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重庆岩原鲤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岳华梅 阮瑞 +4 位作者 曹宏 周莉 蒋伟 李双 李创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46-850,共5页
为研究重庆市长寿和涪陵地区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PCR扩增获得175尾岩原鲤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部分序列片段。对其中692 bp序列分析共发现11个单倍型,其中Hap1为主要单倍型,占总样本... 为研究重庆市长寿和涪陵地区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PCR扩增获得175尾岩原鲤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部分序列片段。对其中692 bp序列分析共发现11个单倍型,其中Hap1为主要单倍型,占总样本的76.57%。单倍型Hap10演化速率较快,并且与单倍型Hap6遗传距离最远。长寿及涪陵地区岩原鲤人工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4100±0.0550和0.3970±0.0820,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13±0.0003和0.0013±0.0004。通过与长江上游江段野生群体(苍溪江段、合江江段、木洞江段、通江江段、万州江段、武隆江段、习水河和唐河)及北碚区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发现岩原鲤长寿及涪陵地区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野生群体,但略高于北碚人工养殖群体。为保持岩原鲤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应尽量选择遗传距离较远的亲本进行配对,并定期补充不同遗传背景的个体作为后备亲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 人工养殖群体 岩原鲤
下载PDF
不同野生群体与家系养殖翘嘴鳜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成为为 夏儒龙 +5 位作者 王青云 曾可为 宋文 危起伟 邓国乔 程颖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37,共7页
为探讨长江野生群体、通江湖泊野生群体和家系养殖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7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5个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9和9。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平均... 为探讨长江野生群体、通江湖泊野生群体和家系养殖翘嘴鳜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7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5个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7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分别为29和9。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量平均值分别为0.853、0.886和0.875。通过平均多态信息量PIC统计发现,遗传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长江野生群体>梁子湖群体>洞庭湖群体>武汉养殖群体>无锡养殖群体。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系数分析表明,长江野生群体和无锡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813),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444)。UPGMA聚类分析显示,5个群体可分为2个亚群,其中亚群I包括梁子湖群体、洞庭湖群体和长江野生群体,亚群II包括武汉养殖群体和无锡养殖群体。结果表明翘嘴鳜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到了一定的地理阻碍,特别是养殖群体与长江野生群体表现较高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池塘养殖匙吻鲟与鳙胃肠道饵料生物的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学梅 朱永久 +1 位作者 杨德国 何勇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8-1035,共8页
通过对同一试验池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胃肠道内含物的连续3次分析,揭示他们滤食的天然饵料生物组成及差异。首先根据物种鉴定结果对2种鱼的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 通过对同一试验池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胃肠道内含物的连续3次分析,揭示他们滤食的天然饵料生物组成及差异。首先根据物种鉴定结果对2种鱼的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采样时间同一池塘内2种鱼饵料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分别聚为不同的分枝;分析匙吻鲟和鳙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种类时还发现不同采样时间前者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数均多于后者。同时对2种鱼胃肠道内各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大型饵料生物充足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在2种鱼胃肠道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减少时,匙吻鲟摄食强度减小,但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仍显著较大(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消失后,轮虫生物量在匙吻鲟胃肠道内显著增加(P<0.05);相比较,鳙在各采样期则主要滤食较小型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另外,当动物性饵料减少后,匙吻鲟和鳙均通过大量滤食植物絮团来补充能量。综上,同一试验池养殖的匙吻鲟和鳙存在摄食竞争压力,该压力的大小与环境中大型饵料生物的丰富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匙吻鲟 胃肠道 饵料生物 植物絮团
下载PDF
大鲵资源现状与保护建议 被引量:6
4
作者 梁志强 张书环 +2 位作者 王崇瑞 危起伟 伍远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07期13-17,共5页
大鲵(Andrias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鲵自然地理分布以我国大陆第二阶梯为主,秦巴山脉与武陵山脉为多。我国政府对大鲵保护高度重视,已建立53个涉及到大鲵保护的自然保护区,然而大鲵自然种群衰... 大鲵(Andriasdavidianus)为我国特有两栖动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鲵自然地理分布以我国大陆第二阶梯为主,秦巴山脉与武陵山脉为多。我国政府对大鲵保护高度重视,已建立53个涉及到大鲵保护的自然保护区,然而大鲵自然种群衰退明显。根据现场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估算目前我国大鲵自然资源量仅约为7.50万尾,与庞大的人工养殖群体数量形成鲜明对比,大鲵自然种群及其栖息地的有效保护迫在眉睫。建议在加强自然保护的同时,采取“哪里来放回哪里”的原则,在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基础上,适度开展大鲵人工增殖放流,加强对放流群体的标志与跟踪监测,加强大鲵遗传研究,建立大鲵DNA信息库,以使大鲵自然种群得以逐步恢复、大鲵养殖产业得以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自然资源 现状 保护建议
下载PDF
高密度黄颡鱼—鳙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种群与理化因子的变化研究
5
作者 李学梅 朱永久 +3 位作者 李昊成 姚建伟 李飞 杨德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3,共6页
以高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分隔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养殖期间(2013年4月—10月)池塘浮游生物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温度、p H、DO和总氮指标在养殖期间存在显著差... 以高密度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分隔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分析养殖期间(2013年4月—10月)池塘浮游生物和水体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温度、p H、DO和总氮指标在养殖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Duncan's多重比较显示,温度在6—8月显著高于其他时间(P<0.05);总氮在7—9月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氨氮和亚硝态氮在8—10月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池塘浮游生物的变化表现为:枝角类和桡足类物种数随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其中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占优势;轮虫物种数呈上升趋势,其中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占优势;原生动物物种数在各月份之间差异不明显,以球吸管虫属(Sphaerophrya)为优势种;藻类物种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类占优势,其次为裸藻门(Euglenophyta)种类。基于Dice相似系数的UPGMA聚类和Pearson相关系数的MDS排序均显示池塘水体中浮游生物群落在整个养殖期间可分为2大类,4、5、6、7月各样本聚在一起,8、9、10月各样本聚在一起,表现为前4个月(4—7月)相似性高,而后3个月(8—10月)相似性高;说明池塘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随养殖时间延续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浮游生物 理化因子
下载PDF
转基因鲤鱼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群落差异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饶刘瑜 李学梅 +3 位作者 李星浩 朱文根 余育和 颜庆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9-355,共7页
以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Cyprinus carpio L.)和野生对照鲤为对象,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16S r RN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转基因鲤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群落的... 以转"全鱼"生长激素基因鲤(Cyprinus carpio L.)和野生对照鲤为对象,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16S r RN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了3个不同发育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转基因鲤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基于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不同发育时期(6日龄、2月龄、5月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DCA排序分析显示,2月龄转基因鲤与对照鲤肠道微生物组成不同。Alpha多样性及均匀度都显示转基因鲤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对照鲤。从门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转基因鲤肠道中存在较多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而对照鲤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较多,其中2月龄转基因鲤肠道内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低于对照鲤。研究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3个发育时期,转基因鲤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对照鲤相比发生了改变,且在2月龄时存在差异。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转基因鱼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鲤 高通量测序 拟杆菌 厚壁菌
下载PDF
北盘江大峡谷流域浮游生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杨丹丹 周贤君 +5 位作者 陈江凤 罗华辉 李君轶 安苗 姜海波 邵俭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9-648,共10页
为探究北盘江大峡谷流域内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情况,于2017年10月对该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7门40属61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分别为21种、19种和12种,分别占到34.43%、31.... 为探究北盘江大峡谷流域内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情况,于2017年10月对该流域进行浮游生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内浮游植物共有7门40属61种、其中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分别为21种、19种和12种,分别占到34.43%、31.15%和19.67%,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298.33(375~9500)ind./L,Shannon-Wiener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浮游动物3门12属21种,其中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分别为11种、5种和5种,各占到52.38%、23.81%和23.81%,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436.11(55~1437.5)ind./L,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处于1和2之间。本研究结果该地区水生生物资源积累了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调查 北盘江大峡谷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湖泊短颌鲚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旭歌 何勇凤 +1 位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不同湖泊中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程度,以洞庭湖、长湖、巢湖3个地理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为分子标记,分别应用软件Dna SP 5.0、Arlequin3.1.1、MEGA5.0和Network 5.... 为探明长江中下游不同湖泊中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分化程度,以洞庭湖、长湖、巢湖3个地理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为分子标记,分别应用软件Dna SP 5.0、Arlequin3.1.1、MEGA5.0和Network 5.1进行了遗传参数统计和单倍型间分子变异分析(AMOVA),构建邻接系统树及单倍型网络图。对长江中下游短颌鲚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用来分析的1 236 bp D-loop区序列中共90个变异位点,54个简约信息位点。长江中下游3个地理群体中共发现5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范围0.949~0.982,核苷酸多样性范围0.004 99~0.006 21,说明长江中下游3个湖泊短颌鲚地理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3个短颌鲚地理群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65 95,呈现出中等程度的分化水平,主要表现在巢湖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处于中等程度分化水平。依据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图也出现相类似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颌鲚 D-LOOP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地理群体
原文传递
湖北省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郭坤 杨德国 +3 位作者 彭婷 罗静波 何勇凤 柴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25-834,共10页
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使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Levins重叠公式测定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站点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变化与生态位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整个区域以蓝藻门... 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使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Levins重叠公式测定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站点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变化与生态位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整个区域以蓝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优势种种类和密度随季节变化,表现出1-2个种类成为主要优势种,在丰度、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上远大于其他优势种的特征.依据优势度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将优势种分为3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作为4个季节优势种,占据更多的资源位点,有更大的生态位宽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蓝藻门的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在夏季成为主要优势种,其丰度远大于其他种类,但受到种间竞争及高等水生植物的抑制,没有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其他种在不同季节此消彼长,但仅在若干季节成为优势种.海子湖区周围的进出水口及马洪台区、圆心湖区的围网养殖会直接影响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进而改变浮游植物优势种在各区域的分布,使用t检验证实了这种差异.环境因子与优势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水温、N/P比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生态位
下载PDF
从连续到偶发: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发生小规模自然繁殖 被引量:33
10
作者 吴金明 王成友 +4 位作者 张书环 张辉 杜浩 刘志刚 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5-431,共7页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典型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产卵,由于葛洲坝修建阻隔了其洄游通道,1981年以后在葛洲坝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卵场,1982―2013年,每年均...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典型的溯河洄游产卵鱼类。历史上,中华鲟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下游产卵,由于葛洲坝修建阻隔了其洄游通道,1981年以后在葛洲坝下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产卵场,1982―2013年,每年均有自然繁殖发生。由于其栖息生境退化,每年洄游进入长江的中华鲟繁殖亲本逐年减少,2013―2015年连续3年在已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2016年11―12月的野外监测发现,中华鲟在宜昌葛洲坝下已知产卵场发生了自然繁殖。其中底层网具采集到中华鲟鱼卵(卵膜)67粒、仔鱼22尾;解剖食卵鱼发现,10尾食卵鱼类共摄食中华鲟卵454粒;水下视频观测到5处中华鲟卵黏附底质位点。根据采集到的鱼卵发育期及采集位点推算,产卵时间为2016年11月24日凌晨,产卵场位于葛洲坝大江电厂以下约300 m的江段内,产卵日水温为19.7℃,流量为6610 m3/s,水位为39.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洄游 自然繁殖 葛洲坝 产卵场
下载PDF
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7
11
作者 郭坤 彭婷 +3 位作者 罗静波 杨德国 何勇凤 柴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9,共10页
为研究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7种(不包括原生动物),以轮虫种类为主(42种),其丰度与生物量均占据较大优势。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夏季最高(4... 为研究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进行了4次调查采样。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7种(不包括原生动物),以轮虫种类为主(42种),其丰度与生物量均占据较大优势。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夏季最高(4412ind./L),冬季最低(831ind./L)。季节间的物种更替率大于59%,但优势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共8种,均为轮虫,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uns calyciflorus)、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 Ehrenberg)是四个季节均出现的优势种,P.trigla Ehrenberg的优势度与出现频率均是各个季节的最大值,各季节这两种优势种的丰度和在总丰度的占比均超过59.13%。依据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评价长湖水体处于中度污染,肥度指数评价长湖处于富营养状态。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冗余分析的结果显示:水温是影响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关键因子;浮游植物表征含量chl a也是影响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总氮、总磷通过影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间接地影响浮游动物的组成;能耐受较高p H的B.calyciflorus在长湖碱性水体中有较好的适应性;夏季马洪台区较低的溶解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区域轮虫的生长,总悬浮物通过降低溶解氧对浮游动物产生间接作用;化学需氧量对P.trigla Ehrenberg、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等耐污种的影响较大,并对浮游动物的丰度产生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湖 浮游动物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冗余分析
下载PDF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55
12
作者 危起伟 李罗新 +14 位作者 杜浩 张晓雁 熊伟 张辉 沈丽 吴金明 张书环 王成友 李创举 柴毅 李奕慰 乔新美 刘志刚 高宇鹏 甘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水温 饵料 生态调控 人工繁殖 性腺 发育
下载PDF
湖北长湖富营养化状况及时空变化(2012-2013年) 被引量:30
13
作者 何勇凤 李昊成 +1 位作者 朱永久 杨德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3-864,共12页
为评估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2012-2013年分4个季度对全湖区20个采样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进行监测,在评价水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营养状况指数法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指数法综合评价水体营养状况,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方法揭... 为评估长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2012-2013年分4个季度对全湖区20个采样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素进行监测,在评价水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营养状况指数法和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指数法综合评价水体营养状况,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方法揭示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与湖泊理化要素之间的典型相关性.结果显示:4个季节长湖全湖区的水质均处于地表水IV类-劣V类水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在49.54-82.55之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88×10^6-61.73×10^6cells/L之间,均显示其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湖富营养化状况的分布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性;CCA分析显示,长湖理化要素变量可解释68.6%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变量的变异,影响其富营养化状况的主要理化因素有水体总磷、总氮、溶解氧、亚硝态氮、硝态氮浓度,水深和沉积物总磷、总氮含量.长湖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外源的磷污染,其次是氮污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夏、秋季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氮营养限制,而冬、春季则部分受磷营养限制,部分属于过渡类型.因此,建议大力削减围网/围栏养殖量,同时考虑结合水生植物栽种等生态工程建设措施以降低长湖水体发生严重富营养化的风险,并进一步改善长湖的水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湖 富营养化 时空变化 典型相关分析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被引量:27
14
作者 成为为 汪登强 +4 位作者 危起伟 王成友 杜浩 吴金明 李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4-580,共7页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771(0.519~0.906)和0.759(0.469~0.894),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726(0.392~0.882)。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得到,11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983%,并且在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个样本中,11个样本与养殖场内繁殖亲本确定存在亲子关系,据此确定这11尾为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并由此推算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对长江中上游野生群体的贡献量为16.92%。研究结果表明,增殖放流是实现胭脂鱼野生种群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微卫星标记 亲子鉴定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长江中上游 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下载PDF
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4 位作者 朱永久 何勇凤 詹会祥 郭威 陈永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2,23,共5页
采用丰年虫、冰冻轮虫、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仔鱼30 d,研究其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水蚯蚓和丰年虫能保证四川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 采用丰年虫、冰冻轮虫、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仔鱼30 d,研究其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水蚯蚓和丰年虫能保证四川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结果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四川裂腹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 仔鱼 开口饵料 生长
下载PDF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杜浩 危起伟 +3 位作者 张辉 王成友 吴金明 沈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24-3131,共8页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是产底层产粘性卵鱼类。河床质构成了中华鲟受精卵和早期胚胎发育的物理环境,其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技术对葛洲坝下现存唯一已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是产底层产粘性卵鱼类。河床质构成了中华鲟受精卵和早期胚胎发育的物理环境,其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技术对葛洲坝下现存唯一已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对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水声学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2年间,中华鲟产卵场区域内河床硬度未有明显变化,但粗糙度显著增加(P<0.05)。对产卵位点的河床质特征分析表明,下产卵区的硬度增加(2012年显著高于2008和2004年(P<0.05)),上产卵区硬度呈明显下降趋势(2004年显著高于2008和2012年(P<0.05));上产卵区的河床粗糙度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0.05);下产卵场区的河床粗糙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水下视频观测结果显示,三峡蓄水导致的水体含沙量明显减少,对河床的冲刷日益明显,表现在产卵场江段沉积细砂和粗砂区域面积显著减少,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明显下降(P<0.05)。下产卵区在2007—2012年视频观察过程中发现河床卵石缝隙充分暴露,几乎没有任何细砂或粗砂填充,与上产卵区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特征明显不同。长期观测表明,2004—2012年期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4—2007年均发生在下产卵区,而2008—2012年均发生在上产卵区,自然繁殖规模和效果也明显下降。综合分析显示,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的改变和迁移的原因,进而影响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繁殖适合度,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对三峡蓄水清水下泄的生态影响评估以及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改良或修复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河床质 粗糙度 硬度 充塞度
下载PDF
三峡消落区鱼卵、仔稚鱼种类的鉴定及分布 被引量:13
17
作者 阮瑞 张燕 +4 位作者 沈子伟 李燕 但言 李创举 倪朝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07-1314,共8页
三峡库区水位从每年3月的175 m逐步降低至6月的145 m,水位下降时间与库区部分鱼类产卵同步,对鱼类早期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以距离大坝150 km至330 km范围的消落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普查方法收集暴露于水面或残留于浅滩的鱼卵和... 三峡库区水位从每年3月的175 m逐步降低至6月的145 m,水位下降时间与库区部分鱼类产卵同步,对鱼类早期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研究以距离大坝150 km至330 km范围的消落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普查方法收集暴露于水面或残留于浅滩的鱼卵和仔稚鱼,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其种类,初步分析其鱼类组成和分布。通过对收集的样本进行mt CO I序列比对分析,可将其分为14种序列类型,其中10种类型鉴定到种的水平。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占测序样本比例最大,分别为50.0%、24.6%,且分布范围最广。在研究区域内,干流上游样品数量和种类均比下游多,另外,在支流磨刀溪采集了733粒鱼卵和108尾仔稚鱼、鉴定到9种鱼类,是本次研究中样品和种类最多的区域,表明磨刀溪受三峡库区消落影响最严重,间接暗示了该支流鱼类资源丰富,应给予重点保护。本研究旨在为全面评估三峡库区消落对鱼类早期资源的影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消落区 DNA条形码 MTCOI 鱼卵 仔稚鱼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养殖中华鲟的产后康复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晓雁 杜浩 +6 位作者 危起伟 张艳珍 王彦鹏 蔡经江 刘志刚 乔新美 熊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5-713,共9页
通过观测初次繁殖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亲本产后的摄食行为,测量生长指标和监测血清中甲状腺指标、血液理化指标,进行产后亲本11个月康复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春鱼(Mallotus villosus)可诱导产后亲本开口摄食及转食营... 通过观测初次繁殖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亲本产后的摄食行为,测量生长指标和监测血清中甲状腺指标、血液理化指标,进行产后亲本11个月康复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春鱼(Mallotus villosus)可诱导产后亲本开口摄食及转食营养丰富的混合鲜饵。雌性产后身体虚弱,摄食时行为异常,随摄入营养水平逐渐提高,雌性和雄性最大摄食量于产后7个月时分别达到体质量的2.04%和1.60%,7个月后恢复正常。随混合鲜饵摄食量提高,亲本体质量从下降转而升高(9个月间雌雄亲本增长率分别为44.16%和23.30%),体长增长(增长率分别为5.00%和3.23%),与同龄未产的养殖中华鲟(参照组)相比,体质量和体长的增长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产后亲本血清总T3(TT3)、血清总T4(TT4)、血清游离T3(FT3)、血清游离T4(FT4)和多项血液理化指标在恢复培养期明显升高,至培养期末,TT3、FT3高于参照组,其余指标多接近参照组平均水平,表明产后亲本生理情况基本恢复。研究表明,加强产后康复培养,可以提高初次繁殖亲本,尤其是雌性的健康恢复和生长效果,对养殖中华鲟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再次成熟后生殖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后 摄食行为 生长 血清中甲状腺指标 血液生理指标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子二代中华鲟分枝杆菌感染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书环 聂品 +8 位作者 舒少武 杜浩 Foo Khong Lee 杨月梅 邵纯 邸军 黄君 曾令兵 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鱼类分枝杆菌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长期性感染疾病。本研究发现,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子二代可感染该病,典型病理特征是腹水、腹膜肉芽肿、肾脏水肿、肝脏呈灰白色等。采集腹水,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一株... 鱼类分枝杆菌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长期性感染疾病。本研究发现,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子二代可感染该病,典型病理特征是腹水、腹膜肉芽肿、肾脏水肿、肝脏呈灰白色等。采集腹水,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一株缓慢生长型的抗酸杆菌,进一步通过16S r DNA和IS2404重复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菌与Mycobacterium liflandii相似性最高。将10尾健康子二代中华鲟3次体检的血液参数与4尾分枝杆菌感染子二代中华鲟12次检查的血液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在26项生理生化指标中,有9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钠、氯、钙、总蛋白、球蛋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TWBC)和谷丙转氨酶(ALT),其中TWBC、中性粒细胞和ALT这3项指标显著升高,其他指标显著下降,说明分枝杆菌感染对鱼体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较大。采用盐酸卡纳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三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给药时间75 d,治疗后腹水明显减少,RBC、血红蛋白、PCV、MCV和球蛋白这5项血液理化指标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说明药物治疗初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病程的加剧,该尾鱼最终未能治愈。以上结果表明,分枝杆菌在中华鲟广泛流行,对中华鲟的危害较大,目前尚未见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人工养殖 分枝杆菌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药物治疗
下载PDF
温度对鲈鲤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朱永久 姚志平 +3 位作者 吴兴兵 何勇凤 杨德国 詹会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1-104,共4页
采用流水呼吸室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显示,在14℃、18℃、22℃和26℃水温条件下,鲈鲤幼鱼(体重3.5~4.7 g,全长7.9~8.8 cm)耗氧率分别为0.232 4 mg/(g·h)、0.247 9 mg/(g... 采用流水呼吸室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显示,在14℃、18℃、22℃和26℃水温条件下,鲈鲤幼鱼(体重3.5~4.7 g,全长7.9~8.8 cm)耗氧率分别为0.232 4 mg/(g·h)、0.247 9 mg/(g·h)、0.303 8 mg/(g·h)和0.421 2 mg/(g·h),且耗氧率(y)随温度(t)的升高而逐渐增加,y=0.016 t-0.1,(R2=0.764,P<0.01),而各温度下鲈鲤幼鱼(体重56.1~62.7 g,体长6.4~7.2 cm)的窒息点则分别为(0.557±0.023)mg/L、(0.622±0.019)mg/L,(0.767±0.085)mg/L和(0.772±0.055)mg/L,幼鱼窒息点随水温升高逐渐升高;20℃水温条件下,鲈鲤幼鱼(体重3.5~4.7 g,全长7.9~8.8 cm)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为白天((0.437±0.069)mg/(g·h))高于夜晚((0.339±0.071)mg/(g·h))(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鲈鲤( Percocypris pingi pingi)幼鱼 耗氧率 窒息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