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速度效率研究
1
作者 高国飞 杨运泽 +1 位作者 杜港德 闫亚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8,共9页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区间设计速度的发挥程度是运输组织优劣和运营经济性的基础。在列车区间运行速度的基础上引入速度效率的概念,用以衡量区间运行速度发挥的效率。从线路站间距、区间设计速度、列车性能3个方面分析对区间运行速度和速度...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区间设计速度的发挥程度是运输组织优劣和运营经济性的基础。在列车区间运行速度的基础上引入速度效率的概念,用以衡量区间运行速度发挥的效率。从线路站间距、区间设计速度、列车性能3个方面分析对区间运行速度和速度效率的影响,得到结论:站间距与区间设计速度存在最优匹配,当站间距分别为小于1.3 km,1.3~1.5 km,1.5~3.9 km,3.9~6.6 km,大于6.6 km时,区间设计速度分别选择80 km/h,100 km/h,120 km/h,140 km/h,160 km/h较为合适。并且,在站间距低于4 km时,列车区间运行速度随区间设计速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特点,而速度效率与区间设计速度呈负相关变化,且变化率逐渐减小。最后,基于速度效率的理论计算公式得到不同区间设计速度和站间距对应的区间运行速度和速度效率的取值范围,可为未来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运营及技术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区间设计速度 站间距 区间运行速度 速度效率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动态客流分配方法研究
2
作者 杨陶源 郑宣传 孟海超 《交通工程》 2024年第12期15-21,共7页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因其普遍采用一票换乘制,导致网络客流分布状态的获知成为黑箱难题,而动态客流分配是获取客流在线分布状态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空网络的动态客流分配方法,首先对城轨交通网络进行简化,并构建乘客出行的时空...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因其普遍采用一票换乘制,导致网络客流分布状态的获知成为黑箱难题,而动态客流分配是获取客流在线分布状态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空网络的动态客流分配方法,首先对城轨交通网络进行简化,并构建乘客出行的时空网络;进而构建乘客时空路径选择的Logit模型,并对网络客流进行分配;最后以国内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采用真实AFC客流数据进行客流分配。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计算得到的分配结果与换乘站客流感知系统的一致性达到88.55%,且可满足线网客流在线监测的需求。本文所提出的动态客流分配方法准确、高效,可为城轨交通运营提供实时客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动态客流分配 简化网络 时空网络 LOGIT模型
下载PDF
市域快轨快慢车模式越行节省时间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国飞 杜港德 闫亚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73,共9页
不同于地铁制式,市域快轨是轨道交通建设为满足通勤化、大运量、快速度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型式,其快慢车运营模式势在必行。为此,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运营模式、越行速度、越行站站型、道岔型号等因素,对市域快轨快慢... 不同于地铁制式,市域快轨是轨道交通建设为满足通勤化、大运量、快速度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新型式,其快慢车运营模式势在必行。为此,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运营模式、越行速度、越行站站型、道岔型号等因素,对市域快轨快慢车运营模式下的越行节省时间计算方法展开研究,形成计算方法。以国内某市域快轨为基础建立仿真模型,通过OpenTrack仿真技术验证理论计算结果,得到如下结论:当越行速度介于60~120km/h之间时,追踪模式下快车跳站运营,每跳一站相比慢车停站的节省时间(含慢车停站时间)介于37~55s;越行模式下快车越行运营,每越行一站相比慢车停站的节省时间(含慢车停站时间)介于69~87s。与仿真结果相比,理论计算平均误差不超过3%。研究成果可为市域快轨快慢车运营时间效益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快轨 快慢车 节省时间 追踪模式 越行模式
下载PDF
基于组合模型的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璐 张春来 +2 位作者 杨陶源 王爱丽 郑宣传 《铁道经济研究》 2024年第1期28-33,共6页
为提高高速铁路动车组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研究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预测方法。考虑高速铁路动车组运用特点,综合分析人口、GDP、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列车开行方案等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内外部影响因素,构建基于组合模型的高速铁路动车... 为提高高速铁路动车组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研究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预测方法。考虑高速铁路动车组运用特点,综合分析人口、GDP、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列车开行方案等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内外部影响因素,构建基于组合模型的高速铁路动车组需求量预测模型。通过高速铁路动车组近远期需求量预测,运用历史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预测结果表明,平均绝对误差为3.56%,呈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与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动车组 需求量 预测方法 重力模型 组合模型
下载PDF
基于仿真试验的地铁车站站台宽度设计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董晓春 沈瑜 +2 位作者 耿天霜 杨陶源 郑宣传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目的]当前站台宽度设计计算方法存在客流预测精度较低、客流密度参数取值宽泛、选择依据不明晰、设计裕量缺少量化依据等问题,需对此提出改进,并基于仿真试验标定站台宽度设计的参数取值。[方法]以《地铁设计规范》的标准为依据,给出... [目的]当前站台宽度设计计算方法存在客流预测精度较低、客流密度参数取值宽泛、选择依据不明晰、设计裕量缺少量化依据等问题,需对此提出改进,并基于仿真试验标定站台宽度设计的参数取值。[方法]以《地铁设计规范》的标准为依据,给出站台服务水平分级标准,提出以站台服务水平为基准的单侧站台宽度设计方法。通过仿真试验对关键参数进行标定,对客运量与单侧站台峰值密度关系曲线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客流密度理论值与实际值的换算系数。考虑站台宽度的影响因素,对乘客滞留比例、乘客携带大件行李比例通过仿真试验进行客流换算测算,并得到相应条件下的站台宽度计算方法。对于考虑多因素影响的计算场景,设计正交试验对参数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单侧站台宽度计算方法。[结果及结论]单侧站台实际峰值密度约为理论值的0.9倍;乘客滞留和乘客携带大件行李对单侧站台峰值密度的影响分别约相当于1.19和1.75倍的普通上下车乘客;当乘客滞留和乘客携带大件行李两个因素同时作用于单侧站台时,造成的影响高于单因素影响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站台宽度 微观仿真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在地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江志伟 刘晶波 +1 位作者 高鑫 杜修力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49-1656,共8页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是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理论成熟、操作简便、适用性广和计算精度高等优点,但已有文献中并未详细介绍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的操作步序,这易对方法的正确使用带来问题。针对工程界经常反馈的几个问题,结合北...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是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理论成熟、操作简便、适用性广和计算精度高等优点,但已有文献中并未详细介绍整体式反应位移法的操作步序,这易对方法的正确使用带来问题。针对工程界经常反馈的几个问题,结合北京地铁16号线阜外大街站主体结构设计方案,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抗震分析例题详解,同时分析了土体侧向边界至结构侧壁距离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此距离不宜小于2倍的结构横断面长度。本研究诣在解决整体式反应位移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使用问题,有助于避免由操作不当带来的计算误差,具有较强的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式反应位移法 地下结构抗震 抗震设计 地铁车站结构抗震 侧边界尺寸
原文传递
二阶振型对场地地震变形及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江志伟 许成顺 +1 位作者 杜修力 刘晶波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121,共9页
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和抗震推覆性能分析中常取场地的一阶振型作为场地的地震变形模式,但事实上地震作用还可激发场地的高阶阵型效应,这对正确分析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和评价其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基于开展的系列自由场和场地-隧道结构模... 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和抗震推覆性能分析中常取场地的一阶振型作为场地的地震变形模式,但事实上地震作用还可激发场地的高阶阵型效应,这对正确分析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和评价其抗震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基于开展的系列自由场和场地-隧道结构模型1-g振动台试验,分析了场地二阶振型效应对场地地震变形和隧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二阶振型效应在场地地震变形模式中的参与程度约在20%以内,但可明显改变场地沿竖向的局部剪切变形分布模式,从而极大地影响相应区域内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这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阶振型 场地响应 地下结构抗震 地震变形 振动台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