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痛胃镜诊疗术和常规方法治疗消化内科疾病诊断效果对比研究
1
作者 杨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4期00062-00062,共1页
探讨无痛胃镜诊疗术和常规方法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 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 4 月我院收治的 80 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诊疗,实验组采用无痛... 探讨无痛胃镜诊疗术和常规方法在消化内科疾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 2013 年 4 月至 2014 年 4 月我院收治的 80 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诊疗,实验组采用无痛胃镜诊疗术治疗,比较两组诊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均得到确诊,患者中 13 例十二指肠,占 42.5%,20 例食道疾病,占 50%;7 例胃部疾病,占 17.5%,均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 75%) (P<0.05) 。结论:消化内科疾病患者采用无痛胃镜诊疗效果理想,能够减轻患者诊疗痛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胃镜诊疗术 消化内科疾病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林廷辉 钟玉全 张方宇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STER治疗的SMT患者80例。在SMT上方3~5 cm建立黏膜下隧道,然后行内...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STER治疗的SMT患者80例。在SMT上方3~5 cm建立黏膜下隧道,然后行内镜下剥离术,切除肿瘤后,采用金属夹封闭隧道入口。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TER,手术时间61.2(25~160)min。共切除SMT 83个,其中位于食管63个,贲门20个;起源于浅MP层63个,深MP层20个。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肌瘤68个,腺瘤15个。肿瘤长径平均23.2(10.0~55.0)mm, 13例长径≥35 mm, 81个肿瘤获整块切除。并发症发生率为8.8%(7/80),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平均随访10.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STER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上消化道SMT的方法。即使肿瘤长径>35 mm, STER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内镜手术 黏膜下肿瘤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
下载PDF
内江地区1153例急性胰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杨丽 王春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0期53-57,共5页
目的分析内江地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特点,并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5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 目的分析内江地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特点,并探讨其有效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53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153例AP患者中,胆道疾病和高脂血症是AP的常见病因,40~60岁为AP的高发年龄段;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iliary acute pancreatitis,BAP)患者占比居于首位(P<0.05),其中以女性居多,而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 acute pancreatitis,HLAP)和酒精性急性胰腺炎(alcoholic acute pancreatitis,AAP)患者以男性居多;复发性AP患者中,胆道疾病、高脂血症同样为常见病因,且男性多于女性,BAP患者占比最高(P<0.05)。经临床针对性综合治疗及祛除病因治疗后,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及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患者(P<0.05),且MAP患者无死亡事件发生;SAP患者死亡15例,主要致死原因为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胆源性疾病和高脂血症是内江地区AP患者常见病因。临床中对于AP患者应积极寻找病因,除采取针对性综合治疗外,还应考虑祛除病因及加强健康教育,从而在根源上减少AP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病因 预后
下载PDF
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钟玉全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2年第10期1082-108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和预后。方法根据年龄将确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分为老年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预后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老...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和预后。方法根据年龄将确诊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分为老年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诱因、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预后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病因存在差异,老年组伴随症状多、病情重、预后差。结论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与中青年相比存在差异,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有效控制伴发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上消化道出血 出血原因
下载PDF
注射用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钠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廷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第5期71-73,共3页
目的比较注射用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钠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观察组给予注射用泮托拉... 目的比较注射用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钠治疗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观察组给予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变化、止血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胃液pH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χ^(2)=5.192,P=0.023)。结论消化道溃疡出血治疗给予注射液用泮托拉唑钠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胃液pH值,有效控制出血情况,治疗总有效率高,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溃疡出血 注射用泮托拉唑钠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林廷辉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22期4947-4948,共2页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胶体...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8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好,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雷贝拉唑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秀萍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23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观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观察组SAS(60.27±5.09)分及SDS(56.61±5.22)分,对照组SAS(60.33±5.12)分及SDS(56.54±5.16)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个月,观察组SAS(41.15±4.48)分及SDS(43.70±4.32)分,对照组SAS(52.86±4.79)分及SDS(53.22±4.88)分,两组患者SAS及SDS评分较护理前均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GQOLI-74各维度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个月,两组患者GQOLI-74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提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消化性溃疡 负性情绪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维生素C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及血清胆碱酯酶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杨小艳 郭传勇 +2 位作者 张旭 钟玉全 田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9-443,共5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C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预后、血清胆碱酯酶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66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维生素C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预后、血清胆碱酯酶和氧化应激水平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消化道出血患者66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奥曲肽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天给予维生素C 3 g静脉滴注,连续治疗至止血。比较两组疗效、住院期间死亡率,治疗前、治疗1 d、2 d和3 d时血清胆碱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显效25例(75.7%)、有效6例(18.2%)、无效2例(6.1%),对照组分别为16例(48.5%)、8例(24.2%)、9例(27.3%),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2.487,P=0.013);研究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低于对照组[6.1%(2/33)比27.3%(9/33),χ~2=5.345,P=0.021]。治疗方法与时间在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在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前、治疗1 d两组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 d研究组血清胆碱酯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1、2、3 d血清胆碱酯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2、3 d血清胆碱酯酶、SOD水平高于治疗前,MDA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碱酯酶、SOD和MDA水平与疗效/预后相关(P<0.05)。结论维生素C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可显著改善疗效及预后,升高血清胆碱酯酶、SOD水平,降低MDA水平,且与其疗效和预后相关,可能作为疗效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指导临床干预从而改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胃肠出血 抗坏血酸 奥曲肽 预后 胆碱酯酶 氧化应激
下载PDF
ALBI评分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中老年人群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杨丽 罗德兰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4年第5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究ALBI评分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326例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分为PHLF... 目的探究ALBI评分联合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326例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HLF,分为PHLF组66例(20.25%)、对照组260例(79.7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PHLF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对ALBI评分和PLR预测PHLF的效能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HLF组肿瘤直径、术前肝硬化比例、凝血酶原时间、MELD及ALBI评分、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升高(P<0.05),术前PLR、术后剩余肝脏体积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术前PLR(OR=0.728,95%CI:0.541~0.979)、ALBI(OR=1.958,95%CI:1.305~2.938)、术后剩余肝脏体积百分比(OR=0.586,95%CI:0.396~0.868)是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发生PHLF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术前ALBI联合PLR预测PHLF的AUC为0.8955(95%CI:0.852~0.937),灵敏度为82.05%,特异度为84.23%,预测效能显著优于ALBI、PLR(P均<0.05)。结论术前ALBI评分与PLR均是中老年肝细胞癌患者发生PHLF的独立影响因素,二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辅助临床筛选出PHLF高风险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 肝细胞癌 ALBI评分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LncRNA PINK1-AS、miR-134-5p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
10
作者 程灿 钟玉全 +1 位作者 杨丽 张凤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激酶1反义核糖核酸(PINK1-AS)、微小核糖核酸-134-5p(miR-134-5p)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104例,采用实时荧...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激酶1反义核糖核酸(PINK1-AS)、微小核糖核酸-134-5p(miR-134-5p)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10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LncRNA PINK1-AS、miR-134-5p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LncRNA PINK1-AS、miR-134-5p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分析LncRNA PINK1-AS与miR-134-5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根据胃癌组织LncRNA PINK1-AS、miR-134-5p表达的中位数分为LncRNA PINK1-AS、miR-134-5p高/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Cox回归分析胃癌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胃癌组织中LncRNA PINK1-AS表达高于癌旁组织,miR-134-5p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均<0.05)。LncRNA PINK1-AS与miR-134-5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707,P<0.0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LncRNA PINK1-AS、miR-134-5p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年,104例胃癌患者总生存率为61.54%(64/104)。LncRNA PINK1-AS高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低于LncRNA PINK1-AS低表达组,miR-134-5p高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高于miR-134-5p低表达组(P均<0.05)。胃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组织分化程度低分化、TNM分期Ⅲ期、有淋巴结转移、LncRNA PINK1-AS表达≥2.15,独立保护因素为miR-134-5p表达≥0.64(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LncRNA PINK1-AS高表达、miR-134-5p低表达,二者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降低、TNM分期增加、有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激酶1反义核糖核酸 微小核糖核酸-134-5p 临床病理参数 预后
下载PDF
180例胃癌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结果及误漏诊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钟玉全 张旭 +1 位作者 杨丽 林廷辉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615-617,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并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胃切除手术并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1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后病理检查与术前胃镜活检结果,并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 目的探讨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并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胃切除手术并经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1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后病理检查与术前胃镜活检结果,并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活检显示,180例中,分化型胃癌160例,分化不良型胃癌20例;黏液腺癌11例(6.10%),管状腺癌57例(31.70%),印戒细胞癌20例(11.10%),乳头状腺癌16例(8.90%),低分化癌76例(42.20%)。术前胃镜病理活检共检出胃癌166例,判定分化型胃癌120(72.29%)例,分化不良型46(27.71%)例;黏液腺癌12(7.20%)例,管状腺癌55例(33.10%),印戒细胞癌23例(13.90%),乳头状腺癌29例(17.50%),低分化腺癌47例(28.30%)。与术后病理活检比较,术前胃镜活检诊断胃癌的符合率为92.22%,对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判定的Kappa系数分别为0.694、0.571(P<0.01),一致性良好。结论术前胃镜活检虽具一定取样局限,但其在胃癌诊断、组织分化分类及病理分型上所发挥的临床价值仍不可忽视,临床应重视活检取材及临床经验累积,严格遵循相关操作及取材规范,或能进一步提升术前胃镜活检诊断胃癌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 胃镜 活检 病理 胃癌 误诊 漏诊
下载PDF
VC联合常规治疗对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丽 王春晖 钟玉全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A01期194-196,共3页
目的 探究VC联合常规治疗对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治疗效果,为降低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寻求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选取2015年3~12月本院收治的75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 目的 探究VC联合常规治疗对糖尿病合并胃溃疡的治疗效果,为降低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寻求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选取2015年3~12月本院收治的75例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V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炎症的控制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均低于对照组(P〈0.05),胃酸pH值、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相比对照组均降低(P〈0.05),但PGⅠ/PGⅡ值相比对照组偏高(P〈0.05),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相比对照组均降低(P〈0.05),但白介素-2相比对照组偏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C联合常规治疗对糖尿病合并胃溃疡治疗效果确切,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各项糖尿病指标及胃溃疡症状控制较好,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C 糖尿病 胃溃疡 效果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秀萍 张红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二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及生存...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二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及生存质量。结果:经过3个月的护理,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入组时均下降(P<0.05),但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肠易激综合征专用生存质量量表(IBS-QOL)各维度评分较入组时均提高(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肠易激综合征 抑郁 焦虑 生存质量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小艳 杨勇 +6 位作者 张旭 钟玉全 陈希奎 王康 唐贵超 林德智 郭传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3827-3831,共5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方法连续纳入2011-01-01至2015-01-30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行冠状动脉CT造影并且3个月内曾行腹部CT的患者,记录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影像...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方法连续纳入2011-01-01至2015-01-30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曾行冠状动脉CT造影并且3个月内曾行腹部CT的患者,记录基线资料、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指标分为NAFLD组与非NAFLD组,根据2016美国冠状动脉CT专家共识分析冠状动脉,判断有无易损斑块,记录易损斑块的数量和狭窄评分。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有603例,其中NAFLD组124例,非NAFLD组479例,185(30.7%)例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有易损斑块。NAFLD组易损斑块的比例高于非NAFLD组(46.0%比26.7%,P<0.001);NAFLD组有≥2个易损斑块的患者比例高于非NAFLD组(12.9%比5.4%,P=0.004);NAFLD组狭窄≥50%的易损斑块比例高于非NAFLD组(29.0%比13.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95%CI)=2.12(1.37,3.26),P=0.001)]。结论 NAFLD患者是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CT造影
下载PDF
护理程序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刘秀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提高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随机健康教育,观察组按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的健康知识、治疗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提高慢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随机健康教育,观察组按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2组的健康知识、治疗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疗效、腹痛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精神状态、食欲、睡眠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改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程序 健康教育 慢性胃炎 治疗 健康知识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胃镜下观察胆汁十二指肠胃反流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蒋飞 吴爱玲 +3 位作者 颜渊 黄辉 张方宇 钟小明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10期34-37,共4页
目的通过胃镜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胆汁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情况,探讨术中胆汁十二指肠胃反流对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 目的通过胃镜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胆汁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情况,探讨术中胆汁十二指肠胃反流对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9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胃镜组1)、B组(胃镜组2)、C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A、B两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后即刻(T_1)及手术结束即刻(T_2)置入胃镜,胃镜置入时间不超过2 min,置入胃镜后观察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情况,并提取反流物进行生化分析;B组在T_2时,若胃镜下观察有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则对反流物进行充分吸引。C组患者不置入胃镜。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后6 h(T_3)、12 h(T_4)、24 h(T_5)三个时间点恶心呕吐的VAS评分及中到重度恶心呕吐(VAS>4分)的发生率。结果在T_1时,A、B两组患者胃镜下观察均无十二指肠、胃反流发生;在T_2时,A、B两组的十二指肠反流发生率均为100%,A组的胃反流发生率为83.3%,B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_3、T_4时,B组术后的恶心呕吐VAS评分[(2.90±1.30)、(1.63±1.03)分]低于A组[(5.90±1.58)、(3.80±1.42)分]和C组[(5.73±1.48)、(3.60±1.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重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13.3%、6.7%)低于A组(83.3%、40.0%)和C组(80.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5时,各组术后恶心呕吐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胃镜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导致胆汁急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从而增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术后恶心呕吐
下载PDF
清胰汤辅治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疗效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7
17
作者 梁尚恩 杨小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年第19期17-18,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清胰汤辅治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将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鼻饲清胰汤。观察2组首次排便时间、腹部胀痛缓解时间、... 目的观察中药清胰汤辅治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将6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鼻饲清胰汤。观察2组首次排便时间、腹部胀痛缓解时间、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腹部胀痛缓解时间、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清胰汤辅治SAP合并麻痹性肠梗阻疗效显著,疗程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重症 急性 肠麻痹 清胰汤 护理
下载PDF
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钟玉全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观察在综合治疗中早期使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64例效果,与非使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75例相比较,监测两组血清淀粉酶含量,同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的探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观察在综合治疗中早期使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64例效果,与非使用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胰腺炎75例相比较,监测两组血清淀粉酶含量,同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住院时间。结果奥曲肽治疗组43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2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淀粉酶治疗后48h、72h均明显降低,与非奥曲肽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奥曲肽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d,非奥曲肽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8d,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奥曲肽治疗组患者发生并发症21次,非奥曲肽治疗组发生并发症43次。结论奥曲肽注射液能有效降低血清和浆膜腔积液淀粉酶活性,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和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淀粉酶 奥曲肽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粉防己碱对胃癌耐药细胞ZNF139、MDR1及GST-π mRNA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旭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467-470,共4页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胃癌耐药细胞锌指蛋白139(ZNF139)、多耐药基因1(MDR1)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mRNA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细胞SGC7901以及胃癌耐阿霉素细胞SGC7901/ADR,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种细...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胃癌耐药细胞锌指蛋白139(ZNF139)、多耐药基因1(MDR1)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mRNA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细胞SGC7901以及胃癌耐阿霉素细胞SGC7901/ADR,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种细胞ZNF139、MDR1、GST-πmRNA及蛋白表达,同时检测2.0!g·ml-1TET处理前后SGC7901/ADR细胞ZNF139、MDR1、GST-π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SGC7901/ADR细胞ZNF139、MDR1、GST-π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SGC7901细胞(P<0.05);SGC7901/ADR细胞ZNF139、MDR1、GST-π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SGC7901细胞(P<0.05);TET处理后SGC7901/ADR细胞ZNF139、MDR1、GST-π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处理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TET能下调胃癌耐药细胞ZNF139、MDR1、GST-π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在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特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粉防己碱 锌指蛋白139 多耐药基因1 谷胱甘肽S转移酶-Π 耐药
下载PDF
Smac与Survivin在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丽 钟玉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7期2406-2408,共3页
目的研究促凋亡因子(Smac)与生存素(Survivin)在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80例,其中无癌前病变胃溃疡40例(N组),癌前病变胃溃疡40例(Y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两组患... 目的研究促凋亡因子(Smac)与生存素(Survivin)在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80例,其中无癌前病变胃溃疡40例(N组),癌前病变胃溃疡40例(Y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两组患者标本中的Smac mRNA和Survivin mRNA进行检测,免疫组化(SP)法对标本中的Smac与Survivin表达进行检测。胃溃疡患者经三联用药治疗,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Smac在N组中的阳性(++)与强阳性(+++)的表达占比82.5%,显著高于Y组,占比为47.5%;Survivin在N组中(++)与(+++)的表达占比15.0%,显著低于Y组,占比为35.0%;Smac mRNA在N组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Y组,而Survivin mRNA在N组中的表达则显著低于Y组;N组经三联用药治疗后的细胞凋亡指数相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将Smac的降低与Survivin的升高作为判定胃溃疡患者组织发生癌前病变的辅助诊断指标,无癌前病变胃溃疡患者经三联用药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细胞凋亡指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凋亡因子 凋亡抑制蛋白 胃溃疡 癌前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