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循环农业园区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翁伯琦 黄秀声 +3 位作者 林代炎 蓝江林 王义祥 王煌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123-1131,共9页
乡村循环经济与农业产业园区的合理结合是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现代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与和谐互利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阐述了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学原理,并结合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现代循环农业园... 乡村循环经济与农业产业园区的合理结合是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现代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与和谐互利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阐述了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学原理,并结合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现代循环农业园区的建设实践,简要报道了循环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资源匹配、循环利用、高效转化、技术模式、主要对策与实践成效,以期为乡村循环农业的转型升级及其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园区 资源 高效利用
下载PDF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成己 李艳春 +3 位作者 刘岑薇 王义祥 罗涛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71-1077,共7页
农用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N_2O的排放量,分析不同排放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2010年... 农用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N_2O的排放量,分析不同排放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总量分别为3.41万、3.35万和3.29万t,2015年和2010年分别比2005年减少3.52%和1.76%;与2005年相比,2015年和2010年农用地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7%和1.00%,畜禽养殖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67%和7.14%。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提出:农用地N_2O排放受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措施以及人口因素等影响,其减排的关键是减少氮肥施用量;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N_2O排放量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从源头上实现畜牧业的清洁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N2O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下载PDF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谢凯 罗旭辉 +2 位作者 翁伯琦 王义祥 张伟利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159-1163,共5页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前造成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山地土壤肥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技术措施较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增开发面积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 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之一。当前造成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山地土壤肥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技术措施较单一、主导产业不突出、新增开发面积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水土流失治理与循环农业产业关系分析,总结南方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与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区域生产与山地开发实际,提出南方水土流失区治理防控与发展循环农业互动互利的具体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循环农业 发展模式 对策措施
下载PDF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成己 李艳春 +2 位作者 刘岑薇 王义祥 黄毅斌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16-22,71,共8页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分别为39.75万t和32.74万t,2010年比2005年减少17.64%。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甲烷排放减少17.37%,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减少31.59%,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增加1.11%。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面积减少及动物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是农业活动甲烷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稻田甲烷排放受水稻品种、土壤条件、水分状况、施肥管理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可从上述途径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甲烷排放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提高畜产品产出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控制政策、降低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甲烷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下载PDF
长汀县循环农业产业联盟模式能值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罗旭辉 黄颖 +3 位作者 方芸芸 陈恩 杨有泉 翁伯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7-126,共10页
实施种养结合,将农牧生产废弃物利用并回流坡耕地和开展地力恢复是长汀县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应用能值分析法分析2014年长汀县循环农业产业联盟和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对照)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以... 实施种养结合,将农牧生产废弃物利用并回流坡耕地和开展地力恢复是长汀县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应用能值分析法分析2014年长汀县循环农业产业联盟和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对照)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循环农业模式能量流动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循环农业产业联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7.12、49.35、0.44和16.26。同期长汀县农业生态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20、3.29、0.23和5.17。循环农业产业联盟净能值产出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高于当地农业生态系统5.92和11.09个单位,对当地农业发展具明显带动作用。提出了有关优化循环农业产业联盟的建议:1)控制牧业生产规模;2)扩大有机肥厂生产规模;3)引进更多的种植企业,参与循环产业联盟,利用沼液;4)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沼气和沼液利用率。通过项目引导构建循环农业产业联盟模式,分析循环农业模式能量流动特征,不仅有助于说明循环农业模式实施效果,也可为循环农业模式自身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循环农业 能值分析 长汀县
下载PDF
福建水土流失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罗旭辉 陈恩 翁伯琦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40-47,共8页
水土流失区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现代集约化生产已经导致农业系统的简化,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本文对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行概述,结合水土流失区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包括:1... 水土流失区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现代集约化生产已经导致农业系统的简化,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本文对近年来福建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进行概述,结合水土流失区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若干建议.包括:1)构建农业种质库,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 2)保护农业半自然生境,提供天敌栖息场所; 3)推广生态农业,合理配置农业种养体系; 4)统筹兼顾,科学部署农田生态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保护 福建水土流失区
下载PDF
要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大力发展区域现代循环农业——海峡两岸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翁伯琦 罗旭辉 +1 位作者 叶菁 应朝阳 《台湾农业探索》 2013年第6期56-59,共4页
组织召开海峡两岸水土保持技术与循环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交流进展,介绍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以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讨会的主题是有效防控水土流失,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力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持续发... 组织召开海峡两岸水土保持技术与循环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交流进展,介绍经验,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以利于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讨会的主题是有效防控水土流失,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力求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持续发展。专家们结合乡村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5个方面对策:(1)深入乡村实际,开展调查研究;(2)坚持创新驱动,服务转型升级;(3)防控水土流失,发展循环农业;(4)促进两岸交流,实现优势互补;(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循环农业 研讨会 评述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8
作者 王成己 胡忠良 +3 位作者 李艳春 王义祥 黄毅斌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2014年第12期1240-1245,共6页
农田长期定位试验是研究农田长期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作为2种最普遍和频繁的农业生产活动,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检索、收集1979-2009年有关我国农田长期施肥和保... 农田长期定位试验是研究农田长期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作为2种最普遍和频繁的农业生产活动,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检索、收集1979-2009年有关我国农田长期施肥和保护性耕作试验的研究论文,提取试验案例中试验站点分布、土壤类型、作物系统、监测区间及建站时间、管理措施、研究内容、试验小区面积及站点管理单位等实验要素及相关信息,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生态系统 长期试验 施肥 保护性耕作 特征
下载PDF
山地水土流失防控应与流域循环农业开发联动发展——“水土保持技术集成创新与乡村循环农业转型升级”学术研讨会综述
9
作者 翁伯琦 罗旭辉 应朝阳 《福建农业科技》 2015年第9期85-88,共4页
"水土保持技术集成创新与乡村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会深入贯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探讨了福建省近年来在山地水土保持与流域综合治理及其乡村循环农业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效。该文总结梳理了研讨会的... "水土保持技术集成创新与乡村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专题研讨会深入贯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集中探讨了福建省近年来在山地水土保持与流域综合治理及其乡村循环农业等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效。该文总结梳理了研讨会的主要研究进展与技术推广成效,主要研讨内容包括福建省主要地理特征与区域气候要素、福建省山地农业开发与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的主要模式与防控成效、长汀县水土流失特点与主要治理经验、典型崩岗区特征分析与生态恢复模式、福建省水土流失防控与技术、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实践证明,山地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集成创新技术,而且要创新管理机制,注重产业转型升级,注重绿色优势发挥,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尤其是要注重因地制宜地推动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防控与流域循环农业开发联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 水土保持 流域循环农业 联动发展 成效 启示
下载PDF
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岑薇 王成己 黄毅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2期200-204,共5页
农业清洁生产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和监控体系,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介绍了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及背景意义、农业清洁生产的目标,以美国、欧盟国家... 农业清洁生产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和监控体系,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介绍了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及背景意义、农业清洁生产的目标,以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为例介绍了国外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阐述了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农业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制定缺乏充分认知和参与;(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3)清洁生产技术规范不统一、推广机制不完善。最后提出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对策:(1)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的宣传,树立社会公众的清洁生产意识;(2)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3)大力促进农业企业的清洁生产,从更深层解决污染防治问题;(4)加强畜牧业清洁生产工作,调整产业结构;(5)增强农产品安全意识,加大对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清洁生产 种植业 畜禽养殖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下载PDF
台湾中部新农村与休闲农业发展之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俊斌 梁大庆 罗旭辉 《台湾农业探索》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台湾中部农村具有独特的景观、农产、艺文及生态,深具特殊性与发展潜力,农村位居相似的地理位置可能有相近的发展特性,故依此可区分不同的农村类型,在农村景观营造及开发休闲游憩的同时,并与在地生产、生活、生态的课题密切结合,更以整... 台湾中部农村具有独特的景观、农产、艺文及生态,深具特殊性与发展潜力,农村位居相似的地理位置可能有相近的发展特性,故依此可区分不同的农村类型,在农村景观营造及开发休闲游憩的同时,并与在地生产、生活、生态的课题密切结合,更以整体发展为导向,共存共生、相互支持方能达到目标。以台湾重要观光大县南投县之埔里带状盆地内之农村为例,以建构优质农村环境、强化并兼顾三生发展之理念,利用农村特色潜力资源之调查分析,共提出三个轴线与生态基础面向建置之全区发展规划,未来期能引领农村之整体永续发展与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型态 休闲游憩发展 埔里盆地 农村
下载PDF
茶草互作模式下茶园环境及茶树生长的初步变化 被引量:18
12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1 位作者 邓素芳 应朝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694-2703,共10页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北 松茶间作 人工种草 自然生草 生态环境 茶叶品质
下载PDF
模拟空间环境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素芳 杨有泉 陈敏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70-674,共5页
利用自行研制的旋转装置和紫外灯管辐射培养朱砂根的愈伤组织,研究模拟空间环境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合成的影响,以期寻找到有利于岩白菜素合成和积累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经旋转处理的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含量明显提高,且峰值出... 利用自行研制的旋转装置和紫外灯管辐射培养朱砂根的愈伤组织,研究模拟空间环境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合成的影响,以期寻找到有利于岩白菜素合成和积累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经旋转处理的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含量明显提高,且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对照提前,峰值是对照的1.85倍;波长为308nm的紫外线辐射对愈伤组织培养前期的岩白菜素积累有利。本研究明确了2种模拟空间环境对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合成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但对愈伤组织的生长都有抑制作用,将为朱砂根愈伤组织岩白菜素的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微重力 紫外辐射 朱砂根 岩白菜素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床不同腐熟程度垫料主要理化特性 被引量:25
14
作者 蓝江林 宋泽琼 +3 位作者 刘波 史怀 黄素芳 林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132-1136,共5页
通过持续采样,分析不同使用时间和不同发酵程度垫料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使用时间垫料各理化性质变化显著。使用5~16个月的垫料,吸水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pH值、含水量、电导率、盐度、有机质和氮磷钾总量不断升高... 通过持续采样,分析不同使用时间和不同发酵程度垫料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使用时间垫料各理化性质变化显著。使用5~16个月的垫料,吸水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pH值、含水量、电导率、盐度、有机质和氮磷钾总量不断升高,与使用5个月时差异显著(P〈O.05)。垫料有机质的含量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使用5、7、9和16个月垫料有机质的含量分别为59.72%、49.34%、44.94%和38.41%,含量变化差异显著。全氮的含量随着垫料发酵的进行逐渐减少,全磷和全钾的含量随着使用时间延长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发酵床 腐熟程度 理化特性 垫料
下载PDF
套种食用菌对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的效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振武 韩海东 +3 位作者 陈敏健 林忠宁 翁伯琦 刘明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088-1092,共5页
以福建红壤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年的冬季茶株行间套种大球盖菇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套种对茶园土壤环境及春茶萌发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园冬季套种大球盖菇、菌渣回田作有机肥这一茶园套... 以福建红壤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年的冬季茶株行间套种大球盖菇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套种对茶园土壤环境及春茶萌发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园冬季套种大球盖菇、菌渣回田作有机肥这一茶园套种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对福建少雨、低温的越冬期茶园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水保温效果,0~20、2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10月至次年2月分别提高9.22%、6.11%,5、10、15、20cm土壤温度在12月至次年2月分别提高0.90、0.77、0.67、0.50℃;保证了幼龄茶树的安全越冬,与清耕茶园相比,春茶萌发期提早了4.3d,春茶产量提高了iI.0V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套种大球盖菇 封园期 效应
下载PDF
不同菌渣施用量对柑橘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义祥 王峰 +3 位作者 叶菁 黄勤楼 翁伯琦 黄毅斌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0-655,共6页
采用物理和化学分组的方法分析不同施肥条件下柑橘果园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相比,施肥2 a后施用有机肥柑橘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单施菌渣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柑橘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采用物理和化学分组的方法分析不同施肥条件下柑橘果园有机碳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相比,施肥2 a后施用有机肥柑橘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单施菌渣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柑橘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分别提高26.39%~75.97%和13.95%~58.66%、76.46%~264.25%和5.97%~118.74%、23.02%~73.71%和17.97%~66.58%、31.07%~70.61%和17.34%~52.74%,表明合理施用有机肥不能显著提高果园表层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但可显著提高果园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 柑橘果园 土壤 有机碳 组分
下载PDF
紫色土侵蚀区柑橘园套种印度豇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钟珍梅 詹杰 +1 位作者 李振武 应朝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40-1944,共5页
本研究针对紫色土侵蚀区山地果园开发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等问题,引进豆科牧草印度豇豆(Vigna sinensis)套种于柑橘(Citrus reticulata)园,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和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评价印度豇豆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及水... 本研究针对紫色土侵蚀区山地果园开发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等问题,引进豆科牧草印度豇豆(Vigna sinensis)套种于柑橘(Citrus reticulata)园,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和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评价印度豇豆对柑橘园土壤肥力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印度豇豆套种有利于提高紫色土的土壤肥力,使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3.64%、20.90%、93.43%和166.57%(P〈0.05)。与清耕相比,果园套种印度豇豆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其中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级为主(56.31%),还能促进〉5和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形成,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使水稳性团聚体比例(R(0.25))和平均重量直径分别显著提高了25.22%和35.90%(P〈0.05),几何分形维数显著降低了5.17%(P〈0.05)。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侵蚀区柑橘园套种印度豇豆可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是一种可持续山地农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紫色土侵蚀区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茶园套种圆叶决明对杂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罗旭辉 刘明香 +3 位作者 罗石海 章华武 韩海东 应朝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03-2507,共5页
为明确圆叶决明对茶园杂草生长的影响,观测闽北茶园套种圆叶决明1~2 a春、夏、秋季杂草群落的多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套种圆叶决明1~2 a,茶园秋季杂草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 为明确圆叶决明对茶园杂草生长的影响,观测闽北茶园套种圆叶决明1~2 a春、夏、秋季杂草群落的多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套种圆叶决明1~2 a,茶园秋季杂草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分别提高了0.187~0.431和0.567~2.312,均匀度指数提高了0.187~1.004.套种处理茶园全年杂草干重较常规栽培(人工除草)分别下降55.8%~61.6%.说明套种圆叶决明可以应用于马唐占优势的茶园,用于控制杂草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决明 套种 茶园 杂草 多样性
下载PDF
水保措施对油桃园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义祥 黄毅斌 +3 位作者 叶菁 王成己 翁伯琦 应朝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3-809,共7页
以福建尤溪玉池果园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点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水保工程措施对油桃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台清耕和梯台生草模式油桃园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顺坡清耕模式分别提高18.3%和34.7%。梯台生草模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 以福建尤溪玉池果园水土流失定位观测点为平台,研究了不同水保工程措施对油桃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台清耕和梯台生草模式油桃园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顺坡清耕模式分别提高18.3%和34.7%。梯台生草模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顺坡清耕和梯台清耕模式提高15.3%和46.5%,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7.6%和30.9%、60.4%和112.7%、6.5%和24.3%、42.2%和45.3%,说明生草栽培措施有利于改良果园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梯台生草模式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也比顺坡清耕和梯台清耕模式分别提高39.1%和39.0%,说明生草栽培也可促进果园土壤稳定性碳库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保措施 油桃园 土壤 有机碳组分
下载PDF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义祥 王峰 +3 位作者 叶菁 黄勤楼 翁伯琦 黄毅斌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27-33,共7页
采用物理和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菌渣施用处理下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旨在为以提高有机碳固定为目的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大... 采用物理和化学分组方法研究了不同菌渣施用处理下柑橘果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变化,旨在为以提高有机碳固定为目的的果园土壤管理措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对各级别团聚体影响有差异,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大团聚体(>250μm)的含量。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表现为随着粒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且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库量表现为随菌渣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短期内施用有机肥并没有显著性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库中大团聚体有机碳的比例。施有机肥处理的柑橘园土壤惰性有机碳含量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库量分别比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的提高23.77—44.27%和22.78—43.12%、3.67—9.24%和1.80—7.28%,说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增加果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菌渣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惰性有机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