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某三甲医院赴武汉支援医疗队感染防护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华霞 林爽 +1 位作者 杨晶 林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年第8期235-239,共5页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为尽早控制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多支医疗队驰援武汉。多数医疗队为临时组建,队内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科室,缺乏相应的感染防控知识。而医务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极高,本文总结了北京...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为尽早控制疫情,国家卫生健康委派出多支医疗队驰援武汉。多数医疗队为临时组建,队内成员来自于不同的科室,缺乏相应的感染防控知识。而医务人员作为密切接触者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极高,本文总结了北京某三甲医院驰援武汉期间的感染防控经验,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隔离病区 驻地酒店 感染防护
下载PDF
呼吸训练在AECOPD患者早期康复中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皓 赵红梅 +1 位作者 王娇 曾刚 《临床肺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1659-166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训练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AECOPD)患者中的作用及方式。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02月在本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5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象,根据是否购买呼吸训练器分成两组,皆经常规抗感染、化痰、解痉等治疗,并...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训练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AECOPD)患者中的作用及方式。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02月在本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5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象,根据是否购买呼吸训练器分成两组,皆经常规抗感染、化痰、解痉等治疗,并予健康宣教,A组25例入院后48小时到72小时内采取传统的肺康复方式包括腹式呼吸以及呼吸操,B组入院后48小时到72小时内在腹式呼吸以及呼吸操基础上加用呼吸训练器直至出院。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1分钟坐立试验(STST1)、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COPD评估测试(CAT)、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MRC)呼吸困难评分,以及治疗结束后记录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治疗后两组的MIP、MEP、CAT及mMRC评分、ADL评分皆较训练前改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比较,训练后B组的MIP、MEP较A组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CAT、mMRC及ADL评分STST次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A组有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ECOPD早期给予呼吸锻炼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联合呼吸训练器可提高患者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肺康复 呼吸训练器 呼吸训练
下载PDF
重症支气管哮喘采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可爱华 史淑静 +3 位作者 郭军 孙爱华 王文婷 颜卫峰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6期72-76,共5页
目的探究分析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7月—2021年7月院内接治的7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参考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相同的吸... 目的探究分析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在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7月—2021年7月院内接治的7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参考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相同的吸氧、雾化吸入等治疗,参考组静脉滴注氨茶碱氯化钠注射液,研究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增加呼吸机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血气指标、肺功能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血氧饱和度(SaO_(2))指标分别为(85.79±6.53)mmHg、(95.84±3.65)%,高于参考组;研究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为(45.12±7.13)mmHg,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5、5.841、8.984,P<0.05)。治疗后,研究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指标分别为(3.57±0.79)L、(2.77±0.51)L和(78.86±5.13)%,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6、3.686、5.585,P<0.05)。研究组时间总有效率为94.87%,高于参考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5)。结论针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及血气指标,促进预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支气管哮喘 呼吸机 肺功能 血气指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MCC950在野百合碱诱导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齐先梅 王蕾 +6 位作者 张瑞恒 柳婷 刘杰 杨汀 王军 张知非 王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1-876,共6页
目的探讨MCC950是否可缓解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方法雄性SD大鼠27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CT组和MCT+MCC950 3组,MCT+MCC950组于腹腔注射MCT第16天给予MCC950干预,每2d 1次,共7次。至第31天,检... 目的探讨MCC950是否可缓解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大鼠肺动脉高压。方法雄性SD大鼠27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MCT组和MCT+MCC950 3组,MCT+MCC950组于腹腔注射MCT第16天给予MCC950干预,每2d 1次,共7次。至第31天,检测右心室收缩压、右心肥厚指数;观察肺细小动脉结构,计算血管中膜厚度百分比(media thickness,MT%),检测肺组织中NLRP3、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相关分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CT组RVSP升高显著[(50. 72±3. 65) mm Hg (1 mm Hg=0. 133 k Pa) vs (24. 29±1. 28) mm Hg,P=0. 000],而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显著降低[(34. 19±1. 94) mm Hg vs (50. 72±3. 65) mm Hg,P <0. 01]。对照组右心肥厚指数为0. 29±0. 01,MCT组(0. 61±0. 04)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降低(0. 48±0. 03 vs 0. 61±0. 04,P <0. 01)。与对照组比较,MCT组大鼠各级肺血管MT%均显著增高(P=0. 000),MCT+MCC950组与MCT组相比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MCT组大鼠肺组织中NLRP3、IL-1β和相关分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均上调,而MCT+MCC950组肺组织中NLRP3、IL-1β和相关分子的表达量与MCT组相比均降低。结论 MCC950可能通过抑制NLRP3信号通路明显改善肺血管重塑,延缓肺动脉高压进程,具应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MCC950 NLRP3
下载PDF
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细胞减少与病原菌种类及基础疾病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健 李丽娟 李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流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与病原菌种类和基础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01 ~2015-04入我院诊断的血流感染患者204例,于抽取血培养当日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是否> 1.0×109/L,分为淋巴细胞>... 目的 探讨血流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与病原菌种类和基础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01 ~2015-04入我院诊断的血流感染患者204例,于抽取血培养当日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是否> 1.0×109/L,分为淋巴细胞>1.0 ×109/L组(61例)及淋巴细胞< 1.0×109/L组(14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细菌种类、APACHEⅡ评分、合并症等,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淋巴细胞减少的因素.结果 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血肌酐、血磷、D-Dimer水平及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的例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1.0×109/L组患者降钙素原水平及合并肠球菌感染、合并外科术后、合并肿瘤的例数明显高于淋巴细胞> 1.0×109/L组(P<0.05).②肠球菌血流感染最常见于腹腔感染(57.1%),其次为肺部感染(14.3%)和导管感染(19.0%);葡萄球菌血流感染最常见于肺部感染(58.6%),其次为导管感染(24.1%)、腹腔感染(10.3%).③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否合并肿瘤及低磷血症是淋巴细胞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流感染患者常常合并淋巴细胞减少(70.1%),腹腔感染合并低淋巴细胞血症需要警惕肠球菌感染,年龄、合并肿瘤、低磷血症与血流感染患者淋巴细胞减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淋巴细胞减少 基础疾病
下载PDF
抗血栓梯度压力带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曲颖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究抗血栓梯度压力带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就诊并行开腹手术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预防组(CP组)和抗血栓压力带组(AP组),... 目的:探究抗血栓梯度压力带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及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就诊并行开腹手术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预防组(CP组)和抗血栓压力带组(AP组),每组48例。CP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预防VTE的形成,AP组患者在CP组常规预防的基础上加用抗血栓压力带预防VTE。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症状发生率、PSQI评分、VTE发生情况。结果:AP组患者临床不良症状发生率比CP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组患者PSQI评分明显比AP组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组患者共有10例发生VTE,AP组患者共有1例发生VTE,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栓梯度压力带在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中效果显著,预防效果明显比常规预防方法优,能够显著减低VTE的发生率,改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栓梯度压力带 静脉血栓栓塞 睡眠质量
下载PDF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修订要点 被引量:405
7
作者 瞿介明 曹彬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1-242,共2页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6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和治疗指南"[1],对于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诊断CAP、选择恰当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全面评估病情、优化抗感染药物治疗、有效预防、改善预后以及推动我国CAP科学...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06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和治疗指南"[1],对于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诊断CAP、选择恰当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全面评估病情、优化抗感染药物治疗、有效预防、改善预后以及推动我国CAP科学研究不断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诊断方法 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 修订 中华医学会 临床医生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关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病毒性肺炎的诊治 被引量:13
8
作者 曹彬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69-570,共2页
儿科医生早就意识到:婴幼儿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居首位的病原体是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Ⅲ型)和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为主,但成人病毒性肺炎发病率一直被低估,并认为是区别成人和儿童CAP病原学的重要... 儿科医生早就意识到:婴幼儿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居首位的病原体是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Ⅲ型)和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为主,但成人病毒性肺炎发病率一直被低估,并认为是区别成人和儿童CAP病原学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成人病毒性肺炎并不少见, Ruuskanen等认为全球每年约2亿人发生病毒性肺炎,儿童和成人各占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 成人 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 诊治 儿科医生 CAP
原文传递
气管切开后误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韩云宏 赵青 赵红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44-947,共4页
气管切开术主要用于因呼吸衰竭需要进行长期的机械通气和存在气道问题的患者。人工气道能开放下呼吸道辅助通气、供氧,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但经常有争议气管切开是否会增加上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本文综述了气管切开后误吸的机制、临... 气管切开术主要用于因呼吸衰竭需要进行长期的机械通气和存在气道问题的患者。人工气道能开放下呼吸道辅助通气、供氧,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但经常有争议气管切开是否会增加上呼吸道并发症的风险。本文综述了气管切开后误吸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隐性误吸 微误吸
原文传递
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可爱华 史淑静 +2 位作者 孙爱华 王文婷 颜卫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第6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临床治疗措施,分别为常规组(40例,行常规治疗)、康复组(4... 目的:探讨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给予不同的临床治疗措施,分别为常规组(40例,行常规治疗)、康复组(40例,常规基础上给予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康复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优良率更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组间肺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改善,且康复组更优(P<0.05)。治疗前组间血气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有改善,且康复组更优(P<0.05)。治疗前组间心功能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且康复组指标更优(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肺康复训练对慢阻肺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肺疾病 心功能不全 肺功能 血气指标 心肺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