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10年数据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高儒真 樊悦 +5 位作者 杨腾裕 历东东 郭颖 姜鸿 徐英春 陈晓巍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6期1020-1027,共8页
目的北京市启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公益项目已10年,本研究对北京协和医院实施该项目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数据库中2012年4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协... 目的北京市启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公益项目已10年,本研究对北京协和医院实施该项目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数据库中2012年4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采用微阵列芯片法行耳聋基因筛查的新生儿筛查数据,并结合北京协和医院耳聋遗传咨询门诊相关资料,重点分析耳聋基因筛查未通过新生儿的基因突变位点、突变类型、遗传门诊就诊以及随访干预情况。结果共纳入行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165813例,其中筛查未通过8019例,筛查阳性率为4.84%。新生儿群体中,4种耳聋易感基因突变携带率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GJB2(2.52%,4173/165813)、SLC26A4(1.82%,3016/165813)、GJB3(0.34%,570/165813)、线粒体12S rRNA(0.24%,405/165813)。筛查发现多重突变携带者126例,随访时听力均正常,未予以特殊干预;发现存在遗传性耳聋基因型(药物敏感性耳聋除外)44例,均根据听力损失程度,给予不同的干预手段;发现存在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型405例,均通过药物警示卡片对新生儿及其母系家族成员进行用药警示。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的总体失访率为0.12%(204/165813),筛查未通过新生儿的总体遗传门诊就诊率为46.10%(3697/8019);其中第一阶段(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第二阶段(2013年4月至2017年12月)、第三阶段(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的总体失访率分别为0.63%(72/11489)、0.10%(80/81663)、0.07%(52/72661),遗传门诊就诊率分别为38.05%(207/544)、39.44%(1496/3793)、54.16%(1994/3682)。Cochran-Armitage趋势性检验显示,3个阶段的总体失访率逐渐越低,就诊率逐渐升高(P均<0.001)。结论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项目启动1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逐步建立了成熟的筛查、追访和咨询干预平台,该平台可对存在听力损失和听力障碍风险的新生儿及家族成员进行全方位早期预警、诊断以及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基因 筛查 新生儿 北京协和医院
下载PDF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围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被引量:41
2
作者 王成硕 程雷 +20 位作者 刘争 李华斌 李彦如 吕威 马加海 宋西成 唐宁波 王德辉 王旻 王古岩 王惠军 许昱 叶京英 杨钦泰 杨玉成 张弨 张宇 章如新 赵玉林 赵长青 张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9年第9期463-471,共9页
围术期气道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减少气道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节约医疗资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因解剖位置与气道密切相关,疾病本身与手术操作均可对气道产生影响,尤... 围术期气道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减少气道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风险、改善患者预后、节约医疗资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因解剖位置与气道密切相关,疾病本身与手术操作均可对气道产生影响,尤其是鼻部和咽喉部的全麻手术,手术本身及麻醉插管均可导致局部组织水肿、气道炎症反应,甚至出现喉痉挛、急性喉阻塞等危急情况,气道并发症风险极高,因此,围术期气道管理尤为重要。近年来,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均已制定相应专科的围术期气道管理共识,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此领域仍是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药 吸入 围手术期医护 气道管理 耳鼻喉外科手术
下载PDF
分子影像学在耳鼻喉科相关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现状
3
作者 孙慧颖 冯国栋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年第9期940-945,共6页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超声、CT、MRI等,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仅能观察到肿物形态学改变,对于了解其代谢特点、生物学特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超声、CT、MRI等,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仅能观察到肿物形态学改变,对于了解其代谢特点、生物学特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分子影像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头颈部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的不断深入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分子MRI技术和分子超声技术等逐渐得到应用和重视,它们可以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代谢变化,从而利于疾病的诊断、分期、治疗和预后评估、随访。该文就分子影像学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最新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头颈部恶性肿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头颈外科图谱》(第4版)
4
作者 魏伯俊 《国外医学情报》 2005年第7期45-46,共2页
内容评介:该书以头颈肿瘤外科学为核心,全面地介绍了头颈肿瘤的放疗和化疗,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影像学和内窥镜检查等,同时还涵盖了颌面部整形、血管、创伤、急症和重症等内容,并增添了鼻窦内窥镜外科学,内容全面。影像图片与解... 内容评介:该书以头颈肿瘤外科学为核心,全面地介绍了头颈肿瘤的放疗和化疗,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影像学和内窥镜检查等,同时还涵盖了颌面部整形、血管、创伤、急症和重症等内容,并增添了鼻窦内窥镜外科学,内容全面。影像图片与解剖学相对照,图片丰富,内容清晰。在以图示意的同时,对每种手术的技术要点和难点罗列排出,文字说明具体,颇具指导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外科 图谱 肿瘤外科学 内窥镜检查 颌面部整形 鼻窦内窥镜 内容评介 头颈肿瘤 影像图片 技术要点 解剖学 影像学 实用性 指导性 手术
下载PDF
头颈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9
5
作者 查洋 李五一 +4 位作者 亓放 陈兴明 霍红 冯国栋 高志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6-360,共5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8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进行探讨。结果 8例患者主要以声嘶... 目的探讨头颈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8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进行探讨。结果 8例患者主要以声嘶和颈部包块为特点,其中7单发,1为多发副神经节瘤,7例为良性副神经节瘤,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散发患者7例,1例为家族性发病。6例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和颈静脉孔之间的上颈部或局限于颈静脉孔区,2例为咽旁的巨大肿瘤且其中1例伴有颅内侵犯,1例多发副神经节瘤患者同时伴有颈动脉体瘤。5例患者进行了琥珀酸脱氢酶相关基因筛查,3例患者携带有突变。结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与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有相似之处,需加以鉴别。CTA和增强MRI对定性诊断有价值,增强MRI和颞骨CT则能提供较多的手术所需信息。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选择颈侧入路或辅以Fisch A型颞下窝入路切除肿瘤。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有一定恶性倾向,需注意全身筛查和随访以及家系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迷走神经 声带麻痹 头颈部肿物 琥珀酸脱氢酶
下载PDF
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听力损失的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闫芳旭 黄海波 +2 位作者 单广良 陈兴明 樊悦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55,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累积风险与听力损失(hearing loss,HL)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8081名来自2023年中国国民健康调查的20岁以上的成年人,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语频和高频HL的关系,同时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数...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累积风险与听力损失(hearing loss,HL)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8081名来自2023年中国国民健康调查的20岁以上的成年人,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语频和高频HL的关系,同时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数量及Framingham危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FRS)对HL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性别和年龄分层评估其效应。结果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和吸烟均与HL呈正相关(均P<0.05),尤其是高频HL。血脂异常、超重和吸烟与HL的关联呈性别特异性。无论年龄和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FRS与HL呈正相关(均P<0.05),在<60岁人群中尤为明显。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与HL显著相关,特别是在高频HL和<60岁群体中,随着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发生HL的风险随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力损失 心血管危险因素 Framingham危险评分
下载PDF
不同原因内耳损伤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改变 被引量:6
7
作者 韩军 倪道凤 +2 位作者 李奉蓉 赵翠霞 张志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8-23,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原因内耳损伤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改变的特点。方法对耳科正常人、噪声暴露工人和应用顺铂化疗的妇科肿瘤患者进行DPOAE(0郾5~16kHz)、常频纯音测听(0郾5~8kHz)及扩展高频测... 目的研究不同原因内耳损伤下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改变的特点。方法对耳科正常人、噪声暴露工人和应用顺铂化疗的妇科肿瘤患者进行DPOAE(0郾5~16kHz)、常频纯音测听(0郾5~8kHz)及扩展高频测听(9~16kHz)检查。对DPOAE幅值与纯音听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噪声性和顺铂耳毒性损伤下,常频DPOAE表现为3~6kHz幅值降低,早于对应常频纯音听阈变化。扩展高频DPOAE幅值均有下降,但频率区域不同,噪声组只在11郾2kHz处下降明显,其他频率变化不大,尤其是12郾5kHz、14kHz、16kHz三个频率几无变化;药物组除16kHz外各频率均幅值下降。结论常频DPOAE比常频纯音测听和扩展高频DPOAE敏感,因此,在噪声、顺铂等引起的耳蜗性听力损害的早期监测中,优于常频纯音测听和扩展高频DPO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损伤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 耳毒性 顺铂 听力检查
下载PDF
内耳膜迷路积水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9
8
作者 蒋子栋 温彦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0-542,共3页
关键词 内耳膜迷路积水 治疗 诊断 病理改变 内耳损伤 耳科疾病 梅尼埃病 疾病相关
下载PDF
雾化吸入在咽喉科疾病药物治疗中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29
9
作者 徐文 董频 +20 位作者 谷庆隆 霍红 李进让 李兰 李湘平 李彦如 王成硕 文卫平 闫燕 叶京英 易红良 张杰 张立红 郑宏良 陆颖霞 刘菲 陈歆维 李丽娟 王宇光 张丰珍 张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9年第5期231-238,共8页
雾化吸入是一种药物输送方法,以吸入呼吸道的雾状气溶胶形态给药,广泛用于治疗上、下呼吸道疾病。当代雾化吸入疗法始于19世纪。1858年法国人Sales-Girons发明一种手动施压将药液泵成雾状用于经口吸入的装置。不久后利用文丘里(Venturi... 雾化吸入是一种药物输送方法,以吸入呼吸道的雾状气溶胶形态给药,广泛用于治疗上、下呼吸道疾病。当代雾化吸入疗法始于19世纪。1858年法国人Sales-Girons发明一种手动施压将药液泵成雾状用于经口吸入的装置。不久后利用文丘里(Venturi)效应的喷雾器问世,这一原理目前仍然广泛使用于现代雾化吸入装置[1,2]。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超声雾化机及计量吸入喷剂的发明,吸入给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已经成为呼吸道疾病治疗领域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药 吸入 糖皮质激素类 雾化吸入 咽喉疾病
下载PDF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合并鼻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申虹 魏伯俊 +1 位作者 彭培宏 刘建汉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总结合并鼻息肉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1例获得病理证实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诊断为鼻息肉术后确诊者3例;第2次、第3次术前活检确诊者分别为4例和1例;术前为鼻... 目的总结合并鼻息肉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1例获得病理证实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诊断为鼻息肉术后确诊者3例;第2次、第3次术前活检确诊者分别为4例和1例;术前为鼻息肉术中冰冻病理确诊者1例,术前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病理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和鼻息肉并存者2例。有血涕史和局部骨质破坏者分别为4例和2例。病变与眶壁和筛顶有正常筛房间隔行鼻内镜下肿物切除者4例,上述正常间隙消失行鼻侧切开肿物彻底切除者7例。结果9例随访16月~6年无肿瘤或鼻息肉复发,术后半年和1年后失访者各1例。结论单侧鼻腔占位病变但筛窦炎性病变局限轻微者,应警惕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可能。多点活检是防止漏诊和误诊的重要手段。如适应证掌握适当,鼻内镜下切除和鼻侧切开肿瘤切除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息肉 切开 正常 肿物 切除 活检 术前 诊断和治疗 术后
下载PDF
骨锚式助听器在双侧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儿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樊悦 陈晓巍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1,共4页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8 000~1/10 000,其中1/4是双侧发病[1],临床表现为外耳道发育不全,常伴有耳廓和中耳畸形,导致传导性聋,部分病例合并存在内耳畸形和感音神经性聋[2]。多数先天性双侧外耳道闭锁患儿因存在60 d...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8 000~1/10 000,其中1/4是双侧发病[1],临床表现为外耳道发育不全,常伴有耳廓和中耳畸形,导致传导性聋,部分病例合并存在内耳畸形和感音神经性聋[2]。多数先天性双侧外耳道闭锁患儿因存在60 dB左右的听力损失[3]而导致言语发育障碍,因此应尽早对此类患儿进行听力干预。因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儿无法配戴气导助听器,通常选择手术行听力重建和配戴传统骨导助听器以改善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 骨锚式助听器 双侧发病 应用 儿童 感音神经性聋 言语发育障碍 听力损失
下载PDF
鼻窦粘液囊肿袋状化手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2
作者 谷京城 孙旭云 张连山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784-785,共2页
目的:应用鼻内窥镜对蝶、额、筛窦粘液囊肿的病人施行袋状化手术,分别随访3~5 年,观察治疗结果。方法:对15 例病人,男9 例,女6 例,年龄28~72 岁,平均44.73 岁,其中蝶窦囊肿5例(并筛窦囊肿1 例,并上颌窦... 目的:应用鼻内窥镜对蝶、额、筛窦粘液囊肿的病人施行袋状化手术,分别随访3~5 年,观察治疗结果。方法:对15 例病人,男9 例,女6 例,年龄28~72 岁,平均44.73 岁,其中蝶窦囊肿5例(并筛窦囊肿1 例,并上颌窦囊肿1 例,蝶额筛窦囊肿1 例),筛窦囊肿11 例(并上颌窦囊肿3例),额筛窦囊肿3 例,应用鼻内窥镜施行袋状化手术治疗,术后分别随访3~5 年。结果:凸眼、鼻塞、头痛等症状消失,囊肿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窥镜施行鼻窦囊肿袋状化手术,简捷、经济、手术确实、副损伤小、面部无瘢痕,并可保留鼻窦粘膜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粘液囊肿 内窥镜 袋状化手术
下载PDF
鼻窦粘液囊肿单纯开口手术的疗效观察
13
作者 孙旭云 谷京城 张连山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0年第1期25-26,共2页
1993年~1996年间,收治鼻窦囊肿患者15例,行内窥镜下单纯开口手术,分别随访观察3~5年,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8~72岁,平均47.33岁。蝶窦囊肿5例(并筛窦囊肿1例,并上颌窦囊肿1例,蝶额筛窦囊肿1例)。
关键词 筛窦囊肿 粘液囊肿 鼻内窥镜 手术 蝶窦囊肿 鼻窦囊肿 开口 上颌窦囊肿 全身麻醉 随访观察
下载PDF
中国人工耳蜗临床指南补充和修订的思考 被引量:16
14
作者 高志强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43,共2页
人工耳蜗是一种可以帮助有听力损失的患者重建或恢复听力的医学电子装置,该项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创新,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认知水平和工作需求的不断提高,相应的适应症选择,术前评估,手术技术,术后调机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进行调整。
关键词 人工耳蜗 临床指南 修订 中国 听力损失 电子装置 生活质量 术前评估
下载PDF
侧颅底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处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旭 冯国栋 +6 位作者 杨华 吴海燕 魏兴梅 张竹花 赵杨 周娅琳 高志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7-323,共7页
目的探讨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措施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5例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等临床资料,探讨其防治措施。结果 5例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 目的探讨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措施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5例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等临床资料,探讨其防治措施。结果 5例侧颅底手术后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以胸闷、发热、咳脓痰为主要表现;5例患者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4岁、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均转ICU监护、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并且有不同程度吞咽功能障碍。5例患者均经过积极有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侧颅底手术因病情复杂,手术操作精细、时间长、创伤大,常常会涉及颈内动静脉、脑膜脑组织、后组颅神经等容易危及生命的功能结构,导致术后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机会增大,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诊治控制措施,以减少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颅底 手术 医院获得性肺炎 诊断治疗 预防
下载PDF
外耳恶性肿瘤32例淋巴转移情况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莹 李五一 戚意冰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1期5236-5237,共2页
目的:通过32例外耳恶性肿瘤的观察,总结其淋巴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32例外耳恶性肿瘤。10例行颈和(或)耳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除外8例基底细胞癌,淋巴转移6例(25%),均为术后局部复发的较晚期外耳恶性肿瘤。转... 目的:通过32例外耳恶性肿瘤的观察,总结其淋巴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32例外耳恶性肿瘤。10例行颈和(或)耳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除外8例基底细胞癌,淋巴转移6例(25%),均为术后局部复发的较晚期外耳恶性肿瘤。转移分布:Ⅱ区、耳前腮腺区及耳后乳突区。结论:外耳肿瘤(尤其复发癌)淋巴转移并非少见,晚期或复发外耳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率高。应手术彻底清除原发灶并积极行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肿瘤/病理学 淋巴转移 颈淋巴结清扫术
下载PDF
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行鼻内镜下双侧鼻腔鼻窦肿物切除术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树茜 王子熹 +5 位作者 顾建青 王晓巍 李旭 张秀华 王良录 黄宇光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34-37,共4页
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aspirin-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AERD)是一种慢性炎症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哮喘、慢性鼻窦炎和复发性鼻息肉,以及对于阿司匹林和其他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1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耐受三联... 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aspirin-exacerbated respiratory disease,AERD)是一种慢性炎症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哮喘、慢性鼻窦炎和复发性鼻息肉,以及对于阿司匹林和其他抑制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1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耐受三联征。这种不耐受实际上是一种非过敏性超敏反应,临床表现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症状:鼻塞鼻漏、哮喘急性发作等。该类患者由于顽固的鼻窦疾病或其他原因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加重性呼吸系统疾病 糖皮质激素 围术期过敏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培训班课程设计及效果分析
18
作者 魏兴梅 高志强 +4 位作者 杨华 商莹莹 田旭 赵杨 冯国栋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1年第10期1529-1532,共4页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专题培训班课程设计及培训效果,探讨耳显微外科医生掌握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训练方法。方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2014和2017年两期人工耳蜗植入专题培训班共24位学员的信息,调查分析学员基本情况、对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专题培训班课程设计及培训效果,探讨耳显微外科医生掌握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训练方法。方法采用自制问卷收集2014和2017年两期人工耳蜗植入专题培训班共24位学员的信息,调查分析学员基本情况、对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的认知及对培训班教学特点的评价和收获等。结果在24位学员中,正高级33.3%(8/24),副高级职称16.7%(4/24),中级50.0%(12/24);博士、硕士及本科学历分别为58.3%、25.0%、16.7%。91.7%(22/24)的学员认为此次培训对手术非常有帮助,8.3%(2/24)的学员认为对培训有一定帮助;认为参加学习班最有帮助的内容是经面隐窝入路训练;参加学习班最大的收获得分最高的是使掌握了人工耳蜗外科技术的训练方法,可以在自己的医院经常按照这些方法训练不断提高;关于培训班的组织和课程设置,对于获益最大的环节得分最高的是step by step的授课方式,其次为课程设置包括面隐窝进路,岩骨次全切除术和经听囊进路的内容。结论加强面隐窝入路的训练以及分步操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员对人工耳蜗外科技术培训课程的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培训班 岩骨次全切除术 解剖 面隐窝
下载PDF
做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耳鼻咽喉科医师的职责 被引量:15
19
作者 倪道凤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5-446,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 听力普遍筛查 耳鼻咽喉科 妇幼保健 医师 职业素质
原文传递
自体非神经组织材料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予鲁 高志强 +2 位作者 王辉 刘稳 全仕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138-140,i000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非神经组织材料翻转静脉-骨骼肌移植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北京协和医院动物实验室、耳鼻喉科电生理实验室和神经科病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新西兰兔10...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非神经组织材料翻转静脉-骨骼肌移植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北京协和医院动物实验室、耳鼻喉科电生理实验室和神经科病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新西兰兔10只,随机分为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5只/组。分别用自体内外面翻转的静脉内填充骨骼肌的复合移植体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右侧面神经上颊支10mm缺损。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通过实验侧/正常侧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振幅和潜伏期来观察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以组织形态观察和有髓轴突计数分析再生神经的组织形态恢复,根据两侧上唇、触须和鼻尖形态及活动的对称性从外观上判断面神经麻痹的出现及其恢复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共10只兔进入结果分析,每组各5只。①两组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和组织形态恢复: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组实验侧/正常侧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分别为103%,93%,80%,59%和50%;正常侧/实验侧潜伏期比分别为67%,75%,115%,62%和50%;有髓纤维恢复率分别为63%,68%,96%,39%和30%。自体神经移植组实验侧/正常侧最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分别为99%,95%,78%,64%和53%;实验侧/正常侧潜伏期比分别为78%,100%,80%,75%和67%;有髓纤维恢复率分别为71%,62%,47%,53%和51%。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振幅比、潜伏期比)、有髓纤维恢复率基本相似(t=0.05,P=0.961;t=0.509,P=0.624;t=-0.22,P=0.832),表明两组再生神经有等同的功能和形态恢复程度。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程度与再生有髓轴突数量的多少不完全一致,不能单纯以有髓轴突数的多少来评价神经再生的效果。再生有髓轴突数量多,形态与正常神经相似,并且形成多个较大、排列相对集中的神经束时,功能恢复往往较好。②面神经麻痹恢复和神经愈合情况:从外观上观察,两组动物的面神经麻痹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半数以上恢复明显,每组各有两只恢复正常。两组移植体均与神经缺损两断端愈合,恢复了神经的连续性。结论: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可获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同的效果,是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短距离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恢复 神经再生 骨骼/神经支配 面神经麻痹/外科学 自体神经移植 面神经麻痹 组织材料 神经缺损 移植修复 再生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