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岛素泵对初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星光 吕肖锋 +2 位作者 刘静 焦秀敏 王素玲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237-2238,共2页
目的比较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2周及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2周治疗前后胰岛B细胞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方法将初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20例患者,MSII组18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 目的比较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2周及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II)2周治疗前后胰岛B细胞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方法将初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SII组20例患者,MSII组18例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测定0、1、3、5、10min血浆胰岛素、血糖,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及相互之间的胰岛B细胞第1时相胰岛素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点血浆胰岛素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II组升高更为明显,与MSI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均可改善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泵 第1时相胰岛素
下载PDF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武晋晓 吕肖锋 +1 位作者 焦秀敏 许秀萍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0-830,共1页
关键词 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2型糖尿病 诊断 injection INSULIN 糖尿病患 胰岛素泵治疗
下载PDF
Leptin灌注对SD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3
作者 李强 陈彬 +3 位作者 张巾超 刘凤晨 孙予倩 粱玮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0-580,共1页
目的:通过静脉给予瘦素(leptin)及阻断交感神经系统来检测瘦素对胰岛素的作用。方法:选取144只约6周龄(体质量约200 kg)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SD大鼠分成2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切断加静脉糖负荷组)作为预实验,摸索对胰岛素... 目的:通过静脉给予瘦素(leptin)及阻断交感神经系统来检测瘦素对胰岛素的作用。方法:选取144只约6周龄(体质量约200 kg)SD雄性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将SD大鼠分成2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切断加静脉糖负荷组)作为预实验,摸索对胰岛素作用明显的瘦素浓度。根据其结果,将所有SD大鼠股动静脉插管后分成6组(正常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迷走神经切断后加6-OHDA化学性交感神经阻断组,正常加静脉糖负荷组,迷走神经切断加静脉糖负荷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ptin灌注 SD大鼠 胰岛素 分泌 瘦素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66
4
作者 张名扬 吕肖锋 +3 位作者 张微微 王国强 张星光 洛佩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内分泌科收住的不合并急性...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内分泌科收住的不合并急性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患者进行72 h的血糖监测,同时检测丙二醛(MDA)、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并采用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指标,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MDA、8-iso-PGF2α、IMT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E、SDBG、TG、LDL-C、收缩压(SBP)、MDA、8-iso-PGF2α与IMT具有相关性(P<0.05);IMT、SDBG、LDL-C、SBP、MDA、8-iso-PGF2α与MAGE具有相关性(P<0.05)。以IMT为因变量,各检测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8-iso-PGF2α、MAGE、LDL-C进入最终方程。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波动及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血糖波动可能会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产生,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程度。应关注糖尿病患者的平稳降糖,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脑梗死 血糖波动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前列地尔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霞 吕肖锋 +3 位作者 高晓晓 张星光 武晋晓 赵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降糖、降压、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质乳剂注射液10μg溶解在1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静脉推注或直接入输液器小壶滴注,1次/d,疗程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ICAM-1、Ox-LDL、临床症状评分及踝肱比值(ABI)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sICAM-1、Ox-LDL、临床症状评分及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sICAM-1、Ox-LDL、临床症状评分降低,ABI升高(P<0.05)。均无死亡及严重心血管事件出现,未发生出血倾向,未发生注射部位血管炎。结论前列地尔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及抗氧化作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下肢血管,减轻血管损伤,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有一定的积极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病变 细胞黏附分子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与溶栓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0
6
作者 马艳霞 吕肖锋 +3 位作者 焦秀敏 何子骏 王亚双 陈少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415-419,共5页
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11月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mg/kg体质量。将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 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11月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mg/kg体质量。将患者按照有无糖尿病史及入院7 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DMCI组)47例与非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NDMCI组)36例,入院7d后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入选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的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随访期间脑出血转化及血管再通情况,并行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其预后。结果 (1)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糖参数的比较,DMCI组患者24 h平均血糖值、血糖水平标准差、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均高于NDMCI组患者[(8.3±2.6)mmol/L比(5.8±1.3)mmol/L,(2.1±0.4)mmol/L比(1.6±0.6)mmol/L,(4.3±0.8)mmol/L比(3.6±0.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19、15.537、15.372,均P<0.01)。(2)DMCI组随访期间发生脑出血转化4例(8.5%),再通良好17例(36.2%),预后良好(90d mRS评分<2分)15例(31.9%);NDMCI组发生脑出血转化1例(2.8%),再通良好21例(58.3%),预后良好21例(58.3%)。两组患者溶栓后再通情况与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过大,可能是影响其溶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糖尿病 2型 血糖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下载PDF
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洛佩 吕肖锋 +1 位作者 程千鹏 张名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5,60,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MBG)、血糖波动及低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例1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余数法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实时动态胰岛素泵(3C组)及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 目的探讨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1型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MBG)、血糖波动及低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例1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余数法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实时动态胰岛素泵(3C组)及胰岛素泵联合动态血糖监测(2C组)治疗。3C组实时监测血糖,开启高低血糖报警功能,使用大剂量向导,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教育管理。2C组每天导数据1次,据血糖图谱回顾式调节血糖。结果 3C组第6天MBG〔(6.80±0.72)mmol/L比(7.87±0.88)mmol/L〕、血糖的标准差(SDBG)〔(1.19±0.33)mmol/L比(1.85±0.62)mmol/L〕、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73±0.64)mmol/L比(4.71±1.21)mmol/L〕、空腹血糖(FBG)〔(6.68±0.85)mmol/L比(7.31±1.02)mmol/L〕、餐后血糖(PPG)〔(7.89±1.12)mmol/L比(8.44±1.26)mmol/L〕、血糖小于3.9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 3.9)〔(0.02±0.03)mmol·L-1·h-1比(0.31±0.27)mmol·L-1·h-1〕、低血糖指数(LBGI)〔(0.48±0.35)比(1.11±0.84)〕、低血糖次数〔(0.90±0.85)次/人比(2.10±1.07)次/人〕均低于2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低血糖报警时探头值与指血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8、0.39)。结论实时动态胰岛素泵治疗可以有效降低MBG,减少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实时动态胰岛素泵 血糖四分体 低血糖
下载PDF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俐 吕肖锋 +2 位作者 武晋晓 刘霞 孙建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334-2337,共4页
目的分析硫辛酸治疗前后糖尿病及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84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SDM组,28例),合并周围神... 目的分析硫辛酸治疗前后糖尿病及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84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组(SDM组,28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27例),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VDF组,29例);以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NC组,30例)。检测4组受试者Hcy、CysC、体质指数、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血脂及脂蛋白a〔LP(a)〕水平。硫辛酸治疗2周后再次测定SDM、DPN、VDF组患者Hcy和CysC水平。结果治疗前,VDF组Hcy和CysC水平〔(20.86±3.07)μmol/L和(3.28±1.01)mg/L〕均高于DPN组〔(14.78±2.29)μmol/L和(2.00±0.37)mg/L〕,DPN组又高于SDM组〔(11.42±2.84)μmol/L和(1.49±0.44)mg/L,P<0.05〕。硫辛酸治疗后,SDM、DPN、VDF组受试者Hcy和Cys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cy:(8.73±1.91)、(10.81±1.88)、(16.43±3.11)μmol/L;CysC:(1.25±0.40)、(1.50±0.36)、(2.72±0.72)mg/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血清Hcy与病程、HbA1c、LP(a)、Cys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3、0.511、0.499、0.650,均P<0.05),与年龄、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无线性相关性(P>0.05);血清CysC与病程、SBP、LP(a)、Hcy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0.409、0.493、0.650,均P<0.05);与年龄、BMI、HbA1c、FBG、TG、TC、LDL-C、HDL-C、DBP无线性相关性(P>0.05)。以DPN为因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进入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1.284和2.523,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32,1.492)和(1.143,13.192);以VDF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y、CysC同样能进入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1.773和1.228,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25,1.868)和(1.183,2.352)。结论血清Hcy和CysC水平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中明显升高,两者呈正相关,其水平变化是DPN及VDF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和CysC可以作为监测及诊断DPN及VDF有价值的参考指标。硫辛酸可降低DPN及VDF患者血清Hcy和CysC水平,可用于DPN及VDF的预防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 胱抑素C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下肢血管病变 硫辛酸 糖尿病
下载PDF
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或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66
9
作者 刘福平 张星光 陈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时分别联合西格列汀或格列美脲治疗对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46例经二甲双胍片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联合西格列汀(S组)或格列美脲(G组)继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后2组以及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时分别联合西格列汀或格列美脲治疗对血糖波动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46例经二甲双胍片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联合西格列汀(S组)或格列美脲(G组)继续治疗12周。观察治疗后2组以及2组间的血糖水平、血糖波动,氧化应激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后Hb A1c、FBG、2 h PG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糖波动幅度和3-N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S组的血糖波动幅度和3-NT水平显著低于G组(P<0.05)。治疗后仅S组CRP水平显著下降(P<0.05),S组体重指数和总体不良反应也显著低于G组(P<0.05)。结论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西格列汀比联合格列美脲能更有效地降低血糖波动,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西格列汀 格列美脲 血糖波动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维格列汀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波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艳玲 张星光 +1 位作者 陈彬 张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8期3350-3352,3355,共4页
目的探讨维格列汀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二甲双胍组35例,维格列汀组3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 目的探讨维格列汀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二甲双胍组35例,维格列汀组3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饮食及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0.5 g,3次/d;维格列汀组给予维格列汀50 mg,2次/d,共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治疗后的血糖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FPG、2 hPG、HbA1c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各项指标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2 hPG、HbA1c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AGE、LAGE、SDBG、MPPGE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7%(9/35),维格列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维格列汀与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效果相当,但应用维格列汀患者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血糖波动 维格列汀 二甲双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马艳霞 何子骏 +2 位作者 王斌 陈少敏 沈春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289-293,共5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 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溶栓后24 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 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90d 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期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糖尿病 应激性高血糖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氧化应激的影响及胰岛β细胞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赵国莉 吕肖峰 程千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5期2902-2904,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氧化应激的影响及胰岛β细胞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关系。方法对空腹血糖(FPG)≥10 mmol/L,未使用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初诊T2DM患者60例,进...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氧化应激的影响及胰岛β细胞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关系。方法对空腹血糖(FPG)≥10 mmol/L,未使用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初诊T2DM患者60例,进行为期14 d的CSII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清蛋白(GA)、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SOD、丙二醛(MDA)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结果 (1)CSII治疗后患者的FPG、2 hPG、GA、TG、MDA均较治疗前下降,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CSII治疗后患者的HOMA-IR低于治疗前,HOMA-β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HOMA-β与SOD水平呈正相关(R=0.51,R2=0.26,P<0.01)。结论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T2DM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且增加SOD水平,从而改善氧化应激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 血糖 血脂 胰岛Β细胞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7
13
作者 焦秀敏 许秀萍 +1 位作者 赵晶 吕肖锋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1期44-45,48,共3页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观察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 目的探讨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观察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12周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1c、BMI均明显减低(P<0.01),FIns水平显著增加(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FBG(5.6±1.5)mmol/L vs(7.0±1.8)mmol/L(P<0.01);2hPG(8.2±1.3)mmol/L vs(10.8±2.1)mmol/L(P<0.01);HbA1c(6.1±1.2)%vs(7.2±1.0)%(P<0.01);FIns(13.2±3.1)mU/L vs(11.5±2.3)mU/L(P<0.05)。结论西格列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降糖药物,且能更好的控制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二甲双胍 磷酸西格列汀
下载PDF
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观察 被引量:24
14
作者 陈彬 张星光 +2 位作者 程千鹏 邱春娟 吕肖锋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在初诊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11月—2015年6月诊治的78例T2D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78... 目的观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在初诊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11月—2015年6月诊治的78例T2DM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78例分为二甲双胍单药组和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每组39例。二甲双胍单药组在饮食控制及运动锻炼的同时给予盐酸二甲双胍0.5 g口服、3/d;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在二甲双胍单药组的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5μg皮下注射、2/d,1周后调整为10μg皮下注射、2/d。疗程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体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 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血脂、血压、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结果两组体重、BMI及FBG、2 h BG、Hb A1c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甘油三酯(TG)、收缩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FINS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组体重、BMI、FBG、2 h BG、Hb A1c、TG、收缩压显著下降,FINS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改善初诊成人T2DM患者的体重和糖代谢状态,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初诊 艾塞那肽 二甲双胍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41
15
作者 赵田 吕肖锋 +3 位作者 武晋晓 张天瀛 和瑞婷 向莎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远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0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T2DM患者531例,回顾统计病历资料,根...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远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0年12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初诊T2DM患者531例,回顾统计病历资料,根据初诊有无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分为强化组(273例)和非强化组(258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进行回访,检测相关临床指标,并采用B超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计算粥样斑块检出率。结果 1初诊时两组年龄、男性比例、病程、血压、体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显著高于非强化组(P<0.05)。2回访时两组年龄、男性比例、病程、血压、BMI、TC、TG、HDL-C、LDL-C、FPG、Hb A1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颈动脉IMT值、斑块检出率均低于非强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动脉IMT与年龄、Hb A1c、LDLC呈显著正相关(r=0.092、0.235、0.295,P<0.05、P<0.01)。结论初诊T2DM患者早期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降低远期颈动脉IMT,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输注系统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下载PDF
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28
16
作者 陈彬 张星光 +3 位作者 李艳玲 武晋晓 赵晶 吕肖锋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44-46,50,共4页
目的比较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T2DM)对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16例和利拉鲁肽组18例,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利拉鲁肽组... 目的比较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T2DM)对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16例和利拉鲁肽组18例,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利拉鲁肽组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两组均治疗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6周后两组BMI、FBG及2 h PBG、HbA1c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利拉鲁肽组BMI和FBG较西格列汀组明显降低(P<0.05,P<0.01)。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利拉鲁肽组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西格列汀组发生1例,均自行缓解。结论西格列汀或利拉鲁肽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BMI及血糖,但利拉鲁肽能更加明显的降低FBG及B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西格列汀 二甲双胍 糖尿病 2
下载PDF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长期胰岛功能观察 被引量:36
17
作者 武晋晓 和瑞婷 +4 位作者 曹怡 吕肖锋 向莎 赵田 张天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长期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583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方式不同分为CSII组(275例)和口...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长期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583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方式不同分为CSII组(275例)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OHA)组(308例)。2014年1月—2015年6月对两组进行随访,对比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胰岛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1初诊时CSII组Hb A1c水平显著高于OHA组(P〈0.05),随访时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CP)值高于OHA组、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P)值低于O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时CSII组有18例(6.54%)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即可达长期缓解,而OHA组均需应用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将CSII组按初诊时糖尿病病程进行分组,不同病程组长期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病程(〈6个月)组长期缓解率显著高于中病程(6~12个月)组与长病程(≥12个月)组(P〈0.05)。结论 CSII可能通过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部分患者长期获益,且初诊时患者病程越短,长期获益的可能性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输注系统 胰岛素抵抗 胰岛功能
下载PDF
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亚双 吕肖锋 +4 位作者 张敏郁 彭永 陈少敏 马艳霞 丁林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21-24,28,共5页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FMD)的影响,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49例,按照超声检测是否合并下肢...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管内皮功能(FMD)的影响,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患者49例,按照超声检测是否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分为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A组)29例、单纯T2DM组(B组)20例。对两组分别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测得动态血糖参数: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全天血糖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同时检测两组肱动脉血压、FMD及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临床生化指标,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对FMD与各观察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A组收缩压(SBP)、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Hcy、MDA显著高于B组(P<0.05),FMD较B组明显降低(P<0.05)。2A组MAGE、LAGE、SDBG、MODD、MPPGE显著高于B组(P<0.05)。3FMD与SBP、LDL-C、HbA1c、Hcy、MDA、TC、TG、MAGE、SDBG、MODD、MPPGE呈显著负相关(r=-0.355,-0.272,-0.337,-0.345,-0.320,-0.345,-0.302,-0.418,-0.475,-0.312,-0.387,-0.313,P<0.05,P<0.01)。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MODD、Hcy、TC是影响FMD的独立危险因素(Y=8.390-0.117Hcy-0.316TC-0.495MODD)。结论血糖波动与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FMD关系密切。Hcy与血糖波动相关,可能通过氧化应激作用参与对FMD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血糖波动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下肢血管病变 动态血糖监测 同型半胱氨酸 二醛
下载PDF
肥胖性高血压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罗益滨 朱天怡 +2 位作者 陈震 武晋晓 彭晓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2-444,共3页
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第一危险因素。肥胖性高血压发病率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复习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着重从低血清脂联素、瘦素及瘦素抵抗、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 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第一危险因素。肥胖性高血压发病率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问题,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复习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着重从低血清脂联素、瘦素及瘦素抵抗、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4个方面阐述了肥胖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性高血压 脂联素 瘦素 胰岛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原文传递
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俐 许秀萍 +1 位作者 张嘉利 吕肖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6-579,共4页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以评价该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3例。对所有患者均早晨空腹采血。测量空腹血糖(FPG)、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糖...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以评价该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3例。对所有患者均早晨空腹采血。测量空腹血糖(FPG)、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和血清骨钙素(OC)。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腰椎和髋骨的骨密度检测。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项生化指标和骨密度。将每例样本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CP-5b、s-CTX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BAP与OC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2型糖尿病 骨代谢标志物 阿仑膦酸钠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