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灰阶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肿瘤诊断及射频治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9
1
作者 陈敏华 严昆 +3 位作者 戴莹 沈理 姜晓龙 尹珊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326-330,共5页
目的 观察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实时灰阶造影成像技术 (CnTI)对肝脏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 ,探讨其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3 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脏占位患者 ,2 6例经手术或穿... 目的 观察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实时灰阶造影成像技术 (CnTI)对肝脏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规律 ,探讨其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3 5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脏占位患者 ,2 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 ,9例为增强CT、核磁共振等临床资料证实 ;原发性肝癌 2 3例 ,肝转移癌 5例 ,良性病变 7例。原发性肝癌中 14例为射频治疗前检查。结果 原发性肝癌 2 3例均发生动脉早期强化 ,2 1例 (91.3 %)实质期呈快速消退 ,即“快进快出”型 ;另 2例 <2cm的高分化小肝癌则消退缓慢。肝转移性肿瘤 5例表现多样 ,呈动脉期或门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 ,消退快慢不一。肝血管瘤 3例动脉期瘤内无强化 ,门静脉期呈向心性填充增强 ,持续数分钟后消退 ;余 4例良性病灶变化不典型。射频组 14例 2 6个HCC瘤灶中 9个肿瘤 (3 4.6%)可显示荷瘤血管 ;12个灶 (4 6.1%)造影后显示原病灶范围增大 ,其中边界不清晰及无晕征的肿瘤增大明显 ,此结果有助于确定射频消融范围。结论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灵敏而有效 ,显示肿瘤实际大小、数目和发现微小病灶等可极大地提高超声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并为射频适应征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肝肿瘤 射频消融
下载PDF
343例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及并发症 被引量:64
2
作者 陈敏华 严昆 +7 位作者 杨薇 高文 戴莹 王艳滨 张晖 霍苓 邢宝才 黄信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2-296,共5页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肝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探讨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方法:对343例778个肝恶性肿瘤行582人次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HCC)212例,448个癌灶,肿瘤最大径平均4.0 cm,根据国际抗癌协...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对肝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探讨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方法:对343例778个肝恶性肿瘤行582人次超声引导RFA治疗.其中原发性肝癌(HCC)212例,448个癌灶,肿瘤最大径平均4.0 cm,根据国际抗癌协会的肿瘤分期,其中63例(29.7%)为Ⅰ~Ⅱ期,149例(70.3%)为Ⅲ~Ⅳ期(含43例手术切除后复发癌).肝转移癌(MLC)131例,330个癌灶,癌灶直径平均为3.9 cm,原发灶69.5%(91例)来自胃肠道.治疗原则为消融范围超过癌周0.5~1.0 cm;对较大肝肿瘤,采用较规范的计算方案指导射频治疗.治疗中密切观察图像异常改变,监测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出血及周围损伤.治疗后24 h内或1个月后增强CT检查肿瘤无活性为治疗成功.随访时间为2~62个月.结果:射频治疗成功率HCC为95.5%(428/448灶),MLC为96.4%(318/330灶);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5%(38/448灶),11.8%(39/330灶).共有138例(40.2%)由于肿瘤复发或新生而进行2~11次治疗.随访343例1年、2年和3年的生存率,HCC分别为87.7%,67.4%和56.8%,其中63例早期癌分别为92.9%,82.8%,74.5%;MLC分别为81.6%,50.8%,27.2%.本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占2.4%(14/582人次),多发生于治疗中或治疗后即刻,主要为机械性损伤、热损伤等,分别为出血5例,肠穿孔1例,邻近脏器结构损伤5例,胆汁瘘2例,皮肤烫伤1例.结论:RFA作为一种肝肿瘤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法,对早期肝癌可获得手术治疗效果;对中晚期肝癌、肝癌术后复发、肝转移癌等临床治疗困难的病例,也可提供有效而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重视并发症的表现并采用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恶性肿瘤 射频消融 并发症 增强CT检查 治疗效果 处理措施 肝转移癌 射频治疗 原发性肝癌 手术切除后 局部复发率 机械性损伤 中晚期肝癌 超声引导 肿瘤分期 抗癌协会 Ⅲ~Ⅳ期 消融范围 治疗原则 异常改变 生命体征
下载PDF
经皮射频治疗肝肿瘤中肠穿孔预防措施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敏华 严昆 +6 位作者 戴莹 杨薇 高文 廖盛日 吴薇 张晓鹏 黄信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4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治疗近消化管肝肿瘤时肠灼伤、肠穿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有手术切除史或其他治疗等原因不宜接受再手术的邻近消化道肿瘤55例59个病灶,制定相应的附加方法及治疗后预防措施进行治疗,并进行...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治疗近消化管肝肿瘤时肠灼伤、肠穿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有手术切除史或其他治疗等原因不宜接受再手术的邻近消化道肿瘤55例59个病灶,制定相应的附加方法及治疗后预防措施进行治疗,并进行超声、CT随访。结果经皮射频治疗后3~72h内持续不同程度腹痛者占38.2%(21/55例),其中48例治疗后7天内行超声或CT检查,右上腹显著疼痛、肠壁增厚水肿者占25%(12/48例),12.5%(6/48例)肠壁增厚显著,并在肝肠之间有少量积液;12例有右上腹手术或邻近肠管区域肿瘤的2~3次射频治疗病史,其中2例为胆肠吻合术后。2~3周后10例疼痛症状缓解,2例持续性右上腹不适隐痛达4~6个月。3个月后超声或CT检查,8例(14.5%)显示肠粘连,无1例发生肠穿孔。本组病例肿瘤1次射频消融成功率达89.8%(53/59灶),治疗后复发率达15.3%(9/59灶),其后有11例(11/55,20.0%)采用手术切除或术中RF等方法再治疗。结论右上腹手术及邻近肠管区域局部反复射频治疗是RF易发生肠壁灼伤的危险因素;重视预防策略,可有效减少肠穿孔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肝肿瘤 超声检查 肠穿孔
下载PDF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43
4
作者 陈敏华 戴莹 +6 位作者 严昆 范智慧 吴薇 王艳滨 尹珊珊 杨薇 李吉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分析≤2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 目的:分析≤2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cm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肝细胞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射频治疗后局部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艳滨 陈敏华 +2 位作者 严昆 张晖 霍苓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0期803-806,共4页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 lar carc inom a,HCC)射频消融治疗(rad iofrequency ab lation,RFA)前后肿瘤内部及边缘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 in,HSP70)的表达、CD8+T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RFA治疗后,肿瘤边缘HSP70表达与肿瘤边缘...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 lar carc inom a,HCC)射频消融治疗(rad iofrequency ab lation,RFA)前后肿瘤内部及边缘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 in,HSP70)的表达、CD8+T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RFA治疗后,肿瘤边缘HSP70表达与肿瘤边缘CD8+T细胞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探讨RFA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局部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7例HCC分别在RFA治疗前、后1个月,于肿瘤内部和肿瘤边缘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取样;采用PowerV isionTM二步染色法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测定HSP70的表达、CD8+T细胞的数量;随访HCC复发/新生情况。结果RFA治疗后肿瘤边缘组织HSP70表达增强(Z=3.337,P=0.001)、CD8+T细胞数量增多(Z=1.996,P=0.049);RFA治疗后,≤4 cm肿瘤组的占位边缘CD8+T细胞数量高于>4 cm肿瘤组(Z=1.966,P=0.048)。RFA治疗后,边缘组织HSP70表达与CD8+T细胞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489,P=0.046);RFA治疗后,无复发或新生组的占位边缘组织HSP70表达和CD8+T细胞数量分别高于复发或新生组(Z=2.009,P=0.045;Z=2.007,P=0.045)。结论RFA治疗后边缘HSP70表达增强、CD8+T细胞数量增多,显示RFA治疗后局部免疫原性提高,抗肿瘤效应细胞浸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射频消融 免疫组化 热休克蛋白70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标准探讨 被引量:31
6
作者 陈敏华 戴莹 严昆 《中国医刊》 CAS 2006年第4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各时相的时间定义及病灶增强模式,提出CEUS诊断肝癌的参考标准。方法分析206例253个明确诊断的HCC病灶超声造影表现,记录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肝实质增...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各时相的时间定义及病灶增强模式,提出CEUS诊断肝癌的参考标准。方法分析206例253个明确诊断的HCC病灶超声造影表现,记录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HCC病灶开始增强、开始减退时间及增强特征。结果设置以注射造影剂肝动脉开始显影(5.8-18.4秒)作为动脉相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8.7~23.8秒)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问;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17.6-38.1秒)为实质相起始时间;以180~360秒作为延迟期时间。253个HCC中94.1%(238灶)在动脉期增强,5.9%(15灶)在门脉期增强;84.6%(214灶)在门脉期或实质期退出,11.1%(28灶)在延迟期退出;4.3%(11灶)最终未能退出。归纳HCC的造影表现显示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快进不出”、“慢进快出”、“慢进慢出或不出”五种模式。结论根据超声造影时相定义及HCC增强退出特征。总结HCC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肝细胞肝癌 诊断标准 增强模式
下载PDF
造影增强超声在射频治疗肝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7
作者 严昆 陈敏华 +2 位作者 戴莹 沈理 姜晓龙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 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在肝肿瘤射频消融 (RFA)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17例原发性肝癌 (HCC)和 1例肝转移癌患者RFA治疗前和治疗后 ,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TechnosDU6超声仪和CnTI实时造影成像技术进行造影增强超声检查。结果... 目的 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在肝肿瘤射频消融 (RFA)治疗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 17例原发性肝癌 (HCC)和 1例肝转移癌患者RFA治疗前和治疗后 ,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TechnosDU6超声仪和CnTI实时造影成像技术进行造影增强超声检查。结果 RFA治疗前 ,造影增强超声观察 2 6个病灶 ,图像记录详细的 2 4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早期抱球状、弥漫或轻度增强 ;9个病灶显示荷瘤血管。 12个病灶有增大趋势 ,其中边界不清及无晕征的病灶各 11个增大较明显。造影后 ,有 4例发现常规超声及CT、MR不能显示的微小卫星灶 13个。RFA治疗后有 2 2个病灶行造影增强超声检查 ,肿瘤灭活诊断正确率为 95 .5 % ,与增强CT检查结果相同。造影增强超声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彩超的6 3.6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造影增强超声可以帮助了解患者肝肿瘤的性质、大小、数目和荷瘤血管等信息 ,有助于RFA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有助于评价RFA治疗后肿瘤灭活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 病灶 RFA 超声 肝肿瘤 治疗后 治疗前 结论 正确率 大小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评价肝恶性肿瘤射频治疗疗效──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比较 被引量:43
8
作者 严昆 陈敏华 +4 位作者 杨薇 戴莹 尹珊珊 王艳滨 霍苓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9期655-658,共4页
目的评价造影增强超声(CEUS)对判断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53例肝恶性肿瘤共71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CEUS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59个病灶、转移癌9例12个病灶。全部病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 目的评价造影增强超声(CEUS)对判断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53例肝恶性肿瘤共71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CEUS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59个病灶、转移癌9例12个病灶。全部病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增强CT检查结果比较。超声仪为TechnosDU8并使用CnTI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结果CEUS观察71个病灶中,54个(76.1%)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3个(18.3%)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4个(5.6%)病灶判断不清。最终诊断依据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1.5%(65/71),增强CT为93.9%(62/66),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为67.6%(48/71)。CEUS与增强CT在评价肿瘤复发或残留方面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射频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可成为肝癌局部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肝恶性肿瘤 射频治疗 常规超声 增强CT检查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肿瘤穿刺活检诊断率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9
作者 吴薇 陈敏华 +5 位作者 严昆 尹珊珊 戴莹 范智慧 杨薇 李吉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指导肝肿瘤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性质不明的211例肝占位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6例149灶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行超声造影后采用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CEUS组),115例...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指导肝肿瘤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性质不明的211例肝占位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6例149灶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行超声造影后采用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CEUS组),115例153灶未行超声造影只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us组)。男129例、女82例;年龄16~81岁,平均53.4岁。两组病灶大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cm微小恶性肿瘤计67例75灶(24.8%),CEUS组、us组各占12.9%、11.9%。采用21~18G针手动抽吸活检针或自动活检针穿刺活检,取材量满足病理诊断为取材成功;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结合手术、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血管造影术、甲胎蛋白(AFP)检查或临床随访3~6个月等方法紧密随诊,分析对比两组穿刺活检结果。结果穿刺≤2次即获较满意标本者CEUS组明显多于US组(P=0.0007)。CEUS组149灶取材成功率为98.7%(n=147),确诊率为96.0%(n=143);US组153灶分别为91.5%(n=140)、87.6%(n=134)(两组比较分别P=0.0096、P=0.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cm微小恶性肿瘤的确诊率CEUS组(97.4%)明显高于US组(80.6%,P:0.0473)。此外,US组恶性肿瘤112灶中15灶(13.4%)穿刺活检阴性,经超声造影指导再次活检,14个灶被确认恶性,其中7灶≤2.0cm。除US组发生1例气胸外,余无一例并发症。结论超声造影指导穿刺活检,有助于判断恶性病变及微小肿瘤,并确认坏死及液化区,使定位取材比常规超声更准确,从而大大提高了经皮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和恶性病变的确诊率,明显降低穿刺活检的假阴性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杏 针吸 造影剂 肝肿瘤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小肝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高文 陈敏华 +3 位作者 严昆 杨薇 孙谊 邢宝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4-257,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作为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3cm的HCC行超声引导下RFA,肿瘤平均大小2.5cm,同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34例<3cm的HCC作为对照组。肿瘤平均大小2.6cm。回顾性分析RFA组...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作为治疗非手术适应证原发性小肝癌(SHCC)的临床疗效。方法53例≤3cm的HCC行超声引导下RFA,肿瘤平均大小2.5cm,同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34例<3cm的HCC作为对照组。肿瘤平均大小2.6cm。回顾性分析RFA组与手术切除组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及生存率。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两组间数值的差异性,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病例的生存率。结果平均生存时间RFA组为(54.9±3.8)个月,手术组为(55.6±5.0)个月;1、2、3、4年总生存率RFA组分别为95.9%、87.0%、74.5%和61.9%,手术组为94.1%、87.8%、75.3%和70.7%(P=0.743);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RFA组82.8%、70.1%、57.5%,手术组85.1%、69.7%、57.1%;二者间均无明显差异(P=0.935)。RFA组3年以上总生存率较手术组略低;RFA组局部复发率为4.8%(4/84灶)。结论RFA因用时短、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成为非手术适应证的SHCC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并可获得接近手术治疗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手术切除 原发性小肝癌 生存率
下载PDF
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T细胞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艳滨 吴后男 +2 位作者 严昆 陈敏华 柯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2期115-121,共7页
目的运用细胞膜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因子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全血标本,从细胞数量和细胞功能两个角度,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功能分型的变化。方法经穿刺活检证实为HCC、进行RFA... 目的运用细胞膜表面标记和细胞内因子标记的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全血标本,从细胞数量和细胞功能两个角度,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功能分型的变化。方法经穿刺活检证实为HCC、进行RFA根治性治疗的26例患者为治疗组,以年龄、性别为匹配条件,同期选择正常对照26名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RFA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清晨空腹静脉取血。流式细胞仪测定B、NK、T、CD4^+T、CD8^+T细胞百分含量及单细胞水平上Th1、Th2、Tc1、Tc2功能亚群。分析两组间免疫指标的差别、分析治疗组于RFA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肝细胞癌患者与正常人比较,NK细胞计数下降、CD8^+T细胞中Tc1细胞的比例下降。射频治疗后Ⅰ类细胞比例增加,NK计数增多。其中男性、〉55岁、病理分级为Ⅰ~Ⅱ级、临床分期为Ⅰ~Ⅱ期及Child-Pugh分级为A/B的患者,射频治疗后其NK计数或Ⅰ类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前,增高的幅度分别大于女性、≤55岁患者、病理分级为Ⅲ~Ⅳ级、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及Child-Pugh分级为C的患者。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RFA治疗1个月后,HCC患者的免疫指标有所提高,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发生了变化,Ⅰ类细胞(Th1、Tc1)和NK逐渐增多,免疫抑制状态有所改善,细胞免疫功能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肿瘤 射频消融 流式细胞仪 T细胞亚群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胆囊旁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附加方法及疗效 被引量:12
12
作者 霍苓 陈敏华 +5 位作者 严昆 张晖 高文 杨薇 戴莹 黄信孚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437-440,共4页
目的根据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胆囊旁肝肿瘤的过程及特点,探讨总结治疗方法及疗效,并分析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对应措施。方法行超声引导射频治疗的338例肝肿瘤患者763个病灶中,43例计48个病灶经超声或CT确认与胆囊关系密切;其... 目的根据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FA)治疗胆囊旁肝肿瘤的过程及特点,探讨总结治疗方法及疗效,并分析治疗中和治疗后并发症的对应措施。方法行超声引导射频治疗的338例肝肿瘤患者763个病灶中,43例计48个病灶经超声或CT确认与胆囊关系密切;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32例,肝转移癌11例。48个病灶中17个与胆囊壁分界不清,9个对胆囊壁有压迹,二者共占54.2%(26个灶);余22个灶(45.8%)邻近胆囊距离≤0.5cm。肿瘤大小平均2.7cm(1.0~7.4cm)。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9.9个月。结果射频布针次数为1~11次,平均3次。治疗后24h或1个月CT检查肿瘤完全灭活41个病灶(85.4%);利用KaplanMeier统计学方法显示治疗后半年无复发率为83.7%,1年无复发率78.8%。治疗中出现的生命体征改变及并发症状如下:38例(82.6%)出现心前区疼痛、右肩部疼痛或右上腹痛;16例(37.2%)治疗中发生不同程度心率减慢,最低达27次/min,均采用立即注射阿托品并吸氧后改善;18例(39.1%)治疗中及治疗后发生胆囊壁增厚;2例(4.4%)治疗后并发亚急性胆囊炎,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一例需外科干预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对胆囊旁肝肿瘤射频消融治疗重视操作技巧及应用附加方法,多数可获得较高的灭活效果,并且较少发生严重并发症,为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治疗 肝肿瘤 疗效 射频消融(RFA) 原发性肝细胞癌 严重并发症 超声引导 治疗方法 治疗后 统计学方法 心前区疼痛 右肩部疼痛 胆囊壁增厚 急性胆囊炎 对应措施 后并发症 肿瘤患者 射频治疗 肝转移癌 肿瘤大小 随访时间
原文传递
肝细胞癌256例射频消融治疗5年疗效报告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敏华 严昆 +5 位作者 杨薇 高文 戴莹 霍苓 张晖 黄信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1-672,共2页
A total of 267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went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n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Oncology between1999 and 2005 (421 RFAsessions). Among them,254 patients ... A total of 267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went ultrasound-guid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in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Oncology between1999 and 2005 (421 RFAsessions). Among them,254 patients were candidates for RFA treatment and the selective criteria were: (1) the greatest diameter of tumor≤8.0 cm;(2) tumor number≤4; (3) no obvious invasion into adjacent structures;(4) absence of extensivetumor thrombus in large vessels; (5) prothrombin time ratio greater than 60% and platelet count greater than 50×109/L. Of the 256 HCC patients, 206 were male and 50 were female (mean age, 56.8 years; range, 24 -80years). The mean size of the tumors was 3.8 cm (range, 1.2 -8.0 cm). Among the 256 HCC patients, 207(80.8%) were not amenable for surgery due to impairment of liver function,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multipletumors, senile, serious cardiac/respiratory damage or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UICC-TNMstaging system, 61,90, 45, and 8 patients were in stagesⅠ,Ⅱ,Ⅲ, andⅣ, respectively. Fifty-two patients had recurrentHCC aftersurgical resection. Of these 256 HCC patients, their Child-Pugh grades of A, B and C were 150, 94, and 12, re-spectively. Of all the subjects,151 patients had solitary tumors and 105 had multiple tumors, and 65, 127,and 64patients had tumors sized≤3 cm, 3.1 -5 cm, and >5 cm, 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umor size, shape and loca-tion, we adopted a defined treatment strategy, which consisted of a mathematical protocol, an individualized proto-col and adjunctive measures. And several methods were also used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complications in tumorswith different features. In this series the tumor complete necrosis rate (CR)was95.2% (356/374 tumors). It washigher in≤3.5 cmtumors with a CR of98.5% (200/203 tumors) than in >3.5 cmtumors with a CR of91.3%(156/171 tumors). CR were 95.6% (44/46 tumors) for tumors near the gallbladder, 92.9%(79/85 tumors)fortumors near the diaphragm, 90.9%(40/44 tumors) for tumors near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91.2% (31/34tumors) for tumors near large vessel. In a follow-up period of 2 -69 months, the local recurrence rates were11.7% for HCC and 12.5% for recurrent HCC.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2.4% (10/409 sessions),including intraperitoneal hemorrhage (n=2), biliary duct stricture (n=1), hemothorax(n=1), bowel perfora-tion (n=1) and needle tract seeding (n=5). Of these cases, only3 required operation and the mortality relatedto RFA was zero in this series. We used Kaplain-Meier method and log-rank test to estimate and compare the sur-vival rate.The 1-, 3-, and 5-year survival rates after RFAwere 83.3%,66.9%,41.2%, respectively for all HCCpatients and 74.6%,41.3%,33.6%, respectively for recurrent HCC. Survivals based on TNMstage, Child-Pughgrade, tumor number and tumor size are shown in Table 1.In conclusion, RFA with standard protocol has evolvedas a minimally invasive local treatment that could achieve satisfactory outcomes for small liver tumors, and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and relatively safe alterna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tumors and recurrent tumors, whichare not suitable for traditional therapy. RFAhas broaded the treatment threshold for hepatic malignancies and mightbecome one of the regular treatment methods in focal liver tumor and find wide ap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导管消融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戴维德 范智慧 +3 位作者 陈敏华 河福金 李洪民 刘静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数目及表型的变化和意义。方法12只健康SD大鼠均分为射频组(6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表型分析。同...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数目及表型的变化和意义。方法12只健康SD大鼠均分为射频组(6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表型分析。同时处死动物取材做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鼠肝组织射频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从中心到外围呈凝固性坏死-细胞变性-肉芽组织形成的演变特点。正常大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0.34±0.08)%表达大鼠特异性标志OX-62,射频后1周为(0.70±0.16)%,射频后1周组与正常大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OX-6(大鼠MHCⅡ)和CD86在正常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0±9.40)%和(37.57±12.24)%。射频后1周分别为(19.63±5.94)%和(46.38±9.67)%。射频后1周组与正常大鼠组比较差异都没有显著性。结论射频消融促使大鼠外周血DC前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能会对提高机体在免疫应答中的抗原提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大鼠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超声对肺胸膜小彗星尾征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秀明 陈敏华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所显示肺胸膜后方小彗星尾征伪像 (SCTA)的声像图特征、形成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181例进行随机肺胸膜超声检查 ,有胸部CT或X线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者作为本研究对象 ,并将受检者分为两组 ,CT、X线检查结果阴性者为正常... 目的 探讨超声所显示肺胸膜后方小彗星尾征伪像 (SCTA)的声像图特征、形成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181例进行随机肺胸膜超声检查 ,有胸部CT或X线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者作为本研究对象 ,并将受检者分为两组 ,CT、X线检查结果阴性者为正常组 ,阳性者为异常组。根据超声显示的SCTA形态、数量和分布状况分为三种类型 :SCTA呈细强回声带 ,自胸膜拖曳而下 ,形态排列较一致者为I型 ;类似I型 ,但数量较多 ,形态宽窄不等 ,分布杂乱者为Ⅱ型 ;SCTA前方伴有直径数毫米弱回声小结节者为Ⅲ型。结果 正常组 10 8例 ,显示SCTA的占 62 .1% (67例 ) ,其中 97.0 % (65 /67)为I型 ,70 .1% (4 7例 )局限在近肋膈角或肋纵隔隐窝。异常组73例中 ,94.5 % (69例 )显示SCTA ,Ⅱ型占 46.4% (3 2 /6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对比胸部CT或X线检查结果 ,Ⅱ型伪像多局限在CT相对应的部位 ,常见于肺局部或弥漫性病变 ;而Ⅲ型伪像则常见于肺表面或胸膜下多发结节。结论 多发或大量弥漫分布的伪像与肺部弥漫性病变密切相关 ;超声所见SCTA的不同类型可能与增厚的小叶间隔的不同表现形式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胸膜 小慧星尾征 X线检查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对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维德 范智慧 +2 位作者 陈敏华 河福金 李洪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8-810,共3页
目的探讨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射频后1周组、射频后2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射频后1周组及射频后2周组分别在射频后1周及2周处死,... 目的探讨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射频后1周组、射频后2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射频后1周组及射频后2周组分别在射频后1周及2周处死,对照组不做射频即处死,取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0.5cm范围内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肝组织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IL10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的外周血IL10表达水平为94.8333±3.5388。射频后1周为88.96±5.7230,射频后2周为63.08±13.7723,射频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IL1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射频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大鼠的肝组织IL10表达水平为94.9333±2.0817。射频后1周为93.3400±2.1652,射频后2周为72.9400±10.4677,射频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IL1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射频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射频消融后大鼠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肝组织IL10表达水平降低,推断RFA可能削弱IL10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大鼠 肝脏 IL-10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评价肝癌射频消融临床疗效中的作用
17
作者 严昆 陈敏华 +2 位作者 戴莹 尹珊珊 杨薇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4年第3期117-119,共3页
目的了解超声造影对肝肿瘤射频消融(RFA)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细胞肝癌(HCC)患者12例23个病灶、肝转移瘤1例2个病灶为观察对象.全部病灶RFA治疗后即刻至2个月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评价疗效,并与彩超和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目的了解超声造影对肝肿瘤射频消融(RFA)疗效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肝细胞肝癌(HCC)患者12例23个病灶、肝转移瘤1例2个病灶为观察对象.全部病灶RFA治疗后即刻至2个月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评价疗效,并与彩超和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FA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19个消融灶各期均无异常增强区,提示肿瘤完全灭活;4个消融灶边缘局部有早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2个可疑残存肿瘤.经CT、穿刺活检及12个月以上随访,证实超声造影正确诊断23个病灶(23/25),与增强CT检查结果相近.超声造影发现新生病灶23个,其中2例有9个直径为<1 cm的病灶,同期CT未能显示.结论超声造影是评价RFA疗效的一种有效方法,且能明确肿瘤残存部位引导补充治疗,并有助于发现微小新生病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病灶 肿瘤 RFA 射频消融 治疗后 检查结果 增强CT 肝癌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13
18
作者 陈敏华 戴莹 +5 位作者 严昆 杨薇 吴薇 李吉友 张晓鹏 尹珊珊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3.0 cm)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及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3.0 cm)42例48个病灶;记录分析48个...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3.0 cm)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及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3.0 cm)42例48个病灶;记录分析48个病灶造影增强模式,并进行造影前后良恶性诊断5级评分比较.全部病例造影前、后半个月内行增强CT检查进行对比.结果造影后中~低分化肝癌38个病灶(79.2%)动脉期发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6个高分化小肝癌呈'快进慢出'型;4个肝透明细胞癌中3个≤1.5 cm灶呈'慢进慢出'型,另1个 2.2 cm肿瘤呈'快进快出'型.造影前仅27个病灶(56.0%)超声作出正确诊断或诊断恶性倾向;造影后14个病灶(29.0%)评分提高2~4分,17个病灶仅提高1分.最终有2个病灶仍未能获得定性诊断,有4个病灶仅诊断恶性倾向,余42个病灶被确认恶性,诊断正确率达 87.5%(42/48灶). 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增强模式的初步研究,可为小癌灶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作为CT等影像诊断的互补手段,超声造影可成为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灵敏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灶 小肝癌 超声造影 早期诊断 肝硬化 恶性 肿瘤 记录分析 快速 可靠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消融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陈敏华 吴薇 +5 位作者 杨薇 高文 戴莹 尹珊珊 霍苓 严昆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9期3491-3494,共4页
目的通过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大小、数目及分布,探讨其对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164例确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符合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入选标... 目的通过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观察肿瘤大小、数目及分布,探讨其对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164例确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并符合经皮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81例射频消融前采用SonoVue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查(CEUS组),83例射频消融前未行超声造影检查(对照组).男121例、女43例;年龄38~72岁,平均52.4岁.造影前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平均直径超声造影组3.6 cm,对照组3.5 cm.治疗后采用常规超声,增强CT和/或超声造影等影像检查进行规律性随访.结果超声造影组81例造影后9例(11.1%)因发现肿瘤数目 >5个 (5例)、范围测量>8 cm(2例)、侵及2支大血管或肠管(2例)被确定为非射频消融适应证,余72例101灶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超声造影新发现≤1.7 cm 8例12灶中,5例为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治疗后随访病例,3例7个灶为肝细胞癌卫星灶.另有16灶为常规超声不能定性或误诊良性,经超声造影确认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两组随访6~36个月,超声造影组与对照组消融成功率分别为95.0%和89.6%(P>0.05).对照组新生率高于超声造影组(22.9% vs 9.7%,P<0.05).结论射频消融前超声造影有助于筛选适应证,显著减少新生转移病例.造影所获信息为早期检出微小癌灶提供了手段和依据,从而有效的提高射频消融对肝癌的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导管消融术 肝癌 射频消融 适应证 超声造影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探讨 被引量:27
20
作者 戴莹 陈敏华 +5 位作者 严昆 吴薇 范智慧 杨薇 王艳滨 尹珊珊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7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肝复杂背景下不典型肝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CnTI造影成像技术对352例肝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9例49灶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全部病例... 目的探讨肝复杂背景下不典型肝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CnTI造影成像技术对352例肝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9例49灶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全部病例经增强CT、MRI、肝血池显像或穿刺活检等确诊。结果49个肝血管瘤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四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周边细环伴小结节状增强并呈向心性填充(26灶);模式Ⅱ,呈粗环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15灶);模式Ⅲ,呈轻度缓慢增强或无增强(6灶);模式Ⅳ,呈不规则整体增强(2灶)。本组有8个灶延迟期可见轻度退出,其中6个灶为模式Ⅱ,2个灶为模式Ⅳ。本组病灶造影前仅2个灶(4.0%)被诊断为血管瘤,超声造影后35个灶(71.4%)被确诊为血管瘤。未能诊断为血管瘤的病灶中≤3cm者占78.6%(11/14)。结论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血管瘤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或排除恶性;但对延迟期有轻度退出者需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肝血管瘤 不典型 模式探讨 SONOVUE 增强表现 增强CT 穿刺活检 肝占位病变 回顾性分析 肝血池显像 诊断价值 造影检查 成像技术 诊断困难 向心性 造影剂 MRI 结节状 病灶 轻度 不规则 填充 延迟 恶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