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1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政教育视域下依托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大学精神的实践探索——以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为例
1
作者 秦乐乐 魏殿恩 +1 位作者 刘宏萍 邓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0期0105-0110,共6页
如何打造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的大学精神传播路径,是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题。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通过WCI指数发现大学精神传播效果,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明确影响因素,从公众号的主题多元、专栏丰富、强务实性、强传播... 如何打造具有示范性、可复制性的大学精神传播路径,是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题。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通过WCI指数发现大学精神传播效果,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明确影响因素,从公众号的主题多元、专栏丰富、强务实性、强传播力等特征出发,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展具有系统性、精准性、创造性和科学性的大学精神传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微信公众号 传播效果 传播策略
下载PDF
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三个重要维度
2
作者 韩振峰 程刘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科学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依据,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依据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鲜明人民性、直接现实性和开放发展性,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理论前提;从理论发展来说,... 科学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依据,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依据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鲜明人民性、直接现实性和开放发展性,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理论前提;从理论发展来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经由“两个结合”形成的创新理论成果,呈现出更新、更行的理论特质;从现实依据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引下所创造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是“行”的生动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理论创新 “两个结合”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生成逻辑、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3
作者 闫长丽 田敏 《江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5-24,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中国时代课题的重要保障。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洞悉时代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回答中国时代课题的重要保障。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洞悉时代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向纵深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新时代,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的有机统一,站稳人民立场,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百年历程 基本经验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的科学家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玉芳 龚凌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8,共11页
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主体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科学家精神属于道德范畴,... 科学家精神是指中国科学家在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条件下,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主体呈现出的道德品质,包括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视域下,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科学家精神属于道德范畴,科学家精神受社会存在决定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具有独特的道德价值。科学家精神是值得全社会尊崇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科学家精神服务于人民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之一。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科学家精神的养成必须与实践相联系,是科学家坚持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在道德感知的正向反馈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科学家精神 道德
下载PDF
马克思相对贫困理论下中国相对贫困治理:特点、困境与进路
5
作者 刘海霞 周亚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5-23,共9页
中国于2020年底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治理相对贫困成为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的供给、不平衡的状态与人的精神和需要等三个角度阐述了相对贫困理论,主张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等方式消除相对贫困,走向共产主义... 中国于2020年底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治理相对贫困成为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点。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的供给、不平衡的状态与人的精神和需要等三个角度阐述了相对贫困理论,主张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等方式消除相对贫困,走向共产主义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具有比较性、多维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由环境因素、区域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相互交织而成,当前中国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着相对机会贫困、相对分配贫困和相对精神贫困等困境,面对这些困境,在马克思相对贫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多维发掘生产力、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志智双扶等治理相对机会贫困、相对分配贫困和相对精神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来优化社会制度保障,推进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相对贫困理论 相对贫困治理 共同富裕 实践进路
下载PDF
思想的突围:马克思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转变
6
作者 陈韦宏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9-74,共6页
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经济学的转变是马克思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期以政治哲学的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政治哲学从为现实辩护转变为对现实批判的理论武器。然而,单一的政治哲学无法深入社会经济基础的肌理中,无法窥见资本主义社... 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经济学的转变是马克思思想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早期以政治哲学的视角审视社会问题,将政治哲学从为现实辩护转变为对现实批判的理论武器。然而,单一的政治哲学无法深入社会经济基础的肌理中,无法窥见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貌,这促使马克思转向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发展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对政治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如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诸多理论参考,围绕劳资关系对立、私有化与社会化对立、资本技术向度与人本向度对立、社会主体间性的内在竞争与对立、贪婪追求利益的秉性与文明发展限制对立等五大问题,建构出符合时代发展范式的现实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政治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人的解放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现实性转向的内在逻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探赜
7
作者 赵伟 郭轶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3期16-20,共5页
马克思将哲学现实性转向贯穿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批判逻辑,超越了传统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特性,把哲学的视野聚焦于现实问题。在宗教批判归结于世俗基础即现实社会后,马克思更深一步对现实社会展开了剖析和批判,揭露了德国... 马克思将哲学现实性转向贯穿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批判逻辑,超越了传统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特性,把哲学的视野聚焦于现实问题。在宗教批判归结于世俗基础即现实社会后,马克思更深一步对现实社会展开了剖析和批判,揭露了德国腐朽落后的政治制度,批判了抽象孤僻的德国哲学。最终,马克思不仅以哲学现实性转向揭示了传统思辨哲学现实缺位的问题所在,而且进一步赋予了哲学为实践服务的使命,将哲学与无产阶级结合,推动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最高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现实性转向 内在逻辑 人的解放
下载PDF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形式主义批判的逻辑进路
8
作者 王吉平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4,共10页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的批判构成其哲学革命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围绕黑格尔形式主义原则的两个层面,抓住市民社会同国家在哲学逻辑层面与社会历史中的矛盾,通过两条路径阐释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内在矛盾,揭示其理论的全部... 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法哲学的批判构成其哲学革命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围绕黑格尔形式主义原则的两个层面,抓住市民社会同国家在哲学逻辑层面与社会历史中的矛盾,通过两条路径阐释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内在矛盾,揭示其理论的全部非批判性。一方面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形式主义的方法论,指出黑格尔采用一种主谓颠倒的论证逻辑推出理性国家观,其整套思辨哲学的方法未能进入定在以现实化,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造成逻辑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通过经验事实的批判揭露黑格尔将普遍性的国家理念下降至粗陋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中,由此导致政治国家以私有制为基础成为脱离市民社会的抽象,实则是一种保守、折中与倒退的政治立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形式主义的基础上颠倒主语和谓语,取代黑格尔的君主立宪制,以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立场力图建立人民主权的民主制,实现个体与类的统一,完成对现代国家的超越。同时这一批判也预示着马克思将走出一条与黑格尔完全不同的理论路径,从现实的客观经济关系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全面批判和超越黑格尔理论,为进一步转向市民社会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 法哲学 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构建基于“00后”大学生需要和素养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04-108,共5页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着力于教学方式方法层面的创新性探索,...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以讲话精神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着力于教学方式方法层面的创新性探索,尝试构建起一套基于“00后”大学生的需要和素养、符合该课程特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助力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从构建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目标、依据和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后”大学生 需要和素养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探析
10
作者 李营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第20期79-82,共4页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不断发展,但新形势下亦面临诸多挑战。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年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进行梳理比较,凝结出经验和不足,可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质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总结。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素质 培养
下载PDF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菲菲 林柏成 陈树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要明确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并遵循其融合的价值原则,进而认识其融合的价值指向。二者具有开放性特质与内在契合性,并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这是二者融合的价值基点。二者融合应依据的价值原则是,一方面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看待中国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在大力推动中国传统哲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与力量源泉。目光注视未来,二者融合具有清晰的价值指向,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融合 价值基点 价值原则 价值指向
下载PDF
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曼海姆的马克思主义观评析
12
作者 翟媛丽 林建成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6-72,共7页
曼海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别将马克思主义当做辩证法、唯物史观、思维方式、社会思潮来加以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从研究方式上说,曼海姆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与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斗争的三条战线中加以... 曼海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别将马克思主义当做辩证法、唯物史观、思维方式、社会思潮来加以研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从研究方式上说,曼海姆把马克思主义置于与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斗争的三条战线中加以考察是有其新意的。曼海姆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极端理性与极端非理性的统一,这说明曼海姆与马克思主义对政治领域的理解不同,曼海姆对政治领域的理解带有某种程度的不可知论倾向。把知识社会学同唯物史观等量齐观是不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辩证法 唯物史观 思维方式 社会思潮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13
作者 陈臣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第4期14-16,共3页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指导下,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手抓法治,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社会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刍议
14
作者 荀晓鲲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第3期3-5,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也许人们会不加思考地回答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从马克思创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众哲学。辨证性和唯物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方法和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之处,就在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也许人们会不加思考地回答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从马克思创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众哲学。辨证性和唯物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方法和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颠覆千年以来哲学的精英性、贵族性、缥缈性,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性、实践性、应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真正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大众性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哲学 实践意义
下载PDF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青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I0004-I0004,共1页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推进相关理论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摸索出多元化和高效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是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效果,高校应当积极推进相关理论的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凝练总结,摸索出多元化和高效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有效推进路径。由夏小华编著的《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研究》(2014年4月1日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系统整合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径研究 推进路径 安徽大学 中文标题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理论研究与实践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校推进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被引量:10
16
作者 韩振峰 《前线》 CSSCI 2017年第12期4-6,共3页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价值
下载PDF
略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文化自信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辰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11期10-15,共6页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和精髓所在,也是目前思想理论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把握二者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信的唯物主义前提,是文化自信的人本思想来源。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明了文化自信科学理性的...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基础和精髓所在,也是目前思想理论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把握二者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文化自信的唯物主义前提,是文化自信的人本思想来源。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明了文化自信科学理性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信和谐的文化状态,加强文化自信需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完善,要理性看待西方异质文化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指导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振峰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全面把握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 行动纲领
下载PDF
简述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实现途径
19
作者 刘尧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第3期4-7,22,共5页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只有从资产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全面自由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关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只有从资产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全面自由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深度剖析,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逻辑分析,对理解马克思所说"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有现实帮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需要 自由 劳动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多维视角——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新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光欣 曹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38-41,共4页
就在新保守主义者叫嚣马克思主义"寿终正寝"之时,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为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有力的"辩护"。《马克思的幽灵》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历史语境。德里达通过聚焦马克思主义的"复活&qu... 就在新保守主义者叫嚣马克思主义"寿终正寝"之时,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为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有力的"辩护"。《马克思的幽灵》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历史语境。德里达通过聚焦马克思主义的"复活",着重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描绘未来社会的图景来重新认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进行文本分析和理论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有助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