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自治区植被碳利用效率时空动态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1
作者 皇彦 宋海清 +2 位作者 吴昊 李敏 胡琦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8-368,共11页
[目的]探讨内蒙古植被碳利用效率(CUE)动态变化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为评估该地区植被碳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2H数据,采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2000-2022年内蒙古生长季植被CUE时空动态及水热... [目的]探讨内蒙古植被碳利用效率(CUE)动态变化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为评估该地区植被碳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7A2H数据,采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2000-2022年内蒙古生长季植被CUE时空动态及水热因子的影响作用。[结果]①2000-2022年内蒙古生长季植被CUE显著增加(p<0.05),增长率为0.012/10 a;各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CUE增速由大到小为: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浑善达克>科尔沁>阴山北麓。②内蒙古生长季植被CUE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多年平均值为0.60;各重点生态功能区中,浑善达克植被CUE最高,科尔沁植被CUE最低。③研究区83.53%的区域生长季植被CUE呈增加趋势,且变化稳定;未来72.14%的区域生长季植被CUE将趋于下降,各重点生态功能区植被CUE呈减少趋势的面积比例均高于呈增加趋势。④总体上,内蒙古生长季植被CUE与同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累计降水量和平均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且与累计降水量的相关性更强;科尔沁生长季植被CUE与同期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强于累计降水量和平均土壤湿度。[结论]2000-2022年,内蒙古植被固碳能力明显提升,未来将趋于减弱,降水是影响植被CUE变化的主要因素,但科尔沁生态功能区植被CUE变化主要受气温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利用效率(CUE) 时空动态 水热因子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山地沙被空间格局及其植被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国周 裴浩 +2 位作者 苗百岭 温文杰 贾成朕 《内蒙古气象》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内蒙古西部区山地广泛分布着沙被景观,但目前学者们对于山地沙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山地沙被的动态、特性、功能和空间格局也还认识不足。文章采用卫星遥感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山地沙... 内蒙古西部区山地广泛分布着沙被景观,但目前学者们对于山地沙被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山地沙被的动态、特性、功能和空间格局也还认识不足。文章采用卫星遥感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山地沙被空间格局、斑块数量和植物群落特征等进行了普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山地沙被覆盖比分别为4.68%、10.61%和24.40%,表现为越接近较大规模沙漠,山地沙被的覆盖比越大。大多数山地沙被与上游沙源地沙漠间存在地表沙被连续性,在距上游沙源地较近处的山坡、沟谷分布较多;距上游沙源地相对较远处,山地沙被具有在山谷集中分布且在相对宽阔的沟谷堆积的格局;仅有少量山地沙被呈孤岛状存在于山地基岩之上。从空间连通性上看,山地有效阻碍了沙物质向东南方向的移动;但有些区域的上游沙物质已覆被到了山谷和山坡,形成了特殊的山地沙被景观,有些区域的沙被甚至翻越了整个山地,构成了两大沙漠间的连接带。另外,山地沙被空间分布范围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对稳定。从气候和植被的角度看,贺兰山、狼山西段、雅布赖山的山地沙被属于沙漠性质,狼山东段及中段的山地沙被属于沙地性质。山地沙被上的植物群落具有沙被植物群落和山地砾化山坡植物群落的双重特征,但更倾向于沙被植物群落类型。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西部贺兰山、狼山和雅布赖山的生态保护、修复、开发利用和灾害防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 山地沙被 空间格局 植被特性 生态价值
下载PDF
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时空动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萨如拉 张鑫 +4 位作者 韩霄 于宏洲 代海燕 张秋良 张恒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1-425,共5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记录的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起数及过火面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Origin等软件,分析了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特点,结合时间、空间的因素,探讨草原火灾发生规律。春、秋季...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记录的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起数及过火面积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Origin等软件,分析了1981-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特点,结合时间、空间的因素,探讨草原火灾发生规律。春、秋季是草原火灾多发季节,其中3-6月、9-11月是火灾频率最高期,每日11:00-14:00是火灾高发时段。草原火灾发生最多的地点是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地区。起火原因中人为原因占据很大比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预防工作重点应放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及鄂尔多斯市,时间上应重点关注3-5月份和10月份,特别是每天的11:00-14:00时段。建议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火灾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加大防火宣传,加强防火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火灾 时间尺度 空间分布 火源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价研究
4
作者 高健 张杰 +2 位作者 武晓旭 王雨婷 刘宣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基于风云系列卫星数据,开展草地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地表温度、裸土百分比、土壤湿度等生态遥感监测,建立草地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草地生态质量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基于风云系列卫星数据,内蒙古地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价结... 基于风云系列卫星数据,开展草地生态系统叶面积指数、地表温度、裸土百分比、土壤湿度等生态遥感监测,建立草地生态质量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草地生态质量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基于风云系列卫星数据,内蒙古地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采用风云系列卫星数据反演结果,可以用于内蒙古地区草地生态系统质量评价。基于此开展草地生态监测评估研究,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卫星遥感服务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风云卫星 草地 生态系统 质量评价
下载PDF
6套格点土壤水分数据集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宋海清 朱仲元 李云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189,200,共11页
[目的]评价6套多源格点土壤水分数据的适用性,为内蒙古地区陆—气耦合研究、干旱监测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水资源监测等提供科学的土壤水分精度信息和选择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地区2016—2020年5—9月63个气象台站逐旬0—10 cm土壤水分... [目的]评价6套多源格点土壤水分数据的适用性,为内蒙古地区陆—气耦合研究、干旱监测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水资源监测等提供科学的土壤水分精度信息和选择依据。[方法]以内蒙古地区2016—2020年5—9月63个气象台站逐旬0—10 cm土壤水分监测资料为基础,以相关系数、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指标,系统评价了土壤水分主被动探测计划(SMAP)、欧洲航天局气候变化倡议(ESA)、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ERA5和ERA5Land以及美国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NOAH等6套格点土壤水分资料在内蒙古的精度和时空变化。[结果]①6套格点土壤水分资料均可以较好地再现内蒙古土壤水分“东湿西干”的空间分布特征,SMAP在空间上与观测数据吻合最好,其余五套资料普遍高估了土壤水分。②从内蒙古及其3个气候分区土壤水分的时间序列统计特征来看,6套土壤水分格点数据较好地表现出了观测土壤水分的时间变化趋势,除了SMAP与实测最为接近外,其余五套数据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内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普遍偏湿,且ERA5和ERA5Land高估较多,在区内干旱区,SMAP,ERA5和ERA5Land与观测更为接近。③6套格点土壤水分资料在内蒙古及其3个分区均与观测值具有极显著的相关系数,SMAP,ESA,CLDAS,ERA5和ERA 5Land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相关性明显优于NOAH,SMAP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显著小于其他5套数据集。[结论]格点6套土壤水分数据在内蒙古的适用性各异,SMAP数据质量总体上较其他五套资料最优,适用性最好,ESA数据其次,NOAH数据相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壤水分 陆面同化土壤水分 适用性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两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马素艳 张超 史金丽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1期19-2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FY-2C卫星云图及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红外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对2015年11月5—6日和21—22日内蒙古自治区两次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FY-2C卫星云图及呼和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及红外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方面,对2015年11月5—6日和21—22日内蒙古自治区两次回流与倒槽作用引发的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西风槽、700 h Pa急流和切变线及地面倒槽是内蒙古自治区两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云团是造成两次暴雪过程的直接原因。700 h Pa急流对暖湿空气的输送及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700 h Pa急流越强且持续时间越长,降雪持续时间越长,降雪量也越大;系统性抬升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耦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加强,冷空气"楔入"构成低层冷垫,温度差异及其垂直切变导致动力锋生,锋面次级环流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暖湿气流在"冷空气楔"上爬升,"冷垫"与"暖盖"是暴雪产生的热力条件;最强降雪出现在锋区最强且开始减弱期间,暴雪区对应相当黑体温度低值中心(TBB≤220 K)、850 h Pa水汽辐合中心及最大上升运动中心;基本反射率因子达30—35 d Bz,可导致局部强降雪;径向速度图上零速度线呈"S"型结构,"牛眼"结构长时间存在可使降雪持续或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回流 倒槽 物理量诊断 雷达回波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1971—2018年春季终霜冻日期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宇 尤莉 +1 位作者 关彦如 武荣盛 《北方农业学报》 2019年第2期97-103,共7页
采用内蒙古自治区94个国家级气象站1971—2018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最低地温≤0℃为指标,统计分析了内蒙古各地春季终霜冻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终霜冻的平均日期与纬度、海拔相关显著,纬度和海拔越低,出现越早;终霜冻日... 采用内蒙古自治区94个国家级气象站1971—2018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最低地温≤0℃为指标,统计分析了内蒙古各地春季终霜冻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终霜冻的平均日期与纬度、海拔相关显著,纬度和海拔越低,出现越早;终霜冻日期的年际变率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海拔越高年际变率越大;大部分测站的终霜冻日期存在提前趋势,趋势系数与海拔有一定关联,海拔增高有利于趋势提前;大部分测站的终霜冻日期存在气候突变,突变年份与纬度有一定关联,纬度增高有利于突变偏晚;平均每年终霜冻的无灾害等级、轻度灾害等级、中度灾害等级和重度灾害等级的站数分别占总站数的49%,18%,16%,17%;在近48 a中,无灾害等级的站数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轻度灾害等级的站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中度灾害等级的站数略呈下降趋势,重度灾害等级的站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终霜冻日期进行自然正交展开(EOF)分析,得到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时间系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体现了气候因素的影响;第二模态表现为南北反向型,荷载值与内蒙古自治区各站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地理信息对应较好,没有提前或推后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地理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终霜冻 最低地面温度 变化趋势 气候突变 灾害等级 EOF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向日葵低温致灾试验与指标构建
8
作者 段晓凤 刘伟 +3 位作者 包佳婧 刘艳丽 李淑祺 唐红艳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2023年8—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向日葵基地开展向日葵人工模拟冻害试验和大田冻害试验,对比不同播期向日葵叶片、茎秆、籽粒的过冷却能力;统计不同低温条件下向日葵的受冻率,分析致灾条件与受冻率的定量关系,采用... 2023年8—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向日葵基地开展向日葵人工模拟冻害试验和大田冻害试验,对比不同播期向日葵叶片、茎秆、籽粒的过冷却能力;统计不同低温条件下向日葵的受冻率,分析致灾条件与受冻率的定量关系,采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基于危害积温和发育进程的冻害指标并验证。结果表明:向日葵籽粒的过冷却能力和抗冻性最强,茎秆次之,叶片最弱;对于同一器官,苗龄和叶龄越大,抗冻性越强;器官间抗冻性差异较播期间差异明显。向日葵受冻的临界温度为-1℃,随温度降低,持续时间加长,向日葵受冻程度加重。相同播期的向日葵植株受轻、中、重度冻害对应的危害积温值均呈增大趋势。在冻害等级相同的前提下,随播期推迟,苗龄减小,所需危害积温越少;反之,苗龄和叶龄越大,所需危害积温越多;同一播期植株的籽粒所需危害积温最大,茎秆次之,叶片最小。经验证冻害指标可合理、客观地反映向日葵受冻状况,为河套向日葵秋季冻害预警及评估等气象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向日葵 危害积温 指标 试验
下载PDF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1980—2014年内蒙古降水的模拟评估
9
作者 皇彦 宋海清 刘朋涛 《山地气象学报》 2025年第1期87-95,共9页
【目的】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为了评价CMIP6全球气候模式在内蒙古自治区降水的模拟性能。【方法】利用内蒙古1980—2014年115个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月降水资料和CMIP6数据集中10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水资料,分析评价CMIP6全球气... 【目的】降水是最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为了评价CMIP6全球气候模式在内蒙古自治区降水的模拟性能。【方法】利用内蒙古1980—2014年115个国家气象站观测的月降水资料和CMIP6数据集中10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水资料,分析评价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水在内蒙古的精度。【结果】10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水都能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月降水的时空变化,与月观测降水的时间相关系数较高,在内蒙古全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精度显著优于其在干旱区和极干旱区的精度,并且大部分模式模拟降水在夏季时段均表现出高估。空间分布对比表明,CMIP6各模式能够模拟出内蒙古全区多年平均降水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年均降水的高值区和低值区的模拟能力也较好,但高估了西部阿拉善高原的降水、低估了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的降水。通过模式综合评价发现集合平均模拟降水表现最优。【结论】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水对内蒙古全区月降水的时空变化模拟能力较优,集合平均方法是提高CMIP6模式模拟降水精度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降水 内蒙古 评估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分析
10
作者 高健 武晓旭 +1 位作者 王雨婷 刘宣 《森林防火》 2025年第1期51-53,共3页
风云气象卫星多次监测到全球范围的重大森林火灾事件,为研究全球重大森林草原火灾、气候变化等对野火时空变化影响提供了大量信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和森林地域广阔,类型多样,为自治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草原和森林春秋... 风云气象卫星多次监测到全球范围的重大森林火灾事件,为研究全球重大森林草原火灾、气候变化等对野火时空变化影响提供了大量信息。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和森林地域广阔,类型多样,为自治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草原和森林春秋季节干旱风大,尤其是东部地区牧草茂密,枯枝落叶丰厚,火灾频繁发生,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给畜牧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地区实地火点监测数目和面积统计数据进行,为卫星火点监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风云卫星 森林草原 火情 监测分析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固碳能力时空变化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11
作者 曲学斌 王雅莹 +2 位作者 李丹 赵岳冀 张岚彪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6期117-123,共7页
为了更好地开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固碳能力评估和持续性保护工作,利用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时空变化及其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9—2... 为了更好地开展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固碳能力评估和持续性保护工作,利用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时空变化及其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9—2019年,大兴安岭森林NEP为252.4 g C·m^(-2)a^(-1),年变化趋势平均为0.1 g C·m^(-2)a^(-1),整体呈稳定的碳汇功能。年内的NEP存在明显的碳源、碳汇季节性转换,仅在5—8月呈现碳汇,其余月份为碳源。气温与NEP在非生长季普遍呈显著负相关,而在生长季普遍呈显著正相关,且生长季最高气温对NEP的影响高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NEP在生长季普遍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呈显著正相关,干旱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固碳能力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时空变化 气候影响
下载PDF
内蒙古武川县马铃薯气象服务指标研究
12
作者 张亚敏 苏利军 +1 位作者 武荣盛 申秋艳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4年第21期113-116,共4页
文章研究武川县马铃薯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气象条件,结合武川气候特点和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凝练不同生育期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户抵御灾害性天气、防御病害的能力,对今后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的... 文章研究武川县马铃薯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气象条件,结合武川气候特点和马铃薯正常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凝练不同生育期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提高农户抵御灾害性天气、防御病害的能力,对今后该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指标 气象条件 气象灾害 防御措施 武川
下载PDF
内蒙古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国周 张超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文章详细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划分3个研究阶段:理论提出阶段、理论完善阶段和应用研究阶段。分析列举各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方法,并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提出展望,认为要扩大... 文章详细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至今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划分3个研究阶段:理论提出阶段、理论完善阶段和应用研究阶段。分析列举各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方法,并对内蒙古地区的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提出展望,认为要扩大应用研究区域、加强建立设施农业作物的隶属函数并且与WOFOST模型相结合,更好的实现动态、定量评价各生育阶段的气象适宜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指标 适宜度隶属函数 农业气候适宜度模型
下载PDF
内蒙古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时空演变及产量动态预报研究
14
作者 金林雪 于水燕 +1 位作者 宋海清 王海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66-73,共8页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未来气候情景模式,结合马铃薯的生理生化指标,构建了各发育阶段温度、降水、日照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分析和预估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及其与马铃薯生产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马...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未来气候情景模式,结合马铃薯的生理生化指标,构建了各发育阶段温度、降水、日照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分析和预估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及其与马铃薯生产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马铃薯产量预报模型,实现了旬尺度、旗县级的产量预报,为优势产区马铃薯的动态监测、产量预报模型优选提供了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近60年(1961—202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马铃薯生长季光、热适宜度优于降水,综合气候适宜度高值区在中西部偏南及东部大部分地区,气候资源优势明显;从年际变化上来看,日照适宜度呈弱的上升趋势,温度、降水及综合适宜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对马铃薯生产呈弱的负效应;未来50年(2021—2070年)RCP4.5低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产表现为弱的正效应的可能性大,RCP8.5高排放情景下则为负效应的可能性大;7月上旬—9月上旬逐旬产量预报模型通过了0.05置信检验的占比达74%,预报外推平均准确率为87.4%,开展业务试应用的效果较好,马铃薯预报趋势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马铃薯 气候适宜度 产量预报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FY-3D/MERSI2的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反演
15
作者 李彬 孙小龙 +3 位作者 卢士庆 王宇宸 夏宁悦 韩芳 《干旱气象》 2024年第5期734-743,共10页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不仅是估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衡量陆地碳循环的主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针对目前国产卫星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应用较少的情况,本文基于FY-3D/MERSI2资料构建...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不仅是估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衡量陆地碳循环的主要参数,也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针对目前国产卫星对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应用较少的情况,本文基于FY-3D/MERSI2资料构建一套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反演模型,结合光能利用率模型与生态过程模型,以遥感数据产品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资料为驱动,通过较严格的云检测算法得到晴空条件下内蒙古草地NPP。研究中引入分辨率较高的格点化气象数据,提升了反演结果的精细化程度;同时还基于观测数据及MODIS产品构建了内蒙古草地生育期不同月份(5—8月)地上生物量及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raction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Absorption Ratio,FPAR)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的多种关系模型,基于FY-3D数据直接估算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及FPAR等过程参数。将反演的关键生态过程参数与MODIS对应产品对比,发现二者具有较好相关性和空间一致性。最后利用2021年6月18个生态气象观测站牧草观测资料与估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6。本研究利用FY-3D/MERSI2反演的NPP能够完整呈现内蒙古地区植被生产力的普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D 净初级生产力 CLDAS FPAR NDVI 生物量 云检测
下载PDF
关于内蒙古荒漠生态气象工作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裴浩 李云鹏 +2 位作者 牛宝亮 邢金熠 姜学恭 《内蒙古气象》 2019年第6期17-20,共4页
积极推动荒漠生态气象工作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内蒙古荒漠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及人民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内蒙古气象局党组"六项举措"的重要内容。根据内蒙古荒漠区生态、气象特点和气象部门实际,结合目前开展的荒漠生态... 积极推动荒漠生态气象工作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内蒙古荒漠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及人民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内蒙古气象局党组"六项举措"的重要内容。根据内蒙古荒漠区生态、气象特点和气象部门实际,结合目前开展的荒漠生态气象工作,文章系统阐述了荒漠生态气象工作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工作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 生态气象 生态文明建设 工作发展
下载PDF
CENTURY模型在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辰 王靖 +2 位作者 潘学标 魏玉蓉 冯利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1-1019,共9页
基于草地生态系统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草地的影响及其适应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地荒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4种主要草地类型的代表性站点-额尔古纳右旗、镶黄旗、乌审旗... 基于草地生态系统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对草地的影响及其适应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地荒漠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4种主要草地类型的代表性站点-额尔古纳右旗、镶黄旗、乌审旗和苏尼特左旗,基于牧业气象试验站的长期围封草地生物量观测资料,对草地生态系统模型(CENTURY)进行了校正和验证。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模拟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生长季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0,0.60,0.65和0.59,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9.65,31.45,25.51和7.90g C.m-2,CENTURY模型能够模拟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对气候因子的响应,适用于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表明: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敏感的生理参数是草地生长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及潜在生产力系数。对过去50年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模拟显示:额尔古纳右旗与乌审旗的草地年累积地上部分生物量在近50年间呈现波动增加,镶黄旗与苏尼特左旗呈现波动减少,但统计上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模型 气候变化 适应性 验证
下载PDF
2000-2020年内蒙古NDVI时空动态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皇彦 宋海清 +3 位作者 胡琦 吴昊 卢佳玥 李碧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7-204,213,共9页
[目的]了解植被生态现状,剖析植被变化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3A3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K检验、Hurst指数、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 [目的]了解植被生态现状,剖析植被变化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13A3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K检验、Hurst指数、相关系数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结果]内蒙古NDVI显著增长(p<0.01),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的特征,大部分地区NDVI以增加趋势为主,耕地增长率最大且呈增加趋势面积占比最大。研究期内NDVI变化相对稳定,林地的稳定性最好。未来内蒙古NDVI变化以反持续性为主,反持续性和持续性面积占比分别为76.51%,23.49%。NDVI与气温呈负相关的区域占78.25%,其中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的区域占19.92%;与降水、土壤湿度呈正相关的区域占93.16%,93.53%,其中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的区域分别占51.37%,55.85%。[结论]内蒙古地区植被生态整体趋于改善,未来植被生态可能退化,土壤湿度是影响内蒙古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水热条件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冷暖季节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代海燕 陈素华 +2 位作者 武艳娟 李丹 朝鲁门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5-652,共8页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8个站点近30 a的日气温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年冻融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生态功能区融化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冻结指数波动变化但不显著;年>0℃天数呈增加趋势,<0℃天数则减少,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暖季... 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8个站点近30 a的日气温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年冻融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生态功能区融化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冻结指数波动变化但不显著;年>0℃天数呈增加趋势,<0℃天数则减少,都未达到显著水平;暖季日平均融化指数显著上升,冷季日平均冻结指数也呈增加趋势,其中2站点达显著水平,表明该地区暖季越暖,冷季亦变冷,气候呈两极化趋势;>0℃生长季初日全部提前,其中62.5%的站点达到显著水平,多数站点生长季推后,但只有1个站点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生长季延长初日提前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指数 融化指数 气候异常 冷暖季节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密度年增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云霓 代海燕 +5 位作者 曹恭祥 张慧 梁海荣 桑昊 杨溢文 刘红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884-5893,共10页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木年轮法和异速生长方程法,计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及其年增量的年际变化,并分析碳密度年增量与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随着...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树木年轮法和异速生长方程法,计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密度及其年增量的年际变化,并分析碳密度年增量与气温、降水、湿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的变化曲线可用逻辑斯谛生长方程拟合,在1979—2016年,碳密度由1.05 t/hm^(2)增加到76.83 t/hm^(2)。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年增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总体上呈波动性的“慢⁃快⁃慢”趋势,碳密度年增量最高达到3.72 t hm^(-2)a^(-1),多年平均为2.05 t hm^(-2)a^(-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密度年增量与上年6月和当年6—8月的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上年11月降水显著负相关;与上年11—12月、当年2月和12月的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分别呈正、负相关;与上年7月、9月及当年8—9月的温度保持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湿度和降水主要通过生长季的长短和土壤可利用水分及冬季的雪害冻害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碳汇潜力,在未来该地区升温增湿的气候变化趋势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固碳潜力可能会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轮 生物量 碳密度 气候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