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节水十年:成就、挑战及对策 被引量:25
1
作者 康绍忠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0期1-9,共9页
水是农业的命脉。在水资源紧缺形势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实施农业节水,发展高水效农业。在系统总结过去10年我国农业节水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现代农... 水是农业的命脉。在水资源紧缺形势下,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实施农业节水,发展高水效农业。在系统总结过去10年我国农业节水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以及带动农业节水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节水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在农业节水相关基础数据观测和长期积累、节水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灌溉面积盲目扩张与农业适水发展、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衔接、高效节水灌溉与农艺技术配套、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可持续运行机制和政策、农业节水科技创新与节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促进农业节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节水 适水发展 评价指标 藏水于技 政策供给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加气灌溉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
2
作者 袁鹤龙 陈剑 +3 位作者 李涛 于笑天 李江 缴锡云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7,共7页
为探讨加气灌溉及秸秆还田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土箱模拟试验,研究CK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常规水DO 2.85 mg/L)、ST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常规水DO 2.85 mg/L)和SO秸秆还田+... 为探讨加气灌溉及秸秆还田对水稻泡田期水质的影响,于2021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土箱模拟试验,研究CK秸秆不还田+常规水灌溉(常规水DO 2.85 mg/L)、ST秸秆还田+常规水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常规水DO 2.85 mg/L)和SO秸秆还田+微纳米加气灌溉(小麦秸秆风干、粉碎至3~5 cm,微纳米气泡水DO 8.04 mg/L)对水稻泡田期田面水、不同土层土壤溶液和渗漏水水质的影响,对TN、TP和COD 3类水质指标在泡田期内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会导致水稻泡田期田面水、各层土壤溶液以及渗漏水的TN、TP和COD浓度增加,且对水稻泡田初期田面水及浅层土壤溶液的水质影响较为严重,泡田期内秸秆还田会导致田面水的TN、TP和COD浓度峰值分别增加27.67%、27.27%和56.11%,0~10 cm土壤溶液的TN、TP峰值分别增加28.95%、57.34%,秸秆还田后0~10 cm土壤溶液COD平均浓度增加43.44%。微纳米加气灌溉可有效降低秸秆还田后泡田期内稻田水体中TN、TP及COD浓度,微纳米加气灌溉使秸秆还田后的田面水的TN、TP和COD浓度峰值分别减少10.65%、16.67%和15.69%,使泡田期内田面水TN、TP和COD平均浓度分别减少10.97%、5.88%和5.7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后会导致水稻泡田期田面水、各层土壤溶液以及渗漏水的TN、TP及COD浓度升高,秸秆还田后采用微纳米加气灌溉可以降低稻田水体中TN、TP及COD浓度。试验可以实现减轻秸秆还田导致的稻田水质污染的目的,同时可为控制稻田污染物扩散以及减少氮磷流失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秸秆还田 泡田期 加气灌溉 COD 水质 土壤溶液 渗漏水
下载PDF
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的果树苗茎杆冻融状态辨识方法
3
作者 姜涵 朱玉帆 +1 位作者 颜小飞 程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200,共8页
为检测果树苗茎杆冻融状态,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的果树苗茎杆冻融状态辨识方法,设计了具有16个信号数据采集电极的电阻抗系统,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基于C#开发的Windows平台上位机,以及用于解决成像正问题和逆问题的开源套件... 为检测果树苗茎杆冻融状态,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的果树苗茎杆冻融状态辨识方法,设计了具有16个信号数据采集电极的电阻抗系统,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基于C#开发的Windows平台上位机,以及用于解决成像正问题和逆问题的开源套件EIDORS。对该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多种测试,测试包括恒流源输出阻抗测试、通道一致性测试、温度校正测试、成像效果测试、系统测量范围测试。系统测试表明:1)恒流源的仿真输出阻抗在MΩ级别,实际输出在低频时接近MΩ;2)16个电极的输出幅值较好的一致性;3)温度对系统输出有影响,在进行温度校正后,输出幅值标准差有明显下降;4)系统对3D打印模型成像结果符合预期,相比于6和9 cm,系统对直径3 cm的模拟石膏茎杆水分整体分布有着较好的成像效果,冻融试验对象定为3 cm以下的小茎杆。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了果树苗茎杆冻融试验,试验对象为直径3 cm的苹果树苗茎杆,试验结果表明:1)温度与电阻抗成像系统(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测量的平均电导率变化趋势一致;2)从系统时差成像的2D水分分布可以观测出茎杆冻融过程。系统对直径3 cm的茎杆冻融状态具有较好的辨识结果,能够初步反应其冰水含量及其分布,可为茎杆冻融状态辨识提供思路和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成像 茎杆 冻融 果树 状态辨识
下载PDF
典型智能水肥一体机射流式吸肥器性能测试与结构优化
4
作者 张琼 王墙林 +3 位作者 胡贵荣 刘畅 张力杰 李云开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4,共9页
吸肥器结构形式及参数对智能水肥一体机工作性能影响显著.针对常见吸肥器吸肥量小、压损大等问题,选用3种SSQ型射流式吸肥器、2种组合型射流式吸肥器及1种文丘里吸肥器,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不同进口压力和进出口压差... 吸肥器结构形式及参数对智能水肥一体机工作性能影响显著.针对常见吸肥器吸肥量小、压损大等问题,选用3种SSQ型射流式吸肥器、2种组合型射流式吸肥器及1种文丘里吸肥器,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不同进口压力和进出口压差条件下吸肥器的吸肥性能,对性能较好的吸肥结构进行结构优化,通过正交和极差分析研究了喉部喷嘴面积比、渐缩段角度、渐阔段角度、喉嘴距对其吸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SSQ型吸肥器的综合性能优于组合型吸肥器也优于文丘里吸肥器,且射流式吸肥器相比文丘里吸肥器的最大吸肥流量、工作范围(p 1=0.30 MPa)、最大吸肥效率分别提升71.75%~102.66%,38.40%~48.29%和42.57%~93.24%,临界压差降低9.09%~35.43%.其中SSQ-3型射流式吸肥器表现最好;SSQ-3射流式吸肥器的吸肥效率随喉部喷嘴面积比和喉嘴距增大而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渐缩段角度和渐阔段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小;SSQ-3型射流式吸肥器最优结构参数组合为喉部喷嘴面积比2、渐阔段角度5°、渐缩段角度9°、喉嘴距5.94 mm,结构优化后射流式吸肥器吸肥流量和吸肥效率分别提高了9.09%~22.86%和4.78%~27.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式吸肥器 文丘里吸肥器 吸肥性能 结构优化 正交设计
下载PDF
基于STL时序分解的天然径流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赵轶琳 刘文丰 +3 位作者 李政 徐宗学 阳坤 吴德丰 《水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26,239,共12页
河川径流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量的重要指标,其长期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异特征。既往研究多针对实测径流且未剔除短期因素的影响。为揭示天然径流的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1979—2018年我国天然径流格点数据集与区域地... 河川径流作为衡量区域水资源量的重要指标,其长期变化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异特征。既往研究多针对实测径流且未剔除短期因素的影响。为揭示天然径流的变化规律,并探究其影响机制,本研究选择1979—2018年我国天然径流格点数据集与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针对全国218个三级流域,应用时间序列分解与传统趋势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天然径流序列进行STL分解后分析其时空变化趋势,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究天然径流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218个三级流域中,原始天然径流序列呈显著变化趋势的比例仅为35.8%,经STL分解后的天然径流序列更能展现出变化趋势的显著性,趋势显著的流域占比高达75.7%;全国84.4%的三级流域天然径流呈增加趋势,且显著性明显;降雨是影响我国大多数流域天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长波辐射和比湿次之;北方流域的影响因素较之南方更为复杂。本研究为变化环境下全面认识我国径流规律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径流 三级流域 STL分解 径流趋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面向作物干旱胁迫诊断的表型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6
作者 程强 刘雨欣 +4 位作者 杨涵青 许新宇 范继泽 颜小飞 杜太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11,共11页
干旱胁迫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物干旱胁迫的精准诊断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推动高水效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表型成像技术能够快速、无损、准确地获取和分析作物的表型特征,为作物干旱胁迫的精准诊断提供了... 干旱胁迫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物干旱胁迫的精准诊断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推动高水效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表型成像技术能够快速、无损、准确地获取和分析作物的表型特征,为作物干旱胁迫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该文重点综述了作物干旱胁迫诊断的表型成像技术,首先介绍了RGB成像、三维成像、近红外成像、高光谱成像、叶绿素荧光成像和热成像6种主流表型成像技术的原理、研究现状、优势及不足,然后总结了结合多种成像方法的融合成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优势。综述结果表明,单一成像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如成本较高、数据处理复杂、获取表型类型单一等,融合成像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单一成像技术缺陷。最后根据当前发展现状,从新装置、新设备的研发以及与人工智能新算法的结合两方面,对未来面向作物干旱胁迫诊断的表型成像技术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干旱胁迫 表型分析 成像技术 精准诊断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武强溪流域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界定与控制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慧琳 邹民忠 +4 位作者 方伟文 刘灵敏 郝新梅 康绍忠 毛晓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8,共11页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与处理技术日趋完善,非点源污染成为重要的水污染源。武强溪作为流入千岛湖的第二大支流,量化武强溪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解析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提出适合削减武强溪流域污染物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与处理技术日趋完善,非点源污染成为重要的水污染源。武强溪作为流入千岛湖的第二大支流,量化武强溪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解析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提出适合削减武强溪流域污染物的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对千岛湖水污染高效治理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土壤水分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WAT)分析了武强溪流域径流量、总氮输出负荷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了不同管理措施及组合的削减效果,提出了武强溪流域非点源污染针对性的治理措施。结果表明:1)SWAT模型对于武强溪流域径流量和总氮输出负荷量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径流量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分别为0.86、0.97,纳什系数(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NSE)分别为0.83、0.96,百分比偏差(percent bias,PBIAS)分别为15.8%、-6.3%,总氮校准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7、0.74,纳什系数分别为0.63、0.66,百分比偏差分别为31.6%、21.2%;2)该流域径流量和总氮负荷主要集中在3—7月,分别占全年输出量的71.67%和75.76%。综合考虑氮的来源和流失途径,将耕地和林地面积占比大、坡度陡的子流域设置为总氮的关键污染源区。考虑调整化肥施用量/配方、改变耕作方式和设置植被缓冲带等削减非点源污染的手段,进行总氮输出负荷削减效率的情景模拟,表明10 m植被缓冲带是减少总氮输出负荷的最佳单一控制策略,总氮削减率可达到69.90%;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对总氮的污染削减效果更佳,10 m植被缓冲带与施肥量减少20%可使总氮削减率达到74.79%。研究结果可为千岛湖水质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径流 关键污染源区 最佳管理措施 武强溪流域 SWAT
下载PDF
压实粮食用水红线 确保耕地质量提升
8
作者 李保国 黄峰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4年第4期12-15,共4页
每年的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2023年12月5日是第十个“世界土壤日”,其主题是“土壤和水:食物之源”(Soil and Water:A Source of Life),旨在宣传土壤和水的重要性,倡导土壤和水资源协同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文章阐明了影响粮食安全... 每年的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2023年12月5日是第十个“世界土壤日”,其主题是“土壤和水:食物之源”(Soil and Water:A Source of Life),旨在宣传土壤和水的重要性,倡导土壤和水资源协同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文章阐明了影响粮食安全最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土地和水资源的相互作用和联动关系,即“地即水、水即粮、地—水—粮联动”,并基于上述论述提出了划定“粮食安全用水红线”、提升与耕地吸纳并转化“蓝水”和“绿水”紧密相关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全球土地利用和水资源的研究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土壤日 土地资源 水资源 联动关系 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加工番茄需水量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茹月 任前 +2 位作者 谢琪 谭君位 黄冠华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7期39-47,共9页
【目的】探究中国西北旱区加工番茄需水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方法】根据西北旱区40个典型气象站点1985—2014年气象资料,基于作物系数法和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并分析了研究区加工番茄不同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实际腾发量(ET_(c))和灌溉需水... 【目的】探究中国西北旱区加工番茄需水量的时空变异特征。【方法】根据西北旱区40个典型气象站点1985—2014年气象资料,基于作物系数法和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并分析了研究区加工番茄不同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实际腾发量(ET_(c))和灌溉需水量(I_(c))时空变异规律。【结果】①西北旱区加工番茄全生育期ET_(c)和I_(c)从西向东大致呈低-高-低的变化特征,新疆东部、甘肃和宁蒙区西北部ET_(c)和I_(c)呈高值,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②新疆、甘肃和宁蒙区加工番茄全生育期年均ET_(c)分别为460.98~1202.69、591.14~749.92、530.63~878.66 mm,年均I_(c)分别为187.21~1180.98、508.69~702.97、354.94~851.14 mm;③西北旱区加工番茄全生育期ET_(c)和I_(c)在1985—2014年总体均呈增加趋势(0~30.0 mm/10 a),其中新疆和甘肃地区平均ET_(c)和I_(c)呈显著增加趋势,而宁蒙区平均ET_(c)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且I_(c)年际间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西北旱区加工番茄生育期ET_(c)和I_(c)呈现强烈的时空变异特征,在气候变化环境下迫切需要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优化调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需水量 加工番茄 实际腾发量 时空变异特征
下载PDF
柱塞式注肥泵内流动瞬态特性数值模拟与试验
10
作者 康邵暄 黎耀军 +1 位作者 严海军 王晶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5-83,共9页
柱塞式注肥泵是水肥一体化系统肥液注入的关键设备,为探明柱塞往复运动过程中柱塞式注肥泵的内部流动特征及外特性,该研究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构建注肥泵内流动三维动态数值模拟模型,对不同柱塞行程比和往复频率工况的泵... 柱塞式注肥泵是水肥一体化系统肥液注入的关键设备,为探明柱塞往复运动过程中柱塞式注肥泵的内部流动特征及外特性,该研究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构建注肥泵内流动三维动态数值模拟模型,对不同柱塞行程比和往复频率工况的泵内瞬态流动进行非定常数值模拟,预测柱塞泵外特性并分析额定工况的泵内流场特征,通过与试验数据及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行程下模拟所得的时间平均流量与试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为3.58%,数值模拟所得瞬时流量大小及变化趋势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良好,最大相对误差为3.17%;泵排出、吸入过程的初始阶段,分别存在进、出口单向阀阀芯闭合滞后现象,伴随形成回流;受阀芯闭合滞后导致的回流影响,注肥泵瞬时流量存在突变,其突变时刻与阀芯闭合时刻一致;注肥泵平均流量与柱塞行程和往复频率均呈线性正相关,泵容积系数随柱塞行程的减小而降低,但随柱塞往复频率的变化不明显,变频调控可更准确调节注肥泵流量,是水肥一体化系统中注肥流量调节的优选方式。研究结果可为柱塞式注肥泵设计与运行调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 柱塞式注肥泵 单向阀 动网格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的水、碳足迹及布局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楚凡 牛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7-1152,共16页
【目的】对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碳足迹和水足迹进行评估,并基于碳足迹和水足迹建立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对各省(区)粮食作物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北地区小麦、玉米和水稻种... 【目的】对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碳足迹和水足迹进行评估,并基于碳足迹和水足迹建立多目标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对各省(区)粮食作物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为减少碳排放量和强化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北地区小麦、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农资投入量等为基础数据,利用生命周期法(LCA)对碳足迹进行评估;以蒸散量和有效降水量为基础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对水足迹进行评估;基于熵权法对西北五省(区)三大粮食作物布局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1999—2020年西北地区小麦、玉米、水稻的碳足迹和水足迹在不同省(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西北地区3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碳排放呈现出东西部较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点,其单位产量碳足迹(PCF)的范围分别为:0.36—0.63、0.33—0.56、0.57—0.97 t CO_(2)-eq·t^(-1),单位面积碳足迹(FCF)分别为:(2.46±0.77)、(3.21±0.49)、(5.57±0.91)t CO_(2)-eq·hm^(-2)。2010—2018年西北地区小麦、玉米绿水总量呈平稳上升趋势,水稻绿水总量变化不显著。平均绿水总量较高的地区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宁夏。蓝水总量在2010—2015年呈上升趋势,2016—2018年呈现下降趋势,平均蓝水总量较高的地区分布在甘肃、宁夏和新疆。玉米是西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中蓝水足迹最小的作物,平均蓝水足迹为0.45 m^(3)·kg^(-1);水稻的蓝水足迹最大,平均蓝水足迹为0.77 m^(3)·kg^(-1)。基于碳足迹和水足迹进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以各省(区)不同作物种植面积为决策变量,并根据不同权重设置重点减少碳排放(生态效益)和重点增加绿水利用(水资源效益)的优化情景。情景1碳排放总量减少1.9%,绿水利用总量增加5.0%;情景2碳排放总量减少11.8%;情景3绿水利用总量增加6.7%。【结论】西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碳排放和水总量时空差异显著。碳足迹方面,该地区三大粮食作物平均FCF呈现增加,PCF呈现降低的变化趋势。水足迹方面,该地区三大粮食作物绿水足迹高于全国均值,其中玉米绿水足迹最大,水稻绿水足迹最小。在粮食作物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小麦种植面积增加6.7%、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分别减少5.8%和8.0%,经济、资源和生态效益均有一定的改进。综上所述,多目标优化后可以提高绿水资源利用,减少碳排放量,缓解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水足迹 种植结构优化 粮食作物 西北地区
下载PDF
2015−2020年不同省份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变化分析
12
作者 谭鑫 李昊儒 +2 位作者 王子健 巩娟弟 郝卫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8期809-821,共13页
基于2015−2020年14个小麦种植省份的产量、播种面积、农资投入等统计数据,计算小麦生命周期的农资投入品碳足迹,分析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动态变化和不同农资投入品的碳足迹贡献,揭示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变化规律及排放源,为实现农业绿色... 基于2015−2020年14个小麦种植省份的产量、播种面积、农资投入等统计数据,计算小麦生命周期的农资投入品碳足迹,分析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动态变化和不同农资投入品的碳足迹贡献,揭示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变化规律及排放源,为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015−2020年14省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和平均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为4315.4kgCO_(2)eq×hm^(−2)和999.4kgCO_(2)eq×t^(−1),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北方冬(秋播)麦区的陕西和山西省、春播麦区的内蒙古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冬春兼播麦区(新疆)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和平均单位产量碳足迹均高于整个研究区平均值。南方冬(秋播)麦区(四川、江苏、安徽和湖北)、春播麦区的黑龙江和甘肃省、北方冬(秋播)麦区的山东和河南省小麦生命周期平均单位面积和平均单位产量碳足迹均低于整个研究区域平均值。另外,灌溉用电、化肥、柴油、种子和农药投入产生的碳足迹在小麦生命周期中平均占比分别为34.2%、51.6%、7.3%、3.7%和3.2%,表明灌溉和化肥是主要排放源。化肥是南方冬(秋播)麦区(江苏、安徽、湖北和四川)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的主要排放源,四省平均占比分别为76.6%,71.3%,69.6%和70.0%,化肥减量增效是该地区的重要减排措施。灌溉用电是北方冬(秋播)麦区的河北和山西省、冬春兼播麦区(新疆)的主要排放源,其平均占比分别为45.6%、54.8%和65.2%,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及研发配套低耗能农机设备是该地区的重要减排措施。由此可见,化肥减量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是减少研究区域小麦生命周期碳足迹的有效管理措施,结合各省农业和社会经济条件,针对性制定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是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生命周期 碳足迹 农资投入 生命周期评价 绿色低碳
下载PDF
南疆棉田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水热盐二维运移规律及适宜灌溉制度
13
作者 毕文平 林栋 毛晓敏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5-168,共14页
为了解南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的水热盐动态分布规律,该研究在新疆阿拉尔现代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了不同水盐灌溉处理下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分别为灌溉需水量的75%、100%、125%)和3个灌水矿化度(分别为1.5、3.5、5.5 g/L),共... 为了解南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的水热盐动态分布规律,该研究在新疆阿拉尔现代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进行了不同水盐灌溉处理下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分别为灌溉需水量的75%、100%、125%)和3个灌水矿化度(分别为1.5、3.5、5.5 g/L),共9个处理,监测0~80 cm土壤的含水率、含盐量和温度,结合HYDRUS-2D模型探究不同灌水量及灌水矿化度对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热盐二维迁移与分布特征的影响,通过情景模拟揭示不同灌溉制度下二维土壤盐分淋洗/累积机制,并提出微咸水灌溉下适宜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土壤剖面水平方向上的水分呈现明显的差异,表现为二维分布特征,后期土壤二维剖面内水分分布逐渐均匀,与100%作物灌溉需水量的灌水定额相比,125%的灌溉需水量不能提高根区土壤含水率;在低灌水矿化度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土壤盐分逐渐向深层和土壤膜间迁移,中、高灌水矿化度则提高了滴灌带下、地膜中线位置的土壤盐分,微咸水灌溉下较高的灌水量会提高膜下根区土壤含盐量;覆膜对生育初期0~40 cm土壤增温效果显著。HYDRUS-2D能可靠地模拟0~60 cm根区土壤的水热盐运移,所有R2均大于0.56。情景模拟结果表明充分灌溉条件下,保证膜下0~40 cm土壤不积盐的最高灌水矿化度为3.2 g/L;在90%的灌溉需水量下,灌水矿化度3.5 g/L是保证膜下土壤根区盐分平衡的最大阈值。研究可为南疆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土壤水分 含盐量 温度 微咸水 矿化度 HYDRUS-2D模型
下载PDF
Meta分析滴灌灌溉量及品种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4
作者 刘丽平 张克寒 +2 位作者 佟玲 王素芬 戴永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探究我国北方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及品种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22年6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74篇,提取449组产量数据和453组水分利用... 为探究我国北方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及品种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2022年6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74篇,提取449组产量数据和453组水分利用效率(WUE)数据,对收集数据进行整合,设置最大灌溉量≤50%(W1)、>50%~60%(W_(2))、>60%~70%(W3)、>70%~80%(W_(4))、>80%~90%(W_(5))5个亏缺灌溉处理组,以最大灌溉量的>90%~100%作为对照(W_(6)),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灌溉量(W)和品种对玉米产量和WUE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_(6)相比,W_(4)和W_(5)均可显著提升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升8.2%~15.2%和11.7%~16.5%;当灌溉量为W3时可维持玉米的产量且极大地提升了WUE,其效应值(SMD)分别为0.12和0.89(P<0.05);但当灌溉量为W1和W2时,产量的SMD在−0.22~0.83和(P<0.05),WUE的SMD在−0.41~0.04(P<0.05),与W6相比,产量和WUE都出现显著下降。此外,不同灌溉量下不同玉米品种对产量和WUE的影响不同,综合考虑产量和WUE,对于‘西蒙6’‘咸科858’和‘先玉1331’等水分较为敏感的品种,建议采用轻度亏缺灌溉W4和W5处理;而对于‘农华101’‘中单909’等具有一定抗旱性的品种可以进行中度亏缺灌溉处理(W_(3));对于‘均隆1217’‘先玉335’等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则可以按照W1和W2进行灌溉;最大限度提升WUE。综上,建议北方地区玉米生产采用最大灌溉量>70%~90%的亏缺灌溉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灌溉量 品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亏缺灌溉
原文传递
调亏灌溉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光能辐射利用效率的影响
15
作者 陈文聪 段世名 +1 位作者 廖祺 杜太生 《灌溉排水学报》 2025年第4期1-14,共14页
【目的】针对我国西北旱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种间光能分配不均、群体光能辐射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单一作物非关键生育时期控水(I),调节作物冠层覆盖度和光合作用,以期减少玉米对大豆的荫蔽,... 【目的】针对我国西北旱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种间光能分配不均、群体光能辐射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单一作物非关键生育时期控水(I),调节作物冠层覆盖度和光合作用,以期减少玉米对大豆的荫蔽,在减少灌水量的同时实现产量和光能辐射利用效率双提升的思路。【方法】本研究设置4个水分处理(IW1:玉米100%I-大豆100%I;IW2:玉米100%I-大豆50%I;IW3:玉米50%I-大豆100%I;IW4:玉米50%I-大豆50%I)和2个玉米品种(C1:冠层紧凑型先玉335;C2:冠层平展型陇单4号),单作对应2个水分处理(MW1:100%I;MW4:50%I),单作与间作作物品种一致。测定各处理植株形态指标和净光合速率、生育期内冠层光能截获量变化、竞争比、土地当量比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1)水分处理相同时,与同C2品种玉米间作的大豆相比,与C1品种玉米间作大豆P_(n)、LAI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增加26.90%、5.38%、5.42%,大豆IPAR显著降低6.25%,且显著提高间作群体总RUE。(2)间作玉米品种相同时,不同水分处理对玉米和大豆的P_(n)、株高、LAI及地上部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与IW2处理相比,IW3处理灌水量减少16.79%,大豆P_(n)、LAI及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且大豆IPAR显著降低10.43%,间作群体总RUE显著提高2.42%。(3)水分处理相同时,与C1品种玉米间作大豆产量、iWUE、CRs显著高于与C2品种玉米间作大豆,此外,与C1品种玉米间作的群体总LER平均显著提高2.38%。(4)间作玉米品种相同时,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产量、CRs和间作群体总iWUE、LER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与IW2处理相比,IW3处理可使大豆增产19.95%,间作群体总iWUE、总LER显著提高15.17%、8.12%。【结论】IW3处理结合紧凑型玉米品种能显著促进大豆生长,提高间作群体光能辐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调亏灌溉 辐射利用效率 玉米 大豆
下载PDF
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对盐碱土改良和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吕轲彦 陈志君 +3 位作者 李越 胡敏 熊云武 黄冠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7-86,共10页
土壤盐碱化是中国西北干旱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为探讨联合施用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对盐碱土改良的效果,该研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了连续2 a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对种植向日葵的盐碱农... 土壤盐碱化是中国西北干旱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为探讨联合施用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对盐碱土改良的效果,该研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开展了连续2 a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对种植向日葵的盐碱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只施用化肥的对照处理(CK)、只施用2 t/hm^(2)褐煤有机肥的处理(LBF),以及4个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的处理,即在施用2 t/hm^(2)褐煤有机肥基础之上再分别施用5(LBF+F5)、10(LBF+F10)、15(LBF+F15)、20(LBF+F20)t/hm^(2)脱硫石膏。结果表明:在0~40 cm土层,褐煤有机肥和脱硫石膏联合施用显著改变了土壤盐分组成,增加了土壤中可溶性Ca^(2+)、SO_(4)^(2-)和Mg^(2+)的含量,降低了可溶性Na^(+)、CO_(3)^(2-)和HCO_(3)^(-)的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褐煤有机肥和脱硫石膏联合施用处理使0~20 cm土层土壤pH值和碱化度分别降低了0.29~0.88和18.34%~43.42%,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9.89%~131.65%。此外,褐煤有机肥与脱硫石膏联合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但过高的脱硫石膏施用量(≥15 t/hm^(2))会显著增加土壤盐分含量。总体而言,2 t/hm^(2)褐煤有机肥与10 t/hm^(2)脱硫石膏联合施用时对改善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最显著,并可获得最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与对照处理相比,其向日葵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44.45%、44.62%和80.46%。研究结果为河套灌区盐碱农田土壤改良与产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 脱硫石膏 土壤 结构 氮肥偏生产力 褐煤有机肥 盐碱土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伴生过程模型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文丰 白亚玮 +5 位作者 杜太生 李梦学 Hong YANG 陈世超 梁传彬 康绍忠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9-685,共17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伴生过程模型,该模型以其优秀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已成为研究流域尺度、国家尺度乃至全球尺度...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伴生过程模型,该模型以其优秀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已成为研究流域尺度、国家尺度乃至全球尺度农业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对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伴生过程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首先,依据模型特点把作物生长及伴生过程模型划分成4类:统计模型、作物生长模型、水文-作物耦合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介绍了各类模型的起源、发展、原理、结构与应用.然后,从预测作物产量、作物需耗水量、农业非点源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5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伴生过程模型的主要功能.最后,从模型验证与率定、作物生理和人类活动的耦合模拟能力、强化模型可扩展性、多模型集合、数据与代码共享以及结合人工智能等6个主要方面展望了区域尺度作物生长及伴生过程模型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重点,为大尺度、高精度作物生长及伴生过程模型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尺度 作物模型 生物物理过程 模型功能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频域介电法的农田土壤剖面水分特征曲线原位测定方法
18
作者 赵阳 吴消同 +1 位作者 颜小飞 程强 《农业工程学报》 2025年第6期89-97,共9页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动力学性质和指导灌溉的重要参数。该研究针对目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较难在田间原位测量以及只能定点测量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频域介电法的土壤剖面多深度水信息原位扫描监测系统,通过利用该系统获取不同...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动力学性质和指导灌溉的重要参数。该研究针对目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较难在田间原位测量以及只能定点测量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频域介电法的土壤剖面多深度水信息原位扫描监测系统,通过利用该系统获取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势数据,得到土壤剖面水分特征曲线。该扫描监测系统组成包括:介电管式传感器模块(包含2个传感器模块、水分和水势测量管)、主控模块、4 G模块、太阳能供电模块和阿里云平台监测模块。主控模块控制2个介电管式传感器分别在水分和水势测量管中按照设定参数进行上下扫描,监测不同深度下的(5~60 cm,间隔5 cm)土壤含水率和基质势值。测量的数据存储于SD卡中,并同步上传至云平台,实现数据的远程监测与采集。系统工作1 h的耗电量为0.68 W·h,通过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供电可以实现野外长期监测。该系统含水率和基质势标定曲线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8,在测量范围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农田环境下的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够监测冬小麦根区土壤剖面体积含水率和基质势的动态变化,而且能够实现原位检测土壤剖面水分特征曲线,为观测作物根区土壤水分变化、持水能力和指导智能节水灌溉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田 传感器 水分特征曲线 剖面 原位检测
下载PDF
圆形喷灌机不同尾枪组合的水量分布特性及优化
19
作者 祝凌 惠鑫 +4 位作者 严海军 王晶晶 徐飞鹏 曹文东 王筱艺 《农业工程学报》 2025年第6期42-51,共10页
为了解决圆形喷灌机灌溉方形田块出现四角漏喷的问题,通常在悬臂末端安装尾枪以扩大灌溉面积,尾枪型号要与机组长度及入机流量相适配,以提升尾枪灌溉区域的喷洒均匀性。该研究以国内常见的两跨加悬臂、整机长度131.2 m的圆形喷灌机为例... 为了解决圆形喷灌机灌溉方形田块出现四角漏喷的问题,通常在悬臂末端安装尾枪以扩大灌溉面积,尾枪型号要与机组长度及入机流量相适配,以提升尾枪灌溉区域的喷洒均匀性。该研究以国内常见的两跨加悬臂、整机长度131.2 m的圆形喷灌机为例,以美国XCAD USA公司的AXIS-Ⅱ型旋转阻尼式喷头和奥地利Komet公司的Twin 101 Plus型垂直摇臂式喷头为对象,开展圆形喷灌机安装2种尾枪在单独和组合工作时,不同喷嘴直径和工作压力工况下的尾枪灌溉区域径向及环向水量分布特性测试。结果表明,AXIS-Ⅱ型尾枪的喷灌均匀性优于Twin101 Plus,前者的径向和环向均匀系数分别为64.1%~88.6%和80.2%~88.3%,后者的径向和环向均匀系数分别为49.3%~64.4%和79.7%~86.6%。优化喷嘴直径和工作压力组合后,2种尾枪单独工作时,不同工况下的径向均匀系数相比较,可提升约10个百分点;尾枪组合工作时的径向均匀系数可提高至79.4%,环向均匀系数最高可达89.0%,与单尾枪相比径向和环向的变异系数分别降低至35.1%和15.8%。对于整机长度相近的两跨加悬臂圆形喷灌机,2种尾枪组合工作的最优方案为AXIS-Ⅱ型尾枪选用喷嘴直径10.8 mm(编号#15)和工作压力200 kPa,Twin101 Plus型尾枪选用喷嘴直径20 mm和工作压力300 kPa。研究结果可为圆形喷灌机的尾枪选型和提升整机水力性能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灌机 优化 尾枪 喷嘴直径 工作压力 水量分布
下载PDF
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及末级沟道水质评价分析
20
作者 李涛 陈剑 +3 位作者 袁鹤龙 张状状 李江 缴锡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25年第4期130-137,共8页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 稻田与末级沟道是农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重要源头,沟道水质状况是影响稻田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研究选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的典型低山丘陵稻作区农田,于2022-2023年水稻生育期开展田面水和沟道水定期采样,分析田沟水质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田沟水质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水稻生育期内田沟水中TP浓度与COD浓度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田面水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两次升降的变化趋势,而沟道水中TN与NH_(3)-N浓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田沟水中的各项水质指标浓度均较高,此时污染风险较大。单因子水质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质超过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3.9%和88.0%,末级沟道水质评价超出Ⅳ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9.7%和76.9%。2022年和2023年田面水综合标识指数分别为3.4105~5.1415和4.7204~6.2424,沟道水综合标识指数为3.2105~4.7305和4.1104~5.7314,主要为Ⅲ至劣Ⅴ类水质。两种水质评价方法对比发现,单因子评价法可以明确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时间跨度的田沟水中主要的污染指标,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更适合对田沟水质进行细致的评价和划分。本研究对水稻格田及其末级沟道水质进行精确把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制定稻田排水制度提供基础数据,为稻田面源污染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排水沟 水质 评价方法 单因子评价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