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络病学在疮疡病理生理及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萍 杨丽彩 +2 位作者 盛巡 王芳 黄启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8-312,共5页
慢性难愈合性皮肤溃疡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疾病发展变化的实质,形成了多种学术理论.我们通过对慢性皮肤溃疡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分析,认为慢性皮肤疮疡有着"虚... 慢性难愈合性皮肤溃疡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不同的侧面阐释了疾病发展变化的实质,形成了多种学术理论.我们通过对慢性皮肤溃疡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分析,认为慢性皮肤疮疡有着"虚、瘀、痰、毒"的病理实质,是疮疡在"络病"中的体现.其病理实质的内涵尚需在以后的临床和研究中加以充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疮疡 病理生理学 络病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中医药诱导神经元可塑性变化对脑功能康复作用的研究展望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澎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针对脑功能损害性疾病的智力障碍与肢体致残康复治疗中的难点问题 ,展望了从神经元可塑性变化角度 ,探讨中医药促进脑功能康复作用的研究思路。提出研究中药、针灸促进神经元突起再生应以诱导神经元生物因子的产生和协调为主要环节 ,以... 针对脑功能损害性疾病的智力障碍与肢体致残康复治疗中的难点问题 ,展望了从神经元可塑性变化角度 ,探讨中医药促进脑功能康复作用的研究思路。提出研究中药、针灸促进神经元突起再生应以诱导神经元生物因子的产生和协调为主要环节 ,以诱导神经元突触再建等可塑性变化为目标 ,从而实现对神经元信息整合功能再塑造 ,形成制定脑功能康复方案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突触再建 可塑性 康复 脑功能 中医药 研究 中药 针灸
原文传递
中医药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0
3
作者 魏民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7,共6页
本文就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三方面,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研究与展望,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在总结多年来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拟今后进一步发掘更有效的中药方剂,并在细胞水平... 本文就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研究现状及今后的发展三方面,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研究与展望,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在总结多年来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拟今后进一步发掘更有效的中药方剂,并在细胞水平及分子生物学水平深入探讨其治疗机制,从更深入的层次对加强基础实验与临床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 实验研究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丹酚酸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和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44
4
作者 蒋玉凤 王秋华 +5 位作者 刘智勤 曹绪泉 任丽薇 蔡大勇 刘世静 黄启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00-2303,共4页
目的:通过探讨丹酚酸B(Sal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其对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NIH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Sal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Nim)治疗组,测定缺血30min时脑组织能荷(EC)、磷酸肌酸(PCr)、ATP酶活性、兴奋性氨基酸(EAA... 目的:通过探讨丹酚酸B(Sal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其对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NIH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Sal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Nim)治疗组,测定缺血30min时脑组织能荷(EC)、磷酸肌酸(PCr)、ATP酶活性、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以及脑含水量。结果:SalB治疗组EC(0·520±0·034)和PCr[(98·344±13·249)μmol/g]的含量、Na+-K+-ATPase[(0·593±0·013)×103U/g]和Ca2+-ATPase[(0·484±0·053)×103U/g]的活性明显高于缺血组EC(0·465±0·037)、PCr[(81·614±9·919)μmol/g]的含量、Na+-K+-ATPase[(0·244±0·065)×103U/g]和Ca2+-ATPase[(0·321±0·086)×103U/g]的活性,2者相比显著差异(P<0·01);而SalB治疗组Glu[(0·405±0·110)μmol/g]和Asp[(0·141±0·020)μmol/g]的含量和脑含水量[(38·1±0·1)%]则明显低于缺血组Glu[(0·550±0·140)μmol/g]、Asp[(0·287±0·050)μmol/g]的含量和脑含水量[(44·1±0·1)%],2者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增强脑组织能量代谢和ATP酶活性,并降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可能是SalB减轻小鼠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脑缺血 能量代谢 兴奋性氨基酸类 小鼠 脑水肿
下载PDF
清开灵对内毒素性发热家兔下丘脑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丹卉 蒋玉凤 +3 位作者 黄启福 贾旭 严京 路雪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 :探讨清开灵 (QKL)注射液的解热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内毒素 (ET)性发热模型 ,观察清开灵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和用放免法检测下丘脑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ET组的△T为 (1 6 8±0 46 )℃、TRI6 为 2 9 5 9± ... 目的 :探讨清开灵 (QKL)注射液的解热机制。方法 :建立家兔内毒素 (ET)性发热模型 ,观察清开灵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和用放免法检测下丘脑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变化。结果 :①ET组的△T为 (1 6 8±0 46 )℃、TRI6 为 2 9 5 9± 10 39、下丘脑cAMP含量为 (2 90± 0 40 )nmol g、腹中隔区AVP含量为 (47 32± 3 77)ng g ,分别显著高于NS组的△T[(0 0 8± 0 11)℃ ]、TRI6 (- 0 .15± 4 2 9)、下丘脑cAMP含量 [(1 0 5± 0 37)nmol g],腹中隔区AVP含量 [(11 78± 7 87)ng g]及QKL +ET组的△T[(0 48± 0 18)℃ ]、TRI6 (13 71± 3 2 9)、下丘脑cAMP含量 [(1 37± 0 2 3)nmol g]、腹中隔区AVP含量 [(2 5 2 4± 2 6 1)ng g](P <0 0 1)。②四组下丘脑cAMP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呈明显正相关 (r=0 .90 4,P <0 0 1)。结论 :清开灵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生成 ,同时通过腹中隔AVP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性发热 腺苷环磷酸 精氨酸升压素 下丘脑 CAMP 中药 清开灵 AVP
下载PDF
川芎嗪对家兔膜性肾炎时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朱陵群 黄启福 +4 位作者 魏民 许文忠 李伯光 贾旭 蒋玉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82-386,共5页
本实验观察川芎嗪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炎时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膜性肾炎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芎嗪对本型肾炎的发展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抑制血小板TXA_(... 本实验观察川芎嗪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炎时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血小板功能异常与膜性肾炎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芎嗪对本型肾炎的发展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抑制血小板TXA_(2)生成和活性,增加血小板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内容物的释放,调节血浆和肾组织TXA_(2)/PGI_(2)的平衡,从而稳定血小板而减轻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阻抑渗出,减轻蛋白尿,从而改善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的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肾炎 前列腺素类 腺苷环一磷酸 川芎嗪
下载PDF
高脂血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导智能障碍模型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高维娟 黄启福 +3 位作者 王波 贾旭 严京 李伯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与智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在造成小鼠高脂血症的基础上,进行脑缺血再灌注,并用水迷宫法、跳台法、避暗法进行学习记忆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与单纯脑缺血再灌组相比有...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与智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在造成小鼠高脂血症的基础上,进行脑缺血再灌注,并用水迷宫法、跳台法、避暗法进行学习记忆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与单纯脑缺血再灌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脑缺血 学习记忆障碍 疾病模型
下载PDF
丹酚酸B保护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神经元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汪芸 蒋玉凤 +3 位作者 黄启福 崔巍 蔡大勇 王玺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5-279,共5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皮层神经元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性损伤模型,探讨丹酚酸B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组和丹酚酸B治疗组,复制缺糖缺氧3h后复糖复氧24h的细胞模型。采用MTT...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皮层神经元缺糖缺氧/复糖复氧性损伤模型,探讨丹酚酸B保护神经元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随机分为正常组、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组和丹酚酸B治疗组,复制缺糖缺氧3h后复糖复氧24h的细胞模型。采用MTT法观察神经元的活性,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及细胞凋亡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细胞内游离钙水平,以及Hoechst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结果:与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组相比,丹酚酸B可提高神经元的活性、存活率以及MMP荧光值(P<0.05,P<0.01),同时可降低LDH漏出率、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和凋亡率(P<0.01);荧光染色显示,丹酚酸B可减轻缺糖缺氧/复糖复氧诱导的细胞核的损伤。结论:维持MMP和钙稳态可能是丹酚酸B保护缺糖缺氧/复糖复氧处理的神经元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丹酚酸B 线粒体膜电位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清开灵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蒋玉凤 张丹卉 +3 位作者 黄启福 严京 贾旭 路雪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103-1105,共3页
目的 :探讨清开灵 (QKL)注射液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解热作用和机制。方法 :复制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模型 ,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家兔的直肠温度 ,用放免法测定下丘脑的IL - 1β和cAMP、脑脊液中的cAMP、腹中隔区的AVP含量。结果 :QKL +ET... 目的 :探讨清开灵 (QKL)注射液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的解热作用和机制。方法 :复制家兔内毒素(ET)性发热模型 ,用数字温度计测量家兔的直肠温度 ,用放免法测定下丘脑的IL - 1β和cAMP、脑脊液中的cAMP、腹中隔区的AVP含量。结果 :QKL +ET组的△T(0 2 4± 0 10 )℃、TRI1(1 0 2± 0 81)、下丘脑IL - 1β (3 0 2± 0 5 8)ng/g、下丘脑cAMP (1 37± 0 2 3)nmol/g、CSF中cAMP (14 13± 3 80 )nmol/L、腹中隔区AVP (2 5 2 4± 2 6 1)ng/g ,分别低于ET组的△T (0 4 0± 0 11)℃、TRI1(1 78± 0 79)、下丘脑IL - 1β (6 0 8± 0 79)ng/g、下丘脑cAMP (2 90± 0 4 0 )nmol/g、CSF中cAMP (32 10± 4 5 1)nmol/L、腹中隔区AVP (47 32± 3 77)ng/g ,两者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QKL抑制下丘脑内生致热原和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 ,促进解热物质的释放 ,可能是QKL对内毒素性发热的重要解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类 发热 白细胞介素—1 环AMP 精氨酸升压素
下载PDF
“中风脑得平冲剂”对 SHR/SP 大鼠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邹丽琰 蒋玉凤 +5 位作者 李克玲 朱陵群 贾旭 严京 李伯光 黄启福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7年第6期323-325,共3页
目的:观察“中风脑得平冲剂”对SHR/SP大鼠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作用。方法:19只SHR/SP大鼠随机分为病理对照组(10只)和治疗组(9只);另取WKY大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观察SHR/SP大鼠中风后的神经症状及... 目的:观察“中风脑得平冲剂”对SHR/SP大鼠出血性中风的治疗作用。方法:19只SHR/SP大鼠随机分为病理对照组(10只)和治疗组(9只);另取WKY大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观察SHR/SP大鼠中风后的神经症状及分级、平均生存期、中风后存活期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①12周龄前WKY大鼠与SHR/SP大鼠体重均渐上升,而12周龄后,WKY大鼠体重继续升高,而SHR/SP大鼠体重呈下降趋势。②高盐饮食后WKY大鼠血压略升高,而SHR/SP大鼠血压迅速上升,12周龄后平均动脉压达31.26kPa(1kPa=7.5mmHg),服药后仍维持高水平。③病理对照组大鼠均出现Ⅱ级以上中风症状。其中7只为Ⅲ、Ⅳ级中风症状;治疗组中除严重瘫痪者(1只)外,余8只神经症状均恢复较快。④平均生存期和中风后存活期治疗组均较病理对照组延长〔分别为(101.0±3.2)天比(91.0±4.3)天;(14.0±2.3)天比(6.0±1.7)天〕,P值分别>0.05,和<0.01。⑤脑系数、脑病理形态学,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等治疗组较病理对照组均明显改善。结论:“中风脑得平冲剂”治疗SHR/SP大鼠出血性中风确有良好治疗效果,其主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脑得平冲剂 SHR/SP大鼠 出血性 中风 形态学
下载PDF
9602方对脑缺血再灌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蒋玉凤 潘彦舒 +5 位作者 黄启福 张丹卉 贾旭 阎永彬 罗雪春 张日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 :观察 96 0 2方对脑缺血再灌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复制小鼠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 ,应用核磁共振 (NMR)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仪 ,检测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变化。结果 :①NMR波谱显示 ,对照组和“96 0 2”组缺血 10min时 ,... 目的 :观察 96 0 2方对脑缺血再灌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复制小鼠脑缺血再灌损伤模型 ,应用核磁共振 (NMR)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仪 ,检测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变化。结果 :①NMR波谱显示 ,对照组和“96 0 2”组缺血 10min时 ,磷酸肌酸 (PCr)峰显著性下降的同时无机磷 (Pi)峰显著性上升 ,两组的PCr和Pi改变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 :再灌后对照组小鼠PCr继续缓慢下降 ,至再灌 10min时维持在低水平(5 5 5 0± 14 94) ;而“96 0 2”组再灌后 ,缺血时下降的PCr峰则开始回升 ,至再灌 10min时为 76 72± 13 3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再灌后对照组Pi峰则持续上升 ,至再灌 10min时为 10 9 76± 5 5 41;而“96 0 2”组在缺血时已升高的Pi峰则回降 ,至再灌 10min时为 79 99± 30 2 8,但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在整个低血压缺血再灌全过程中 ,ATP的 3个峰 (α、β、γ)均无明显变化。②HPLC仪检测显示 ,“96 0 2”组脑细胞能荷值 (0 2 884±0 0 5 5 2 )明显高于对照组 (0 110 4± 0 0 34 3) ,P <0 0 1。结论 :96 0 2方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所诱导的细胞和组织能量代谢的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损伤 能量代谢 小鼠 960I MRI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与Rh1对树突状细胞表达HLA-DR、CD25、CD44、CD54、CD11c及E-selectin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毅 郝钰 +1 位作者 邱全瑛 黄启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6-48,52,共4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和Rh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表面分子CD25、HLA-DR、CD44、ICAM-1、CD11c及E-sele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Rg1和Rh1分别加入成熟DC中,刺激一定时间后,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并用图像分析法分析结果。...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和Rh1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表面分子CD25、HLA-DR、CD44、ICAM-1、CD11c及E-sele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Rg1和Rh1分别加入成熟DC中,刺激一定时间后,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并用图像分析法分析结果。结果除E-selectin外,Rg1和Rh1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HLA-DR、CD25、CD11c、CD44和ICAM-1的表达。结论Rg1、Rh1可增强DC表面促进T细胞活化的第一、二类信号系统分子的表达,提高其抗原递呈能力,并促进DC-T细胞簇的形成而活化初始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人参皂苷 CD25 HLA-DR CD44 ICAM-1
下载PDF
补肾活血泄浊汤治疗大鼠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悦 魏民 +4 位作者 王谦 楚非 严京 贾旭 李伯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8,T002,共5页
目的 :观察中药补肾活血泄浊汤对大鼠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单侧肾切除术 ,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法复制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模型 ,分为补肾活血泄浊汤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实验的前 6周每周测... 目的 :观察中药补肾活血泄浊汤对大鼠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单侧肾切除术 ,两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法复制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模型 ,分为补肾活血泄浊汤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实验的前 6周每周测大鼠 2 4h尿蛋白 ,后 6周隔周测大鼠 2 4h尿蛋白 ,第 6 0d、10 0d时测定血清白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含量 ,并进行光镜、电镜、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等观察。结果 :治疗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形态学观察也显示治疗组损害轻于模型组。结论 :补肾活血泄浊汤能够明显保护病鼠肾功能 ,明显减轻病鼠细胞外基质沉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硬化症 病灶性 补肾活血泄浊汤 中医药治疗 FSGS 大鼠
下载PDF
当归补血汤联合环磷酰胺抗肿瘤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鹊汀 刘智勤 +6 位作者 朱惠学 徐妍 王海波 胡庚坤 李勇 蒋玉凤 黄启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1568-1571,共4页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抗S180小鼠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将接种S180瘤细胞的小鼠分为荷瘤对照组、CTX组、当归补血汤(高、中、低剂量)+CTX组。给药10d,进行抑瘤率计算,以及外周血常规、骨髓有核细...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抗S180小鼠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将接种S180瘤细胞的小鼠分为荷瘤对照组、CTX组、当归补血汤(高、中、低剂量)+CTX组。给药10d,进行抑瘤率计算,以及外周血常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脾脏、胸腺质量、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等的检测。结果当归补血汤联合CTX各组肿瘤生长明显低于荷瘤对照组(P<0.01),当归补血汤高剂量+CTX组肿瘤生长低于CTX组(P<0.05)。与荷瘤对照组相比,CTX组脾脏和胸腺指数、IgG、IgM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而当归补血汤高、中剂量+CTX组与CTX组相比,脾脏和胸腺指数、IgG、IgM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荷瘤对照组相比,CTX组ALT升高,WBC、PLT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降低;而当归补血汤高、中剂量+CTX组相对于CTX组,ALT降低,WBC、PLT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升高(P<0.05,P<0.01)。结论当归补血汤对化疗药物CTX抗S180小鼠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补血汤 环磷酰胺 S180小鼠 肿瘤化疗
下载PDF
桂皮醛对小鼠成纤维细胞瘤NIH3T3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京霞 李萍 +3 位作者 张玮 黄启福 刘欣 盛巡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2-584,共3页
目的研究桂皮醛刺激小鼠成纤维细胞瘤NIH3T3细胞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蛋白在不同时相点表达的规律,探讨桂皮醛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质量浓度桂皮醛对NIH3T... 目的研究桂皮醛刺激小鼠成纤维细胞瘤NIH3T3细胞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蛋白在不同时相点表达的规律,探讨桂皮醛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质量浓度桂皮醛对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羟脯氨酸(Hyp)测试法测定细胞上清中胶原水平;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桂皮醛对NIH3T3细胞bFGF、TGF-β_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桂皮醛作用NIH3T3细胞48 h后,细胞增殖速度和细胞上清中的胶原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桂皮醛刺激后,bFGF和TGF-β_1蛋白表达增加,其中bFGF蛋白表达高峰在18 h,TGF-β_1蛋白在刺激后12 h达到峰值。结论桂皮醛可以上调内源性生长因子bFGF、TGF-β_1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桂皮醛体外促进NIH3T3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以及在创伤愈合、组织修复方面发挥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皮醛 创伤愈合 BFGF TGF—β1
下载PDF
炎症因子及益肾活血泄浊汤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楚非 魏民 +2 位作者 王谦 张悦 严京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炎症因子及益肾活血泄浊汤对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脂多糖(LPS)及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刺激因子,观察其促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并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提取动物的含药血清作用于上述受刺激的系膜... 目的:探讨部分炎症因子及益肾活血泄浊汤对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脂多糖(LPS)及白细胞介素6(IL6)作为刺激因子,观察其促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并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提取动物的含药血清作用于上述受刺激的系膜细胞,观察益肾活血泄浊汤对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LPS和IL6具有明显促进系膜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而益肾活血泄浊汤可显著拮抗LPS和IL6的促细胞增殖作用。结论:系膜细胞是益肾活血泄浊汤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靶细胞,这可能是该方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肾活血泄浊汤 肾小球肾炎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脑血疏通口服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郑强 黄世敬 +2 位作者 顼宝玉 黄启福 谢道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7-30,共4页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中药对出血性中风的疗效机理。方法 :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 ,观察脑血疏通口服液对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脑系数、脑组织含水量较正常组第 3d均显著升高 ( P<0 .0 5或 0 .0 1 ) ,第 7d...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中药对出血性中风的疗效机理。方法 :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大鼠模型 ,观察脑血疏通口服液对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 :模型组脑系数、脑组织含水量较正常组第 3d均显著升高 ( P<0 .0 5或 0 .0 1 ) ,第 7d开始下降 ,但仍较正常组为高 ( P<0 .0 5) ,第 1 4d均与正常组相近 ( P>0 .0 5)。脑血疏通口服液大、小剂量组及脑血康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脑系数及脑组织含水量 ,以大剂量组为著。模型组第 3d MDA含量明显增高 ,SOD显著下降 ( P<0 .0 1 ) ,第 7d均接近正常组。用药各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MDA含量 ,提高 SOD活性 ( P<0 .0 1 ) ,且大、小剂量组 SOD活性高于脑血康组 ( P<0 .0 1 )。结论 :脑血疏通口服液具有改善脑水肿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可用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 口服液 脑水肿 实验性脑出血 脂质过氧化作用 脑血康 脑组织含水量 系数 结论 MDA含量
下载PDF
D-半乳糖致原代培养神经元损伤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蔡大勇 赵雁 黄启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794-797,共4页
目的 :建立D -半乳糖致原代培养神经元损伤模型 ,为筛选益智药物提供药效学研究方法。方法 :在原代培养神经元的第 6d ,加入 5 0mmol/LD -半乳糖作用 72h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形态 ,MTT法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检测神经元代... 目的 :建立D -半乳糖致原代培养神经元损伤模型 ,为筛选益智药物提供药效学研究方法。方法 :在原代培养神经元的第 6d ,加入 5 0mmol/LD -半乳糖作用 72h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形态 ,MTT法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检测神经元代谢率 ,PI染色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神经元凋亡率 ,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形态计量神经突起密度 ,RT -PCR检测醛糖还原酶信使RNA(AR -mRNA)含量。比较正常对照神经元和受D -gal攻击神经元之间的差别。结果 :受D -半乳糖攻击神经元的生长发育显著迟缓 ;代谢率从 0 76 2± 0 0 30 (n =33)降低到0 5 4 3± 0 0 6 4 (n =11) ,P <0 0 1;凋亡率从 0 0 6 0± 0 0 2 9(n =19)增高到 0 35 6± 0 2 15 (n =19) ,P <0 0 1;出现变性坏死的形态变化 ,神经突起密度从 0 5 5 7± 0 0 4 2 (n =10 )降低到 0 4 6 8± 0 0 33(n =10 ) ,P <0 0 1;无AR -mRNA的表达。结论 :用D -半乳糖建立的原代培养神经元损伤模型稳定、观察指标敏感 ,可用于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半乳糖 原代培养 神经元损伤模型 阿尔茨海默病 AD
下载PDF
醒脑健神胶囊对SHRsp出血性中风海马EAA和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陵群 蒋玉凤 +3 位作者 黄启福 李克玲 贾旭 李伯光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1998年第3期131-134,共4页
本实验采用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观察醒脑健神胶囊对出血性中风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EAA)和CA1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发现:病理组海马区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明显升高,治疗组能显... 本实验采用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观察醒脑健神胶囊对出血性中风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EAA)和CA1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发现:病理组海马区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含量明显升高,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出血性中风海马区Glu和Asp的含量(P<0.05)。病理形态观察,治疗组CA1区神经元损伤轻,细胞计数与病理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电镜亦显示:治疗组能使出血性中风造成的脑组织水肿、变性和坏死得到明显改善。研究结果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健神经胶囊 脑出血 兴奋性氨基酸 形态学
下载PDF
乳腺癌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5
20
作者 黄琴 张清富 +4 位作者 陈莉 李姝玉 张楠 明健 邱雪杉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5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和CD34的表达,并联合运用RNAi技术沉默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乙酰...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5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和CD34的表达,并联合运用RNAi技术沉默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乙酰肝素酶的表达,观察bFGF、VEGF的变化情况,分析乙酰肝素酶、bFGF、VEGF表达的意义以及其与乳腺癌血管形成、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乙酰肝素酶(64/95)、bF-GF(72/95)和VEGF(65/95)主要表达在癌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则呈阴性表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乙酰肝素酶和bFGF、VEGF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病例中bFGF、VEGF表达率明显比乙酰肝素酶阴性表达病例高,向人乳腺癌细胞系中转染乙酰肝素酶特异性siRNA,抑制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后发现VEGF、bFGF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乙酰肝素酶和(bFGF/VEGF)共表达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比乙酰肝素酶单独表达更显著。结论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乙酰肝素酶在乳腺癌中过度表达可能通过释放bFGF、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乙酰肝素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血管生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