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关系研究及预测——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例
1
作者 孟庆帅 巩钰 +4 位作者 刘小燕 童新 王东民 谢国英 刘廷玺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2-694,共13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竞争显著增强,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抉择成为重要问题。首先,本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明晰黄河流域内蒙古段1998—2022年系统协调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竞争显著增强,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如何抉择成为重要问题。首先,本文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明晰黄河流域内蒙古段1998—2022年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其次,利用改进LSTM(Long Short-Term Merory)模型基于四种综合调控方案对系统未来5 a发展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盟市的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数分布区间分别为[0.47~0.57]、[0.47~0.87]、[0.42~0.58],表明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子系统整体协调状况处于中等水平,社会经济子系统虽相对较高但仍有发展空间。(2)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各盟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发展在0.67~0.80之间呈逐步上升状态,整体变化幅度为19%。(3)通过对未来情景预测发现,阿拉善、巴彦淖尔与乌兰察布三盟市采用水资源-社会经济联合调控改善力度最大,乌海市采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联合改善力度最大,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与鄂尔多斯市采用水资源-生态环境联合调控改善力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度 时空分布特征 改进LSTM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
下载PDF
煤炭资源富集区煤-水协调共采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刘晓民 王震宇 +3 位作者 刘廷玺 王文娟 杨耀天 王文光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62-174,共13页
采煤活动下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特征进一步凸显,亟待破解区域煤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间的矛盾,构建矿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以神东煤炭基地呼吉尔特矿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绿色开采理念,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采煤过程对水资源影响... 采煤活动下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特征进一步凸显,亟待破解区域煤炭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保护间的矛盾,构建矿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以神东煤炭基地呼吉尔特矿区为典型研究区,基于绿色开采理念,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采煤过程对水资源影响的阶段性特征并对其进行阐述。立足于煤炭资源富集区煤-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从水文地质、自然资源、采动影响、生态环境、煤矿灾害、社会经济6个方面,提取了23个关键影响因子,构建煤炭资源富集区煤-水协调共采影响指标体系。基于成锥规则优化的尖锥网络分析法,提出了“多锥共底”模型,以各因子间影响关系确定锥顶、锥底及共用锥底元素并构建“多锥共底”分析结构,从而探讨相关因子间的作用程度及反馈关系,同时对网络分析法、尖锥网络分析法等3种方法所得权重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动影响系统权重占比最高,煤矿灾害系统次之,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自然资源系统、地质系统权重占比依次降低;在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下,矿井涌水量、矿井水利用率权重相对较大。研究认为应当重点围绕矿井水来源、产生、利用3个过程来实现煤炭资源富集区煤-水协调绿色高质量发展,统筹生态环境健康、矿井安全生产2个方面,进一步强化煤炭资源要素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从而推动区域煤-水双资源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煤层矿区 煤-水协调共采 生命周期 尖锥网络分析法 “多锥共底”模型
下载PDF
草原内陆河流域梯级生态带蒸散发及影响因子研究
3
作者 张桂馨 王怡璇 +4 位作者 段利民 褚少杰 孙金 张波 刘廷玺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57,共10页
蒸散发是全球水-碳-能量耦合循环的纽带,是量化水文循环的关键过程。然而,由于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实地观测有限,导致针对不同景观群落蒸散发研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本文基于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2021年和202... 蒸散发是全球水-碳-能量耦合循环的纽带,是量化水文循环的关键过程。然而,由于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实地观测有限,导致针对不同景观群落蒸散发研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本文基于FAO PenmanMonteith模型估算了2021年和2022年草原内陆河流域典型梯级生态带上4种代表性景观群落的蒸散发,探讨了生态带蒸散发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态带蒸散发变化年内呈季节性,干湿年间差异显著。随高程的降低,景观由荒漠沙丘、山坡草地逐渐向河谷湿地、河流漫滩转变,伴随着蒸散发由减到增的变化特征,具体为:河谷湿地苔草群落(HG)>河流漫滩芨芨草群落(HM)>山坡草地针茅群落(SD)>荒漠沙丘灌木群落(SQ)。HM、SD、SQ群落蒸散发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降水,其次为辐射和气温;HG群落受地下水补给,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水分,其次是辐射和气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景观群落 蒸散发 降水 FAO Penman-Monteith
下载PDF
中国九大流域干湿复合事件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4
作者 曹倩倩 黄生志 +5 位作者 邓晓雅 段利民 黄强 高月娇 董海霞 王浩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120,共10页
与单一的干旱和洪涝相比,干旱和洪涝之间的突然转变可能会对生态和社会经济产生放大影响。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湿复合事件的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尚未明晰。基于此,该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旨在探明1982—2022年中国干湿... 与单一的干旱和洪涝相比,干旱和洪涝之间的突然转变可能会对生态和社会经济产生放大影响。然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湿复合事件的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尚未明晰。基于此,该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区域,旨在探明1982—2022年中国干湿复合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与驱动因子。以标准化降水指数识别相邻季节间干湿复合事件,并利用Copula函数计算了干湿复合事件的联合概率;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20 a时间序列为滑动窗口探究干湿复合事件的发生概率的变化趋势;运用随机森林探讨干湿复合事件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2—2022年间春-夏、夏-秋和秋-冬都更易发生连续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分别为4.04%、4.20%和4.04%,冬-春更易发生连续湿润事件,发生概率为4.69%;2)内陆河流域和珠江流域易在冬-春发生连续干旱事件;松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海河流域和东南诸河流域易在冬-春发生连续湿润事件;长江流域易在夏-秋发生连续湿润事件;西南诸河流域易在夏-秋发生连续干旱事件;3)全国范围内,秋-冬连续湿润、冬-春连续湿润上升趋势显著,检验统计值分别为2.91和2.44。从不同流域分析,内陆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秋-冬连续湿润事件,松辽河流域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冬-春连续湿润事件,长江流域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春-夏连续湿润事件,西南诸河上升趋势最明显的秋-冬连续干旱事件,东南诸河上升趋势最明显的是冬-春连续湿润事件;4)全国大部分流域的复合事件动态变化的主导因子都是气象因子,而下垫面因子对全国大部分流域的干湿复合事件影响相对较小,但对松辽河流域的影响相对较大。研究成果可为全国干湿复合事件的精准防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洪涝 干湿复合事件 动态变化 驱动力 随机森林 COPULA函数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内陆河流域复合干热气候特征及其植被响应
5
作者 张仪萱 王怡璇 +3 位作者 刘廷玺 段利民 时淑悦 刘婷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0,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复合干热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评估复合干热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探究植被对其的响应关系,有利于深化对极端气候事件潜在危害的认识并制定有效的缓解和适应措施。本文基于C...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复合干热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评估复合干热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探究植被对其的响应关系,有利于深化对极端气候事件潜在危害的认识并制定有效的缓解和适应措施。本文基于Copula函数联合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andardized temperature index,STI),构建了标准化复合干热事件指数(Standardized composite dry-heat index,SCDHI),分析了锡林河流域1982—2020年植被快速生长期(6—8月)干旱和高温的变化特征,探究了流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演变规律及植被响应。结果表明:Frank-Copula函数对SPI与STI联合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SCDHI可以模拟干旱和高温间的依赖关系,具有标准化干旱指数所具备的多尺度时空可比、统计意义明确等特点;流域旱情的逐年变化较为平稳,而高温事件呈显著持续上升趋势,流域气候总体呈暖干化特征,复合干热事件在7、8月有轻微加重的趋势;发生干热事件(SPI<-1.0且STI>1.0)的同现重现期约为10年;此外,植被对极端气候的敏感性与生长阶段有关,处于稳定生长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高温 复合事件 COPULA函数 草原植被 内陆河流域
下载PDF
煤矿聚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及PMF-HHR模型溯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晓晶 张圣微 +4 位作者 卢俊平 徐卓 许嘉轩 李晓阳 张晓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91-6301,共11页
为弄清采煤作用下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和生态健康风险,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典型煤矿为研究区,于2021~2023年采集矿区周围表层土壤样品共180份,测试了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与健康风险(PMF-HHR)评价相耦合,定... 为弄清采煤作用下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和生态健康风险,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典型煤矿为研究区,于2021~2023年采集矿区周围表层土壤样品共180份,测试了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与健康风险(PMF-HHR)评价相耦合,定量评估不同来源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研究区Cd和Hg的污染较为严重,露天矿Cd的含量是内蒙古背景值的18倍,井工矿Hg含量是内蒙古背景值的4.8倍.露天矿Cd、Cr和Ni的含量高于井工矿.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煤矿开采区和公路附近.矿区周围土壤属于中度生态危害,林地、草地和农田的风险等级较高.PMF源解析得到5个污染源:工业排放与大气沉降(18.0%)、交通运输(12.6%)、农业活动与燃煤(14.8%)、矿山开采(17.0%)、自然母质源(37.6%).成人和儿童均存在一定致癌风险,且儿童更高;癌症风险的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放和交通运输,且主要方式为经手口摄入.PMF-HHR模型可有效定量评价不同来源的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开采方式 来源解析 风险评价 PMF-HHR模型
下载PDF
沿黄灌区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玉米水氮优化研究
7
作者 苗世龙 李仙岳 +4 位作者 史海滨 闫建文 丁世杰 刘红星 苗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9,共10页
为进一步提高黄河南岸灌区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肥深度节约的目标,于2023年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开展了滴灌条件水氮调控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水氮用量优化。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提高黄河南岸灌区水氮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肥深度节约的目标,于2023年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开展了滴灌条件水氮调控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水氮用量优化。结果表明:同一灌水条件下,中氮处理玉米产量较低氮处理增加23.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14%、氮肥偏生产力降低18.3%,较高氮处理玉米产量增加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7.7%、氮肥偏生产力增加38.1%。同一施肥条件下,中水处理玉米产量较低水处理增加37.1%、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6.1%、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6.6%,较高水处理玉米产量增加12.8%、水分利用效率增加38.3%、氮肥偏生产力增加12.9%。建立灌水量、施氮量与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之间的三组回归模型,通过寻优得到三组水氮区间并取交集,获得同时满足高产、高水氮利用效率的全生育期水氮总用量优化区间为1800~2046 m ^(3)·hm^(-2)与210~249.2 kg·hm^(-2)。引用以Jensen模型为基础的水氮生产函数对生育期水氮总用量优化区间进行了各生育期分配,合理分配了滴灌条件下各生育期水氮制度。研究成果可为沿黄南岸灌区玉米种植水肥管理模式和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优化 水氮生产函数 滴灌施肥 沿黄灌区
下载PDF
闪电河流域正蓝旗段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水体转换关系
8
作者 纪明宇 贾德彬 +5 位作者 郝玉胜 刘婷 杨丽娜 李晓艳 吕晨歌 尚紫琴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49-3156,共8页
水资源是维持生命、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元素。为查明闪电河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变规律、驱动因素和各水体间的转化关系,于2023年5—10月收集降水,8月(丰水期)和10月(枯水期)各采集一次地表水、地下水水样。运用Pi... 水资源是维持生命、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元素。为查明闪电河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变规律、驱动因素和各水体间的转化关系,于2023年5—10月收集降水,8月(丰水期)和10月(枯水期)各采集一次地表水、地下水水样。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法、氢氧同位素分析法和MixSIAR混合模型等方法对采集的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地表水普遍呈现出弱碱性,地下水化学组成的主导类型为HCO_(3)^(-)-Ca^(2+)·Na^(+)型;地表水由丰水期过渡至枯水期的过程中,地表水主要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2+)·Na^(+)型转变为HCO_(3)^(-)-Na^(+)·Mg^(2+)型和HCO_(3)^(-)-Ca^(2+)·Na^(+)·Mg^(2+)型。不同水体类型的水化学特征受岩石风化作用、水分蒸发浓缩现象以及阳离子交换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丰水期,地表水δD和δ^(18)O同位素值呈现显著富集现象;丰、枯水期地下水始终呈贫化状态。丰、枯水期,地表水线斜率低于降水线斜率;丰水期地下水线斜率近似于降水线和地表水线,表明丰水期各水体间转换关系的复杂性。降水是地表水的主要补给(70%),地下水是地表水的次要补给(30%),枯水期只有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本研究可为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河正蓝旗段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水化学特征 水体转换 MixSIAR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