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3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与中学协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实践教学探索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卫青 徐宝芳 +1 位作者 乌兰巴特尔 陈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19-127,共9页
培养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师范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普遍较低。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 培养核心素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师范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普遍较低。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校校联动、多维互动、协同育人”的高校与中学协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新模式,为相关高校和中学地理实践力培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验 野外考察 社会调查 协同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
原文传递
高校学生用水情况及节水意识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2
作者 窦伟正 仲伟泽 +1 位作者 周丹丹 董茜 《环境与发展》 2023年第4期94-100,108,共8页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用水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作为城市用水的重点区域,了解高校学生用水情况及节水意识,对于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采...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用水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高校作为城市用水的重点区域,了解高校学生用水情况及节水意识,对于推进高校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用水情况及节水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学生绝大部分的用水量消耗在了个人卫生上,易造成过度用水;(2)校园内存在由学生主体及非学生主体两方面造成的水资源浪费现象;(3)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关注当前所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强烈感觉到了水资源短缺现象,有主动节水的行为,用水有度,维持在用水额度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学生 用水情况 节水意识 调查研究
下载PDF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晓佳 姜洪涛 郝润梅 《大学教育》 2019年第1期186-188,共3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993-2013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从毕业生的性别构成、就业地区流向和就业行业流向进行分析,总结毕业生就业特点,...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993-2013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从毕业生的性别构成、就业地区流向和就业行业流向进行分析,总结毕业生就业特点,并提出相关对策,能为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本科生 就业情况
下载PDF
基于ArcIMS的校园WebGIS设计与实现——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4
作者 张巧凤 吴云飞 宫妍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1年第4期23-25,共3页
在简要介绍了WebGIS主要实现模式和ArcIMS体系结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基于ArcIMS的校园WebGIS系统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具有基本地图编辑、查询、图层操作与3维仿真显示等功能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地理信息的网上发布,若能继续完善并与我校... 在简要介绍了WebGIS主要实现模式和ArcIMS体系结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基于ArcIMS的校园WebGIS系统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具有基本地图编辑、查询、图层操作与3维仿真显示等功能的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地理信息的网上发布,若能继续完善并与我校目前"数字校园"建设的显著成果相结合,对促进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工程的整体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户端 服务器 ARCGIS ARCIMS WEBGIS
下载PDF
近40 a内蒙古冬旱时空演变特征
5
作者 陶际峰 包玉龙 +3 位作者 郭恩亮 金额尔德木吐 呼斯乐 包玉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8,共12页
冬季干旱是制约内蒙古冬季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干扰因子之一,定量表征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对防灾减灾、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2021年冬季(10月—翌年3月)ERA5-Land再分析气象数据,计算1个月和6个月时间尺度的标... 冬季干旱是制约内蒙古冬季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干扰因子之一,定量表征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对防灾减灾、保障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2021年冬季(10月—翌年3月)ERA5-Land再分析气象数据,计算1个月和6个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采用趋势分析、时空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内蒙古全区和五种主要植被类型区冬季干旱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40 a内蒙古冬季整体SPEI呈现下降趋势,干旱化现象在不同植被和月份中表现不一,也有少数植被和月份趋于湿润化。(2)内蒙古地区冬季干旱的时空热点变化模式主要表现为:振荡的热点、振荡的冷点和未检测到模式。具体从季节和月时间尺度来看,冬旱热点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东部的兴安盟和通辽市,即这些区域冬旱现象呈现加剧的趋势。(3)在干旱频率与频数统计方面,轻度冬旱事件发生频率最高,而荒漠草原和隔壁荒漠地区是发生冬旱事件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冬旱 时空演变 SPEI指数 新兴时空热点分析
下载PDF
2006—2021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性
6
作者 郝岩 张裕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325,共12页
[目的]研究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模式,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研究区2006—2021年的土地利用实际,运用熵值法构建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价指标体系... [目的]研究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耦合协调模式,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基于研究区2006—2021年的土地利用实际,运用熵值法构建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对耕地可持续集约化与规模化进行测算,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2006—2021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综合水平在0.218~0.370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特征为东西耕地集约化水平较高,中部较低。各盟市耕地集约化水平差距较小,耕地利用程度与产出效果对耕地集约化水平影响较为显著。耕地规模化综合水平在0.433~0.532内波动,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不规律。各盟市耕地规模化水平差距较大,耕地斑块形状与面积对耕地规模化水平贡献度较高。在过去15a间,内蒙古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的耦合度由磨合阶段逐步向高度磨合阶段发展,耕地集约化与规模化的耦合协调度持续增长,由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跃进,但仍有33.33%的盟市处于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为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结论]内蒙古耕地利用水平存在优化空间,应更加注重对耕地科学利用,改善种植环境,将耕地利用与保护并重,促进内蒙古地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约利用评价 规模化评价 耦合协调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碳汇演变模拟及驱动因素分析
7
作者 浩日娃 周瑞平 +1 位作者 胡斯乐 呼格吉乐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476,共12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对碳汇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找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研究区生态空间发展方向和增汇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基于2000,2010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使用InVEST-FLUS模型分析各...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对碳汇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找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研究区生态空间发展方向和增汇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基于2000,2010与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使用InVEST-FLUS模型分析各期碳汇能力变化情况,进而模拟204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及农业优先3种不同情景下碳储量变化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找出造成碳汇空间分布差异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碳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碳储量总体增加8.63×10^(6)t,其中,地下生物碳储量增加3.91×10^(6)t,土壤碳储量增加2.28×10^(6)t。②未来自然发展情景下碳储量继续减少3.92×10^(6)t,而在生态保护情景下增长2.21×10^(7)t,高于农业优先情景下4.99×10^(6)t的碳储增量,其中,土壤碳库是造成增量差异的关键。③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温度的不平衡分布是造成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类碳库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更符合未来城镇集约化和生态高质量发展要求,未来应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推进林草建设,为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增汇政策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ERA5数据的内蒙古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8
作者 兴安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本文采用内蒙古自治区1979~2018年精度为1小时的ERA5降水数据,通过使用趋势分析法、线性拟合和统计分析法计算获得月降水量,四季降水量和近40年平均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经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里,各个地区的降水量变化特征不... 本文采用内蒙古自治区1979~2018年精度为1小时的ERA5降水数据,通过使用趋势分析法、线性拟合和统计分析法计算获得月降水量,四季降水量和近40年平均降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经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里,各个地区的降水量变化特征不一样,东部呼伦贝尔一带地区、中部赤峰地区和西部阿拉善一带地区的气候倾向率不同;并且1979年到2018年降水量呈现出减少趋势,一年中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夏季降水量是214毫米;一年里降水量最少的季节是冬季,降水量仅有14毫米左右。内蒙古地区在近40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上在呼伦贝尔市最多,其次是赤峰一带地区,在阿拉善盟降水量分布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ERA5 内蒙古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内蒙古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关联性分析
9
作者 郭朝勒格日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53-166,共14页
生态系统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基本生态系统服务,揭示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对内蒙古不同区域协调人地关系、生态系统的改善以及地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域,结合2000~2021... 生态系统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了许多基本生态系统服务,揭示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对内蒙古不同区域协调人地关系、生态系统的改善以及地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为研究区域,结合2000~2021年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夜间灯光、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数据等作为数据源表征人类活动强度,用修正后的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当量表,来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量化,并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的时空关联性。结果表明:(1) 2000~2021年内蒙古人类活动强度呈缓慢增强趋势,中部最高、西部最低及东部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2) 2000~2021年内蒙古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14140.86亿元上升到14215.87亿元,变化量为75.01亿元;内蒙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呈由东到西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 内蒙古人类活动强度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正相关性,在东部草原森林生态良好区与中部草原生态均衡区两者呈现正相关性,在西部沙漠生态环境脆弱区两者呈现负相关性;研究发现内蒙古人类活动强度与生态服务价值在不同区域的背景下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地域类型中两者的关系呈现不同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理加权回归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二氧化碳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0
作者 阿云嘎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2期389-398,共10页
为厘清内蒙古地区XCO2时空分布及其源汇特征,本研究基于GOSAT卫星的二氧化碳柱浓度(XCO2)官方L2数据产品,运用反距离权重(IDW)方法对内蒙古地区进行XCO2空间插值,研究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各盟市XCO2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对影响XCO... 为厘清内蒙古地区XCO2时空分布及其源汇特征,本研究基于GOSAT卫星的二氧化碳柱浓度(XCO2)官方L2数据产品,运用反距离权重(IDW)方法对内蒙古地区进行XCO2空间插值,研究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各盟市XCO2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对影响XCO2分布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IDW方法插值结果与观测结果误差大部分处于±1 ppm之间,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内蒙古XCO2时空分布特征方面,浓度高值出现在内蒙古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地区,而北部接壤蒙古国的地区XCO2浓度相对较低;内蒙古自治区XCO2年均值为407 ppm,春、夏、秋、冬季XCO2均值统计分别为 409.32 ppm、403.6 ppm、405.57 ppm、408.44 ppm,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季节差异更明显,呈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分布特征;按盟市统计结果显示,呼、包、鄂等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地区XCO2浓度较高,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等人口分布较少地区XCO2浓度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CO2插值 时空分布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质量评价
11
作者 李伟微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1期211-220,共10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流域内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对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检测与生态环境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多源遥感数据对内蒙古黄河流域进行提取...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流域内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因此对于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检测与生态环境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多源遥感数据对内蒙古黄河流域进行提取。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内蒙古地区黄河流域沙漠化与草地退化等自然灾害进行监控,并通过RSEI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质量评估。内蒙古黄河流域草地退化与沙漠化在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之间最为明显。结果如下:(1) 其中2000、2005、2010、2015、2020年草地面积为7484.5777 km2、6914.7979 km2、5965.8845 km2、5996.9663 km2、6906.6011 km2。2000年不论是高覆盖、低覆盖还是中覆盖草地的面积为最大,在2010年时草地退化最为严重。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过度开垦导致了草地面积的减少,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随着农田的扩张,土地的覆被变化引发了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进而加速了草地的退化过程。但在2020年时草地面积相比于2015年增加了909.6348 km2,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由耕地转为草地。(2) 内蒙古黄河流域的荒漠化面积在2000年到2015年间一直以减少为主,但在2015年至2020年之间荒漠面积增加了245.7310 km2,大部分由低覆盖草地与旱地转入,且与草地的增长有反向趋势。(3) 内蒙古地区黄河流域在生态质量指数评价中数值基本都在0.2~0.7之间,没有生态环境差与优的区域,这也是因为内蒙古黄河流域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旱地,是受人为影响最为明显的区域,所以在2000~2020年间的RESI指数基本稳定,但2000年与2020年生态质量中等区域明显大于2005、2010与2015年,这与草地面积的增加有相同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黄河流域 土地转移矩阵 生态质量指数
下载PDF
关于内蒙古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帆 《环境与发展》 2023年第3期18-22,51,共6页
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能耗与碳排放体量大、强度高,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2021年中央经济会议指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能耗与碳排放体量大、强度高,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对于今后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提出的背景,以内蒙古为例分析了能耗与碳排放的关系,分析了这一政策对今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好,并研究提出在“双控”转变过程中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内蒙古更好地实行碳排放“双控”制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 碳排放 双控 内蒙古 转变
下载PDF
内蒙古牧区聚落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甄江红 张云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3-412,共10页
探究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聚落优化布局提供依据。利用影像数据、GIS技术、计量方法及地理探测器模型,通过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聚落格局演变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 1980—... 探究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聚落优化布局提供依据。利用影像数据、GIS技术、计量方法及地理探测器模型,通过锡林郭勒牧区聚落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聚落格局演变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 1980—2018年,牧区聚落数量增加且规模扩大,等级结构虽呈小型化但有向大中型发展的态势,聚落规模空间分布属高值集聚但“冷热点区”分异显著,具“核心增长、边缘收缩”格局。(2)聚落分布呈集聚模式,但属于“大分散、小集中”,具有“南密北疏、东聚西散”的特征,聚落区位演化具低地、缓坡、向阳、多雨、轻风、亲水、草被、近路、避灾及乡镇中心趋向。(3)聚落经历了新增与消减并存的演变过程,并以新生及扩展聚落为多。(4)区位条件、道路交通、人口规模、城镇化、投资强度与经济水平、水草资源是聚落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且随时间演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不断减弱。综上,锡林郭勒牧区聚落的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时空差异显著,自然因素塑造了聚落的基本格局,社会经济因素是聚落演化的根本动力,差异化推进聚落的空间重构,对改善牧区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区聚落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模型 锡林郭勒牧区
下载PDF
1982—2020年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苏日罕 郭恩亮 +4 位作者 王永芳 银山 顾锡羚 康尧 包山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9-431,共13页
内蒙古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究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内蒙古地区115个气象站点1982—202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从强度、持续时间、频率3个维度出发计算了18个极端气候指数,在... 内蒙古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探究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内蒙古地区115个气象站点1982—202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从强度、持续时间、频率3个维度出发计算了18个极端气候指数,在综合分析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极端气候对该区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1)极端暖指数均呈增加趋势,说明1982—2020年期间内蒙古地区极端偏暖现象增多。(2)持续干旱日数与持续湿润日数呈减少趋势,说明39年来内蒙古地区连续性无降水天数和降水天数均减少。(3)极端气候指数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关系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内蒙古不同区域NDVI对各极端气候指数的响应程度不同。(4)因子探测器结果表明极端降水指数相对于极端气温指数来说,对内蒙古植被生长变化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地区防灾减灾与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时空变化 地理探测器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静 哈斯巴根 +2 位作者 王珊 李文龙 张惠杰 《财经理论研究》 2023年第3期63-76,共14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0—2019年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并基于地理空间探测器测算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内蒙古旅游业、生态环境和城镇化系统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表现为旅游业>城镇化>... 以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2000—2019年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并基于地理空间探测器测算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内蒙古旅游业、生态环境和城镇化系统均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表现为旅游业>城镇化>生态环境;20年间内蒙古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逐步走向优质协调阶段;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空间分异,表现为“中部高,东西两端低”的态势;内蒙古中西部主要受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的影响,而内蒙古东部则受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的影响。内蒙古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针对其东中西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内蒙古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内蒙古
下载PDF
1990—2021年内蒙古遥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趋势分析——以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雨斯 包玉海 贺忠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6-336,共11页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提取能够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4个关键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结合Mann-Kendall趋势显著性检验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1990—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提取能够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4个关键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了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结合Mann-Kendall趋势显著性检验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1990—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RSEI能够全面反应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质量。30 a间草原生态环境质量以改善为主,整体呈现每年0.0037的上升趋势(P<0.01),线性回归R2达0.39。通过M-K趋势显著性检验,RSEI在2012—2021年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遥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总体而言,研究区内RSEI的植被绿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最大,因此二者结果存在较高相似度;但生态环境质量的构成包括绿度、干度、湿度和热度等多要素,单一绿度难以完全表征区域生态质量情况。(3)RSEI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好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区西部牧业草原地区生态质量状况差于东部森林、农耕地区,RSEI空间呈现趋势与植被覆盖度相同。本研究丰富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方法,可为内蒙古草甸草原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陈巴尔虎旗 遥感生态指数 LANDSAT 时空分析
下载PDF
1982-2099年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布和 乌兰图雅 +3 位作者 斯琴朝克图 韩淑敏 高苏日固嘎 吴秀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基于气象站的降水量和AVHRR NDVI数据,评估MPI-ESM全球气候模式在内蒙古适用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历史时期和未来时期的植被覆盖度(FVC)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MPI-ESM模式的降水量、FVC和SPI03与历史数据通过显... 基于气象站的降水量和AVHRR NDVI数据,评估MPI-ESM全球气候模式在内蒙古适用性的基础上开展了历史时期和未来时期的植被覆盖度(FVC)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内,MPI-ESM模式的降水量、FVC和SPI03与历史数据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地区分别为100%、96.92%和85.67%,该模式能够代表内蒙古地区的观测结果。2)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年FVC呈增加趋势,植被改善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在内蒙古的东北部。就未来时期而言,SSP585比SSP245情景下FVC增加更为明显,表明高脆弱性和高排放路径下FVC改善显著。3)历史时期,年均SPI03呈波动增加趋势,SPI03的增加速率自东北向西南呈现“增-减-增”的空间格局;未来时期内蒙古地区干旱将进一步减弱。4)植被生长状况在大部分区域均与SPI03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东北部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程度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对于不同情景而言,SSP585情景下的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程度最高,SSP245次之,历史时期最弱;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未利用土地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最强,林地和耕地的响应最弱。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未来时期植物群落的生态预警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植被覆盖度 响应特征 内蒙古地区
下载PDF
198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
18
作者 呼格吉乐 张裕凤 白力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5-384,395,共11页
[目的]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通辽市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主成分分析方法... [目的]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地区经济建设、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通辽市1980—2020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辽市1980—2020年土地利用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耕地总面积增加了3037 km 2,整体增幅为20.48%,草地总面积减少了2922 km^(2),整体减幅为10.40%。建设用地面积在40 a间持续增加,其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处在中低等水平,由于研究期间综合指数变化率为正值,整体上处于上升发展期。研究期间内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通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以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社会富裕程度和产业结构为主,人口的影响次之。气候驱动因素方面主要是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1980—2020年通辽市土地利用空间上存在明显异质性,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趋于稳定,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利用转换愈加频繁,社会经济和气候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正向显著作用,整体上不断促进该地区经济建设和土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土地利用 变化特征 驱动力
下载PDF
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的气候敏感性研究
19
作者 王凯锋 包刚 +4 位作者 元志辉 佟斯琴 叶志刚 黄晓君 包玉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41,共12页
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物候指标,其变化对气候,尤其对温度敏感性的大小及其差异十分不清楚。利用2001-2019年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在气象台站和像元尺度上分别计算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并以... 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物候指标,其变化对气候,尤其对温度敏感性的大小及其差异十分不清楚。利用2001-2019年MODIS NDVI和气象数据,在气象台站和像元尺度上分别计算内蒙古植被春季返青期和秋季枯黄期,并以生长度日(GDD)和冷却度日(CDD)为影响返青期和枯黄期的温度指标,研究两个物候指标对气候敏感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大小。结果表明,2001-2019年内蒙古植被返青期主要集中在第110~135 d,整体呈提前趋势(2.6 d·10 a^(-1));枯黄期主要集中在第260~280 d,整体呈微弱的推迟趋势(0.7 d·10a^(-1))。返青期对GDD和枯黄期对CDD的敏感性主要以负敏感性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1%和56%。从两个物候指标对降水的敏感性看,植被物候对降水敏感性主要以正敏感为主。气象台站尺度的研究结果总体与像元尺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在气象台站尺度上对比显示有65%的站点枯黄期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返青期,94%的站点返青期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枯黄期,在气候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敏感性的研究可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能力,对物候模拟以及生态系统气候的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返青期 枯黄期 生长度日 冷却度日 敏感性
下载PDF
近20 a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20
作者 萨日盖 包玉海 +3 位作者 窦银银 董禹麟 潘涛 匡文慧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2-933,共12页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 内蒙古高原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监测及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科学评估对于建设国家北方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气象观测资料和其他辅助信息,综合应用动态度分析和邻域替代等方法,评估了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的空间范围、扩张速度以及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结果表明:(1)2020年内蒙古高原城乡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为18206.49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6%。(2)2000—2020年城乡建设扩张面积为7462.99 km~2,59.76%源于工矿用地的扩张。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占用自然和农田生态系统,其中城市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以占用农田为主,工矿用地以占用草地和荒漠为主。(3)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由于人类城乡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损失达到143.51×10~4tC,采矿开发导致的损失最多,占比由2000—2010年的60.72%增加到2010—2020年的73.91%。2010年以来,城乡开发建设占用农田导致的NPP损失有所缓解,然而草地NPP损失在加剧。(4)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系统NPP损失主要由采矿开发导致。城镇人口、GDP增加以及相关政策引起城乡建设不断扩张,对生态系统NPP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内蒙古高原高质量城乡开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开发建设 生态系统 NPP损失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