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寡糖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
作者 杨莹 樊丽 +2 位作者 杨志超 曹鑫博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8期83-89,共7页
本研究综合评估了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的制备技术,并深入分析了COS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作物品质提升及病虫害管理的影响,旨在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实验研究发现,COS和微生物代谢产物... 本研究综合评估了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的制备技术,并深入分析了COS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作物品质提升及病虫害管理的影响,旨在增强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实验研究发现,COS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在提高农业产量和维持环境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由自然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气候和生态系统变化对粮食安全构成的挑战,我们提出未来开展关于COS等有机纳米颗粒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活性的深入研究,并强调加强发展新兴肥料研究的必要性,以期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微生物代谢产物 应用 生物防治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作物品质 病虫害管理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植物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
2
作者 王立禹 杨峰山 +3 位作者 付海燕 葛志坚 苑明睿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63-68,共6页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在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共同维持着全球的碳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功能。首先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植物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在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共同维持着全球的碳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功能。首先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的碳循环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植物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体现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植物凋落物的分解、植物地上部分分泌物的分泌和植物所产生的根际效应。其中植物所产生的根际效应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又体现在植物根系分泌物的分泌以及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共生。最后又将植物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途径进行了总结。通过综述植物对土壤微生物介导碳循环的影响,可以深化对土壤碳循环的理解,为未来的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碳循环 植物 土壤碳循环 根际效应
原文传递
草甘膦概况及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葛志坚 杨峰山 +2 位作者 李昆 付海燕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3期68-74,共7页
草甘膦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因其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种化学物质的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简述了草甘膦作用机理和毒性等概况,阐明草甘膦对水环境的危害主要在影响水质、水生... 草甘膦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因其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这种化学物质的使用也给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研究简述了草甘膦作用机理和毒性等概况,阐明草甘膦对水环境的危害主要在影响水质、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土壤的危害主要体现在破坏土壤微生物生态、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土壤酶活性。介绍了生物降解的草甘膦污染土壤修复方式的研究进展,草甘膦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运用微生物降解手段。相比于吸附、光解等非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更环保更高效且更具有前景。最后对草甘膦污染土壤修复的微生物降解方式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草甘膦微生物降解技术在草甘膦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草甘膦 污染土壤 微生物降解 土壤修复
原文传递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装策略在改良盐碱化土壤中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李硕 吴振超 +1 位作者 康杰 葛菁萍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505-512,共8页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威胁到粮食安全和土壤生产力,已成为制约农林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障碍之一。因此,改善盐碱化土壤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不断探索盐碱地的改良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生物...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难题,威胁到粮食安全和土壤生产力,已成为制约农林业发展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障碍之一。因此,改善盐碱化土壤成为人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不断探索盐碱地的改良方法并取得一定成效,生物改良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成为盐碱地改良的优选方法。植被种植是生物改良的常用手段,而微生物的添加则能助力植物更好地改善盐碱化土壤并促进其生长发育。本综述总结了传统盐碱地所带来的危害及其改良方案,同时分析了微生物的耐盐碱机制,探讨了微生物协助植物应对盐碱胁迫的机制,并特别强调了微生物群落组装在盐碱化土壤改良中的关键作用。本文整合了相关研究和机制,旨在为盐碱地治理措施的优化和改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胁迫 生物改良 微生物 耐盐碱机制 微生物群落组装
下载PDF
微生物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发酵产乳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杜仁鹏 穆立蔷 +4 位作者 葛菁萍 王琪 王瑶 杨睿睿 赵丹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8期44-49,共6页
为了降低乳酸发酵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乳酸发酵的工业适应性,以农业有机废物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乳酸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介绍发酵产乳酸的微生物类群及代谢途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微生物利用... 为了降低乳酸发酵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乳酸发酵的工业适应性,以农业有机废物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乳酸克服了传统方法的弊端,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介绍发酵产乳酸的微生物类群及代谢途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微生物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发酵产乳酸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乳酸的发酵、提取和纯化工艺。最后,从开发微生物种质资源、优化发酵和提纯工艺、扩大资源利用3个层面,展望了微生物利用农业有机废物发酵产乳酸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 发酵 微生物 农业 有机废物
下载PDF
基于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6
作者 丛添玥 邢翔宇 +2 位作者 尤梦瑶 程丽 郑春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56-62,共7页
基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对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Alternaria alternate)发酵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和分离。采用牛津杯法对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发酵液抑菌活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DPPH法对其发酵液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 基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对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Alternaria alternate)发酵液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和分离。采用牛津杯法对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发酵液抑菌活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DPPH法对其发酵液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对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后,以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及重结晶等方法对内生真菌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发酵液具有较好的抑菌及抗氧化活性,从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发酵液中分离得到7个次生代谢产物,分别为:槲皮素(A)、山奈酚(B)、木犀草素(C)、肉桂酸(D)、阿魏酸(E)、芹菜素(F)及金丝桃苷(G)。工业大麻内生真菌HMY07能够产生多种黄酮类次生代谢产物,是一株具有深入开发应用价值的内生真菌,且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内生真菌 ALTERNARIA ALTERNATA HMY07 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
原文传递
细胞外囊泡在农业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姚卫格 樊丽 +2 位作者 孙蕊 康杰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88-93,共6页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的小泡,其成分与细胞膜高度相似性。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都能分泌囊泡,而细菌产生的囊泡被称为细菌源性囊泡。囊泡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了解囊...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基质的小泡,其成分与细胞膜高度相似性。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都能分泌囊泡,而细菌产生的囊泡被称为细菌源性囊泡。囊泡在农业和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了解囊泡在环境保护领域起到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囊泡的种类及组成,提取方式,产生、分泌与调控机制及其在降解土壤中农药废弃物方面的作用,深入分析了囊泡在细菌之间和病原菌与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展望了囊泡在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应深入理解囊泡功能,并研究囊泡在生态系统范畴的作用,利用囊泡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细菌源性囊泡 农业与环境保护 农药降解 提取方式 产生、分泌与调控机制 生态
原文传递
微生物胞外多糖在环境中的应用
8
作者 杨义 赵守祺 +2 位作者 葛菁萍 宋刚 杜仁鹏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66-74,共9页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吸附性强、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重要特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多种用途。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有关微生物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 微生物胞外多糖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吸附性强、抗炎、抗氧化和抗病毒等重要特性,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多种用途。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有关微生物胞外多糖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胞外多糖在环境保护上的报道较少。为了阐明微生物胞外多糖构效关系,拓展其应用范围,综述了微生物胞外多糖的单糖组成、分子量、官能团、糖苷键、表面形态对其功能的影响,并归纳了微生物胞外多糖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抗生素消除等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在应用。由于微生物胞外多糖产量和生物活性较低,限制其广泛的工业化应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结构修饰和优化发酵条件等手段有望提高微生物胞外多糖的产量,促进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胞外多糖 构效关系 生物修复 环境保护 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galP过表达解除底盘微生物碳抑制效应以提升2,3-BD发酵产率
9
作者 唐璇 毛亮阳 +2 位作者 李娜 杨彤 葛菁萍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中英俄文)》 2024年第4期96-105,2,共11页
为提高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有效利用混合碳源的能力及完善ptsG基因缺失对葡萄糖利用的不足,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拟进行过表达半乳糖透性酶基因(galP)的方式,形成可高产2,3-丁二醇(2,3-butanediol,简称2,3-BD)的菌株。... 为提高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有效利用混合碳源的能力及完善ptsG基因缺失对葡萄糖利用的不足,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拟进行过表达半乳糖透性酶基因(galP)的方式,形成可高产2,3-丁二醇(2,3-butanediol,简称2,3-BD)的菌株。结果表明,galP得到成功克隆并过表达在K.pneumoniae HD79-N(ΔptsG)菌株后,获得具有既减弱了碳分解代谢抑制(Carbon catabolite repression, CCR)效应,又能够同步利用葡萄糖与木糖生产2,3-BD且终产量达13.15±0.66 g·L^(-1)的工程菌株K.pneumoniae HD79-A。该菌株相较于底盘微生物,2,3-BD终产量提高了34.05%,葡萄糖利用率(1.104 g·L^(-1)·h^(-1))提高了105.59%,总糖消耗量(70.76 g·L^(-1))增加了9.60%。同时,K.pneumoniae HD79-A菌株的生产强度、糖醇转化率以及单位细胞的转化效率分别是K.pneumoniae HD79-N菌株的1.34倍、1.22倍和1.04倍。试验证实了过表达galP能够对菌株K.pneumoniae HD79-N(ΔptsG)进行双重调节,为在混合碳源情况下利用功能性工程菌株高效生产2,3-BD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丁二醇 过表达 酶基因(galP) 肺炎克雷伯氏菌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对刺五加叶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的影响
10
作者 姜坤 李玉国 +4 位作者 张道志 徐恒伟 冯丹萍 孟小茜 郑春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期145-151,共7页
旨在高效生产刺五加叶中黄酮类成分。分别采用乳酸杆菌及酿酒酵母发酵刺五加叶,以金丝桃苷及槲皮素为指标,采用HPLC法,观察其发酵后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刺五加叶发酵样品中黄酮成分采用D101大孔树脂柱及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 旨在高效生产刺五加叶中黄酮类成分。分别采用乳酸杆菌及酿酒酵母发酵刺五加叶,以金丝桃苷及槲皮素为指标,采用HPLC法,观察其发酵后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刺五加叶发酵样品中黄酮成分采用D101大孔树脂柱及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结果表明,经乳酸杆菌发酵后,刺五加叶中金丝桃苷含量显著降低,由4.00±0.15(mg/g)降低到1.71±0.09(mg/g),槲皮素含量显著增加,由0.03±0.33(mg/g)增加到0.437±0.15(mg/g);经酿酒酵母发酵后,其金丝桃苷及槲皮素含量均显著增加,金丝桃苷含量由4.00±0.15(mg/g)增加到5.97±0.48(mg/g),槲皮素含量由由0.03±0.33(mg/g)增加到1.40±0.65(mg/g)。经柱色谱分离,从刺五加叶发酵样品中分离得到了金丝桃苷及槲皮素。研究结果可为采用酿酒酵母发酵刺五加叶定向高产金丝桃苷及槲皮素及探讨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 刺五加叶 黄酮类成分 金丝桃苷 槲皮素
原文传递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研究进展:聚焦细菌趋化性机制与应用
11
作者 刘远彤 石悦琪 +2 位作者 敖国旭 王兆轩 孙珊珊 《中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1期55-63,共9页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浓度高达几千微克每千克,已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目...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浓度高达几千微克每千克,已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目前,生物修复已被证明具有清洁、可持续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PAHs污染的土壤修复中。重要的是,细菌趋化性机制可使得更多的PAHs降解菌主动地移向目标污染物,从而提高微生物对PAHs的生物利用度。因此,本文综述了细菌趋化性如何提高PAHs生物利用性的降解机制,并对未来PAHs微生物降解研究方向从理论和应用方面提出建议,为继续探究细菌趋化性在PAHs降解机制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生物强化 细菌趋化性 土壤环境修复 趋化机制
原文传递
有机磷类农药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魏语宁 刘春光 +4 位作者 付海燕 吴桐 宋福强 马玉堃 杨峰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2期131-137,共7页
有机磷类农药是目前化学防治常用种类之一,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日趋严重,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该类农药污染的修复治理方法。本文在总结有机磷类农药应用现状及微生物降解机制基础上,详细汇总... 有机磷类农药是目前化学防治常用种类之一,过量施用导致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日趋严重,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该类农药污染的修复治理方法。本文在总结有机磷类农药应用现状及微生物降解机制基础上,详细汇总了有机磷类农药降解微生物种类,总结了功能微生物对有机磷类农药的降解谱,并展望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农药修复应用前景,以期为该类研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类农药 土壤污染 生物降解 微生物修复
原文传递
微生物多糖在酸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庆申 许艳玲 +1 位作者 马华美 李梦洋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11-217,共7页
微生物多糖主要是由细菌、酵母等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而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将不同来源的微生物多糖添加到酸奶中,可充分发挥多糖对酸奶功能的强化作用。该文首先介绍添加到... 微生物多糖主要是由细菌、酵母等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因其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而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将不同来源的微生物多糖添加到酸奶中,可充分发挥多糖对酸奶功能的强化作用。该文首先介绍添加到酸奶中的微生物多糖的来源、结构及功能特性,然后就不同的微生物多糖添加到酸奶后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进行综述,最后展望微生物多糖在酸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多糖 功能特性 强化酸奶 品质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连作对土壤微生物菌群影响及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子欣 蔡柏岩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13,共7页
连作可短时间内带来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但长期连作会加速土壤退化,导致作物减产和病害率增高,破坏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不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中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及植物间维... 连作可短时间内带来经济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但长期连作会加速土壤退化,导致作物减产和病害率增高,破坏土壤微生物结构平衡,不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土壤生态系统中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及植物间维持着相对平衡。微生物群落结构直接指示整个土壤生态系统的转化方向。通过总结前人在连作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及其修复连作土壤障碍方面的研究结果,探讨修复方式的利弊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连作障碍土壤修复和植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为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平衡、保证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失衡 有益微生物 有害微生物 土壤健康 修复技术叠加
原文传递
水稻田除草剂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峰山 杨思源 +4 位作者 孙丛 张希 王颜波 付海燕 刘春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6期123-129,共7页
为了解决水稻田除草剂残留对土壤和后茬敏感作物药害等问题,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综述了微生物降解除草剂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分析了施用二氯喹啉酸、苯噻草胺、磺酰脲类以及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药害、总结了降解微生... 为了解决水稻田除草剂残留对土壤和后茬敏感作物药害等问题,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综述了微生物降解除草剂的途径和影响因素、分析了施用二氯喹啉酸、苯噻草胺、磺酰脲类以及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的药害、总结了降解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微生物修复污染的土壤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微生物修复除草剂污染的土壤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微生物 降解 修复
原文传递
微生物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昊博 接伟光 +1 位作者 林厚泽 乔巍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8,共6页
综述了微生物降解大豆农药残留的微生物种类、影响因素和机理,为提高大豆产量、降低农药残留危害、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豆 农药残留 微生物降解 降解机理
下载PDF
微生物levan果聚糖及其益生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姜静 刘丽娜 +1 位作者 张鑫 赵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343-349,共7页
Levan果聚糖是一种主要以β-(2,6)糖苷键作为主链,少量β-(2,1)糖苷键作为支链的天然同型多糖。自然界中果聚糖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果聚糖蔗糖酶催化蔗糖聚合而成。由于levan具备很多重要的生物学性能,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等,从而在... Levan果聚糖是一种主要以β-(2,6)糖苷键作为主链,少量β-(2,1)糖苷键作为支链的天然同型多糖。自然界中果聚糖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果聚糖蔗糖酶催化蔗糖聚合而成。由于levan具备很多重要的生物学性能,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等,从而在生物医学、食品和制药等领域的开发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介绍了levan的性质以及levan利用果聚糖蔗糖酶催化的生物合成途径,对包括促进益生菌增殖、抑制有害菌生长、激活免疫因子、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以及抗氧化的益生功能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目前levan存在的挑战,为后续levan潜在的商业化价值提供科研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聚糖 果聚糖蔗糖酶 生物合成 益生功能
下载PDF
微生物阿魏酸酯酶性质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双双 赵辉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0年第5期75-80,共6页
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抑菌消炎等生理功能,阿魏酸酯酶可以使阿魏酸甲酯、低聚糖阿魏酸酯等以酯键结合的阿魏酸游离出来,同时将香豆酸等抗氧化活性物质水解释放,在食品及医药等行业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微生物发酵产阿魏酸... 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抑菌消炎等生理功能,阿魏酸酯酶可以使阿魏酸甲酯、低聚糖阿魏酸酯等以酯键结合的阿魏酸游离出来,同时将香豆酸等抗氧化活性物质水解释放,在食品及医药等行业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微生物发酵产阿魏酸酯酶及其理化性质、结构、分类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不同来源的阿魏酸酯酶基因克隆及阿魏酸酯酶在食品和医药等行业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阿魏酸酯酶 外源表达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趋势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翁晓虹 隋心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10期157-164,共8页
客观分析国内外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旨在为从事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forest and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or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or soil fungal d... 客观分析国内外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总结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与薄弱点,旨在为从事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科研工作者与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以“forest and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or soil bacterial diversity or soil fungal diversity)”为检索词,检索时间为2007—2020年,检索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软件采用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工具。研究共检索出文献4266篇,发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位列前3名的研究机构均在中国,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发文量为477篇,占总发文量的11.18%。来自荷兰的第一作者van der Heijden发表的题为《The unseen majority:Soil microbes as drivers of plant diversity and productivity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的论文是被引用最高次数的文献,有较大的影响力。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和微生物学3个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从高频关键词可看出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环境因子碳、氮、有机质与微生物多样性的相互作用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 of Science 森林土壤 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文献计量分析
原文传递
Bt早粳稻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及其外源基因的转移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荣田 高士童 +1 位作者 高祎 刘长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9期56-64,共9页
为了研究种植Bt早粳稻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以及Bt早粳稻中的外源DNA向土壤微生物水平转移情况,以Bt早粳稻各生长发育期田间土壤为试材,用平板菌落计数法、PCR法测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Bt基因等DNA片段等数据。结果显示:在水稻生长发育的... 为了研究种植Bt早粳稻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以及Bt早粳稻中的外源DNA向土壤微生物水平转移情况,以Bt早粳稻各生长发育期田间土壤为试材,用平板菌落计数法、PCR法测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Bt基因等DNA片段等数据。结果显示:在水稻生长发育的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种植Bt早粳稻‘HD1’‘、HD2’‘、HD3’和‘HD4’等品系的田间根际及行间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种植其受体品种对应田间土壤微生物数量相比,均未见显著不同;未发现Bt早粳稻各品系外源DNA片段向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水平转移现象。Bt早粳稻田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普通水稻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中也未见来自于Bt水稻的外源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早粳稻 基因水平转移 PCR 土壤微生物 环境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