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1例
1
作者 孙杨 居红格 马强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腹部胀满不适半年余就诊。行CT检查提... 目的:探讨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腹部胀满不适半年余就诊。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巨大肿块,考虑脂肪肉瘤遂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淋巴滤泡数量增多,套区增宽,生发中心萎缩,滤泡间可见大量的浆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的背景中可见散在奇异形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5、CD38、CD20及CD21均(+),CyClinD1(-),Kappa、Lambda均示部分(+)。确诊为腹膜后Castleman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9个月未见明显复发征象。结论: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较为罕见,对奇异形细胞认识不足,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导致过度治疗。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红细胞循环调节作用与糖尿病的关系
2
作者 杨丽丽 李晓晶 +1 位作者 胡毕斯哈拉图 苏燕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4期399-402,共4页
传统的观点认为红细胞(RBCs)是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细胞,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BCs不是被动地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而是具有自我调节特性的高度活跃细胞,可以改变血液的流动行为。本文从输出血管活性介质、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 传统的观点认为红细胞(RBCs)是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单一的细胞,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BCs不是被动地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而是具有自我调节特性的高度活跃细胞,可以改变血液的流动行为。本文从输出血管活性介质、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改变血流变和释放衍生微粒等方面就RBCs对循环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血管调节性介质 血管内皮细胞 血流变 衍生微粒 糖尿病
下载PDF
PD-1和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乌日罕 呼群 +1 位作者 马强 赵甡慧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9年第9期1635-1638,共4页
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是造成肿瘤进展的关键原因,其分子机制也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 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是造成肿瘤进展的关键原因,其分子机制也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研究表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其中,PD-1是T细胞介导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抑制性免疫检查点,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PD-1结合,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从而抵抗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最终造成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本文对PD-1和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及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肿瘤免疫逃逸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红细胞存储损伤与临床输注不良后果间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姝 杨丽丽 +1 位作者 魏春华 苏燕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4-127,共4页
输血是流体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急性大失血、烧伤、贫血以及严重创伤患者,在改善机体组织供氧和凝血功能、挽救生命的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异体存储血液目前仍是输血的主要来源,然而,存储血液对于红细胞(RBCs)来说不... 输血是流体复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于急性大失血、烧伤、贫血以及严重创伤患者,在改善机体组织供氧和凝血功能、挽救生命的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异体存储血液目前仍是输血的主要来源,然而,存储血液对于红细胞(RBCs)来说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在低温存储过程中,RBCs在生化和能量代谢、氧化还原代谢、细胞形态等诸多方面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且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变化更加显著,即"存储损伤"。目前,RBCs存储损伤机制已经基本明确,但RBCs存储损伤是否会影响临床输注不良后果,一直是专家争论的焦点,也是输血界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红细胞 存储损伤 不良后果
下载PDF
增加MAP保存液体积对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丽华 李姝 +6 位作者 袁海清 杨丽丽 宋芳 孙明玥 李旭妍 黄世琪 苏燕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9期107-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增加MAP保存液体积对不同存储期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12名健康成人全血200 mL,滤白后离心去除血浆,将RBCs重悬于50 mL MAP保护液中。将制备好的RBCs悬液随机分为两组,6袋/组:一组为对照... 目的:观察增加MAP保存液体积对不同存储期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12名健康成人全血200 mL,滤白后离心去除血浆,将RBCs重悬于50 mL MAP保护液中。将制备好的RBCs悬液随机分为两组,6袋/组:一组为对照组,内含添加正常比例MAP的RBCs,另一组为观察组,继续加入50 mL MAP,使其内含2倍体积的保护液,4℃保存。于储存期0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抽取血样5 mL,分别检测RBCs形态、平均体积(MCV)、聚集指数、相对溶血率、上清丙二醛(MDA)含量、高铁血红蛋白分数(FMetHb)、p H值以及葡萄糖(cGlu)、ATP、乳酸(cLac)浓度。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变形RBCs数量、RBCs聚集指数、RBCs相对溶血率、MDA、FMetHb及cLac水平均随时间延长不断增加,而MCV、p H、cGlu和ATP水平随存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存储期7 d、14 d、21 d、28 d、35 d、42 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形RBCs数量、相对溶血率及MDA的增高倍数均升高(P <0. 05)。结论:增加MAP保护液体积虽然能有效降低RBCs聚集指数,但却加重RBCs变形、膜脂质过氧化及RBCs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MAP 血液存储 输血
下载PDF
不同存储时间对红细胞血红蛋白再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姝 张丽华 +6 位作者 袁海清 杨丽丽 宋芳 李旭妍 孙明玥 黄世琪 苏燕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89-90,93,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存储时间对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再释放的影响。方法:募集健康成人志愿献血者,分别采集200 mL全血,滤白后离心去除血浆,将RBCs重悬于50 mL红细胞保护液(MAP)中,4℃保存。于储存期0 d、7 d... 目的:观察不同存储时间对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s)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再释放的影响。方法:募集健康成人志愿献血者,分别采集200 mL全血,滤白后离心去除血浆,将RBCs重悬于50 mL红细胞保护液(MAP)中,4℃保存。于储存期0 d、7 d、14 d、21 d、28 d、35 d、42 d抽取血样5 mL,分别检测红细胞Hb再释放、RBCs形态、聚集指数、相对溶血率、上清丙二醛(MDA)含量及高铁血红蛋白分数(FMet Hb)。结果:随着存储时间延长,红细胞Hb再释放增多,同时伴随RBCs相对溶血率、MDA含量、FMet Hb、变形RBCs、RBCs聚集指数的逐渐增高。结论:RBCs存储损伤可以导致Hb再释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RBCs) 血液存储 血红蛋白释放试验(HRT)
下载PDF
K562细胞红系诱导分化过程中血红蛋白基因与过氧化氢酶基因的表达变化
7
作者 剧锦哲 马强 +3 位作者 贾小娥 李冯锐 魏春华 苏燕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56-58,71,共4页
目的:研究K562细胞红系诱导分化过程中,血红蛋白α(hemoglobin subunit alpha-1,HBA-1)、血红蛋白ε(hemoglobin subunit epsilon-1,HBE-1)基因与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氯化高铁红素(Hemin)诱导K562细胞构... 目的:研究K562细胞红系诱导分化过程中,血红蛋白α(hemoglobin subunit alpha-1,HBA-1)、血红蛋白ε(hemoglobin subunit epsilon-1,HBE-1)基因与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氯化高铁红素(Hemin)诱导K562细胞构建红系诱导分化模型。利用联苯胺染色法和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Hemin作用K562细胞不同时间后,K562细胞分化阳性率及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确定后续实验Hemin的作用浓度。利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562细胞红系诱导分化过程中HBA-1、HBE-1、CAT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Hemin诱导K562细胞红系分化过程中,随Hemin诱导时间延长、浓度升高,细胞分化染色阳性率及细胞生长抑制率均升高(P<0.05)。40μmol/L Hemin诱导12 h、24 h、48 h后,与未诱导组相比,HBA-1、HBE-1基因mRNA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P<0.05);CAT基因mRNA表达在Hemin诱导48 h时增高(P<0.05)。结论:Hemin诱导K562细胞红系分化过程中,HBA-1 mRNA先于HBE-1 mRNA表达量增加,同时CAT基因mRNA表达量随之增高,说明CAT在红系分化早期可能起重要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562细胞 红系诱导分化 血红蛋白 过氧化氢酶
下载PDF
纳米雄黄的制备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8
作者 李丽莉 苏燕 马强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83-86,共4页
雄黄是中医最早使用的矿物药物,也是由我国临床医生最先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中药。然而,由于雄黄难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导致临床使用剂量过大。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制备的纳米雄黄不仅有... 雄黄是中医最早使用的矿物药物,也是由我国临床医生最先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中药。然而,由于雄黄难溶于水、生物利用度低,导致临床使用剂量过大。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制备的纳米雄黄不仅有效提高了雄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而且展示出更强和更广谱的抗肿瘤药效作用。本文对雄黄的传统应用、纳米雄黄的制备及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文献综述,以利于广大临床科研人员更便捷地了解纳米雄黄来源、制备及抗肿瘤作用的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更好地开发利用纳米雄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雄黄 抗肿瘤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衬底温度对射频溅射CeO_(2)薄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茂彩 王誉 +3 位作者 崔红兵 白林军 马强 辛博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7-593,共7页
为了通过射频溅射金属Ce靶与CeO_(2)靶能得到相同结构、相同性能的CeO_(2)薄膜,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衬底上沉积CeO_(2)薄膜,通过调控基体温度,分析其对薄膜成分、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 为了通过射频溅射金属Ce靶与CeO_(2)靶能得到相同结构、相同性能的CeO_(2)薄膜,采用射频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在玻璃衬底上沉积CeO_(2)薄膜,通过调控基体温度,分析其对薄膜成分、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结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沉积温度为600℃下,溅射金属Ce靶制备的CeO_(2)薄膜取向度最高,表面光滑平整,表面平均粗糙度只有1.03 nm,通过改变沉积温度能够很好地控制薄膜表面颗粒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薄膜 射频反应磁控溅射 缓冲层 表面形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