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典型区域农田地膜残留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莹 武升 +6 位作者 童童 郑晶 曹迟 姜家生 黄文星 施俊生 马友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0,共12页
为探究安徽省典型区域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9—2021年选择安徽省8个代表性地市13个县区共计15个监测点,利用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同时随机选取周边的10个农户或合作社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19—202... 为探究安徽省典型区域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9—2021年选择安徽省8个代表性地市13个县区共计15个监测点,利用典型样点采集的方法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同时随机选取周边的10个农户或合作社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19—2021年安徽省地膜平均残留量为10.80 kg·hm^(-2),未超出国家标准限值(75.00 kg·hm^(-2))。各监测点3 a平均残膜量在0~30kg·hm^(-2)之间,残膜量为5~15 kg·hm^(-2)的监测点占53.33%。从不同区域来看,江淮丘陵区地膜残留量较多,其农田地膜残留量为3.62~25.76 kg·hm^(-2)。不同作物平均残膜量为马铃薯>露地蔬菜>烟草>果树>保护地蔬菜>大豆>瓜类>花生。保护地蔬菜地膜残留系数为1.59%,在沿用当前的覆膜生产模式下,此后连续覆膜8 a,残膜量将会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影响残膜量的因素有作物类型、覆膜年限、地膜规格。覆膜<10、10~19 a和20~30 a土壤的残膜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厚度地膜的不规范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膜回收的难度。研究表明:目前安徽省各监测点覆膜作物区地膜污染状况较轻,主要回收方式为人工捡拾,机械化程度较低。回收后的地膜主要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占比为52.91%。安徽省应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推广使用标准地膜、加强回收意识、提高回收率等方法来降低地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残留 回收 分布特征 残留系数 农作物
下载PDF
基施与叶面施硒肥对富硒镉污染农田水稻降镉增硒的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晶 鲍广灵 +3 位作者 陶荣浩 吴承龙 马友华 叶文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4-982,共9页
为探讨基施硒肥和叶面施硒肥在轻度镉污染的富硒土壤中对水稻降镉增硒的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通过设置基施硒肥、叶面施硒肥和基施硒肥+叶面施硒肥3个处理,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对成熟期水稻产量、各部位镉和硒含量、富集与转运系数以... 为探讨基施硒肥和叶面施硒肥在轻度镉污染的富硒土壤中对水稻降镉增硒的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通过设置基施硒肥、叶面施硒肥和基施硒肥+叶面施硒肥3个处理,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对成熟期水稻产量、各部位镉和硒含量、富集与转运系数以及土壤中镉的形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面施硒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基施硒肥后,土壤pH提高了0.19个单位,提高率为3.01%,同时降低了土壤中镉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降低率为2.96%,促进了镉从弱酸提取态向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变,从而降低了土壤中镉的有效性。而叶面施硒肥能显著降低水稻对镉转运特别是秸秆到糙米的转运系数,降低率达15.13%,同时提高水稻对硒的转运特别是根到秸秆的转运系数,提高率达18.69%。不同硒肥处理下,糙米中镉含量为0.159~0.183 mg·kg^(-1),硒含量为0.216~0.244 mg·kg^(-1),不同硒肥处理均能使糙米达到降镉增硒的效果,且叶面施硒肥处理相较于基施硒肥处理的效果更好,并在基施硒肥和叶面施硒肥同时使用下的效果最佳,其对糙米中镉含量的降低率达26.39%,硒含量的提升率达41.50%。综上,在轻度镉污染的富硒土壤中,基施硒肥或叶面施硒肥均能有效降低水稻籽粒中镉含量并提高稻米对硒的富集,且基施硒肥+叶面施硒肥处理是降低糙米镉含量与提高糙米硒含量综合效果最好的一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硒肥 转运和累积
下载PDF
地膜污染对农田土壤与作物影响及其控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莹 常珺枫 +4 位作者 李陈 黄文星 施俊生 徐湘博 马友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2224-2230,共7页
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增温保水、除草、节省肥料等作用,但随着地膜覆盖范围的扩大、不合理使用以及残膜回收机制的匮乏,使得大量地膜残留于土壤中,对土壤性状、作物产量及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文章综述了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 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增温保水、除草、节省肥料等作用,但随着地膜覆盖范围的扩大、不合理使用以及残膜回收机制的匮乏,使得大量地膜残留于土壤中,对土壤性状、作物产量及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文章综述了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同时对地膜污染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从政策法规、地膜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地膜污染控制对策,旨在为地膜污染监测、治理提供科学引导和参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污染 土壤 作物 控制措施
下载PDF
有机酸强化饲用玉米修复镉铅污染农田效果
4
作者 陶荣浩 高羽欣 +6 位作者 谢君豪 胡婧怡 曹迟 胡兆云 鲁洪娟 叶文玲 马友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3-834,共12页
为探究饲用玉米在有机酸强化下对镉铅污染农田的修复和改良效果,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柠檬酸(CA)、酒石酸(TA)和聚天冬氨酸(PASP)强化饲用玉米的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3种有机酸均能够提高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与对照相比,... 为探究饲用玉米在有机酸强化下对镉铅污染农田的修复和改良效果,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柠檬酸(CA)、酒石酸(TA)和聚天冬氨酸(PASP)强化饲用玉米的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3种有机酸均能够提高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幅在2.92%~8.37%。施用有机酸后,玉米籽粒镉、铅含量分别在0.13~0.90 mg·kg^(-1)和0.06~0.25 mg·kg^(-1)之间,均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可作为植物性饲料原料;同时,玉米穗轴、秸秆和根中镉、铅含量较对照提升显著,秸秆和根对镉、铅的富集转运能力得到提高。按照修复0~20 cm耕层土壤计算,在酒石酸处理下,高玉2068和京科968分别对镉和铅提取量最高,达到了3.78 mg·m^(-2)和48.97 mg·m^(-2),理论上最短13 a可使该农田达到安全利用类耕地标准。施用有机酸后,玉米成熟期土壤pH值下降了0.09~0.19个单位,有效态镉和铅含量最高增幅达到了52.37%和63.22%,提高了玉米植株的提取能力,进而降低了土壤中全量镉和铅的含量。从经济效益看,在有机酸处理下,种植裕丰303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在1.18~1.78之间。本研究证明高玉2068在酒石酸和聚天冬氨酸强化下修复效果最显著,而裕丰303在柠檬酸强化下虽修复年限较长,但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二者均可推广应用于重金属污染耕地的边生产边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饲用玉米 镉铅污染 强化修复 农田
下载PDF
农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及其与绿肥协同应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蕊 常单娜 +3 位作者 周国朋 高嵩涓 柴强 曹卫东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10,共15页
氧化亚氮(N_(2)O)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农业活动是N_(2)O的重要排放源。土壤N_(2)O排放主要源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受土壤pH值、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质地、温度和外源碳氮投入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 氧化亚氮(N_(2)O)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农业活动是N_(2)O的重要排放源。土壤N_(2)O排放主要源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受土壤pH值、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质地、温度和外源碳氮投入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利用绿肥实现化肥减施、驱动土壤健康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关于绿肥参与N_(2)O排放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种植利用绿肥对N_(2)O排放的影响受绿肥种类、土壤理化性状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绿肥主要通过调控土壤无机氮含量影响N_(2)O排放,绿肥生长期间能够吸收土壤盈余的无机氮,翻压后能够替代部分氮肥,通过减少硝化和反硝化底物减少农田土壤N_(2)O排放,但同时存在由于绿肥腐解引发的有机氮矿化导致的N_(2)O排放风险。可根据绿肥种植制度、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等,采用适宜的N_(2)O减排技术。南方水稻与绿肥轮作区,可减施氮肥40%,添加生物炭等碱性调理剂;华北地区主作物与绿肥轮作区,可减施氮肥15%~20%,添加化学抑制剂、结合氮肥机械化深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主作物复种、间作绿肥制度中,可减施氮肥13%~48%,结合添加硝化抑制剂、结合水肥一体化和免耕;西南地区主作物与绿肥轮作制度中,可减施氮肥15%~20%,配合缓控释肥一次性施肥和添加化学抑制剂等。重点探讨了N_(2)O减排技术在绿肥制度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期为更好发挥绿肥作用,进一步减缓N_(2)O排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氧化亚氮 影响因素 减排技术
下载PDF
粪肥源雌激素在农田土壤-作物中污染特征、转运规律及毒理风险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健琴 代思媛 +2 位作者 张碟 李舜尧 孙凯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14-2223,共10页
雌酮(E1)、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17α-炔雌醇(EE2)和双酚A(BPA)等作为畜禽粪污中雌激素活性较强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内输运和累积,并对野生物种的生殖发育、遗传代谢,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雌酮(E1)、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17α-炔雌醇(EE2)和双酚A(BPA)等作为畜禽粪污中雌激素活性较强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内输运和累积,并对野生物种的生殖发育、遗传代谢,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目前,国际上关于粪肥源雌激素在农田土壤-作物中污染特征、转运规律及毒理风险的报道仍较少.本文综述了5种代表性粪肥源雌激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归纳了雌激素在农田土壤-作物中的迁移转化、吸收积累和代谢机理,系统地评估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雌激素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风险模型,旨在为规避农田土壤-作物雌激素污染风险、生产绿色农产品和保障人民健康等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农业生态环境 雌激素污染 转运途径 健康风险
原文传递
安徽省试点县补充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
7
作者 童童 丁琪洵 +3 位作者 蔡天培 汤萌萌 史习建 马友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以安徽省全椒县、长丰县和五河县为研究对象,监测其补充耕地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进行耕地质量等级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全椒县、长丰县和五河县2020年补充耕地平均耕地质量等级分别为5.198、4.811和3.911;补... 以安徽省全椒县、长丰县和五河县为研究对象,监测其补充耕地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进行耕地质量等级与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符合性调查与评价。结果表明,全椒县、长丰县和五河县2020年补充耕地平均耕地质量等级分别为5.198、4.811和3.911;补充耕地平均耕地质量等级总体上低于县域水平;补充耕地质量等级面积分布总体上比县域水平分布更分散;乡镇补充耕地质量等级与全镇耕地质量等级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乡镇补充耕地面积存在负相关关系;补充耕地土壤速效钾和pH平均值高于县域土壤平均值,有效磷平均值低于县域平均值,有机质平均值与县域平均值变化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耕地 耕地质量 土壤养分 占补平衡 安徽省
下载PDF
安徽省县域麦稻玉米秸秆时空分异特征与还田养分输入量测算 被引量:7
8
作者 柴如山 程启鹏 +6 位作者 陈翔 罗来超 马超 张亮亮 章力干 李金才 郜红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34-247,共14页
安徽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作为农业大省其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明晰全省产粮大县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和可收集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并准确测算秸秆就地还田对土壤养分输入的贡献,可为秸秆全量化差异化利用策略... 安徽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作为农业大省其粮食作物秸秆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明晰全省产粮大县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和可收集资源量时空分布特征,并准确测算秸秆就地还田对土壤养分输入的贡献,可为秸秆全量化差异化利用策略优化及秸秆还田情景下的农田养分平衡调控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2011—2019年安徽省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而不同作物秸秆产量年际变化趋势各异:小麦秸秆先升后稳,水稻秸秆波动不大,玉米秸秆逐年递增。2019年安徽省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3878万t,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所占比例分别为47.3%、36.3%和16.4%。淮北区为小麦和玉米秸秆资源集中分布区,占比分别为73.0%和88.3%,水稻秸秆主要产自江淮区(41.7%)、皖西区(21.3%)及沿江区(19.7%)。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分布表现为淮北区(52.5%)˃江淮区(24.3%)˃皖西区(10.5%)˃沿江区(9.1%)˃皖南区(3.6%)。2019年全省产粮大县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1338万、1041万和542万t,淮北区单位播种面积小麦和玉米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4505~6310和4171~5395 kg/hm^(2),江淮区、皖西区和沿江区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4487~5326、4570~5028和4329~5778 kg/hm^(2)。2019年安徽省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秸秆氮(N)、磷(P_(2)O_(5))和钾(K_(2)O)养分资源总量分别为25.3万、10.9万和90.1万t。在秸秆就地全量还田情景下,小麦玉米主产区(淮北区)小麦秸秆还田的氮(N)、磷(P_(2)O_(5))和钾(K_(2)O)养分输入量分别为35.8~50.1、14.1~19.8和139.8~195.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养分输入量分别为42.7~55.2、16.9~21.8和93.4~120.9 kg/hm^(2);水稻主产区(江淮区、皖西区和沿江区)水稻秸秆还田的养分输入量分别为38.0~50.8、18.8~25.0和151.6~202.3 kg/hm^(2)。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提升安徽省产粮大县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及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作物 时空分布 秸秆还田 养分输入 安徽省
下载PDF
近十年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马超 王玉宝 +6 位作者 邬刚 王泓 汪建飞 朱林 李佳佳 马晓静 柴如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3584-3599,共16页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秸秆直接还田 还田技术 土壤肥力 作物产量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微生物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鲍广灵 陶荣浩 +3 位作者 杨庆波 胡含秀 李丁 马友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6期69-74,共6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当前已经成为土壤重金属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讲述了当前重金属污染的发展趋势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重点阐述了微生物修复农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新兴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当前已经成为土壤重金属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讲述了当前重金属污染的发展趋势以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重点阐述了微生物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以及微生物与钝化剂、植物联合修复农田土壤重金属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制定行业标准和完善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微生物 农田污染 联合修复
原文传递
整合分析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苏尧 叶苏梅 +7 位作者 鲁梦醒 马跃 王玉宝 王珊珊 柴如山 叶新新 张震 马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整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可为秸秆还田利用情景下的草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间发表的41篇关于秸秆还田对草害影响的论文,整理得到426组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数据,并运用整合分析方... 整合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影响,可为秸秆还田利用情景下的草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2000-2022年间发表的41篇关于秸秆还田对草害影响的论文,整理得到426组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数据,并运用整合分析方法,探讨作物类型、秸秆还田量、土壤质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对秸秆还田抑草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总体上可显著降低农田杂草多度和多样性,抑制效应分别为-42.4%和-8.5%。2)不同条件下秸秆还田的抑草效应存在差异。其中,作物类型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度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将秸秆还于稻田、玉米田或油菜田可显著降低杂草多度,抑制效应分别为-62.3%、-34.6%和-56.9%,而将秸秆还于小麦田时的抑制效应(-7.1%)不显著;秸秆还田量是影响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抑制效应的关键因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秸秆还田对杂草多样性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R2=0.021, P<0.05)。因此,秸秆还田可有效抑制农田草害的发生,而在不同条件下其对杂草多度和多样性的抑制效应存在差异。综合来看,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将秸秆以>7000 kg·hm^(-2)的量还于稻田对杂草多度的抑制效果最好,而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以同等量的秸秆还于油菜田时可以更好地抑制杂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杂草多度 杂草多样性 影响因素 整合分析
下载PDF
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 被引量:34
12
作者 柴如山 徐悦 +5 位作者 程启鹏 王擎运 马超 叶新新 章力干 郜红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9,共15页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 【目的】安徽省为我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估算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利用潜力,可为全省秸秆养分资源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相关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对安徽省各市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作物秸秆产量、秸秆氮磷钾养分资源量及其在还田条件下的化肥替代潜力进行评估。【结果】2016—2018年安徽省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1758万t、2251万t、712万t和275万t,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淮北和江淮区域,分别占全省4种作物秸秆总量的47.0%和33.6%。全省4种作物秸秆氮(N)、磷(P2O5)和钾(K2O)养分年均产量分别为40万t、13万t和85万t,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秸秆养分资源量分别占4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总量的44.6%、34.4%、13.9%和7.1%。在全省作物主要种植地区,单位播种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9.5—35.0 kg·hm^-2、P2O513.6—16.2 kg·hm^-2和K2O 132.9—157.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3.5 kg·hm^-2、P2O58.4—11.7 kg·hm^-2和K2O 83.5—115.8 kg·hm^-2;玉米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7—32.7 kg·hm^-2、P2O512.5—16.5 kg·hm^-2和K2O 59.7—79.0 kg·hm^-2;油菜秸秆还田的化肥替代潜力为N 24.1—34.0 kg·hm^-2、P2O511.2—15.8 kg·hm^-2和K2O 101.3—142.7 kg·hm^-2。【结论】安徽省主要作物秸秆还田可基本满足下季作物的钾素需求,同时可部分替代氮肥和磷肥的施用,各区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实现农田化肥减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作物秸秆 养分资源量 秸秆还田 化肥替代
下载PDF
调理剂对镉轻度污染农田蔬菜安全利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聂娟娟 陶荣浩 +4 位作者 王宗亚 丁文清 胡兆云 李丁 马友华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33-40,共8页
目的:探究调理剂对镉轻度污染耕地蔬菜安全利用的效果。方法:通过2年3季田间试验,研究森美思纳米材料、石灰和钙镁磷肥对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及不同种类蔬菜镉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调理剂对蔬菜可食用部位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森美... 目的:探究调理剂对镉轻度污染耕地蔬菜安全利用的效果。方法:通过2年3季田间试验,研究森美思纳米材料、石灰和钙镁磷肥对土壤有效态镉含量及不同种类蔬菜镉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调理剂对蔬菜可食用部位镉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森美思对萝卜、大白菜、包菜、生姜和空心菜镉含量降低幅度为18.29%~40.12%。石灰对水芹菜、菠菜和辣椒镉含量降低幅度为11.97%~35.29%。钙镁磷肥对小白菜镉含量降低了30.77%。仅空心菜超标,其余均未超标。不同处理均能在提高蔬菜土壤pH的同时降低土壤有效态和蔬菜镉含量。相较于当季对照,土壤pH提高了0.04~0.33,土壤有效态镉则降低了5.98%~30.33%,森美思对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效果最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蔬菜种类和调理剂类型对蔬菜可食用部位镉及土壤有效态镉产生显著影响(P<0.05)。结论:3季连续施用调理剂能够实现轻度镉污染农田蔬菜的安全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调理剂 蔬菜 镉污染 修复
下载PDF
修复复合肥与钝化剂对镉污染农田水稻安全生产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含秀 周晓天 +4 位作者 王垚 刘莹 马中文 陈勇 马友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03-210,共8页
为探究修复复合肥与钝化剂对镉污染农田水稻的安全生产效果,对镉污染耕地进行安全利用和修复治理,保障水稻粮食安全,筛选出耕地安全利用经济可行的农艺方法,在某镉污染耕地开展修复复合肥与钝化剂修复水稻田间试验,对土壤pH值、有效态... 为探究修复复合肥与钝化剂对镉污染农田水稻的安全生产效果,对镉污染耕地进行安全利用和修复治理,保障水稻粮食安全,筛选出耕地安全利用经济可行的农艺方法,在某镉污染耕地开展修复复合肥与钝化剂修复水稻田间试验,对土壤pH值、有效态镉含量、水稻籽粒、秸秆镉含量、土壤养分含量及水稻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空白处理的籽粒镉含量超出国家食品安全限量值(Cd含量>0.2 mg/kg),经复合钝化剂、修复复合肥、石灰+有机肥、竹炭、修复复合肥+竹炭、紫云英、修复复合肥+紫云英等处理后水稻籽粒镉含量均可至国家食品安全限量值以下,各处理较CK降低水稻籽粒镉含量40.18%~59.10%,降低水稻秸秆镉含量25.39%~48.20%,提升土壤pH值0.55~0.88,降低土壤镉有效态镉含量13.38%~34.45%,降低水稻籽粒镉富集系数37.31%~57.17%,降低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系数8.87%~31.60%,综合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植株养分含量,对水稻产量没有显著性影响。修复复合肥和选用的钝化剂对镉轻度污染耕地水稻均具有较好的安全利用效果,综合安全利用效果、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修复复合肥具有更强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施肥与镉污染农田安全利用的结合,同时综合提升土壤全氮、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等养分吸收。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中轻度镉污染耕地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复合肥 竹炭 镉污染 水稻 安全利用
下载PDF
不同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比较
15
作者 刘志豪 胡宇聪 +3 位作者 张家鹏 高大林 张国漪 鲁洪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6-184,共9页
为农田土壤修复筛选合适的镉钝化剂,通过盆栽试验,设置10个钝化剂处理:T1(矿石、纳米生物炭等)、T2(生石灰)、T3(牡蛎壳等)、T4(CaO)、T5(硅钙肥)、T6(羊粪有机肥)、T7(枯草芽孢杆菌等)、T8(猪粪有机肥)、T9(牡蛎壳)及T10(微生物等),比... 为农田土壤修复筛选合适的镉钝化剂,通过盆栽试验,设置10个钝化剂处理:T1(矿石、纳米生物炭等)、T2(生石灰)、T3(牡蛎壳等)、T4(CaO)、T5(硅钙肥)、T6(羊粪有机肥)、T7(枯草芽孢杆菌等)、T8(猪粪有机肥)、T9(牡蛎壳)及T10(微生物等),比较研究10种钝化剂对镉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钝化剂可以提高稻田土壤的pH,并改变土壤镉的赋存形态。各处理土壤可交换态镉含量较对照下降4.6%~44.8%,其中T8(44.8%)、T6(36%)、T1(31.15%)、T10(28.4%)下降幅度较大;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上升;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残渣态镉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T6处理上升幅度最大,较CK增加53.85%。各钝化剂处理水稻籽粒生物量增加5.75%~25.30%。水稻籽粒、稻壳和秸秆的Cd含量呈现秸秆>籽粒>稻壳的规律,籽粒镉含量在0.068~0.254 mg/kg,T2(0.152 mg/kg)、T5(0.143 mg/kg)、T6(0.088 mg/kg)、T7(0.126 mg/kg)、T8(0.072 mg/kg)、T9(0.068 mg/kg)和T10(0.071 mg/kg)7个钝化剂处理低于国家限量标准(0.2 mg/kg),其中T6、T8、T9、T10籽粒镉含量较CK分别下降了61.90%、68.83%、70.56%、69.26%,降幅较大。综合土壤镉形态转化、水稻生物量和籽粒镉含量来看,钝化效果较好的是T2(生石灰)、T6(羊粪有机肥)和T8(猪粪有机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钝化剂 土壤修复 镉形态 水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_以铜陵市义安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珺枫 骆美 +3 位作者 李陈 刘莹 武升 马友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0-233,共14页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对于衡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按照“污染源—输送途径—受纳水域”的监测思路,确定了各治理工程的监测点位、频次和指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对于衡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按照“污染源—输送途径—受纳水域”的监测思路,确定了各治理工程的监测点位、频次和指标,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及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和评价了各项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总氮(TN)为导致研究区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在治理工程建设前的平均超标倍数(Ⅲ类水体标准)达到了1.58倍。治理工程建设完成后,各污染物的浓度削减幅度排序为铵态氮(NH_(4)^(+)-N)>TN>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中,各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排序为厌氧还田工艺>异位发酵工艺>氧化塘工艺。厌氧还田工艺和异位发酵工艺的治理后污染物去除率均高于治理前,氧化塘工艺反之。其中:厌氧还田、异位发酵、氧化塘3种工艺的COD综合去除率分别为44.43%、20.91%、33.70%;厌氧还田工艺的NH_(4)^(+)-N综合去除率最高,为69.66%;异位发酵工艺对应的去除率最高的污染因子为悬浮物(SS),去除率为55.44%;氧化塘工艺的TP综合去除率最高,为74.72%。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工程采用的是“三池两坝”工艺,对应的各污染物的去除率排序为TP>TN>SS。基于熵权综合污染指数的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区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前处于污染状态,在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后达到合格状态。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长江流域 环境监测 综合污染指数法 效果评价
下载PDF
丰乐河流域磷污染输出特征及最佳管理措施
17
作者 王肖飞 肖晨璐 +3 位作者 吴雷 骆美 张俊 储茵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900,共10页
为了更好地防控丰乐河流域的面源磷污染,通过该流域水文和水质数据对SWAT模型的径流和总磷(TP)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模拟2011—2021年流域TP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最佳管理措施(BMPs)对TP输出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流域年均T... 为了更好地防控丰乐河流域的面源磷污染,通过该流域水文和水质数据对SWAT模型的径流和总磷(TP)参数进行率定与验证,模拟2011—2021年流域TP负荷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最佳管理措施(BMPs)对TP输出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时间分布上,流域年均TP输出量为77.58 t,2020年TP输出量最多(141.65 t),是2019年的4.3倍;TP输出主要集中在汛期(5—10月),占全年输出量的70.1%。空间分布上,耕地占比较高的子流域TP负荷强度高,其空间差异性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耕地与林地在汛期、非汛期月TP负荷相关系数分别为0.9247、0.4193。减量化施肥、植被缓冲带和植草河道能有效削减TP输出,单个BMPs中植被缓冲带对TP削减效果最好,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对流域TP削减效果最佳,年削减率达43.41%~61.23%。丰乐河流域磷污染输出受降水特性和土地利用共同影响,通过减量化施肥、设置植被缓冲带或植草河道能够有效减少TP输出。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区域控源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磷 时空分布 SWAT模型 最佳管理措施 丰乐河流域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在土壤改良和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18
作者 鲁洪娟 周德林 +2 位作者 叶文玲 樊霆 马友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78-1383,共6页
生物有机肥兼具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性质,可以培肥土壤、调控土壤微生态平衡、改善农产品品质、控制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也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综述了生物有机肥的主要特征、生物有机肥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修复作... 生物有机肥兼具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的性质,可以培肥土壤、调控土壤微生态平衡、改善农产品品质、控制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也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综述了生物有机肥的主要特征、生物有机肥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修复作用,重点介绍了生物有机肥在改良土壤性质和修复重金属方面的优越性能,指出生物有机肥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肥源监管、标准修订和品种研发等方面进行改进,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机肥料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土壤改良 重金属 修复
下载PDF
3种湿地植物对农田沟渠水体氮、磷的消减作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震 刘伸伸 +5 位作者 胡宏祥 何金铃 马友华 王一帆 代宇雨 徐微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5,共8页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放化肥,农田氮、磷流失从而对周边水体产生一定的面源污染。为探讨水生植物种植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流失氮、磷的吸附拦截效果,在农田沟渠内种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和刺苦草Vallisner...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施放化肥,农田氮、磷流失从而对周边水体产生一定的面源污染。为探讨水生植物种植对农田排水沟渠中流失氮、磷的吸附拦截效果,在农田沟渠内种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和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测定植物对农田沟渠内氮、磷营养物质的消减作用。结果表明:通过种植植物,沟渠内总氮去除率为56.18%~74.58%,铵态氮去除率为36.23%~59.33%,硝态氮去除率为34.35%~66.88%,总磷去除率为44.38%~76.35%;随水流路径的延长沟渠中氮、磷的质量浓度均呈递减趋势;随时间增加,沟渠内各采样点氮、磷质量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水芹、石菖蒲和刺苦草对农田沟渠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应用于湖泊及其周边等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态学 湿地植物 生态拦截 农田沟渠 去除率
下载PDF
我国典型省份小麦和玉米农田化学氮肥施用与生产运输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8
20
作者 柴如山 王擎运 +3 位作者 叶新新 马超 屠人凤 郜红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7-713,共7页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文献调研方法,估算了我国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和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化学氮肥施用产生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通过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途径损失的氮素导致的N_2O间接排放以... 基于相关统计数据,通过文献调研方法,估算了我国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和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化学氮肥施用产生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通过挥发沉降和淋溶径流途径损失的氮素导致的N_2O间接排放以及不同种类化学氮肥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河南、河北和山东3个典型省份在小麦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1536万、847万、1153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85、3.61、3.09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6、0.60、0.51 t CO_2–eq·t^(–1)·a^(–1);相应省份在玉米上消费的化学氮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717万、720万、912万t CO_2–eq·a–1,单位播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2.19、2.27、2.92 t CO_2–eq·hm–2·a–1,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0.40、0.43、0.46 t CO_2–eq·t^(–1)·a^(–1)。研究表明,化学氮肥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化学氮肥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化学氮肥施用导致的土壤N_2O直接排放这两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化学氮肥 N2O 温室气体排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