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三阴性乳腺癌诊治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史云蔚 左涛 徐平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36,共16页
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其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容易出现耐药,且患者预后较差。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诊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磷酸化蛋... 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其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容易出现耐药,且患者预后较差。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和诊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靶向治疗和耐药机制研究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目前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基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和诊治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三阴性乳腺癌
原文传递
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凯旋 徐锋 徐平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0-111,共12页
在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的富集是最重要的一步。目前常用的富集方法是抗体亲和富集或SH2 superbinder富集。此外,通过质谱与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可实现大规模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的鉴定。对酪氨酸磷酸化蛋白... 在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的富集是最重要的一步。目前常用的富集方法是抗体亲和富集或SH2 superbinder富集。此外,通过质谱与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可实现大规模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的鉴定。对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进行深度覆盖研究,揭示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失调的激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且由于75%的致癌基因是酪氨酸激酶基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抗癌药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鉴定与癌症等重大疾病相关的酪氨酸激酶,从而帮助找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总之,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在酪氨酸激酶鉴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及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研究等生物医学领域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 酪氨酸磷酸化 酪氨酸磷酸化肽段富集 精准医学
原文传递
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在肝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赵丽萍 徐锋 +1 位作者 张亚莉 徐平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92-2000,共9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五大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最新统计,肝癌发病率位居全球第八,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外泌体(Exosomes)是磷脂双分子层...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五大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最新统计,肝癌发病率位居全球第八,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外泌体(Exosomes)是磷脂双分子层包被的细胞外囊泡,携带来自母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等活性物质,可实现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参与协调体内的生理病理过程。近年来外泌体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外泌体蛋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外泌体的组成与功能、外泌体蛋白在肝癌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外泌体蛋白 蛋白质组学 分子标志物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人体特征的头发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晓淋 徐平 +1 位作者 张亚莉 张振鹏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638-3647,共10页
人类头发是以角蛋白和角蛋白相关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天然纤维,是一种可表征一定时间内机体状态的良好生物学样本。头发易采集、低成本、易于运输和存储等优点使其在毒品、酒精及兴奋剂等的检测中具有独特优势。蛋白质组学是一种在整体水... 人类头发是以角蛋白和角蛋白相关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天然纤维,是一种可表征一定时间内机体状态的良好生物学样本。头发易采集、低成本、易于运输和存储等优点使其在毒品、酒精及兴奋剂等的检测中具有独特优势。蛋白质组学是一种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表达和调控的新兴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广泛。蛋白质组学技术可用于不同人群头发蛋白组成及动态变化研究,在寻找疾病标志物、区分个人特质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从头发的结构及组成、心理压力下头发的变化以及头发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对理解头发蛋白质组学表征人体特征以及指导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发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角蛋白 压力表征
原文传递
p62蛋白的分子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隋馨莹 徐平 +1 位作者 段昌柱 李衍常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74-1389,共16页
螯合体1(SQSTM1/p62)是一种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在清除待降解蛋白、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p62蛋白具有多个功能结构域,介导与多种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进而精确调节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将p62蛋白与氧化防御系统、炎... 螯合体1(SQSTM1/p62)是一种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在清除待降解蛋白、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p62蛋白具有多个功能结构域,介导与多种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进而精确调节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将p62蛋白与氧化防御系统、炎症反应和营养感知等重要生命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表明p62的突变或者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等。本文综述了p62蛋白的结构特征、分子功能,并系统介绍其在蛋白质稳态和信号通路调控中的多种功能,总结了p62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以期为p62蛋白的功能与相关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STM1/p62 蛋白酶体 自噬 疾病 肿瘤
原文传递
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素贞 徐锋 +1 位作者 孙长青 徐平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0,共4页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磷酸肌醇-3-激酶(P13K)家族下游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该激酶在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前数据表明mTOR信号通路效应物的失调表达存在于40%~50%的肝细胞癌中,并且mTOR通路...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磷酸肌醇-3-激酶(P13K)家族下游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该激酶在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前数据表明mTOR信号通路效应物的失调表达存在于40%~50%的肝细胞癌中,并且mTOR通路的激活与较低分化的肿瘤、较早的肿瘤复发和较差的生存预后相关。现对mTOR信号通路及其抑制剂在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MTOR mTOR信罚臣路 MTOR抑制剂
原文传递
采用IP-XL/MS技术研究SGC7901胃癌细胞中EGFR信号通路动态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汲淑慧 王旖旎 +1 位作者 汪宜 秦钧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1-248,共8页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在表皮生长因子(EGF)刺激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互作用蛋白的时序性变化。方法筛选高表达EGFR的胃癌细胞系;EGF刺激不同时间后,利用甲醛固定免疫沉淀联合质谱(IP-XL/MS)技术对胃癌细胞中EGFR相互作用蛋白表达谱进... 目的研究胃癌细胞在表皮生长因子(EGF)刺激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互作用蛋白的时序性变化。方法筛选高表达EGFR的胃癌细胞系;EGF刺激不同时间后,利用甲醛固定免疫沉淀联合质谱(IP-XL/MS)技术对胃癌细胞中EGFR相互作用蛋白表达谱进行无标定量,捕获EGFR网络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结论 8种胃癌细胞系中,SGC7901细胞表达EGFR量最高。4次生物学重复实验,共鉴定到3728个蛋白,625个EGFR相互作用蛋白,包括已知的相互作用蛋白(GRB2、CBL、SHC1等),并发现59个新蛋白(ANKFY、LGR4、SNX3、VPS26A、ZFYVE20等)。ANOVA检验分析得到406个响应EGF刺激的差异表达蛋白,根据动力学变化可分成5个簇,其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如蛋白转运、內吞、囊泡循环和蛋白酶体输运等,共同参与EGFR信号传递的动态调控,交叉调节多条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表皮生长因子 免疫沉淀法 IP-XL/MS 蛋白质转运 动态变化
原文传递
部队常见精神疾病相关基因内在性质的研究
8
作者 高超 臧佳音 杨冬 《军事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89-896,共8页
目的全面解析精神分裂症(SCZ)、双向情感障碍(BD)及自闭症(ASD)等3种部队常见精神疾病已知相关分子的内在性质,挖掘新的相关分子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于超几何分布的富集缺失分析方法确定3种精神疾病已知相关分子的五大... 目的全面解析精神分裂症(SCZ)、双向情感障碍(BD)及自闭症(ASD)等3种部队常见精神疾病已知相关分子的内在性质,挖掘新的相关分子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基于超几何分布的富集缺失分析方法确定3种精神疾病已知相关分子的五大类内在性质特征,基于分析结果量化人类基因组中每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参与精神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结合差异表达信息,筛选新的潜在相关分子。结果3种精神疾病已知相关分子倾向于复杂、无序、高连接度,进化上倾向于次古老基因、进化较慢,功能上倾向参与神经发育、突触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共筛选到559个新的潜在相关分子。结论该研究全面解析了3种精神疾病相关分子的内在性质,并通过新的相关分子筛选为其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向情感障碍 自闭症 内在性质 差异表达 基因
原文传递
K6非典型泛素化修饰研究进展
9
作者 王永红 黄帅 +1 位作者 徐平 李衍常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15-3227,共13页
泛素化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生物内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介导了蛋白质的特异性降解与信号转导,参与了诸多生命过程的调控进而影响着机体方方面面的功能。泛素化网络的紊乱和失衡是导致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原因。泛素分子可以形成8种不同拓扑... 泛素化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生物内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介导了蛋白质的特异性降解与信号转导,参与了诸多生命过程的调控进而影响着机体方方面面的功能。泛素化网络的紊乱和失衡是导致人类严重疾病的重要原因。泛素分子可以形成8种不同拓扑结构的同质泛素链,其丰度和功能差别巨大。目前,丰度较高的K48及K63经典泛素链的修饰底物较多、功能研究相对充分,而其他非典型泛素链的含量低、研究相对较少,但是诸多证据表明非典型泛素链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功能。K6泛素链是一种重要的非典型泛素链,与K48链相似,具有紧密的空间结构。目前研究发现K6泛素链在DNA损伤修复、线粒体质量控制等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帕金森疾病的致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由于缺乏特异性的K6泛素链抗体和有效的富集手段,导致K6泛素链修饰的底物、调控机制研究相对较少,诸多调控过程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了K6非典型泛素链的结构特征、调控机制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功能与疾病,为K6泛素链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 非典型泛素链 K6泛素链 蛋白质组学 BRCA1/BARD1
原文传递
p53蛋白磷酸化及其功能 被引量:11
10
作者 令吉明 王建 +4 位作者 徐晓琳 耿云峰 王伟龙 赵春玲 田春艳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3-240,共8页
p53作为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条件下,p53的活性和蛋白水平在细胞内维持着一个较低的水平。当细胞感应应激,p53发生系列翻译后修饰,蛋白水平和活性发生改变,主要作为转录因子调控多种下游... p53作为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条件下,p53的活性和蛋白水平在细胞内维持着一个较低的水平。当细胞感应应激,p53发生系列翻译后修饰,蛋白水平和活性发生改变,主要作为转录因子调控多种下游靶基因的表达,从而启动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衰老和分化等细胞学效应。p53的翻译后修饰在响应应激和启动p53参与相应的细胞学效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53的磷酸化修饰是最常见的翻译后修饰,能够影响p53的稳定性及与反应元件的结合能力,从而调控p53的活性。现综述p53的功能结构域,p53最常见的不同位点的磷酸化修饰及其参与的细胞学效应,并阐释p53磷酸化在p53调控中的重要性和与疾病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翻译后修饰 磷酸化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解析大鼠背根神经节在出生后发育中非神经元细胞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佳琪 刘俊华 +3 位作者 马洁 沈磐 朱云平 杨冬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72-3786,共15页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是重要的外周神经系统组成部分,是外周感觉传入中枢的枢纽。背根神经节在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及其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已有研究进行过单细胞转录组的解析,而关于非神经元细胞的动态变化尚无系统研...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是重要的外周神经系统组成部分,是外周感觉传入中枢的枢纽。背根神经节在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细胞及其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已有研究进行过单细胞转录组的解析,而关于非神经元细胞的动态变化尚无系统研究。为了探究出生后不同发育时间点大鼠DRG内非神经元细胞的变化,本研究选取10只7日龄(7 day,7D)大鼠的DRG和3只3月龄(3 month,3M)大鼠的DRG,制备单细胞悬液,使用10×Genomics平台进行测序,从单细胞水平解析了出生后发育中DRG非神经元细胞的转录图谱。结果表明,7D和3M各类非神经元细胞在细胞数目的分布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对拥有4个亚型的施旺细胞整体进行拟时分析,Ⅱ型施旺细胞是最早出现的施旺细胞亚型,Ⅲ型和Ⅳ型施旺细胞出现较晚。进一步对2个不同发育时间点细胞占比数差异显著的Ⅳ型施旺细胞进行了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7D到3M的差异基因的GO分析结果表明,Ⅳ型施旺细胞的状态逐渐趋于稳定。KEGG分析结果发现酪氨酸代谢通路的显著上调影响了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进而影响了细胞稳态的维持。从7D到3M,基因Col3a1、Col4a1显著下调,且与细胞外基质的构建密切相关,这表明Ⅳ型施旺细胞的细胞基质环境随着发育过程趋于稳定。上述结果提示Ⅳ型施旺细胞是一类趋于成熟且维持施旺细胞稳态的细胞。本研究关于DRG在发育过程中细胞类型和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结果为躯体感觉在发育过程中成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节 发育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非神经元细胞 施旺细胞
原文传递
结核分枝杆菌H37Rv新基因Rv2742克隆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赵加玲 武舒佳 +7 位作者 王红 李芊璘 孙金帅 常蕾 戴二黑 武军驻 张瑶 徐平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71-1786,共16页
Rv2742是本课题组前期基于蛋白质基因组学策略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H37Rv中发现、鉴定的遗漏注释基因。文中旨在建立结核分枝杆菌H37Rv漏注释蛋白Rv2742的可溶性诱导表达、纯化体系,为进一步探索Rv2742基因参与的... Rv2742是本课题组前期基于蛋白质基因组学策略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H37Rv中发现、鉴定的遗漏注释基因。文中旨在建立结核分枝杆菌H37Rv漏注释蛋白Rv2742的可溶性诱导表达、纯化体系,为进一步探索Rv2742基因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前期实验发现构建的pGEX-4T-2-Rv2742、pET-28a-Rv2742、pET-32a-Rv2742及pMAL-c2X-Rv2742原核表达载体均无法实现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但经密码子优化后,仅有pMAL-c2X-Rv2742载体能够实现目的蛋白的可溶性诱导表达。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宿主菌、温度及IPTG浓度对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发现目的蛋白在Rosetta (DE3)中,16℃及0.5mmol/LIPTG诱导条件下表达量最高。直链淀粉树脂(Amyloseresin)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较纯的产物,经LC-MS/MS验证确认是Rv2742融合蛋白肽段序列。成功获得结核分枝杆菌H37Rv新基因Rv2742的重组蛋白,可进一步开展其潜在相互作用及免疫原性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新基因 原核表达 亲和纯化
原文传递
基于BERT与Text-CNN的抗菌肽识别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小放 杨春德 +4 位作者 舒坤贤 袁新普 李默程 朱云平 陈涛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15-1824,共10页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广泛存在于生命体中,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抗菌肽不易产生耐药性,适用范围广,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是传统抗生素的有力竞争者。识别抗菌肽是抗菌肽研究领域中的重要...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广泛存在于生命体中,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免疫调节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抗菌肽不易产生耐药性,适用范围广,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是传统抗生素的有力竞争者。识别抗菌肽是抗菌肽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湿实验法在进行大规模抗菌肽识别时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周期长等难点,计算机辅助识别法是抗菌肽识别手段的重要补充,如何提升准确率是其中的关键问题。蛋白质序列可以被近似地看作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语言,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技术可能提取到丰富的特征。本文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预训练模型BERT和微调结构Text-CNN结合,对蛋白质语言进行建模,提供了开源可用的抗菌肽识别工具,并与已发表的5种抗菌肽识别工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优化“预训练-微调”策略带来了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和马修相关系数的整体提升,为进一步研究抗菌肽识别算法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抗菌肽 语言模型 预训练
原文传递
高通量质谱法用于小鼠器官内源性肽的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佩 邵先锋 +1 位作者 王振山 贾辰熙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706,共10页
内源性肽以细胞因子、生长激素、激素肽等形式在人体的内分泌、神经、细胞生长和生殖各个领域发挥功能。神经肽是一种内源性肽,与痛觉、睡眠、情绪、学习与记忆等生理活动相关,不但存在于脑部神经细胞,也存在于其他体液和器官内并发挥... 内源性肽以细胞因子、生长激素、激素肽等形式在人体的内分泌、神经、细胞生长和生殖各个领域发挥功能。神经肽是一种内源性肽,与痛觉、睡眠、情绪、学习与记忆等生理活动相关,不但存在于脑部神经细胞,也存在于其他体液和器官内并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器官内源性肽的研究仍不足,尤其是其中的神经肽。文中应用液质联用串联质谱高通量鉴定胰腺、心脏、肝脏和肾脏中内源性肽的分布以及神经肽的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在肝脏中内源性肽和神经肽的数目最多,而胰腺中最少;所鉴定到的内源性肽具有器官特异性,在4个器官中分别呈现不同的动态分布;4个器官中神经肽的LPV(最长肽变异体)数目差异较大,而且基因家族的分布也各不相同,比如胰腺中的神经肽多属于Glucagon家族,心脏中的神经肽分别属于ACBD7、Granins、PEBP等几个家族。鉴定结果将为疾病的机制研究和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 内源性肽 神经肽 高通量鉴定 液质联用串联质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