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吸热偏差计算及深度调峰水动力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西容 宋园园 +3 位作者 周妍君 吕俊复 黄中 杨冬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047-6056,I0017,共11页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深度调峰过程中受热负荷及质量流速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管壁拉裂、超温爆管等安全问题,故有必要对锅炉深度调峰负荷时热偏差系数、水动力特性进行计算研究。该文根据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及水冷屏结构,建立...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深度调峰过程中受热负荷及质量流速变化的影响容易出现管壁拉裂、超温爆管等安全问题,故有必要对锅炉深度调峰负荷时热偏差系数、水动力特性进行计算研究。该文根据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及水冷屏结构,建立水动力计算数学模型并运用实炉测量数据计算实炉热偏差系数,对310及110MW负荷实炉热偏差系数进行计算,并采用110MW负荷实炉热偏差系数对120及70MW(深度调峰负荷)的水动力进行计算,将120MW负荷时的出口汽温计算结果与实炉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对70MW深度调峰负荷水动力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高低负荷时热偏差系数分布规律不同,在相近负荷时炉膛热偏差系数呈现出一致性,并且锅炉在70MW深度调峰负荷时,锅炉能安全稳定运行。深度调峰负荷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吸热偏差系数及水动力特性的计算研究,为现有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深度调峰优化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 热偏差系数 深度调峰 水动力特性 实炉数据
原文传递
并联竖直上升通道内二氧化碳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2
作者 邓越文 雷贤良 +2 位作者 刘清江 刘书涵 吴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26-2736,I0018,共12页
先进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因具有紧凑、高效灵活的特点,在第三代光热系统和第四代核电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布雷顿循环系统中的流动不稳定性威胁着机组的安全运行。为研究竖直... 先进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因具有紧凑、高效灵活的特点,在第三代光热系统和第四代核电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布雷顿循环系统中的流动不稳定性威胁着机组的安全运行。为研究竖直上升并联管内CO_(2)的流动不稳定性,该文建立CO_(2)流动不稳定性系统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热工参数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引入无量纲节流系数,构建CO_(2)流动不稳定性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误差±20%)。研究发现,增加系统压力、增加质量流量及过冷度范围在5~20℃时,减小过冷度均有利于提高并联管间流动的稳定性;随着出口节流增加,并联管间流动稳定性降低,且发生不稳定性的界限热负荷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流动不稳定性 并联管 界限热负荷
原文传递
空气对流耦合耐火砖蓄热传热特性研究
3
作者 宋艳梅 杨豫森 +4 位作者 王欣然 杜藏宝 杨晓峰 陈伟雄 孙林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5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目的】为优化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调峰性能,解决机组日开夜停模式下的夜间工业蒸汽供应问题,并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与热电联产。【方法】本文设计一种新型空气对流耦合耐火砖固体蓄热系统,通过建立空气对流耦合耐火砖蓄热的数值仿真模型,... 【目的】为优化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的调峰性能,解决机组日开夜停模式下的夜间工业蒸汽供应问题,并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与热电联产。【方法】本文设计一种新型空气对流耦合耐火砖固体蓄热系统,通过建立空气对流耦合耐火砖蓄热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预热段、蒸发段和过热段的相变换热、对流传热及导热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结合实验验证,探究蓄热体在蓄/放热过程中热扩散的变化趋势与差异,并利用网格无关性验证确保模拟精度。【结果】研究表明,蓄热系统单元在4 h内储热和放热量均达到80%以上,最大平均储热速率和放热速率分别为15.9 kW/m^(3)与22.0 kW/m^(3);能够快速高效地储存蒸汽热量和将热量释放给蒸汽,实验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技术可行性。释能阶段的传热温压显著高于储能阶段,表明系统释能效率更高。【结论】该装置可高效存储和释放蒸汽热量,提升燃气机组调峰能力,减少对燃气锅炉的依赖,同时通过储热实现深度调峰与热能稳定供应,可有效的解决负荷过低对机组运行安全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蓄热 耐火砖 流体动力学模拟 储热速率 放热特性
下载PDF
矩形和圆形微通道内流体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钟主海 刘磊 +1 位作者 樊辉青 张翔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76-81,共6页
流体在微米级通道中的流动规律与常规通道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摩擦因子、转捩雷诺数和泊肃叶数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实验研究了水在水力直径为167~195 m矩形硅通道和水力直径为168~399 m圆形玻璃微管中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对水力... 流体在微米级通道中的流动规律与常规通道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摩擦因子、转捩雷诺数和泊肃叶数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实验研究了水在水力直径为167~195 m矩形硅通道和水力直径为168~399 m圆形玻璃微管中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对水力直径为167~195 m的矩形通道,其转捩雷诺数发生在1 300~1 480;对水力直径为168~399 m的圆形通道,其转捩雷诺数位于2 600~2850,且二者的摩擦因子和泊肃叶数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这说明了微通道的形状对流动阻力特性没有明显影响。通道S-3的长径比为173,其入口段长度比常规管道入口段略长,说明微通道的入口效应较明显。实验测量了微通道的局部阻力压降随流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突变微通道内水流动的局部阻力符合常规理论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因子 粗糙度 泊肃叶数 流动阻力 局部阻力
原文传递
矩形扩压通道内流动控制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永慧 樊涛 +2 位作者 张荻 叶冬挺 王顺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9,共8页
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和大涡模拟方法对带有涡旋射流的矩形扩压器分离控制的流场进行了实验和数值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通过分析实验和计算得到相关截面速度和涡量分布,讨论了涡旋射流的二维涡结构;同时应用三维涡识... 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和大涡模拟方法对带有涡旋射流的矩形扩压器分离控制的流场进行了实验和数值分析,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通过分析实验和计算得到相关截面速度和涡量分布,讨论了涡旋射流的二维涡结构;同时应用三维涡识别技术获得了射流产生各种涡旋结构的流动形态,重点研究射流流向涡结构的生成、发展等动力学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射流剪切层涡系的结构随着时间推移从涡卷演化为了涡环;射流孔口前缘的马蹄涡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反向涡对具有明显的时均特性。此外还通过对比射流控制前后扩压器表面压力系数、分离区长度、扩张段流动形态及观测点功率谱分析等多种方式探讨了射流控制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并指出射流在下游远场形成的纵向涡旋将主流流场边界层外的高能流体卷入到边界层内,增加了边界层内部的流动能量,从而延缓或抑制了流动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控制 涡旋射流 粒子成像测速 大涡模拟
原文传递
66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动力及流动不稳定特性计算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董乐 辛亚飞 +3 位作者 李娟 杨冬 姜孝国 王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45-1554,共10页
水动力特性及流动不稳定性的准确计算和分析,对660MW超超临界CFB锅炉水冷壁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自主开发的660 MW超超临界CFB锅炉设计方案,将其水冷壁系统等效为由流量回路、压力节点和连接管组成的流动网络系统... 水动力特性及流动不稳定性的准确计算和分析,对660MW超超临界CFB锅炉水冷壁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自主开发的660 MW超超临界CFB锅炉设计方案,将其水冷壁系统等效为由流量回路、压力节点和连接管组成的流动网络系统,根据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水动力计算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其4个负荷下的水动力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建立了适用于超超临界锅炉流动不稳定性计算分析的一维单通道通用数值计算模型,选取25%锅炉最大连续出力(boiler maximum continue rate,BMCR)负荷下的危险回路进行了流动不稳定性的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超超临界CFB锅炉水冷壁系统的总压降低于煤粉炉的压降;水冷壁流量分配呈正响应特性,4个负荷下最大的流量偏差为20.98%;最大的出口工质温度偏差出现在后墙,为8.4℃;各负荷下的壁温均处于管子材料的允许温度范围之内,不会出现高温爆管的现象;水冷壁不会发生流动不稳定性,锅炉的运行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60 MW 超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 水动力特性 流动不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不带外置床的70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失电后水冷壁安全计算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启刚 吕卓 +4 位作者 石友 鲁佳易 周旭 王奥宇 杨冬 《发电技术》 CSCD 2024年第2期240-249,共10页
通过对某660 MW电厂失电事故过程中烟气温度、蒸汽温度及工质流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炉膛密相区、过渡区及稀相区热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某70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为对象,... 通过对某660 MW电厂失电事故过程中烟气温度、蒸汽温度及工质流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炉膛密相区、过渡区及稀相区热负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某700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为对象,建立了失电事故发生后水冷壁内的流动传热计算模型,开发了以Fortran语言为基础的水冷壁内瞬态特性计算程序。分别对密相区、过渡区及稀相区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失电后的水冷壁壁温及出口工质温度等热力参数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失电后水冷壁密相区出口的最高壁温为558.6℃,稀相区出口的最高壁温为579.6℃,不需要配备紧急补水泵来保证失电后水冷壁的安全。研究结果可为电厂处理超超临界CFB锅炉失电事故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CFB)锅炉 失电 热负荷 水冷壁
下载PDF
变负荷工况下并联管内超临界水脉动流动及换热特性
8
作者 王文毓 杨冬 +1 位作者 王林 高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10-2717,I0016,共9页
为了避免流动不稳定现象对水冷壁安全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该文通过实验研究机组变负荷过程中,并联水冷壁管内超临界水的脉动流动及其换热特性。以Φ25×3 mm的1Cr18Ni9Ti并联管为实验段,在压力23~30 MPa,质量流率0.05~0.2 kg/s,入... 为了避免流动不稳定现象对水冷壁安全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该文通过实验研究机组变负荷过程中,并联水冷壁管内超临界水的脉动流动及其换热特性。以Φ25×3 mm的1Cr18Ni9Ti并联管为实验段,在压力23~30 MPa,质量流率0.05~0.2 kg/s,入口水温200~390℃,入口压降系数0~5.5,热流密度0~500 kW/m^(2)的范围设置不同实验组,通过增加实验段热负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类型的脉动及其边界,记录通道内质量流率和压力的变化,得到壁面温度的振荡曲线,分析了脉动流动的规律以及脉动对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频、Ⅰ类高频和Ⅱ类高频3种脉动随着热负荷的增大依次出现。低频脉动和Ⅱ类高频脉动分管参数和总体参数同相脉动,而Ⅰ类高频脉动是管间脉动,主管道的流量几乎不会波动。对于低频脉动,振幅和频率的增大都会使通道中低比热流体的含量增大,从而降低流体换热能力;对于高频脉动,振幅的增大会减弱边界层热阻,有利于换热;频率的增加加大了通道中流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抑制了管子与流体之间的换热。可知,流动不稳定现象具有复杂的换热特性,应尽量将运行工况设定在脉动边界以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不稳定性 脉动换热 超临界压力
原文传递
S-CO_(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启停控制策略及动态特性研究
9
作者 王超 张宝瑞 +5 位作者 郭亚龙 刘斌 全向 白文刚 王利民 车得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9-1009,I0016,共12页
为使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发电系统启停兼具安全性与快速性,该文针对600 MW S-CO_(2)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提出一种两段式的热态启停控制策略。两阶段分别利用阀门联合库存控制负荷策略和改变透平入口... 为使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发电系统启停兼具安全性与快速性,该文针对600 MW S-CO_(2)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提出一种两段式的热态启停控制策略。两阶段分别利用阀门联合库存控制负荷策略和改变透平入口温度控制负荷策略来实现。并提出系统各设备依次冷态启停的实施方案。利用该文提出的启停控制策略,实现600 MW S-CO_(2)再压缩循环发电系统的启停过程。对系统启停过程的安全指标:压缩机喘振裕度、加热器最低流量、管壁温变化速率、工质高低压进行检验,所有安全指标均可得到满足。停机过程所花时间为1.11 h;启动过程所花时间为1.09 h,与文献相比,启动时长缩短0.57 h,停机时长缩短0.83 h,证明该文所设计启停控制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发电系统 启停过程 动态特性 库存控制
原文传递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速垂直内螺纹管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潘杰 杨冬 +2 位作者 朱探 董自春 毕勤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79-85,共7页
在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段采用了材料为SA-213T12的φ32mm×6.3mm四头内螺纹管。试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1MPa,质量流速G=232~773kg/(m2·s),内壁热流... 在低质量流速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内汽水两相流动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段采用了材料为SA-213T12的φ32mm×6.3mm四头内螺纹管。试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1MPa,质量流速G=232~773kg/(m2·s),内壁热流密度q=132~663kW/m2。试验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垂直上升内螺纹管的壁温分布特性,分析了压力、内壁热负荷和质量流速变化对内螺纹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传热恶化的发生机制,并给出了能用于工程实际的传热试验关联式。试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内螺纹管会发生第2类传热恶化——干涸(dryout),而在试验中未观测到第1类传热恶化——膜态沸腾(departure from nucleate boiling,DNB)。压力与内壁热负荷的增大,以及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导致干涸提前发生和干涸后的壁温飞升值增大。与亚临界压力区相比,内螺纹管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变差,管壁温度显著升高,发生传热恶化时的临界焓值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 低质量流速 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壁温 干涸
原文传递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等质量流速水冷壁流量分配及壁温计算 被引量:24
11
作者 周旭 杨冬 +1 位作者 肖峰 邵国桢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3-18,共6页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将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bed,CFB)燃烧技术与超临界蒸汽压力循环的优点相结合。水冷壁流量分配是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一个主要技术关键。该文建立了计算复杂流动网络系统回路流量及节点压力的数... 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将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bed,CFB)燃烧技术与超临界蒸汽压力循环的优点相结合。水冷壁流量分配是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一个主要技术关键。该文建立了计算复杂流动网络系统回路流量及节点压力的数学模型,并对非线性方程组采用迭代方法进行求解。对一台600MW中低质量流速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流量分配及壁温分布进行计算,分析中低质量流速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中应用的优点。结果表明在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boiler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BMCR)、50%BMCR及30%BMCR负荷下,水冷壁的流量偏差和热偏差较小,流量偏差最大为6.6%。各负荷下管壁温度均处于管子材料的允许温度之内。该文可为超临界CFB锅炉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中等质量流速 水冷壁 流量分 壁温:非线性方程组
原文传递
组合弯头内气固两相流动磨损特性的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宇 何琪 +2 位作者 于飞 刘明 严俊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2-839,共8页
燃煤电厂烟道及煤粉管道中的流动是高雷诺数的气–固两相流,其流动磨损特性影响烟风煤粉系统的性能。受布置空间限制,管道常需要连续布置弯头,此时弯头间距往往较小,弯头结构的耦合作用会对管道内的流动及磨损特性产生影响。该文采用离... 燃煤电厂烟道及煤粉管道中的流动是高雷诺数的气–固两相流,其流动磨损特性影响烟风煤粉系统的性能。受布置空间限制,管道常需要连续布置弯头,此时弯头间距往往较小,弯头结构的耦合作用会对管道内的流动及磨损特性产生影响。该文采用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DPM)离散相模型和Tulsa大学冲蚀与腐蚀研究中心(Erosion/Corrosion Research Center,E/CRC)磨损模型,分别对两种组合弯头内的气–固两相流动与磨损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两种组合弯头内流场、壁面磨损分布及最大磨损出现位置。并基于管壁磨损特性对组合弯头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布置Z型组合弯头结构时,应尽量采用L/D=2的组合方式,以保证较小的壁面磨损;而在布置Π型组合弯头结构时,应尽量使两弯头直接相连(L/D=0)使管壁磨损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弯头 气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结构优化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内螺纹管内超临界水的流动阻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伟强 李会雄 +4 位作者 张庆 雷贤良 张一帆 迟浩淼 贾敏悦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7,4,共7页
在压力22.5~28MPa,质量流速600~1000kg·m-2·s-1,工质比焓800~3100 kJ·kg-1范围内,对超临界水在四头内螺纹管内的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内螺纹管流动阻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压力、质量流速和工质比... 在压力22.5~28MPa,质量流速600~1000kg·m-2·s-1,工质比焓800~3100 kJ·kg-1范围内,对超临界水在四头内螺纹管内的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内螺纹管流动阻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压力、质量流速和工质比焓变化对内螺纹管摩擦阻力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压力下质量流速对摩擦阻力压降有很大影响,但对摩擦阻力系数的影响很小;在拟临界区域摩擦阻力系数有阶跃式增长现象,且这种阶跃增长现象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减弱。整理试验数据得到超临界水的内螺纹管摩擦阻力系数经验关联式,与试验值相比误差小于15%,为设计具有良好水动力特性的超临界锅炉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锅炉 内螺纹管 流动阻力 摩擦阻力系数 拟临界温度
原文传递
低质量流速优化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蔡宏 吴燕华 杨冬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6期65-70,共6页
在亚临界、近临界及超临界压力区,对600MW超临界W火焰锅炉水冷壁中垂直上升低质量流速优化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运行工况下内螺纹管的壁温分布,分析了压力、外壁热流密度、质量流速对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亚临界、近临界及超临界压力区,对600MW超临界W火焰锅炉水冷壁中垂直上升低质量流速优化内螺纹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不同运行工况下内螺纹管的壁温分布,分析了压力、外壁热流密度、质量流速对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质量流速优化内螺纹管具有良好的传热特性,能够有效避免膜态沸腾;在亚临界压力区,压力与热流密度的增大以及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导致干涸提前发生和干涸后的壁温飞升值增大。与亚临界压力区相比,内螺纹管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变差,随着压力的增大,管壁温度显著升高,发生传热恶化时的临界干度减小。在超临界压力区,内螺纹管在拟临界点附近出现了传热强化;压力越接近临界压力,传热强化越明显;压力与热流密度的增大以及质量流速的减小均会导致壁温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W火焰锅炉 低质量流速 优化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原文传递
液固高速撞击下材料损伤机制的数值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永慧 汪勇 +1 位作者 陈建辉 张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09-118,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掌握液固高速撞击造成材料损伤的机制,从数值分析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国内外液固高速撞击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建立有限元与光滑粒子动力学耦合数值模型,并且搭建了液固高速撞击试验装置。数值分析有机玻璃和钢材在液... 为了进一步掌握液固高速撞击造成材料损伤的机制,从数值分析和实验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对国内外液固高速撞击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建立有限元与光滑粒子动力学耦合数值模型,并且搭建了液固高速撞击试验装置。数值分析有机玻璃和钢材在液滴打击下的状况,获得了液滴撞击下材料内部的应力应变过程;试验中利用高速数码摄影系统得到了撞击时的射流速度,采用三维超景深数码显微系统对高达600m/s的射流撞击钢材时产生的表面损伤进行了研究,得到三维凹坑深度及尺寸数据,对比表明数值分析得到的凹坑深度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 流固耦合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高速碰撞 表面损伤
原文传递
无网格方法在流动和传热问题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陶文铨 吴学红 戴艳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共8页
综述了无网格方法在导热、辐射、对流扩散及不可压缩流动问题数值计算中的应用。给出不可压缩流动问题对流项的处理方法。简要介绍笔者对传热与流动问题的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有限容积法相比,无网格方法在计算不规则区域导热问题... 综述了无网格方法在导热、辐射、对流扩散及不可压缩流动问题数值计算中的应用。给出不可压缩流动问题对流项的处理方法。简要介绍笔者对传热与流动问题的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与有限容积法相比,无网格方法在计算不规则区域导热问题时有更高的计算精度,但它需要更多的计算时间;同时,无网格方法在计算不可压缩流动问题时还不成熟和完善,特别在计算对流项占优流动问题时,需要构建更好的对流项格式去提高计算的精度,同时压力项也需要特别处理以克服振荡压力场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网格方法 导热 辐射 对流-扩散 不可压缩流动 迎风格式
原文传递
环形炉膛锅炉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区低质量流率内螺纹管传热特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植 杨冬 +1 位作者 姜勇 王少飞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947-1953,共7页
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在亚临界和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2.5 MPa,质量流率G=170-420 kg/(m^2·s),内壁热负荷q=150-366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垂直... 在低质量流率条件下,对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在亚临界和近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p=12-22.5 MPa,质量流率G=170-420 kg/(m^2·s),内壁热负荷q=150-366 k W/m^2。实验结果表明:在亚临界压力区,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发生了第二类传热恶化,即干涸(dryout)。内壁热负荷和压力的增大,均会导致干涸点的提前以及干涸后内壁温度的峰值增大。质量流率对干涸点的影响呈现非单调性,存在一界限质量流率。当质量流率小于界限质量流率时,干涸点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提前;当质量流率大于界限质量流率时,干涸点随质量流率的增加而推迟。在近临界压力区的亚临界压力部分,内壁热负荷较高时容易发生第一类传热恶化,即膜态沸腾(DNB)。内壁热负荷的增大和质量流率的减小,均会导致传热恶化的提前以及膜态沸腾后的温度飞升值增加。在近临界压力区的超临界压力部分,内螺纹管传热良好,在拟临界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传热强化,其传热特性和亚临界压力区的传热特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量流率 亚临界及近临界压力 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干涸 膜态沸腾 环形炉膛锅炉
原文传递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内螺纹管水冷壁流动传热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文毓 李耀德 +3 位作者 赵云杰 曲默丰 杨冬 凌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3-382,共10页
该文在中低热流密度、质量流速的条件下,针对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水冷壁管进行流动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中使用材质为15Gr Mo G、外径和壁厚为φ35mm×5.67mm的六头内螺纹管,试验压力P为23-32MPa、质量流速G为600-1200kg/... 该文在中低热流密度、质量流速的条件下,针对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水冷壁管进行流动传热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中使用材质为15Gr Mo G、外径和壁厚为φ35mm×5.67mm的六头内螺纹管,试验压力P为23-32MPa、质量流速G为600-1200kg/(m2·s)、热流密度q为200~510k W/m2。该文展示试验中获取的管壁温度的分布规律;拟合出可以用于工程实际的传热和阻力系数的公式;用六个传热系数公式对试验数据进行评估;探讨管内传热强化和减弱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压力和热流密度的变化对壁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焓值大于2400k J/kg的区域;质量流速的增大可以延迟传热恶化;浮升力对传热的影响集中在流体拟临界温度之前;相对于质量流速,热流密度和压力的变化对摩擦压降和阻力系数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锅炉 内螺纹管 传热特性 阻力特性
原文传递
熔融盐–亚临界汽/水传热性能实验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董新宇 姚凡 毕勤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4467-4473,共7页
熔融盐是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中一种新型的蓄热介质,实验以60%Na NO3和40%KNO3混合二元盐为工质,分别研究熔融盐与亚临界蒸汽和亚临界水在套管中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熔融盐与亚临界汽/水换热时,熔熔融盐进口温度对熔融盐努塞尔特数... 熔融盐是太阳能热电联产系统中一种新型的蓄热介质,实验以60%Na NO3和40%KNO3混合二元盐为工质,分别研究熔融盐与亚临界蒸汽和亚临界水在套管中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熔融盐与亚临界汽/水换热时,熔熔融盐进口温度对熔融盐努塞尔特数影响较大,而蒸汽或水因压力改变影响自身的物性的变化对其影响很小。根据实验数据并采用多元线性拟合熔融盐努塞尔特数实验关联式,其最大拟合偏差分别是±10%、±5%。并与经典圆管对流传热DittusBoelter、Sieder-Tate、Михеев、Gnielinski关联式比较,其计算值均比实验值大,其最大偏差在-20%- -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盐 亚临界汽/水 传热性能 进口温度 压力
原文传递
多物理场中染污绝缘油内杂质相动力学行为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20
作者 贺博 王鹏 +2 位作者 吴锴 胡小博 杨冬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6-282,共17页
固体颗粒物染污是导致绝缘油品质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杂质相颗粒的理化属性和浓度分布会从微观界面效应、电场分布等方面对绝缘油的电气性能构成影响。该文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所发表的有关流-固两相流和含杂质油流基本特性领域研究成... 固体颗粒物染污是导致绝缘油品质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杂质相颗粒的理化属性和浓度分布会从微观界面效应、电场分布等方面对绝缘油的电气性能构成影响。该文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所发表的有关流-固两相流和含杂质油流基本特性领域研究成果出发,分析油中杂质相颗粒的来源、受力、流-固耦合模型、运动特性观测及油品电气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和实验观测三个角度出发,提炼出流、电、热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含杂质油流领域研究动向和关键问题,以期为建立多场耦合和多杂质物相下油-流介质的综合动力学方程,揭示固相影响作用和过程机理,以及为染污绝缘油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污绝缘油 颗粒受力分析 流-固耦合模型 运动特性 电气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