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水虻利用有机固废开发新型饲料蛋白与碳减排研发现状和展望
1
作者 张吉斌 余永强 +1 位作者 禹铭洋 张珈 《饲料工业》 CAS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黑水虻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可以处理多种有机固废,收获虫体生物质。黑水虻虫体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在畜禽与水产的饲料中可有效替代鱼粉和豆粕而作为新型饲料蛋白资源。黑水虻幼虫处理有机固废还可以有效减少处理过程中的... 黑水虻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可以处理多种有机固废,收获虫体生物质。黑水虻虫体富含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在畜禽与水产的饲料中可有效替代鱼粉和豆粕而作为新型饲料蛋白资源。黑水虻幼虫处理有机固废还可以有效减少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将更多的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固定在虫体生物质上。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黑水虻转化不同有机固废,及其不同废弃物搭配对黑水虻转化及黑水虻营养的影响;微生物对黑水虻转化有机固废获得黑水虻生物质、蛋白的影响;黑水虻转化有机固废的无害化;黑水虻替代鱼粉和豆粕,是极具潜力的新型“开源”饲料蛋白;黑水虻中功能性蛋白(肽)的开发利用-用于饲料蛋白“节流”;黑水虻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作用;同时对黑水虻未来研究与开发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黑水虻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有机固废 新型饲料蛋白 功能蛋白(肽) 碳减排
下载PDF
靶向G-四链体的抗番茄丛矮病毒卟啉类衍生物的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谢从宝 祝强强 +2 位作者 张涛 宁丽红 位灯国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9-328,352,共11页
植物病毒病给蔬菜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目前蔬菜病毒防控主要采用非药剂措施,广谱抗病毒剂效果有限,需要基于新的药物靶点开发新的病毒抑制剂。G-四链体(G4s)是一种特殊的核酸高级结构,其在病毒基因组中的形成或解链可调节基因的复制、转... 植物病毒病给蔬菜生产带来很大影响,目前蔬菜病毒防控主要采用非药剂措施,广谱抗病毒剂效果有限,需要基于新的药物靶点开发新的病毒抑制剂。G-四链体(G4s)是一种特殊的核酸高级结构,其在病毒基因组中的形成或解链可调节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进而影响病毒增殖。一些可调节G-四链体结构稳定性的小分子呈现出抗病毒活性,使得G-四链体有望成为新的抗病毒药物的靶标。番茄丛矮病毒(tomato bushy stunt virus,TBSV)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植物病毒,有关其基因组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分子机制已研究得较为成熟,是一种研究病毒与寄主互作的模式病毒。揭示TBSV中G-四链体的结构及功能,有望为植物病毒基因中G-四链体的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TBSV基因中鉴定出两条保守的、潜在的G-四链体可形成序列(putative G-quadruplex sequences,PQS)——TBSV-PQS2和TBSV-PQS4;通过紫外、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CD光谱)方法筛选出与TBSV-PQS2和TBSV-PQS4互作的G4配体;通过烟草体内侵染性克隆试验发现,G-四链体配体N-甲基中卟啉IX(NMM)可抑制TBSV病毒的增殖。本研究结果表明,以植物病毒中G-四链体为靶点开发抗植物病毒的生态友好型农药,有望成为控制植物病毒危害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G-四链体 植物病毒 番茄丛矮病毒(TBSV) N-甲基中卟啉IX(NMM)
下载PDF
浅析羊肚菌稳产高产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3
作者 边银丙 《食用菌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和七妹羊肚菌(M.eximia)在我国已经实现商业化栽培,但依然无法稳产高产。笔者明确指出羊肚菌栽培面临的风险,剖析羊肚菌在遗传多样性、性亲和模式与生活史、菌核及菌霜生物学... 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和七妹羊肚菌(M.eximia)在我国已经实现商业化栽培,但依然无法稳产高产。笔者明确指出羊肚菌栽培面临的风险,剖析羊肚菌在遗传多样性、性亲和模式与生活史、菌核及菌霜生物学功能、营养吸收与转运机制、环境作用机制等方面需要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明确羊肚菌在菌种质量管理、栽培场地适宜性评价、生长环境调控、田间精细管理等方面亟待突破的技术难题,阐述羊肚菌稳产高产栽培理论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高产 稳产 科学问题 技术难题
下载PDF
基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Ⅱb亚型重组荧光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林莉莉 张梦迪 +5 位作者 朱琳琳 马海龙 孙琪 何启盖 张梦佳 李文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1649-1660,共12页
2010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Ⅱ型变异毒株的出现,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猪流行性腹泻(PED)的病死率显著增加。疫苗免疫是PED有效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是免疫效果评价和疫苗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然而,在Vero-CC... 2010年以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Ⅱ型变异毒株的出现,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猪流行性腹泻(PED)的病死率显著增加。疫苗免疫是PED有效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水平是免疫效果评价和疫苗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然而,在Vero-CCL81上开展的PEDV经典中和试验中所添加的胰酶会导致试验结果不稳定等问题。本研究拟在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病毒基础上,建立一种能准确评估样品中和抗体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在pUC57载体上克隆插入GⅡb亚型PEDV-GDU株部分ORF1a和ORF1b基因片段与其他结构基因片段,并通过无缝克隆技术将ORF3基因替换为EGFP基因,构建辅助质粒pUC57-PEDV-GDU-dORF3-EGFP,通过RNA定向重组技术拯救重组荧光病毒rPEDV-GDU-dORF3-EGFP。进一步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 blot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比较重组荧光病毒和亲本病毒生物学特性。最终利用重组荧光工具病毒筛选在不添加胰酶的条件下仍能支持PEDV有效增殖的细胞系,并建立中和试验方法。结果表明,成功拯救重组荧光病毒rPEDV-GDU-dORF3-EGFP,且在Vero-CCL81细胞上,重组荧光病毒与亲本病毒呈现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利用该重组荧光病毒筛选到一株亚克隆Huh7.10细胞可支持PEDV在无外源胰酶添加条件下的有效感染与复制。并利用Huh7.10细胞和重组荧光病毒成功建立了PEDV中和试验方法,相关性试验分析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与ELISA抗体检测结果相关性高于PEDV经典中和试验。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EDV-GDU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PED新型疫苗候选毒株的快速制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基于重组荧光病毒在Huh7.10细胞上建立的中和试验方法能更准确地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为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反向遗传学 胰蛋白酶 报告病毒 中和试验
下载PDF
抗大口黑鲈弹状病毒发酵中草药的筛选及其效果评价
5
作者 曾荣博 刘爽 +5 位作者 张玉军 李陈 余艳枝 李元平 肖运才 刘学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79-487,共9页
为筛选出能够对MSRV具有抑制效果的发酵中草药,研究通过MTT法检测8种发酵中草药(L1、L2、L3、L4、L5、X1、X2和ZHS)对EPC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L1、L2、L3、X1、X2和ZHS未对EPC细胞造成明显的损伤和毒性,L4和L5在4 mg/mL时对细胞造成... 为筛选出能够对MSRV具有抑制效果的发酵中草药,研究通过MTT法检测8种发酵中草药(L1、L2、L3、L4、L5、X1、X2和ZHS)对EPC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L1、L2、L3、X1、X2和ZHS未对EPC细胞造成明显的损伤和毒性,L4和L5在4 mg/mL时对细胞造成损害;通过荧光定量PCR法(qRT-PCR)筛选出X1药物(主要成分为板蓝根、鱼腥草、南芪和杏仁)对MSRV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在细胞水平上通过qRT-PCR法发现X1药物能够抑制MSRV的感染;空斑实验结果表明X1药物可以降低约10倍MSRV的病毒滴度。在鱼体水平上设置空白对照组、药物对照组、攻毒组、预防组和治疗组,评价X1药物对MSRV的抗病毒效果,结果表明经X1药物处理后,治疗组可以将大口黑鲈的存活率提高20%;通过qRT-PCR法检测大口黑鲈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表明X1药物显著抑制MSRV在肝脏、脾脏组织中的复制;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X1药物可以抑制MSRV引起的在肝脏、脾脏组织病变。研究为发酵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开发抗MSRV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 发酵中草药 抗病毒 大口黑鲈
下载PDF
有涌现性功能的合成菌群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前景
6
作者 高春辉 杨宁 +6 位作者 王创 侯时季 严建兵 郑金水 李锦 吴尘聊 蔡鹏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4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的复杂生态学功能,这些功能的产生具有涌现性。所谓涌现性,指的是复杂系统中随着系统复杂性增加产生的新特性。有趣的是,虽然涌现性功能源于多物种的共同作用,但是所需物种数量通常较少。这不但为...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具有丰富多样的复杂生态学功能,这些功能的产生具有涌现性。所谓涌现性,指的是复杂系统中随着系统复杂性增加产生的新特性。有趣的是,虽然涌现性功能源于多物种的共同作用,但是所需物种数量通常较少。这不但为利用合成菌群探究涌现性功能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且还为应用合成菌群改造植物菌群提供了抓手。种子菌群作为植物最早的微生物群落,其所包含的微生物具有多样性相对较低的特点。但是,其在植物共生菌群的演化过程中却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受限于种子干燥、贫营养的微生境条件,生物膜是微生物在种子表面和内部存在的主要形式。因此,本文提出以有涌现性功能的合成微生物群落为种子包衣,或可成为在植物微生物组调控中最关键时间节点、最易于开展阶段的有效干预途径。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宿主和菌群角度介绍了调控种子菌群涌现性功能的潜在因素。在智慧农业的场景下,通过与种子芯片技术、无人智能化平台的结合,或可在农田中实现合成菌群的大规模施用和功能动态实时监测,为发掘具有特定功能的合成微生物群落、开展基于种子合成菌群生物膜包衣的应用提供可行途径,进而有望为微生物-作物联合育种技术的发展带来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互作 种子菌群 生物膜 合成微生物群落 涌现性
下载PDF
甘草查尔酮A与三种抗生素联用对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
7
作者 周文惠 包红霞 +3 位作者 王俊豪 黄远玲 王文惠 郝海红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34-345,共12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药单体与抗生素联用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感染小鼠的影响。本试验以甘草查尔酮A(licorice chalcone A,LCA)为代表药物,探究LCA与抗生素联用的体外和体内治疗效果,通过联合药敏试验确定与中药单体... 本研究旨在研究中药单体与抗生素联用对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感染小鼠的影响。本试验以甘草查尔酮A(licorice chalcone A,LCA)为代表药物,探究LCA与抗生素联用的体外和体内治疗效果,通过联合药敏试验确定与中药单体LCA有协同作用的抗生素,测定了产气荚膜梭菌在不同浓度药物作用下的杀菌曲线、溶血试验、滑动试验以及对小鼠的气性坏疽治疗效果,比较不同种抗生素在不同浓度下与LCA联用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克林霉素(clindamycin,CLDM)、四环素(tetracycline,TCN)、替米考星(tilmicosin,TMS)三种抗生素与LCA有协同作用。根据杀菌曲线结果显示,8μg·mL^(-1)LCA和16μg·mL^(-1)TMS几乎可以完全杀灭产气荚膜梭菌;2μg·mL^(-1)LCA与2μg·mL^(-1)TMS联合使用可显著降低细菌的溶血性,溶血几乎完全被抑制(溶血定量为9.08%)。值得注意的是,LCA对细菌的迁移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菌毛介导的运动性,与TMS联用后其促进作用显著提升。动物体内试验结果表明,CLDM单独使用时对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治疗效果显著;TCN和TMS分别与LCA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协同作用(FIC指数为0.375),同时治疗时也表现出较好的增效效果。因此,在治疗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时,TMS与LCA联合作用,可以降低药物使用量并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查尔酮A 产气荚膜梭菌 气性坏疽 替米考星 四环素 克林霉素
下载PDF
针对微量细胞样本进行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组同步快速分离的方法研究
8
作者 胡胜 胡哲 汪方奎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151-154,共4页
开发了一种针对微量细胞样本进行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组同步快速分离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体积分数1%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P-40能够选择性破坏细胞膜而维持细胞核完整性的特征,实现了细胞的轻柔裂解和细胞核完整性的维持;其次通过差速离... 开发了一种针对微量细胞样本进行细胞核和线粒体基因组同步快速分离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体积分数1%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P-40能够选择性破坏细胞膜而维持细胞核完整性的特征,实现了细胞的轻柔裂解和细胞核完整性的维持;其次通过差速离心,实现细胞核(核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的同步分离。经过显微成像观察,核酸蛋白分析仪检测以及PCR分析,实现了从10^(2)到10^(6)个悬浮培养细胞中高质量线粒体基因组的分离纯化。本方法获取的线粒体基因组无核基因组污染,为后续开展线粒体群体遗传分析、线粒体疾病诊断提供了一种高效、快速、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分离纯化 微量细胞 NP40缓冲液
下载PDF
微生物镉解毒机制及微生物-植物互作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杏 王革娇 史凯祥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66-1680,共15页
镉(cadmium,Cd)是引起粮食减产的主要金属之一,具有高溶解性及高迁移性,易被植物吸收和积累。微生物长期在镉胁迫的条件下进化出一系列的镉解毒机制。微生物对镉的解毒包括抑制Cd(Ⅱ)的进入、促进Cd(Ⅱ)的外排,以及将进入胞内的Cd(Ⅱ)... 镉(cadmium,Cd)是引起粮食减产的主要金属之一,具有高溶解性及高迁移性,易被植物吸收和积累。微生物长期在镉胁迫的条件下进化出一系列的镉解毒机制。微生物对镉的解毒包括抑制Cd(Ⅱ)的进入、促进Cd(Ⅱ)的外排,以及将进入胞内的Cd(Ⅱ)进行“扣押”。微生物的Cd(Ⅱ)钝化是通过细胞吸附和胞外沉淀将游离态的Cd(Ⅱ)进行钝化,这类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土壤镉污染治理潜力。本文主要介绍微生物的镉解毒机制、微生物-微生物互作、微生物-植物互作机制及其在镉污染生物修复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镉解毒 镉钝化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植物互作
原文传递
运动营养食品的营养素、功能及酵母蛋白在其中的应用前景
10
作者 尤孝鹏 陈智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2024年第8期366-371,共6页
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使运动营养食品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然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等因素限制了行业的发展。酵母蛋白营养价值高,富含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具有慢消化特性,目前主要作为蛋白质补充剂和肌肉恢复补充剂等应用于... 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使运动营养食品的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然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等因素限制了行业的发展。酵母蛋白营养价值高,富含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具有慢消化特性,目前主要作为蛋白质补充剂和肌肉恢复补充剂等应用于食品加工。酵母蛋白可增强食品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部分替代乳清蛋白,并延长饱腹感,在运动营养食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运动营养食品中常见营养素功能、酵母蛋白营养特性和应用现状入手,对酵母蛋白在运动营养食品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总结,为运动营养食品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营养食品 酵母蛋白 慢消化蛋白 替代蛋白 应用前景
下载PDF
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鲫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
11
作者 易建华 王钦 +6 位作者 王辉 宋庆洋 敖慧玲 曹诗宜 别汉晴 张彦 戴晋军 《中国饲料》 2024年第1期167-172,共6页
为研究酵母培养物对鲫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选用300尾初始体质量为(13.0±0.50)g的鲫鱼幼鱼,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分别饲喂含酵母培养物0%、0.1%、0.3%、0.5... 为研究酵母培养物对鲫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选用300尾初始体质量为(13.0±0.50)g的鲫鱼幼鱼,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分别饲喂含酵母培养物0%、0.1%、0.3%、0.5%的饲料,标记为对照组(CK)、S1组、S3组、S5组,常规饲养8周。结果显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可显著提高鲫鱼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其中S3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6.77%、34.67%和23.93%;三个处理组均能降低鲫鱼幼鱼的饲料系数(P<0.05),其中S3组饲料系数最低,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34.72%;与对照组相比,S5组鲫鱼幼鱼的肝体比和肥满度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31.58%和24.10%,S3组鲫鱼幼鱼的肥满度显著增加20.51%(P<0.05)。与对照组相比,S1组鲫鱼的血清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38.45%(P<0.05)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47.87%(P<0.05),S3组鲫鱼的血清甘油三酯显著降低24.40%(P<0.05)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90.06%(P<0.05),S5组鲫鱼的血清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P<0.05),分别升高19.17%、56.23%、267.42%和58.48%,S5组鲫鱼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35.25%(P<0.05);S3组鲫鱼的血清甘油三酯也显著低于S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3组鲫鱼幼鱼的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显著升高(P<0.05),分别提高398.46%和307.40%,S5组鲫鱼的肠道脂肪酶显著升高267.70%(P<0.05);S3组鲫鱼幼鱼的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显著高于S1组和S2组(P<0.05);S5组鲫鱼的肠道脂肪酶显著高于S1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S3组鲫鱼幼鱼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显著升高(P<0.05),分别提高12.5%、35.77%和11.92%,S1组鲫鱼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显著升高17.06%(P<0.05);S3组鲫鱼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S1组(P<0.05),S5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显著低于S1组(P<0.05)。综上所述,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鲫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有促进作用,并且提高了鲫鱼消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其中0.3%酵母培养物添加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鲫鱼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 消化酶 抗氧化 免疫
下载PDF
蒲公英提取物及其复合酵母培养物对奶牛隐形乳房炎的药效评价
12
作者 彭清洁 蔡大亮 +7 位作者 姜鹏 黄鑫 陈敬帮 周迪 张彦 王苹苹 胡龙飞 戴晋军 《中国饲料》 2024年第5期166-171,共6页
本研究旨在以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为试验对象,评价蒲公英提取物及其复合酵母培养物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试验选取28头同胎次泌乳牛,其中21头患有隐形乳房炎,以体细胞数量为核心指标,采用Excel随机分为A、B、C三个处理组,保证... 本研究旨在以患有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为试验对象,评价蒲公英提取物及其复合酵母培养物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试验选取28头同胎次泌乳牛,其中21头患有隐形乳房炎,以体细胞数量为核心指标,采用Excel随机分为A、B、C三个处理组,保证各组隐性乳房炎患病牛的体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另7头健康奶牛作为阴性对照D组,每组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奶牛。试验开始,试验A、B两组分别在基础TMR日粮中添加蒲公英提取物40 g/(d·头)、(40 g蒲公英提取物+150 g酵母培养物)/(d·头),试验C、D两组饲喂基础TMR日粮,试验周期为11 d,分别在第0、6、11天采集牛奶和血液样本,检测牛奶体细胞数、血常规及乳品质等相关指标,同时记录每头牛泌乳量。结果显示:(1)体细胞数,试验第6天,与阳性对照C组相比,日粮添加蒲公英提取物以及蒲公英提取物复配酵母培养物组,牛乳中体细胞数分别下降63.2%和40.1%,二者体细胞数均达到阴性对照D组正常奶牛水平,其中蒲公英提取物组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而蒲公英提取物复配酵母培养物组表现出下降趋势(0.05<P<0.1)。试验第11天,牛乳中体细胞数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C组相比,日粮添加蒲公英提取物以及蒲公英提取物复配酵母培养物组,牛乳中体细胞数分别下降68.0%和79.85%,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且与阴性对照D组相比分别下降52.48%和70.1%,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乳脂率,在试验第0天和第6天,各组乳脂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第11天,与阳性对照C组相比,日粮添加蒲公英提取物A组乳脂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日粮中添加蒲公英提取物复合酵母培养物B组乳脂率提升25%,表现出上升的趋势(0.05<P<0.1),且与阴性对照D组相比分别上升18.6%和29.3%,A组表现出上升的趋势(0.05<P<0.1),B组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结果表明,日粮添加蒲公英提取物以及蒲公英提取物复合酵母培养物均可以有效降低牛奶中体细胞数,对治疗隐形乳房炎有显著效果;日粮添加蒲公英提取物复合酵母培养物可以提高牛奶的乳脂率;蒲公英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复配酵母培养物对泌乳量、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乳房炎 酵母培养物 蒲公英提取物 体细胞 单产水平 乳品质
下载PDF
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13
作者 赵俊辉 程萍 +4 位作者 王移 颜珣 李义勇 彭东海 喻国辉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3-1642,共10页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是一种重要环境昆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发现来自幼虫的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黑水虻幼虫的生长发育,并提高废弃物转化效率,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及其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 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是一种重要环境昆虫,广泛应用于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发现来自幼虫的肠道微生物可以促进黑水虻幼虫的生长发育,并提高废弃物转化效率,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及其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系统综述了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方法,以及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在协助黑水虻幼虫生长、提高粪污处理效率和消减环境毒素(抗生素、重金属等)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未来黑水虻幼虫肠道微生物研究与利用需重点关注的方向,为黑水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幼虫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构成 功能
原文传递
肠道微生物群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亦瑶 王俊豪 郝海红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36-4554,共19页
药物的代谢是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关键步骤,而肠道作为机体中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在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群能够对各种药物等外源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积累,并改变这些物质的活性和毒性,从而影响宿主机体对它们的反... 药物的代谢是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关键步骤,而肠道作为机体中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其在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群能够对各种药物等外源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积累,并改变这些物质的活性和毒性,从而影响宿主机体对它们的反应。肠道微生物群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亟待更多更加深入、全面的发掘和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代谢及其与药物互作关系,肠道菌-宿主共代谢认知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药代动力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调研、整理、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机体肠道微生物的分类、功能,几种常用药物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药物的代谢作用效果与几个主要的机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并讨论了微生物和药物之间的双向互作。有利于增进对微生物群影响药物疗效及其代谢途径和机制的了解,提高调控肠道微生物改善治疗的可能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精准用药、个体化治疗、药物的评价和新药研发等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药物 代谢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我国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流行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杰 杨才俊 +6 位作者 祁明普 杨凯辉 王宇 陈颖钰 陈曦 胡长敏 郭爱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62,共15页
为全面评估我国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病原流行率对该病毒感染的防控,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和ScienceDirect 5个数据库中,检索截止到2021年9月1日发表的关于中国牛群BVDV流行情况... 为全面评估我国牛群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病原流行率对该病毒感染的防控,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和ScienceDirect 5个数据库中,检索截止到2021年9月1日发表的关于中国牛群BVDV流行情况的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筛选出93篇关于BVDV病原学检测的研究论文纳入Meta分析中。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牛群中BVDV病原(抗原和核酸)流行率为9.8%(95%CI:7.8,11.9),其中BVDV抗原流行率为3.1%(95%CI:2.1,4.4),BVDV核酸流行率为19.5%(95%CI:16.0,23.3)。各省间比较发现,吉林流行率最高,为26.3%(95%CI:24.3,28.4),其次是湖北和福建省。进一步开展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品种(牦牛vs奶牛:比值比(odds ratio,OR)=1.37,95%CI:1.05~1.79)、饲养模式(散养vs规模化:OR=1.41,95%CI:1.08~1.85)、诊断方法(RT-PCR vs ELISA:OR=1.64,95%CI:1.38~1.94)、牛体健康状况(有临床症状vs无临床症状:OR=1.42,95%CI:1.20~1.68)、高山高原气候(OR=1.54,95%CI:1.20~1.97)和高海拔(>3 000 m;OR=1.64,95%CI:1.21~2.21)等都是BVDV感染流行的风险因子。以上结果表明,BVDV在我国奶牛、肉牛和牦牛群体中广泛流行,有必要持续监测BVDV感染的流行情况。此外,可根据本研究揭示的风险因子,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防止BVDV在我国牛群中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META分析 流行率 抗原检测 风险因子分析 健康养殖
下载PDF
我国牛重要传染病流行现状和防控建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一帆 陈颖钰 +4 位作者 胡长敏 陈建国 陈曦 陈焕春 郭爱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共8页
养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制约着我国牛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拓展,其影响呈上升趋势。本文从重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 养牛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严重制约着我国牛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国内外贸易的不断拓展,其影响呈上升趋势。本文从重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再现传染病三方面,综述了我国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现状、面临的挑战,认为牛重要传染病的流行与复杂多变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关,具体表现为家底不清,新发病不断出现,一些曾控制病种有再度发生的倾向,常发病多病原混合感染,诊断和治疗困难等。最后,基于当前防控牛重要传染病仍面临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挑战提出了防控建议,以期为我国牛重要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传染病 流行现状 防控趋势 防控建议 健康养殖
下载PDF
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和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歆玮 王宇 +3 位作者 阿地力·阿不来提 陈颖钰 李家奎 郭爱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6,共8页
2019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伊犁暴发牛结节性皮肤病,随后传至全国各地。由于对这一新发病缺少全面认识和防控经验,临床上所用措施常表现出缺少针对性,导致该病的蔓延,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明确该病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和防控该... 2019年8月首次在我国新疆伊犁暴发牛结节性皮肤病,随后传至全国各地。由于对这一新发病缺少全面认识和防控经验,临床上所用措施常表现出缺少针对性,导致该病的蔓延,给养牛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明确该病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和防控该病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病原学特征、致病机制、临床特征、传播规律、诊断、预防和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并针对我国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有效防控和净化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结节性皮肤病 流行病学 疾病防控 致病机制 健康养殖
下载PDF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七病原联合检测多重q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恩红 祁明普 +5 位作者 项志杰 胡长敏 陈颖钰 陈建国 陈曦 郭爱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7,共10页
为了提高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效率,以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ppD/F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ompH基因、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gcp基因、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 为了提高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混合感染的临床诊断效率,以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ppD/F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ompH基因、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gcp基因、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gB基因、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BRSV)以及牛副流感病毒(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BPIV) 3型a和c基因型(BPIV-3a,-3c)的N基因等为检测靶标,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采用3管7联的组合方式建立了7种病原体的多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本试验的7种病原有特异性反应,与其他常见病原无交叉反应。对M.b、P.m、M.h、IBRV、BRSV、BPIV-3a和BPIV-3c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2、102、101、102、102、102和101拷贝/μL。组内变异系数小于2.5%,组间变异系数小于5.5%。平行应用该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对临床采集的115份有呼吸道症状牛的鼻拭子进行检测,P.m阳性率36.65%,M.b阳性率27.83%,M.h阳性率25.22%,IBRV阳性率11.30%,BPIV-3c阳性率8.57%,BRSV阳性率0.95%;其中混合感染率为26.1%。共检测到11种混合感染模式,主要由M.b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占72.7%(8/11);M.b/P.m混合感染的检出率最高,占60%(18/30);M.b、P.m、M.h在混合感染中出现率排前三,其占比分别为73.3%(22/30)、73.3%(22/30)和43.3%(13/30);其次为IBRV,占26.7%(8/30);BPIV-3c占13.3%(4/30)。以上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多病原感染的联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联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 混合感染 牛支原体 多杀性巴氏杆菌 牛溶血性曼氏杆菌 多病原联合检测
下载PDF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闵聪聪 候强强 +4 位作者 于凡淞 项志杰 陈颖钰 胡长敏 郭爱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3,共7页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是危害国内外养牛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致病因素包括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病原体和多种应激。养殖一线人员常常只能通过观察牛的呼吸异常而做出初步诊断,对病原体诊断的准确率低。而且,由于该病具有多病因混合感染的特...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是危害国内外养牛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致病因素包括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病原体和多种应激。养殖一线人员常常只能通过观察牛的呼吸异常而做出初步诊断,对病原体诊断的准确率低。而且,由于该病具有多病因混合感染的特征,实验室诊断也常常针对性不强,导致难以对患病动物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做出精准判断。为了给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就牛呼吸疾病综合征的病原学、流行和危害以及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常见病原,临床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常用诊断方法,以及含有急性期蛋白和应激相关激素的宿主生物标志物诊断、转录组学诊断等新型诊断方法,简述其实际应用情况和优缺点,并对未来诊断方法的方向及待解决问题等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呼吸疾病综合征 诊断方法 病原 诊断标志 健康养殖 综合防控 转录组学
下载PDF
青枯劳尔氏菌Ⅲ型效应子的致病和无毒机制
20
作者 戚培培 于晓 李博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1-661,707,共12页
青枯劳尔氏菌(简称“青枯菌”)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植物病原细菌,其引起的植物青枯病严重影响番茄和马铃薯等作物的健康生产。青枯菌寄主种类广泛,而且能够通过基因水平转移和基因重组获得新毒力,以扩展寄主范围。青枯菌的致病机制复杂... 青枯劳尔氏菌(简称“青枯菌”)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植物病原细菌,其引起的植物青枯病严重影响番茄和马铃薯等作物的健康生产。青枯菌寄主种类广泛,而且能够通过基因水平转移和基因重组获得新毒力,以扩展寄主范围。青枯菌的致病机制复杂,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是关键的致病因子,其分泌的Ⅲ型效应子(typeⅢeffectors,T3Es)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从不同层面抑制寄主先天免疫反应;此外,植物寄主也能识别青枯菌的效应子,激活效应子触发的免疫反应并产生抗病性。本文对青枯菌Ⅲ型效应子的毒性机制与无毒功能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为深入了解青枯菌的致病机制和植物抗青枯病的机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劳尔氏菌 细菌性青枯病 效应子 致病机制 先天免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