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4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与中学协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实践教学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卫青 徐宝芳 +1 位作者 乌兰巴特尔 陈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19-127,共9页
培养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师范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普遍较低。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 培养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师范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普遍较低。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校校联动、多维互动、协同育人”的高校与中学协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新模式,为相关高校和中学地理实践力培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验 野外考察 社会调查 协同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佳 姜洪涛 郝润梅 《大学教育》 2019年第1期186-188,共3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993-2013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从毕业生的性别构成、就业地区流向和就业行业流向进行分析,总结毕业生就业特点,...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993-2013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从毕业生的性别构成、就业地区流向和就业行业流向进行分析,总结毕业生就业特点,并提出相关对策,能为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本科生 就业情况
下载PDF
基于ArcIMS的校园WebGIS设计与实现——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3
作者 张巧凤 吴云飞 宫妍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年第4期23-25,共3页
在简要介绍了WebGIS主要实现模式和ArcIMS体系结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基于ArcIMS的校园WebGIS系统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具有基本地图编辑、查询、图层操作与3维仿真显示等功能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地理信息的网上发布,若能继续完善并与我校... 在简要介绍了WebGIS主要实现模式和ArcIMS体系结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基于ArcIMS的校园WebGIS系统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具有基本地图编辑、查询、图层操作与3维仿真显示等功能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地理信息的网上发布,若能继续完善并与我校目前"数字校园"建设的显著成果相结合,对促进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工程的整体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户端 服务器 ARCGIS ARCIMS WEBGIS
下载PDF
基于4F教学模式的高中地理研学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以内蒙古集宁区霸王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4
作者 张红芳 《教育进展》 2025年第2期383-390,共8页
本文从分析目前研学实践活动开展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将4F教学模式融入研学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的优势,并以内蒙古集宁区霸王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确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学目标,依据4F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设计研学活动实施过程,同... 本文从分析目前研学实践活动开展所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将4F教学模式融入研学实践活动方案设计的优势,并以内蒙古集宁区霸王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确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学目标,依据4F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设计研学活动实施过程,同时制定了基于4F模式的评价量表,对学生的研学过程与研学结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以期提高研学效果,为相关研究者和一线地理教师更好地设计基于4F模式的研学实践活动方案提供参考。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research practice activ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ing 4F teaching mode into the design of research practice activities. Taking Bawang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Jining District,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research objectives based on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geography, and design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research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four stages of 4F teaching mode. At the same time, an evaluation scale based on 4F model is developed to evaluate students’ research process and research results from a comprehensive and multi-ang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effect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and front-line geography teachers to better design research practice activities based on 4F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F教学模式 高中 地理 研学实践 方案设计
下载PDF
高校学生用水情况及节水意识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5
作者 窦伟正 仲伟泽 +1 位作者 周丹丹 董茜 《环境与发展》 2023年第4期94-100,108,共8页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用水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作为城市用水的重点区域,了解高校学生用水情况及节水意识,对于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采...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用水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作为城市用水的重点区域,了解高校学生用水情况及节水意识,对于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用水情况及节水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绝大部分的用水量消耗在了个人卫生上,易造成过度用水;(2)校园内存在由学生主体及非学生主体两方面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3)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关注当前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强烈感觉到了水资源短缺现象,有主动节水的行为,用水有度,维持在用水额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 用水情况 节水意识 调查研究
下载PDF
近40年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时空演变特征解析
6
作者 田鑫 萨楚拉 +4 位作者 孟凡浩 罗敏 王牧兰 张翔 张昊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9,共12页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 [目的]解析内蒙古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并量化驱动因素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ERA5-LAND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Theil-Sen median)、Mann-Kendall检验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对内蒙古地区近40年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近40年内蒙古地区秋冬始冻期和完全冻结期起始日期呈推迟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54 d/10 a和0.45 d/10 a;在空间分布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提前。冬春解冻期和完全融化期起始日期呈提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2.17 d/10 a和2.15 d/10 a;空间上随着经纬度的增加逐渐推迟。(2)秋冬始冻期、完全冻结期和冬春解冻期的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0 d/10 a,2.61 d/10 a和0.27 d/10 a,而完全融化期的发生天数则以2.68 d/10 a的速率在增加。空间分布上,除完全冻结期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余3个阶段均呈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的趋势。(3)不同土壤冻融状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最大,其次为单独由气候变化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单独由人类活动驱动影响的面积占比最小。[结论]近地表土壤冻融状态的时空分异及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区域不同土壤冻融状态的驱动力各不相同,对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未来应更加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土壤冻融 时空演变特征 内蒙古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辛健 孙志芬 《地理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517个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的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手段分析了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总量丰富,三种... 以内蒙古自治区517个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点为研究对象,基于GIS的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手段分析了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总量丰富,三种类型中以人类活动类数量最多,遗迹遗址类数量最少;(2) 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以“呼包鄂”为中心的高密度区,以及以各个盟市主城区为中心的次级密度区,三种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不同特征;(3) 影响因素中GDP对文化旅游资源集聚程度的影响最显著,地形、水系、交通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内蒙古高等级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Taking 517 high-grad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 sit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grad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nearest-neighbor index,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nd geodetic detector means of GIS. It is found that: (1) the total amount of high-leve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is rich, and among the three types, the human activities category has the largest number, while the relics and sites category has the smallest number;(2)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leve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shows a high-density area centered on “Hubao and Egao”, and a sub-density area centered on the main urban areas of each league cit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3) Amo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GDP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gree of concent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pography, water system and transportation also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eve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to different deg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资源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指数预测评估
8
作者 郝丹 《地理科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14-121,共8页
在全球生态问题备受瞩目的背景下,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和粮食产区,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深远。本研究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与PLUS模型,深入剖析该区域2000~2020年... 在全球生态问题备受瞩目的背景下,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作为重要生态屏障和粮食产区,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深远。本研究综合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与PLUS模型,深入剖析该区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对2030年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20年,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大量耕地被转化为建筑用地;得益于区域内的生态保护与植被恢复措施,林地面积明显增加;生态健康状态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健康状态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生态健康状态总体呈恶化趋势,到2020年健康区域甚至几乎消失,但是在2030年恶化趋势可能会减缓,某些区域的生态健康甚至可能会有所恢复。Against the backdrop of global ecological issues, the agricultural pastoral ecotone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and food producing area,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ecosystem health due to land use changes. This study comprehensively utilizes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the “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 model, and the PLUS model to deeply analyze the land use change and ecosystem health status in the region from 2000 to 2020, and predict the trend for 2030.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from 2000 to 2020, due to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a larg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was converted into construction land;Thanks to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easures in the region, the forest area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The ecological health status shows significant spatial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with areas with good health statu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 and northwest;The overall ecological health status is deteriorating, with healthy areas almost disappearing by 2020. However, by 2030, the trend of deterioration may begin to slow down, and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certain regions could even start to rec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健康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评价预测
下载PDF
内蒙古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9
作者 甄江红 田桐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394,共11页
[目的]科学评价并厘清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地域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为合理引导聚落与人口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借助地理空间数据与GIS技术,基于栅格尺度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环境层面,选取30项指标开展了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 [目的]科学评价并厘清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地域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为合理引导聚落与人口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借助地理空间数据与GIS技术,基于栅格尺度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环境层面,选取30项指标开展了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其与聚落、人口分布的相关分析。[结果](1)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并以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大,宜居水平整体不高,生活环境与生态条件对人居环境的限制作用较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2)从旗/市来看,人居环境宜居度以东南部的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正蓝旗较高,西北部的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与阿巴嘎旗相对较低;从苏木/镇来看,宜居度较高的一二等苏木/镇占56.94%,宜居度较低的四五等苏木/镇占20.83%。(3)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及以上区域内的聚落数量占比达91.34%,人口数量占比为91.28%,聚落与人口分布具有适宜区域指向性。[结论]人居环境的适宜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牧区聚落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未来需差异化推进聚落重构与生态移民,改善牧区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 锡林郭勒牧区
下载PDF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内蒙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0
作者 杨帆 苗晓东 《环境与发展》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及碳中和目标,欧盟提出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实施该机制可能会对我国贸易产生一系列影响,中国对欧出口产品成本可能会有所增加。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 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及碳中和目标,欧盟提出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之一,实施该机制可能会对我国贸易产生一系列影响,中国对欧出口产品成本可能会有所增加。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也是重要的能源保供基地和制造业基地。虽然内蒙古出口欧盟金额在全国占比较小(约0.014%),但欧盟是内蒙古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提前研究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内蒙古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碳边境调节机制主要内容,并深入分析了该机制对内蒙古的影响、机遇和挑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以期为内蒙古提前布局、提早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边境调节机制 欧盟 内蒙古 影响 应对措施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碳汇演变模拟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浩日娃 周瑞平 +1 位作者 胡斯乐 呼格吉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76,共12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对碳汇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找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研究区生态空间发展方向和增汇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基于2000,2010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使用InVEST-FLUS模型分析各...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对碳汇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找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研究区生态空间发展方向和增汇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基于2000,2010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使用InVEST-FLUS模型分析各期碳汇能力变化情况,进而模拟204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及农业优先3种不同情景下碳储量变化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找出造成碳汇空间分布差异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碳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碳储量总体增加8.63×10^(6)t,其中,地下生物碳储量增加3.91×10^(6)t,土壤碳储量增加2.28×10^(6)t。②未来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继续减少3.92×10^(6)t,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增长2.21×10^(7)t,高于农业优先情景下4.99×10^(6)t的碳储增量,其中,土壤碳库是造成增量差异的关键。③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温度的不平衡分布是造成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类碳库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更符合未来城镇集约化和生态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应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推进林草建设,为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增汇政策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2006—2021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岩 张裕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325,共12页
[目的]研究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模式,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研究区2006—2021年的土地利用实际,运用熵值法构建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研究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模式,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研究区2006—2021年的土地利用实际,运用熵值法构建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对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进行测算,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2006—2021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综合水平在0.218~0.370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特征为东西耕地集约化水平较高,中部较低。各盟市耕地集约化水平差距较小,耕地利用程度与产出效果对耕地集约化水平影响较为显著。耕地规模化综合水平在0.433~0.532内波动,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不规律。各盟市耕地规模化水平差距较大,耕地斑块形状与面积对耕地规模化水平贡献度较高。在过去15a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的耦合度由磨合阶段逐步向高度磨合阶段发展,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的耦合协调度持续增长,由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跃进,但仍有33.33%的盟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为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结论]内蒙古耕地利用水平存在优化空间,应更加注重对耕地科学利用,改善种植环境,将耕地利用与保护并重,促进内蒙古地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评价 规模化评价 耦合协调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基于能值分析的典型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规模研究——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鑫 海山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6-715,共10页
运用能值方法分析农牧交错带内乌兰察布市2011—2020年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以确定区域开发合理规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2011—2020年乌兰察布市生态经济系统投入能值(F)平稳上升;产出能值(Y)不断减少;环境负载率(ELR... 运用能值方法分析农牧交错带内乌兰察布市2011—2020年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以确定区域开发合理规模,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2011—2020年乌兰察布市生态经济系统投入能值(F)平稳上升;产出能值(Y)不断减少;环境负载率(ELR)不断上升;10a间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出现较大波动,总体下降。2011—2016年乌兰察布市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高于1,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是可持续的;2017—2020年低于1,为不可持续状态。因此,中短期需增加可更新资源投入,缓解不可更新资源过度使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退化、环境负荷高等问题,产业上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高能值产品产出,寻求新兴高能值产出部门替代低能值产出部门;长期需提高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以便提高区域能值需求和产出。以优势交通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承接周围相对发达地区能值产出率高和环境负载率低的产业部门,以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能值分析 可持续发展能力 乌兰察布市 内蒙古
下载PDF
2013—2020年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地资源承载力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木其尔 敖登高娃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6-454,共9页
[目的]草地承载能力的高低影响草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研究其草地资源承载能力变化,为区域草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3,2015,2018... [目的]草地承载能力的高低影响草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为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研究其草地资源承载能力变化,为区域草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3,2015,2018和2020年土地利用及其他相关数据,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赤字(ED)/盈余(ER)和生态压力指数等方法与指标,分析评价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承载力状况。[结果]①2013—2020年锡林郭勒盟草地资源生态足迹持续高于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与总生态承载力呈现先增后减趋势,7 a内分别下降了2.76%和7.35%;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承载力7 a间变化率分别为-9.62%,-13.19%;生态足迹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变化规律,生态承载力东部及北部高于西部及南部;②草地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先上升后下降,总体上升4.95%,均大于1,草地生态系统持续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草地生态系统呈现出不可持续性;③4个时期ER/ED均小于0,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1,草地生态承载状况多年连续超载,生态安全稳定性持续降低。[结论]锡林郭勒盟所处的干旱半干旱地理位置及其资源禀赋,叠加高强度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导致全盟草地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处于极不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生态足迹 典型草原带 草地资源承载力 锡林郭勒盟 内蒙古
下载PDF
1980—2020年内蒙古暖季复合干旱热浪事件变化特征
15
作者 乌吉斯古冷 郭恩亮 +2 位作者 王永芳 包刚 康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71-1880,共10页
为了强化对复合干旱热浪事件(CDHEs)的监测,选择内蒙古作为研究区,基于115个站点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高温相对阈值法,对该区干旱和热浪事件进行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干旱热浪强度指数(CDHMI)进行复合干旱热浪频... 为了强化对复合干旱热浪事件(CDHEs)的监测,选择内蒙古作为研究区,基于115个站点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高温相对阈值法,对该区干旱和热浪事件进行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干旱热浪强度指数(CDHMI)进行复合干旱热浪频率(CDHF)统计,继而开展干旱、热浪和CDHEs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暖季(5—10月)不同时间尺度(1个月和6个月尺度)干旱强度皆呈增加趋势。内蒙古西部和通辽市中部干旱频发,中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热浪频率显著增加、热浪期显著延长,热浪持续时间和强度呈非显著增加趋势。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CDHEs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1998年之后。空间分布上,CDHF高值区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北部地区CDHF明显增多,而高强度CDHMI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和西南地区,增长趋势与CDHF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 干旱 热浪 CDHMI
原文传递
村庄规划对偏远山区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白其口村为例
16
作者 许贺棋 郝润梅 王考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49-1256,共8页
运用归纳总结法和SWOT分析法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主要发展内容,聚焦于村庄规划与偏远山区村庄发展的关系,提出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维度的促进乡村发展的目标框架,探索规划对村庄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①偏远山区具有距... 运用归纳总结法和SWOT分析法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的主要发展内容,聚焦于村庄规划与偏远山区村庄发展的关系,提出经济、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维度的促进乡村发展的目标框架,探索规划对村庄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①偏远山区具有距离城市远、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的特点;②偏远山区村庄规划,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塑村庄治理结构、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地区生态等方面作用显著,对促进村庄发展至关重要。③针对“集聚提升类”村庄,结合白其口村自然环境特征和发展现状,规划整治村庄内部分区和发展格局,精准推动村庄发展,以期更好地促进偏远山区美丽乡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乡村发展 内蒙古地区 偏远山区
原文传递
近40 a内蒙古冬旱时空演变特征
17
作者 陶际峰 包玉龙 +3 位作者 郭恩亮 金额尔德木吐 呼斯乐 包玉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8,共12页
冬季干旱是制约内蒙古冬季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干扰因子之一,定量表征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对防灾减灾、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2021年冬季(10月—翌年3月)ERA5-Land再分析气象数据,计算1个月和6个月时间尺度的标... 冬季干旱是制约内蒙古冬季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干扰因子之一,定量表征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对防灾减灾、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2021年冬季(10月—翌年3月)ERA5-Land再分析气象数据,计算1个月和6个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采用趋势分析、时空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内蒙古全区和五种主要植被类型区冬季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40 a内蒙古冬季整体SPEI呈现下降趋势,干旱化现象在不同植被和月份中表现不一,也有少数植被和月份趋于湿润化。(2)内蒙古地区冬季干旱的时空热点变化模式主要表现为:振荡的热点、振荡的冷点和未检测到模式。具体从季节和月时间尺度来看,冬旱热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东部的兴安盟和通辽市,即这些区域冬旱现象呈现加剧的趋势。(3)在干旱频率与频数统计方面,轻度冬旱事件发生频率最高,而荒漠草原和隔壁荒漠地区是发生冬旱事件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冬旱 时空演变 SPEI指数 新兴时空热点分析
下载PDF
2001~2020年内蒙古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分析及驱动特征
18
作者 张惠杰 萨楚拉 +4 位作者 孟凡浩 罗敏 王牧兰 包文学 房艺欣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8-121,共14页
为有效监测和防控内蒙古地区的蝗灾,本研究按照草原蝗虫孵化期、发育期、产卵期和越冬期4个时期划分蝗虫适宜性等级,使用生境适宜性模型构建2001~2020年内蒙古蝗虫适生区空间分布,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因子,揭示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的... 为有效监测和防控内蒙古地区的蝗灾,本研究按照草原蝗虫孵化期、发育期、产卵期和越冬期4个时期划分蝗虫适宜性等级,使用生境适宜性模型构建2001~2020年内蒙古蝗虫适生区空间分布,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驱动因子,揭示蝗虫适生区时空变化的驱动特征。结果显示,蝗虫最适宜和较适宜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及北部地区,适宜性由中部向两侧递减。蝗虫适生区的面积随时间波动变化,最适宜和较适宜区域面积占比约17%,总体呈现减少趋势,适宜发生年主要在2001年、2007年、2010年、2011年、2017年。从时间序列看,总适宜指数从2001年的72.99变化为2020年的71.13,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蝗虫适生区变化最显著的驱动因子是地表温度,其次是植被类型,q值分别为0.43、0.40;双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分析表明,地表温度和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是影响蝗虫适生区的最显著因素,蝗虫适生区的形成是多种驱动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 生境适宜性模型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流域耕地非粮种植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
19
作者 张瑞俊 郝润梅 +5 位作者 薛志友 王考 王云仙 侯凯宁 灵梅 阿苏儒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62-470,共9页
随着区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农村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耕地“非粮化”问题日趋严重。内蒙古黄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利用2021年截面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数学模型方法,从作物种植角度出发,研究40个旗县区耕地“非粮... 随着区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农村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耕地“非粮化”问题日趋严重。内蒙古黄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利用2021年截面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数学模型方法,从作物种植角度出发,研究40个旗县区耕地“非粮种植”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以“非粮种植”率和“非粮种植”面积为表征值的“非粮种植”水平均以黄河“几字弯”北侧偏高;“非粮种植”主导类型中,油料为最主要的“非粮种植”类型;“非粮种植”率和“非粮种植”面积在空间上均呈显著的正自相关,二者皆在空间上形成了三种集聚类型。(2)经筛选得到的6个影响因素中,耕地丰度指数、复种指数对“非粮种植”面积为正影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对“非粮种植”面积为负影响,其余不显著。(3)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种植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会对投资行为和种植方向产生影响;各地区的“非粮种植”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种植” 空间计量模型 内蒙古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可能–满意度法下的内蒙古适度人口规模预测
20
作者 杜亚晖 甄江红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4期731-739,共9页
利用可能–满意度法预测了内蒙古2035年的适度人口规模。通过构建涵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综合各要素,确定指标权重,构建P-S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到203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最优适度人口规... 利用可能–满意度法预测了内蒙古2035年的适度人口规模。通过构建涵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四个维度的指标体系,综合各要素,确定指标权重,构建P-S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到203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最优适度人口规模应在2172.71万人,理想适度人口规模为2257.82万人以上,满意适度人口规模大于2362.60万人,最大适度人口规模为2608.81万人。由此,从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社会生活状况优化等四个层面为内蒙古制定适度人口发展策略以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The possibility satisfaction method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moderate population size of Inner Mongolia in 2035. By constructing an indicator system covering four dimens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life, integrating various elements, determining indicator weights, and constructing a P-S model for prediction. The predi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by 2035, the optimal moderate population size for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should be 23.9541 million people, with an ideal moderate population size of 24.4971 million or more, a satisfactory moderate population size greater than 25.0559 million people, and a maximum moderate population size of 26.0632 million people. Therefore, from four aspects: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optimization of social living conditions, a moderat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formulated for Inner Mongolia to promote high-qualit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度人口 可能–满意度法 内蒙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