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力传感器坐标系预标定的重力补偿算法
1
作者 孟偲 李定哲 +2 位作者 陈殿生 唐洲平 刘文杰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24年第4期861-871,共11页
重力补偿算法需要实时估计力传感器的初始值及工具重力对力传感器所施加的力和力矩,进而获得外界所施加的力和力矩。当估计工具重力对力传感器所施加的力和力矩时,需要获得力传感器坐标系和机器人末端坐标系的旋转变换矩阵。当前的重力... 重力补偿算法需要实时估计力传感器的初始值及工具重力对力传感器所施加的力和力矩,进而获得外界所施加的力和力矩。当估计工具重力对力传感器所施加的力和力矩时,需要获得力传感器坐标系和机器人末端坐标系的旋转变换矩阵。当前的重力补偿算法采用手动校准的方式,通过不断的拆卸力传感器去保证力传感器坐标系和机器人末端坐标系平行。该手动校准的方式操作复杂耗时较长,本文提出一种带有标定力传感器坐标系相对于机器人末端坐标系的重力补偿算法,从算法层面标定力传感器坐标系和机器人末端坐标系的旋转变换矩阵,实现重力补偿算法的自动化。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不需要手动校准,即可实现[0.237/N 0.395/N 0.928/N 0.032/N·m 0.018/N·m 0.002/N·m]的重力补偿误差。The gravity compensation algorithm requires real-time estimation of the initial values of the force sensor and the forces and torques applied by the tool’s gravity on the force sensor. This allows us to obtain the external forces and torques. When estimating the forces and torques applied by the tool’s gravity on the force sensor, the rotation transformation matrix between the force sensor frame and the robot’s end-effector frame is needed. The current gravity compensation algorithm uses manual calibration, involving repeated disassembly of the force sensor to ensure that the frame of the force sensor and the robot’s end-effector are parallel. This manual process is complex and time-consum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gravity compensation algorithm that calibrates the rotation transformation matrix between the force sensor and the robot’s end-effector frame through the algorithm, automating the gravity compensation proces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achieves a gravity compensation error of [0.237/N 0.395/N 0.928/N 0.032/N·m 0.018/N·m 0.002/N·m] without manual calib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补偿 力传感器 机器人 坐标系标定
下载PDF
立体定向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吴卓晋 潘超 +5 位作者 张萍 唐颖馨 伍国峰 刘文杰 唐欣 唐洲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10期585-587,共3页
立体定向技术自创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有框架和无框架两个阶段,并衍生出功能神经导航和立体定向机器人等技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的治疗,且逐渐渗透到其他临床医学领域。本文就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概... 立体定向技术自创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主要经历了有框架和无框架两个阶段,并衍生出功能神经导航和立体定向机器人等技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的治疗,且逐渐渗透到其他临床医学领域。本文就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概况、临床应用、现存问题、总结与展望这4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技术 有框架立体定向 无框架立体定向 神经导航
下载PDF
胶原在止血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邹勇 刘文杰 《明胶科学与技术》 CAS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综述了近几年胶原作为止血材料的研究应用状况。
关键词 胶原 止血
下载PDF
脑出血精准微创治疗体系的创立与推广应用
4
作者 唐洲平 《中国科技成果》 2019年第22期70-71,共2页
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全球脑出血每年新发200万例,我国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近60万例/年,致死致残率高达50%.研究表明:血肿形成与扩大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如何预测和预防血肿扩大、识别再出血风险高的患... 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全球脑出血每年新发200万例,我国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近60万例/年,致死致残率高达50%.研究表明:血肿形成与扩大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如何预测和预防血肿扩大、识别再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人群、有效清除血肿是长期困扰国际学术界的重大科学问题,也是临床诊疗重大难点.国际上开展的多项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开颅血肿清除术损伤大、再出血率高、手术时间长、费用高、预后差;迫切需要研发高效、精准的新诊疗技术和器械.本项目围绕脑出血预防、血肿扩大及再出血人群的识别及预测、微创血肿清除理念的创新及手术器械的发明与改良,创建脑出血精准微创治疗体系并进行推广应用,引领了我国脑出血研究与诊疗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扩大 治疗体系 再出血率 预后不良 临床诊疗 出血风险 手术器械 预后差
原文传递
颅内血肿脑立体定向微创精准治疗体系的创建暨临床推广应用
5
作者 任思颖 +9 位作者 邓进 伍国锋 王丽琨 黎辰 毛远红 宋安军 杭航 李靖萱 刘文杰 唐欣 《中国科技成果》 2022年第3期46-47,共2页
脑出血是死亡率最高的卒中类型,是中国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大量基层医院的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脑出血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短时间内便可威胁患者生命,存活者因神经功能残疾导致生存质量降低,丧失劳动... 脑出血是死亡率最高的卒中类型,是中国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大量基层医院的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脑出血来势凶猛,病情变化迅速,短时间内便可威胁患者生命,存活者因神经功能残疾导致生存质量降低,丧失劳动能力,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特别是在我国农村,脑出血发病率远高于城市,很多患者来不及到达大型医院便已失去救治机会.因此,如何建立简便、快捷、微创、精准且能推广到基层医院的脑出血治疗体系,如何迅速预测和识别微创术后血肿扩大或再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人群,如何减轻病灶周围的继发性脑损伤等是长期困扰临床医生的重大课题,也是困扰学术界的重大科学问题.国际上开展的多项关于脑出血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Lancet,2005(STICH-I);Lancet,2013(STICH-Ⅱ)]证实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并不优于药物治疗,而且准备时间长、手术时间长、医源性损伤大、再出血率高、医疗费用高,很多基层医院无条件开展开颅血肿清除术,从而使得地市级医院的脑出血患者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救治.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并建立高效、微创、精准、简便从而能够推向基层医院的脑出血治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治疗 地市级医院 继发性脑损伤 医源性损伤 血肿扩大 病灶周围 存活者 临床医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