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5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流体成矿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郑范博 王国光 倪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6-613,共18页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稀有金属等关键金属资源的地位日益不可或缺。花岗伟晶岩是最重要的稀有金属矿床成因类型,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因机制是矿床学的热门研究话题。文章主要对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稀有金属等关键金属资源的地位日益不可或缺。花岗伟晶岩是最重要的稀有金属矿床成因类型,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因机制是矿床学的热门研究话题。文章主要对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普遍富集挥发分(B、P、F和H2O)和成矿元素,具有低黏度、低成核率、强元素溶解能力和强迁移性。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流体形成温压条件存在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形成于高温高压条件,也有研究者认为可能形成于过冷却条件下,温度可能低至350℃。花岗质岩浆高度结晶分异演化和富成矿元素地壳物质小比例深熔是形成成矿花岗伟晶岩的两种主要机制。流体不混溶和组成带纯化是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稀有金属进一步富集的重要手段。中国规模最大的甲基卡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研究该类矿床的理想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型矿床 稀有金属 成矿流体 成矿机制
下载PDF
右江褶皱带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华仁民 朱金初 +3 位作者 赵一英 周建平 吴燕玉 陈晓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83-191,共9页
右江褶皱带位于华南褶皱系的南西端,地质构造复杂,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本文对该区有色金属矿床的两个主要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一是与重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锡-铜-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其中又可将其分为锡-铜与银多金属两个亚系列... 右江褶皱带位于华南褶皱系的南西端,地质构造复杂,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本文对该区有色金属矿床的两个主要成矿系列进行了研究,一是与重熔型花岗岩类有关的锡-铜-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其中又可将其分为锡-铜与银多金属两个亚系列;二是沉积-改造型层控锑矿床成矿系列。本文以个旧、都龙、白牛厂、德保、凤凰山和木利、马雄等矿床为实例,分别讨论了两个成矿系列的主要特征、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金属矿床 沉积成矿 成矿系列 褶皱带
下载PDF
滇西马厂箐多金属矿床系列成矿的深部过程与壳幔混染成因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显凡 肖继雄 +6 位作者 楚亚婷 李春辉 赵甫峰 董毅 易立文 黄玉蓬 邹金汐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98-500,共3页
滇西地区是青藏高原东缘非常活跃的新生代陆内变形区。自晚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整体快速抬升,该区金沙江—哀牢山断裂(缝合)带中局部由挤压转为拉张,出现断陷盆地,并随地幔上拱和岩浆喷发,特别是富碱岩浆和地幔... 滇西地区是青藏高原东缘非常活跃的新生代陆内变形区。自晚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亚欧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整体快速抬升,该区金沙江—哀牢山断裂(缝合)带中局部由挤压转为拉张,出现断陷盆地,并随地幔上拱和岩浆喷发,特别是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沿深大断裂带上侵及引发的构造-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流体 马厂箐 成矿流体 晚新生代以来 岩浆活动 多金属矿床 板块碰撞 长英质岩浆 富碱侵入岩 流体性质
原文传递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4
作者 施春华 曹剑 +3 位作者 胡凯 韩善楚 边立曾 姚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30,共13页
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深化研究值得加强的方向。将已有提出的矿床成因模式总体归纳为5种观点:陨石撞击同沉积、岩浆火山碎屑、海水、热水、多源,... 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深化研究值得加强的方向。将已有提出的矿床成因模式总体归纳为5种观点:陨石撞击同沉积、岩浆火山碎屑、海水、热水、多源,并且认为目前主要侧重于对热水和海水两种成因的研究,这两方面积累的证据较多,争议也较大。结合生物有机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认为矿床成因复杂,受到热水、海水、生物有机质的多元复合作用。总体而言,各种矿床成因观点均各有证据支持,但因成矿过程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所以尚不能够完全全面、合理地揭示成矿过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工作;建议加强原位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和矿床成因研究的时空对比。这些认识为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并且因这一分析对象是全球黑色岩系矿床的一个典型实例,所以认识可望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Mo多金属矿床 黑色岩系 热水成矿 海水成矿 生物有机成矿 下寒武统 华南
下载PDF
湘南黄沙坪多金属矿床花岗斑岩的矿物化学及其对矽卡岩白钨矿成矿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腾 马东升 +2 位作者 陆建军 章荣清 张世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6-728,共13页
黄沙坪多金属矿床是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并且在与矿床内花岗斑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产有隐伏的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和中型规模的辉钼矿。钨-钼矿化的时代为晚侏罗世,与矿床内花岗斑岩侵入时代一致。然而,已有研究认为,由于该花岗斑岩规... 黄沙坪多金属矿床是湖南最大的铅锌生产基地,并且在与矿床内花岗斑岩接触的矽卡岩带产有隐伏的大型矽卡岩型白钨矿和中型规模的辉钼矿。钨-钼矿化的时代为晚侏罗世,与矿床内花岗斑岩侵入时代一致。然而,已有研究认为,由于该花岗斑岩规模很小,矽卡岩型白钨矿的成矿热液应来自深部岩浆房而非此花岗斑岩。为此,我们对花岗斑岩进行了仔细的镜下观测,并且对其中的副矿物和黑云母以及矽卡岩中的白钨矿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应用原位LA-ICP-MS方法测定了矽卡岩中白钨矿的稀土元素含量,试图对白钨矿矿化的物质和流体来源提供确切的证据。通过研究,首次在矿床内花岗斑岩中发现了与未蚀变黑云母伴生的黑钨矿和铌铁矿,表明花岗斑岩至少在岩浆结晶作用晚期或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早期就已发生钨的矿物富集,为确定花岗斑岩是控制钨矿化的成矿岩体提供了依据。此外,发现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属铁叶云母)含有极高的氟含量(>3%),指示其应形成于富含氟的高分异岩浆。研究进一步揭示,矽卡岩中白钨矿的轻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花岗斑岩十分一致,而重稀土元素则显著亏损,而且Eu的含量较花岗斑岩更为富集。这暗示形成白钨矿的成矿流体应直接来自花岗斑岩,即:在早期无水矽卡岩阶段,石榴子石的沉淀导致流体中的重稀土亏损而Eu相对富集;白钨矿随后再从这种流体中沉淀。此外,白钨矿的Eu含量与Sm、Gd含量具有负相关关系,表明Eu的分配是相对独立的行为,主要以Eu2+存在,从而指示沉淀白钨矿的流体具有还原的性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本文所提供的新证据,我们认为,形成矽卡岩型白钨矿的钨和成矿热液应来自高分异且富F的花岗斑岩,而所需的钙则可能来自于碳酸盐围岩,即矿床内花岗斑岩应是形成钨钼矿床的物质来源,驱动热液活动的能量来源,和寻找隐伏钨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沙坪矿床 花岗斑岩 铌铁矿 黑钨矿 黑云母 白钨矿 电子探针 原位LA-ICP-MS 成矿物质和流体
下载PDF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的He-Ar-Pb-S同位素示踪 被引量:26
6
作者 宋世明 胡凯 +1 位作者 蒋少涌 李贶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7年第2期87-92,99,共7页
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是粤北地区典型的巨厚型及细脉带型矿化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层状和脉状黄铁矿的氦氩同位素表明:^3 He/^4 He的R/Ra值为0.60-4.13,^40 Ar/^36 Ar=327-411,反映该成矿流体是大气饱和水(海水)与地幔流体混合作用的结... 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是粤北地区典型的巨厚型及细脉带型矿化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层状和脉状黄铁矿的氦氩同位素表明:^3 He/^4 He的R/Ra值为0.60-4.13,^40 Ar/^36 Ar=327-411,反映该成矿流体是大气饱和水(海水)与地幔流体混合作用的结果。铅和硫同位素都揭示了层状(块状)和脉状矿体可能来自不同时期的成矿流体。其中层状矿体为泥盆纪海底火山喷发沉积作用所致,脉状矿体可能来自燕山期岩浆热液充填叠加形成,古大陆碎屑物质和部分有机质的还原对后期成矿流体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同位素 AR同位素 铅同位素 硫同位素 层状矿体 脉状矿体 粤北
下载PDF
江西大吉山钨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旭东 倪培 +1 位作者 袁顺达 吴胜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8-322,共15页
大吉山钨矿床是赣南地区的一个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由石英脉型钨矿体和花岗岩浸染型钨、钽、铌、铍矿体构成。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文章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法,对石英脉型矿体和花岗岩浸染型矿体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 大吉山钨矿床是赣南地区的一个大型钨多金属矿床,由石英脉型钨矿体和花岗岩浸染型钨、钽、铌、铍矿体构成。在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文章采用"流体包裹体组合"法,对石英脉型矿体和花岗岩浸染型矿体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测温和拉曼探针分析。研究表明,与石英脉型矿体成矿相关的流体为中-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CH4±N2体系,与花岗岩浸染型矿体成矿相关的流体为高温、中-低盐度的NaCl-H2O±CO2±CH4体系,两者流体的性质不同。笔者认为,在流体体系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以CO2逸失为特征的流体不混溶作用是石英脉型矿体的主要形成机制,而花岗岩浸染型矿体中金属元素的沉淀则主要由流体体系的冷却作用所致,这两类矿体的成矿流体的来源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石英脉型矿体 花岗岩浸染型矿体 大吉山钨矿 江西
下载PDF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镍钼多金属矿床矿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韩善楚 胡凯 +2 位作者 曹剑 边立曾 潘家永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湖南张家界三岔和贵州遵义黄家湾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发育有镍钼多金属矿床,这是华南乃至全球这类矿床的2个典型实例。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分析,分析了成矿岩系的矿物学特征,并进一步根据矿... 湖南张家界三岔和贵州遵义黄家湾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发育有镍钼多金属矿床,这是华南乃至全球这类矿床的2个典型实例。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分析,分析了成矿岩系的矿物学特征,并进一步根据矿物结构、组成与共生关系,结合地质背景,讨论了矿床成因。结果显示,非矿层中的金属矿物类型较为单一,主要是黄铁矿;而矿层中发现的矿物种类丰富,主要包括"碳硫钼矿"、针镍矿、黄铁矿、胶磷矿等,其中"碳硫钼矿"和针镍矿分别是钼与镍的主要赋存形式。认为钼主要来自于海水,镍主要来自于热水(液)流体,矿床为海水-热水(液)-生物复合成因。这些研究结果为此类矿床研究提供了新的矿物学基础研究资料,并且有助于加深对矿床成因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黑色岩系 镍钼多金属矿床 生物成矿 热水(液)成矿 华南
原文传递
浙江治岭头钼铅锌金多金属矿床矿质来源的硫、铅同位素示踪及成矿时代 被引量:5
9
作者 楚克磊 陈小荣 +3 位作者 齐刚 高翔 胡博 李胜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25-2340,共16页
治岭头矿床上部(火山岩盖层)以铅锌矿床、硫矿床为主,中间(变质岩基底)以金银矿、铅锌矿为主,深部(侵入岩体)以斑岩型钼矿床为主的"三层楼"模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对治岭头矿床进行了成... 治岭头矿床上部(火山岩盖层)以铅锌矿床、硫矿床为主,中间(变质岩基底)以金银矿、铅锌矿为主,深部(侵入岩体)以斑岩型钼矿床为主的"三层楼"模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对治岭头矿床进行了成矿时代的厘定。6件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13.7~114.6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14.03±1.78 Ma,表明治岭头钼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晚期。该矿床辉钼矿样品的Re含量变化于16.05×10-6~66.29×10-6,表明其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2.1‰~2.6‰),具有相对均一的来源,可能主要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的深源岩浆,但也可能受到陆壳沉积物的混染。治岭头钼铅锌金多金属矿床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比较小,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范围分别为38.765~39.137、15.523~15.751、18.450~18.667,具有明显的壳幔混合特征。治岭头钼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的厘定为下一步在区内开展同时期的斑岩成矿系统找矿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岭头钼铅锌金多金属矿床 辉钼矿RE-OS定年 成矿物质来源 东南沿海成矿带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钨锡稀有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陆建军 章荣清 +7 位作者 黄旭栋 张强 李晓宇 周维法 黄迪 黄玉 马东升 姜耀辉 《华南地质》 CAS 2022年第3期359-381,共23页
江南造山带是世界上重要的钨锡稀有金属成矿带之一,发育矽卡岩型钨/锡矿、细脉浸染型钨矿、石英脉型黑钨矿/白钨矿、电气石-石英脉型锡矿、云英岩型钨/锡矿和花岗岩-伟晶岩型铌钽矿床,成矿时代包括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 江南造山带是世界上重要的钨锡稀有金属成矿带之一,发育矽卡岩型钨/锡矿、细脉浸染型钨矿、石英脉型黑钨矿/白钨矿、电气石-石英脉型锡矿、云英岩型钨/锡矿和花岗岩-伟晶岩型铌钽矿床,成矿时代包括新元古代、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依据成矿元素组合,可将成矿花岗岩划分为W-Mo、W、Sn和Nb-Ta花岗岩,其演化程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明显差异,铌钽矿化发生在极端分异的钠长石花岗岩中。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成矿花岗岩可能来自不同源区的部分熔融,江南造山带可能存在多个稀有金属富集的源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源自花岗质岩浆,岩浆分异演化促进了成矿元素在熔体中的富集。铌钽矿主要为岩浆成因,叠加热液矿化,钨锡矿主要通过流体充填和交代作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锡稀有金属矿床 岩浆演化 成矿类型 成矿过程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新桥多金属矿床的矿体下部网脉状矿化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国光 倪培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6-256,共1页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网脉状矿化 多金属矿床 铜陵矿集区 新桥矿 成矿流体 层状矿体 岩浆岩 下部 沸腾包裹体
原文传递
“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关键金属矿床与成矿作用》专辑 序
12
作者 王汝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I0001-I0002,共2页
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当代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金属材料的需求增长,引发了金属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和紧张形势。国际上把现今社会必需,但安全供应存在风险的一类金属统称为关键金属,主要包括稀有、稀土、稀散及稀贵金属。它们... 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当代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金属材料的需求增长,引发了金属原材料的供求矛盾和紧张形势。国际上把现今社会必需,但安全供应存在风险的一类金属统称为关键金属,主要包括稀有、稀土、稀散及稀贵金属。它们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必需元素,国际需求剧增,但是关键金属资源全球地质分布不均,资源安全问题引发全球关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工业化时代 必需元素 安全供应 新兴工业 稀贵金属 金属原材料 金属材料 供求矛盾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部库曲锂铍花岗质伟晶岩的稀有金属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谢磊 王汝成 +4 位作者 田恩农 陶湘媛 周威 刘小驰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32,共29页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已发现普士拉、热曲、吉隆、洛扎等多个岩体中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并有大规模的锂辉石伟晶岩(含细晶岩)产出。喜马拉雅东部的库曲岩体也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出露,主要侵入到主体白云母花岗岩中...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已发现普士拉、热曲、吉隆、洛扎等多个岩体中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并有大规模的锂辉石伟晶岩(含细晶岩)产出。喜马拉雅东部的库曲岩体也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出露,主要侵入到主体白云母花岗岩中。本次研究对库曲岩体中不同类型的花岗质伟晶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的研究。根据不同矿物组合和产出位置,将库曲伟晶岩分为四类:广泛分布的伟晶岩I,主要包含长石-石英-白云母;岩体西部桑玉村出露伟晶岩II(包含钠长石-石英-白云母带和细粒钠长石带)和伟晶岩III(锂辉石-钠长石-石英带);岩体东部出露细晶岩脉。库曲伟晶岩都含不同体积百分比的石榴石和电气石,以及典型的稀有金属矿物如绿柱石、铌铁矿族矿物和少量锡石。独居石和铌铁矿族矿物的U(-Th)-Pb同位素年代学结果显示库曲伟晶岩主要形成于~25Ma,还存在稍晚一期的岩浆活动,细晶岩形成于~14Ma。同时代的伟晶岩I、II和III全岩成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K_(2)O/Na_(2)O、Zr/Hf和Nb/Ta比值、REE总量和Eu/Eu^(*)呈降低趋势,而稀有金属(Li、Be、Nb、Ta、Rb和Cs)含量逐渐增加。矿物的成分变化趋势更明显,从伟晶岩I到III中白云母的K/Rb比值和MgO含量明显降低,电气石向更富集Li、石榴子石和铌铁矿族矿物向更富集Mn(在伟晶岩III中分别接近锰铝榴石和铌/钽锰矿端元组分)、绿柱石向更富集Li-Cs的方向变化。伟晶岩III中锡石含量相对增加,常与锂辉石共生。细晶岩脉的矿物学特征介于伟晶岩I和II之间。综合上述研究显示库曲伟晶岩是花岗质岩浆分异演化的最终产物,矿物是伟晶岩形成过程和分异程度的有效指示剂,库曲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显示出Be、Be-Nb-Ta(-Sn)、Li-Be-Nb-Ta-Sn(岩体最边缘)矿化的变化趋势。锂辉石是库曲伟晶岩中主要的原生锂矿物,次生的锂辉石和石英后成合晶可能是在富锂流体中形成的,而不是透锂长石降温过程中形成的,这与库曲伟晶岩侵入到白云母花岗岩的产状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伟晶岩 绿柱石 演化程度 矿物指示剂 端元矿物
下载PDF
华南重要金属矿床的若干成矿规律——时代爆发性,空间分带性,基底继承性和热隆起成矿
14
作者 马东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32-34,共3页
  尽管华南热液矿床分布广大,类型多样,组合复杂,但却显示出若干公认的成矿特征和共同的分布规律.以这些基本事实为出发点,并结合新的研究资料和认识加以重新思考,可能对华南热液矿床成因乃至华南大陆地壳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提供重...   尽管华南热液矿床分布广大,类型多样,组合复杂,但却显示出若干公认的成矿特征和共同的分布规律.以这些基本事实为出发点,并结合新的研究资料和认识加以重新思考,可能对华南热液矿床成因乃至华南大陆地壳演化的进一步深入理解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下载PDF
江西景德镇朱溪铜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条件分析 被引量:99
15
作者 陈国华 万浩章 +2 位作者 舒良树 张诚 康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01-3914,共14页
景德镇朱溪铜钨多金属矿是近年发现的一个矽卡岩型矿床,发育在江南新元古代基底之上。在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最新勘探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矿化岩体为晚中生代花岗斑... 景德镇朱溪铜钨多金属矿是近年发现的一个矽卡岩型矿床,发育在江南新元古代基底之上。在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最新勘探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矿化岩体为晚中生代花岗斑岩,晚古生代黄龙组和船山组是成矿的物质基础,矿化蚀变发育在花岗斑岩与黄龙组、船山组的接触带。矽卡岩存在分带现象,自花岗斑岩往围岩一侧,自内向外依次出现角岩带、石榴石-透辉石带、透闪石-阳起石带、含石榴石大理岩带;品位高、厚度大的矿体主要产于矽卡岩带中。在地表和浅部,存在成矿分带性;由东往西,依次出现铜→铜-白钨矿→白钨矿,成矿温度则由中温→中高温→高温,揭示一个向西北倾斜的成矿带面貌。本研究提出,该矿床的形成明显受NE向断裂构造的制约,主矿带主要分布在黄龙组与新元古代基底的接触面附近,浅部为铜或铜锌矿,往深处变为铜-白钨矿,更深处为白钨矿赋存场所。在塔前-赋春盆地东段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盆地与花岗质岩体的接触带,是寻找矽卡岩型铜钨钼等多金属矿床最有利的远景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钨多金属矿 控矿条件 晚中生代 朱溪 江南造山带
下载PDF
华南中生代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及其岩浆源区特征 被引量:41
16
作者 李晓峰 胡瑞忠 +4 位作者 华仁民 马东升 武丽艳 齐有强 彭建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37-4050,共14页
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回顾花岗岩分类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南同熔型花岗岩为例,探讨了华南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矿床的特点、时空格架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了与成矿有关的同... 花岗岩及其成矿作用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回顾花岗岩分类及其成矿专属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华南同熔型花岗岩为例,探讨了华南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矿床的特点、时空格架及其分布规律,研究了与成矿有关的同熔型花岗岩的特点、源区属性及其与华南古老地壳的关系。本文认为华南地区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铜铅锌成矿作用是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同熔型花岗岩具有过渡类型的特征。岩浆源区属性与成矿类型、成矿规模的关系存在着某种制约联系,该类矿床的形成是不同时期华南地区古老地壳改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熔型花岗岩 铜铅锌矿床 岩浆源区 成矿规模 古老地壳改造 华南
下载PDF
安徽冬瓜山层状铜矿床成矿机制及热液叠加改造作用时代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兆文 陆现彩 +5 位作者 凌洪飞 陆建军 蒋少涌 聂桂平 黄顺生 华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2-372,共1页
关键词 改造作用 热液叠加 层状铜矿床 成矿机制 冬瓜 同位素年龄 流体包裹体特征 安徽 石英闪长斑岩 燕山中晚期 石英闪长岩 构造背景 扬子板块 岩浆侵入 铜陵地区 层状矿床 喷流沉积 热液交代 成矿流体 氧同位素 矿床地质 石炭系
下载PDF
山东邹平南洞子铜(金)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海勇 徐兆文 +3 位作者 刘苏明 杨小男 张军 李红超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南洞子铜(金)矿床矿化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43~265℃之间,均值为186℃;盐度介于1.4%~19.7%NaCl eq之间,均值为9.0%NaCl eq;均一温度峰值介于170~180℃之间,盐度峰值分别介于5%~7%NaCl eq和9%~11%NaCl eq之间.矿化脉石英中的1... 南洞子铜(金)矿床矿化脉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43~265℃之间,均值为186℃;盐度介于1.4%~19.7%NaCl eq之间,均值为9.0%NaCl eq;均一温度峰值介于170~180℃之间,盐度峰值分别介于5%~7%NaCl eq和9%~11%NaCl eq之间.矿化脉石英中的1δ8OH2O介于2.17‰~6.17‰之间,均值为4.39‰;δD介于-97‰^-80‰之间,均值为-89.25‰.矿石的n(206Pb)/n(204Pb)介于18.283~18.608之间,均值为18.474;n(207Pb)/n(204Pb)介于15.704~16.000之间,均值为15.861;n(208Pb)/n(204Pb)介于38.533~39.364之间,均值为39.032.南洞子铜(金)矿床研究表明:矿床形成温度和盐度偏低;成矿流体早期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后期混入大气降水;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上部地壳,具有富放射性成因铅的特征;沸腾作用在成矿过程中不明显,成矿可能以混合作用为主.以上研究证明南洞子铜(金)矿床类似于浅成低温热液脉状铜(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稳定同位素 成矿物理化学 成因机制 南洞子铜(金)矿床
下载PDF
河南新县宝安寨钼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伟 李红超 +4 位作者 徐兆文 何雨霖 陈进全 王少华 王浩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2-13,共2页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董树文,2002),也是一条重要的钼多金属成矿带,带内分布有新发现的钼矿床十余处(郭铁朋,2007;邱顺才,2006;杨泽强,2007;2008),与东秦岭钼成矿带相连,构成了中国最大的钼矿省。
关键词 钼矿床 成矿物质来源 大别造山带 成矿流体 宝安 辉钼矿 铅同位素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 新发现 多金属成矿带
原文传递
江西松树岗花岗岩型铌钽矿床的成矿机制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诸泽颖 王汝成 +2 位作者 王登红 李建康 任建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86-2802,共17页
江西松树岗花岗岩型铌钽矿床位于江西省上饶市葛源镇,不仅是华南最大花岗岩型钽矿床,同时还共伴生有铌、铷、锂、钨、锡等多金属。松树岗花岗岩型铌钽矿床近地表产出石英脉型钨锡矿,深部隐伏为花岗岩型铌钽矿床。花岗岩体具有垂向分带性... 江西松树岗花岗岩型铌钽矿床位于江西省上饶市葛源镇,不仅是华南最大花岗岩型钽矿床,同时还共伴生有铌、铷、锂、钨、锡等多金属。松树岗花岗岩型铌钽矿床近地表产出石英脉型钨锡矿,深部隐伏为花岗岩型铌钽矿床。花岗岩体具有垂向分带性,深部为花岗岩主体黄玉钠长石花岗岩,垂向向上依次为云英岩化花岗岩、钾长石花岗岩以及似伟晶岩壳。花岗岩具有特征的“雪球结构”,斑晶为石英或钾长石。松树岗铌钽矿床岩体产出铌钽氧化物(包括铌铁矿、钽铁矿、锡锰钽矿等)、锆石、锡石以及黑钨矿。铌铁矿原位U-Pb定年结果显示成矿年龄约为130Ma。铌钽氧化物、锆石、锡石等副矿物常显示明显的核边结构,其中铌钽氧化物核部为铌铁矿,边部为钽铁矿和锡锰钽矿,记录岩体经历了明显的岩浆-热液多阶段成矿过程。松树岗花岗岩云母以铁锂云母为主,Li_(2)O含量为2.89%~4.29%。主体钠长石花岗岩中铁锂云母可分为片状铁锂云母(Znw1)和细粒铁锂云母(Znw2),其中片状铁锂云母(Znw1)同样具有环带结构,且环带主要由Rb含量变化导致。片状铁锂云母核部Rb 2O为0.9%~1.16%,边部Rb 2O含量升高,最高可达4.08%。细粒铁锂云母(Znw2)分布于基质中,含有较高的Ta含量(110×10^(-6))。云英岩中出现束状或放射状产出的铁锂云母(Znw3),具有较高的Sn含量(464×10^(-6))。片状铁锂云母核边结构记录岩浆演化过程,云英化花岗岩中的铁锂云母为热液成因。松树岗花岗岩型铌钽矿床是一个高演化稀有金属花岗岩,造岩矿物铁锂云母和副矿物铌钽氧化物记录岩体经历了岩浆到热液阶段演化的过程。地表石英脉型钨锡矿以及岩体中特征的“雪球结构”是重要的高演化稀有金属花岗岩重要的找矿标志。松树岗岩体位于著名的灵山杂岩体周围,灵山岩体的边缘仍然具有出露有类似稀有金属矿床的可能,需加大对区域稀有金属矿床的找矿勘查及理论研究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钽矿床 松树岗岩体 花岗岩型 成矿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