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围手术期中的效果
1
作者 张秋萍 刘新琼 +1 位作者 任骞 杨淼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5年第8期1404-1408,共5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合...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PCI围手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开展常规护理的75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开展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7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55.07±3.06)岁,病程(1.36±0.81)年。观察组男46例、女29例,年龄(55.12±3.14)岁,病程(1.28±0.75)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血压、血糖、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134.12±5.31)mmHg(1 mmHg=0.133 kPa)比(136.11±6.31)mmHg、舒张压(92.22±4.12)mmHg比(94.25±4.22)mmHg、(4.53±0.70)mmol/L比(4.89±0.87)mmol/L、(7.31±1.13)mmol/L比(7.89±1.4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17.52±2.05)分、角色功能(17.36±1.91)分、情绪功能(16.27±2.50)分、社会功能(16.81±2.13)分,对照组分别为(16.16±2.83)分、(16.39±2.27)分、(14.98±2.28分)、(15.74±1.7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9%(3/75),低于对照组[13.3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2,P=0.042)。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PCI围手术期中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血糖,提高生活质量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 效应分析 康复护理 冠心病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干预效果
下载PDF
微血管性心绞痛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白云浩 王显 +4 位作者 张立晶 李晓明 张玲霞 王云潇 王相宝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1-23,共3页
心绞痛(AP)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类型。它的发生是由于心肌的需氧与冠状动脉的供氧失去平衡,致使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然而在临床工作中,10%~30%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状动脉管腔不规则或管腔狭窄程度<20%),在排除... 心绞痛(AP)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类型。它的发生是由于心肌的需氧与冠状动脉的供氧失去平衡,致使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然而在临床工作中,10%~30%的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状动脉管腔不规则或管腔狭窄程度<20%),在排除食管、胸、肺、肌肉、骨骼等非心源性胸痛与冠状动脉痉挛的基础上,确实存在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的症状与心肌缺血的证据,即微血管性心绞痛(MVA)。目前,多项研究显示:MVA与微血管内皮功能、血管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着密切联系。虽然MVA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并非良好,但中西医在MVA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该文就MVA中西医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性心绞痛 西医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杨晓宁 仵文强 王兰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645-648,共4页
目的探究血府逐瘀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究血府逐瘀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血府逐瘀汤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73.47%)(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胸胁胀闷、气短胸痛、面色晦黯、皮肤瘀斑、舌紫黯、脉沉细)评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给予血府逐瘀汤与穴位敷贴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主要中医证候,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稳定型 血府逐瘀汤 穴位贴敷疗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hs-CRP、DPP-4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4
作者 孙春喜 任小鹏 +1 位作者 李建成 董喜梅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11期1397-1400,共4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肽基肽酶(DPP)-4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脉研究(SYNTAX...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肽基肽酶(DPP)-4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心脏外科与介入治疗狭窄冠脉研究(SYNTAX)积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33例、中危组37例及低危组42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所有受检者的hs-CRP、DPP-4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hs-CRP、DPP-4与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s-CRP和DPP-4水平分别为(15.60±2.13) mg/L、(11.79±3.06) 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82±0.94) mg/L、(6.78±2.1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患者的hs-CRP和DPP-4水平分别为(16.64±2.25) mg/L、(14.81±4.42) ng/L,明显高于中危组的(12.38±1.57) mg/L、(11.23±3.75) ng/L及低危组的(8.25±0.89) mg/L、(7.96±2.31) ng/L,中危组的hs-CRP和DPP-4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中三支病变患者的hs-CRP和DPP-4水平分别为(16.57±1.62) mg/L、(13.96±3.78) ng/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患者的(13.60±1.48) mg/L、(11.79±2.91) ng/L和单支病变患者的(8.62±1.09) mg/L、(9.04±2.32) ng/L,且双支病变患者的hs-CRP和DPP-4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hs-CRP和DPP-4水平[(15.38±1.94) mg/L、(13.73±4.01) ng/L]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10.60±1.24) mg/L、(9.81±2.8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hs-CRP、DPP-4水平均与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0.53、0.61,P<0.05)。结论 hs-CRP和DPP-4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可用于指导冠心病的病情诊断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 二肽基肽酶-4 冠状动脉病变 预后
下载PDF
胺碘酮对STEMI合并持续性室颤患者心率变异性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娟 乔庆涛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持续性室颤患者心率变异性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0例STEMI合并持续性室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持续性室颤患者心率变异性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0例STEMI合并持续性室颤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7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 d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中24 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比较治疗7 d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通过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危险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7 d后的RMSSD为(37.34±5.76)ms、SDANN为(90.49±7.73)ms、SDNN为(103.38±9.27)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17±4.38)ms、(72.61±6.69)ms、(90.27±8.2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的LVEDD、LVESD分别为(54.12±2.42)mm、(42.12±2.58)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64±4.63)mm、(45.61±3.61)mm,LVEF为(56.54±6.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7±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TIMI危险评分分别为(4.28±1.16)分、(1.36±0.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7±1.53)分、(2.51±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STEMI合并持续性室颤可促进患者心功能及心率变异性的改善,降低TIMI危险评分,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持续性室颤 胺碘酮 利多卡因 心率变异性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参数及HSP70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力华 刘娟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参数、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1年随访观察,用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评估...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参数、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多态性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1年随访观察,用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评估其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32例)、预后良好组(110例)。收集患者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测参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检测HSP70-1基因+190G/C、HSP70-2基因+1267A/C、HSP70-hom基因+2437T/C多态性,结合患者临床人口学与病理资料,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及HSP70基因多态性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与超声心动图参数及HSP70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建立ROC曲线评估超声心动图参数及HSP70基因多态性预测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均更高(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P<0.05)。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HSP70-2基因+1267A/C基因型、等位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VEDD、LVEF、HSP70-2基因+1267A/C多态性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LVEDD、LVEF、HSP70-2基因+1267A/C多态性单独、联合预测预后不良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8、0.852、0.624、0.985。结论:LVEDD、LVEF、HSP70-2基因+1267A/C多态性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LVEDD升高,LVEF降低以及GG基因型均可增加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预后不良风险,三者联合时预测预后不良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热休克蛋白70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 预后
下载PDF
血清BDNF和CA125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海宁 杨会萍 +1 位作者 任骞 王宁勃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糖类蛋白125(CA125)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13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 目的分析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糖类蛋白125(CA125)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AMI患者13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正常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A125水平。随访1年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不良心脏事件亚组和无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血清BDNF和CA125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心率及血清BDNF、CA125、c-TnI、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10.196、22.142、12.302、7.301、49.705,P均<0.001)。随访1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38例(27.94%),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血清BDNF、CA125水平均高于无不良心脏事件亚组患者(t=3.258、4.496,P均<0.001)。BDNF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当BNDF截点值为3.87 ng/ml时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82.9%,约登指数为0.670。CA125的AUC为0.746,当CA125截点值为42.54 U/ml时预测AMI患者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为83.2%,特异度为81.5%,约登指数为0.6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9,95%CI 1.02~3.51)、心率快(OR=1.77,95%CI 1.06~2.95)、高水平BDNF(OR=4.76,95%CI 2.38~9.56)、高水平CA125(OR=3.49,95%CI 1.71~7.12)、高水平cTnI(OR=3.80,95%CI 1.654~8.750)、高水平BNP(OR=4.90,95%CI 2.23~10.77)为AMI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AMI患者血清BDNF、CA125水平明显增高,且高水平BDNF、CA125是AMI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风险因素,提示二者可作为评估AM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糖类蛋白125 心肌梗死 急性 预测价值
下载PDF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运动康复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张晓慧 韦建侠 +1 位作者 程媛媛 张海宁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15期1866-1868,共3页
稳定型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增生致使冠状动脉闭塞不全,继而造成局部心肌灌注缺损所引起的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短暂且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休息或使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缓解[1]。
关键词 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治疗效果 曲美他嗪 运动康复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患者 冠状动脉闭塞
下载PDF
降浊通络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晓宁 仵文强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0期1585-1588,共4页
【目的】探讨降浊通络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降浊通络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降浊通络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心电图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中医症状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12导联中ST段压低>1.0 mv的导联数(NST)。【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86.00%(86/100),高于对照组的70.00%(7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6,P<0.05)。观察组患者静息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4.00%(74/100),高于对照组的59.00%(5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9,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胸憋闷、体胖多痰、气短喘促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T-1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NO、VEGF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ET-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O、VEG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IB、hs-CRP、NS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降浊通络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心绞痛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血管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绞痛/并发症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丹参川芎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仵文强 张彦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762-1764,共3页
目的 研究丹参川芎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予厄贝沙坦治疗)和试验组(予厄贝沙坦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压水平、治疗... 目的 研究丹参川芎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予厄贝沙坦治疗)和试验组(予厄贝沙坦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压水平、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给予丹参川芎嗪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改善炎症指标,提高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川芎嗪 厄贝沙坦 高血压 治疗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心可宁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仵文强 杨晓宁 王兰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2561-2565,共5页
目的观察心可宁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 目的观察心可宁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收治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2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心可宁胶囊,2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次数,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缩血管肽-1(ET-1)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的持续时间、次数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持续时间、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AA、ADP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Hcy、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而VEGF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因子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可宁胶囊联合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可宁胶囊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不稳定型心绞痛 血小板聚集率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同型半胱氨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缩血管肽-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