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粮食作物早发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代帅军 张运波 黄礼英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作物早发是指在多种环境下种子快速一致的发芽和良好健壮的苗期建成。早发不仅有利于作物对光照、养分、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增强其与杂草的竞争能力,促进叶面积发育,提高作物生长速率和发育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本... 作物早发是指在多种环境下种子快速一致的发芽和良好健壮的苗期建成。早发不仅有利于作物对光照、养分、水等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增强其与杂草的竞争能力,促进叶面积发育,提高作物生长速率和发育速率,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本文总结了作物早发的概念及评价指标、早发的鉴定及其机制、早发的作用以及促进早发的措施,以期为早发品种的培育和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 种子发芽 苗期建成 评价指标 遗传机制 粮食作物 水稻
下载PDF
有机肥小分子化促进作物增产增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思远 袁军委 +5 位作者 侯俊 何文祥 蔡亮 吴俊达 刘超 刘翔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5期59-65,共7页
施用化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但过度施用化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施用传统有机肥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但其营养不足、质量不稳定、起效慢等缺点决定了它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有机肥小分子化产品(小分子有机肥,下同)是一种含有多类... 施用化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但过度施用化肥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施用传统有机肥能够减少环境的污染,但其营养不足、质量不稳定、起效慢等缺点决定了它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有机肥小分子化产品(小分子有机肥,下同)是一种含有多类小分子有机物的肥料,其能被作物根系直接吸收,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此外,其也能和化肥化学键合,从而实现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化肥减施和农业提质增效的目的。为了研究克服了化肥和有机肥的不足的小分子有机肥,归纳了小分子有机肥的种类,阐述其在不同作物上的施用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探讨了小分子有机肥的主要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有机肥小分子化 生产工艺 新型肥料 土壤微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表达
3
作者 葛仕杰 刘怡德 +4 位作者 张华东 宁强 朱展望 王书平 刘易科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6,共12页
【目的】通过对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及表达分析,分析其在小麦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为明确小麦PDIL基因家族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禾本科作物大... 【目的】通过对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DIL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及表达分析,分析其在小麦不同器官和不同发育时期以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为明确小麦PDIL基因家族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模式植物拟南芥和禾本科作物大麦PDIL基因家族蛋白序列为诱饵,在基因组数据库对小麦PDIL家族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染色体位置及基因结构进行分析,并分析PDILs基因在小麦生长发育、生物及非生物逆境的表达模式。【结果】鉴定得到31个小麦PDIL基因家族成员均为亲水蛋白,其中26个为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小麦PDIL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叶绿体中,在内质网和细胞核中也有分布;小麦PDIL基因家族可分为7个进化分支,同一分支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相似或相同,非均匀分布在19个染色体上;小麦PDIL基因家族成员含有多种响应逆境胁迫以及与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赤霉素(GA)、脱落酸(ABA)和生长素(IAA)等5类植物激素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部分基因具有与昼夜节律控制以及种子特性调控相关的元件;转录组数据表明,TaPDIL4-1A、TaPDIL4-1B和TaPDIL4-1D在不同生长时期组织都有较高的表达量;转录组分析和RT-PCR结果显示,TaPDIL4-1B在禾谷镰刀菌侵染后相对表达量升高,TaPDIL1-4A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提高。【结论】31个小麦PDIL基因家族成员在进化过程中具有保守性,不仅参与小麦品质形成,还广泛参与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调控,其中TaPDIL4-1B可能参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调控,TaPDIL1-4A可能参与小麦干旱胁迫的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DIL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生物胁迫 非生物胁迫
下载PDF
番茄褪绿病毒外壳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4
作者 伍维兰 聂三妹 +5 位作者 张坤 鲁洲 李战彪 季英华 郭灵芳 章松柏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97-201,213,共6页
为建立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的快速检测技术,通过RT-PCR技术克隆病毒的主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利用Gateway技术将其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菌株中诱导表达,将纯... 为建立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的快速检测技术,通过RT-PCR技术克隆病毒的主要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利用Gateway技术将其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化至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菌株中诱导表达,将纯化后的CP作为抗原免疫日本大耳兔制备ToCV CP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显示ToCV CP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12 800;Western blot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多克隆抗体有很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ToCV CP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田间ToCV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褪绿病毒(ToCV) 外壳蛋白(CP)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制备
下载PDF
催枯剂敌草快对油菜脱水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5
作者 唐浩蓝 张金盔 +5 位作者 丁晓雨 孙科 程勇 徐劲松 许本波 张学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我国油菜品种抗裂角能力较差,联合机收损失高达20%左右,对油菜收获产量和效率影响严重,已成为当前油菜单产提升的重要障碍。成熟期催枯,可以促进作物成熟一致,以快速收割、减少损失。本研究针对当前获得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的2种敌草快... 我国油菜品种抗裂角能力较差,联合机收损失高达20%左右,对油菜收获产量和效率影响严重,已成为当前油菜单产提升的重要障碍。成熟期催枯,可以促进作物成熟一致,以快速收割、减少损失。本研究针对当前获得农业农村部农药登记的2种敌草快类油菜催枯生长调节剂立收谷和立农收,以中熟半冬性常规油菜品种阳光2009为材料,研究催枯后油菜角果和茎秆的脱水效率以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成熟对照组相比,经立收谷和立农收处理后,角果和茎秆含水量均显著下降。喷施后第5天,角果含水量从45%左右分别下降到9.58%和16.05%,茎秆含水量从55%左右分别下降到37.14%和45.02%,其中立收谷的脱水效率更高且稳定。催枯生长调节剂的喷施适宜时期为成熟中期,在该时期分别喷施立收谷和立农收催枯,比自然成熟后直接联合机械收获的产量分别提高9.69%和4.15%。与人工割晒方式相比,喷施立收谷和立农收后联合机械收获的损失率分别为4.63%和9.45%。但如喷施延迟到成熟晚期,则会导致收获损失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13.80%和15.87%。两种制剂浓度试验表明,9~45 g/hm2立收谷均不会对子代产量造成显著影响,2种高浓度(36 g/hm2和45 g/hm2)立农收会导致子代产量分别显著下降5.76%和8.69%。不同浓度处理后,收获种子品质性状芥酸、油酸、硫苷、水分、发芽势和发芽率等指标变化不显著。鉴于敌草快作为生长调节剂已经获得我国农业农村部和其他国家的农药登记,已有研究也表明其具备较好的安全性,建议生产上可利用敌草快促进油菜成熟期脱水,减少机收损失,提高油菜联合机械收获效率,进一步提高我国油菜单产和生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产量 敌草快 脱水 机收减损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冬油菜产量、品质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6
作者 陈于婷 丁晓雨 +3 位作者 许本波 张学昆 徐劲松 殷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525,共10页
长江中游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主产区,为探明气候变暖下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利用油菜主栽品种华油杂12 (国家油菜区试长江中游组对照品种),在长江中游6个主产区开展10年定点试验,同时记录试验点的气象... 长江中游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菜主产区,为探明气候变暖下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对我国油菜生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利用油菜主栽品种华油杂12 (国家油菜区试长江中游组对照品种),在长江中游6个主产区开展10年定点试验,同时记录试验点的气象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重要生育时期降雨量、气温等气象变化与产量等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年来,长江流域降雨时空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全年平均降雨量显著减少。其中播种期降雨增加且波动较大,苗期、花期和成熟期降雨减少趋势明显,角果期降雨较稳定。近10年来长江流域气温发生明显变化, 6个油菜主产区的全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播种期和冬季苗期气温下降约2℃,抽薹期和成熟期气温年度间波动剧烈,花期气温上升2℃以上。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播种期、花期和角果期降雨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10年间油菜出现3次显著减产,分别减产9.6%、12.8%、6.7%。典型相关分析发现,播种期降雨量和苗期平均气温与单株角果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每角粒数、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播种期和角果期降雨量,及播种期、苗期、抽薹期、花期和角果期平均气温与菌核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针对降雨和气温时空变化趋势,建议生产上提高品种耐渍性和耐迟播能力,改善农田排灌能力,强化菌核病等次生灾害防控,最大程度降低渍涝影响,保障油菜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 降雨量 渍害 气温 农艺性状 气候变暖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下稻虾共作模式氮循环及平衡特征
7
作者 肖大康 龚孝雷 +4 位作者 胡仁 钱嘉潞 侯俊 葛永虎 梅军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1,共9页
探索稻虾共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稻田氮盈余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土壤的活性氮损失,并为水稻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大田试验以稻虾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4种施氮量(N60、N120、N180... 探索稻虾共作模式下氮肥用量对稻田氮盈余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土壤的活性氮损失,并为水稻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支撑。大田试验以稻虾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4种施氮量(N60、N120、N180、N240),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施氮量对共作模式氮表观平衡(氮输入与氮输出量间的氮平衡状态)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虾体系氮输出量占比氮输入量分别为45.9%(2021年)和57.8%(2022年),成虾氮输出量占比氮输入量分别为27.2%(2021年)和32.6%(2022年),大量氮滞留在虾体系中。稻田模式中CK、N60处理表观氮平衡均为负值,N120、N180、N240处理表观氮平衡均为正值,其中N240处理氮盈余量最大,分别达到N 130.4 kg/hm^(2)(2021年)和N 163.1 kg/hm^(2)(2022年)。化肥氮投入量增加有利于土壤(0~60 cm)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含量氮累积量增加,且随土层(0~60 cm)深度增加而降低;2022年土壤不同土层无机氮含量高于2021年。土壤(0~20 cm)中基因型细菌群落AOA、AOB、nirS、nirK、nosZ、narG均随化肥氮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推荐适宜氮肥施用量为N 120~180 kg/hm^(2),稻田表观氮平衡为正数,最大氮盈余量为氮103.5 kg/hm^(2),符合荷兰矿物核算模式和欧盟建议氮盈余量标准(100和80 kg/hm^(2))。长期稻虾共作和增施氮肥有利于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加,扩充土壤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施氮量 氮平衡 氮盈余
下载PDF
我国长江流域不同水稻种植区域氮肥和栽培管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肖大康 丁紫娟 +5 位作者 胡仁 邵迪 马孝卫 李锦涛 侯俊 张卫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18-2029,共12页
【目的】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区域,全面分析该区域氮肥管理水平下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类型、栽培方式等因素对氮肥管理措施的影响,对我国长江流域水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施氮量、基蘖氮肥(基肥和分... 【目的】长江流域是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区域,全面分析该区域氮肥管理水平下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水稻类型、栽培方式等因素对氮肥管理措施的影响,对我国长江流域水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施氮量、基蘖氮肥(基肥和分蘖肥氮之和)、种植区域、水稻品种、栽培模式、种植密度和土壤性质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国内外有关稻田氮肥管理论文56篇,进一步对试验处理和数据进行筛查,共获取有效数据956组。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量化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植株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总氮量和基蘖肥用氮量分别不超过300和18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吸氮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分别超过250和120 kg/hm^(2)则产量没有显著增加。长江流域上游氮肥对产量提升幅度为24.9%,显著低于中游(42.4%)和下游(41.8%)水稻种植区域。水稻品种之间,杂交稻品种较粳稻和籼稻氮肥增加水稻植株吸氮量和产量更具有优势,分别增加12.6%~15.2%和3.5%~5.1%。氮肥对单季稻吸氮量、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提升幅度均显著低于双季稻和水旱轮作,例如单季稻产量增幅29.1%,双季稻和水旱轮作产量增幅分别为46.3%和43.8%。长江流域水稻移栽密度均不宜超过106/hm^(2),在此范围内,适度增加移栽密度能有效提高植株吸氮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在土壤高有机质(>25 g/kg)和速效磷(>20 mg/kg)及低速效氮(<90 mg/kg)和速效钾(<80 mg/kg)土壤中,水稻产量对氮肥响应程度最高,氮肥增产率可达43.3%~48.5%,且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氮、速效钾对水稻产量和吸氮量总贡献率分别达到61.7%和40.2%。氮肥施用量(N)超过250 kg/hm^(2),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稻谷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甚至随施氮量增加而不断降低。【结论】长江流域水稻总施N量不宜超过25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N投入量之和不宜超过120 kg/hm^(2),基糵肥与总氮肥之差应以穗肥补齐。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域水稻栽培管理策略不同,上游应优先选用杂交稻以利用其良好的品种优势,单季稻模式水稻生育周期长的品种可以降低对氮肥的依赖性,否则采用双季稻或水旱轮作制度利于改善土壤,达到减氮、增产增效的目的,中、下游通过双季稻或水旱轮作模式,合理提高移栽密度(不宜超过10^(6)/hm^(2)),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氮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管理 吸氮量 地上部干物质量 产量 整合分析
下载PDF
玉米纹枯病菌中新减毒病毒RsHV4的特征研究
9
作者 王鹏 李笃花 +6 位作者 张绍辉 杨孟宁 安红柳 方守国 邓清超 郭灵芳 章松柏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寻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新的弱毒病毒,为玉米纹枯病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dsRNA技术从玉米纹枯病菌菌株ZYFG11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RsHV4(Rhizoctonia solani hypovirus4),通过基因组克隆、系统发育分析、菌株生长特... 寻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新的弱毒病毒,为玉米纹枯病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dsRNA技术从玉米纹枯病菌菌株ZYFG11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RsHV4(Rhizoctonia solani hypovirus4),通过基因组克隆、系统发育分析、菌株生长特性测定及致病性测定等试验,对新病毒RsHV4的分类地位、减毒活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sHV4的基因组全长为18702 nt,编码一个含554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系统发育分析显示,RsHV4与减毒病毒科(Hypoviridae)θ-减毒病毒属(Thetahypovirus)病毒聚为一支,其编码的蛋白质与该属的Sclerotium rolfsii hypovirus 1编码的蛋白质同源性最高,为59.46%;立枯丝核菌正常菌株JSJH6与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50cm/d和0.41 cm/d,菌核大量形成的时间分别为培养5 d和7 d,培养10 d时50颗最大菌核的总质量分别为0.27 g和0.11 g,显示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减慢、菌核形成时间延迟、菌核体积和质量变小;接种到玉米植株2周后,接种含毒菌株ZYFG11的玉米植株第2叶鞘病斑面积占30%、第3叶鞘病斑面积占10%,接种无毒菌株JSJH6的植株第2叶鞘和第3叶鞘病斑面积达100%,说明含毒菌株ZYFG11的致病力显著降低。综上,在玉米纹枯病菌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减毒病毒RsHV4,能够影响寄主真菌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力,为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提供了潜在的病毒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真菌病毒 减毒病毒科 立枯丝核菌减毒病毒4 致病力 玉米
下载PDF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10
作者 宋健 熊亚俊 +21 位作者 陈伊洁 徐瑞新 刘康林 郭庆元 洪慧龙 高华伟 谷勇哲 张丽娟 郭勇 阎哲 刘章雄 关荣霞 李英慧 王晓波 郭兵福 孙如建 闫龙 王好让 姬月梅 常汝镇 王俊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75,共20页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1个主要位点qFC13-1与花色显著关联,该位点与W1位点重合;定位到12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其中9个位点为3种以上方法共定位,3个位点为2种方法共定位,包括4个已知位点和8个新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NAM群体适于进行大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为大豆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NAM群体 花色 种皮色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毛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艳涛 刘昌燕 +4 位作者 韩雪松 李莉 孙龙清 陈宏伟 沙爱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9-1039,共11页
为了解不同毛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和群体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选用212对SSR标记对来自于中国(包括台湾地区、湖北、江西、江苏、辽宁、安徽)和日本的84份毛豆种质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根据Nei’s遗传距离和非加权配对法(UPGMA)进行聚类分... 为了解不同毛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和群体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选用212对SSR标记对来自于中国(包括台湾地区、湖北、江西、江苏、辽宁、安徽)和日本的84份毛豆种质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根据Nei’s遗传距离和非加权配对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以structure软件的混合模型聚类法推断材料构成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SSR引物在群体材料中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为1-6个,平均每对引物为2.08个;有效等位基因1~3.74之间,平均为1.6个;基因多样性平均值为0.29,PIC平均值为0.24。聚类分析将84份材料分为4个组群,主成分分析的二维和三维主坐标分析图验证了聚类分析结果。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当K=4时,ΔK出现明显的峰值,说明最佳群体组群数为4个,该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也基本一致;84份材料中有74份Q值大于0.7,说明该群体毛豆种质资源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遗传背景单一。因此,需重视对遗传背景差异大、亲缘关系远的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种质材料共享和交流,促进毛豆育种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豆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分析 群体结构分析
下载PDF
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补光对水稻机插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义卓 向镜 +7 位作者 叶天承 孙凯旋 陈惠哲 张玉屏 张义凯 王亚梁 王志刚 张运波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2,共5页
以甬优12和扬两优6号作为试验材料,育秧期间采用纯蓝LED光源、纯红LED光源及红蓝光质各50%配比光源补光,以自然光下育秧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质配比LED光源补光对水稻机插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补光对水... 以甬优12和扬两优6号作为试验材料,育秧期间采用纯蓝LED光源、纯红LED光源及红蓝光质各50%配比光源补光,以自然光下育秧为对照,研究不同红蓝光质配比LED光源补光对水稻机插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配比的LED光源补光对水稻秧苗生长有显著影响。蓝光能够抑制幼苗株高,提高充实度和根冠比,在培育壮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光处理下的水稻幼苗茎和叶鞘显著伸长,秧苗生长进程加快。此外,参试2个品种经红蓝光处理后的幼苗叶龄显著提高。试验结果探明了使用LED补光处理对水稻幼苗形态的影响,为调控水稻工厂化育秧的光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发光二极管(LED) 秧苗素质 人工补光
下载PDF
桃红颈天牛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超微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伟薇 谢广林 王文凯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1-295,共15页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 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利用ImageJ软件测量,观察并获取了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雌雄成虫触角、口器及跗节感器的长度、数量和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雌雄成虫触角均发现有感器类型5型17亚型,即刺形感器8亚型、锥形感器5亚型、毛形感器2亚型、耳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口器均分布有感器类型6型10亚型,即刺形感器2亚型、锥形感器4亚型、毛形感器、钟形感器、板形感器以及B9hm氏鬃毛各1亚型。雌雄成虫跗节表面均有感器类型3型6亚型,即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以及毛形感器1亚型,且雌雄虫间各部位感器无性二型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颈天牛 触角 口器 跗节 感器
下载PDF
增密减氮栽培对杂交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子琛 尚李岩 +6 位作者 叶佳雨 盛添 李瑞杰 邓俊 田小海 张运波 黄礼英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4-203,共10页
以4个杂交籼稻品种(Y两优900、两优培九、珞优10号和川优6203)为材料,在0(N1)、90(N2)和180 kg/hm^(2)N(N3)3个氮肥及22.2(D1)和33.3株/m~2(D2)2个种植密度处理下进行大田试验,以此研究增密减氮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 以4个杂交籼稻品种(Y两优900、两优培九、珞优10号和川优6203)为材料,在0(N1)、90(N2)和180 kg/hm^(2)N(N3)3个氮肥及22.2(D1)和33.3株/m~2(D2)2个种植密度处理下进行大田试验,以此研究增密减氮栽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珞优10号和川优6203在增密减氮栽培(N2D2)下的产量较正常氮正常密度(N3D1)处理分别增加10.0%、9.2%和7.6%,而Y两优900在2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N2D2处理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整精米率降低15.3%;但改善了外观品质,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分别降低26.9%和9.7%;同时还使直链淀粉和总蛋白含量分别降低6.2%和21.9%。此外,N2D2处理提高了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综上,增密减氮栽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和年际间差异,整体上表现为在稳定产量的同时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显著提高了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但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和营养品质。因此,增密减氮栽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同丰产和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种植密度 稻米品质 杂交籼稻 产量
原文传递
14-羟基芸苔素甾醇生长调节剂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永强 张金盔 +4 位作者 徐劲松 丁晓雨 程勇 许本波 张学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4-1454,共11页
[目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相比其他芸苔素甾醇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提高50%以上,探明14-羟基芸苔素甾醇对油菜种子和包衣药剂的影响,对建立高效新型油菜种子处理技术,促进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以14-羟基芸苔素甾... [目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相比其他芸苔素甾醇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提高50%以上,探明14-羟基芸苔素甾醇对油菜种子和包衣药剂的影响,对建立高效新型油菜种子处理技术,促进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以14-羟基芸苔素甾醇调节剂与包衣杀虫剂处理甘蓝型中熟冬油菜品种(阳光2009)和短生育期早熟品种(阳光131)种子,调查种子发芽、苗期生长量、产量和抗虫性等性状,分析不同环境、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之间的互作效应。[结果]14-羟基芸苔素甾醇调节剂处理种子后,在不同主产区,不同品种油菜受不同拌种处理的影响不一致,早熟油菜发芽受拌种处理影响不显著,而中熟油菜呈极显著差异。0.0075 mg·L^(-1)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比芸苔素内酯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0.015 mg·L^(-1)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与芸苔素内酯差异不显著,0.0075和0.015 mg·L^(-1)的芸苔素内酯分别平均增产5.19%和8.15%,0.0075和0.015 mg·L^(-1)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分别平均增产11.98%和5.50%。14-羟基芸苔素甾醇调节剂与噻虫胺(种卫士)和噻虫嗪(苗得意)等包衣剂复配对油菜苗期生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独立使用种卫士和苗得意分别增产4.7%和4.6%,0.0075和0.015 mg·L^(-1)的14-羟基芸苔素甾醇与种卫士复配分别增产6.8%和3.3%,与苗得意复配分别增产3.5%和8.2%。抗虫性试验表明,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会影响噻虫嗪类种衣剂的防虫效果。[结论]14-羟基芸苔素甾醇调节剂拌种对早期油菜生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油菜生长速度和产量。为适应不同产区、品种的互作效应,需要针对性地利用调节剂优化种子处理技术,推动我国油菜产量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种子处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 14-羟基芸苔素甾醇 生长 抗虫性 产量
下载PDF
氮密互作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竹 周宾寒 +7 位作者 吴翠翠 丁富功 Bimpong Daniel 孙吉 宋祯祯 方正武 张迎新 王书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23-27,共5页
为研究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长麦8号为试材,设计大田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120kg/hm^(2)(N1)、180kg/hm^(2)(N2)和300 kg/hm^(2)(N_(3))3个施氮水平以及180万株/hm^(2)(D1)、270万株/hm^(... 为研究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长麦8号为试材,设计大田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120kg/hm^(2)(N1)、180kg/hm^(2)(N2)和300 kg/hm^(2)(N_(3))3个施氮水平以及180万株/hm^(2)(D1)、270万株/hm^(2)(D2)和360万株/hm^(2)(D_(3))3个种植密度,分别调查氮密互作对小麦物候期、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并系统分析氮密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弱筋小麦长麦8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外观性状与品质性状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条件下,实现长麦8号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氮密组合为180kg/hm^(2)施氮量和360万株/hm^(2)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筋小麦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454份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及优异种质筛选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婧 贾宝森 +3 位作者 丁富功 徐锐 薛宇航 方正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3-1142,共10页
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等引发的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区的454份小麦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法鉴定赤霉病抗性,检测Fhb1、Fhb2、Fhb4、Fhb5和QFhs.crc-2DL紧密连锁的... 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等引发的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等地区的454份小麦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法鉴定赤霉病抗性,检测Fhb1、Fhb2、Fhb4、Fhb5和QFhs.crc-2D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其株高、穗长、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筛选。结果表明,454份小麦品种(系)中,7份表现为高抗赤霉病,115份中抗赤霉病,177份中感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同时含4个抗病基因的材料有5份,其中4份达到高抗水平;同时含3个抗病基因的材料有10份,达中抗以上材料有7份;有12份材料仅含有Fhb1,平均病小穗率25.48%;有100份材料仅含QFhs.crc-2DL,平均病小穗率32.24%。同时赤霉病抗性与高秆、穗稀等不良农艺性状连锁。结合农艺性状表现,筛选出生选4号、襄麦35、宁麦19等26份农艺性状优良兼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赤霉病遗传育种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农艺性状 标记检测
下载PDF
氮钾肥互作对杂交稻产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昕 邓俊 +5 位作者 尚李岩 盛添 叶佳雨 刘子琛 黄礼英 张运波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3,共8页
以籼型杂交稻(Y两优900和荃优华占)为供试材料,设置90(N1)、120(N2)和180(N3)kg/hm^(2)3个氮肥量和120(K1)、160(K2)和210(K3)kg/hm^(2)3个钾肥量处理,研究氮钾肥互作对杂交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互... 以籼型杂交稻(Y两优900和荃优华占)为供试材料,设置90(N1)、120(N2)和180(N3)kg/hm^(2)3个氮肥量和120(K1)、160(K2)和210(K3)kg/hm^(2)3个钾肥量处理,研究氮钾肥互作对杂交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和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互作效应显著,Y两优900和荃优华占在N2K3和N3K3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到9.33和9.66 t/hm^(2)。分析产量构成发现,在低氮水平下,增施钾肥对结实率影响显著,其中K2较K1处理提高了3.2%,而K3较K1处理提高了5.6%;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增施钾肥对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均有显著影响。此外,增施钾肥提高了2个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冠层光截获率、拦截辐射量和辐射利用效率,相关分析表明,以上指标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适量增钾减氮栽培有利于改善杂交稻的光合辐射利用率,从而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结实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产量 氮肥 钾肥 辐射利用率
原文传递
辣椒脉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
19
作者 姜军 李熙全 +7 位作者 代飞 张福强 鲁洲 汪汉成 史彩华 方守国 章松柏 潘首慧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8,共6页
【目的】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是茄科植物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也是口岸检疫的对象。本研究旨在制备特异性强的ChiVMV外壳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用于田间病株的检测。【方法】通过RT-PCR方法扩增ChiVM... 【目的】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是茄科植物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也是口岸检疫的对象。本研究旨在制备特异性强的ChiVMV外壳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并用于田间病株的检测。【方法】通过RT-PCR方法扩增ChiVMV贵州烟草分离物外壳蛋白基因的全长(861 bp)和部分片段(396 bp),分别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后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层析分离和透析纯化后免疫大耳兔制备多克隆抗体,最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抗体效价和特异性。【结果】成功制备了ChiVMV外壳蛋白的两种多克隆抗体antiCP^(1-287aa)、antiCP^(1-132aa),抗体效价分别为1∶6400、1∶12800;两种抗体antiCP^(1-287aa)、antiCP^(1-132aa)均能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抗原;田间病株的间接ELISA检测显示,antiCP^(1-132aa)能特异性检测ChiVMV病株,未能检测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病株,而antiCP^(1-287aa)无法区分这两种病株。【结论】多克隆抗体antiCP^(1-132aa)的特异性较强,可用于ChiVMV田间病株的检测,也为ChiVMV外壳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脉斑驳病毒 外壳蛋白 原核表达 层析纯化 多克隆抗体
下载PDF
种植绿肥对我国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整合分析
20
作者 李炫 肖大康 +7 位作者 胡洋 胡仁 李锦涛 侯俊 韩天富 曹玉贤 年介响 张卫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共10页
为探究种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水稻增产稳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了收集,建立了362组包含种植绿肥(GM)和冬闲田(FFP)处理下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绿肥... 为探究种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水稻增产稳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了收集,建立了362组包含种植绿肥(GM)和冬闲田(FFP)处理下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数据库。采用整合分析的方法,定量绿肥在不同地区、水稻种植模式、土壤性质、氮肥用量、绿肥种类下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提升幅度,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影响绿肥效应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地区下,GM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在南方稻区最大(21.17%)。在不同水稻种植模式下,GM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提升幅度均表现为双季稻>单季稻;土壤全氮含量≤1.5 g/kg、有机质含量≤20 g/kg时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高;当GM处理的施氮量≤150 kg/hm^(2)时对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幅度均较高,分别为12.47%和22.36%,但是随着施氮量的逐渐增加,GM处理的增产幅度下降。不同绿肥种类下,GM处理对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幅度有所差异,在产量提升方面,豆科绿肥(12.47%)>非豆科绿肥(7.22%)>混合绿肥(6.32%);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方面混合绿肥(12.69%)>非豆科绿肥(10.93%)>豆科绿肥(9.37%)。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控因素方面GM处理对水稻增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施氮量和有效磷含量(贡献率分别为18%、16%和15%)的影响,而GM提高有机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区、速效钾和速效氮含量(贡献率分别为14%、12%和11%)。因此,GM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尤其是在低肥力的土壤状况下GM处理对产量的提升幅度较好,GM与化肥配合使用能促进水稻增产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但GM的施氮量不宜超过150kg/hm^(2),水稻和绿肥轮作长江流域稻区推荐豆科绿肥,而在南方稻区进行混合绿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水稻 产量 土壤肥力 整合分析 随机森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