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格里拉2种典型高寒草甸植物丰富度最小取样面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鸿怡 崔媛 +4 位作者 郑秋竹 杨娜 张勇 岳海涛 王学霞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于2019年8月在香格里拉市开展种-面积曲线调查,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分别用7种模型对2种高寒草甸(中生草甸和湿草甸)的植物种-面积曲线进行拟合、择优,然后用最优拟合模型计算了草甸植物群落、莎草科植物、禾本科植物、菊科植物和其他杂类... 于2019年8月在香格里拉市开展种-面积曲线调查,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分别用7种模型对2种高寒草甸(中生草甸和湿草甸)的植物种-面积曲线进行拟合、择优,然后用最优拟合模型计算了草甸植物群落、莎草科植物、禾本科植物、菊科植物和其他杂类草植物物种丰富度调查的最小样地面积。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禾本科植物、菊科植物和其他杂类草植物的种-面积关系可用非饱和曲线模型拟合;莎草科植物的种-面积关系可用饱和曲线模型拟合。对香格里拉市中生草甸进行植物丰富度调查时,植物群落的最小样地面积为72.7 m2,禾本科植物的最小样地面积为9.0 m2,莎草科植物的最小样地面积为0.16 m2,菊科植物的最小样地面积为22.3 m2,其他杂类草的最小样地面积为53.2 m2。对香格里拉市湿草甸进行植物丰富度调查时,植物群落、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菊科植物和其他杂类草植物的最小调查样地面积分别为80.5、3.7、2.25、25.2 m2和51.4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草甸 湿草甸 丰富度 最小样地面积 香格里拉
下载PDF
含ACC脱氨酶的根际细菌提高植物抗盐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琪媛 王甲辰 +1 位作者 叶磊 姜帆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4-186,共13页
盐胁迫是抑制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高浓度的盐分不利于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细胞及植物体死亡。已有大量实验结果显示含ACC脱氨酶的根际细菌可以缓解高盐对植物的危害。ACC脱氨酶可以降解乙烯的直接前体1-氨基... 盐胁迫是抑制植物生长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高浓度的盐分不利于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细胞及植物体死亡。已有大量实验结果显示含ACC脱氨酶的根际细菌可以缓解高盐对植物的危害。ACC脱氨酶可以降解乙烯的直接前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从而降低胁迫乙烯的合成量。胁迫乙烯是阻碍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首先介绍了根际促生细菌的概念,概括了高盐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乙烯的生物合成和生理效应,着重阐述了含ACC脱氨酶的根际细菌的作用方式及其提高植物耐盐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这类细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促生细菌 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 盐胁迫 乙烯
下载PDF
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2
3
作者 谷佳林 徐秋明 +3 位作者 曹兵 李亚星 衣文平 杨宜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369-10372,共4页
在前人有关缓控释肥料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缓效途径和研究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缓控释氮肥的分类、控释机制和评价方法;并展望了控释肥料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缓控释肥料 缓控材料 缓控机理
下载PDF
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 CLSD-1的分离鉴定与降解条件优化
4
作者 刘雨欣 王敬红 +4 位作者 张伟 洪艳华 孙冬梅 魏丹 王伟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寒区盐碱地纤维素微生物降解困难。获得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株,提高其降解能力。从盐碱地采集土壤样品,以限制性培养筛选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株,并对目标菌株进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优化,以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得到的最佳响应... 寒区盐碱地纤维素微生物降解困难。获得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株,提高其降解能力。从盐碱地采集土壤样品,以限制性培养筛选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菌株,并对目标菌株进行纤维素降解能力的优化,以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得到的最佳响应因素为基础,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菌株降解纤维素的最佳条件。分离得到1株可在15℃,3%NaCl和pH9.0条件下生长并具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经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RNA测序分析,初步归类为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命名为CLSD-1。其在初始条件下,滤纸酶活最大为84.25 U·L^(-1),培养至第15天滤纸降解率为20.21%,经优化后的最佳滤纸降解培养条件为氯化钙0.246 2 g·L^(-1)、装液量27%、转速169 rpm,其滤纸降解率达33.25%,相比优化前提高64.52%。细黄链霉菌CLSD-1可作为潜在的低温耐盐碱纤维素降解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盐碱 纤维素降解 细黄链霉菌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不同pH值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5
作者 罗煜 赵小蓉 +3 位作者 李贵桐 赵立欣 孟海波 林启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66-173,共8页
为了揭示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添加后对土壤矿质氮形态、含量等土壤性质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芒草分别在350和700℃裂解制得生物质炭,发现2个温度尤其是700℃制得的生物质炭,对NH4+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但对NO3-的吸附能力很弱。将生物质炭... 为了揭示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添加后对土壤矿质氮形态、含量等土壤性质的影响,该研究利用芒草分别在350和700℃裂解制得生物质炭,发现2个温度尤其是700℃制得的生物质炭,对NH4+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但对NO3-的吸附能力很弱。将生物质炭分别加入到酸性(pH值为3.8)和碱性(pH值为7.6)土壤中,25℃下室内培养180d。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提高了土壤全氮含量,酸性和碱性土壤分别平均提高了22%和17%;但使土壤铵态氮含量大幅降低至接近仪器检测限水平;生物质炭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因生物质炭和土壤类型而异。生物质炭对土壤矿质氮形态和含量的影响,显然与生物质炭对铵的吸附作用、提高土壤pH值、增强氨挥发损失,以及形成微生物量氮等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开展生物质炭基氮素新型肥料及制剂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生物质 芒草生物质炭 PH值 矿质氮
下载PDF
污泥肥对油菜品质性状及其重金属累积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康少杰 刘善江 +2 位作者 李文庆 孙昊 白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2-95,共4页
该文研究了污泥肥对油菜产量、品质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适宜范围内(50~80g污泥肥/盆)污泥肥施用可以明显提高盆栽油菜的产量,当污泥肥用量达到100g/盆时,污泥肥对盆栽油菜产量的促进作用会明显降低。污泥肥比化肥更能... 该文研究了污泥肥对油菜产量、品质及重金属累积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适宜范围内(50~80g污泥肥/盆)污泥肥施用可以明显提高盆栽油菜的产量,当污泥肥用量达到100g/盆时,污泥肥对盆栽油菜产量的促进作用会明显降低。污泥肥比化肥更能促进油菜对N、P、K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盆栽油菜可溶性糖、还原型Vc等相关品质指标。污泥肥施用后的油菜硝酸盐含量随污泥肥用量的增加而减少。油菜的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均在相关蔬菜食用安全标准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肥 产量 品质 重金属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土壤蓄水保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李 红 周连第 +1 位作者 张有山 杨国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6-38,共3页
通过池栽定位试验表明,连续多年的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蓄能力,土壤含水量增加1.04%-2.11%,其中以40-60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最多;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含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 通过池栽定位试验表明,连续多年的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蓄能力,土壤含水量增加1.04%-2.11%,其中以40-60cm土层的含水量增加最多;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含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长,其增产作用也越明显。这表明作物秸秆有助于土壤蓄水保肥力的持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 蓄水保肥 水分
下载PDF
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结构对长期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磊 郝小雨 +6 位作者 马星竹 周宝库 王爽 魏丹 周磊 刘荣乐 汪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2-78,共7页
由于人类农业措施的干扰,氮肥和畜禽粪污大量输入到黑土中,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根际有机碳在调控土壤碳循环和养分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明根际有机碳对不同养分的生态响应,可为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碳... 由于人类农业措施的干扰,氮肥和畜禽粪污大量输入到黑土中,对土壤有机碳库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根际有机碳在调控土壤碳循环和养分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明根际有机碳对不同养分的生态响应,可为不同施肥处理下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黑土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采集长期不施肥(CK)、常量氮(N)、二倍量氮(N2)、常量有机肥(M)、二倍量有机肥(M2)、常量有机肥+常量氮(MN)、二倍量有机肥+二倍量氮(M2N2)7个处理下大豆根际土壤,分析了根际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特征,同时利用固态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其光谱特征。结果表明,N、M2、MN和M2N2处理的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水平,且以MN和M2N2处理的根际效应最显著,分别比非根际增加了18.3%和26.7%。分析核磁共振光谱显示,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具有较高的烷氧基碳比例和较低芳香碳比例,表明根际效应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结构比例。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大部分施肥处理提升了黑土根际有机碳含量,其中以氮肥马粪配施和二倍量马粪(M2N2)处理提升幅度最高。由核磁共振图谱可知,M2和M2N2处理均增加根际土壤难降解成分烷基碳比例、芳香基碳比例、烷基碳与烷氧基碳比值、芳香碳与总碳比值,而MN处理仅增加烷基碳比例、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与烷氧基碳比值。二倍量氮肥(N2)处理降低烷基碳比例、芳香碳比例和烷氧基碳比例,根际土壤难降解成分降低,不利于土壤固碳,同时证明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半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不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深刻认识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有机肥 核磁共振 大豆根际 黑土
下载PDF
京郊平原区粮田深层土壤水分的预测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红 周连第 +1 位作者 侯旭峰 张有山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23,共4页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徐辛庄镇粮田土壤剖面土壤水分的研究 ,得到了京郊平原区粮田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各层间的变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变化呈曲线的形式 ,但是随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 ,其随着深度的变化近乎于...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徐辛庄镇粮田土壤剖面土壤水分的研究 ,得到了京郊平原区粮田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各层间的变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土壤水分随深度的变化呈曲线的形式 ,但是随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 ,其随着深度的变化近乎于直线。在研究土壤水分垂直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模拟预测 ,三个层次的预测平均误差均小于 10 % ,其中以 0~ 60cm土层的预测结果最好 ;在这些预测之中相对误差小于 10 %的均占 80 %左右 ,相对误差小于 5 %的占 5 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郊平原区 粮田 深层土壤水分 预测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玉梅 王根林 +7 位作者 孟祥海 李艳 胡颖慧 金梁 王伟 蔡姗姗 李承阳 魏丹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4-60,共7页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典型旱地草甸土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土壤水分布趋势为成熟期>拔节期>播种期>大喇叭口期;免耕处理前期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低,成熟期30 cm...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典型旱地草甸土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季节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土壤水分布趋势为成熟期>拔节期>播种期>大喇叭口期;免耕处理前期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低,成熟期30 cm以下土层明显增加;同一土层,深翻比浅翻含水量提高3.23%~8.41%,与不同翻耕深度下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水变化趋势一致;秸秆还田20 cm与35 cm对NH_4-N影响较小,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NH_4-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浅翻、深翻及深翻秸秆还田土壤NO_3-N含量随土层深度而增加,差异显著。短期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受年季间的影响变化,研究为农业生产综合配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土 耕作 秸秆还田
下载PDF
京郊小麦玉米轮作土壤有效硫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宝存 吴静 孙明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8-62,41,共6页
北京近郊池栽小区试验发现 ,北京近郊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效硫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中表层 (0~ 2 0cm )土壤的变化幅度最大 ,2 0~ 4 0cm土层次之 ,4 0~ 6 0cm土层最小 ,主要与大气、降水、灌水、植物吸收、淋溶等因素有... 北京近郊池栽小区试验发现 ,北京近郊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有效硫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中表层 (0~ 2 0cm )土壤的变化幅度最大 ,2 0~ 4 0cm土层次之 ,4 0~ 6 0cm土层最小 ,主要与大气、降水、灌水、植物吸收、淋溶等因素有关。小麦生育期内土壤剖面中有效硫含量呈从上层向下递减的趋势 ;玉米生育期表层土壤有效硫呈下降趋势 ,收获时成为三层中最低的一层 ,说明土壤有效硫在剖面中有明显的淋洗现象。北京远郊的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表层有效硫变化趋势与近郊的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 土壤有效硫 小麦 玉米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结构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磊 郝小雨 +5 位作者 马星竹 周宝库 魏丹 周磊 刘荣乐 汪洪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83-3888,共6页
土壤有机碳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和调节者,特别是根际微域有机碳动态对土壤碳素循环和矿质营养元素释放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长期不同化肥和有机肥施用下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有机碳结构的变化规律,深入了解根际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和调节者,特别是根际微域有机碳动态对土壤碳素循环和矿质营养元素释放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长期不同化肥和有机肥施用下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有机碳结构的变化规律,深入了解根际有机碳固持和稳定机制,为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和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该研究依托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化学分析、固态^(13)C-核磁共振(^(13)C-NMR)等方法研究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长期施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根际土壤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常量有机肥加氮磷钾(MNPK)处理提升效果最好。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MNPK处理明显增加根际土壤烷基碳、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降低芳香基碳和芳香碳/总碳比值,在非根际土壤中尤其显著;常量氮磷钾(NPK)处理增加芳香基碳比例和芳香碳/总碳比值,在根际土壤中烷基碳比例和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增加,烷氧基碳比例降低,非根际土壤测试结果相反。综上所述,MNPK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根际有机碳含量,增加有机碳中烷基碳、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促进团聚体形成和增加土粒结构稳定性,而NPK处理增加芳香基碳比例和芳香碳/总碳比值,降低根际烷氧基碳比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同时证明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半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不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深刻认识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大豆根际 黑土 13 C-核磁共振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喷施水杨酸对西红柿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琳 王甲辰 +1 位作者 左强 肖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0期96-97,100,共3页
西红柿幼苗喷施水杨酸后,在8℃的低温胁迫下,对伤害程度指标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及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水杨酸叶面喷施处理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 西红柿幼苗喷施水杨酸后,在8℃的低温胁迫下,对伤害程度指标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及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水杨酸叶面喷施处理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未处理的西红柿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糖含量上升趋势均明显大于未喷施处理植株,其中水杨酸浓度3.0 mmol/L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西红柿幼苗 抗寒性 水杨酸
下载PDF
DayCent模型模拟黑土长期施肥下土壤碳氮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磊 王金洲 +5 位作者 郝小雨 马星竹 魏丹 周磊 刘荣乐 汪洪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10期23-31,共9页
为促进黑土耕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38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等数据,对DayCent模型进行校验和验证,同时,利用试验数据逆向模拟的方法,获取模型最佳的修正系数,分析导致模型模拟偏差的原因,... 为促进黑土耕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38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等数据,对DayCent模型进行校验和验证,同时,利用试验数据逆向模拟的方法,获取模型最佳的修正系数,分析导致模型模拟偏差的原因,揭示黑土区施肥制度对土壤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壤碳氮转化的规律。结果表明:DayCent模型验证土壤有机碳时不施肥(CK)、氮肥(N)、二倍量氮肥(N2)、氮磷钾配施(NPK)、有机肥(M)、有机肥+氮肥配施(MN)和有机肥+氮磷钾配施(MNPK)处理的均方根差为7.2%~9.8%,验证全氮时的均方根差为7.1%~10.2%,且模拟评价的相对误差和模拟效率均在很好和较好范围内,说明模型参数组合对以有机肥归还为主的施肥条件下有机碳、全氮动态模拟较好;而验证二倍量有机肥(M2和M2N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均方根差分别为13.2%、12.5%和10.6%、10.4%,模型模拟的效果较好,DayCent模型能够基本反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利用38年长期定位试验实测数据逆向分析可知,该试验点有机肥投入下的有机碳周转速率是单施化肥的1.7倍。利用DayCent模型模拟东北黑土区大量有机肥投入时的土壤碳动态变化时,需综合考虑土壤碳氮平衡、激发效应及淋洗迁移等问题,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高估高量有机肥投入下土壤有机碳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yCent模型 黑土长期定位施肥 土壤碳氮变化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蔡玉佳 沈菊培 +3 位作者 张成军 冯虞彦 DI Hongjie 贺纪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847-5858,共12页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在不同土壤剖面的分布,可为认识和理解土壤氮转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在调节氮肥利用率、硝态氮淋溶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北京郊区农田...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在不同土壤剖面的分布,可为认识和理解土壤氮转化过程提供科学依据。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在调节氮肥利用率、硝态氮淋溶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北京郊区农田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氨氧化潜势和亚硝酸盐氧化潜势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的季节分布(春季和秋季),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表征土壤氨氧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氨氧化潜势、亚硝酸盐氧化潜势、氨氧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均显著高于林地土壤,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除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丰度在不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外,春季土壤氨氧化细菌(amoA基因)、反硝化微生物nirS、nirK和典型nosZ I基因的丰度均显著高于秋季。土壤有机质、总氮、NH^(+)_(4)-N、NO^(-)_(3)-N含量与氨氧化微生物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功能基因丰度显著相关。综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丰度与土壤氮素的可利用性和转化过程紧密相关,研究结果对土壤氮素利用和养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氨氧化微生物 反硝化微生物 土壤剖面 AMOA基因 季节变化
下载PDF
缓控释氮素肥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1
16
作者 谷佳林 曹兵 +3 位作者 李亚星 衣文平 杨宜斌 徐秋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31-434,共4页
在前人有关缓控释肥料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缓控释氮肥的缓效途径和研究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缓控释氮肥的分类和缓控释机理。此外,对今后缓控释肥料研究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缓控释氮肥 缓控材料 缓控机理
原文传递
污泥肥和生活垃圾肥对小麦-玉米重金属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康少杰 刘善江 +4 位作者 邹国元 孙昊 秦金生 崔希龙 桂萌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2-757,共6页
以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比较了污泥肥、生活垃圾肥和常见农用肥料(化肥、鸡粪肥)农田施用下土壤和作物籽粒、秸秆中Cd、Cr、Pb、Hg、As、Cu、Zn、和Ni八种重金属的积累以及作物产量的变化情况,用来阐明污泥肥和生活垃圾肥施用对土壤和作... 以肥料定位试验为基础,比较了污泥肥、生活垃圾肥和常见农用肥料(化肥、鸡粪肥)农田施用下土壤和作物籽粒、秸秆中Cd、Cr、Pb、Hg、As、Cu、Zn、和Ni八种重金属的积累以及作物产量的变化情况,用来阐明污泥肥和生活垃圾肥施用对土壤和作物籽粒以及产量的动态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与化肥和鸡粪肥分别比较,施用生活垃圾肥可以显著带来作物的增产,而污泥肥处理作物增产效果不明显;根据国家粮食卫生标准(GB 2715-2005)、MPCC以及《食品卫生标准》(GB2762-2005)的规定,施用污泥肥和生活垃圾肥处理的作物籽粒重金属含量均在其标准限量值范围之内,完全符合安全标准;污泥肥和生活垃圾肥比化肥、鸡粪显著增加了土壤Cr和Hg含量。所有处理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均在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15618-1995)的重金属限量值(pH>7.5)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肥 生活垃圾肥 重金属 产量
原文传递
降解尿酸乳酸菌复合菌系的筛选与菌株组合提升降解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红敏 王敬红 +7 位作者 刘欢 申贵男 张正海 梅雪松 孙宇峰 董艳 魏丹 王伟东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45-2555,共11页
【背景】高尿酸症由血液中尿酸含量明显升高而导致,利用乳酸菌对人体的益生作用缓解高尿酸血症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获得具有降解尿酸能力的乳酸菌复合菌系与纯培养菌株。【方法】以泡菜为样品来源,以尿酸为底物,采用MRS培养基筛选... 【背景】高尿酸症由血液中尿酸含量明显升高而导致,利用乳酸菌对人体的益生作用缓解高尿酸血症越来越受到关注。【目的】获得具有降解尿酸能力的乳酸菌复合菌系与纯培养菌株。【方法】以泡菜为样品来源,以尿酸为底物,采用MRS培养基筛选降解尿酸的乳酸菌复合菌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合菌系对尿酸的降解能力。【结果】得到一组乳酸菌复合菌系,当培养温度为37℃、pH值为6.20、静置培养72 h后复合菌系对尿酸的降解率为12.08%;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当该菌系在以牛肉膏为单一氮源、初始pH值为5.00、温度为35℃的条件下培养72 h,尿酸降解率上升至17.19%,降解率比优化前提高了42.3%;从该菌系中分离出两株具有尿酸降解能力的菌株UA-1与UA-2,它们的尿酸降解率分别为10.85%和8.65%;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经鉴定两株菌均为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将两株单菌组合降解尿酸试验发现,UA-1与UA-2比例为2:1的尿酸降解率为20.2%,比原复合菌系的降解能力提高了67.22%。【结论】研究证明了乳酸菌复合菌系对尿酸的降解能力优于单个菌株,为后续利用乳酸菌复合菌系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尿酸 复合菌系 生物降解 布氏乳杆菌
原文传递
Estimat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in Beijing during 2006–2016 被引量:2
19
作者 LUN Fei LI Hong +5 位作者 HU Qiyuan GAO Xiang ZHA Sihan HUO Wei ZHANG Dan XIAO Xiao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Gree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Bal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 Gree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research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Bal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turned out to be a great challenge in Beij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which can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for other cities.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limited studies on this crucial topic.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for Beijing from 2006 to 2016, this paper constructed the gre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of Beijing, and used the Projection Pursuit Model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its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We also aim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key factors on green development. Our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1) the overall and average levels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Beijing showed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2) there ar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green development among districts in Beijing, with the outer districts showing higher values;and(3)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human consumption we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driving the green development in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de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the projection pursuit model BEIJ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