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幽门粘膜上皮及腺细胞的组织化学和放射自显影研究
1
作者 周济远 石爱荣 刘鼎新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68-68,共1页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21 d幽门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及粘液的组织化学、PAS反应、醛复红染色和Alcian蓝(pH 2.5)染色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性胃溃疡术后第6、10、21d溃疡组...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和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观察了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术后4、6、10、21 d幽门粘膜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及粘液的组织化学、PAS反应、醛复红染色和Alcian蓝(pH 2.5)染色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性胃溃疡术后第6、10、21d溃疡组与对照组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相比,第21 d新生上皮和腺细胞标记指数49.05±1.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腺细胞 粘膜上皮 大鼠 幽门 组织化学 组织学 自愈
原文传递
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期间胃泌素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与放射自显影相结合的研究
2
作者 周济远 石爱荣 刘鼎新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3期254-254,共1页
本实验使用PAP法与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幽门窦胃泌素(G)细胞的标记指数及G细胞数目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G细胞在自身抗病过程中的作用。用成年雄性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模拟... 本实验使用PAP法与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实验性胃溃疡期间幽门窦胃泌素(G)细胞的标记指数及G细胞数目的变化,以便进一步了解G细胞在自身抗病过程中的作用。用成年雄性大鼠16只,分为溃疡组和对照组,后者又分为盐水模拟手术组和正常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胃溃疡 胃泌素 多肽 细胞数
原文传递
介绍一种胃泌素细胞(G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与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研究方法
3
作者 周济远 石爱荣 刘鼎新 《解剖学杂志》 CAS 1988年第1期70-70,41,共2页
研究细胞动力学,对于基础和临床医学均有重要意义,国外已将胃肠道细胞动力学作为胃肠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之一。在胃肠内分泌细胞动力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已有报道,应用体内注射放射自显影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胃泌素细... 研究细胞动力学,对于基础和临床医学均有重要意义,国外已将胃肠道细胞动力学作为胃肠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之一。在胃肠内分泌细胞动力学研究方面,近年来已有报道,应用体内注射放射自显影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胃泌素细胞,但应用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对G细胞的观察,还甚少见。本实验是将离体培养放射自显影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法相结合,来显示标记G细胞。方法步骤如下:1.体外单次脉冲标记:(1)在基本无菌操作下,取胃幽门窦粘膜组织块,长2-3mm、宽约1mm,放入5ml链霉素灭菌瓶内,瓶中含有2mlEagle液(PH7.2-7.4),液中加有H-TdR 4μCi和10%小牛血清;培养液中还加入两只搅拌棒。橡皮塞封盖,用铁丝环夹加固。通过橡皮盖向瓶内注入空气3ml,以便促进H—TdR参入DNA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放射自显影术 多肽 放射自显影 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离体培养
下载PDF
雌二醇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形态学和自显影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邱近明 黄凤歧 +4 位作者 范英昌 刘幸录 杨杰 尹玉梅 刘鼎新 《天津医药》 CAS 1989年第10期579-581,共3页
本文利用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生化学和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雌二醇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雌二醇通过抑制因高脂血症而致的内皮通透性增强,防止了~3H-胆固醇向动脉内膜的渗入;另外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血... 本文利用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生化学和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雌二醇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雌二醇通过抑制因高脂血症而致的内皮通透性增强,防止了~3H-胆固醇向动脉内膜的渗入;另外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血小板聚集,从而有明显预防粥样斑块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动脉粥样硬化 形态学 显影
下载PDF
鸡胚表皮细胞连接的电镜观察
5
作者 彭学敏 刘淑云 +3 位作者 钟镐镐 谭曾鲁 刘智 卫之湄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86年第4期244-246,323,共4页
本文利用电镜观察了12~72小时及4~10天不同阶段的鸡胚表皮细胞连接的发生发育。孵育12~16小时的鸡胚外胚层细胞间不易见到细胞连接,偶可见短小的紧密连接和初期的桥粒。冷冻复型证实,20、24和36小时鸡胚表皮细胞间有密集的紧密连接... 本文利用电镜观察了12~72小时及4~10天不同阶段的鸡胚表皮细胞连接的发生发育。孵育12~16小时的鸡胚外胚层细胞间不易见到细胞连接,偶可见短小的紧密连接和初期的桥粒。冷冻复型证实,20、24和36小时鸡胚表皮细胞间有密集的紧密连接和明显的缝隙连接。48小时以后桥粒明显发育,而紧密连接和缝隙连接逐渐缩小而后消失。72小时以后的鸡胚表皮细胞连接主要是桥粒,并可见到不同程度发育的桥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 紧密连接 缝隙连接 鸡胚 外胚层 上胚层 桥粒 电镜观察
下载PDF
性激素对小鼠第三脑室壁表面微细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吕证宝 W.Breipohl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1987年第2期151-156,263,共7页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NMRI小鼠第三脑室壁表面的微细结构和性激素对这些结构的影响。第三脑室壁可分为满布纤毛的背外侧部和以微绒毛为主的腹底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区。正中隆起区的室管膜表面缺乏纤毛和微绒毛,但有许多泡状结构,雌激素...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NMRI小鼠第三脑室壁表面的微细结构和性激素对这些结构的影响。第三脑室壁可分为满布纤毛的背外侧部和以微绒毛为主的腹底部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区。正中隆起区的室管膜表面缺乏纤毛和微绒毛,但有许多泡状结构,雌激素可使其明显增大,摘除卵巢则使之变小并与雄性者相似。泡状结构破裂后,向室腔排出微粒状物质,雌激素有促进此种微粒排出的作用。促垂体区的室管膜细胞具有较长的微绒毛,摘除卵巢可使其数目减少,给以雌激素则使其明显增多。微绒毛减少是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表明摘除卵巢可加强室管膜细胞的吸收功能。在乳头体前区,于微绒毛之间常有散在的小气球状结构,雌激素可使它们明显增大,数目增多,其机能意义不明。还见到一些室管膜上细胞的波浪状胞膜在细胞的一侧伸展很长,表明至少有一部分室管膜上细胞具有吞噬细胞功能,有迹象表明此种细胞穿过室管膜而进入脑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 性激素 室管膜上细胞 扫描电镜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