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渔业资源现状研究 被引量:59
1
作者 刘绍平 段辛斌 +2 位作者 陈大庆 廖伏初 陈文静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8-711,共4页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监测 长江中游
下载PDF
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鉴毅 谭永安 +5 位作者 庄平 李长松 谭启森 刘明国 陈溢安 卢兴孙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67-170,共4页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 为了推动中国大鲵人工生态繁殖和迁地保护的成功 ,系统介绍了中国大鲵子二代制种的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野生中国大鲵经人工驯养成为亲本种鲵 ,种鲵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卵子、精子 ,经人工授精产生受精卵 ,再经人工孵化获得子一代幼苗 ,子一代经人工培育 2~ 3年产生子一代后备种鲵 ,再通过生理生态人工强化培育获得 1998年、1999年子一代亲本 ,然后经人工繁殖产生子二代大鲵 ,子二代大鲵可以放归自然保护区或供科研、观赏、商品鲵等利用。从 1998~ 2 0 0 3年共生产子一代 1 5万余尾 ,2 0 0 2年生产子二代 12 6 0尾 ,2 0 0 3年 4 80 6尾 (2年合计子二代 6 6 0 6尾 ) ,种群数量从最初的 1996年的 10 0尾增加到 2 0 0 3年的 2 31万尾 ,增长2 31倍 ,实践证明 ,此技术路线正确、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鲵 子二代 制种 人工繁殖
下载PDF
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细华 危起伟 +2 位作者 杨德国 朱永久 刘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3-639,共7页
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性腺发生及两性分化过程。中华鲟出膜后3d,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肾管区腹下方。出膜后11d,生殖褶形成,到2月龄和7月龄时,性腺中分别出现血管和脂肪组织,直到8月龄性腺均处于两性未分化状... 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性腺发生及两性分化过程。中华鲟出膜后3d,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肾管区腹下方。出膜后11d,生殖褶形成,到2月龄和7月龄时,性腺中分别出现血管和脂肪组织,直到8月龄性腺均处于两性未分化状态,划分为0期。9月龄(体重0.6~1.1kg),性腺出现组织学水平上的两性分化,性腺划入Ⅰ期。Ⅰ期性腺中,精(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以初级精(卵)母细胞出现作为Ⅱ期开始的标志,精巢和卵巢分别于1.8~2.2年龄(1.55~5.6kg)和2.5~3.0年龄(3.1~8.2kg)进入Ⅱ期。3年龄以后,性腺发育分化陆续达到肉眼可分辨性别的程度,5~5.6年龄(18~35.5kg)时,所有的性腺能肉眼区分雌雄,但精巢和卵巢仍都处于Ⅱ期,其中卵母细胞的卵径为60~24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中华鲟 性腺发生 性腺分化 组织学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唐洪玉 陈大庆 +2 位作者 史建全 熊飞 祁洪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6-172,共7页
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法,对青海湖裸鲤的性腺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系统地描述了各期卵巢和精巢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1)青海湖裸鲤性腺的发育可分为六个时期,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第Ⅳ期末卵巢,第4时相卵... 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法,对青海湖裸鲤的性腺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系统地描述了各期卵巢和精巢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1)青海湖裸鲤性腺的发育可分为六个时期,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第Ⅳ期末卵巢,第4时相卵母细胞的卵径大小比较整齐,卵径平均值为2.3mm,第4时相卵母细胞占切面上卵数的85%以上,占切片面积的96%以上,第2、3时相卵母细胞已很少;(2)产后卵巢的组织结构逐步由第Ⅵ期回复到第Ⅱ期,再由第Ⅱ期到第Ⅲ期向第Ⅳ期过渡;(3)性成熟个体有68.12%的雌鱼和83.9%的雄鱼以第Ⅳ期性腺越冬,另有21.01%的雌鱼和10.7%的雄鱼以第Ⅲ期性腺越冬,还有10.87%的雌鱼和5.4%的雄鱼以第Ⅱ期性腺越冬。根据青海湖裸鲤各季节性腺发育情况,作者认为青海湖裸鲤已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并不是每年都参与繁殖活动,存在生殖间断性。这反映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习性对高原寒冷多变气候的适应性。还对卵黄核和核仁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以及青海湖裸鲤的产卵类型和生殖间断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性腺发育 组织学 产卵类型 生殖间断性
下载PDF
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洁明 柳凌 +1 位作者 郭峰 张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3-601,共9页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相,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Ⅰ);精原细胞后增殖期(Ⅱ),精母细胞生长期(Ⅲ),精子出现期(Ⅳ)和精子成熟期(Ⅴ)。除日本鳗鲡下海鳗的精巢有73.3%的个体处在第Ⅰ时相外,其整个精巢的发育过程和细胞学特征与以前的研究无太大差异。在下海鳗群体中未观察到第Ⅰ时相的卵巢。因此,人工诱导日本鳗鲡的卵巢发育只有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Ⅱ);脂肪泡出现期(Ⅲ);卵黄充满期(Ⅳ)和卵母细胞最后成熟期(Ⅴ)。本研究除对人工诱导下日本鳗鲡性腺发育各时相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外,还探讨了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的时间、下海鳗群体的组成、以及脂肪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等问题,为以后的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人工诱导 性腺发育
下载PDF
中华鲟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改进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鉴毅 危起伟 +6 位作者 杜浩 朱永久 杨得国 陈细华 王凯 甘芳 沈丽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96-100,共5页
为完善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从1998~2005年对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改进及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技术在提高中华鲟产后亲鲟的成活率、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孵化率以及提高... 为完善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从1998~2005年对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改进及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技术在提高中华鲟产后亲鲟的成活率、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孵化率以及提高培育放流中华鲟的规格和规模上均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人工繁殖 繁殖技术
下载PDF
RNA干扰机制及其在水产生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桂菊 王庆 +1 位作者 喻达辉 郭奕惠 《中国兽药杂志》 2009年第12期41-45,共5页
对RNA i作用机制、siRNA(小片段干扰RNA分子)制备及应用进行了综述。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 i)是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现象。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导入... 对RNA i作用机制、siRNA(小片段干扰RNA分子)制备及应用进行了综述。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 i)是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现象。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导入细胞后引起与其序列同源的特异基因mRNA降解,从而导致转录后基因沉默。因具有特异、高效等优点,RNA i已被广泛用于阻断各种基因的表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机制 应用
下载PDF
青海湖裸鲤生长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0
8
作者 陈大庆 张信 +2 位作者 熊飞 刘绍平 唐红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3-179,共7页
对2002年5月—2003年7月采自青海湖的1174尾青海湖裸鲤样本年龄进行了耳石鉴定,并依据年龄推算了生长率。青海湖裸鲤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174×L2.4990(♀)、W=0.0000402×L2.7538(♂),雌、雄个体生长差异显著。其体长Von... 对2002年5月—2003年7月采自青海湖的1174尾青海湖裸鲤样本年龄进行了耳石鉴定,并依据年龄推算了生长率。青海湖裸鲤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174×L2.4990(♀)、W=0.0000402×L2.7538(♂),雌、雄个体生长差异显著。其体长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51.9301(1-e-0.0711(t+0.3044))(♀),Lt=682.8688(1-e-0.0530(t+0.4240))(♂);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Wt=1237.3431(1-e-0.0711(t+0.3044))2.4990(♀),Wt=2567.3242×(1-e-0.0530(t+0.4240))2.7538(♂)。其雌、雄生长拐点分别为12.57龄和18.67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生长特征 耳石 鳞片 背鳍条
下载PDF
苯唑卡因对美洲鲥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杜浩 危起伟 +4 位作者 甘芳 刘鉴毅 杨德国 陈细华 张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7-793,共7页
以苯唑卡因为麻醉剂,研究了人工养殖1+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在有无麻醉剂作用下长途运输2 h后血清皮质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索美洲鲥运输后高死亡率的原因以及麻醉剂对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实验对运输前、运输2 h、加20 mg/... 以苯唑卡因为麻醉剂,研究了人工养殖1+龄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在有无麻醉剂作用下长途运输2 h后血清皮质醇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探索美洲鲥运输后高死亡率的原因以及麻醉剂对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实验对运输前、运输2 h、加20 mg/L苯唑卡因麻醉运输2 h后的美洲鲥血清中的皮质醇激素以及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运输应激对美洲鲥皮质醇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运输2 h后美洲鲥血清皮质醇激素含量非麻醉运输组[(41.97±17.92)ng/mL,n=9和麻醉运输组[(15.62±1.80)ng/mL,n=9比运输前[(2.05±1.48)ng/mL,n=10分别显著上升20倍和4倍左右(P<0.05),麻醉运输组鱼皮质醇激素显著低于非麻醉运输组(P<0.05)。不加麻醉剂2 h运输应激后血清TP、AP、AKP、CHE、ALT、K+、Ca2+、GLU显著高于运输前水平(P<0.05),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AP/GP显著低于运输前水平(P<0.05),而麻醉运输组的上述指标与运输前没有显著差异。非麻醉运输组和麻醉剂组,运输后血清LDH、AST都呈不显著增加(P>0.05)。实验结果显示,美洲鲥在运输应激后,心脏和肝脏等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可能是导致美洲鲥运输后较高死亡率的原因。麻醉剂苯唑卡因应用于长途运输有助于维持鱼体生化指标的稳定,对鱼体运输应激反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鲥 皮质醇 生化指标 运输应激 苯唑卡因 缓解作用
下载PDF
水产品中呋喃唑酮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 被引量:12
10
作者 艾晓辉 刘长征 +2 位作者 罗玉双 文华 邹世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0,共3页
在传统法基础上 ,研究了测定草鱼、鳜、对虾、中华鳖等水产养殖动物肌肉中呋喃唑酮残留的快速HPLC法。用二氯甲烷提取样品中的呋喃唑酮 ,浓缩提取液至干 ,用乙腈水溶液溶解残渣并去脂肪后过滤 ,清液供HPLC分析 ,草鱼、鳜、对虾、中华鳖... 在传统法基础上 ,研究了测定草鱼、鳜、对虾、中华鳖等水产养殖动物肌肉中呋喃唑酮残留的快速HPLC法。用二氯甲烷提取样品中的呋喃唑酮 ,浓缩提取液至干 ,用乙腈水溶液溶解残渣并去脂肪后过滤 ,清液供HPLC分析 ,草鱼、鳜、对虾、中华鳖等水产养殖动物肌肉中杂峰都能很好地与药物峰分离 ,方法回收率稳定在70 %~ 75 % ,日内精密度与日间精密度均小于 3% ,本方法可检出的样品中呋喃唑酮低限为 0 0 0 1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呋喃唑酮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抗菌药物 药物残留
下载PDF
三峡水库太湖新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青瑞 刘建虎 +2 位作者 吴强 王珂 朱邦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2,共4页
对采自重庆长江江津江段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太湖新银鱼矢耳石形状近圆形,体长(Y)与耳石长半径(X)之间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Y=0.1099X+16.986,R2=0.7626。耳石日轮环纹清晰,以中心核为起点... 对采自重庆长江江津江段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太湖新银鱼矢耳石形状近圆形,体长(Y)与耳石长半径(X)之间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Y=0.1099X+16.986,R2=0.7626。耳石日轮环纹清晰,以中心核为起点圆形规则排列,其上具有明显的过渡轮纹。太湖新银鱼体长(Y)与日轮(X)呈线性关系,其关系式为Y=0.2631X+23.924,R2=0.8057;体重(Y)与日轮(X)呈指数关系,其关系式为Y=0.0446e0.0244X,R2=0.8104。太湖新银鱼体重(Y)与体长(X)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Y=0.000001X3.3529,R2=0.91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矢耳石 日轮 生长 三峡水库
下载PDF
中华鲟水族馆驯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鉴毅 张晓雁 +6 位作者 危起伟 张辉 杨道明 朱永久 陈细华 杨德国 郑跃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56,共5页
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 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鲜饲料,且摄食生鲜饲料的品种越来越多;2005年4~8月,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摄食的饲料数量稳步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g逐渐增加至2000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中华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驯养 水族馆
下载PDF
ADCP在水域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杨德国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ADCP)是一种利用声学多普勒原理测验水流剖面速度的新型仪器,与传统的流速测量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速、准确、不扰动流场等突出优点,并能够适应大尺度、长时间、复杂流态等情况下水域流态测量的需要,近年来在世... 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ADCP)是一种利用声学多普勒原理测验水流剖面速度的新型仪器,与传统的流速测量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速、准确、不扰动流场等突出优点,并能够适应大尺度、长时间、复杂流态等情况下水域流态测量的需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由于ADCP基于声学多普勒后散射原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域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如在测流过程中能够测出鱼群的运动速度和方向,测流数据中的反向回波信号值被广泛应用于推算微小水生生物、温跃层和悬浮物等的分布情况,而由船速确定方式不同所造成的流速值差异还可用于推算底质推移速度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 流态 鱼类运动 微小水生生物 温跃层 悬浮沉积物 底质推移
下载PDF
用细胞周期分析结合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微型浮游植物细胞增长率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赖红艳 武模戈 +1 位作者 侯建军 刘绍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92-96,103,共6页
采用基于流式细胞仪的细胞周期分析和免疫印迹方法来研究浮游植物的细胞增长率.检测和分析同步化后的有害浮游植物Takayama pulchellum,可知T.pulchellum的S期大约出现在10h左右.免疫印迹检测的结果显示抗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 采用基于流式细胞仪的细胞周期分析和免疫印迹方法来研究浮游植物的细胞增长率.检测和分析同步化后的有害浮游植物Takayama pulchellum,可知T.pulchellum的S期大约出现在10h左右.免疫印迹检测的结果显示抗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和抗Pfiesteria piscicida的PCNA抗体与T.pulchellum无明显的阳性杂交信号出现,表明这2种PCNA抗体不能作为检测T.pulchellum PCNA表达的抗体.Rubisco抗体免疫印迹反应的信号强烈,但与细胞生长状态的相关关系不够明显,其特异性不高使其不能作为理想的指示细胞原位生长率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细胞周期分析 细胞增值核抗原 原位增长率 免疫印迹
下载PDF
鱼组织中喹乙醇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艾晓辉 刘长征 文华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66-270,共5页
通过比较文献中不同的色谱条件及样品处理过程,建立了测定鱼组织中喹乙醇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法采用C_(18)色谱柱,选择甲醇—三蒸水(体积比15:85)为流动相,372 nm为检测波长,样品用150 g/L的三氯乙酸沉淀蛋白,经15 000 r/min离... 通过比较文献中不同的色谱条件及样品处理过程,建立了测定鱼组织中喹乙醇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法采用C_(18)色谱柱,选择甲醇—三蒸水(体积比15:85)为流动相,372 nm为检测波长,样品用150 g/L的三氯乙酸沉淀蛋白,经15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进样。喹乙醇在0.2~12.8 μ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4 μg/g,平均回收率为85.93%,不同浓度水平的日内和日间测定的相对标准差均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组织 喹乙醇 残留量 高效液相色谱 检测方法
下载PDF
不同分子探针对赤潮样品检测效果的比较研究
16
作者 侯建军 赖红艳 +1 位作者 武模戈 刘绍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49-255,共7页
采用荧光标记的DNA和lectin探针对来自赤潮现场样品中的目标赤潮原因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探针能从比较复杂的现场样品背景中把目标赤潮生物识别出来.从检测效果上看,各种DNA探针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标记... 采用荧光标记的DNA和lectin探针对来自赤潮现场样品中的目标赤潮原因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探针能从比较复杂的现场样品背景中把目标赤潮生物识别出来.从检测效果上看,各种DNA探针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标记识别的荧光信号强度相对于lectin探针要弱.Lectin探针与明视野下的显微镜计数结果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但lectin探针对目标藻的绝对检出数量比明视野下的计数结果要低.lectin探针(ConA)和DNA探针(PM18S02、PM28S02)对现场样品中微小原甲藻的检测计数结果也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在这些检测条件下,不同的探针对特定目标藻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生物 DNA探针 细胞凝集素探针 原位荧光杂交 现场样品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两个鲢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35
17
作者 王长忠 梁宏伟 +4 位作者 邹桂伟 罗相忠 李忠 田华 呼光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41-1348,共8页
对长江中上游2个鲢群体使用39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并统计了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遗传相似系数、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万州鲢... 对长江中上游2个鲢群体使用39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并统计了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Hardy-Weinberg平衡偏离指数、遗传相似系数、遗传距离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万州鲢和监利鲢群体所检测微卫星位点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128和4.97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07和3.395;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100和94.87;39个微卫星标记共有等位基因259个,173个等位基因为两群体所共有;多态微卫星位点的PIC在0.077~0.865之间变动,平均为0.617;两群体所检测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34和0.77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13和0.623;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18,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482。结果显示长江中上游两个鲢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应隶属于不同的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 野生群体 遗传变异
下载PDF
长江中游湖泊中黄颡鱼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19
18
作者 方耀林 汪登强 +3 位作者 刘绍平 伍刚 廖伏初 陈大庆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61,共6页
运用mtDNAPCR RFLP技术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涨渡湖、长湖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自然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PCR技术扩增出黄颡鱼mtDNAND1/2基因,选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3个群体的黄颡鱼共检出1... 运用mtDNAPCR RFLP技术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涨渡湖、长湖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自然群体的种群遗传结构进行比较分析。PCR技术扩增出黄颡鱼mtDNAND1/2基因,选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3个群体的黄颡鱼共检出15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 20%~2 08%(0 8135%±0 4095%)。各不同群体的单倍型在系统树上有部分交叉,虽然不同群体在各单倍型中出现的频率有所不同,但每个群体都和其他群体存在共有的单倍型。尽管单倍型的分布或结构有所不同,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不大,与通江型湖泊相比,两个阻隔型湖泊间的遗传距离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湖 洞庭湖 涨渡湖 黄颡鱼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的3种方式及效果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德国 危起伟 +3 位作者 王凯 朱永久 陈细华 刘鉴毅 《南方水产》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 淡水养殖中华鲟成鱼主要有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等3种方式。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生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池塘养殖方式,其中网箱养殖的成鱼有最大的相对生长率和瞬时生长率。工厂化养殖中华鲟成鱼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较高的生产运行成本,同等生产规模的投资成本和生产运行成本为网箱养殖的2~3倍,不宜大规模推广,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山溪、水库进行自流式流水养殖;网箱养殖投入产出比高,能源消耗少,节约水资源,养殖中华鲟的生长速度、成活率、资金投入的效益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中华鲟成鱼养殖方式。池塘养殖中华鲟成鱼虽然投入和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低,效果差,不宜大量采用。试验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中华鲟成鱼的单位面积载鱼量均较低,规格1~3kg的个体,养殖时的有效载鱼量控制在10kg·m^-2左右较适宜,不宜超过15k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成鱼 工厂化养殖 网箱养殖 池塘养殖
下载PDF
淡水人工培育中华鲟亚成体的海水驯化试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德国 朱永久 +3 位作者 危起伟 陈细华 刘鉴毅 王凯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0-124,共5页
2000年,采用阶段性递增水体盐度,即每5d将水体的盐度逐渐提高5,并不设稳定期的方法,对在淡水环境人工养殖近3年的中华鲟子一代亚成体(全长105~149cm,体重5.8~15.0kg)进行海水驯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d的驯化,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亚成... 2000年,采用阶段性递增水体盐度,即每5d将水体的盐度逐渐提高5,并不设稳定期的方法,对在淡水环境人工养殖近3年的中华鲟子一代亚成体(全长105~149cm,体重5.8~15.0kg)进行海水驯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d的驯化,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亚成体即可适应盐度为23的海水环境,驯化的成活率平均达到93.9%(92.1%~95.7%)。水体盐度增加时没有发现中华鲟有异常的行为表现,而驯化后的中华鲟在海水池塘中也能够正常生长。研究还表明,中华鲟对其栖息水体的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耐盐性和适应能力可能与个体规格大小有一定的关系,即个体的规格越大,则其对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亚成体 盐度 驯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