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依托基层医院在灾难当地迅速组建由创伤专家主导的临时创伤团队进行灾难救援的可行性。方法:在2021年12月15日山西省孝义市煤矿透水事故中,在矿难发生后至医务人员被允许进入灾难现场的短暂时间间隔内,由创伤专家对救援医务人...目的:探讨依托基层医院在灾难当地迅速组建由创伤专家主导的临时创伤团队进行灾难救援的可行性。方法:在2021年12月15日山西省孝义市煤矿透水事故中,在矿难发生后至医务人员被允许进入灾难现场的短暂时间间隔内,由创伤专家对救援医务人员进行简要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和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和技能培训,组建由创伤专家、ATLS小组和DCS小组构成的临时创伤团队,在院前、院内对升井矿工进行早期救治。结果:矿难发生的第36小时发现井下幸存者,22名被困矿工均为男性,其中2人死于井下,另外20人幸存并在矿难发生后第39~43小时依次升井,中位年龄48岁(34~57岁)。所有幸存者均遭受失温、脱水和浸渍足等多种损害,急性吸入性气管支气管炎18例,电解质酸碱紊乱14例,躯干顿挫伤6例,腰大肌血肿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高凝状态4例。ATLS小组在院前的50~60 min内对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复温、补液、根据预案诊治,在入院2 h内完成辅助检查明确诊断。DCS小组评估6例躯干机械性钝伤患者并排除紧急手术指征,创伤专家全程督导和质量控制。所有幸存者入院3 h内足趾毛细血管再充盈实验阳性率较升井即刻显著降低(75.0%vs.15.0%,P=0.0003),均于入院后第4~7天康复出院。结论:以创伤专家主导尽早在灾难当地依托基层医院迅速组建并培训具备ATLS和DCS能力的临时创伤团队,参与灾难医疗救援是可行的,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展开更多
为梳理总结现阶段我国中医创伤救治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开展中西医协同创伤救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Web of Science、PubMed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1...为梳理总结现阶段我国中医创伤救治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开展中西医协同创伤救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Web of Science、PubMed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医创伤救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经筛选共纳入315篇中文文献,34篇英文文献。文献主要发表在中医类杂志;发文作者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单位分布呈现以医疗机构为主,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为辅的特征;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中医及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领域的临床实践及临床研究。中医创伤救治兴起较早,但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研究可围绕中医创伤救治的服务模式创新、临床研究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和强化综合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在创伤救治领域,西医更为精准、有效,而中医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效果,能起到很好的补充,所以中西医协同创伤救治发展潜力较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依托基层医院在灾难当地迅速组建由创伤专家主导的临时创伤团队进行灾难救援的可行性。方法:在2021年12月15日山西省孝义市煤矿透水事故中,在矿难发生后至医务人员被允许进入灾难现场的短暂时间间隔内,由创伤专家对救援医务人员进行简要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和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和技能培训,组建由创伤专家、ATLS小组和DCS小组构成的临时创伤团队,在院前、院内对升井矿工进行早期救治。结果:矿难发生的第36小时发现井下幸存者,22名被困矿工均为男性,其中2人死于井下,另外20人幸存并在矿难发生后第39~43小时依次升井,中位年龄48岁(34~57岁)。所有幸存者均遭受失温、脱水和浸渍足等多种损害,急性吸入性气管支气管炎18例,电解质酸碱紊乱14例,躯干顿挫伤6例,腰大肌血肿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高凝状态4例。ATLS小组在院前的50~60 min内对患者进行伤情评估、复温、补液、根据预案诊治,在入院2 h内完成辅助检查明确诊断。DCS小组评估6例躯干机械性钝伤患者并排除紧急手术指征,创伤专家全程督导和质量控制。所有幸存者入院3 h内足趾毛细血管再充盈实验阳性率较升井即刻显著降低(75.0%vs.15.0%,P=0.0003),均于入院后第4~7天康复出院。结论:以创伤专家主导尽早在灾难当地依托基层医院迅速组建并培训具备ATLS和DCS能力的临时创伤团队,参与灾难医疗救援是可行的,符合当前我国国情。
文摘目的:探讨创伤出血性休克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2月至2021年8月期间共314名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2名,女性患者162名,年龄中位数为63.00(49.75~82.00)岁。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临床指标,根据入院7 d内是否发生ARDS将患者分为两组,即ARDS组(n=89)和非ARDS组(n=225),通过判定差异寻找ARD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是否出现ARDS的回归模型。结果: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发生率为28.34%,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史、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受伤原因为车祸伤和肌钙蛋白Ⅰ升高,各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分别为4.01(95%CI:1.75~9.20)、5.22(95%CI:1.29~21.08)、1.07(95%CI:1.02~1.57)、2.53(95%CI:1.21~5.28)和1.26(95%CI:1.02~1.57),P值分别为0.001、0.020、0.009、0.014和0.034。预测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男性0.59(95%CI:0.51~0.68)、冠心病史0.55(95%CI:0.46~0.64)、APACHEⅡ评分0.65(95%CI:0.57~0.73)、受伤原因为车祸伤0.58(95%CI:0.50~0.67)、肌钙蛋白Ⅰ0.73(95%CI:0.66~0.80),总体预测值为0.81(95%CI:0.74~0.88)。结论:ARDS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男性、冠心病史、高APACHEⅡ评分、受伤原因为车祸伤和肌钙蛋白Ⅰ升高是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监测这几项指标有利于早期识别和治疗创伤出血性休克后ARDS。
文摘目的:分析严重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的院前因素。方法: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数据库中检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ISS评分≥16的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是否存在自杀倾向、精神疾病,以及坠落高度、接触介质的性质、身体着地的部位、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是否接受手术,并统计院内死亡人数。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上述因素与ISS评分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60例,其中男1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56±15.85)岁,有自杀倾向者36例(22.50%),有精神障碍者12例(7.50%),坠落高度平均(7.20±8.33)m,接触介质软者48例(30.00%),身体着地部位为头部40例(25.00%)、下肢26例(16.25%)、腹侧16例(10.00%)、背侧40例(25.00%)、侧方38例(23.75%)。ISS评分22.8±6.85,GCS评分13.49±3.39,ICU停留时间(9.96±8.12)d,接受手术者142例(88.75%)。本组院内死亡8例,均为头部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为5.00%(8/160)。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ISS评分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有自杀倾向(P=0.01)和身体着地部位(P=0.0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有自杀倾向和头部撞击地面是IS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论:收集高处坠落伤患者在院前的信息,尤其是是否有自杀倾向、是否为头部着地,可有效预测患者受伤的严重程度,有助于提早诊断、提早护理、提早治疗,从而避免可预防的死亡,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文摘为梳理总结现阶段我国中医创伤救治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开展中西医协同创伤救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Web of Science、PubMed自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中医创伤救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经筛选共纳入315篇中文文献,34篇英文文献。文献主要发表在中医类杂志;发文作者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作者单位分布呈现以医疗机构为主,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为辅的特征;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中医及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领域的临床实践及临床研究。中医创伤救治兴起较早,但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未来研究可围绕中医创伤救治的服务模式创新、临床研究能力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和强化综合医院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在创伤救治领域,西医更为精准、有效,而中医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效果,能起到很好的补充,所以中西医协同创伤救治发展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