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野生观赏植物调查
1
作者 程琳 陈国俊 +3 位作者 赵玉根 王利龙 苏峰 王树森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2期21-27,共7页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南麓部分区段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分析其观赏特性,结果表明:新城区常见野生观赏植物共有58科140属184种,其中,草本植物126种,灌木41种,乔木和藤本植物分别为12种和5种,优势科为菊科(Asteraceae)和蔷薇科(Rosa...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南麓部分区段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分析其观赏特性,结果表明:新城区常见野生观赏植物共有58科140属184种,其中,草本植物126种,灌木41种,乔木和藤本植物分别为12种和5种,优势科为菊科(Aster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按照观赏类型来看,观花植物155种,观叶植物47种,观果植物和观姿植物分别为24种和15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7种。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明确了呼和浩特新城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种类分布,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呼和浩特市野生本观赏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观赏植物 内蒙古大青山 呼和浩特新城区 资源调查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植物分布新记录
2
作者 王宁 王树森 +1 位作者 李建军 罗于洋 《绿色科技》 2024年第7期130-136,共7页
经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现确认二连浩特市植物资源新分布6种,隶属于5科6属,分别为:脓疮草[Panzerina lanata var.alaschanica(Kuprian.)H.W.Li]、雾冰藜[Grubovia dasyphylla(Fisch.&C.A.Mey.)Freitag&G.Kadereit]、灰叶黄芪(Ast... 经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现确认二连浩特市植物资源新分布6种,隶属于5科6属,分别为:脓疮草[Panzerina lanata var.alaschanica(Kuprian.)H.W.Li]、雾冰藜[Grubovia dasyphylla(Fisch.&C.A.Mey.)Freitag&G.Kadereit]、灰叶黄芪(Astragalus discolor Bunge ex Maxim.)、蛇麻黄(Ephedra distacha L.)、细叶燥原荠[Stevenia tenuifolia(Stephan ex Willd.)D.A.German]、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 Ledeb.),凭证标本暂存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这些新记录种的发现丰富了二连浩特市植物种类,对该地区植物多样性及资源开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 灌木植物 二连浩特市 新分布记录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内蒙古自治区樟子松潜在分布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宋慧芳 党晓宏 +2 位作者 高永 蒙仲举 孙艳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3-208,248,共7页
【目的】优化樟子松已有种植区的布局以及科学推广引种其适宜种植范围。【方法】采用环境因子和地理分布数据,结合ArcGIS与MaxEnt模型,分析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以及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结果】(1) MaxEnt模型在樟子松潜在生... 【目的】优化樟子松已有种植区的布局以及科学推广引种其适宜种植范围。【方法】采用环境因子和地理分布数据,结合ArcGIS与MaxEnt模型,分析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以及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结果】(1) MaxEnt模型在樟子松潜在生境模拟中,AUC=0.821,有较好精度。(2)最潮湿月份的降水量(BIO13)、等温性(BIO3)和最潮湿季节的平均温度(BIO8)和最干燥季节的平均温度(BIO9)为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3)研究区樟子松适生区总面积为86.997 8万km^(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30.811 7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25.76%,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兴安盟、锡林郭勒盟、赤峰和呼和浩特等地区。【结论】东北地区樟子松潜在分布范围最广,且气候因子是樟子松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加强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最大熵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潜在分布
下载PDF
“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英才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彭静 党晓宏 +3 位作者 蒙仲举 高永 左合君 王瑞东 《高教学刊》 2022年第15期44-47,52,共5页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文章基于“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英才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契机,实施“问题驱动,直观教学,互动共享”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设...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文章基于“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英才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为契机,实施“问题驱动,直观教学,互动共享”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设疑,激趣、启思、探究,归纳”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优化教学体系、建立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结合专业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科研创新能力和使命担当,以满足新时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建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才基地班 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 实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草原区光伏电站对土壤水分及其脉冲响应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翟波 高永 +3 位作者 党晓宏 蒙仲举 徐立杰 刘子剑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56,共8页
针对内蒙古草原地区光伏电站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降水事件的脉冲响应特征,对草原地区光伏组件下的土壤水分时空特征进行持续观测,并确定光伏组件干扰下的气象因子与土壤水分的关系,最终通过参数估计厘清光... 针对内蒙古草原地区光伏电站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降水事件的脉冲响应特征,对草原地区光伏组件下的土壤水分时空特征进行持续观测,并确定光伏组件干扰下的气象因子与土壤水分的关系,最终通过参数估计厘清光伏组件对土壤水分脉冲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光伏组件前檐下方的土壤总储水量整体高于组件下方和未架设组件区域的土壤储水量;光伏组件前檐的各土层储水量对降水的响应均较强,光伏组件下各层土壤储水量对降水无明显响应过程;光伏组件下大气湿度与0~10、10~20和20~30 cm土层储水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9、0.579和0.414;光伏组件前檐10、20和30 cm土层的含水量对降水量的脉冲响应方程R分别为0.875、0.938和0.957,降水量的补给对0~30 cm土层的脉冲事件均产生促进作用。未架设组件区域的20 cm土层含水量对自然降水有较好的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土壤含水量 降水(气象学) 环境因子 脉冲反应
原文传递
近自然恢复状态下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表土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瑞东 高永 +4 位作者 党晓宏 蒙仲举 张格 张超 万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09-1316,共8页
通过对希拉穆仁围封区域荒漠草原近自然恢复状态下不同类型群落地表颗粒粒度特征的研究,探讨草地不同类型群落地表土壤风蚀粗粒化差异及特征,从而为该地区草原地表粗化程度评估和植被群落稳定、草地退化防治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希拉穆仁... 通过对希拉穆仁围封区域荒漠草原近自然恢复状态下不同类型群落地表颗粒粒度特征的研究,探讨草地不同类型群落地表土壤风蚀粗粒化差异及特征,从而为该地区草原地表粗化程度评估和植被群落稳定、草地退化防治提供依据。本试验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围封16年的以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银灰旋花(Convoloulus ammannii)、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羊草(Leymus chimensis)、洽草(Koeleria glauca)、短花针茅(Stipa brevii))6种植物为优势种的不同类型群落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量地表0~2 cm土壤粒度组成,分析不同类型群落表层土壤的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等粒度参数变化情况,探讨风蚀颗粒频率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粒度组成均以砂粒、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偏度可作为有效粒度参数指标。除克氏针茅群落土壤粒径分布呈单峰分布外,其余群落基本呈双峰或多峰分布。研究区近自然状态下易风蚀颗粒范围为110~250μm。因此,当地应继续坚持长期围封,防止草原土壤向粗粒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特征 荒漠草原 群落类型 风蚀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磷密度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亚娟 汪季 +4 位作者 党晓宏 韩彦隆 高岩 段晓婷 金山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9-266,共8页
为了阐明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磷密度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规律,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林龄(3,6,11,16年)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密度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为了阐明人工梭梭林土壤碳氮磷密度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演变规律,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林龄(3,6,11,16年)人工梭梭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密度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龄人工梭梭林0—60 cm土层SOC、TN含量及其密度随林龄增加而升高,而TP含量及其密度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其中,3,6年梭梭林SOC、TN含量及其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TP含量及其密度则与之相反;11,16年梭梭林SOC、TN、TP含量及其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2)4种林龄梭梭林土壤C∶N、C∶P、N∶P分别为2.24~9.21,1.59~7.05,0.56~0.81,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且变异系数随林龄和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说明土壤C∶N、C∶P、N∶P趋于平稳状态。(3)林龄、土层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SOC含量、SOC密度、C∶N、C∶P,对TN含量、TP含量、TN密度、TP密度、N∶P无显著影响。(4)土壤孔隙度(STP)与SOC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孔隙度增加有助于SOC密度增加,提高土壤肥力。在干旱荒漠区建植梭梭林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干旱荒漠区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林 养分密度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干旱荒漠区
下载PDF
吉兰泰盐湖周边荒漠植物养分、叶片功能性状及适应策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镯 党晓宏 +2 位作者 汪季 冯亚亚 崔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8-717,共10页
为分析叶片功能性状与养分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探究荒漠植物通过叶片功能性状、养分特征表现出的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以阿拉善盟吉兰泰盐湖区固定沙地生长的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叶片的水分与功能性状指标、养分元素质量分数进... 为分析叶片功能性状与养分质量分数的相关关系,探究荒漠植物通过叶片功能性状、养分特征表现出的对环境胁迫的适应策略,以阿拉善盟吉兰泰盐湖区固定沙地生长的荒漠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叶片的水分与功能性状指标、养分元素质量分数进行测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叶片功能性状、养分质量分数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荒漠植物通过较高的干物质质量分数(LDMC,0.125—0.329 g·g^(−1))、较低的比叶面积(SLA,1.071—23.291 m^(2)·kg^(−1))和叶片含水量(LWC,53.271%—87.102%)来抵御荒漠环境的胁迫,可将这3个指标结合作为荒漠植物筛选的主要性状指标。(2)通过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对比,得出荒漠植物叶片通过高水平的N、K、Mg、Na质量分数进行调节,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保证正常生理功能。不同种植物生长受N、P限制的表现不同。(3)荒漠植物通过较高的叶片N、P质量分数来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比叶面积与N质量分数呈正相关,比叶面积高的植物生长速率高,易取得竞争优势;N、P、Na质量分数与叶片干物质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片含水量呈正相关;Ca、Mg、Na的质量分数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片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a、Mg、Na作为植物叶片细胞稳定性及渗透压调节元素在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泰盐湖 荒漠植物 养分质量分数 叶片功能性状 相关关系 适应策略
下载PDF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李传福 刘阳 +1 位作者 党晓宏 白浩江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9年第1期49-52,共4页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退化严重,土壤侵蚀剧烈,为黄河粗泥沙来源的主要区域。从砒砂岩地区生态恢复建设出发,综述了砒砂岩侵蚀类型,砒砂岩地区采用油松、沙棘、淤地坝、植物柔性坝及抗蚀促生材料等常规治理措施的研究成果,并对砒砂岩的...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退化严重,土壤侵蚀剧烈,为黄河粗泥沙来源的主要区域。从砒砂岩地区生态恢复建设出发,综述了砒砂岩侵蚀类型,砒砂岩地区采用油松、沙棘、淤地坝、植物柔性坝及抗蚀促生材料等常规治理措施的研究成果,并对砒砂岩的研究、治理、利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生态恢复 研究进展 治理措施
下载PDF
鄂尔多斯十大孔兑生态治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娄佳乐 党晓宏 +2 位作者 柏胜宏 赵宏胜 吴惠敏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23年第2期26-28,共3页
十大孔兑是鄂尔多斯境内十条季节性洪水沟,多年风水复合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致使黄河泥沙量不断增加。基于此从生态治理角度利用Cite Space对前人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综述了有关十大孔兑生态治理的文献数量年际变化、研究学者机构... 十大孔兑是鄂尔多斯境内十条季节性洪水沟,多年风水复合侵蚀作用下水土流失严重,致使黄河泥沙量不断增加。基于此从生态治理角度利用Cite Space对前人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综述了有关十大孔兑生态治理的文献数量年际变化、研究学者机构合作关系、文献关键词以及十大孔兑实施的生态治理措施等,发现对部分孔兑研究不够全面、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缺少风沙入孔,风沙入黄复杂过程研究等问题,是未来需要加强突破的难题,这些难题的突破有助于更好的治理十大孔兑地区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孔兑 水土流失 生态治理 文献计量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生态敏感性GIS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董佳奇 闫敏 +2 位作者 左合君 席成 燕宇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122,共6页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本文以库布齐沙漠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域缓冲区、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6个评价因子,构建库布齐沙漠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GIS...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本文以库布齐沙漠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水域缓冲区、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6个评价因子,构建库布齐沙漠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GIS技术对库布齐沙漠生态敏感性展开分析与评价,并划分5个敏感性等级。结果表明,库布齐沙漠整体生态敏感性较低,以轻度敏感为主;植被覆盖度对其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土地利用类型;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度敏感分别占库布齐沙漠地区面积的27.37%、46.66%、22.00%、2.20%和1.77%;敏感性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库布齐沙漠北端,以湖泊、河流及植被保护区居多。研究结果可为库布齐沙漠开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漠 生态敏感性 层次分析法 GIS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星 党晓宏 蒙仲举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49-53,共5页
煤炭开采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由于早年大规模地开采,矿区生态环境受到多种损害,土壤结构受损、水资源匮乏和植被退化等现象频繁发生,地下水结构受到采动损害的持续性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瓦解。为了... 煤炭开采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由于早年大规模地开采,矿区生态环境受到多种损害,土壤结构受损、水资源匮乏和植被退化等现象频繁发生,地下水结构受到采动损害的持续性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瓦解。为了解当前采煤沉陷区地裂缝的演变规律、发生机制及生态治理进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黄土丘陵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现状,并从采煤沉陷区的环境现状入手,探究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与土壤改良、水资源保护及利用以及植被修复等生态治理技术,实现采煤的同时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认为,采动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主要是沉陷区的土壤损伤,而地下水、植被的破坏则是采动损害的持续性影响。不同地貌单元生态修复的重点也不同,要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技术,以便于在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过程中更好地实施一定效果的举措,为黄土丘陵采煤沉陷区采动损害防治及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采动损害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荒漠灌丛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
13
作者 迟旭 党晓宏 +2 位作者 蒙仲举 翟波 闫宇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1年第1期50-56,共7页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荒漠灌丛有关的文献为国内和国际文献基础数据源,利用Origin 2019按年份统计发文量、论文增长率和文献共被引次数,通过Bibexcel将筛选出的高频关键词生成共词矩阵,利用Ucinet和Net...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荒漠灌丛有关的文献为国内和国际文献基础数据源,利用Origin 2019按年份统计发文量、论文增长率和文献共被引次数,通过Bibexcel将筛选出的高频关键词生成共词矩阵,利用Ucinet和Netdraw等软件得出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化可视图。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将高频关键词分为4大群集,分析荒漠灌丛领域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结果表明:(1)国际与国内荒漠灌丛研究在发文量上虽然个别年份有所回落,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国际上对于荒漠灌丛均为小尺度研究,物种入侵、促进作用、竞争关系为国际关于荒漠灌丛领域的研究现状,而国内关于荒漠灌丛方面的研究热点则侧重于大尺度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异质性。总结得出,荒漠灌丛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重点问题,国内对于荒漠灌丛的研究热点在其空间分布格局,国际上对于荒漠灌丛的研究倾向于其竞争关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灌丛 文献计量 关键词 共词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西鄂尔多斯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密度 被引量:9
14
作者 党晓宏 高永 +3 位作者 蒙仲举 高君亮 丁延龙 王祯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2-362,共11页
为了估算西鄂尔多斯天然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密度并揭示碳储量在不同层片(灌丛植株、草本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器官间的分配规律,以该区5种优势荒漠灌丛(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golicus、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四合木Tetraen... 为了估算西鄂尔多斯天然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密度并揭示碳储量在不同层片(灌丛植株、草本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器官间的分配规律,以该区5种优势荒漠灌丛(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golicus、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和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群落为对象,测定了5种灌丛生态系统碳密度。结果表明:西鄂尔多斯5种荒漠灌丛生态系统碳密度40.28~55.51t·hm^(-2),其中土壤层碳密度占绝对优势(97.15%~98.51%),为39.40~54.48t·hm^(-2),且在0~50c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层生物量密度垂直分布格局表现为灌丛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灌丛层碳密度空间上表现为距离黄河越近碳密度越大(沙冬青和半日花灌丛生物量碳分别占各自植被层生物量密度的92.16%和62.42%),而草本层碳密度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草本层根系生物量碳也是灌丛生态系统碳重要组成部分,碳密度8.41~38.29g·m^(-2),占植被层碳密度的5.36%~45.18%;除红砂灌丛外,灌丛草本层地下部分碳密度显著高于地上部分(P<0.05);灌丛个体碳储量分布表现为枝条>根系>叶片,粗枝和粗根是单株灌丛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且在灌丛种间差异显著(P<0.05),根系生物量碳占植被层碳储量的20.00%~33.53%,叶片生物量碳占总植被层碳储量的2.02%~24.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灌丛 碳密度 生态系统 碳汇 鄂尔多斯
原文传递
“卓越计划”视域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党晓宏 高永 +3 位作者 蒙仲举 汪季 左合君 杨光 《高等农业教育》 2018年第6期64-67,共4页
以"卓越计划"视域下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为契机,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提出微课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实践型教学、动态管理、导师制等相结合的... 以"卓越计划"视域下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建设为契机,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应用,提出微课教学、案例式教学、研究型教学、实践型教学、动态管理、导师制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热爱专业的劲头,使学生更深入、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素养及创新能力,为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卓越农林人才 教学改革 实践创新
原文传递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1
16
作者 王祯仪 汪季 +2 位作者 高永 党晓宏 蒙仲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1-196,共6页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 [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生态环境 沙区
下载PDF
封育措施下荒漠草原针茅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万芳 蒙仲举 +2 位作者 党晓宏 王瑞东 张慧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9-55,共7页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典型荒漠草原封育措施(完全封育、季节封育)下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及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分析封育措施下两种针茅养分变化特征及养分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两种针... 以内蒙古希拉穆仁典型荒漠草原封育措施(完全封育、季节封育)下优势植物短花针茅及克氏针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片、枯落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分析封育措施下两种针茅养分变化特征及养分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两种针茅叶片及枯落物C、N、P含量均表现为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土壤N含量为完全封育(2.54 g·kg^-1)<季节封育(2.75 g·kg^-1);2)两种针茅植物叶片C/N、C/P表现为季节封育>完全封育(P<0.05),说明完全封育降低了两种植物的固碳能力,土壤C/N与C/P均表现为完全封育(6.03、39.80)>季节封育(4.92、36.58)且差异显著(P<0.05);3)不同封育措施两种针茅叶片N/P>16,说明封育下两种针茅植物在研究区内主要受P的限制。研究结果进一步为荒漠草原可持续恢复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枯落物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希拉穆仁荒漠草原
下载PDF
白刺灌丛沙堆演化过程中叶片C、N、P、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魏亚娟 汪季 +4 位作者 党晓宏 韩彦隆 高岩 李鹏 金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2-110,139,共10页
【目的】探明白刺演化过程中,叶片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内蒙古吉兰泰荒漠区白刺为研究对象,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影响白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土壤因子,为揭示白刺营养元素需求和环境... 【目的】探明白刺演化过程中,叶片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内蒙古吉兰泰荒漠区白刺为研究对象,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影响白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的主要土壤因子,为揭示白刺营养元素需求和环境互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各演化阶段白刺叶片TC、TN、TK、TP平均值(g/kg)由大到小分别为TC(468.38)>TN(24.85)>TK(8.39)>TP(1.24);C∶N、C∶P、C∶K、N∶P、N∶K和P∶K平均值分别8.39、19.63、395.23、58.80、20.95、3.17和0.15;其中,TC、TN、C∶K、N∶P、N∶K、P∶K随演化过程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TK、C∶N随演化阶段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P随演化阶段呈逐渐减小的趋势;C∶P随演化阶段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从变异系数来看,TK、C∶K、N∶P、N∶K、P∶K属于中等变异,其余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属弱变异性;2)叶片TC、TN含量显著高于中国和全球平均水平,是荒漠植物应对极端环境的一种策略。叶片TP含量显著低于中国和全球平均水平,导致叶片的N∶P比较高,各演化阶段白刺叶片N∶P>16,表明研究区白刺生长受P限制;3)土壤pH、电导率与TC、TN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适度盐分促使叶片储存更多的C、N元素。【结论】冗余分析表明:白刺生长过程中,演化阶段、土壤容重、水分和电导率是影响白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的潜在驱动因子。其中,演化阶段对白刺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的贡献最大。研究结果为干旱盐碱荒漠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叶片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演化阶段 潜在因子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沙柳沙障破损规律与植被恢复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瑞东 党晓宏 +3 位作者 高永 杨霞 张超 李婉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77,共7页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巴图塔境内的流动沙丘上铺设的沙柳沙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沙柳沙障的破损情况以及沙柳沙障对植被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沙柳沙障铺设5 a后破损程度严重,平均破损度达到52.89%,沙... 以毛乌素沙地东南缘巴图塔境内的流动沙丘上铺设的沙柳沙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沙柳沙障的破损情况以及沙柳沙障对植被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沙柳沙障铺设5 a后破损程度严重,平均破损度达到52.89%,沙丘背风坡的沙柳沙障破损程度较迎风坡严重,同一障格不同障边的破损程度表现为迎风边>顺风边;2 m×2 m规格的沙障植被恢复效果优于1 m×1 m规格的沙障,表明在流动沙丘上铺设沙柳沙障能够有效地促进植被恢复,植物多样性与沙障设置年限基本呈正相关关系;风力掏蚀是导致迎风坡沙柳沙障破损的主要影响因子,坡度和压埋是导致背风坡沙柳沙障破损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损规律 流动沙丘 植被恢复
下载PDF
3种低立式沙障内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祁帅 汪季 +2 位作者 党晓宏 魏亚娟 丁奋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5-881,共7页
以库布齐沙漠兴巴高速南铺设3 a的3种(PLA沙障、沙柳沙障、HDPE沙障)同种规格不同材料沙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沙障内表层0~2 cm沉积物样品,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样品机械组成,分析了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和分形维数等参数。结... 以库布齐沙漠兴巴高速南铺设3 a的3种(PLA沙障、沙柳沙障、HDPE沙障)同种规格不同材料沙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沙障内表层0~2 cm沉积物样品,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样品机械组成,分析了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态和分形维数等参数。结果表明:(1)以中、细砂为主,其含量约为77.83%~98.00%,黏粒和粉粒的含量均不超过5%;沙丘迎风坡坡底PLA和HDPE沙障内表现为轻度风蚀,颗粒粒径偏粗;沙柳沙障自坡底到坡顶,障格内粒径逐渐增大,在坡顶处发生蚀积转换。(2)整体上沙障内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偏度向正偏或负偏发展,峰态向尖窄发展,分形维数在1.94~2.20,优势粒级向细砂转变。(3)不同类型沙障对沉积物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HDPE沙障和PLA沙障内沉积颗粒分布更为广泛,而沙柳沙障则相对集中,且都趋于细化;对土壤颗粒组成优化表现为HDPE沙障>沙柳沙障>PLA沙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立式沙障 迎风坡 粒度特征 分形维数 库布齐沙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