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1
作者 甄江红 田桐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394,共11页
[目的]科学评价并厘清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地域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为合理引导聚落与人口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借助地理空间数据与GIS技术,基于栅格尺度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环境层面,选取30项指标开展了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 [目的]科学评价并厘清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地域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为合理引导聚落与人口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借助地理空间数据与GIS技术,基于栅格尺度从自然、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环境层面,选取30项指标开展了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其与聚落、人口分布的相关分析。[结果](1)锡林郭勒牧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由东向西逐级递减,并以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大,宜居水平整体不高,生活环境与生态条件对人居环境的限制作用较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2)从旗/市来看,人居环境宜居度以东南部的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正蓝旗较高,西北部的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与阿巴嘎旗相对较低;从苏木/镇来看,宜居度较高的一二等苏木/镇占56.94%,宜居度较低的四五等苏木/镇占20.83%。(3)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及以上区域内的聚落数量占比达91.34%,人口数量占比为91.28%,聚落与人口分布具有适宜区域指向性。[结论]人居环境的适宜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牧区聚落与人口的空间分布,未来需差异化推进聚落重构与生态移民,改善牧区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 锡林郭勒牧区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晚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娜 春喜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5-183,共9页
乌兰布和沙漠晚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化呈现湖泊与沙漠多次反复的更替模式,湖相层与松散风成砂层迭覆出现。湖泊发育时间段为120—90 ka、60—50 ka、40—20 ka和8—5.5 ka;沙漠扩展时间段为150—130 ka、90—60 ka、50—40 ka、20—10 ka和... 乌兰布和沙漠晚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化呈现湖泊与沙漠多次反复的更替模式,湖相层与松散风成砂层迭覆出现。湖泊发育时间段为120—90 ka、60—50 ka、40—20 ka和8—5.5 ka;沙漠扩展时间段为150—130 ka、90—60 ka、50—40 ka、20—10 ka和5.5 ka—近现代时期。由于时空尺度差异,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黄河变迁是更新世以来乌兰布和沙漠环境演化的主要原因,直到全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加剧了沙漠的进一步扩张。乌兰布和沙漠环境变化剧烈,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关键地带。未来研究需准确提炼科学问题,丰富时空尺度和测年方法,将湖岸阶地剖面与岩芯相结合,以准确认识复杂的沙漠化过程,这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环境演化 时空尺度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