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评介
1
作者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 古脊椎动物 古人类 旧石器时代 考古学
下载PDF
关于考古学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伯谦 《南方文物》 2008年第1期14-20,共7页
搞考古研究,应该树立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考古学文化的本质是运动的。考古调查、发掘所发现的所有遗迹、遗物乃至遗迹现象,你看着它是死的、静止的,其实它都是人们当时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当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 搞考古研究,应该树立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考古学文化的本质是运动的。考古调查、发掘所发现的所有遗迹、遗物乃至遗迹现象,你看着它是死的、静止的,其实它都是人们当时所从事的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当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物证,是当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文化互动 考古研究 考古调查 遗迹 发掘 遗物
下载PDF
考古学的“乡土”意味与洛阳在中国考古学中的突出地位 被引量:1
3
作者 齐东方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6,共2页
夏商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时代,洛阳地区的夏商周考古遗存非常丰富,因而,洛阳开展夏商周田野考古工作较多,科研成果丰硕。唐宋时期这里或为“东都”或为“西京”,是一个建立礼仪制度、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中心。如今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 夏商周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时代,洛阳地区的夏商周考古遗存非常丰富,因而,洛阳开展夏商周田野考古工作较多,科研成果丰硕。唐宋时期这里或为“东都”或为“西京”,是一个建立礼仪制度、引领社会文化风潮的中心。如今的考古发现十分丰富,遗迹、遗物在隋唐五代宋考古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为进一步发掘和弘扬河洛文化,特组织刊发如下三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并热忱期待考古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惠赐大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乡土 中国 突出 洛阳 自然科学 人类活动 共同特征 地方性 学科
下载PDF
中国冶金考古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4
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1 位作者 潜伟 刘海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257,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野冶金考古与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古代金属材质与工艺及其流通研究关键技术、古代冶金与文明和国家起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具有极大空间,有待于今后开展更多的冶金考古理论与方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本文对1974年以来的重大成果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青铜冶铸技术体系 钢铁技术体系 冶金与文明
下载PDF
景观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34
5
作者 张海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8-17,共10页
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学等哲学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 景观(Landscape)是西方考古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常见的概念,尽管不同研究者和不同的学术传统对景观的理解和解释千差万别,但考古学研究景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近二十年来,随着现象学和解释学等哲学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广泛渗透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大量新技术手段的推广应用,景观考古学(Landscape Archaeology)从理论方法到实践应用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景观 实践 科技进步 社会科学 哲学理论 研究者 新技术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史前谷物种类的演变——主要来自考古学文化交互作用方面的信息 被引量:13
6
作者 孙华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47-154,共8页
四川盆地植物考古工作刚刚起步,目前还不具备从植物考古获取信息来探讨这一地区史前作物栽培和农业经济的条件,但如果从个别遗址通过浮选得到点滴植物栽培的信息,结合史前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不同外来文化在四川盆地的更替情况,我们还是... 四川盆地植物考古工作刚刚起步,目前还不具备从植物考古获取信息来探讨这一地区史前作物栽培和农业经济的条件,但如果从个别遗址通过浮选得到点滴植物栽培的信息,结合史前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不同外来文化在四川盆地的更替情况,我们还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窥视当时盆地主要农作物种类的情况。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了稻作农业;(2)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具体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开始,随着西北甘青地区的人们涌入四川盆地,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盆地内人们的主业;(3)经过长期的传统和环境的冲突和调整,四川盆地的农业类型在青铜时代逐步从粟作开始向稻作转变,到了秦灭巴蜀前后,稻谷已经成为四川盆地的最主要的谷物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史前 农业 考古
下载PDF
黄龙界子河墓地出土青铜器的资源与技术特征研究
7
作者 胡毅捷 夏培朝 +2 位作者 张蓓 孙战伟 陈建立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本文通过合金成分、铅同位素比值以及泥芯结构与成分等多重视角对陕西黄龙界子河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以探讨春秋早中期关中东部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青铜器生产所使用的资源与技术。结果表明,界子河墓地出土青铜器多在当地制作而... 本文通过合金成分、铅同位素比值以及泥芯结构与成分等多重视角对陕西黄龙界子河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科技分析,以探讨春秋早中期关中东部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青铜器生产所使用的资源与技术。结果表明,界子河墓地出土青铜器多在当地制作而成,部分器物则在外生产并流通至关中地区;界子河墓地青铜器所使用铅料资源与关中及汉淮地区使用的基本一致,并曾在春秋早中期之际发生转变。界子河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以铅锡青铜为主,均为铸造成型,界子河M1出土青铜容器的锡含量高于其他墓葬出土容器,这可能与墓主作为据点首领可获得更多锡资源相关。青铜兵器锡含量适中,符合器物相应的力学性能,而丧葬用器锡含量有明显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子河墓地 青铜器 资源 技术特征 合金成分
下载PDF
燕山勒功铭碑研究
8
作者 高勇 张剑葳 曹吉阳 《文物季刊》 2025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燕山勒功铭”石碑是明代兵部右侍郎汪道昆在隆庆、万历之交奉敕阅视蓟、辽、保定军务后撰写而成,后由周天球书写、戚继光等人创建,立于蓟辽总督府所在地——密云新城东门外的功德祠中。该石碑不仅是记述谭纶、戚继光等人率部练兵守边... “燕山勒功铭”石碑是明代兵部右侍郎汪道昆在隆庆、万历之交奉敕阅视蓟、辽、保定军务后撰写而成,后由周天球书写、戚继光等人创建,立于蓟辽总督府所在地——密云新城东门外的功德祠中。该石碑不仅是记述谭纶、戚继光等人率部练兵守边、修筑长城事宜及其功绩的纪功碑,更是对隆庆以来明王朝京畿地区边防体系转变发展的总结,是明长城体系走向成熟的见证。石碑现已被毁,尚有若干残块保存于密云碑林。本文利用石碑拓片和志书互校,补全了碑文后记部分,明确了石碑为套筒式结构的十面碑,论证了石碑矗立年代为万历四年,还探讨了石碑的历史价值:是明代蓟辽地区边防措施的翔实记录,为戚继光兵法溯源研究提供了资料,是认识明代长城守军体系的典型实物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碑刻 谭纶 戚继光
下载PDF
江西上饶包家金银冶炼遗址的冶金考古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思然 陈建立 +1 位作者 徐长青 Thilo Rehren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2-131,共10页
包家遗址位于上饶县中部,北距信江约5km。自2009年以来,考古人员对此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初步廓清了该遗址的采矿、冶炼区域,对遗址的年代、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有了初步认识。多种证据综合显示该遗址的主要使用年代为唐宋,且有可能延续... 包家遗址位于上饶县中部,北距信江约5km。自2009年以来,考古人员对此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初步廓清了该遗址的采矿、冶炼区域,对遗址的年代、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技术有了初步认识。多种证据综合显示该遗址的主要使用年代为唐宋,且有可能延续至更晚时期。包家遗址主要开采岩金矿,由于含金矿物颗粒细小,需要通过火法冶炼提取黄金。除此以外,包家遗址矿石和炉渣的银含量较高,因此古人可能同时生产金、银两种金属。包家矿石中铅含量较低,影响了银的提取效率。推测该遗址工匠因受到其专业化程度及生产组织模式的影响,未从其他区域大量进口铅以提高提银效率。包家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脉金开采以及火法冶炼金银技术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此次工作显示了结合古代文献、考古调查以及科学分析对古代冶金遗址进行综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炼遗址 唐宋 金银生产 脉金矿 火法炼金 炼银
下载PDF
周公庙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的理念与方法——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获奖项目介绍 被引量:7
10
作者 种建荣 雷兴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2004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成立周公庙考古队之始,就把判定该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作为学术研究的首要目标。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与周公庙考古发现密切相关的许多重大学术课题,如先周文化探索、西周采... 2004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成立周公庙考古队之始,就把判定该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作为学术研究的首要目标。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与周公庙考古发现密切相关的许多重大学术课题,如先周文化探索、西周采邑制度、西周甲骨学等也逐渐成为周公庙考古的重点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庙遗址 田野工作 理念与方法
下载PDF
滇东黔西青铜文化初论——以云南昭通及贵州毕节地区的考古材料为中心 被引量:21
11
作者 孙华 《四川文物》 2007年第5期12-25,共14页
滇东高原的昭鲁盆地及其周围地区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独特青铜文化,这种青铜文化传统经历了至少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三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其中以昭通营盘村乙区墓地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受到了四川盆... 滇东高原的昭鲁盆地及其周围地区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独特青铜文化,这种青铜文化传统经历了至少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是三种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其中以昭通营盘村乙区墓地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受到了四川盆地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而在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因受到西面新崛起的石寨山文化的影响,整个滇东高原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文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东 黔西 青铜文化 昭通 毕节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人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嘉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5-180,共16页
近10年来,中国古代人骨遗存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迅猛发展,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已完全超越了上世纪以人种类型分析为主的情况。这些研究涉及到古代人群的演化、古代疾病与健康、文化习俗相关的骨骼异常、骨骼功能适应、古人口学等多个领域... 近10年来,中国古代人骨遗存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迅猛发展,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已完全超越了上世纪以人种类型分析为主的情况。这些研究涉及到古代人群的演化、古代疾病与健康、文化习俗相关的骨骼异常、骨骼功能适应、古人口学等多个领域,并积累了一批重要的古代人群体质人类学数据。这些研究工作丰富了我们对东亚地区全新世人群演化历史的认识,体现了多学科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对我国近10年来全新世古代人骨材料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骨骼学 形态特征 适应 进化
原文传递
钧窑考古与研究述论(上)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华烽 秦大树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5-21,共7页
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 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为主,兼有一些初步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开展钧窑考古调查和发掘,依据考古资料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但其缺陷也比较明显,从收藏角度出发的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仍主导着人们对钧窑的认识,同时考古发掘的不规范也误导了学界的判断。进入21世纪,开展了更多更规范的考古发掘,在钧窑的产地、分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钧窑的争议仍集中于钧瓷花器,即"官钧"瓷器的年代问题,学界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讨,钧窑的分期和年代研究日渐达成共识。现存的分歧主要是一些陈旧观念和非理性的情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钧窑 文献学 考古学 学术史
下载PDF
磁州窑考古与研究的百年历程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大树 李凯 郭三娟 《文物春秋》 2021年第6期3-24,共22页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窑场之一,其生产的瓷器是宋代庶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磁州窑从古代文献记载的发展、变化,到近代考古工作的肇兴和多年来开展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可知,磁州窑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较少,... 磁州窑是宋元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窑场之一,其生产的瓷器是宋代庶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磁州窑从古代文献记载的发展、变化,到近代考古工作的肇兴和多年来开展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可知,磁州窑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较少,且多有失公允,但其却是近代以来陶瓷考古开展较早、考古发掘较为充分的窑口之一,而且从瓷器的生产到使用等各方面的相关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州窑 考古工作 研究成果 百年历程
下载PDF
钧窑考古与研究述论(下)
15
作者 徐华烽 秦大树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9-13,共5页
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 古代文献记载的缺失与混乱,造成对钧窑认知的一些误区,特别是有些不合实际的年代认定,成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钧窑概念、性质、年代多有异见的重要原因。近百年来钧窑的考古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前半叶以对钧窑瓷器的鉴定鉴赏为主,兼有一些初步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依据考古资料进行了一些较为深入的讨论,但其缺陷也比较明显,从收藏角度出发的明清时期文献记载仍然主导着人们对钧窑的认识,同时考古发掘的不规范也误导了学界的判断。进入21世纪,开展了更多更规范的考古发掘,在钧窑的产地、分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对于钧窑的争议仍集中于钧瓷花器,即“官钧”瓷器的年代问题,学界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探讨,钧窑的分期和年代研究日渐达成共识。现存的分歧主要是一些陈旧观念和非理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钧窑 文献学 考古学 学术史
下载PDF
2008年中国的盐业考古
16
作者 李水城 《南方文物》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2008年是中国盐业考古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一年,《南方文物》创办了“盐业考古”专栏,这是自2003年《中国盐业史研究》(巴渝盐业专辑)、2006年《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 2008年是中国盐业考古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一年,《南方文物》创办了“盐业考古”专栏,这是自2003年《中国盐业史研究》(巴渝盐业专辑)、2006年《中国盐业考古-长江上游古代盐业与景观考古的初步研究》(第一集)出版发行以来,我国学术界日益觉察到盐业考古之重要性的具体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业史 考古 中国 出版发行 长江上游 学术界 专栏 创办
下载PDF
定窑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综述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鑫 秦大树 安雨桐 《文物春秋》 2022年第1期23-40,共18页
定窑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窑场之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窑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大量传世品,是古陶瓷研究中成果最为丰硕的窑场之一。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湮没已久的定窑窑场于1922年被重新发现,经过... 定窑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窑场之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窑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大量传世品,是古陶瓷研究中成果最为丰硕的窑场之一。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湮没已久的定窑窑场于1922年被重新发现,经过百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以及逐渐丰富的考古学研究,定窑研究正在向更为广阔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窑 考古工作 研究进展 百年历程
下载PDF
早期现代人向东亚扩散北方路线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8
作者 李锋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966,共16页
现代人的起源和扩散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古人类、古DNA、考古学证据皆表明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一个复杂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产生自非洲的现代人群体向东亚扩散的南方和北方路线,本文主要回顾早期现代人向东亚扩散北方路线的相关进展。... 现代人的起源和扩散是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古人类、古DNA、考古学证据皆表明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一个复杂过程,学者们提出了产生自非洲的现代人群体向东亚扩散的南方和北方路线,本文主要回顾早期现代人向东亚扩散北方路线的相关进展。现有的人类化石、年代、古DNA以及考古证据清晰地指示了距今5~4万年间,早期现代人曾沿着亚洲北部向东扩散。但不可否认,无论空间、还是时间,这一扩散路线仍有不少缺环。此外,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和古DNA的研究指示亚洲北方可能有着多次的人群和技术扩散过程,且很可能是双向的。在此背景下,重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序列是目前研究的重要任务,在精细的文化或者技术演化框架下,我们才能进一步揭示不同区域早期现代人的生存适应特点,并深入探讨不同区域早期现代人之间、早期现代人与古老型人群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 扩散 北方路线 人群融合
原文传递
川渝地区南宋石室墓仿木构建筑史料研究
19
作者 黄青岩 徐怡涛 《文物季刊》 2024年第1期122-138,共17页
川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具有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具有明显地方传统的历史文化。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可知,川渝地区出土了较大数量的宋代墓葬,其中盆地周边丘陵山地多出土石室墓,石室墓中常见较为精美的仿木构雕刻,仿木构的形制亦... 川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具有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具有明显地方传统的历史文化。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可知,川渝地区出土了较大数量的宋代墓葬,其中盆地周边丘陵山地多出土石室墓,石室墓中常见较为精美的仿木构雕刻,仿木构的形制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通过对重庆及四川地区仿木构石室墓的形制进行排比分期,研究其发展趋势及流变现象,将其具体分为乾道及之前(1173之前)、淳熙年间(1174-1189)、绍熙至嘉定(1190-1224)、嘉定之后(1224之后)四期,其中第三期又以庆元(1195-1200)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并在上述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解决川渝地区仿木构石室墓的形制断代问题。此外,通过对比研究,探讨当时同地域地面木构及仿木构建筑特点及形制发展的异同,补充川渝地区宋代建筑的研究材料,阐释川渝地区仿木构石室墓在建筑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 南宋 石室墓 仿木构 建筑形制 分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