珠 《真空与低温》 2014年第1期38-42,共5页
石墨烯同时具备高透过率和良好的导电性可作为透明导电材料,然而由于CVD法制备的石墨烯的多畴特性,以及石墨烯本征载流子浓度较低,目前石墨烯透明导电膜方阻偏高,还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因此探索提高石墨烯的导电性对推进石墨烯... 石墨烯同时具备高透过率和良好的导电性可作为透明导电材料,然而由于CVD法制备的石墨烯的多畴特性,以及石墨烯本征载流子浓度较低,目前石墨烯透明导电膜方阻偏高,还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要,因此探索提高石墨烯的导电性对推进石墨烯透明导电膜应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掺杂提高石墨烯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提高石墨烯的导电性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采用CVD法在铜箔上制备了石墨烯透明导电膜,并用硝酸处理石墨烯,研究了掺杂作用对石墨烯载流子浓度以及电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硝酸处理会在石墨烯中引入P型掺杂,掺杂使得载流子的浓度增加了约2.5倍。方阻从530~205Ω/□,显著改善了石墨烯的导电性能,而石墨烯高透过率特性并未因掺杂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透明导电膜 硝酸掺杂 导电性
下载PDF
蒸发源位于半球面正下方膜厚分布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伟 王济洲 +1 位作者 熊玉卿 王多书 《真空与低温》 2013年第4期219-223,共5页
对蒸发源位于非平面基底-半球面正下方时膜厚均匀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建立无量纲模型计算了此种几何配置下,半球表面在两种常见理想蒸发源下各位置的膜厚公式以及膜厚分布方程。选择基底与蒸发源间较大的距离,可获得更大的可镀膜区域... 对蒸发源位于非平面基底-半球面正下方时膜厚均匀性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建立无量纲模型计算了此种几何配置下,半球表面在两种常见理想蒸发源下各位置的膜厚公式以及膜厚分布方程。选择基底与蒸发源间较大的距离,可获得更大的可镀膜区域,同时该距离对基底上镀制的膜层厚度分布影响也较大。最后对实用蒸发源的发射系数,对该几何配置下半球面膜厚分布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厚分布 半球面 真空镀膜 理论分析
下载PDF
掺杂不同比例Sr的La_(1-x)Sr_xMnO_3微结构研究
20
作者 许旻 杨丙文 +5 位作者 王洁冰 吴春华 赵印中 李林 左华平 邱家稳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87-790,共4页
La1-xSrxMnO3材料具有热致相变特性,成为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空间小卫星热控功能材料。La1-xSrxMnO3是一种结构非常敏感性材料,掺杂比例对其结构和性能影响很大。本项研究中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方法,通过控制烧结温度、退火时间、成分配... La1-xSrxMnO3材料具有热致相变特性,成为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空间小卫星热控功能材料。La1-xSrxMnO3是一种结构非常敏感性材料,掺杂比例对其结构和性能影响很大。本项研究中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方法,通过控制烧结温度、退火时间、成分配比等关键工艺参数,制备出不同掺杂比例的La1-xSrxMnO3陶瓷片。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薄膜的成分、相结构、结晶情况。实验研究表明,La1-xSrxMnO3材料是结构敏感化合物,随着不同比例Sr掺杂,La1-xSrxMnO3材料的微结构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固相反应 相变 微结构 空间热控材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