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学田野调查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谢景连 李斌 王健 《凯里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04-108,共5页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民族学本科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堪称民族学(人类学)从业者的“成年礼”。通过田野调查实践,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印证所学所思,提高专业...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民族学本科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堪称民族学(人类学)从业者的“成年礼”。通过田野调查实践,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印证所学所思,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但如何开展好田野调查教学与实践,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达成统一标准,且此问题亟待解决。文章以凯里学院为例,探讨民族学本科田野调查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希冀能为民族学本科田野调查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学 田野调查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道路与空间:贵州月亮山地区的道路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健 伍应滔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86-98,155,共14页
传统的月亮山地区相对与世隔绝,然而山区内部却有着自己的一套山路系统,这套系统与当地的社会秩序相关:山地民族在山路要枢盟誓,形成栽岩组织。现代公路进入月亮山地区后,尤其当公路穿过山地聚落时,路边空间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资源。与... 传统的月亮山地区相对与世隔绝,然而山区内部却有着自己的一套山路系统,这套系统与当地的社会秩序相关:山地民族在山路要枢盟誓,形成栽岩组织。现代公路进入月亮山地区后,尤其当公路穿过山地聚落时,路边空间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资源。与此同时,国家话语、资本话语、灰色经济话语充斥其中。这些话语在路边空间竞相角逐,塑造了新的社会空间,进而形成了空间生产(productionof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空间 道路人类学 话语 月亮山 山地文化
下载PDF
味道的文化逻辑——云贵高原山地人群的土豆文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健 蔡利单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1-89,共9页
基于滇黔交界山区土豆的人类学考察,发现作为食物的土豆,其味道(包括味觉、嗅觉和视觉)交织着人们的山野想象、空间感知、历史记忆、人群分类和餐桌礼仪等元素,甚至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身体观念乃至人观。土豆的味道在持续不断建构、维... 基于滇黔交界山区土豆的人类学考察,发现作为食物的土豆,其味道(包括味觉、嗅觉和视觉)交织着人们的山野想象、空间感知、历史记忆、人群分类和餐桌礼仪等元素,甚至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身体观念乃至人观。土豆的味道在持续不断建构、维持和再生产当地人的世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土豆的味道连接着当地人的意义与世界,呈现出价值与事实的合一、文化与自然的混融(超越文化与自然),人们吃土豆不仅仅是简单的进食,还“吃进了一个世界的想象”。与此同时,土豆的味道超越单一民族和政区边界,为我们重新理解云贵高原山地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感觉人类学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豆(洋芋) 感觉 文化逻辑 山地文化 西南研究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上半叶苗族知识分子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金元 彭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19-30,153,共13页
单元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梁聚五、石启贵、杨汉先等苗族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致力多民族共生共荣、利用汉文化书写本民族历史以及通过强调中华民... 单元民族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具有推动作用。梁聚五、石启贵、杨汉先等苗族知识分子在近现代社会转型中致力多民族共生共荣、利用汉文化书写本民族历史以及通过强调中华民族成员身份来争取权益的探索与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表述和个案参考,从生命史视角考察不同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同,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路径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单元民族 苗族知识分子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基于编程猫的苗族民间故事“螺蛳姑娘”交互游戏设计研究
5
作者 潘齐欣 王贵文 +2 位作者 刘春林 张益群 李金兰 《计算机时代》 2022年第11期113-116,共4页
以黔东南苗族民间故事“螺蛳姑娘”为题材,结合故事情节,设计了基于编程猫的交互式游戏。使用图形化编程语言,通过源码编辑器kitten4.0,以积木方式创作游戏、软件、动画、故事等作品,完成了故事、角色、界面等设计,以及运行部分的实现... 以黔东南苗族民间故事“螺蛳姑娘”为题材,结合故事情节,设计了基于编程猫的交互式游戏。使用图形化编程语言,通过源码编辑器kitten4.0,以积木方式创作游戏、软件、动画、故事等作品,完成了故事、角色、界面等设计,以及运行部分的实现。通过简单的交互游戏,让儿童了解苗族民族故事,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推进文化育人,打造区域特色文化的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故事 民族文化 编程猫游戏 交互游戏
下载PDF
清代以来都柳江中上游的道路开辟与国家认同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金兰 吴美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3期22-33,153,共13页
国家意识主导下的道路开辟,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众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清朝以来,开发都柳江中上游以古州为中心的区域道路网络,不仅拓展了古州治理空间,也对古州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族群结构、文化形态等产生了整体性影... 国家意识主导下的道路开辟,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众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清朝以来,开发都柳江中上游以古州为中心的区域道路网络,不仅拓展了古州治理空间,也对古州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族群结构、文化形态等产生了整体性影响。道路沿线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了古州地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以道路为切入点,可以理解西南地区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柳江 路学 秩序重建 国家认同
下载PDF
“多元一体”视角下中华生命观之苗语表达
7
作者 唐巧娟 王金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1,共9页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苗族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在苗语口头文献和日常交际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苗语生育类动词是对生命形体生成的语言表达,反映了苗族“生无别类”的认知特征;从苗语生死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苗族用“力”来区分有无生命体,“命”是对具体生命轨迹的整体式表述;“灵”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也不具有超自然能力,灵与神祖的关联是中华传统生命观“神灵”体系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 中华生命观 苗族生命观 苗语
下载PDF
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民间移民的生存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斌 吴才茂 《凯里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1-37,共7页
清水江流域在明清时期,是一个容纳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的重要区域。不管是军事移民还是民间移民,移居到清水江地区以后,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这样一个“一线之外皆苗夷”的地域空间里面生存下来,是这些移动... 清水江流域在明清时期,是一个容纳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的重要区域。不管是军事移民还是民间移民,移居到清水江地区以后,不可避免地要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这样一个“一线之外皆苗夷”的地域空间里面生存下来,是这些移动人群特别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历史与民间文献的梳理可知,当他们进入清水江流域之后,利用了改姓、变换身份等生存策略,逐渐与当地少数民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聚居区,这对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移民 少数民族 民族关系
下载PDF
审视与回归:对土司制度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康智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39-45,共7页
学界对土司制度进行研究的著述颇丰,但在搜集、整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时,却发现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偏颇。针对这些偏颇,从土司制度中的职官体制、土流并治、施法举措、健全与完善以及因俗而治推行该制度的生态背景等诸多方面... 学界对土司制度进行研究的著述颇丰,但在搜集、整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时,却发现对这一制度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偏颇。针对这些偏颇,从土司制度中的职官体制、土流并治、施法举措、健全与完善以及因俗而治推行该制度的生态背景等诸多方面,去重新审视相关史实,希冀有助于深化对该制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俗而治 改土为流 土流并治
下载PDF
对侗族人工营林管护期“间伐代抚”的文化生态解读
10
作者 罗康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1-4,共4页
侗族人工营林的管护期在整个林业生产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期间实施的管护成效对整个森林的正常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管护过程中实施的"间伐代抚"是针对所处生态系统,在长期经营人工营林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验积... 侗族人工营林的管护期在整个林业生产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期间实施的管护成效对整个森林的正常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管护过程中实施的"间伐代抚"是针对所处生态系统,在长期经营人工营林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验积累,具有适应当地生态系统的合理性和对物种结构做出最终的定型控制、保持森林乔木物种的多样化以及防止森林病虫害蔓延的科学性。通过对"间伐代抚"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阐释,揭示人工营林中对森林生态系统维护与利用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营林 森林管护期 间伐代抚 维护与利用兼容
下载PDF
“插花地”整饬之殇:民国湘黔边界地湖插花地“清理拨正”个案分析
11
作者 谢景连 《怀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9,共9页
插花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凡有行政建置与行政区划的出现,就可能有插花地的产生。因而,历史时期以来,插花地就普遍存在于全世界范围内。插花地的出现,对行政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其流弊,从明代开始,就被时人所知,清代更将其置于鸦片、... 插花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凡有行政建置与行政区划的出现,就可能有插花地的产生。因而,历史时期以来,插花地就普遍存在于全世界范围内。插花地的出现,对行政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其流弊,从明代开始,就被时人所知,清代更将其置于鸦片、客民、饷项之前。插花地是多种因素交错综合的产物。以民国时期湘黔边界地湖插花地整饬之殇的历史过程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典籍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插花地存续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指出,插花地问题不只是行政归属下的地理单位问题,而是交织着生态、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空间格局,透过分析这种空间格局形成的社会文化历史过程,才能理解插花地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花地 湘黔边界 整饬 “清理拨正”
下载PDF
空间、记忆与生计:语言人类学视角下苗语“路”的语义内涵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巧娟 王金元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99-110,155,共13页
gid(路)是苗族空间系统中的突显性、基础性概念,是苗族认识其他复杂空间概念或关系的参照物,其语义上的多功能性反映了苗族“以线代面”的认知方式。gid(路)承载了苗族“沟路同一”“以路为史为遵”的社会记忆和现实场域中对“路即为生... gid(路)是苗族空间系统中的突显性、基础性概念,是苗族认识其他复杂空间概念或关系的参照物,其语义上的多功能性反映了苗族“以线代面”的认知方式。gid(路)承载了苗族“沟路同一”“以路为史为遵”的社会记忆和现实场域中对“路即为生计”的思考,gid(路)的语义内涵分析是理解和诠释苗族迁徙历史的关键性空间实体。苗族对路的认知反映在语言上,即gid(路)在苗语三大方言区中大同小异的语义演变链及其转隐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空间 记忆 生计 语言人类学
下载PDF
清代“国家意识”在贵州苗疆地方社会的实践——以清水江地区为个案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明 石君勇 王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47-153,共7页
清王朝在"改土归流"初期致力于地方秩序的重建,重建的背后隐含着"正统"意识形态作为秩序构建的标准。礼仪是"教化"的重要途径,帝国希望借助建立神祠来作为礼仪植入地方进行教化的工具,使民"服教畏神... 清王朝在"改土归流"初期致力于地方秩序的重建,重建的背后隐含着"正统"意识形态作为秩序构建的标准。礼仪是"教化"的重要途径,帝国希望借助建立神祠来作为礼仪植入地方进行教化的工具,使民"服教畏神",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礼仪实践过程中,因地方文化的影响,而与国家礼法产生了冲突。通过对"改土归流"初期的"秩序建构"到国家礼仪在地方社会的实践过程的分析,对国家制度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进行粗略勾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礼仪 教化 文化实践 土地信仰
下载PDF
府卫分制:明代行政设置中的一种特殊“插花地”——以明代贵州为研究个案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景连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府卫分制是明代行政设置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旨在通过府和卫互不统属、犬牙相制、互相犄角,指臂相使,以达统治地方的目的。但若按照今天"插花地"评定标准的话,府卫分制却是一种特殊的"插花地"。文章以明代贵州为例,... 府卫分制是明代行政设置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旨在通过府和卫互不统属、犬牙相制、互相犄角,指臂相使,以达统治地方的目的。但若按照今天"插花地"评定标准的话,府卫分制却是一种特殊的"插花地"。文章以明代贵州为例,基于史料的记载,探究明代贵州境内府卫分制这种特殊"插花地"的形成原因及清理拨正的历史过程,明晰府卫分制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府卫分制 插花地 明代贵州
原文传递
房、派、家:宗族单位与国家系谱--宋代谱牒与华南谱牒个案
15
作者 张小军 《民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6,158,共12页
在探讨以福州地区为主的华南宗族单位的房/派格局基础上,思考宋代文治复兴下士大夫私家谱牒的兴起及其对明清华南族谱的影响,进而理解华南基层社会如何通过谱牒纳入国家的大系谱。“房”作为血缘群体的单位早已有之。房作为宗族单位的... 在探讨以福州地区为主的华南宗族单位的房/派格局基础上,思考宋代文治复兴下士大夫私家谱牒的兴起及其对明清华南族谱的影响,进而理解华南基层社会如何通过谱牒纳入国家的大系谱。“房”作为血缘群体的单位早已有之。房作为宗族单位的国家传统大约来自唐代,有宋人修唐皇室世系表,范仲淹的义族义庄制度直接将房作为宗族单位。“派”作为宗族的系谱单位,主要来自明代以后的华南宗族,用于界定同一远祖始祖的后代。“家”本来不是宗族的单位,宋代儒家士大夫将家族家谱作为推行其道统的重要载体,不仅促进了明代以后华南宗族的发展,还将家变成了宗族的单位。宋代士大夫的私家谱牒兴起以及明清华南基层社会的造谱运动,反映出国家系谱的两次文化下沉以及民间系谱国家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族谱 华南
原文传递
“养命之源”: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当江与争江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斌 吴才茂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22,共8页
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特别是域内木材成为"皇木"和远销省外的大宗商品,由此而引来的利益纠葛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是该区域社会变迁的核心内容。为争夺木材贸易带来的利益,锦屏"内三江"和天柱... 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特别是域内木材成为"皇木"和远销省外的大宗商品,由此而引来的利益纠葛及其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是该区域社会变迁的核心内容。为争夺木材贸易带来的利益,锦屏"内三江"和天柱"外三江"展开了长达二百多年的争江诉讼,史称"争江案"。本文以碑刻史料为核心,通过对"当江"制度与"争江"历史的细节梳理,分析清水江流域在木材贸易兴起后,当江制度的建立及其内容,并藉此分析清水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曲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水江流域 木材贸易 当江制度 碑刻
原文传递
清代黔东南地区会馆的空间分布及其运行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斌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0-86,共7页
明代以降,黔东南地区成为王朝倾力开发的区域之一,移民的到来,对该地社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该地原生资源(如木材等)加入全国贸易网络之后,大量的商人不断前来“淘金”。为了形成合力,这些移民与商人... 明代以降,黔东南地区成为王朝倾力开发的区域之一,移民的到来,对该地社会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该地原生资源(如木材等)加入全国贸易网络之后,大量的商人不断前来“淘金”。为了形成合力,这些移民与商人掀起了修建会馆的高潮。这些会馆肇始于明朝末年,兴盛于清代中期以降,有清一代,共计建有122座会馆,星罗棋布地分布在黔东南的大地上,并呈现出沿江沿河分布的特点。其创建,个中过程尽管复杂程度不同,但大致是官、商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结果。至于运行机制,多数是以一种“置产生息”的方式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黔东南 移民 会馆 碑刻
原文传递
“邑之精神命脉”:《清平县志》的编纂、特色及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斌 《中国地方志》 2022年第1期62-71,I0005,共11页
目前所见最早《清平县志》是清道光十八年本,至光绪七年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删,为《重刊清平县志》,两部县志是研究清水江上游特别是凯里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目前学界未有专文论及。通过对县志的编纂、版本与体例、特色与价... 目前所见最早《清平县志》是清道光十八年本,至光绪七年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删,为《重刊清平县志》,两部县志是研究清水江上游特别是凯里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目前学界未有专文论及。通过对县志的编纂、版本与体例、特色与价值以及存在的纰漏等方面对县志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与考证,揭示其价值和不足,以便学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清平县志》 《重刊清平县志》 地方志 编纂学
原文传递
家庭策略与社会结合:贵州东南乡村社会过继习俗的文化阐释
19
作者 王金元 麻国庆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3-119,共7页
贵州清水江下游的乡村是多族群迁徙而聚合形成的社会,在此流动和多元的区域及聚落里,生存、身份与资源分配是人们面临的现实难题,为化解上述危机以便更好地发展,不同家庭藉由过继构拟亲属关系成为该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生存选择和... 贵州清水江下游的乡村是多族群迁徙而聚合形成的社会,在此流动和多元的区域及聚落里,生存、身份与资源分配是人们面临的现实难题,为化解上述危机以便更好地发展,不同家庭藉由过继构拟亲属关系成为该地区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生存选择和社会结合策略,清水江下游乡村社会的过继习俗业已超越宗族、性别而呈现出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对理解乡村社会提供诸多启示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继习俗 生存选择 拟亲属关系 结群策略
原文传递
吴天丽 曾祥慧作品
20
作者 吴天丽 曾祥慧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I0051-I0051,共1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