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上病理学实验教学多元化模式应用及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居红格 张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2期47-50,71,共5页
线上教学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医学课程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存在,线上实验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直播形式进行课程讲授、数字切片的带教、病例讨论、作业和习题等多元化教... 线上教学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医学课程理论课线上教学模式较为成熟,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存在,线上实验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直播形式进行课程讲授、数字切片的带教、病例讨论、作业和习题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采用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对病理学实验线上教学的进行评价及线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这将为后续的线上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为其他医学实验课程线上教学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实验 线上教学 多元化教学模式 病例讨论 数字切片
下载PDF
PARP14、P65、IL-1β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小艳 马俊兵 +2 位作者 王欣欣 金木兰 齐曼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13期2166-2169,2173,共5页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4(PARP14)、P65、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蜡... 目的探讨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4(PARP14)、P65、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手术切除的胰腺癌组织蜡块标本229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RP14、P65、IL-1β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结果PARP14、P65、IL-1β在胰腺癌组织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三者呈正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临床指标无关。临床分期为3、4期患者PARP14强阳性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1、2期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患者P65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神经浸润(优势比=71.309,95%可信区间:1.13~4501.50)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ARP14、P65不同阳性程度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β不同阳性程度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6,P=0.033),中等阳性者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强阳性者,分别为21.4、14.7个月。结论PARP14、P65、IL-1β参与了胰腺癌发生、发展,为胰腺癌的治疗和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了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聚ADP核糖聚合酶类 白细胞介素1Β P65
下载PDF
三阴型乳腺癌中RHBDD1和EGFR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居红格 李峰 +3 位作者 马俊兵 张文连 贺帅 张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探讨RHBDD1和EGFR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TNBC(ER、PR、HER2均阴性)和30例非三阴型乳腺癌(no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ER、PR、HER2至少... 目的探讨RHBDD1和EGFR在三阴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TNBC(ER、PR、HER2均阴性)和30例非三阴型乳腺癌(non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ER、PR、HER2至少一项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酶联免疫法和qRT-PCR技术检测组织和血清中RHBDD1和EGFR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结果TNBC组织中RHBDD1和EGFR蛋白阳性率(83%、80%)高于NTNBC组织(6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患者血清中RHBDD1和EGFR的浓度含量亦明显高于NTNB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织中的RHBDD1 mRNA和EGFR mRNA含量分别是癌旁组织的3.68倍和4.56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DD1和EGFR的表达与TNBC患者年龄无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TNBC中RHBDD1和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r=3.723)。结论RHBDD1和EGFR在TNBC中高表达,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组中显著高表达,提示其在TNBC发生和转移中扮演重要的作用,可作为TNBC的分子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三阴型乳腺癌 RHBDD1 EGFR QRT-PCR 免疫组织化学 酶联免疫法
下载PDF
SIRT5、PKM2及HK2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贺帅 贺阳 刘得利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75-77,共3页
目的:检测结肠癌中SIRT5、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M2)及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30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相关... 目的:检测结肠癌中SIRT5、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M2)及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30例结肠癌患者癌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相关性及其与结肠癌发生的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SIRT5、PKM2及HK2的平均光密度值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中SIRT5与PKM2、HK2蛋白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SIRT5、PKM2、HK2的过表达对判断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且SIRT5可能通过调控有氧糖酵解影响结肠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SIRT5 丙酮酸激酶M2 己糖激酶2
下载PDF
汉坦病毒持续性感染致大鼠乳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IFN-γ、TNF-α及COX2的表达
5
作者 贺帅 杨守京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92-95,共4页
目的:已证实汉坦病毒(hantanvirus,HTV)可持续性感染大鼠乳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研究HTV感染致星形胶质细胞IFN-γ、TNF-α及COX2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汉坦病毒属汉滩病毒(HTNV)76-118和汉城病毒(SEOV)L99分别感染体外培养的... 目的:已证实汉坦病毒(hantanvirus,HTV)可持续性感染大鼠乳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研究HTV感染致星形胶质细胞IFN-γ、TNF-α及COX2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汉坦病毒属汉滩病毒(HTNV)76-118和汉城病毒(SEOV)L99分别感染体外培养的大鼠乳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用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IFN-γ、TNF-α及COX2表达变化,探究上述因子在HTV持续性感染星形胶质细胞中的意义。结果:通过western-blot和RT-PCR证实HTNV 76-118和SEOV L99株感染离体培养的大鼠乳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和未感染病毒组比较,星形胶质细胞IFN-γ和TNF-α表达呈增加趋势(P<0.05),COX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IFN-γ可能参与了HTV所致脑炎的发生或抗病毒作用;TNF-α的表达变化可能与HTV持续性感染大鼠乳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坦病毒 IFN-Γ TNF-α COX2
下载PDF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肠道菌群与粪便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小艳 朱宏伟 +3 位作者 侯瑞丽 李志辉 路军 金木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5-604,共10页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物变化与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相关性,进而确定肠道微生物变化是否是导致ROU的致病因素之一。方法选取8名经常发作ROU作为实验组(HR);1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N)。对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同时用ELISA检测粪便中炎... 目的探讨肠道微生物变化与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相关性,进而确定肠道微生物变化是否是导致ROU的致病因素之一。方法选取8名经常发作ROU作为实验组(HR);1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N)。对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同时用ELISA检测粪便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和IL-22。结果在门水平上,HR中厚壁菌门的丰度高于HN(P<0.05)。在属水平上,HN中Escherichia/Shigella和双歧杆菌的丰度高于HR(P<0.05)。HR组肠球菌的丰度高于HN组(P<0.05)。粪便中IL-10水平在HN、HR组中相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组IL-22水平高于HN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22是ROU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歧杆菌丰度可能是ROU的保护因素,粪便中IL-22可能是危险因素。结论ROU患者粪便中IL-22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双歧杆菌属丰度显著降低及IL-22水平的升高参与了ROU的发生,且IL-22在ROU发生过程中促炎作用强于它自身及IL-10的抗炎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肠道菌群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22 高通量测序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成人
原文传递
胃癌中E-cadherin基因甲基化状况及其表达的研究
7
作者 赵英芳 田新霞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5-28,32,共5页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况,并探讨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对胃黏膜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况,并探讨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对胃黏膜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相应检测了E-cadherin蛋白表达。结果:胃癌中E-cadherin基因甲基化率为3 4.6% (2 8/81 ) ,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该基因甲基化率(P =0 .0 2 8)。E-cadher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4.2 % (5 2 /81 )。E-c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 >0 .0 5 ) ,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性别均无相关性,但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加病人甲基化率呈增高趋势。结论:E-c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年龄有关,E-cadherin基因异常甲基化是常见的一种基因异常改变,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病理学 DNA甲基化 E-CADHERIN基因 E-CADHERIN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