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旱作农业——中国旱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娟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0,共6页
解决几十年来农业拼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粗放型增长造成的高产低质、资源浪费、产能下降、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加速农业转型,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变得极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指示为山西以及广大旱区... 解决几十年来农业拼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粗放型增长造成的高产低质、资源浪费、产能下降、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加速农业转型,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变得极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指示为山西以及广大旱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阐释了有机旱作农业的深刻内涵要义和绿色发展理念,分析了其“大有机”的文化基因和科学本质,论述了传统有机旱作农业的优势与不足,揭示了当下旱作节水农业的问题与隐忧,明确了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对于农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走好有机旱作农业道路的举措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区农业 有机旱作 绿色发展
下载PDF
基于水量供需平衡的安徽省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威 顾峰雪 《农业展望》 2021年第5期41-47,共7页
在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下,构建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是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旱灾频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对于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安徽省地处南北过渡带,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大... 在当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下,构建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是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旱灾频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对于区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安徽省地处南北过渡带,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大,洪涝和干旱频繁发生,农作物的生产力稳定性差。以淮河和长江为界,将安徽省划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地区,系统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时空特征、种植结构的现状和变化,分析了不同区域农作物生产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特征。在此基础上,为从区域上均衡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出了适应不同区域水资源供给特征的适水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短缺 水量供需平衡 适水种植 种植结构优化 安徽省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对藜麦黑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抑菌物质鉴定
3
作者 任璐 孙江伟 +3 位作者 吕红 殷辉 秦楠 赵晓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藜麦黑茎病是近年来发现的藜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出1株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LS3,为明确其防效及抑菌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菌株LS3挥发性和... 藜麦黑茎病是近年来发现的藜麦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前期从藜麦穗中分离出1株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Ascochyta caulina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LS3,为明确其防效及抑菌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菌株LS3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抑菌物质及其作用效果进行测定;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菌株LS3发酵液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采用GC-MS对其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鉴定;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和离子交换层析法,对LS3菌株的非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使用HPLC-MS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LS3挥发物对藜麦黑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43.47%,发酵液的抑制率为61.45%,发酵液经高温灭菌后抑制率仅为13.08%;不同浓度LS3菌株发酵液均对藜麦黑茎病具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2.0×10^(6)cfu/mL发酵液的防效达66.81%;对其主要挥发物成分进行鉴定,发现为2-壬醇、苯酚和十三烷醇,其中2-壬醇和苯酚对藜麦黑茎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好,EC_(50)分别为2.57和1.24μg/mL;将LS3菌株的抗菌粗蛋白分离、纯化后,显示只有一个活性峰,对该峰进行聚丙烯酰凝胶电泳发现1条较清晰的条带,经HPLC-MS检测后发现该蛋白是分子量大小约为32.6 kDa的鞭毛蛋白。菌株LS3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鉴定其抑菌物质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鉴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黑茎病 枯草芽胞杆菌 抑菌作用 抗菌物质
下载PDF
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赵敏 王鑫平 +1 位作者 赵聪 黄学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力特性的改良效果,旨在探寻最适配施的有机肥施入量及保水剂最佳配施比例,为褐土高水效耕层构建提供技术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省褐土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有机...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力特性的改良效果,旨在探寻最适配施的有机肥施入量及保水剂最佳配施比例,为褐土高水效耕层构建提供技术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省褐土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有机肥施用量为主区,设置F_(1)(0 t/hm^(2)),F_(2)(45 t/hm^(2)),F_(3)(60 t/hm^(2))和F_(4)(75 t/hm^(2))4个处理;以保水剂施用量为副区,设置B_(1)(0 kg/hm^(2)),B_(2)(300 kg/hm^(2)),B_(3)(600 kg/hm^(2))和B_(4)(900 kg/hm^(2))4个处理,探究有机肥和保水剂施用量对褐土耕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值和有效水含量等水力特性的影响。[结果](1)与单施保水剂相比,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处理土壤持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均增强,有效含水量增加。(2)有机肥施入量不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土壤水力特性的改良效果不同。试验土壤低吸力段持水能力,供水能力及有效水含量均表现为:F_(3)>F_(2)>F_(4)>F_(1)。(3)F_(3)处理下,随着保水剂配施比例的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与供水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水含量与保水剂配施比例呈抛物线关系(R^(2)=0.949 3)。[结论]中量有机肥(60 t/hm^(2))配施保水剂对褐土耕层土壤改良效果最好,此有机肥投入量下保水剂的最佳配施比例是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保水剂 水分特征曲线 比水容量 有效水含量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旱作玉米田水热通量传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禹 郝卫平 +2 位作者 高丽丽 李昊儒 龚道枝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00-313,共14页
为探明旱作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提升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选取黄土高原东部旱作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露地(CK)和地膜覆盖(PM)两种处理,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两种处理条件下玉米田水热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观测结果对两种处理下... 为探明旱作农田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提升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选取黄土高原东部旱作春玉米田为研究对象,设置露地(CK)和地膜覆盖(PM)两种处理,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对两种处理条件下玉米田水热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基于观测结果对两种处理下玉米田水热通量的日、季节变化特征和能量分割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处理各能量通量均存在显著的日、季节变化特征。在快速生长期(拔节期),降水后CK和PM处理潜热通量(λET)均明显增大,而显热通量(H)和土壤热通量(G)均减小;但在后期(成熟期),降水对各能量通量变化过程的影响没有快速生长期明显,表明玉米生育期内降水的分布能够显著影响旱作玉米田的能量平衡。玉米生育期内,净辐射(Rn)主要以λET为主,而休闲期Rn主要以H为主。Rn是玉米田λET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是平均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风速和相对湿度对λET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玉米 地膜覆盖 水热通量 涡度相关系统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不同剂型对大葱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6
作者 李琳 王秀红 +5 位作者 刘可 张纪涛 温云杰 周静 王保平 史向远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0-230,共11页
从沼渣堆肥中筛选获得两株具有促生功能的枯草芽孢杆菌,研发制得液体菌剂与固体菌剂,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分析菌剂对大葱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大葱根际土壤细菌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株枯草芽孢杆菌BNS... 从沼渣堆肥中筛选获得两株具有促生功能的枯草芽孢杆菌,研发制得液体菌剂与固体菌剂,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分析菌剂对大葱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对大葱根际土壤细菌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两株枯草芽孢杆菌BNS1和BNS2均具有固氮、解磷、解钾、产吲哚乙酸和产铁载体能力。制得的两种剂型的菌剂均能有效促进大葱生长,其中施用固体菌剂效果更佳,与不施菌剂相比,固体菌剂处理大葱株高、鲜重、假茎高度、假茎直径分别显著增加了14.75%、15.50%、15.74%、24.24%,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6.18%、35.46%、33.16%,假茎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8.11%、29.03%和10.89%。施用两种剂型的菌剂均影响了大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了节杆菌属(Arthr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与土壤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是影响大葱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素,土壤速效钾含量与芽孢杆菌属菌群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菌剂发挥着潜在土壤解钾功能。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枯草芽孢杆菌菌剂的实际应用价值,为菌剂在大葱等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葱 微生物菌剂 枯草芽孢杆菌 根际微生物
下载PDF
斜生四链藻源生物刺激剂对小麦抗盐性的影响
7
作者 王嘉姝 王捷 +3 位作者 史佳琪 董建新 王清华 郑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为深入探究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 Wynne)源生物刺激剂对盐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蒸馏水为对照组,测定在盐胁迫(100 mmol·L^(-1)NaCl)下外源施加0、25、50、100和200 mg·... 为深入探究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 Wynne)源生物刺激剂对盐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蒸馏水为对照组,测定在盐胁迫(100 mmol·L^(-1)NaCl)下外源施加0、25、50、100和200 mg·L^(-1)斜生四链藻细胞提取液(MAE)后小麦种子萌发参数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对不同质量浓度MAE的作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MAE可显著(P<0.05)促进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以质量浓度25 mg·L^(-1)促进效果最佳,分别使盐胁迫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提高了18.26%、34.52%和24.90%。MAE整体上可显著提升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以质量浓度50 mg·L^(-1)效果最佳,分别使盐胁迫下的茎长、根长、茎鲜质量、根鲜质量、茎干质量、根干质量提高了27.74%、11.70%、13.40%、37.42%、22.58%、53.66%。盐胁迫使小麦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MAE处理使其进一步升高,且在50 mg·L^(-1)MAE处理下最高。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及MAE处理对叶片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盐胁迫使叶片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50 mg·L^(-1)MAE使叶片叶绿素a含量较盐胁迫组提高了31.65%;盐胁迫对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而MAE处理明显提高其含量,50 mg·L^(-1)MAE使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较盐胁迫组提高了60.27%。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使小麦幼苗根系膜透性和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MAE处理使二者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整体上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盐胁迫整体上显著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MAE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50和25 mg·L^(-1)MAE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较佳。综上,MAE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小麦的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四链藻细胞提取液 生物刺激剂 小麦 抗盐性
下载PDF
小麦蚜虫防控策略及抗蚜性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艳斌 任飞荣 谢咸升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7-66,共10页
蚜虫作为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侵染和破坏行为显著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蚜虫与共生微生物或其他真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对小麦的危害。尽管传统的化学防治或单基因抗虫品种能在短期内控制蚜虫种群,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 蚜虫作为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侵染和破坏行为显著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蚜虫与共生微生物或其他真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对小麦的危害。尽管传统的化学防治或单基因抗虫品种能在短期内控制蚜虫种群,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虫产生抗性,防治效果逐渐减弱。因此,寻找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蚜虫管理策略以减轻蚜虫对小麦生产的破坏已成为小麦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众多研究集中在小麦与蚜虫的相互作用上,为开发新型蚜虫防治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文章一方面综述了小麦蚜虫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生态调控如小麦和其他农作物间作增加麦田生物多样性,生物防治如利用植物提取物、昆虫病原真菌和土壤微生物防治蚜虫,RNA干扰如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以及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综述了小麦抗蚜性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挖掘小麦抗蚜基因、选育小麦抗蚜品种以及分子育种技术如分子标记技术在选育小麦抗蚜品种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种植小麦抗蚜品种与其他农业管理措施相互配合是目前最有潜力的蚜虫综合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虫 生态调控 生物防治 RNA干扰 抗蚜基因 抗蚜品种 分子育种技术
下载PDF
沼液配施化肥对大葱产量和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温云杰 张纪涛 +5 位作者 李琳 王琦 刁风伟 高敏 王秀红 史向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5,共11页
明确沼液替代化肥的合适比例以及沼液对大葱产量和土壤养分、微生物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沼液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计了不施肥(CK)、化肥(CF)、沼液替代25%化肥氮(25BS)、沼液替代50%化肥氮(50BS)、沼液替代75%化肥氮(75... 明确沼液替代化肥的合适比例以及沼液对大葱产量和土壤养分、微生物含量以及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沼液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计了不施肥(CK)、化肥(CF)、沼液替代25%化肥氮(25BS)、沼液替代50%化肥氮(50BS)、沼液替代75%化肥氮(75BS)、沼液替代100%化肥氮(100BS)6个处理,分析了大葱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磷脂脂肪酸含量和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并通过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PLS-PM)探究上述指标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CF和各沼液处理(25BS、50BS、75BS和100BS)均能显著提高大葱产量(P<0.05),并且大葱产量随沼液替代化肥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50BS处理的大葱产量最高,达59.9 t·hm^(−2)。施用沼液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与CK相比,施用沼液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SOC,19.5%~65.8%)、全氮(TN,40.5%~69.6%)、铵态氮(NH_(4)^(+),26.8%~77.4%)、硝态氮(NO_(3)^(−),30.1%~41.9%)、速效磷(AP,10.5%~40.6%)、速效钾(AK,5.4%~8.5%)含量。施用沼液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与CK相比,施用沼液显著提高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含量(P<0.05),降低了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比例(P<0.05),有助于提高土壤碳、氮、磷相关循环酶活性(P<0.05);但是,随着沼液替代比例的增加,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真菌、总磷脂脂肪酸含量以及碳、氮、磷相关循环酶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05)。PLS-PM分析表明,沼液通过增加SOC、TN、NH_(4)^(+)、NO_(3)^(−)、AP含量,进而提高土壤微生物含量以及碳、氮循环酶活性,并提升大葱产量,但是过量的沼液可导致土壤电导率升高,并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大葱生长产生抑制效果。本研究表明,短期施用沼液可显著提高大葱产量,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含量以及酶活性提高,其中以沼液替代50%化肥氮的处理效果最优,但是沼液并不能完全替代化肥,施用过量的沼液容易造成土壤盐分累积,不利于大葱和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大葱
下载PDF
山西省玉米生产碳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玥 孙东宝 +1 位作者 顾峰雪 解文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4期323-334,共12页
以山西玉米生产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研究2010-2019年山西玉米种植系统的碳足迹变化动态并解析其构成,为山西省玉米低碳清洁化生产以及粮食平稳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山西省玉米生产平均单位面积和单位... 以山西玉米生产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研究2010-2019年山西玉米种植系统的碳足迹变化动态并解析其构成,为山西省玉米低碳清洁化生产以及粮食平稳增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山西省玉米生产平均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的碳足迹分别为1959.14kgCO_(2)-eq·hm^(-2)和0.36kgCO_(2)-eq·kg^(-1),单位面积、单位产量和单位产值碳足迹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年际间波动较大。(2)化肥生产(50.08%)、田间N2O排放(27.39%)和农业机械耗油(6.89%)是山西玉米碳足迹的主要来源。如果仅考虑田间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则因施肥造成的田间N2O排放、农业机械耗油对田间生产碳足迹的贡献达到67.47%和16.66%。(3)科学施肥、化肥减施和有机替代仍然是降低玉米碳足迹的关键手段。综上所述,在玉米碳足迹降低的同时,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因地制宜制定减排措施,是平衡玉米生产力、生态环境及经济效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玉米 碳足迹 低碳农业
下载PDF
氮肥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春霞 张伟 +6 位作者 颜志乾 杨柯 刘化涛 翟广谦 刘恩科 王娟玲 张冬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8,共13页
【目的】适宜的密度与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保证高产稳产和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探讨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山西春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及籽粒机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8... 【目的】适宜的密度与氮肥运筹是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保证高产稳产和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探讨不同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山西春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及籽粒机收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于2018和2019年在山西晋中进行玉米田间试验,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设置4个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 (N0、N1、N2、N3);3个种植密度:60000、75000、90000株/hm^(2)(D1、D2、D3)。调查玉米吐丝期茎秆农艺性状,生理成熟期穗位以下茎秆生物学、力学性状及倒伏率,并测定产量。【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D2密度下达到最高值,两年平均产量为13792 kg/hm^(2),较D1和D3密度下分别增加了4.8%和8.3%。与N0相比,N1、N2和N3处理分别增产24.3%、26.7%和23.9%。N3处理对穗粒数与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但产量低于N1和N2处理。增密导致玉米茎秆变细,株高、穗位上升,玉米第3~6节长粗比增加,穿刺强度、抗压强度、抗弯折力等茎秆力学特性变差。D2和D3密度下两年玉米平均倒伏率较D1分别升高了1.33、3.73个百分点。N1、N2、N3处理两年玉米平均倒伏率较N0分别增加了2.50、3.25、4.80个百分点。适当增氮有利于消减因密度增加导致的生物学、力学特性变差,D2和D3密度下,N2处理第3~6节穿刺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弯折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显著高于N3处理。【结论】合理的氮肥用量可改善因密度增加导致的茎秆细弱、玉米茎秆力学特性变差问题,降低倒伏风险,因而增加产量。在山西中部春玉米种植区,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施氮量180 kg/hm^(2),是玉米产量、茎秆力学特性及抗倒性能和谐的密度肥料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抗倒伏性能
下载PDF
普通念珠藻多糖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魏爱丽 张婷 +3 位作者 王捷 唐秀丽 王嘉姝 郑军 《天津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9-24,29,共7页
为深入探究藻类多糖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0、0.25、0.50、1.00、2.00、4.00、8.00 mg·L^(-1))的普通念珠藻多糖处理组,测定萌发、形态、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藻类多糖浓度的提... 为深入探究藻类多糖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0、0.25、0.50、1.00、2.00、4.00、8.00 mg·L^(-1))的普通念珠藻多糖处理组,测定萌发、形态、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藻类多糖浓度的提高,小麦种子的萌发指数及幼苗的生长指数呈现低促高抑的趋势。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小麦种子的发芽指数,促进了幼苗根叶的生长,增加了幼苗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T5和T6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这些指标。T3处理下,这些指标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分别增加16.3%、10.0%和10.3%,根叶长分别增加2.48、1.90 cm,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分别增加68.04%、35.20%和42.0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和第二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81.8%和9.1%,二者贡献率之和为90.9%,指标间的相关性显著,并且种子萌发参数受到根长的影响。综上,施加适量浓度的藻类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麦种子的萌发率,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本试验条件下,施加浓度为1 mg·L^(-1)的藻类多糖时,小麦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幼苗生长的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确定了藻类多糖对小麦的最佳施用浓度,为深入研究其在农业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藻类多糖在植物生产中的科学施用与广泛推广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念珠藻多糖 种子萌发 生长生理指标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山西小麦苗期耐低磷特性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卫乃翠 陶金博 +9 位作者 苑名杨 张彧 开梦想 乔玲 武棒棒 郝宇琼 郑兴卫 王娟玲 赵佳佳 郑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1-845,I0001-I0004,共19页
【目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水肥资源贫乏,而小麦不同基因型间的磷效率差异很大,因此,鉴选耐低磷种质、挖掘磷代谢遗传位点有助于小麦的遗传改良。【方法】以282份山西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正常磷(0.2 mmol·L^(-1))、中度低磷(0.1mmol... 【目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水肥资源贫乏,而小麦不同基因型间的磷效率差异很大,因此,鉴选耐低磷种质、挖掘磷代谢遗传位点有助于小麦的遗传改良。【方法】以282份山西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正常磷(0.2 mmol·L^(-1))、中度低磷(0.1mmol·L^(-1))和低磷胁迫(0.01 mmol·L^(-1))3个磷浓度条件下对苗期根部鲜重、茎叶部鲜重、植株鲜重、根部干重、茎叶部干重、植株干重,最大根长、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和根尖数共12个形态指标进行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苗期不同品种的耐低磷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苗期性状演变趋势及生物量分配等特征,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小麦耐低磷位点。【结果】苗期不同性状对低磷的响应程度不同,磷浓度降低导致生物量分配策略发生变化,与根部生长情况比较,地上部生长受磷浓度变化影响小;磷浓度降低会抑制地上部生长,地上部干重和鲜重显著降低,而低磷促进了根系生长,根部干重和鲜重、最大根长、总根长、根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显著增加。根据耐低磷综合D值与形态指标相关分析发现最大根长和根直径可作为苗期耐低磷的筛选指标,D值聚类分析筛选到晋麦46、晋麦61、有芒大红茎、红秃麦、红和尚、白壳红、白线麦、火烧头和白山麦共9份耐低磷品种。性状演变分析发现品种耐低磷能力没有受到直接选择。耐低磷能力随年代变化先降后升,2010年之前品种耐低磷能力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品种耐低磷能力有所提升。关联分析检测到8个R^(2)>10%的稳定位点,其中,1A_545074550、2B_489279799、6A_166899658和6A_273060644未见报道。【结论】苗期最大根长和根直径可作为苗期耐低磷的筛选指标。通过综合评价山西小麦苗期耐低磷能力,筛选到9份耐低磷品种。在1A、2B和6A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与耐低磷相关的新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苗期 耐低磷 种质鉴选 特征演变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玉米籽粒机械收获破碎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柯 姜春霞 +3 位作者 张伟 刘恩科 翟广谦 张冬梅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3,共6页
为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籽粒破碎率的影响,分析籽粒破碎率在实验室和实际机收下的关系,探索一种测试破碎率的便捷方式,设置不同的试验,包括品种、施氮量、播期、收获期,通过室内研磨测试不同孔径下籽粒的破碎率,并拟合机械收获过程中破碎... 为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籽粒破碎率的影响,分析籽粒破碎率在实验室和实际机收下的关系,探索一种测试破碎率的便捷方式,设置不同的试验,包括品种、施氮量、播期、收获期,通过室内研磨测试不同孔径下籽粒的破碎率,并拟合机械收获过程中破碎率曲线。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施氮量、播期、收获期籽粒破碎率之间差异明显,籽粒类型偏角质、减氮25%、收获期适当推迟可以提升籽粒耐破碎性。籽粒机械收获时含水率与破碎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当含水率为21.95%时,破碎率最低,为4.32%;含水率与实验室内研磨籽粒孔径为2.36 mm筛子计算出的破碎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回归曲线方程分析相近。本研究通过室内研磨籽粒测试破碎率(2.36 mm)模拟籽粒机械实际收获时的破碎率,为选育适宜籽粒机收品种提供测试破碎率更灵活便捷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收获 耐破碎性 破碎率
原文传递
三十烷醇纳米制剂对冬小麦抗旱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鑫 王崇 +4 位作者 李丽 王超 马海洋 邢佳伊 王耀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以‘XR4347’品种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步入式气候室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种叶面喷施剂型和3个灌溉水平,剂型为市售三十烷醇微乳剂(TRIA,T1)、水滑石负载三十烷醇纳米制剂(TRIA-LDH,T2)和助剂条件对照(T3);灌溉水平分别设置为土壤田间持... 以‘XR4347’品种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步入式气候室内开展盆栽试验,设置3种叶面喷施剂型和3个灌溉水平,剂型为市售三十烷醇微乳剂(TRIA,T1)、水滑石负载三十烷醇纳米制剂(TRIA-LDH,T2)和助剂条件对照(T3);灌溉水平分别设置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90%(充分灌溉,W1)、60%(中度水分胁迫,W2)和40%(重度水分胁迫,W3)。结果表明:(1)在相同水分处理下,喷施TRIA和TRIA-LDH对小麦叶片光合速率有促进作用。中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和TRIA-LDH的小麦地上部干质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69.9%和32.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2.2%和16.4%;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耗水量比喷施TRIA显著降低24.0%,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因此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3.6%。(2)中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喷施TRIA处理显著增加2倍,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的小麦叶片SOD活性比喷施TRIA处理显著增加1倍,表明喷施TRIA-LDH比喷施TRIA对抗氧化酶活性的促进效果更好。(3)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LDH与TRIA的小麦叶片ABA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显著降低21.8%和30.9%,表明重度水分胁迫下外源施用三十烷醇可通过降低叶片ABA含量有效缓解水分胁迫对于植株生长的抑制。(4)重度水分胁迫下,喷施TRIA的小麦叶片保卫细胞Ca^(2+)大量外流,而喷施TRIA-LDH的叶片保卫细胞Ca^(2+)内流,可见植物对TRIA-LDH的吸收利用效果更好。在水分胁迫下,三十烷醇纳米制剂增强了植株的抗旱能力,提高了植株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水滑石纳米载体可用于负载三十烷醇,实现三十烷醇对植物高效、可持续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烷醇 水滑石纳米载体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抗旱性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和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及土壤钾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文辉 罗灏程 +5 位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王媛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90-2403,共14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钾、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化肥钾结合秸秆还田及其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及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为合理使用钾肥和提高钾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2022年...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化肥钾、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化肥钾结合秸秆还田及其深翻对玉米高粱轮作体系作物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及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为合理使用钾肥和提高钾养分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2022年在山西省晋中市进行长期定位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秸秆还田结合有机肥(MS)、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NPKMS)、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和深翻(NPKMSD),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籽粒产量、地上部钾吸收量、钾利用效率、土壤钾形态和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特征的影响。【结果】与NP和NPK比较,MS、NPKMS和NPKMSD提高籽粒产量6%—8%,地上部钾吸收量提高22%—43%。NPKMS和NPKMSD处理钾素农学利用效率仅为NPK和MS的50%;施肥改变了土壤剖面钾形态,2022年收获后与CK、NP和NPK处理相比,MS、NPKMS和NPKMSD处理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2—2.8倍,缓效钾提高了8%—10%;与NPKMS比较,NPKMSD提高了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基于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表明,0—20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能解释地上部钾吸收量的64.1%,0—20 cm土层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和20—40 cm土层的速效钾含量是影响植株钾吸收的关键因子。用氯化钙浸提时NPK、MS、NPKMS和NPKMSD处理0—20 cm土层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分别是NP的1.04、1.77、1.99和1.81倍,柠檬酸浸提时则分别为1.05、1.41、1.85和1.63倍。与NPKMS处理比较,NPKMSD处理20—40 cm土层柠檬酸浸提的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提高17.8%,而氯化钙浸提对其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施用相当量的化肥钾比较,秸秆还田和有机肥能明显活化土壤钾,提高土壤有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提高钾肥利用效率。化肥钾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会造成作物钾奢侈吸收降低钾利用效率。深翻提高根层下土层速效钾含量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和有机肥明显促进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长期秸秆还田结合适量有机肥能够替代化学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深翻 土壤钾平衡 土壤钾形态 非交换性钾释放 玉米高粱轮作 秸秆还田 有机肥
下载PDF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下农田水热通量动态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耿洁 王传娟 +2 位作者 张彦群 秦姗姗 王建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8期822-834,共13页
揭示秸秆覆盖下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动态变化,可为农艺覆盖下作物高效用水的定量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秸秆覆盖(S)和不覆盖(N)两种处理,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和实测数据,对华北平原秸秆覆盖下农田能量通量要素净辐射通量(R_(n)... 揭示秸秆覆盖下农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的动态变化,可为农艺覆盖下作物高效用水的定量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秸秆覆盖(S)和不覆盖(N)两种处理,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和实测数据,对华北平原秸秆覆盖下农田能量通量要素净辐射通量(R_(n))、潜热通量(λET)、显热通量(H)和土壤热通量(G)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生育期R_(n)、λET和H日内变化均呈现明显单峰型规律,无论小麦生长季还是玉米生长季,与N处理相比,秸秆覆盖(S)主要降低了各生育期R_(n)、λET和H的日峰值,但从日均值来看,S处理提高了小麦生长季λET占R_(n)的比例,其总生育期λET占R_(n)的比例(68.8%)比N处理(68.4%)略高;秸秆覆盖(S)降低了玉米生长季λET占R_(n)的比例,其总生育期λET占R_(n)的比例(65.0%)比N处理(65.9%)降低。小麦生长季和玉米生长季对瞬时λET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R_(n),其余因子影响较小。各气象因子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共同对瞬时λET产生影响。R_(n)对瞬时λET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作用上,其余因子均主要体现为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波文比 水热通量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小麦穗型相关生长素通路基因发掘及TaARF23-A与小穗数关联分析
18
作者 谭丹 陈家婷 +10 位作者 郜钰 张晓军 李欣 闫贵云 李锐 陈芳 常利芳 张树伟 郭慧娟 畅志坚 乔麟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513,共8页
生长素是调控作物穗部形态的主要内源激素之一。为了发掘小麦中与穗型相关的生长素通路基因,本研究选择了纺锤穗型品系SY95-71和密穗品系CH7034,对其幼穗内源生长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SY95-71幼穗中的色胺含量显著高于CH7034。转... 生长素是调控作物穗部形态的主要内源激素之一。为了发掘小麦中与穗型相关的生长素通路基因,本研究选择了纺锤穗型品系SY95-71和密穗品系CH7034,对其幼穗内源生长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SY95-71幼穗中的色胺含量显著高于CH7034。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高置信区间(P<0.01)范围内, SY95-71幼穗中富集到4个特有的生长素相关条目,并且色氨酸脱羧酶基因(负责将色氨酸转化为色胺)和生长素响应因子基因(Auxin Response Factors,ARFs)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CH7034。对在SY95-71中高表达的2个ARF基因(TraesCS7A02G475700和TraesCS7A02G475600)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是位于7A染色体长臂上的一对串联重复基因,根据小麦ARF家族成员编号,将其分别命名为TaARF23-A1和TaARF23-A2。qRT-PCR结果证实SY95-71幼穗中TaARF23-A1和TaARF23-A2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CH7034。测序结果显示TaARF23-A的外显子序列在SY95-71和CH7034间具有2个SNP和1个InDel。根据InDel位点开发分子标记,并将其与SY95-71和CH7034的RILs群体在6个大田环境下的穗部表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TaARF23-A与小穗数显著相关(P<0.0001),其CH7034型等位变异比SY95-71型等位变异增加了1.67个小穗。本研究结果将为小穗发育机制解析提供参考,也为小麦理想穗型改良提供了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生长素 TaARF23-A 小穗数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小麦芽期和苗期耐盐鉴定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19
作者 陈家婷 白欣 +10 位作者 谷雨杰 张潇文 郭慧娟 常利芳 陈芳 张树伟 张晓军 李欣 冯瑞云 畅志坚 乔麟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3-1206,共14页
耐盐鉴定是筛选种质和选育耐盐小麦品种的前提。小麦室内耐盐鉴定方法较多,涉及不同生育时期和组织器官。为了评估这些方法在生产上的适用性,本研究选用北方冬麦区5个耐盐品种和5个盐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基于芽期和苗期的7种耐盐鉴定... 耐盐鉴定是筛选种质和选育耐盐小麦品种的前提。小麦室内耐盐鉴定方法较多,涉及不同生育时期和组织器官。为了评估这些方法在生产上的适用性,本研究选用北方冬麦区5个耐盐品种和5个盐敏感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基于芽期和苗期的7种耐盐鉴定方法(涉及27个测试指标)进行实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利用小麦种子的发芽相对盐害率不能区分参试耐盐品种和盐敏感品种,而小麦苗期的叶部盐害指数、根部Na^(+)和K^(+)流速以及根尖数、根径、叶片K^(+)含量的相对盐害率在耐盐和盐敏感品种之间差异显著。综合回归分析结果和可操作性,明确叶部盐害指数是北方冬麦区适用性较高的耐盐鉴定方法,可结合根尖数相对盐害率、叶片K^(+)含量相对盐害率或根部Na^(+)和K^(+)流速用于种质筛选或品种选育。本研究从适用程度方面解析和评价了耐盐鉴定方法,为小麦耐盐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耐盐鉴定 方法评价 芽期 苗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20
作者 孔猛 黄明镜 +3 位作者 张冬梅 贺亭峰 李洁 李凤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77-1388,共12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较低的土壤磷(P)有效性限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阐明连续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合理施磷和提高紫花苜蓿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2个覆膜处理(不覆膜和覆膜)和4个...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较低的土壤磷(P)有效性限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生长。阐明连续覆膜和施磷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合理施磷和提高紫花苜蓿草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设置2个覆膜处理(不覆膜和覆膜)和4个磷肥梯度[0 kg(P)·hm^(−2)、9.7 kg(P)·hm^(−2)、19.2 kg(P)·hm^(−2)和28.8 kg(P)·hm^(−2)],研究了覆膜和施磷在不同处理年限(3年和9年)对紫花苜蓿草地不同活性土壤磷组分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处理第3年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磷吸收量显著增加52.4%,土壤Olsen-P、活性较高的NaHCO_(3)-Po和NaHCO_(3)-Pi以及中等活性的NaOH-Pi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5%、20.2%、10.2%和27.9%;覆膜处理第9年土壤NaHCO_(3)-Po和NaHCO_(3)-Pi含量显著增加37.3%和24.3%,而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Olsen-P和NaOH-Pi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与不覆膜相比,无论处理年限长短,覆膜均显著降低了活性较低的稀HCl-Pi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Na-OH-Po、浓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含量,而对浓HCl-Pi和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不施磷相比,除施磷处理第3年土壤残留态磷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外,施磷处理第3年和第9年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全磷、Olsen-P以及所有磷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冗余分析显示,地上部分磷吸收量、土壤pH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要因素。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处理在第3年和第9年显著增加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第9年显著降低土壤pH。与不施磷相比,施磷处理在第3年和第9年显著降低了土壤pH,在第9年显著降低了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综上,覆膜可通过降低土壤pH和提高磷酸酶活性促进低活性磷组分向中、高活性磷组分转化,所以将覆膜和施磷结合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磷有效性和供磷潜力,且随着处理年限的延长,效果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紫花苜蓿 土壤PH 土壤磷酸酶 半干旱黄土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