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与后枕颈角数字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琨 张燕 +10 位作者 郭冉 郝咪咪 吴轩宇 徐艺芳 王超群 马文童 张灵淇 杨宏宇 李志军 张少杰 王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0,25,共5页
目的通过对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occipito-C_(2)angle,OC_(2)A)和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为临床枕颈融合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筛选符合排纳标准的正... 目的通过对儿童及青少年枕颈角(occipito-C_(2)angle,OC_(2)A)和后枕颈角(posterior occipitocervical angle,POCA)的影像学测量,研究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及性别差异,为临床枕颈融合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筛选符合排纳标准的正常儿童及青少年321例(男213例,女108例)颅颈结合区的影像学资料,按性别、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等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观测其OC_(2)A和POCA。结果OC_(2)A和POCA的峰值分别为(18.15±5.63)°和(124.94±14.63)°,位于10~12岁组,随后呈波浪状下降,OC_(2)A在10~12岁组与1~3岁组、13~15岁组与10~12岁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OCA在7~9岁组与10~12岁组、13~15岁组和16~18岁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比较,OC_(2)A和POCA均无性别差异(P>0.05);经过相关性分析,OC_(2)A和POCA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28,P=0.000)。结论临床枕颈融合术中仅需考虑年龄差异,而不必考虑性别差异;本研究亦可为后路枕颈融合术OC_(2)A与POCA的角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角 后枕颈角 相关性 枕颈融合术 儿童 青少年
原文传递
3岁女童盆部虚拟解剖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尹兆正 李琨 +7 位作者 张凤珍 赵靖 伊钰营 李磊 陈诚志 王钰 李志军 张少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2-377,共6页
目的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 目的研究女童连续超薄断层解剖及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模型,以辅助解剖学研究和模拟手术。方法选取学龄前女童可视人数据集自髂前上棘到会阴下区域的横切面图像,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从图像中交互式分割感兴趣区域。对图像行格式转换和分割处理。用三维重建软件DigihumanReconstructionSystem提取重建该区域的数字三维模型。结果获取了女童盆部断层高清解剖图像,并对重要结构进行标注;成功建立了虚拟女童盆部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三维模型精确地显示了各结构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盆部手术模拟系统提供了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虚拟女童盆部数字化三维重建可视化能立体真实地显示该区域及其邻近结构,为该区域的解剖、影像诊断和虚拟手术提供发育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部 断层解剖 三维重建 可视化人体 女童
原文传递
自体黄韧带干预TGF-β1/Smad3信号通路抑制兔硬膜外纤维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鹏 张德宝 +5 位作者 张杨 张海斌 时嘉 张少杰 李树文 吴一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组别的兔分别行椎板切除术,对比其各组术后3、6周TGF-β1、Smad3蛋白表达量以及两者相应的mRNA表达水平,从而探讨自体黄韧带抑制腰椎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形成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实验... 目的通过对不同组别的兔分别行椎板切除术,对比其各组术后3、6周TGF-β1、Smad3蛋白表达量以及两者相应的mRNA表达水平,从而探讨自体黄韧带抑制腰椎术后硬膜外纤维瘢痕形成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将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购买的48只6~8月龄的日本大白兔,分为保留黄韧带组,自体脂肪回置组,不保留黄韧带组,对不同组别进行手术造模。术后对每组间的实验动物分别饲养3、6周后进行处死(3、6周各处死8只)。采用Western blot蛋白定量分析、RTPCR技术测定各组样本中的TGF-β1、Smad3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并将以上数据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其差异性。结果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3、6周保留组TGF-β1、Smad3蛋白表达量小于不保留组和脂肪组(P<0.05),不保留组和脂肪组之间并未发现明显差异。②RT-PCR结果显示:对于TGF-β1、Smad3两者的mRNA表达量而言,3、6周保留组明显小于不保留组和脂肪组(P<0.05),不保留组和脂肪组之间并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腰椎手术术后,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硬膜外纤维瘢痕。若在术中保留自体黄韧带,可减少硬膜外成纤维细胞的形成,其机制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 纤维瘢痕 TGF-β1/Smad3信号通路 Western blot RT-PCR技术
原文传递
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融合术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张杨 王鹏 +4 位作者 白明 王俊峰 李树文 李志军 吴一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3-456,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75例患者接受显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 目的分析比较显微内窥镜下两种不同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间符合标准的1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75例患者接受显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opic tran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E-TLIF),61例患者行显微内镜下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cro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interbodyfusion,ME-PLIF)。对两组围手术期资料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在手术前后对组内和组间的疼痛(VAS)及功能(ODI)评分进行比较。采用Suk标准评价术后融合情况。结果ME-PLIF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等指标方面,均优于ME-TLIF组。ME-PLIF组术中出现3例神经系统并发症,ME-TLIF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同组患者术后VAS及ODI分值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VAS及ODI分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率基本无差异。结论ME-PLIF技术在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学习掌握,在手术中要注意向外侧的充分减压防止神经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内窥镜 微创 后路腰椎融合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 退变性疾病
原文传递
颈椎钩突的增龄形态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星 阿格茹 +12 位作者 吉热格乐根 张弛 赵磊 张媛媛 卜佳琪 科尔沁 赵学婷 杨媛惠子 王超群 李琨 张少杰 史君 李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3580-3586,共7页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育、发展与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密切相关,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关联,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育、发展与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密切相关,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关联,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径线的测量,以发现其随年龄增长、椎序递增的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不同年龄的颈椎影像学资料1447例,根据年龄分为:<10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组,对钩椎关节中钩突长、高、宽、钩-横间距、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和钩突后脚间距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1)测量结果发现钩突相关结构部分存在着男女性别和左右侧别间的差异,钩突的长、高、宽随椎序的递增和年龄的增长总体呈缓慢递增趋势;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后脚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趋势,但在年龄增长中该三者间距变化不很显著;钩-横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但增龄变化不显著。(2)结果说明,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结构存在着性别和侧别差异,并且随年龄增长和椎序增加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掌握钩椎关节增龄特点和发育规律,可以为相关颈椎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突 钩椎关节 形态学 增龄变化 临床意义 颈椎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颈椎生理弯曲相关指标测量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李琨 张博然 +9 位作者 张宇 韩可铭 冯杰 吴思瑶 苏欣 苏娜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王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5-679,共5页
目的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 目的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采用基于距离(Borden氏、颈椎曲度指数、椎体质心)和基于角度(C_(1)~C_(7) Cobb角、C_(2)~C_(7)Cobb角、Harrison氏)共6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儿童及青少年的颈椎曲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orde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3~15岁组与前4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_(1)~C_(7) Cobb角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6~18岁组与前5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arriso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4~18岁之间的5组都与1~3岁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于角度的曲度测量方法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较差,但各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较多,每个指标具有各自优势,临床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儿童 青少年 CT COBB角 Borden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