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笋采后木纤化及调控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1
作者 胡杰 吴伟杰 +5 位作者 房祥军 刘瑞玲 陈慧芝 张红印 陈杭君 郜海燕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90,共8页
为探究雷笋采后贮藏过程中木纤化规律,将雷笋分别置于常温(25℃)和低温(4℃)条件下贮藏,研究木质素含量及组分变化相关酶的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贮藏至6 d,笋肉表现出黄化、腐烂等变化。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至第24天... 为探究雷笋采后贮藏过程中木纤化规律,将雷笋分别置于常温(25℃)和低温(4℃)条件下贮藏,研究木质素含量及组分变化相关酶的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贮藏至6 d,笋肉表现出黄化、腐烂等变化。在低温条件下,贮藏至第24天,笋肉出现黄化、腐烂现象。低温贮藏至6 d时,木质素含量为13.22 mg/g,到24 d时木质素含量增至26.31 mg/g。氨基酸总量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变化不大。在常温条件下,其呈缓慢下降趋势,贮藏第6天时氨基酸下降了21.78%。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肉桂酸-4-羟化酶(C4H)等木质素代谢相关酶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常温贮藏下的酶活性高于低温贮藏的酶活性,表明低温时通过降低雷笋木纤化相关酶活性,减缓木纤化进程。在低温贮藏环境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差异表达下调的基因数不断增加。低温贮藏24d时基因下调程度最明显,上调基因各组差别不大;贮藏12 d时上调基因数最少。LAC-10、POD-10、HCT-10、CAD-10和CCR-10等木质素代谢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在低温下整体呈上升趋势,而COMT-10基因相对表达量一直减小。本研究结果为雷笋采后木纤化控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笋 贮藏 木纤化 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镂空包装对雨天采收杨梅贮运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宗自豪 何丁生 +5 位作者 牛犇 黄俊 房祥军 吴伟杰 陈杭君 郜海燕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04,共9页
针对雨天采收杨梅表面积水及杨梅鲜果在贮运过程中因振动造成的机械损伤累积而引起表观和营养品质劣变问题,开发一种新型镂空包装,以传统果篮装作为对照组,探究不同镂空形式对荸荠种杨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镂空包装方式有利于降低... 针对雨天采收杨梅表面积水及杨梅鲜果在贮运过程中因振动造成的机械损伤累积而引起表观和营养品质劣变问题,开发一种新型镂空包装,以传统果篮装作为对照组,探究不同镂空形式对荸荠种杨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镂空包装方式有利于降低杨梅采摘后的预冷时间,在预冷48 min后杨梅果核温度达到4℃;非镂空包装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杨梅鲜果运输过程中的失重率,贮藏10 d失重率维持在13.49%;半镂空包装能够较好维持杨梅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酚、花色苷含量),同时抑制贮运过程中果实丙二醛含量的上升。综合分析贮藏期杨梅的外观及营养品质,半镂空组具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贮藏品质 包装 保鲜
下载PDF
鲜姜采后禾谷镰刀菌侵染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3
作者 孟秀玲 牛犇 +4 位作者 郜海燕 刘瑞玲 陈慧芝 吴伟杰 陈杭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19-226,共8页
对生姜采后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确定,引起浙江江山产区鲜姜采后贮藏期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对生姜采后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通过组织分离法、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确定,引起浙江江山产区鲜姜采后贮藏期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鲜姜健康组织、病健交界处组织以及发病组织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探究鲜姜采后禾谷镰刀菌侵染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鲜姜采后病害过程中风味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鲜姜中共检测到5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健康组织检测到40种,病健交界处组织检测到35种,发病组织检测到39种;鲜姜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烃类、醇类、酯类、醛类以及酮类五大类,烃类化合物是构成鲜姜风味物质的主要化合物成分,占全部风味化合物80%以上;鲜姜病害发生过程中烃类风味化合物含量显著上升(P<0.05),其中倍半萜烯组分姜烯、β-倍半水芹烯在鲜姜不同部位均被检出且含量持续上升,可作为鲜姜采后受禾谷镰刀菌侵染的判定指标,这可能是由于受病原菌侵染鲜姜的抗病机制被激活进而导致了倍半萜烯组分的大量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姜 禾谷镰刀菌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多花黄精根须皂苷的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晨星 曹艳 夏其乐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4-1152,共9页
多花黄精根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利用价值低的加工副产物,极少有相关研究报道。该研究旨在明确多花黄精根须皂苷的较优提取工艺,并了解其抗氧化活性。响应面分析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72%乙醇体积分数,1∶25 g·mL^(-1)料液比,41 min... 多花黄精根须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利用价值低的加工副产物,极少有相关研究报道。该研究旨在明确多花黄精根须皂苷的较优提取工艺,并了解其抗氧化活性。响应面分析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72%乙醇体积分数,1∶25 g·mL^(-1)料液比,41 min提取时间。通过拟合分析得到提取率(Y)与乙醇体积分数(A)、料液比(B)、提取时间(C)的关系方程为:Y=5.58+0.5162A+0.0788B+0.05C-0.02AB-0.0075AC-0.0025BC-1.38A2-0.4395B2-0.257C2。通过验证表明,最优条件下皂苷提取率为5.62%,与理论最高值5.628%非常接近。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皂苷IC50DPPH值为0.87 mg·mL^(-1),IC50ABTS值为0.68 mg·mL^(-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综上,多花黄精根须中的皂苷成分具有可观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可为多花黄精根须综合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其他副产物活性成分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皂苷 提取率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LF-NMR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及品质变化
5
作者 高晓倩 刘瑞玲 +4 位作者 吴来春 孟祥红 吴伟杰 陈杭君 郜海燕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03-413,共11页
为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规律及品质变化,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别对干燥过程的双孢菇进行弛豫特性及质子密度成像分析,并研究干燥前、后双孢菇微观结构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热泵温度分别为45,55,65℃... 为研究双孢菇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分布规律及品质变化,采用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分别对干燥过程的双孢菇进行弛豫特性及质子密度成像分析,并研究干燥前、后双孢菇微观结构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热泵温度分别为45,55,65℃时,双孢菇到达干燥终点的时间分别为510,420,390 min。双孢菇的T2反演谱有3个不同的弛豫峰:T21(3~23 ms)、T22(25~155 ms)和T23(155~1084 ms),分别代表双孢菇中的结合水、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干燥初期,T23左迁幅度很大,干燥后期,左迁幅度变小,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自由水的流动性降低。干燥结束时,T23对应的弛豫峰下降约99.8%,只剩下部分T21和T22对应的峰,说明自由水几乎被完全去除,双孢菇内仅剩结合水和少量不易流动水。低场核磁共振图像显示,65℃条件下,干燥360 min,水分基本被脱除,而55℃和45℃处理组分别在干燥390 min和450 min才基本脱除。双孢菇外侧的水分先被脱除,内部的水分向外迁移,并且温度越高,内部水分迁移速率越快。另外,65℃条件下的双孢菇的BI值分别比45℃和55℃条件下的BI低30.55%和22.69%,说明65℃更能维持双孢菇原有的色泽。65℃条件下干燥的双孢菇的抗坏血酸、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比干燥前下降84.62%,55.80%和36.78%,与45℃和55℃相比,65℃下双孢菇营养成分的损失最小。本研究表明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为双孢菇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变化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也可为双孢菇的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工艺优化干燥参数、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孢菇 远红外辅助热泵干燥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分布 品质
下载PDF
FIRD-HPD方式对蓝莓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张雨 韩延超 +4 位作者 刘瑞玲 陈慧芝 房祥军 吴伟杰 郜海燕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7-247,共11页
为探究蓝莓在FIRD-HPD干燥方式下,内部水分含量及迁移状况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及其成像技术(MRI),采集不同水分转换点干燥过程的蓝莓弛豫特性以及质子密度图像信息,分析其规律变化,并研究干燥前、后蓝莓品质... 为探究蓝莓在FIRD-HPD干燥方式下,内部水分含量及迁移状况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及其成像技术(MRI),采集不同水分转换点干燥过程的蓝莓弛豫特性以及质子密度图像信息,分析其规律变化,并研究干燥前、后蓝莓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分转换点为30%,40%,50%时,蓝莓到达干燥终点的时间分别为480,420min和360 min。蓝莓的T2反演谱有3个不同的弛豫峰:T21(0.01~10 ms)结合水、T22(10~100 ms)不易流动水和T23(100~1000 ms)自由水。自由水(T23)和不易流动水(T22)向弛豫时间短的方向迁移,在干燥后期,结合水成为蓝莓中主要水分状态,自由水完全消失。基于MRI技术得到不同干燥方式各干燥阶段的磁共振成像,质子信号随干燥进程逐渐减小。LF-NMR和MRI技术可很好地监测干燥过程中动态水分分布和迁移变化。另外,在40%水分转换点联合远红外热泵干燥处理下,蓝莓果干色泽、营养品质等指标均优于30%和50%的水分转换点联合远红外热泵干燥方式。综合考量后,联合红外干燥水分转换点设置为40%是加工蓝莓果干的最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远红外联合热泵干燥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分布 品质
下载PDF
方便粥的干燥方式优选与风味优化
7
作者 邵雪 牛犇 +4 位作者 房祥军 吴伟杰 吴来春 郜海燕 陈杭君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4-904,共11页
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方便粥品质的影响,对比了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3种方式对方便粥失水率、复水率和收缩率的影响。将红枣、藕粉和木糖醇与方便粥进行复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基于感官评价对其配方进行优化。对... 为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方便粥品质的影响,对比了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3种方式对方便粥失水率、复水率和收缩率的影响。将红枣、藕粉和木糖醇与方便粥进行复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基于感官评价对其配方进行优化。对复水后的方便粥,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结果表明: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得的方便粥的品质优于真空干燥法和热风干燥法。经优化后,方便粥的最佳复配比例为红枣14.8%,藕粉12.9%,木糖醇5.9%,其感官评分为92.09分。从复水后的方便粥中检测出主要风味物质69种,香气以油脂香、果香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便粥 工艺优化 感官评分 复水率 风味
下载PDF
食品基碳量子点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其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韩天奇 任大勇 +4 位作者 牛海月 张程程 刘大群 忻晓庭 章检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13-121,共9页
碳量子点是一种尺寸小于10nm的新型碳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特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用于合成碳量子点的食品主要来自果蔬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及其制品等。一步水热合成法是制备食品基碳量子点最常... 碳量子点是一种尺寸小于10nm的新型碳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特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用于合成碳量子点的食品主要来自果蔬及其制品、乳及乳制品、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及其制品等。一步水热合成法是制备食品基碳量子点最常用的方法。因此,食品基碳量子点相比于化学材料合成的碳量子点具有易于合成、价格低廉、绿色无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并且食品基碳量子点表面通常带有丰富的官能团与杂元素,赋予了碳量子点更优异的抗癌、抗氧化和抗菌等功能活性。目前在生物医学、功能性材料、食品检测等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食品基碳量子点优异的抗氧化、抗菌和光学活性已被添加到食品包装系统中,增强食品包装紫外屏蔽、抗氧化和抗菌等性能。本文综述了以食品为原料的碳量子点制备方法和原料来源,探讨了食品基碳量子点的优势及其生物活性,以及添加食品基碳量子点的活性包装在果蔬等食品保鲜中的应用,为食品碳量子点的绿色制备及其在活性包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基碳量子点 制备 生物活性 食品包装
原文传递
新鲜莲子不同组织涩味成分与关键酶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9
作者 杨银爱 韩延超 +4 位作者 刘瑞玲 陈慧芝 牛犇 郜海燕 陈杭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为探究新鲜莲子不同组织涩味物质的差异及其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研究了莲子种皮、去种皮后莲肉和莲心中可溶性单宁、不溶性单宁和原花青素含量,同时对单宁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合感官评价和电子舌检测,... 为探究新鲜莲子不同组织涩味物质的差异及其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基因,研究了莲子种皮、去种皮后莲肉和莲心中可溶性单宁、不溶性单宁和原花青素含量,同时对单宁合成途径中关键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合感官评价和电子舌检测,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莲子涩味的主要物质为可溶性单宁;蜡熟期莲子中的单宁对其优良风味的形成具有正向作用;花青素还原酶是影响莲子涩味强度的关键酶,SnANR9影响莲子不同组织涩味物质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种皮 莲肉 莲心 涩味
下载PDF
生姜提取物种类、生物学活性及其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郝芮青 张程程 +3 位作者 牛海月 忻晓庭 刘大群 章检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41-351,共11页
生姜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并且广泛使用的“药食同源”植物,含有丰富的多糖、萜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化合物使生姜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神经保护、抗糖尿病等药理特性。本文综述目前对生姜提取物种类和生... 生姜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并且广泛使用的“药食同源”植物,含有丰富的多糖、萜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化合物使生姜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癌、神经保护、抗糖尿病等药理特性。本文综述目前对生姜提取物种类和生物学活性的认识,并讨论生姜在食品包装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对生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引起人们对生姜及其进一步应用的关注,以促进生姜资源的综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 提取物 生物学活性 食品包装 应用
下载PDF
八种酱腌菜生物胺含量检测及形成原因探讨
11
作者 黄润秋 王琴 +6 位作者 骆建忠 张鹏 蒋玉凤 尹礼国 刘大群 汪冬冬 唐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64-170,共7页
生物胺是食品中的潜在风险物质,近年来酱腌菜中的生物胺积累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490份酱腌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酱腌菜的生物胺含量进行测定,并基于Pearson相关性对其中8种典型酱腌菜的生物胺形成原... 生物胺是食品中的潜在风险物质,近年来酱腌菜中的生物胺积累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490份酱腌菜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酱腌菜的生物胺含量进行测定,并基于Pearson相关性对其中8种典型酱腌菜的生物胺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采集酱腌菜的生物胺含量为0~2093.49 mg/kg,其中80.4%的样品生物胺总量<500 mg/kg,13.5%的样品在500~1000 mg/kg,6.1%的样品生物胺含量≥1000 mg/kg。腐胺、酪胺、尸胺、组胺是酱腌菜中的主要生物胺。不同种类酱腌菜因制作工艺不同,生物胺含量差异较大,南充冬菜的生物胺含量最高,平均生物胺含量为(1031.64±509.26)mg/kg;四川工业盐渍菜、东北酸菜、涪陵榨菜次之,平均含量分别为(722.1±406.10)、(572.88±158.13)和(360.72±318.18)mg/kg;四川传统泡菜、资中冬尖、宜宾芽菜、辣白菜的平均生物胺含量均小于500 mg/kg。总酸、pH值、盐度和发酵时间是影响生物胺积累的关键因素,较高酸度的酱腌菜样品生物胺含量更高,盐度低的酱腌菜样品组胺含量高,发酵时间越长的样品中生物胺含量越高。在微生物方面,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和海洋芽孢杆菌属与生物胺含量呈正相关,其中与乳杆菌属的的相关性最显著(P<0.05);德巴利酵母属与组胺呈显著正相关(P<0.05),毕赤酵母属、哈萨克斯坦酵母属、威克汉姆酵母属、东方伊萨酵母属、梗孢酵母属与尸胺、腐胺、酪胺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传统酱腌菜的食品安全评价与生物胺含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腌菜 生物胺 形成原因 乳杆菌属
下载PDF
食品新技术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绿色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郜海燕 吴伟杰 +4 位作者 穆宏磊 房祥军 陈慧芝 杨海龙 陈杭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共12页
我国生鲜农产品总产量逐年递增,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国。为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供应链绿色保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其关键所在之一。本文综述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挑战,重点介绍食品新技术在生鲜农产品... 我国生鲜农产品总产量逐年递增,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国。为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供应链绿色保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其关键所在之一。本文综述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所面临的挑战,重点介绍食品新技术在生鲜农产品的分级、保鲜、包装、溯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未来主要研究方向,旨在为推动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绿色保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 绿色保鲜 新技术 生鲜农产品
下载PDF
油橄榄叶抗氧化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婷 张程程 +3 位作者 吴文俊 章检明 牛海月 刘大群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56-266,共11页
油橄榄叶是油橄榄种植和橄榄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黄酮、裂环烯醚萜、羟基肉桂酸、简单酚和三萜酸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抵抗机体氧化应激的作用。本文对油橄榄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方法、抗... 油橄榄叶是油橄榄种植和橄榄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黄酮、裂环烯醚萜、羟基肉桂酸、简单酚和三萜酸等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抵抗机体氧化应激的作用。本文对油橄榄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方法、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及抗氧化作用机制进行全面综述,并对油橄榄叶提取物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油橄榄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抗氧化成分 提取工艺 抗氧化机制
下载PDF
紫苏醛对杨梅主要致病菌桔青霉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瑞一 吴伟杰 +5 位作者 房祥军 陈杭君 韩延超 牛犇 陈慧芝 郜海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96-203,共8页
紫苏醛是从紫苏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绿色安全的天然抑菌物质,同时也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到食品生产中。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孢子萌发率和菌丝生长抑制实验探究了紫苏醛对杨梅主要致病菌桔青霉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研究桔青霉菌丝形态... 紫苏醛是从紫苏叶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绿色安全的天然抑菌物质,同时也被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到食品生产中。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孢子萌发率和菌丝生长抑制实验探究了紫苏醛对杨梅主要致病菌桔青霉的抑菌效果,并通过研究桔青霉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构、细胞膜损伤机制、膜脂过氧化情况以及官能团变化,探讨桔青霉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紫苏醛对桔青霉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20μL/L;经过120μL/L紫苏醛处理后菌丝生长得到完全抑制,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上升,与未处理组相比,经过90μL/L紫苏醛处理的桔青霉中麦角固醇、总脂质、几丁质水平和线粒体ATP酶活力分别下降了80.00%、81.25%、64.97%和87.40%,破坏了桔青霉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胞膜正常生理功能;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紫苏醛处理后的桔青霉头部扫帚状分生孢子头消失,菌丝出现断裂、消融等现象,同时细胞膜遭到破坏,内容物外泄,细胞内部发生皱缩。与0 h相比,处理5 h时120μL/L紫苏醛处理组的桔青霉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核酸泄漏量分别增加了71.20%、210.93%和117.31%,验证了细胞膜损伤情况;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发现,紫苏醛处理的桔青霉羟基、甲基、芳香族碳骨架、苯环碳骨架等官能团含量下降,内部物质被逐渐消耗。综上,紫苏醛对杨梅主要致病菌桔青霉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膜通透性、干扰能量代谢及破坏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等途径发挥抑菌作用,可作为天然保鲜剂具有一定研究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醛 桔青霉 抑菌效果 抑菌机理
下载PDF
杨梅软糖制备工艺优化及其降血糖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瑞一 陈学锋 +6 位作者 陈杭君 房祥军 刘瑞玲 牛犇 陈慧芝 吴伟杰 郜海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80-89,共10页
为开发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水果软糖制品,本研究以杨梅汁为主要原料,卡拉胶和明胶为凝胶剂,木糖醇为甜味剂,以质构分析和感官得分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且开展了杨梅软糖提取物体外降血糖功效研究,使用UP... 为开发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水果软糖制品,本研究以杨梅汁为主要原料,卡拉胶和明胶为凝胶剂,木糖醇为甜味剂,以质构分析和感官得分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且开展了杨梅软糖提取物体外降血糖功效研究,使用UPLC-MS/MS检测技术对杨梅汁成分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降血糖成分和相关作用通路。结果表明,在100 mL杨梅软糖凝胶溶液体系中,应用响应面法优化出杨梅软糖的配方:用体积分数为89.37%的杨梅汁进行溶胀和定容,明胶添加量为9.90%,卡拉胶添加量为1.41%,木糖醇添加量为30.86%。在此工艺下制得的杨梅软糖感官评分可达87.30分,接近理论值。体外降血糖实验表明4 mg/mL的杨梅软糖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分别达到98.58%和86.89%。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推测3,5-二乙酰坦布林(YM16)、杜鹃黄素(YM17)、覆盆子酮葡萄糖苷(YM1)为杨梅汁中关键降血糖成分,人类癌症通路、PI3K-Akt通路为重要作用通路。通过该工艺制备的软糖弹性好,口感酸甜,且具有一定降血糖功效,可为水果味功能性软糖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软糖 配方优化 响应面 Α-葡萄糖苷酶 Α-淀粉酶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GA-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优化雪梨莲子银耳羹工艺与风味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银爱 牛犇 +2 位作者 陈慧芝 孙培龙 陈杭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95-2407,共13页
为探究雪梨莲子银耳羹的最优工艺,研究了熬煮时间、藕粉添加量、莲子添加量和雪梨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并结合遗传算法优化反向传播(GA-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GA)得出雪梨莲子银耳羹的最优工艺条件,从而建立雪梨莲子银耳羹感官评分... 为探究雪梨莲子银耳羹的最优工艺,研究了熬煮时间、藕粉添加量、莲子添加量和雪梨添加量对感官评分的影响,并结合遗传算法优化反向传播(GA-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GA)得出雪梨莲子银耳羹的最优工艺条件,从而建立雪梨莲子银耳羹感官评分的预测模型,实现雪梨莲子银耳羹工艺的优化,进而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电子舌检测及感官评价以确定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滋味强度。结果表明,熬煮时间、藕粉添加量和莲子添加量对感官评分影响显著,其中熬煮时间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藕粉和莲子添加量,且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较显著;最优工艺条件为熬煮时间20 min,藕粉添加量1.8%,莲子添加量1.2%;雪梨莲子银耳羹主要含有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呈焦糖香的5-羟甲基糠醛含量最高。电子舌检测及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雪梨莲子银耳羹以甜味为主,酸味和鲜味强度较弱且相近,无咸味和苦味。本研究为雪梨莲子银耳羹罐头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梨莲子银耳羹 GA-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工艺 风味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对不同品种鲜莲子滋味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银爱 郜海燕 +1 位作者 牛犇 陈杭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19-326,共8页
为确定不同品种新鲜莲子的特征滋味物质,对‘果莲1号’、‘果莲2号’、‘果莲3号’、‘满天星’的滋味物质进行测定,同时结合电子舌检测技术,通过判别因子分析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区分不同品种莲子滋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为确定不同品种新鲜莲子的特征滋味物质,对‘果莲1号’、‘果莲2号’、‘果莲3号’、‘满天星’的滋味物质进行测定,同时结合电子舌检测技术,通过判别因子分析法(Dynamic factor analysis,DFA)区分不同品种莲子滋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找出特征滋味物质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直链淀粉与其余滋味物质的关联度。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莲子滋味存在差异,其中鲜味区别最大,‘果莲2号’、‘果莲3号’和‘满天星’鲜味高于‘果莲1号’,相当于0.55 mg/m L谷氨酸钠溶液的鲜味强度;直链淀粉、游离氨基酸、类黄酮是区分不同品种莲子的特征滋味物质,其中直链淀粉的VIP得分接近2.0,是最关键的特征滋味物质;直链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和水分含量的关联度较大,超过0.8。综上,不同品种莲子的特征滋味是鲜味,特征滋味物质是直链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电子舌 新鲜莲子 滋味 滋味成分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食品贮藏品质预测中的应用
18
作者 代帅帅 吴伟杰 +4 位作者 牛犇 房祥军 陈慧芝 陈杭君 郜海燕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7-348,共12页
食品贮藏和流通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品质劣变现象。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和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展食品贮运过程中的品质预测研究,对食品品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机器学习在食品贮藏品质预测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的品质... 食品贮藏和流通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品质劣变现象。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和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开展食品贮运过程中的品质预测研究,对食品品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机器学习在食品贮藏品质预测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的品质预测方法及其局限性。重点介绍近年发展快、应用广的集成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以及预测性能评估方法,展望机器学习在食品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开展食品科学的交叉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品质 预测 机器学习 微生物 模型评估
下载PDF
外源诱导及共培养对植物乳杆菌J23合成细菌素Lac-B23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韩天奇 刘伊索 +6 位作者 任大勇 牛海月 张程程 刘大群 忻晓婷 易华西 章检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4-112,共9页
目的 研究外源诱导物及共培养对植物乳杆菌J23合成细菌素Lac-B23的影响,提高细菌素产量。方法 利用双层琼脂牛津杯扩散法测定细菌素活性,通过单因素实验、自诱导和共培养验证实验探究外源诱导物及共培养对细菌素J23产量的影响。结果 当... 目的 研究外源诱导物及共培养对植物乳杆菌J23合成细菌素Lac-B23的影响,提高细菌素产量。方法 利用双层琼脂牛津杯扩散法测定细菌素活性,通过单因素实验、自诱导和共培养验证实验探究外源诱导物及共培养对细菌素J23产量的影响。结果 当初始pH为7、37℃培养12 h,细菌素Lac-B23的产量达到最大值,为2560 AU/mL。甘油和丙酮酸基本不影响细菌素Lac-B23的合成;但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和亮氨酸则能促进细菌素Lac-B23的产量。此外,自我诱导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J23发酵培养基中含有可以诱导细菌素Lac-B23合成的信号分子。一定浓度范围内,植物乳杆菌J23与单增生李斯特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时可以提高细菌素Lac-B23的产量。然而,诱导菌的灭活菌体和无细胞上清液并不能提高细菌Lac-B23的产量。结论 环境诱导因素对细菌素的合成有较大影响。初始pH、发酵温度、培养时间、酪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酰胺和亮氨酸可以作为诱导因子,提高细菌素Lac-B23的产量。此外,共培养诱导分子没有分泌到培养基中,可能需要活的诱导细菌来诱导细菌素Lac-B22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诱导 共培养 植物乳杆菌 细菌素 产量
原文传递
茭白壳提取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严媛 吴伟杰 +5 位作者 郜海燕 房祥军 韩延超 刘瑞玲 牛犇 陈杭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7-105,共9页
本研究通过乙醇浸提、硅胶色谱层析得到茭白壳提取物(Zizania latifolia shell extract,Zlse),探究其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对Zlse预防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实验设置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Z... 本研究通过乙醇浸提、硅胶色谱层析得到茭白壳提取物(Zizania latifolia shell extract,Zlse),探究其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对Zlse预防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实验设置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Zlse低、中、高剂量处理组(Zlse-L组、Zlse-M组、Zlse-H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Zlse组通过灌胃3.5%(质量分数)葡聚糖硫酸钠溶液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阳性对照组和Zlse组分别进行美莎拉嗪和Zlse灌胃处理,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0.5%(质量分数)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胃,每天记录小鼠健康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评分,比较6组小鼠体质量变化率、DAI评分、结肠长度、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组织病理学评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通过GeneCards、OMIM、TTD和DAVID数据库筛选关键靶点及重要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构建“活性成分-靶点-KEGG通路”网络图。结果表明,相较于模型组,Zlse组体质量降低趋势显著减缓(P<0.05),各组结肠长度有所恢复,结肠损伤减轻,此外,Zlse组血清中各促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肠组织MPO活力显著降低(P<0.05),SOD活力显著升高(P<0.05);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8个活性成分、77个交集靶点和119条KEGG通路,关键活性成分为小麦黄素及小麦黄素-4’-O-丁香醇醚,其中重要通路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受体激活和活性氧积累等,与动物实验结果相印证。结果表明Zlse能够通过抑制促炎症因子的释放,调控结肠抗氧化防御能力,预防葡聚糖硫酸钠盐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且其功效与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壳 网络药理学 小麦黄素 溃疡性结肠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