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荞麦蜂花粉多糖的纯化、表征及其在体外消化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华 孟晶晶 +4 位作者 马云啸 张志威 于丽丽 张继星 周文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58-65,共8页
本论文旨在研究荞麦蜂花粉多糖(BWPP)在模拟体外胃肠消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对粗多糖进行分级纯化,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研究其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洗脱纯化... 本论文旨在研究荞麦蜂花粉多糖(BWPP)在模拟体外胃肠消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对粗多糖进行分级纯化,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研究其在体外消化过程中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DEAE-52纤维素柱层析洗脱纯化后得到总糖含量最高组分BWPP-1,其主要由Glc、Xyl、Ara等组成,且红外光谱显示BWPP-1具有明显的多糖特征吸收峰。BWPP和BWPP-1在进行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时,模拟胃液消化60 min时,BWPP和BWPP-1的ABTS^(+)·清除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6.39%±1.28%、90.38%±2.78%,与其他消化时间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60 min时对DPPH·清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6.86%±0.11%、89.58%±1.67%,且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模拟肠液消化时,BWPP和BWPP-1对ABTS^(+)·清除率在60 min时达到最大值为88.67%±0.40%和91.82%±2.77%,且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对DPPH·清除率在240 min时达到最大值57.11%±0.06%和65.67%±3.67%,二者差异显著(P<0.05);而在消化过程中,对铁离子还原能力均较弱。由此可得,BWPP和BWPP-1具有较好的ABTS^(+)·和DPPH·清除能力,且胃液消化时DPPH·清除能力略高于肠液消化,而肠液消化时的ABTS^(+)·清除能力略高于胃液消化。本研究为以荞麦蜂花粉为基料的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蜂花粉 多糖 纯化 体外模拟消化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酶提醇沉提取荞麦蜂花粉粗多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2
作者 王华 孟晶晶 +3 位作者 马云啸 张志威 张继星 周文喜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4期35-42,共8页
以荞麦蜂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酶提醇沉法提取荞麦蜂花粉粗多糖,并对提取得到的粗多糖进行结构鉴定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分别为0.02%,0.03%,1.0%时,以75%乙醇为... 以荞麦蜂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酶提醇沉法提取荞麦蜂花粉粗多糖,并对提取得到的粗多糖进行结构鉴定和抗氧化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当果胶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的添加量分别为0.02%,0.03%,1.0%时,以75%乙醇为提取剂,在39℃提取时提取率最高可达(30.74±0.23)%。经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粗多糖具有明显的多糖特征吸收峰,且不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经HPLC分析,荞麦蜂花粉粗多糖主要是由Glc组成,其含量高达54.74%,并含有少量的Man、鼠李糖、GlcN、GlcUA、Gal、Fuc;其单糖含量比为Man∶鼠李糖∶GlcN∶GlcUA∶Glc∶Gal∶Fuc为1.472∶1.723∶0.119∶0.129∶54.740∶11.458∶0.490。通过对荞麦蜂花粉粗多糖进行抗氧化活力测定结果表明,O_(2)^(-)·清除率IC_(50)值为(0.636±0.005)mg/mL,ABTS+自由基清除率IC_(50)值为(1.678±0.006)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IC_(50)值为(0.734±0.003)mg/mL,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IC_(50)值为(0.527±0.004)mg/mL,均显著优于阳性对照物荞麦粉多糖、香菇多糖的抗氧化能力(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蜂花粉多糖 复合酶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力
下载PDF
荞麦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挥发性物质分析
3
作者 马爽 张继星 +3 位作者 王华 靳亚楠 陈馨雨 齐景凯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5期129-134,140,共7页
为了提高荞麦利用率,以甜荞麦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荞麦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发酵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发酵温度42℃、菌种接种量3%、植物乳杆菌HH-LP5... 为了提高荞麦利用率,以甜荞麦粉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荞麦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发酵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36 h、发酵温度42℃、菌种接种量3%、植物乳杆菌HH-LP56和嗜热链球菌HH-ST08菌种体积比1∶1,在此条件下荞麦发酵液总黄酮含量为(44.603±0.219)mg/100 g,发酵液呈淡黄色,具有特殊的粮食香味。发酵后荞麦发酵液的挥发性物质中酯类、醇类、烷类、酸类含量升高,烯类和酮类含量下降。说明乳酸菌发酵不仅可以提高荞麦利用率,还可以丰富荞麦的风味,为荞麦食品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乳酸菌发酵 响应面法 挥发性物质
下载PDF
喷雾干燥复合杂粮麦粉最佳配比工艺研究
4
作者 都日娜 齐景凯 +3 位作者 张继星 王华 靳亚楠 马玉露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2-57,共6页
以荞麦、燕麦、大麦、藜麦为主要原料进行不同比例配比,设置24组混合样品,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麦粉,通过感官评定确定复合杂粮麦粉最佳配比,再测定保水力、膨胀率与溶解度、透光率与凝沉性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荞麦、燕麦、大麦和藜麦... 以荞麦、燕麦、大麦、藜麦为主要原料进行不同比例配比,设置24组混合样品,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麦粉,通过感官评定确定复合杂粮麦粉最佳配比,再测定保水力、膨胀率与溶解度、透光率与凝沉性等理化指标。结果表明:荞麦、燕麦、大麦和藜麦配比为3∶2∶4∶1时复合杂粮麦粉感官评分最优,呈现均匀一致的麦粉混合颜色;保水力为1.94 g/g、膨胀率为9.64 m L/g、溶解度为0.88 g/g、透光率为79.1%、静置24 h后凝沉性为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干燥法 复合杂粮麦粉 感官评定 荞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