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书史叙述的范式危机与书史重构
1
作者
张红军
《中国美术》
2023年第6期31-37,共7页
随着艺术终结论的提出,艺术史研究的范式危机逐渐浮出水面,而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更甚。书史叙述范式危机的解决,可以在传统的框架内寻求生发的空间,亦可另行构建新的叙述模式。但凡艺术史研究有大的突破,大都离不开艺术史观的更新,书...
随着艺术终结论的提出,艺术史研究的范式危机逐渐浮出水面,而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更甚。书史叙述范式危机的解决,可以在传统的框架内寻求生发的空间,亦可另行构建新的叙述模式。但凡艺术史研究有大的突破,大都离不开艺术史观的更新,书史研究亦是,而目前常见的有实证史观、进化史观、社会史观、文化史观、制度史观和风格史观等。新书法史观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旧书法史观就此失效。新与旧更多体现在时序上,具体使用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书法史若要在写法上有所创新,一是拓宽研究范围,二是改变叙述视角,三是运用不同历史观看待书法史。书史研究想要彰显中国学派的优势,实现跨学科对话,书史叙述范式的全新开拓极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史
书史叙述
范式危机
历史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代书学研究的史料空间
2
作者
张红军
《中国书画》
2023年第3期4-8,共5页
书学研究以史料为基,没有可靠而翔实的史料,历史便很难真正还原。因此,对新史料的开掘和对旧史料的重估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史料的搜集上,傅斯年那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尤为激荡人心。傅先生强调“史学便是史料学”,并...
书学研究以史料为基,没有可靠而翔实的史料,历史便很难真正还原。因此,对新史料的开掘和对旧史料的重估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史料的搜集上,傅斯年那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尤为激荡人心。傅先生强调“史学便是史料学”,并将整理史料的方法归结为:“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学
上穷碧落
激荡人心
书学研究
傅斯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启功手抄本《倪氏杂记笔法》及相关问题考辨
被引量:
1
3
作者
栾圣栋
《中国书画》
2019年第6期9-11,共3页
“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这句对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日常习书状态的记载,广为今天书史论著所征引。进一步追溯该句来源,当引自《倪氏杂著笔法》一书,作者倪后瞻,书法师承董其昌,与王铎同为明末清初人。
关键词
笔法
手抄本
考辨
杂记
启功
明末清初
书法家
董其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清代碑学的经典建构及其社会认同
4
作者
张红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51-156,共6页
清代碑学乃一审美焦虑中的艺术变革,从朝廷到世俗,不同社会群体的立场和反应明显不同,碑学自然要冲破樊篱,构建新的图式。为了实现这一转向,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只是,传统的文人群体难免产生一种美学焦虑,从...
清代碑学乃一审美焦虑中的艺术变革,从朝廷到世俗,不同社会群体的立场和反应明显不同,碑学自然要冲破樊篱,构建新的图式。为了实现这一转向,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只是,传统的文人群体难免产生一种美学焦虑,从碑学的被讥讽和排斥,到后来的被激赏和师法,最终在世变中实现了风格的转向。碑学在世变中改变了艺术史的叙述图式,同时也确立了自身经典的地位,而将清代书家的种种表现置于这一艺术风尚的具体历史迁变中,许多艺术现象和书家抉择,也就容易理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学
风格世变
金石圈
美学焦虑
社会认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代书史叙述的边缘与中心
5
作者
张红军
《中国美术》
2022年第4期52-56,共5页
本文以清代遗民书家为例,探讨书史叙述的中心化与边缘化问题。其实,无论是将研究对象过度边缘化还是过度中心化,都有可能得出有违史实的判断。要对书家进行恰当的书史定位,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将其置入当时的语境下,通过跨语境的视...
本文以清代遗民书家为例,探讨书史叙述的中心化与边缘化问题。其实,无论是将研究对象过度边缘化还是过度中心化,都有可能得出有违史实的判断。要对书家进行恰当的书史定位,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将其置入当时的语境下,通过跨语境的视野展开观察。人们在很多时候看到的事物发展的结果其实是受到最初单一视角的影响。比如,从艺术史的建构层面来看,清代遗民书家由书史叙述的边缘走向了中心,而这种边缘与中心的切换显然有其衍说语境。我们在围绕新与旧、中与西来论述近代艺术史时,应该留意其间的模糊地带,如此才可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史叙述
跨语境
地域书风
遗民书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启功先生“刀笔之辨”价值追议
6
作者
栾圣栋
《书法教育》
2020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有清以来,有关"碑学"与"帖学"的争论未曾停歇。启功先生则另辟蹊径,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谈"刀笔"之别,不就"碑帖"之争。诚然,诸如"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等著名论断对清代&qu...
有清以来,有关"碑学"与"帖学"的争论未曾停歇。启功先生则另辟蹊径,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谈"刀笔"之别,不就"碑帖"之争。诚然,诸如"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等著名论断对清代"尊碑抑帖"或者"碑帖之辨"的争论起到从本质上的解构作用。[1]笔者认为,启功先生反复强调"刀笔之辨",即有关"刀刻"与"笔写"差异的探讨,其中更彰显了先生基于多年书法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有关书法赏会、取法、创作乃至终极关怀议题的思辨之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功先生
书法教学
帖学
碑学
碑帖
尊碑抑帖
终极关怀
著名论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尺牍变迁中的书史叙述与文人日常经典建构
7
作者
张红军
张潇
《书法教育》
2019年第3期40-46,共7页
在古代,尺牍多用于私人间的信息交流,其本身的书写既受到礼制、尊卑的约束,又不乏个人情致的流露。尺牍书法在书史变迁中逐渐成为文人雅玩的寄意所在,而文人日常的艺术化同时也使得经典的边界在变动中重构着书法史的叙述。尺牍名实与礼...
在古代,尺牍多用于私人间的信息交流,其本身的书写既受到礼制、尊卑的约束,又不乏个人情致的流露。尺牍书法在书史变迁中逐渐成为文人雅玩的寄意所在,而文人日常的艺术化同时也使得经典的边界在变动中重构着书法史的叙述。尺牍名实与礼俗文化今言尺牍,多是指书法的一种形制,但起初,乃是一种公文和私人信函的通称〔一〕,与书法无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史
经典建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观念的镜像:艺术风格的呈现与艺术家形塑
8
作者
张红军
《书法》
202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本文从传统书史叙述中的“观念—风格”叙述模式切入,来探讨在经过现代转向后,艺术家的形象塑造,以及传统叙述模式所发生的变革及其有效性。随着艺术史叙述的中心从艺术品转向观众,“观念—风格”的叙述模式被打破,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受...
本文从传统书史叙述中的“观念—风格”叙述模式切入,来探讨在经过现代转向后,艺术家的形象塑造,以及传统叙述模式所发生的变革及其有效性。随着艺术史叙述的中心从艺术品转向观众,“观念—风格”的叙述模式被打破,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观念—风格”的叙述模式仍不失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的镜像
风格呈现
传统模式
观众
现成物
艺术家形塑
原文传递
论“康派”:艺术流派化及其历史叙事
9
作者
张红军
《书法》
2024年第6期74-78,共5页
本文以“康派”为切入点,首先对流派成立的条件进行了探讨,进而审视“康体”的流派化,在此基础上,对书法家的理想与形象塑造以及流派化的历史叙事进行了探讨。在流派化的历史叙事中,需要留意流派之自称、时人之他称和后世之追溯等不同...
本文以“康派”为切入点,首先对流派成立的条件进行了探讨,进而审视“康体”的流派化,在此基础上,对书法家的理想与形象塑造以及流派化的历史叙事进行了探讨。在流派化的历史叙事中,需要留意流派之自称、时人之他称和后世之追溯等不同情况。流派作为一种书史叙述方式,需要掌握其限度。对于一些与流派不沾边的书家,那就分而论之,或以其他线索勾连;对于一些符合流派特征的书家,可以将其置入流派的视域中进行有限度的贯通,这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共性与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派”
成立条件
艺术家形塑
流派化叙事
原文传递
从张从申《李玄静碑》看其与道家文化关系
10
作者
杨林
《荣宝斋》
2022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本文在概述张从申和李玄静的历史背景,以及《李玄静碑》的著录和拓片情况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张从申在行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其书法特点。张从申的书风以简、直为尚,敦厚宽博中有几分拙朴的个人风格,在传承李邕笔法的同时又具有王羲之...
本文在概述张从申和李玄静的历史背景,以及《李玄静碑》的著录和拓片情况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张从申在行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其书法特点。张从申的书风以简、直为尚,敦厚宽博中有几分拙朴的个人风格,在传承李邕笔法的同时又具有王羲之的沉重古雅,浑厚幽深。在分析其与道家的文化关系以及道家思想、经典内容对书法史的影响中,力图探讨书法现象、书法风格特点与道家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从申
《李玄静碑》
书法特点
道家文化
原文传递
康有为遗民艺术交游圈考论——一项关于艺术交游与本体之关系的个案研究
11
作者
张红军
《荣宝斋》
2022年第11期244-259,共16页
在清遗民中,政治、学术与艺术群体,既有交叉,又需区别对待。比起政治与学术的纷争,清遗民的艺术观念与实践则更具一致性,尤其是就对清代艺术传统的承续来说。但是,对艺术群体的探讨,又需纳入政治、学术语境中,毕竟在遗民交游圈中,政治...
在清遗民中,政治、学术与艺术群体,既有交叉,又需区别对待。比起政治与学术的纷争,清遗民的艺术观念与实践则更具一致性,尤其是就对清代艺术传统的承续来说。但是,对艺术群体的探讨,又需纳入政治、学术语境中,毕竟在遗民交游圈中,政治、学术与艺术活动往往是并行而交织的。一与沈曾植、郑孝胥等复辟派书家之交游清遗民虽主要聚集于上海、天津、青岛等租界内,但能代表民国书法成就者,大多在上海以鬻艺为生,且与康有为交往频繁,形成了一个遗民艺术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游圈
艺术群体
清遗民
郑孝胥
康有为
沈曾植
艺术圈
区别对待
原文传递
文人日常与康有为书法的传统进路
12
作者
张红军
冯广贺
《荣宝斋》
2019年第5期126-137,共12页
康有为的名望一方面来自其讲学、授徒和学术著述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求代递遍谒京官使其建立了广泛的政治交往圈。但康有为最初并未进入以翁同龢、张荫桓等为代表的政治精英集团。随着第三次入京及'公车上书',康氏以其变法主...
康有为的名望一方面来自其讲学、授徒和学术著述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求代递遍谒京官使其建立了广泛的政治交往圈。但康有为最初并未进入以翁同龢、张荫桓等为代表的政治精英集团。随着第三次入京及'公车上书',康氏以其变法主张逐渐获得了帝党集团的认同,并为其此后的上书活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公车上书
翁同龢
张荫桓
原文传递
蔡邕《九势》中“势”的生成角度探析
被引量:
1
13
作者
杨林
《荣宝斋》
2021年第9期132-137,共6页
书法中"势"的表现最充分的是草书。笔画在行进的过程中,依据字形的布置移动,时而有形连接,时而无形连贯,但气势不断,给人以无穷抽象美的想象。当笔画在力的推动下,"势"的审美就产生了,这时演绎成了抽象的线条。
关键词
《九势》
草书
笔画
抽象美
书法
原文传递
试论倪后瞻对董其昌笔法观的继承
14
作者
栾圣栋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22期72-74,共3页
明清以降,有关书法技法的理论阐释迎来了一个由『道』而『器』、从玄虚走向明晰的新阶段,时人尤尚藉董其昌上溯魏晋『古法』。在《倪氏杂著笔法》中,倪后瞻详实记载并发扬了其师董其昌的笔法观:从对董氏日常书写工具的甄选'书写前...
明清以降,有关书法技法的理论阐释迎来了一个由『道』而『器』、从玄虚走向明晰的新阶段,时人尤尚藉董其昌上溯魏晋『古法』。在《倪氏杂著笔法》中,倪后瞻详实记载并发扬了其师董其昌的笔法观:从对董氏日常书写工具的甄选'书写前『开笔』环节的观照,到具体执笔'运笔、取势之笔法要领的深入阐释,乃至基于笔法理论所开展的話评实践。这无疑为我们今天进一步解读董其昌书论思想精粹、还原『玄宰门人』群体之历史境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后瞻
倪氏杂著笔法
董其昌
开笔
品评
原文传递
晚清碑派书家的唐楷师法与碑学转向
15
作者
张红军
《中国书法》
CSSCI
2020年第10期184-185,共2页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对晚清碑派书家从以唐楷为主的帖学师法向碑学转变的理路进行了探讨。晚清文人分化加剧,大多数中下层精英文人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从事精英文人所不齿之职业。当生活遭遇困境而被迫鬻艺谋生时,艺术由代表传统文...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对晚清碑派书家从以唐楷为主的帖学师法向碑学转变的理路进行了探讨。晚清文人分化加剧,大多数中下层精英文人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从事精英文人所不齿之职业。当生活遭遇困境而被迫鬻艺谋生时,艺术由代表传统文人身份的雅玩变成了一种商品。此时的艺术家更能抛开身份的羁绊,践行碑学的艺术观念,这也更接近于清代碑学的存在语境,而唐楷在晚清碑学转向中的作用亦需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分化
鬻艺
碑学语境
去中心化
原文传递
“康派”学术圈的形成和变迁
16
作者
张红军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10期56-61,共6页
本文从康有为及其门徒社会活动的实证入手,利用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基于政治、学术与书法这三个不同语境下的"康派"变迁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共同变法的诉求下,不同派别的学人抛开成见聚集在一起,但当面临具...
本文从康有为及其门徒社会活动的实证入手,利用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基于政治、学术与书法这三个不同语境下的"康派"变迁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共同变法的诉求下,不同派别的学人抛开成见聚集在一起,但当面临具体的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取舍时,利益权衡又使其走向决裂。但因政治与学术而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本,却对康派书法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促动作用。政治、学术等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艺术圈,乃至艺术派别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派
学术纷争
社会场域
身份转换
原文传递
圖像轉譯中的書史叙述
17
作者
張紅軍
《书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66-184,共19页
本文以書史叙述中的窮鄉兒女造像爲對象,從藝術圖像中的轉譯問題切入,對藝術作品的經典化問題進行了探討。任何一件現存的書迹都是歷史層累的結果,書法史的建構需要逐層還原歷史層累的過程。針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圖像,文本叙述很難不受歷...
本文以書史叙述中的窮鄉兒女造像爲對象,從藝術圖像中的轉譯問題切入,對藝術作品的經典化問題進行了探討。任何一件現存的書迹都是歷史層累的結果,書法史的建構需要逐層還原歷史層累的過程。針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圖像,文本叙述很難不受歷史層累的影響。窮鄉兒女造像之所以被重構爲書法史上的經典,就在于歷史層累之後的北碑,成爲了新的經典範式。窮鄉兒女造像的經典化使得書史叙述由書家轉向了書迹,但從書迹向書家的回歸表明,無論文化如何變遷,都不可能逸出本民族固有的雅文化傳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圖像轉譯
窮鄉兒女造像
層累
文本
書史叙述
原文传递
宏观与微观:观念史叙述视角再思考
18
作者
张红军
《书法》
2022年第10期70-73,共4页
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有时具有偶发性。在变与不变中,愈是系统,可能距史实愈远;愈是分散,愈易造成碎片化而不得其旨。在历史碎片得到完整呈现的情况下,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统系出观念的变迁脉络来。微观史的细节有助于显微,宏观...
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有时具有偶发性。在变与不变中,愈是系统,可能距史实愈远;愈是分散,愈易造成碎片化而不得其旨。在历史碎片得到完整呈现的情况下,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统系出观念的变迁脉络来。微观史的细节有助于显微,宏观史的视野有助于通贯。将微观的历史放在宏观的历史中才能看清其位置,宏观的历史筑基于微观的历史才能经得起推敲。大历史在小历史中得以修正,小历史在大历史中得以归位。史学研究需要专注于微观史,并致力于还原一个大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史
变与不变
碎片化
统系
叙述视角
原文传递
康有为狂傲形象的知识考古
19
作者
张红军
《荣宝斋》
2020年第4期132-149,共18页
康有为素以狂傲为世所知,而讥谑者居多。记录其事迹者,往往因事而发,述其狂傲之一二面向。传世之文献,因撰写者的不同立场和所要达成的不同目的,狂傲形象所指并不相同。康有为既成之历史形象实诸多事迹和记录层累塑造之结果,无有分别的...
康有为素以狂傲为世所知,而讥谑者居多。记录其事迹者,往往因事而发,述其狂傲之一二面向。传世之文献,因撰写者的不同立场和所要达成的不同目的,狂傲形象所指并不相同。康有为既成之历史形象实诸多事迹和记录层累塑造之结果,无有分别的笼统概观可能会造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走向某一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知识考古
狂傲
事迹
形象
原文传递
尚古观念下的篆隶为源观
20
作者
张红军
《荣宝斋》
2018年第10期128-135,共8页
在通常的认知中,篆隶笔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但实际上,篆隶为源观的形成,有一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①,甚至到了清代碑学的逐渐兴起,篆隶为源观方才有了风格意义上的真正践行。
关键词
篆隶
书法艺术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原文传递
题名
书史叙述的范式危机与书史重构
1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中国美术》
2023年第6期31-37,共7页
基金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康有为晚年书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1YJC760103。
文摘
随着艺术终结论的提出,艺术史研究的范式危机逐渐浮出水面,而书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更甚。书史叙述范式危机的解决,可以在传统的框架内寻求生发的空间,亦可另行构建新的叙述模式。但凡艺术史研究有大的突破,大都离不开艺术史观的更新,书史研究亦是,而目前常见的有实证史观、进化史观、社会史观、文化史观、制度史观和风格史观等。新书法史观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旧书法史观就此失效。新与旧更多体现在时序上,具体使用的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书法史若要在写法上有所创新,一是拓宽研究范围,二是改变叙述视角,三是运用不同历史观看待书法史。书史研究想要彰显中国学派的优势,实现跨学科对话,书史叙述范式的全新开拓极为关键。
关键词
书法史
书史叙述
范式危机
历史观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代书学研究的史料空间
2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中国书画》
2023年第3期4-8,共5页
文摘
书学研究以史料为基,没有可靠而翔实的史料,历史便很难真正还原。因此,对新史料的开掘和对旧史料的重估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史料的搜集上,傅斯年那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尤为激荡人心。傅先生强调“史学便是史料学”,并将整理史料的方法归结为:“第一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二是比较不同的史料,第三还是比较不同的史料。”
关键词
史料学
上穷碧落
激荡人心
书学研究
傅斯年
分类号
K05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启功手抄本《倪氏杂记笔法》及相关问题考辨
被引量:
1
3
作者
栾圣栋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中国书画》
2019年第6期9-11,共3页
文摘
“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这句对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日常习书状态的记载,广为今天书史论著所征引。进一步追溯该句来源,当引自《倪氏杂著笔法》一书,作者倪后瞻,书法师承董其昌,与王铎同为明末清初人。
关键词
笔法
手抄本
考辨
杂记
启功
明末清初
书法家
董其昌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清代碑学的经典建构及其社会认同
4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51-156,共6页
文摘
清代碑学乃一审美焦虑中的艺术变革,从朝廷到世俗,不同社会群体的立场和反应明显不同,碑学自然要冲破樊篱,构建新的图式。为了实现这一转向,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只是,传统的文人群体难免产生一种美学焦虑,从碑学的被讥讽和排斥,到后来的被激赏和师法,最终在世变中实现了风格的转向。碑学在世变中改变了艺术史的叙述图式,同时也确立了自身经典的地位,而将清代书家的种种表现置于这一艺术风尚的具体历史迁变中,许多艺术现象和书家抉择,也就容易理解了。
关键词
碑学
风格世变
金石圈
美学焦虑
社会认同
Keywords
beixue
stele
style change
bronze stone circle
aesthetic anxiety
social identity
分类号
K877.4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代书史叙述的边缘与中心
5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中国美术》
2022年第4期52-56,共5页
基金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康有为晚年书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1YJC760103。
文摘
本文以清代遗民书家为例,探讨书史叙述的中心化与边缘化问题。其实,无论是将研究对象过度边缘化还是过度中心化,都有可能得出有违史实的判断。要对书家进行恰当的书史定位,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将其置入当时的语境下,通过跨语境的视野展开观察。人们在很多时候看到的事物发展的结果其实是受到最初单一视角的影响。比如,从艺术史的建构层面来看,清代遗民书家由书史叙述的边缘走向了中心,而这种边缘与中心的切换显然有其衍说语境。我们在围绕新与旧、中与西来论述近代艺术史时,应该留意其间的模糊地带,如此才可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
书史叙述
跨语境
地域书风
遗民书家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启功先生“刀笔之辨”价值追议
6
作者
栾圣栋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书法教育》
2020年第1期103-107,共5页
文摘
有清以来,有关"碑学"与"帖学"的争论未曾停歇。启功先生则另辟蹊径,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谈"刀笔"之别,不就"碑帖"之争。诚然,诸如"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等著名论断对清代"尊碑抑帖"或者"碑帖之辨"的争论起到从本质上的解构作用。[1]笔者认为,启功先生反复强调"刀笔之辨",即有关"刀刻"与"笔写"差异的探讨,其中更彰显了先生基于多年书法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有关书法赏会、取法、创作乃至终极关怀议题的思辨之光芒。
关键词
启功先生
书法教学
帖学
碑学
碑帖
尊碑抑帖
终极关怀
著名论断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尺牍变迁中的书史叙述与文人日常经典建构
7
作者
张红军
张潇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书法教育》
2019年第3期40-46,共7页
文摘
在古代,尺牍多用于私人间的信息交流,其本身的书写既受到礼制、尊卑的约束,又不乏个人情致的流露。尺牍书法在书史变迁中逐渐成为文人雅玩的寄意所在,而文人日常的艺术化同时也使得经典的边界在变动中重构着书法史的叙述。尺牍名实与礼俗文化今言尺牍,多是指书法的一种形制,但起初,乃是一种公文和私人信函的通称〔一〕,与书法无涉。
关键词
书法史
经典建构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观念的镜像:艺术风格的呈现与艺术家形塑
8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书法》
2024年第1期155-159,共5页
文摘
本文从传统书史叙述中的“观念—风格”叙述模式切入,来探讨在经过现代转向后,艺术家的形象塑造,以及传统叙述模式所发生的变革及其有效性。随着艺术史叙述的中心从艺术品转向观众,“观念—风格”的叙述模式被打破,艺术家所处的社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观念—风格”的叙述模式仍不失其有效。
关键词
观念的镜像
风格呈现
传统模式
观众
现成物
艺术家形塑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论“康派”:艺术流派化及其历史叙事
9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书法》
2024年第6期74-78,共5页
文摘
本文以“康派”为切入点,首先对流派成立的条件进行了探讨,进而审视“康体”的流派化,在此基础上,对书法家的理想与形象塑造以及流派化的历史叙事进行了探讨。在流派化的历史叙事中,需要留意流派之自称、时人之他称和后世之追溯等不同情况。流派作为一种书史叙述方式,需要掌握其限度。对于一些与流派不沾边的书家,那就分而论之,或以其他线索勾连;对于一些符合流派特征的书家,可以将其置入流派的视域中进行有限度的贯通,这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共性与个性。
关键词
“康派”
成立条件
艺术家形塑
流派化叙事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从张从申《李玄静碑》看其与道家文化关系
10
作者
杨林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荣宝斋》
2022年第5期126-131,共6页
文摘
本文在概述张从申和李玄静的历史背景,以及《李玄静碑》的著录和拓片情况的基础上,着重阐释张从申在行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与其书法特点。张从申的书风以简、直为尚,敦厚宽博中有几分拙朴的个人风格,在传承李邕笔法的同时又具有王羲之的沉重古雅,浑厚幽深。在分析其与道家的文化关系以及道家思想、经典内容对书法史的影响中,力图探讨书法现象、书法风格特点与道家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张从申
《李玄静碑》
书法特点
道家文化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康有为遗民艺术交游圈考论——一项关于艺术交游与本体之关系的个案研究
11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荣宝斋》
2022年第11期244-259,共16页
基金
二〇二一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康有为晚年书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1YJC760103。
文摘
在清遗民中,政治、学术与艺术群体,既有交叉,又需区别对待。比起政治与学术的纷争,清遗民的艺术观念与实践则更具一致性,尤其是就对清代艺术传统的承续来说。但是,对艺术群体的探讨,又需纳入政治、学术语境中,毕竟在遗民交游圈中,政治、学术与艺术活动往往是并行而交织的。一与沈曾植、郑孝胥等复辟派书家之交游清遗民虽主要聚集于上海、天津、青岛等租界内,但能代表民国书法成就者,大多在上海以鬻艺为生,且与康有为交往频繁,形成了一个遗民艺术圈。
关键词
交游圈
艺术群体
清遗民
郑孝胥
康有为
沈曾植
艺术圈
区别对待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文人日常与康有为书法的传统进路
12
作者
张红军
冯广贺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荣宝斋》
2019年第5期126-137,共12页
文摘
康有为的名望一方面来自其讲学、授徒和学术著述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求代递遍谒京官使其建立了广泛的政治交往圈。但康有为最初并未进入以翁同龢、张荫桓等为代表的政治精英集团。随着第三次入京及'公车上书',康氏以其变法主张逐渐获得了帝党集团的认同,并为其此后的上书活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康有为
公车上书
翁同龢
张荫桓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蔡邕《九势》中“势”的生成角度探析
被引量:
1
13
作者
杨林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荣宝斋》
2021年第9期132-137,共6页
文摘
书法中"势"的表现最充分的是草书。笔画在行进的过程中,依据字形的布置移动,时而有形连接,时而无形连贯,但气势不断,给人以无穷抽象美的想象。当笔画在力的推动下,"势"的审美就产生了,这时演绎成了抽象的线条。
关键词
《九势》
草书
笔画
抽象美
书法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试论倪后瞻对董其昌笔法观的继承
14
作者
栾圣栋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22期72-74,共3页
文摘
明清以降,有关书法技法的理论阐释迎来了一个由『道』而『器』、从玄虚走向明晰的新阶段,时人尤尚藉董其昌上溯魏晋『古法』。在《倪氏杂著笔法》中,倪后瞻详实记载并发扬了其师董其昌的笔法观:从对董氏日常书写工具的甄选'书写前『开笔』环节的观照,到具体执笔'运笔、取势之笔法要领的深入阐释,乃至基于笔法理论所开展的話评实践。这无疑为我们今天进一步解读董其昌书论思想精粹、还原『玄宰门人』群体之历史境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
倪后瞻
倪氏杂著笔法
董其昌
开笔
品评
分类号
J29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晚清碑派书家的唐楷师法与碑学转向
15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中国书法》
CSSCI
2020年第10期184-185,共2页
文摘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对晚清碑派书家从以唐楷为主的帖学师法向碑学转变的理路进行了探讨。晚清文人分化加剧,大多数中下层精英文人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从事精英文人所不齿之职业。当生活遭遇困境而被迫鬻艺谋生时,艺术由代表传统文人身份的雅玩变成了一种商品。此时的艺术家更能抛开身份的羁绊,践行碑学的艺术观念,这也更接近于清代碑学的存在语境,而唐楷在晚清碑学转向中的作用亦需重估。
关键词
文人分化
鬻艺
碑学语境
去中心化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康派”学术圈的形成和变迁
16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10期56-61,共6页
文摘
本文从康有为及其门徒社会活动的实证入手,利用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基于政治、学术与书法这三个不同语境下的"康派"变迁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共同变法的诉求下,不同派别的学人抛开成见聚集在一起,但当面临具体的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取舍时,利益权衡又使其走向决裂。但因政治与学术而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本,却对康派书法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促动作用。政治、学术等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艺术圈,乃至艺术派别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关键词
康派
学术纷争
社会场域
身份转换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圖像轉譯中的書史叙述
17
作者
張紅軍
机构
北京城
市學院
教育
學部書法
系
出处
《书法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66-184,共19页
基金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專案《近代西學東漸背景下的康有爲晚年書學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專案批准號:21YJC760103。
文摘
本文以書史叙述中的窮鄉兒女造像爲對象,從藝術圖像中的轉譯問題切入,對藝術作品的經典化問題進行了探討。任何一件現存的書迹都是歷史層累的結果,書法史的建構需要逐層還原歷史層累的過程。針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圖像,文本叙述很難不受歷史層累的影響。窮鄉兒女造像之所以被重構爲書法史上的經典,就在于歷史層累之後的北碑,成爲了新的經典範式。窮鄉兒女造像的經典化使得書史叙述由書家轉向了書迹,但從書迹向書家的回歸表明,無論文化如何變遷,都不可能逸出本民族固有的雅文化傳統。
关键词
圖像轉譯
窮鄉兒女造像
層累
文本
書史叙述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宏观与微观:观念史叙述视角再思考
18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书法》
2022年第10期70-73,共4页
基金
二〇二一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康有为晚年书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1YJC760103。
文摘
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有时具有偶发性。在变与不变中,愈是系统,可能距史实愈远;愈是分散,愈易造成碎片化而不得其旨。在历史碎片得到完整呈现的情况下,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中,统系出观念的变迁脉络来。微观史的细节有助于显微,宏观史的视野有助于通贯。将微观的历史放在宏观的历史中才能看清其位置,宏观的历史筑基于微观的历史才能经得起推敲。大历史在小历史中得以修正,小历史在大历史中得以归位。史学研究需要专注于微观史,并致力于还原一个大历史。
关键词
观念史
变与不变
碎片化
统系
叙述视角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康有为狂傲形象的知识考古
19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荣宝斋》
2020年第4期132-149,共18页
文摘
康有为素以狂傲为世所知,而讥谑者居多。记录其事迹者,往往因事而发,述其狂傲之一二面向。传世之文献,因撰写者的不同立场和所要达成的不同目的,狂傲形象所指并不相同。康有为既成之历史形象实诸多事迹和记录层累塑造之结果,无有分别的笼统概观可能会造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走向某一极端。
关键词
康有为
知识考古
狂傲
事迹
形象
分类号
K25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尚古观念下的篆隶为源观
20
作者
张红军
机构
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学部书法系
出处
《荣宝斋》
2018年第10期128-135,共8页
文摘
在通常的认知中,篆隶笔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但实际上,篆隶为源观的形成,有一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①,甚至到了清代碑学的逐渐兴起,篆隶为源观方才有了风格意义上的真正践行。
关键词
篆隶
书法艺术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书史叙述的范式危机与书史重构
张红军
《中国美术》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近代书学研究的史料空间
张红军
《中国书画》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启功手抄本《倪氏杂记笔法》及相关问题考辨
栾圣栋
《中国书画》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清代碑学的经典建构及其社会认同
张红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近代书史叙述的边缘与中心
张红军
《中国美术》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启功先生“刀笔之辨”价值追议
栾圣栋
《书法教育》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尺牍变迁中的书史叙述与文人日常经典建构
张红军
张潇
《书法教育》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观念的镜像:艺术风格的呈现与艺术家形塑
张红军
《书法》
2024
0
原文传递
9
论“康派”:艺术流派化及其历史叙事
张红军
《书法》
2024
0
原文传递
10
从张从申《李玄静碑》看其与道家文化关系
杨林
《荣宝斋》
2022
0
原文传递
11
康有为遗民艺术交游圈考论——一项关于艺术交游与本体之关系的个案研究
张红军
《荣宝斋》
2022
0
原文传递
12
文人日常与康有为书法的传统进路
张红军
冯广贺
《荣宝斋》
2019
0
原文传递
13
蔡邕《九势》中“势”的生成角度探析
杨林
《荣宝斋》
2021
1
原文传递
14
试论倪后瞻对董其昌笔法观的继承
栾圣栋
《中国书法》
CSSCI
2019
0
原文传递
15
晚清碑派书家的唐楷师法与碑学转向
张红军
《中国书法》
CSSCI
2020
0
原文传递
16
“康派”学术圈的形成和变迁
张红军
《中国书法》
CSSCI
2019
0
原文传递
17
圖像轉譯中的書史叙述
張紅軍
《书法研究》
CSSCI
2022
0
原文传递
18
宏观与微观:观念史叙述视角再思考
张红军
《书法》
2022
0
原文传递
19
康有为狂傲形象的知识考古
张红军
《荣宝斋》
2020
0
原文传递
20
尚古观念下的篆隶为源观
张红军
《荣宝斋》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