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CXCR4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王倩雯 陈玉辉 +3 位作者 孟令丙 尹家文 乔金雨 龚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25-129,158,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自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于... 目的探讨血清中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性纳入自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颅内动脉检查(MRA、CTA或DSA)评估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将患者分为ICAS组(颅内动脉狭窄≥50%)和对照组(颅内动脉狭窄<50%),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XCR4水平,通过多因素分析探讨CXCR4水平与ICAS的相关性。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ICAS组患者进一步分为中度狭窄组(50%≤颅内动脉狭窄<70%)及重度狭窄组(70%≤颅内动脉狭窄≤100%),比较各组间CXCR4水平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264例,其中ICAS组173例〔男125例;年龄(69.05±11.06)岁〕,对照组91例〔男56例;年龄(66.96±11.12)岁〕。ICAS组CXCR4水平高于对照组〔(320.00±46.90)ng/L比(304.00±51.54)ng/L,t=2.472,P=0.014〕。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XCR4水平升高〔OR(95%CI):1.007(1.002~1.013),P=0.011〕是ICAS的独立影响因素。ICAS中、重度狭窄组及对照组间CXCR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27,P=0.004),且ICAS重度狭窄组患者血清中CXCR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24.82±45.87)ng/L比(304.00±51.54)ng/L,t=3.132,P=0.002〕及ICAS中度狭窄组〔(324.82±45.87)ng/L比(307.47±47.72)ng/L,t=2.118,P=0.035〕。结论血清CXCR4水平在ICAS患者中升高是ICAS的独立影响因素,有作为评估ICAS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晚期乳腺癌生物学特点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德桐 李超 +2 位作者 许焱 丁丽 张永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0,共8页
激素受体阳性(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HER2+)晚期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较高的肿瘤亚型,各大指南对于HER2+晚期乳腺癌,不论HR阳性或阴性,均建议在抗H... 激素受体阳性(hormone receptor-positive,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positive,HER2+)晚期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较高的肿瘤亚型,各大指南对于HER2+晚期乳腺癌,不论HR阳性或阴性,均建议在抗HER2治疗基础上首选联合化疗,专门针对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不多,其最佳治疗特别是后线治疗选择仍存在争议。晚期乳腺癌很难治愈,兼顾不同治疗手段比如化疗与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显得非常重要。加之近几年针对HR+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 (cyclin-dependent kinase 4/6 inhibitor,CDK4/6)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和针对HER2+乳腺癌的新型抗HER2靶向药物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的应用,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诸多选择和疗效以及安全性的不确定性。本文综述HR+/HER2+晚期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病理特点、研究进展和治疗选择,为临床医生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乳腺癌 激素受体阳性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 生物学特点 治疗进展
下载PDF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对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和干预价值研究
3
作者 王睿 张雁飞 +15 位作者 张宏超 王佳 申淑慧 佟佳宾 刘俊鹏 吕游 种甲 王志蕾 金鑫 孙琳 高旭 戴研 梁静 李海涛 邹彤 杨杰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4-790,共7页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诊疗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普仁医院就诊的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依据是否自愿接...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在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诊疗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于北京医院、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普仁医院就诊的60岁以上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依据是否自愿接受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将入选患者分为植入组和传统随访组。终点事件为入组后再次发作晕厥,以及通过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记录的心律失常阳性事件判断或经传统随访检查后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间心原性晕厥累计诊断率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共入选198例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年龄(72.9±8.25)岁,随访558.0(296.0,877.0)d,男性98例(49.5%)。植入组100例(50.5%),传统随访组98例(49.5%)。与传统随访组相比,植入组患者更高龄、更易发生合并症,基线心电图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占比更高,而体重指数更低( P均<0.05)。随访期间植入组共计58例(58.0%)患者的植入型心电监测仪记录到心律失常阳性事件。植入组心原性晕厥诊断率[42.0%(42/100)比4.1%(4/98), P<0.001]及治疗干预率[37.0%(37/100)比2.0%(2/98), P<0.001]均高于传统随访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传统随访组相比较,植入组心原性晕厥累计诊断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R=11.66,95% CI 6.49~20.98,log-rank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植入、既往心房颤动、糖尿病或基线心电图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明确诊断心原性晕厥的独立预测因素( P均<0.05)。 结论:植入型心电监测仪提高了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率和干预率,显著增加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心原性晕厥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 心电描记术 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路易体痴呆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凤至 苏闻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4年第1期86-90,共5页
路易体痴呆(DLB)为常见的神经变性病性痴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DLB患者相对常见的临床表现,可涉及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排汗系统等,影响DLB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文章就DLB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 路易体痴呆(DLB)为常见的神经变性病性痴呆,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DLB患者相对常见的临床表现,可涉及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排汗系统等,影响DLB患者的生命质量和预后。文章就DLB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望增加对DLB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体痴呆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治疗
原文传递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非运动症状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凤至 马欣昕 苏闻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91-995,共5页
中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包括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路易体痴呆、皮质基底节变性,非运动症状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临床表现中的重要组成,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呼吸系统症状、睡眠异常、精神症状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在不... 中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包括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路易体痴呆、皮质基底节变性,非运动症状为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临床表现中的重要组成,认知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呼吸系统症状、睡眠异常、精神症状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在不同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具有不同的特点。现对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的疾病特点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非运动症状
原文传递
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分析
6
作者 王倩雯 陈玉辉 +4 位作者 尹家文 乔金雨 祁鹏 陈涓 龚涛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4年第3期279-284,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医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就诊的因大血管闭塞接受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通的患者,... 目的探讨术前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医院急诊卒中绿色通道就诊的因大血管闭塞接受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再通的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有效再通组(mRS评分≤2分)和无效再通组(mRS评分>2分)。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AIS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16例,年龄(72.8±13.1)岁,男性72例(62.1%),其中无效再通组75例、有效再通组4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收缩压升高(OR=1.038,95%CI:1.012~1.065,P=0.00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2分(OR=10.157,95%CI:3.624~28.470,P<0.001)和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OR=4.536,95%CI:1.379~14.922,P=0.013)是AIS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二聚体水平对AIS大血管闭塞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预测价值较好(曲线下面积=0.733,95%CI:0.638~0.829,P<0.05),截断值为2.65μg/L(Lg值)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35,敏感度为53.3%,特异度为90.2%,准确度为66.4%。结论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AIS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对无效再通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D-二聚体 大血管闭塞 机械取栓术 无效再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