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FY-2C卫星云图及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红外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对2015年11月5—6日和21—22日内蒙古自治区两次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FY-2C卫星云图及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红外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对2015年11月5—6日和21—22日内蒙古自治区两次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西风槽、700 h Pa急流和切变线及地面倒槽是内蒙古自治区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云团是造成两次暴雪过程的直接原因。700 h Pa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及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700 h Pa急流越强且持续时间越长,降雪持续时间越长,降雪量也越大;系统性抬升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耦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加强,冷空气"楔入"构成低层冷垫,温度差异及其垂直切变导致动力锋生,锋面次级环流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暖湿气流在"冷空气楔"上爬升,"冷垫"与"暖盖"是暴雪产生的热力条件;最强降雪出现在锋区最强且开始减弱期间,暴雪区对应相当黑体温度低值中心(TBB≤220 K)、850 h Pa水汽辐合中心及最大上升运动中心;基本反射率因子达30—35 d Bz,可导致局部强降雪;径向速度图上零速度线呈"S"型结构,"牛眼"结构长时间存在可使降雪持续或加强。展开更多
为了更好地开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固碳能力评估和持续性保护工作,利用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时空变化及其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9—2...为了更好地开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固碳能力评估和持续性保护工作,利用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时空变化及其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9—2019年,大兴安岭森林NEP为252.4 g C·m^(-2)a^(-1),年变化趋势平均为0.1 g C·m^(-2)a^(-1),整体呈稳定的碳汇功能。年内的NEP存在明显的碳源、碳汇季节性转换,仅在5—8月呈现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气温与NEP在非生长季普遍呈显著负相关,而在生长季普遍呈显著正相关,且生长季最高气温对NEP的影响高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NEP在生长季普遍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呈显著正相关,干旱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固碳能力影响不大。展开更多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不仅是估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衡量陆地碳循环的主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针对目前国产卫星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应用较少的情况,本文基于FY-3D/MERSI2资料构建...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不仅是估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衡量陆地碳循环的主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针对目前国产卫星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应用较少的情况,本文基于FY-3D/MERSI2资料构建一套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反演模型,结合光能利用率模型与生态过程模型,以遥感数据产品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资料为驱动,通过较严格的云检测算法得到晴空条件下内蒙古草地NPP。研究中引入分辨率较高的格点化气象数据,提升了反演结果的精细化程度;同时还基于观测数据及MODIS产品构建了内蒙古草地生育期不同月份(5—8月)地上生物量及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raction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Absorption Ratio,FPAR)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多种关系模型,基于FY-3D数据直接估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及FPAR等过程参数。将反演的关键生态过程参数与MODIS对应产品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相关性和空间一致性。最后利用2021年6月18个生态气象观测站牧草观测资料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6。本研究利用FY-3D/MERSI2反演的NPP能够完整呈现内蒙古地区植被生产力的普遍状态。展开更多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木年轮法和异速生长方程法,计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及其年增量的年际变化,并分析碳密度年增量与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随着...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木年轮法和异速生长方程法,计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及其年增量的年际变化,并分析碳密度年增量与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曲线可用逻辑斯谛生长方程拟合,在1979—2016年,碳密度由1.05 t/hm^(2)增加到76.83 t/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年增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慢⁃快⁃慢”趋势,碳密度年增量最高达到3.72 t hm^(-2)a^(-1),多年平均为2.05 t hm^(-2)a^(-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年增量与上年6月和当年6—8月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上年11月降水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1—12月、当年2月和12月的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分别呈正、负相关;与上年7月、9月及当年8—9月的温度保持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湿度和降水主要通过生长季的长短和土壤可利用水分及冬季的雪害冻害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潜力,在未来该地区升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固碳潜力可能会增强。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FY-2C卫星云图及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红外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对2015年11月5—6日和21—22日内蒙古自治区两次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西风槽、700 h Pa急流和切变线及地面倒槽是内蒙古自治区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云团是造成两次暴雪过程的直接原因。700 h Pa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及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700 h Pa急流越强且持续时间越长,降雪持续时间越长,降雪量也越大;系统性抬升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耦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加强,冷空气"楔入"构成低层冷垫,温度差异及其垂直切变导致动力锋生,锋面次级环流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暖湿气流在"冷空气楔"上爬升,"冷垫"与"暖盖"是暴雪产生的热力条件;最强降雪出现在锋区最强且开始减弱期间,暴雪区对应相当黑体温度低值中心(TBB≤220 K)、850 h Pa水汽辐合中心及最大上升运动中心;基本反射率因子达30—35 d Bz,可导致局部强降雪;径向速度图上零速度线呈"S"型结构,"牛眼"结构长时间存在可使降雪持续或加强。
文摘为了更好地开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固碳能力评估和持续性保护工作,利用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时空变化及其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9—2019年,大兴安岭森林NEP为252.4 g C·m^(-2)a^(-1),年变化趋势平均为0.1 g C·m^(-2)a^(-1),整体呈稳定的碳汇功能。年内的NEP存在明显的碳源、碳汇季节性转换,仅在5—8月呈现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气温与NEP在非生长季普遍呈显著负相关,而在生长季普遍呈显著正相关,且生长季最高气温对NEP的影响高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NEP在生长季普遍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呈显著正相关,干旱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固碳能力影响不大。
文摘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不仅是估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衡量陆地碳循环的主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针对目前国产卫星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应用较少的情况,本文基于FY-3D/MERSI2资料构建一套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反演模型,结合光能利用率模型与生态过程模型,以遥感数据产品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资料为驱动,通过较严格的云检测算法得到晴空条件下内蒙古草地NPP。研究中引入分辨率较高的格点化气象数据,提升了反演结果的精细化程度;同时还基于观测数据及MODIS产品构建了内蒙古草地生育期不同月份(5—8月)地上生物量及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raction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Absorption Ratio,FPAR)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多种关系模型,基于FY-3D数据直接估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及FPAR等过程参数。将反演的关键生态过程参数与MODIS对应产品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相关性和空间一致性。最后利用2021年6月18个生态气象观测站牧草观测资料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6。本研究利用FY-3D/MERSI2反演的NPP能够完整呈现内蒙古地区植被生产力的普遍状态。
文摘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木年轮法和异速生长方程法,计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及其年增量的年际变化,并分析碳密度年增量与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曲线可用逻辑斯谛生长方程拟合,在1979—2016年,碳密度由1.05 t/hm^(2)增加到76.83 t/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年增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慢⁃快⁃慢”趋势,碳密度年增量最高达到3.72 t hm^(-2)a^(-1),多年平均为2.05 t hm^(-2)a^(-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年增量与上年6月和当年6—8月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上年11月降水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1—12月、当年2月和12月的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分别呈正、负相关;与上年7月、9月及当年8—9月的温度保持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湿度和降水主要通过生长季的长短和土壤可利用水分及冬季的雪害冻害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潜力,在未来该地区升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固碳潜力可能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