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视角下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联性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1
作者 侯凯宁 王考 +3 位作者 郝润梅 薛志有 王云仙 张瑞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助推城市低碳开发利用土地,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碳排放量计算、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大为建设用地,2010—2020年平均动态度达到3.34%... 为助推城市低碳开发利用土地,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碳排放量计算、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大为建设用地,2010—2020年平均动态度达到3.34%,其次为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水域、林地,玉泉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高于其他旗县;(2)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最大,赛罕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最多,武川县的土地利用碳汇量最大,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中赛罕区最大;(3)各地类变化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变动的关联度均大于0.5,说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其中,建设用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因此,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是最大的,如要缓解建设用地带来的碳排放压力,一方面要对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控,更新能源结构,提升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增加碳汇土地,保护林地、草地、人造湖泊等利用类型,增加碳汇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县域单元 土地利用碳排放 关联性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流域耕地非粮种植空间分异格局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张瑞俊 郝润梅 +5 位作者 薛志友 王考 王云仙 侯凯宁 灵梅 阿苏儒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462-470,共9页
随着区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农村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耕地“非粮化”问题日趋严重。内蒙古黄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利用2021年截面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数学模型方法,从作物种植角度出发,研究40个旗县区耕地“非粮... 随着区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农村耕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耕地“非粮化”问题日趋严重。内蒙古黄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基地之一,利用2021年截面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计量数学模型方法,从作物种植角度出发,研究40个旗县区耕地“非粮种植”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以“非粮种植”率和“非粮种植”面积为表征值的“非粮种植”水平均以黄河“几字弯”北侧偏高;“非粮种植”主导类型中,油料为最主要的“非粮种植”类型;“非粮种植”率和“非粮种植”面积在空间上均呈显著的正自相关,二者皆在空间上形成了三种集聚类型。(2)经筛选得到的6个影响因素中,耕地丰度指数、复种指数对“非粮种植”面积为正影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对“非粮种植”面积为负影响,其余不显著。(3)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种植结构;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会对投资行为和种植方向产生影响;各地区的“非粮种植”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种植” 空间计量模型 内蒙古黄河流域
下载PDF
内蒙古风电项目用地适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
3
作者 陈虹莹 姚喜军 +2 位作者 郝润梅 宏格尔 安娜 《自然资源情报》 2024年第7期7-14,29,共9页
为减轻能源压力,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风电产业,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风力发电项目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气象数... 为减轻能源压力,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风电产业,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风力发电项目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气象数据、地形地貌数据、部分专题数据为基础,结合GIS技术,得到全区风力发电项目用地适宜性分区;通过相关政策因素对其进行修正,得到用地潜力区后,选取Vestas V90作为风力发电测算参考机器,对全区发电量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风力发电项目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值为0.73~2.79,以较适宜区为主,面积为72.80×10^(4)km^(2);使用限制因素修正后,适宜建设的高潜力区域总面积为31.59×10^(4)km^(2);若以Vestas V90风力发电机为参考,计算全区可安装总台数为157.95万台,年发电量约为7.42×10^(4)亿kWh,具有巨大发电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适宜性评价 潜力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天成 海春兴 +3 位作者 李晓佳 姜洪涛 曲文静 高文邦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2年第4期139-146,共8页
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畜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天然牧场下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草原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质量指数(SQI)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利用方式之间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 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对草原生物多样性、畜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天然牧场下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草原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质量指数(SQI)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利用方式之间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0~10 cm表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20~30 cm土层夏季草场有机质含量低于刈割草场(P<0.05),土壤速效磷,速效钾随土层呈现减少趋势且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冬季草场0~5 cm速效磷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冬季草场速效钾含量高于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其余土层速效磷在利用方式间、冬季草场在土层间不显著;冬季草场土壤pH值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土层间pH值差异不显著,冬季草场表层土壤含水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利用方式(P<0.01)。冬季草场SQI在0~5,10~20、20~30 cm三个土层上显著高于其他草场(P<0.01),5~10 cm刈割草场土壤质量指数最高(0.914),且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P<0.05),综合来看刈割草场和冬季草场土壤质量优于夏季草场,应当加强对夏季草场的合理利用,促进草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利用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量指数
下载PDF
1983—2018年内蒙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水域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木希叶乐 秦福莹 +3 位作者 布仁吉日嘎拉 那仁满都拉 郭恩亮 伊博乐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32期62-68,共7页
为全面了解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湖泊水域面积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采用1983—2018年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结合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水体,研究了区内湖泊水域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83—2018年湖泊水域总... 为全面了解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湖泊水域面积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采用1983—2018年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结合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方法提取水体,研究了区内湖泊水域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983—2018年湖泊水域总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共减少了31.56 km^(2),其平均变化速率为-0.9 km^(2)/a,占总面积的13%;其中达里诺尔湖水域面积呈下降趋势,共减少了34.23 km^(2),其平均变化速率为-0.98 km^(2)/a;而岗更湖水域面积呈上升趋势,共增加了2.67 km^(2),其平均变化速率0.08 km^(2)/a。达里诺尔湖泊萎缩区主要集中在湖东、西、东北方向;岗更湖东、东北、西南方向水域处于扩张状态。水域动态变化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湖泊水域面积变化主要与气温变暖、降水减少以及显著的人类活动(旅游业、畜牧业和养殖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里诺尔湖区 水域面积变化 目视解译 气候因素 人为因素
原文传递
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资源环境承载力SD模型仿真模拟研究
6
作者 陈煜 张惜伟 +1 位作者 吴皆明 关思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草原牧区的资源、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依赖,利用SD模型可预测未来资源利用状况,引导部门调整决策,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典型牧业旗之一的陈巴尔虎旗为研究区,建立资源-经济-生态模型参数框架,采用组合赋权法、综合评... 草原牧区的资源、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相互依赖,利用SD模型可预测未来资源利用状况,引导部门调整决策,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典型牧业旗之一的陈巴尔虎旗为研究区,建立资源-经济-生态模型参数框架,采用组合赋权法、综合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法,构建草原牧区资源环境承载力SD模型,仿真模拟研究区2023~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探索提高草原牧区承载力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SD模型分别通过了历史行为检验、灵敏度测试,模型有效。2)4种情景下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为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应优先选用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模式,待草原生态环境稳定后逐步向经济增长模式转变。3)通过使用该模型发现同类地区承载力仿真结果均为协调发展型最优,与研究区结论一致,证明该模型适用于草原牧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SD模型提供了承载力仿真模拟预测研究的新思路,为草原牧区资源环境管理与优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SD模型 仿真模拟 草原牧区 陈巴尔虎旗
原文传递
基于地形梯度的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7
作者 额斯尼乐 敖登高娃 《绿色科技》 2023年第4期254-260,共7页
以内蒙古巴林左旗为研究区域,利用巴林左旗2000、2010和2020年三期Landsat遥感数据,从高程、坡度、坡向作为切入点,采用土地利用图谱分析法与分布指数法,分析了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巴林左旗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 以内蒙古巴林左旗为研究区域,利用巴林左旗2000、2010和2020年三期Landsat遥感数据,从高程、坡度、坡向作为切入点,采用土地利用图谱分析法与分布指数法,分析了基于地形梯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巴林左旗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三者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20年间草地和林地变化较明显,其余地类变化较小;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保持恒定型与反复变化型为主,其中前者主要组合地类为“耕地-耕地-耕地”,后者主要组合地类为“草地-林地-草地”;②各地类在地形梯度上差异显著,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在低梯度区分布优势明显,草地在低、中地形梯度区分布优势明显,林地在较高梯度区分布优势明显;在不同的坡向各地类分布较均匀且分布指数差异较小;③土地利用信息图谱在不同地形梯度区差异明显,保持恒定型在低、高地形梯度均有主导优势,连续变化型在低梯度区分布优势明显,后期变化型在中级梯度区有主导优势,反复变化类型与前期变化型在中级高程梯度区、低级坡度梯度区、高坡向梯度区内分布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丘陵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巴林左旗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中秋 张裕凤 张翔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7-768,共12页
为探究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本研究在综合评价框架下,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构建评测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21年北部湾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指... 为探究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本研究在综合评价框架下,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构建评测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21年北部湾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集约利用指数为0.334,基尼系数为0.183,以低度集约为主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超变密度(50.33%)和省域内差异(45.60%)是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气温(0.491)、农业播种面积占比(0.273)、高程(0.165)和城镇用地集约度(0.146)的地理加权回归系数相对较大且为正,降水(-0.440)、城镇化率(-0.207)和建设投入强度(-0.170)的回归系数相对较小且为负,各因素存在空间非平稳性。研究表明,北部湾城市群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格局的空间非均衡性和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多因素之间体现了耕地利用自然因素是基础本底、农用土地集约经营正向促进、非农用土地集约利用负向抑制的作用机理,提高城镇用地集约度、统筹农业播种规模、量化耕地报酬是提升耕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集约利用 空间异质性 北部湾城市群 基尼系数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基于遥感和行业调查数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海雯 贾俊青 +2 位作者 李北辰 董永平 哈斯尔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9-156,共8页
为科学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土地适宜性、精准评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整合行业调查数据和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的信息,建立指标体系;以土地为本底进行量化和融合,评估城市功能区划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判... 为科学评价城市功能区的土地适宜性、精准评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为研究区,整合行业调查数据和利用遥感影像提取的信息,建立指标体系;以土地为本底进行量化和融合,评估城市功能区划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判别分析显示,93.0%的功能区有共同多元数量特征,表明功能定位和土地用途适宜。采用阴影面积占比、植被面积占比、影像主成分等遥感因子,碳储量、建筑密度、居住功能区地价、商业功能区地价等调查数据,建立高精度多元回归模型,推算容积率,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定量评估。研究表明,基于遥感和行业调查数据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估方法可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遥感 容积率
下载PDF
时空视角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耦合联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中秋 张裕凤 胡宝清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1期10-22,共13页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 基于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内涵剖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评价、耦合协调、面板向量自回归和空间杜宾模型测度了2005—2020年31个省区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城镇化发展效应的交互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结果表明:①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指数由0.179增至0.740,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城镇化效应指数由0.134增至0.833,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②耦合协调度由0.394增至0.886,从轻度失调向良好耦合协调转变,表现为“中部>东部>东北>西部”;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对自身和城镇化发展效应的解释力分别为60.9%和15.6%,城镇化效应对自身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分别为84.4%和39.1%;④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空间回归系数为0.148,城镇化发展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直接效应为0.221%,空间溢出效应为0.071%;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解释力更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时序耦合协调性;城镇化发展效应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二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空间联动发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城镇化发展效应 耦合联动 PVAR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下载PDF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边婷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0年第24期72-73,共2页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国土整治以及生态修复的文献研究,发现了在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关联性较差等问题,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加强对国土综合整治分类体系的研究探讨,建议加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相关联系研究,也要关注生态...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国土整治以及生态修复的文献研究,发现了在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关联性较差等问题,指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加强对国土综合整治分类体系的研究探讨,建议加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相关联系研究,也要关注生态修复的各方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 国土综合整治 生态修复
下载PDF
近20a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与预测
12
作者 郑天桥 张惜伟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28-35,共8页
研究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多维演变情况,可为防沙治沙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近20 a的3期遥感影像,测算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采用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近20 a乌兰布和沙漠8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并辅以CA-Mar... 研究乌兰布和沙漠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多维演变情况,可为防沙治沙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近20 a的3期遥感影像,测算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采用重心迁移等方法,分析近20 a乌兰布和沙漠8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时空动态演变过程,并辅以CA-Markov模型展望未来20 a演变趋势。结果表明:2000—2019年研究区耕地、住宅用地、空闲地、草地、林地面积增加,沙地、盐碱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减小;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度均值为0.007 2,各类型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速度缓慢、程度平缓。近20 a,各类型土地利用/覆盖的重心移动距离较小;耕地、林地、住宅用地的面积增加,沙地、盐碱地的面积减少,总体上呈“绿进沙退”的演变特征。预测未来20 a沙地、盐碱地面积持续减小,耕地、林地、住宅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沙漠治理与防治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土地利用/覆盖 内蒙古 乌兰布和 遥感影像
下载PDF
内蒙古光伏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及潜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虹莹 郝润梅 +2 位作者 张惜伟 宏格尔 姚喜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9-187,共9页
为适应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背景下,以《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等相关规程和国内外光伏项目选址研究为基础,构建了光伏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熵权法和空间加权叠置分析法,使用基础... 为适应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背景下,以《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等相关规程和国内外光伏项目选址研究为基础,构建了光伏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HP-熵权法和空间加权叠置分析法,使用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对内蒙古自治区光伏产业用地的适宜性和潜力进行了研究,并验证了评价体系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符合内蒙古实际情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内蒙古全区光伏产业用地适宜性评价以较适宜为主,面积35.51万km^(2),空间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全区光伏产业用地开发理论潜力区面积106.19万km^(2);可实现潜力区面积48.85万km^(2),呈现“五带两片”的空间分布特征。鉴于此,文中建议应从提升可实现潜力高的区域开发程度、提升潜力较大盟市的开发比重以及提高沙地等其他土地上的光伏产业开发利用程度等途径,合理布局光伏产业,进而推动北疆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产业用地 适宜性 潜力分析 AHP-熵权法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基于S-CAD方法的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政策评估研究——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日娜 姚喜军 +2 位作者 张裕凤 郝梦洁 李耀 《自然资源情报》 2023年第3期29-35,共7页
2011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针对部分地区出台了《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方案》,内蒙古仅鄂尔多斯市参与试点工作。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做好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1136号),提出2021年6月30... 2011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针对部分地区出台了《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方案》,内蒙古仅鄂尔多斯市参与试点工作。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做好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0〕1136号),提出2021年6月30日后不再新批准试点矿山使用临时用地进行生产建设,并组织开展试点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推动试点成果政策转化。本文引入S-CAD政策评估方法,对鄂尔多斯市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政策进行评估,包括政策的内在逻辑性、经济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以便总结试点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政策的逻辑思路清晰,政策元素间的因果一致性较好,不存在政策要素间的矛盾;各政策要素间总体上充分且必要,资源配置效率较高。总之,在鄂尔多斯试点地区该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复垦规划编制不够科学严谨的问题,导致矿企复垦土地质量不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控措施。该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为其他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和评估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理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D政策评估方法 政策评估 采矿用地方式改革 政策
下载PDF
基于案例分析的S-CAD政策评估方法理论研究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日娜 姚喜军 包那仁满都拉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期238-243,共6页
为突破传统S-CAD政策评估方法的思维限制,借鉴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从价值/政策、事实相融合的维度,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尝试构建S-CAD政策评估框架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通过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学习,尝试构建基于“二... 为突破传统S-CAD政策评估方法的思维限制,借鉴公共政策评估标准,从价值/政策、事实相融合的维度,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检索法尝试构建S-CAD政策评估框架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通过公共政策评估理论的学习,尝试构建基于“二维”的S-CAD政策评估框架;(2)结合实证分析,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露天矿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政策为例,从政策评估事实维度与价值维度出发构建了包括5个指标单元、23个单项指标在内的合理、可行的采矿临时用地政策评估指标体系。在“二维”融合视角下构建的S-CAD政策评估思路可行,且具有可操作性,可为进一步完善S-CAD政策评估方法的理论及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D政策评估方法 政策评估 指标体系 采矿临时用地
下载PDF
三位一体保护视角下内蒙古耕地质量空间演变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吴晓光 张宏飞 +4 位作者 孙林 王凯歌 闫旭东 秦富仓 姚云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8-55,共8页
以近30年内蒙古耕地数量、质量变化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的Python编程数据空间分析探讨耕地质量的演变特征,研究内蒙古耕地质量空间变化的趋势,分析与区域资源单要素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内蒙古耕地以低等地为主,占比达86.96%;2)西部... 以近30年内蒙古耕地数量、质量变化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的Python编程数据空间分析探讨耕地质量的演变特征,研究内蒙古耕地质量空间变化的趋势,分析与区域资源单要素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内蒙古耕地以低等地为主,占比达86.96%;2)西部地区耕地的平均等别较高,为12.36等,中部与东部地区的耕地平均等别较低,分别为14.39、14.25等;水浇地和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要高于旱地,平均分别为12.76、13.15、14.59等;3)内蒙古新增耕地重心在不断向西南方向移动,未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要承受更多的粮食生产任务,面临来自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同时面对来自自然资源限制条件的阻力,不宜继续扩大耕地规模,应当合理平衡二者关系,重点保护优质耕地,科学推进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实施耕地生态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耕地重心 空间演变 空间分异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农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研究——以包头市市四区为例
17
作者 张羽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2期31-35,共5页
为全面掌握农用地资源资产状况,科学、合理利用农用地,以包头市市四区为例,基于ArcGIS软件平台,依据自然资源部新颁布的《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对包头市市四区的农用地进行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并对定级估价成果进行对比... 为全面掌握农用地资源资产状况,科学、合理利用农用地,以包头市市四区为例,基于ArcGIS软件平台,依据自然资源部新颁布的《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对包头市市四区的农用地进行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并对定级估价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修正法定级与农用地分等成果更趋一致,符合市四区实际,结合土地分等成果将市四区农用地最终划分为6个级别。对5种地价模型所测算出的农用地基准地价结果采用加权平均法,最终求得农用地各级别的基准地价。测算结果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为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农用地的质量和价值状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定级 基准地价 包头市
下载PDF
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小白河片区开发特许经营模式构建
18
作者 陈煜 张惜伟 +3 位作者 吴全 赵承宪 杨美丽 张亚梅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2期79-83,共5页
基于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小白河片区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结合小白河片区不同功能分区的保护规划,构建特许经营模式。结果表明:由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作为所有权委托代理主体,在合理利用区开展特许经营活动;构建所有权、代理权、特许经... 基于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小白河片区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结合小白河片区不同功能分区的保护规划,构建特许经营模式。结果表明:由包头市林业和草原局作为所有权委托代理主体,在合理利用区开展特许经营活动;构建所有权、代理权、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包括特许经营主体准入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预期收益分配制度;拟定特许经营合同;再配套以相应的特许经营保障机制。小白河片区湿地资源开发利用引入特许经营市场化工具,可提高国家对湿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湿地资源资产的经营式管理,对保护国家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湿地资源资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湿地资源 开发利用 特许经营模式 生态保护 小白河片区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缘沙障布设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晓佳 姜洪涛 +2 位作者 周瑞平 武志博 海春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58,共9页
为探索沙障布设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比垂直和平铺方式布设的4种沙障材料(树枝、棉花秸秆、玉米秸秆和尼龙网)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运用土壤质量指数评价了沙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障区土壤有效氮... 为探索沙障布设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比垂直和平铺方式布设的4种沙障材料(树枝、棉花秸秆、玉米秸秆和尼龙网)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运用土壤质量指数评价了沙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障区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pH值与对照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土壤容重与对照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氮是监测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指标;(2)沙障区(铺设了44个月)土壤表层0—60 cm的土壤质量平均提高了17.990%,其中棉花杆平铺方格沙障对0—60 cm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最好(提高了30.752%);(3)沙障的平铺布设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比垂直布设好,特别是在0—40 cm土层,沙障平铺布设区土壤质量提高了18.437%,垂直布设区提高了6.725%。因此沙区沙障的布设对土壤性质的改善与土壤质量的恢复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障 布设方式 土壤质量指数 土壤性质 腾格里沙漠
下载PDF
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功能群特征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天成 李晓佳 +3 位作者 海春兴 姜洪涛 张丽星 常耀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180-2188,共9页
【目的】探究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功能群特征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响应。【方法】分别选取放牧刈割草场(MG)、夏季放牧草场(SG)、冬季放牧草场(WG)、禁牧刈割草场(MP)4种草地管理方式,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特征的比... 【目的】探究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功能群特征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响应。【方法】分别选取放牧刈割草场(MG)、夏季放牧草场(SG)、冬季放牧草场(WG)、禁牧刈割草场(MP)4种草地管理方式,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特征的比较。【结果】夏季放牧草场物种组成单一,物种数显著低于其他管理方式,夏季放牧草场群落高度、盖度、密度、物种数均显著低于其他管理方式,且出现退化指示种;冬季放牧草场与禁牧刈割草场呈现群落间极不相似水平(q=0.24)。平均凋落物含量呈现禁牧刈割草场>放牧刈割草场>夏季放牧草场>冬季放牧草场,冬季放牧草场凋落物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管理方式(P<0.05),冬季放牧草场Margalef丰富度与凋落物含量呈著负相关关系。夏季放牧草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管理方式(P<0.05)。放牧刈割草场丰富度指数、均匀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余管理方式(P<0.05),同时刈割草场降低了优势种的重要值,相比禁牧割草场少7.59%,增加了多年生杂草和一二年生草本的重要值,有利于群落的稳定。【结论】夏季放牧草场存在草地退化情况,不利于草地健康的发展,需减轻放牧强度,可以适当对禁牧和冬季放牧草场进行优化利用,刈割放牧叠加处理更有利于典型草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管理方式 物种多样性 功能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