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病伴发侵袭性肺曲霉病3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乔建辉 孙万军 +5 位作者 余长林 王丹红 郭梅 张石 刘芳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2-204,共3页
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困难 ,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本文对合并有侵袭性肺曲霉病的 3例恶性血液病 (2例急性白血病和 1例MDS RA)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3例患者均有免疫力低下的病史 ,虽经过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仍发生了肺曲霉菌... 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困难 ,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本文对合并有侵袭性肺曲霉病的 3例恶性血液病 (2例急性白血病和 1例MDS RA)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3例患者均有免疫力低下的病史 ,虽经过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仍发生了肺曲霉菌感染 ,经过痰培养确诊后采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 ,伊曲康唑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结果表明 ,联合治疗 7- 14天后 ,3例中 2例痊愈 ,1例显效。结论 :对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早期诊治很关键 ,脂质体两性霉素B ,伊曲康唑和氟胞嘧啶联合治疗起效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侵袭性肺曲霉病 诊断 急性白血病 痰培养 伊曲康唑 氟胞嘧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下载PDF
FLT3-ITD阳性与阴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特征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婷婷 孙雪冬 +8 位作者 董征 余长林 孙琪云 乔建辉 胡锴勋 刘广贤 姚波 艾辉胜 郭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1-505,共5页
目的比较伴FLT3基因突变(FLT3-ITD+)与不伴FLT3基因突变(FLT3-ITD-)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实验室特征、疗效以及预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初诊AML患者93例,年龄10~66岁,包括21例FLT3-ITD+AML(22.6%)和72例FLT3-IT... 目的比较伴FLT3基因突变(FLT3-ITD+)与不伴FLT3基因突变(FLT3-ITD-)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实验室特征、疗效以及预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初诊AML患者93例,年龄10~66岁,包括21例FLT3-ITD+AML(22.6%)和72例FLT3-ITD-AML(77.4%,对照组)列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HOX11、EVI、ETO、MLL、NPM1基因表达情况,细胞学抗原(CD34/CD38、淋巴抗原、CD7和CD4)表达情况,细胞遗传学表现(正常核型、复杂核型),2年无事件生存(EFS)和2年总生存(OS)情况。结果 FLT3-ITD+AML初诊时合并外周血白细胞增高(>100×109/L)及出血者多于FLT3-ITD-组(P<0.01,P=0.004),但两组在年龄、免疫表型及染色体异常等方面无明显差异。FLT3-ITD+AML完全缓解(CR)率28.57%,显著低于FLT3-ITD-AML的55.56%(P=0.03)。FLT3-ITD+AML 2年无事件生存率为29.2%,低于FLT3-ITD-AML组(37.7%,P=0.04)。FLT3-ITD+AML联合表达NPM1者占33.33%,明显高于FLT3-ITD-AML组(1.39%,P=0.001)。FLT3-ITD+AML中表达NPM1的患者均未达完全缓解。结论 FLT3-ITD+AML易合并白细胞增高,完全缓解率低,无事件存活率低,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前髓细胞性 急性 易位 遗传 FLT3基因 NPM1基因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中WT1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郑玉婷 李冰霞 +8 位作者 孙玉晶 余长林 孙琪云 乔建辉 胡锴勋 左洪莉 董征 艾辉胜 郭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49-65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WT1的表达及其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75例初诊AML患者(非APL)治疗各阶段骨髓WT1的拷贝数和内参因子(GADPH)的拷贝数,以NQ比值=WT1基因拷贝数/内参基因拷贝数计算WT...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WT1的表达及其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75例初诊AML患者(非APL)治疗各阶段骨髓WT1的拷贝数和内参因子(GADPH)的拷贝数,以NQ比值=WT1基因拷贝数/内参基因拷贝数计算WT1的表达水平,并对临床特征、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CR)率、2年总生存率(OS)及无事件生存率(EFS)进行了分析。结果:治疗前WT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基因突变、FAB分型及预后分组等无明显相关性。治疗前WT1高表达患者的CR率为65.4%(17/26),低表达患者的CR率为93.9%(4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P=0.004);两组患者2年总生存与无事件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组OS及EFS率均低于低表达组;诱导化疗后约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WT1水平较初治时下降1个数量级以上的患者组,其两年总生存明显升高(P<0.05)。结论:骨髓WT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AML患者(非APL)疗效及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 WT1基因 预后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辐射早期造血组织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锴勋 赵士富 +1 位作者 郭梅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226-1230,共5页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重要造血免疫器官的早期辐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BALB/c小鼠受5.5Gy60Coγ射线照射后随机分为两组。MSC组照射后1小时内,经尾静脉输注BALB/c小鼠的MSC2.5×107/kg;对照组在照射后输... 本研究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急性放射病小鼠重要造血免疫器官的早期辐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BALB/c小鼠受5.5Gy60Coγ射线照射后随机分为两组。MSC组照射后1小时内,经尾静脉输注BALB/c小鼠的MSC2.5×107/kg;对照组在照射后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照射后6、12、24和72小时的骨髓、胸腺和脾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周期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照射后12小时胸腺和脾脏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照射后6小时各器官细胞出现G0/G1及G2/M期阻滞,S期下降。胸腺细胞,脾细胞和骨髓细胞分别于照射后12、6和24小时后发现G0/G1期阻滞峰值,随后G0/G1期细胞减少,S和G2/M期细胞增多,72小时时G0/G1期细胞数低于正常值,S期细胞数高于正常值。胸腺和脾细胞周期改变快于骨髓细胞,改变幅度也大于骨髓细胞。MSC组细胞周期变化速度和程度高于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显示各器官细胞照射后6小时凋亡率明显增加,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后逐渐降到正常,脾与胸腺细胞凋亡率高于骨髓细胞。MSC组的胸腺细胞照射后12小时、脾细胞照射后12、24小时、骨髓细胞照射后24小时的凋亡率均少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照射后12小时MSC组小鼠脾脏胸腺细胞P53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MSC加快辐射小鼠骨髓、胸腺和脾脏细胞的周期变化,减少细胞凋亡,促进受损的造血和免疫器官修复,从而对受照小鼠起到早期辐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放射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下载PDF
伴CD4、CD7表达的AML患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铁强 黄珊 +14 位作者 姚波 刘志清 余长林 乔建辉 孙琪云 胡锴勋 黄雅静 张锐 李玉芳 白娟 孙玉晶 李冰霞 王冬梅 王一 郭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27-1632,共6页
目的:探讨伴CD4、CD7表达的AML病人免疫分型特点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CD45设门,检测304例病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RT-PCR方法检测WT1、MDK、ETO、PMLRaRa、BCR-ABL分子生物学标志;R显带技术分析... 目的:探讨伴CD4、CD7表达的AML病人免疫分型特点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CD45设门,检测304例病人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RT-PCR方法检测WT1、MDK、ETO、PMLRaRa、BCR-ABL分子生物学标志;R显带技术分析白血病细胞核型变化。根据免疫分型结果,将病人分为3组:伴CD7表达的AM L组,伴CD4表达的AM L组(CD4组),无T系抗原表达的AM L组(common AM L组)。结果:CD7组患者HLA-DR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CD34、CD33表达率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和CD4组;CD4组患者CD15、CD64的表达率和表达量均高于CD7组和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CD33表达率、表达量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7组患者WT1表达低于无T系抗原表达AM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D7组患者未发现PML-RaRa表达。伴有CD4、CD7表达的AM L组正常核型的比例高于无T系抗原表达AM L组。伴有CD7表达的AM L患者中无1例发生t(15;17)。结论:伴有CD7表达的AML的白血病细胞来源于前体细胞,被阻滞在造血发育的早期阶段;伴有CD4表达的AML白血病细胞起源于相对成熟的阶段,高表达CD33、CD64、CD15;伴有CD7、CD4表达的AML无特异性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根据CD4、CD7的表达量和强度,联合髓系标志可定量检测AML病人M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L 免疫表型 CD7 CD4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6
6
作者 常晓丽 董征 +8 位作者 刘莎 姚波 满秋红 刘铁强 李玉芳 刘志强 刘广贤 艾辉胜 郭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8-382,共5页
目的探讨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APL伴t(11;17)(q23;21),分析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对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目的探讨伴t(11;17)(q23;q21)易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报告1例APL伴t(11;17)(q23;21),分析其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并对近2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患者为男性,35岁,白细胞计数38.17×109/L,骨髓早幼粒细胞88.5%,细胞核规则,无Auer's小体,PLZF-RARA融合基因阳性。染色体核型:46,XY,t(11;17)(q23;q21)。诊断:APL伴t(11;17)(q23;q21)。治疗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大剂量阿糖胞苷(2g/m2,总量24g,3个疗程)联合化疗,随访至2013年2月,患者完全缓解已10个月。国内外文献已报道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患者20例,年龄23-75(48.9±16.3)岁,其中男性占90%。3例单用维甲酸治疗的患者中2例死于早期并发症,应用维甲酸联合诱导化疗的10例患者中6例在11-56个月死于复发,1例死于早期脓毒血症,提示大多数病例对维甲酸治疗疗效欠佳。结论伴t(11;17)(q23;q21)易位的APL是一种少见变异型,具有重要的形态学和临床特点。延长亚砷酸治疗时间,采用亚砷酸、全反式维甲酸和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化疗方案可能对缓解病情和患者存活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前髓细胞性 急性 易位 遗传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下载PDF
减低剂量的硼替佐米治疗老年性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康岩 赵月莹 +4 位作者 郭梅 余长林 乔建辉 胡锴勋 孙琪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42-1144,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1.0mg/m2和0.7mg/m2两种低剂量硼替佐米治疗老年(≥60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相关毒副反应,探讨硼替佐米在老年患者治疗上的剂量选择。方法 2006年6月至2012年1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低于标准剂量的硼... 目的回顾分析1.0mg/m2和0.7mg/m2两种低剂量硼替佐米治疗老年(≥60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相关毒副反应,探讨硼替佐米在老年患者治疗上的剂量选择。方法 2006年6月至2012年1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低于标准剂量的硼替佐米治疗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26例,其中16例接受1.0mg/m2剂量治疗,10例接受0.7mg/m2剂量治疗。观察疗效和相关毒副反应。结果第1个疗程结束后1.0mg/m2组和0.7mg/m2组有效的例数分别为13例和8例,第2个疗程结束后仍有效的例数分别为9例和5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硼替佐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和感染等,两组间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1.0mg/m2和0.7mg/m2硼替佐米治疗剂量均相对安全有效;对于不能耐受1.0mg/m2者,也可选择0.7mg/m2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剂量 老年人
原文传递
急性白血病患者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胡锴勋 郭梅 +6 位作者 余长林 王丹红 孙琪云 乔建辉 刘广贤 刘铁强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527-1531,共5页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免疫重建及其与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6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有HLA不全相合亲缘供者... 本研究观察并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经HLA不全相合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免疫重建及其与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关系。6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有HLA不全相合亲缘供者,接受以氟达拉滨,ATG,阿糖胞苷,环磷酰胺,TBI2Gy为主的非清髓预处理方案,移植前后给予环孢霉素A或他克莫司联合霉酚酸酯防治GVHD。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于移植前化疗缓解期,移植后监测患者体内的总T细胞、辅助/诱导T细胞、抑制/杀伤T细胞、γ/δT细胞、CD4/CD8比值,B细胞、NK细胞、NKT细胞、调节T细胞、活化T细胞、原始T细胞、记忆T细胞移植后变化规律,分析各免疫功能细胞与移植后感染及急、慢性GVHD的关系;比较ALL与AML免疫系统恢复差别。结果表明,移植后患者各淋巴细胞量恢复有各自规律,发生GVHD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较高,而移植后1个月γ/δT细胞、调节T细胞、NK细胞量较低。移植后2-3月时CD4/CD8、B细胞、NK细胞、原始T细胞较低。6-8个月时B细胞,原始T细胞,NK细胞较低。移植后早期发生感染患者总T细胞及各淋巴亚群恢复较慢,NK,NKT细胞数恢复较快,移植后3个月出现感染的患者,其B细胞及原始T细胞量恢复较快。ALL与AML患者淋巴细胞恢复无差异。结论:不全相合NST后各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可间接反映患者胸腺功能恢复状态,NK、B细胞、原始T细胞的变化对区分和监测GVHD及感染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 HLA不全相合 移植物抗宿主病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对伊马替尼反应差的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换用第Ⅱ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9
作者 乔建辉 张泽川 +7 位作者 姚波 李冰霞 郭梅 孙琪云 胡锴勋 余长林 董征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差(疗效欠佳、失败或不耐受)时换用第2代TKI的时机及疗效。方法:观察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间9例初治CM L-CP患者应用伊马替尼后(3例不耐受,... 目的:探讨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治疗初治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差(疗效欠佳、失败或不耐受)时换用第2代TKI的时机及疗效。方法:观察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间9例初治CM L-CP患者应用伊马替尼后(3例不耐受,6例治疗失败或欠佳)换用第Ⅱ代TKI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结果:3例不耐受患者换第2代TKI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均在换用3个月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分别在3至6个月达到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疗效均达到欧洲白血病网(ELN)指南的疗效满意标准,但有1例患者在用药3个月后出现胸水而暂时停药,仍持续缓解。6例疗效不理想患者中2例经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换用第2代后仍疾病进展,其中1例有效但耐受性差,进展至加速期后进行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获治愈;1例治疗失败,发生急变,在化疗后因严重感染去世;另4例疗效欠佳患者均在换用第2代TKI后3-12个月内达到了MMR,疗效满意,已分别持续CMR 12-36月。结论:CML-CP患者在伊马替尼疗效不满意时应尽早换用第2代TKI治疗,而且越早越受益,有可能获得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
下载PDF
白介素12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对急性放射病小鼠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利 翟瑞仁 +2 位作者 逄朝霞 张超 余长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5-999,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重组鼠白介素12(rmIL-12)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应用对γ射线急性放射病小鼠的治疗作用。56只BALB/c小鼠给予60Coγ射线6.0 Gy一次全身照射,然后随机分为照射对照、rmIL-12治疗、G-CSF治疗和rmIL-12+G-CSF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究重组鼠白介素12(rmIL-12)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应用对γ射线急性放射病小鼠的治疗作用。56只BALB/c小鼠给予60Coγ射线6.0 Gy一次全身照射,然后随机分为照射对照、rmIL-12治疗、G-CSF治疗和rmIL-12+G-CSF治疗4组。rmIL-12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1 h及此后每3 d 1次腹腔注射rmIL-12 20μg/kg,共5次;G-CSF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2 h开始每天1次皮下注射G-CSF 100μg/kg,共14 d;联合治疗组给予rmIL-12+G-CSF治疗,方法同上。每天2次观察小鼠一般情况,3 d检测1次外周血细胞数,分别于照射后14 d和28d收集骨髓细胞进行集落培养。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WBC)数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7 dvs 11 d),恢复速度与G-CSF治疗组相当,血小板(Plt)数开始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11 d vs 14 d),且Plt最低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6.5%vs 8.1%,P<0.01),恢复速度与rmIL-12治疗组相当。照射后14和28 d骨髓有核细胞集落培养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组CFU-GM、CFU-Mix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mIL-12与G-CSF联合应用可明显促进急性放射病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急性放射病 造血损伤
下载PDF
IL-2单独或联合IL-12增强G-CSF动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万军 郭子宽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33-337,共5页
为了探讨IL 2单独或联合IL 12体外处理后 ,G CSF动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G PBMC)抗肿瘤活性的变化 ,以NK细胞敏感的K5 6 2细胞和NK细胞抵抗的Raji细胞为靶细胞 ,采用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法测定IL 2单独或联合IL 12诱导后G PBMC... 为了探讨IL 2单独或联合IL 12体外处理后 ,G CSF动员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G PBMC)抗肿瘤活性的变化 ,以NK细胞敏感的K5 6 2细胞和NK细胞抵抗的Raji细胞为靶细胞 ,采用乳酸脱氢酶 (LDH)释放法测定IL 2单独或联合IL 12诱导后G PBMC的抗肿瘤活性 ,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诱导前后G PBMC的细胞表型。研究结果表明 :①未经处理的G PBMC的抗肿瘤活性很低 ;单独应用IL 2诱导 2 4小时即可以增强G PBMC的抗肿瘤活性 ,当诱导 72小时后G PBMC的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 ;②IL 2联合IL 12诱导后的G PBMC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单用IL 2诱导后 ;③IL 2单独或联合IL 12诱导后G PBMC中CD3,CD8抗原表达增加 ,而CD5 6抗原表达仅在IL 2联合IL 12诱导 7天后增加。结论提示 :IL 2激活的G PBMC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联合IL 12诱导后其抗肿瘤活性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抗肿瘤活性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猕猴非清髓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丽辉 孙琪云 +8 位作者 胡锴勋 范传波 黄雅静 边莉 肖秀斌 姚波 郭梅 余长林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677-682,共6页
为了研究用非清髓预处理是否能建立猕猴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采用健康、单倍相合的亲代猕猴为供者,子代为受者。受体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全身照射+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作非清髓性预处理;用环胞菌素A、霉酚酸酯、鼠抗人CD25单... 为了研究用非清髓预处理是否能建立猕猴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采用健康、单倍相合的亲代猕猴为供者,子代为受者。受体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全身照射+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作非清髓性预处理;用环胞菌素A、霉酚酸酯、鼠抗人CD25单克隆抗体作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第0天输注供者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定期监测造血恢复、造血嵌合水平和GVHD发生等情况。结果表明:4例猕猴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后,移植后8天内造血均能恢复,早期均有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例3、例4植入成功,在移植后12、14天出现Ⅱ-Ⅲ度GVHD;例1在移植后7天低比例供者植入,最后出现移植排斥;例2在移植后7天供者成分占50%,后因肾衰早期死亡。结论: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可以跨越单倍相合猕猴的MHC屏障,成功建立了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模型,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清髓预处理
下载PDF
一例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导致的顽固性胸腔积液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泽川 乔建辉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相关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1例49岁男性CML患者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3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该患者口服达沙替尼100 mg,1/日,3个月达完全分子学反... 目的:探讨使用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相关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1例49岁男性CML患者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3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该患者口服达沙替尼100 mg,1/日,3个月达完全分子学反应(CMR),疗效满意,耐受性好,但在服药6月时出现胸闷症状,行胸部CT等检查提示双侧3级胸腔积液,考虑与达沙替尼治疗相关,予以停用并予以利尿、口服泼尼松及胸腔穿刺引流等治疗,5周后胸腔积液消失。停药73 d后患者再次服用达沙替尼3 d,胸腔积液复现,予以再次停用并利尿处理,1周后胸腔积液消失,为此终止应用达沙替尼。在此段时间内复查,患者一直处于CMR状态。在第1次停药半年后改用伊马替尼300 mg/d治疗,耐受性好,目前已持续CMR 20个月。结论:在CML治疗过程中,应参考基础疾病选择合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胸腔积液是使用达沙替尼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副反应,需密切监测并尽早干预,患者对达沙替尼不耐受时换用其它TKI有可能使患者耐受并获长期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达沙替尼 胸腔积液
下载PDF
硼替佐米治疗伴有肾脏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康岩 赵月莹 +4 位作者 郭梅 余长林 乔建辉 胡锴勋 孙琪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28-631,共4页
本研究分析伴有肾脏损害和无肾脏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点,探讨硼替佐米在治疗伴有肾脏损害MM患者中的作用。对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39例MM患者(15例伴有肾脏损害,24例不伴肾脏损害)的临床资... 本研究分析伴有肾脏损害和无肾脏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点,探讨硼替佐米在治疗伴有肾脏损害MM患者中的作用。对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硼替佐米治疗的39例MM患者(15例伴有肾脏损害,24例不伴肾脏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对硼替佐米治疗前后的临床特点、疗效、肾脏损害的转归以及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在疾病类型、肌酐、尿酸、血钙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贫血、球蛋白等无显著差异;②2组均接受了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在治疗效果上,伴有肾脏损害的MM患者组和不伴有肾脏损害的MM患者组在总有效率及总生存时间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后者中位生存时间略长于前者;③伴有肾脏损害的治疗组经硼替佐米治疗后肾脏损害可以逆转,且以第1个疗程效果最为明显,有20.0%的患者肌酐水平下降到正常范围,第2个疗程后此比例达到38.4%。第2个疗程后肌酐水平下降幅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④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伴有和不伴有肾脏损害的MM患者,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且肾脏功能异常者多在2个疗程后得到明显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肾脏损害 硼替佐米
下载PDF
含培美曲塞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于飞 刘晓晴 +3 位作者 李晓燕 郭万峰 孙雪冬 张云梅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16-420,共5页
目的探讨含培美曲塞方案治疗晚期非鳞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其与胸苷酸合成酶基因(TYMS)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67例晚期非鳞型NSCLC患者接受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治疗,具体用药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第1天;顺铂75mg/m2或卡铂... 目的探讨含培美曲塞方案治疗晚期非鳞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其与胸苷酸合成酶基因(TYMS)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67例晚期非鳞型NSCLC患者接受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治疗,具体用药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第1天;顺铂75mg/m2或卡铂AUC=5静滴,第1天,21天为1周期。取患者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提取DNA,采用PCR及PCR-RFLP法检测TYMS基因5’-非翻译区(UTR)重复序列多态性和3’-UTR缺失/插入多态性,并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6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有效率为28.4%,疾病控制率为76.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5个月。TYMS基因5’-UTR重复序列多态性基因型和3’-UTR缺失/插入多态性基因型与含培美曲塞方案治疗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无关。结论 TYMS基因5’-UTR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与3’-UTR缺失/插入序列多态性基因型与含培美曲塞方案治疗晚期非鳞型NSCLC的疗效无关,TYMS基因多态性能否预测含培美曲塞方案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培美曲塞 胸苷酸合成酶基因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环孢霉素A体外对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乔建辉 艾辉胜 +2 位作者 刘广贤 张婧 周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2-235,共4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环胞霉素A (CSA)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理 ,采用溴化四氮唑兰法(MTT)测定K5 62和K5 62 /ADM白血病细胞系对化疗的体外反应性 ,以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 ,台盼... 为了进一步探讨环胞霉素A (CSA)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理 ,采用溴化四氮唑兰法(MTT)测定K5 62和K5 62 /ADM白血病细胞系对化疗的体外反应性 ,以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 ,台盼蓝拒染法测细胞存活率。结果发现CSA在 1.0mg/L水平对两种白血病细胞存活无明显影响 ,但能够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促进化疗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 ,当浓度大于 1.0mg/L时单独CSA也能杀伤白血病细胞并诱导其凋亡。结论提示 ,CSA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凋亡逆转白血病细胞的耐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胞霉素A 白血病细胞 K562细胞 CSA 药敏试验 耐药性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猕猴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丽辉 孙昭 +5 位作者 孙琪云 黄雅静 满秋红 郭梅 赵春华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17-421,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培养猕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析其表型及生物学特性。从猕猴股骨抽取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24小时后去除非贴壁细胞,当贴壁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进行传代,传至5代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在不同条件下诱...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培养猕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析其表型及生物学特性。从猕猴股骨抽取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24小时后去除非贴壁细胞,当贴壁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进行传代,传至5代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其多向分化,用特异性染色鉴定,用RTPCR法检测MSC表达的细胞因子mRNA。结果表明:贴壁生长的猕猴MSC主要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对数生长期细胞的倍增时间约31-40小时,可以连续传代、成功扩增。第5代猕猴MSC细胞高表达Flk1、CD29、CD105和CD166,低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34、CD45和CD33。在不同诱导分化条件下,猕猴的MSC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用RTPCR法检测,猕猴的MSC高表达IL-6、TGF-β,弱表达TNF-α,而I-L2、FasL和IFN-γ未被检出。结论:猕猴的MSC可以成功分离、培养,其生物学特性与人的MSC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干细胞生物学
下载PDF
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的细胞周期、增殖细胞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红霞 郭梅 +1 位作者 刘铁强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809-813,共5页
本研究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周期、凋亡及各细胞亚群增殖、分化的影响。6Gy照射BALB/c小鼠制造中重度急性辐射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重组人G-CSF治疗组[rhG-CSF100μg/(kg.d)×14天]。用PI... 本研究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周期、凋亡及各细胞亚群增殖、分化的影响。6Gy照射BALB/c小鼠制造中重度急性辐射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重组人G-CSF治疗组[rhG-CSF100μg/(kg.d)×14天]。用PI法检测照后72小时内胸腺细胞周期及凋亡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照后7至28天不同时间点胸腺CD4-CD8-细胞4阶段及CD4+CD8+、CD8+CD4-、CD8-CD4+细胞比例。结果显示,G-CSF在照后6小时即可使胸腺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G-CSF组vs对照组为(82.0±5.0)%vs(75.9±2.8)%(p<0.05),S期下降G-CSF组vs对照组为(10.2±4.8)%vs(15.7±2.3)%(p<0.05),但对G2/M期细胞比例影响不大。胸腺细胞受照后6小时即出现明显调亡,12小时达高峰。G-CSF组在照后6小时及12小时胸腺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2.4)%、(15.5±3.3)%,对照组则分别为(16.5±2.2)%、(22.6±0.7)%,两时间点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胸腺CD4-CD8-(double negative,DN)细胞成熟分4个阶段(DN1-4),G-CSF组照后7天DN1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照后21天DN3、DN4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G-CSF可促进DN1细胞增殖,并使其向DN3、DN4阶段分化。G-CSF对胸腺CD4+CD8+细胞的影响主要在于减轻其恢复过程中的二次下降的程度,使其在照后28天接近正常,并明显高于对照组[(71.0±6.3)%vs(25.5±6.3)%](p<0.05)。结论 :G-CSF可调节急性辐射损伤胸腺细胞周期,减少胸腺细胞凋亡,促进胸腺CD4-CD8-及CD4+CD8+细胞增殖、分化,加快急性辐射损伤后中枢免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辐射损伤综合征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胸腺细胞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体基质细胞植活证据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琪云 刘丽辉 +7 位作者 孙昭 贾蜀琼 郭梅 余长林 王丹红 乔建辉 赵春华 艾辉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6-370,共5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否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 CSF)动员到外周血,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在受体骨髓内能否形成供体基质细胞嵌合.方法:取用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以及11例成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32...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否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 CSF)动员到外周血,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在受体骨髓内能否形成供体基质细胞嵌合.方法:取用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以及11例成功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32个月)血液病患者的骨髓进行MSCs培养,将培养到第3代的MSCs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将体外扩增的MSCs与同期的外周血、骨髓标本用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法(STR PCR)分别进行嵌合类型的判定.结果:供体动员后外周血和分离的干细胞虽有少量贴壁细胞,但不能生长;而11例患者骨髓均成功培养出MSCs,可以连续扩增传代,第3代MSCs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为MSCs特异性标记(如Flk-1、CD29、CD105、CD166)高表达(>98%),造血细胞标记(如CD34、CD45、HLA-DR)低表达(<1%).通过STR-PCR法检测,11例培养的MSCs基因型均为受体型,而同期的骨髓和外周血均为完全供体嵌合(FDC).结论:成功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后,尽管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为FDC,但从骨髓中分离培养的MSCs仍为受者型,原因可能是供者移植物中MSCs含量过少甚至缺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下载PDF
G-CSF的不同方案动员正常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丹红 郭梅 +4 位作者 余长林 乔建辉 孙琪云 张石 艾辉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5-167,共3页
为了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最佳动员方案,对HLA完全相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者rhG-CSF10μg/(kg·d)的动员方案组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供者... 为了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最佳动员方案,对HLA完全相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者rhG-CSF10μg/(kg·d)的动员方案组所采集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供者rhG-CSF5μg/(kg·d)的动员方案组(P<0.05)。供者rhG-CSF10μg/(kg·d)的动员方案在第4天或第5天采集时所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别。供者不同rhG-CSF动员剂量及采集时间所获得的CD3+、CD4+、CD8+细胞的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别。结论:供者10μg/(kg·d)的动员效果明显优于供者5μg/(kg·d)的动员效果。供者10μg/(kg·d)的动员方案在第4天或第5天采集时效果无统计学差异,但第4天采集可缩短动员天数,降低费用,因此对供者采用10μg/(kg·d)动员方案时在第4天采集单个核细胞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动员方案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