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率变异性在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1
作者 刘圣山 王骞 李建新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100例2020年1月~2022年3月于兴化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清同型半胱氨...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100例2020年1月~2022年3月于兴化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其分为对照组(Hcy<10 mmol/L)47例,观察组(Hcy≥10 mmol/L)53例,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靶器官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SDANN、rMSSD、PNN50%、SDNN、SDNN-Index、GFR对照组相较于观察组处于较高水平,血清NSE水平、IMT、LVMI对照组相较于观察组处于较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rMSSD与IMT负相关(r=-0.241,P=0.045);SDNN与IMT负相关(r=-0.169,P=0.044);SDNN-Index与血清NSE水平、IMT、LVMI负相关(r=-0.214、-0.198、-0.199,P=0.037、0.018、0.021),与GFR正相关(r=0.201,P=0.040)。结论:rMSSD与IMT负相关;SDNN与IMT负相关;SDNN-Index与血清NSE水平、IMT、LVMI负相关,与GFR正相关,临床上可对靶器官功能指标的水平进行检测来评价急性脑梗死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评估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H型高血压 心率变异性 临床特征 靶器官功能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静 高淑萍 +4 位作者 石桂良 姜敏辉 葛利军 邓新桃 潘闽 《当代医学》 2011年第13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AF患者及60例无AF发生的健康体检者,检测hs-CRP水平、血脂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比较2组间指标。结果 AF组LAD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AF患者及60例无AF发生的健康体检者,检测hs-CRP水平、血脂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比较2组间指标。结果 AF组LAD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F组LAD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8,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LAD为AF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水平与AF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 炎症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易感性与C-反应蛋白-717A/G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静 高淑萍 +4 位作者 石桂良 姜敏辉 邓新桃 朱健华 潘闽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0-1022,共3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717A/G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组)及94例无心房颤动(对照组)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RP-717A/G基因...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717A/G多态性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组)及94例无心房颤动(对照组)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CRP-717A/G基因型,比较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以及各基因型对血脂参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结果房颤组hs-CRP水平(P=0.000 0)及左心房直径(P=0.000 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房颤组AA基因型频率(P=0.025 3)及A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8 0)。无论是房颤组抑或对照组,均未发现CRP-717A/G多态性对各临床参数有影响。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合并房颤患者hs-CRP水平显著升高,CRP-717 A等位基因与房颤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 基因 多态性 老年人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晕厥为主要症状的14例冠心病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赵建祥 石桂良 +1 位作者 邓新桃 郑金国 《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2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以晕厥为主要症状的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选择合适条件的患者行PCI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 14例患者造影结果显示有冠脉病变,植入支架治疗后随访:1例猝死,1例死于心肌梗死,1例再发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2例... 目的探讨以晕厥为主要症状的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选择合适条件的患者行PCI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 14例患者造影结果显示有冠脉病变,植入支架治疗后随访:1例猝死,1例死于心肌梗死,1例再发行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发作性晕厥患者伴有冠心病易患因素者,应警惕冠状动脉病变,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如发现冠状动脉病变,采取PCI术解除狭窄,对防治冠心病猝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晕厥 冠心病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与白介素-6-174G/C、-572C/G、-597G/A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郑金国 高淑萍 +4 位作者 葛利军 邓新桃 何永辉 石桂良 潘闽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江苏南通地区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IL)-6-174G/C(rs1800795)、-572C/G(rs1800796)、-597G/A(rs1800797)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血清IL-6水平以及房颤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房颤组和对照组血清IL-6及其他临床指标,测量... 目的:探讨江苏南通地区汉族人群中白细胞介素(IL)-6-174G/C(rs1800795)、-572C/G(rs1800796)、-597G/A(rs1800797)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血清IL-6水平以及房颤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房颤组和对照组血清IL-6及其他临床指标,测量左心房长径(LAD);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酶切。结果:房颤组IL-6和LA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组IL-6-572C/G基因型分布G/C+G/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房颤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IL-6-174G/C位点C等位基因突变率极低,IL-6-597G/A未见A等位基因突变。结论:IL-6-572C/G位点G等位基因突变导致了机体血清IL-6水平升高,可能与房颤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炎症 白细胞介素6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脂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与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郑金国 邓新桃 +4 位作者 何永辉 石桂良 高淑萍 葛利军 潘闽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和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27例AF患者及109例窦性心律人群血清IL-6、血脂水平以及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长径。比较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AF组左心房长径(53.81±8.93)mm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和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27例AF患者及109例窦性心律人群血清IL-6、血脂水平以及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长径。比较组间指标的差异。结果:AF组左心房长径(53.81±8.93)mm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38.95±3.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组IL-6水平(524.07±142.98)pg/ml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268.75±115.4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组血清IL-6水平与左心房长径呈直线正相关(r=0.707,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左心房长径为AF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L-6水平与AF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白细胞介素-6 炎症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血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新桃 何倩 +4 位作者 赵建祥 马根山 冯毅 王积慧 胡善友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6年第5期423-426,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患者体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的水平,观察氧化应激在体内的变化过程。方法:入选74例AMI[28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46例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21例非冠心病(均经...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患者体内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的水平,观察氧化应激在体内的变化过程。方法:入选74例AMI[28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46例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21例非冠心病(均经造影证实)患者,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人院即刻、24h和48h 3个时间点,在紫外荧光340nm及酸性条件下测定血清标本的光密度。结果:AOPP浓度AMI择期PCI组(236.42±30.41)μmol/L与AMI急诊PCI组(97.58±23.41)μmol/L(P〈0.01)及非冠心病组(57.41±13.60)μmol/L(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择期PCI组明显升高,而AMI急诊PCI组(97.58±23.41)μmol/L,与非冠心病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氧化应激是AM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AMI择期PCI患者血清AOPP浓度显著升高,AMI发病早期(3-12h)内的积极干预(介入及药物治疗)可抑制AOPP大量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氧化产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降低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庞胜峰 何胜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502-3504,共3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糖耐量降低(IGT)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早期干预对EH合并IGT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门诊体检人群中筛选EH合并IGT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A组(生活方式组)...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糖耐量降低(IGT)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早期干预对EH合并IGT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从门诊体检人群中筛选EH合并IGT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A组(生活方式组)、B组(生活方式加二甲双胍组),检测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HRV及C肽、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水平。结果:B组干预前后比较C肽、胰岛素、hs CRP均下降(P<0.01);干预后B组与A组比较胰岛素、hs CRP、C肽升高(P<0.05或P<0.01)。A组干预前后比较,r MSSD、SDNNi、PNN50升高(P<0.05或P<0.01)。B组干预前后比较,SDNN、SDANN、SDNNi、r MSSD、PNN50均上升(P<0.05或P<0.01);干预后B组与A组比较SDNN、SDANN、r MSSD、PNN50均上升(P<0.01)。结论:EH合并IGT患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HRV指标升高,可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加服二甲双胍后对HRV改善作用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hs CR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二甲双胍 糖耐量减低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功能
下载PDF
缬沙坦对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姚丙南 吉越英 陆凤翔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62-64,共3页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 采用缬沙坦与咪哒普利 2组治疗 ,观察 2组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舒张功能 (VtiE/VtiT)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 ,VtiE/VtiT明显上升 ,收...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影响。方法 采用缬沙坦与咪哒普利 2组治疗 ,观察 2组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舒张功能 (VtiE/VtiT)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 P <0 0 5 ) ,VtiE/VtiT明显上升 ,收缩功能 (EF、FS)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变化 (P >0 0 5 ) 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缬沙坦明显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高血压 左室肥厚 心功能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冠心病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新桃 何倩 +4 位作者 赵建祥 胡善友 姚丙南 吉越英 马根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QT离散度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冠心病介入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邓新桃 何倩 +4 位作者 赵建祥 胡善友 姚丙南 吉越英 马根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QT离散度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诊疗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传红 夏继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12期1436-1437,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55例冠脉造影或进一步行PCI术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155例中发生血管径路并发症共18例(11.6%)。其中术中或术后发生股动脉单纯血肿12例(7.7%),腹膜后血肿2例(1.3... 目的总结分析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55例冠脉造影或进一步行PCI术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155例中发生血管径路并发症共18例(11.6%)。其中术中或术后发生股动脉单纯血肿12例(7.7%),腹膜后血肿2例(1.3%),腹壁血肿1例(0.6%),假性动脉瘤2例(1.3%),股静脉血栓致肺栓塞1例(0.6%)。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由于各种临床危险因素、抗凝强度和操作过程等相关原因易产生多种外周血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诊疗 外周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率变异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庞胜峰 何胜虎 《医学综述》 2015年第9期1613-1616,共4页
高血压发病、发展过程中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采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资料,发现正常血压高值、非杓型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等均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HRV可以检测到自主神经功能早期的异常变化,对评价... 高血压发病、发展过程中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采用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资料,发现正常血压高值、非杓型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等均有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害。HRV可以检测到自主神经功能早期的异常变化,对评价心血管疾病进程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临床上发现二甲双胍、血管紧张素酶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干预后可以改善HRV,恢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自主神经功能 心率变异性 药物干预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丙南 仇萍 +4 位作者 王玉芳 徐鹏 韩世琴 李建新 吉越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6年第6期466-469,共4页
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44例CSF患者,同期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44例作为对照。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GLS)、左心室径向应变(GRS)、左心室圆周应变... 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44例CSF患者,同期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44例作为对照。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所有患者左心室纵向应变(GLS)、左心室径向应变(GRS)、左心室圆周应变(GCS)及左心室面积应变(GAS)。结果两组GAS、GCS和GR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比较,CSF组GLS显著减低(-15.9±1.6比-17.8±2.5,t=2.662,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采用GLS截点值为-16.0预测CSF的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71.5%,曲线下面积为0.733(P<0.001)。结论 CSF患者的左心室三维纵向收缩功能显著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 冠状动脉疾病 左心功能 冠状动脉慢血流
下载PDF
分层应变技术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姚丙南 仇萍 +4 位作者 王玉芳 徐鹏 韩世琴 李建新 陈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6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讨分层应变技术评估高血压前期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的改变以及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性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兴化市人民医院高血压前期患者78例(高血压前期组)和健康对照者66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测量所有受试者的... 目的探讨分层应变技术评估高血压前期患者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的改变以及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性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兴化市人民医院高血压前期患者78例(高血压前期组)和健康对照者66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测量所有受试者的左心室18节段平均纵向心内膜应变(LSendo)、中层心肌应变(LSmyo)和心外膜应变(LSepi)。所有高血压前期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无论是对照组还是高血压前期组,分层应变均表现为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逐渐递减趋势(均为P<0.00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前期组LSendo显著减低(21.7%±3.4%比24.5%±3.1%,t=3.178,P=0.002),两组LSmyo和LSe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分析显示,LSendo与收缩压变异度和舒张压变异度呈线性相关(r=0.663和0.601,均为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进行左心室分层应变评估,有助于了解左心室心肌分层损害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前期 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 分层应变技术
下载PDF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浆BNP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何永辉 郑金国 +2 位作者 段俊斐 邓新桃 赵根宝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1期155-156,共2页
高血压心脏病是指由长期高血压带来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其具体病状可表现为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肥厚(LVH)等。随着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症状的发展,患者心肌功能,尤其是收缩功能将逐步衰退,并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有调查显示... 高血压心脏病是指由长期高血压带来的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其具体病状可表现为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室肥厚(LVH)等。随着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症状的发展,患者心肌功能,尤其是收缩功能将逐步衰退,并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有调查显示,70%以上的心力衰竭发病原因为高血压心脏病,且除心力衰竭外,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冠心病、心房颤动等其他心脏合并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血浆脑钠肽(BNP)是“心脏激素”的重要部分之一,大量研究证明BNP升高与高血压发展及心脏病性变化存在极大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脏病 血浆脑钠肽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下载PDF
阿折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动过速27例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戚宝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716-717,720,共3页
目的:评价阿折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试验对中、轻度高血压合并心动过速患者,口服阿折地平16 mg,每日1次,观察12周。结果:共完成27例,其中3例因个体原因退出试验。24例患者的收缩压由治疗前... 目的:评价阿折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动过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试验对中、轻度高血压合并心动过速患者,口服阿折地平16 mg,每日1次,观察12周。结果:共完成27例,其中3例因个体原因退出试验。24例患者的收缩压由治疗前的(158.2±4.1)mmHg降至(124.5±1.5)mmHg,舒张压由治疗前的(98.6±3.6)mmHg降至(80.2±1.8)mmHg,心率由治疗前的(106.7±18.7)次/min减慢到(86.3±19.1)次/min,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头重、恶心、倦怠感等,均可耐受。结论:阿折地平能稳定地降低血压,并有效的控制心率,可作为高血压合并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折地平 高血压 心动过速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扩张性心肌病与QT离散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新桃 范雪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9期2194-2195,共2页
目的:分析扩张性心肌病与QT离散度(QTd)及心功能超声参数相关性。方法:对扩张性心肌病组(n=68)与正常组(n=66)进行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照分析。结果:扩张性心肌病之NYHAⅡ(n=28)、III(n=22)、IV(n=18)级心功能患者之QTd... 目的:分析扩张性心肌病与QT离散度(QTd)及心功能超声参数相关性。方法:对扩张性心肌病组(n=68)与正常组(n=66)进行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照分析。结果:扩张性心肌病之NYHAⅡ(n=28)、III(n=22)、IV(n=18)级心功能患者之QTd与对照组(n=66)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扩张性心肌病心衰猝死者QTd显著高于幸存者(P<0.01),扩张性心肌病中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65mm者,与LVDd<65mm者相比QTd均显著性增大(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与≥40%的扩张性心肌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QTd越大,反映其心肌重构后,心肌复极化越不均匀,心电活动越不稳定,心肌病损程度越大,预后不良,与LVD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充血性 心电描记术 扩张性心肌病 QT离散度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十二导联心电图 左室射血分数 心肌复极化 QTD 显著性
下载PDF
厄贝沙坦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疗效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新桃 何倩 +1 位作者 赵建祥 胡善友 《现代医学》 2007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RB组35例、对照组34例。ARB组给予厄贝沙坦(安博维)干预...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器质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AF)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9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RB组35例、对照组34例。ARB组给予厄贝沙坦(安博维)干预,观察安博维对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及AF发生率的影响。结果ARB组3个月后Pd、Pmax明显减小(P<0.05),AF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安博维可减少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Pd、Pmax,同时可部分预防AF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厄贝沙坦 心电图 P波离散度
下载PDF
右室心尖起搏对老年单腔起搏器置入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丙南 吉越英 韩世琴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12期80-82,共3页
关键词 右室心尖起搏 心力衰竭 脑钠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