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诊断及遗传学特点 被引量:40
1
作者 周庚寅 白艳花 觉道健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1-134,138,共5页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病理学 乳头状 鉴别诊断 遗传学
下载PDF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43
2
作者 陈敏华 戴莹 +6 位作者 严昆 范智慧 吴薇 王艳滨 尹珊珊 杨薇 李吉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分析≤2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 目的:分析≤2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cm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肝细胞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提高肝肿瘤穿刺活检诊断率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薇 陈敏华 +5 位作者 严昆 尹珊珊 戴莹 范智慧 杨薇 李吉友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指导肝肿瘤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性质不明的211例肝占位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6例149灶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行超声造影后采用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CEUS组),115例...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指导肝肿瘤经皮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超声科就诊的性质不明的211例肝占位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6例149灶应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行超声造影后采用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CEUS组),115例153灶未行超声造影只采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us组)。男129例、女82例;年龄16~81岁,平均53.4岁。两组病灶大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cm微小恶性肿瘤计67例75灶(24.8%),CEUS组、us组各占12.9%、11.9%。采用21~18G针手动抽吸活检针或自动活检针穿刺活检,取材量满足病理诊断为取材成功;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结合手术、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血管造影术、甲胎蛋白(AFP)检查或临床随访3~6个月等方法紧密随诊,分析对比两组穿刺活检结果。结果穿刺≤2次即获较满意标本者CEUS组明显多于US组(P=0.0007)。CEUS组149灶取材成功率为98.7%(n=147),确诊率为96.0%(n=143);US组153灶分别为91.5%(n=140)、87.6%(n=134)(两组比较分别P=0.0096、P=0.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cm微小恶性肿瘤的确诊率CEUS组(97.4%)明显高于US组(80.6%,P:0.0473)。此外,US组恶性肿瘤112灶中15灶(13.4%)穿刺活检阴性,经超声造影指导再次活检,14个灶被确认恶性,其中7灶≤2.0cm。除US组发生1例气胸外,余无一例并发症。结论超声造影指导穿刺活检,有助于判断恶性病变及微小肿瘤,并确认坏死及液化区,使定位取材比常规超声更准确,从而大大提高了经皮穿刺活检的成功率和恶性病变的确诊率,明显降低穿刺活检的假阴性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杏 针吸 造影剂 肝肿瘤
原文传递
Thy-1肿瘤标记物在肺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晋峰 张力建 +7 位作者 赵爱莲 王歈 吴楠 熊宏超 梁震 李吉友 黄信孚 杨跃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7期1921-1925,共5页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Thy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了解Thy1与p5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为Thy1在肺癌中表达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以组织芯片的形式,采用免疫组化信号催化...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Thy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其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了解Thy1与p5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为Thy1在肺癌中表达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以组织芯片的形式,采用免疫组化信号催化放大法,对175例包括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组织标本中Thy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中的91例非小细胞肺癌进行Thy1和p53的联合检测。分析这两种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分析Thy1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Thy1抗体特异性地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细胞的胞核中有强阳性染色,89例(56.7%)为Thy1细胞核染色阳性。9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hy1在细胞核中高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分层研究提示,无淋巴结转移组中,Thy1细胞核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阳性患者(分别为46.42个月和38.56个月,P=0.0207)。Thy1和p53两者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结论Thy1在肺癌细胞核内特异性高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Thy1在细胞核内的异常高表达可以作为肺癌病理诊断的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Y-1 肺癌患者 肺癌组织 肿瘤标记物 预后 异常 表达及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病理资料 病理类型 细胞核内 P53表达 抗体特异性 多因素分析 TNM分期 淋巴结转移 相关性 高表达 表达状况 组织芯片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青年与中老年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疗后的临床病理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杜长征 张吉水 +5 位作者 李明 赵军 彭亦凡 姚云峰 薛卫成 顾晋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616-1620,共5页
目的 研究青年与中老年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疗后的临床病理学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分析252例于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接受开腹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和中老年组(... 目的 研究青年与中老年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疗后的临床病理学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分析252例于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接受开腹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和中老年组(≥40岁),比较两组患者新辅助放疗后肿瘤病理与临床预后方面的差异,并研究两组肿瘤降期率与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252例患者中,青年组54例、中老年组198例,两组患者性别、治疗前肿瘤临床分期、治疗前CE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组黏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的比例、ⅢA期以上的比例均显著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接受新辅助放疗者与未接受新辅助放疗者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老年组接受新辅助放疗者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未接受新辅助放疗者(3.3%比11.2%,P<0.05).两组的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63.3%比68.5%,P>0.05)和总生存率(73.5%比72.9%,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青年人直肠癌与中老年人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别 新辅助放疗对青年人直肠癌的局部控制作用尚待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预后 青年人 中老年人 新辅助放疗
原文传递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 3~5级微钙化病变的动态增强MR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任阿红 张晓鹏 +6 位作者 李洁 孙应实 唐磊 曹崑 欧阳涛 王天峰 陆爱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 目的探讨DCE-MRI对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检出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44例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发现BI-RADS3-5级微钙化的患者于活检前完成双乳DCE-MR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BI-RADS3~5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特点。结果病理证实良性微钙化病变13例,恶性微钙化病变31例。38.46%(5/13)良性单纯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无强化,93.33%(14/15)恶性微钙化伴肿块或局限性致密影病变在DCE-MRI上有明显强化,良恶性微钙化病变在DCE-MRI上早期增强率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DCE-MRI对微钙化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7%和92.31%。结论良恶性微钙化病变的DCE-MRI表现有明显差异,DCE-MRI有助于微钙化病变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 微钙化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胃癌转移及预后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苏向前 黄信孚 +2 位作者 王怡 谢玉泉 李吉友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6-307,共2页
目的 探讨胃癌转移、预后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染色法 (SP法 )检测 5 9例胃癌手术标本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胃癌中MVD值为 42 .7± 2 4.8,中位值为 3 6。MVD值与淋巴结... 目的 探讨胃癌转移、预后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染色法 (SP法 )检测 5 9例胃癌手术标本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胃癌中MVD值为 42 .7± 2 4.8,中位值为 3 6。MVD值与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呈正相关 (P =0 .0 168,P =0 .0 176) ;MVD值升高 (MVD≥ 3 6)与预后不良显著相关 (P =0 .0 2 14 ) 结论 胃癌MVD的检测有助于对肿瘤转移潜能的判断及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血管生成 预后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戴维德 范智慧 +3 位作者 陈敏华 河福金 李洪民 刘静贤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数目及表型的变化和意义。方法12只健康SD大鼠均分为射频组(6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表型分析。同... 目的探讨正常大鼠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数目及表型的变化和意义。方法12只健康SD大鼠均分为射频组(6只)和对照组(6只),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抽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数量及表型分析。同时处死动物取材做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鼠肝组织射频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从中心到外围呈凝固性坏死-细胞变性-肉芽组织形成的演变特点。正常大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0.34±0.08)%表达大鼠特异性标志OX-62,射频后1周为(0.70±0.16)%,射频后1周组与正常大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OX-6(大鼠MHCⅡ)和CD86在正常大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0±9.40)%和(37.57±12.24)%。射频后1周分别为(19.63±5.94)%和(46.38±9.67)%。射频后1周组与正常大鼠组比较差异都没有显著性。结论射频消融促使大鼠外周血DC前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可能会对提高机体在免疫应答中的抗原提呈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大鼠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男性肝转移性绒癌1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赵爱莲 施旖旎 李吉友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77-77,i0020,共2页
关键词 男性 绒毛膜癌 肝转移
下载PDF
射频消融对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维德 范智慧 +2 位作者 陈敏华 河福金 李洪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8-810,共3页
目的探讨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射频后1周组、射频后2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射频后1周组及射频后2周组分别在射频后1周及2周处死,... 目的探讨肝脏射频消融前后大鼠外周血及肝脏局部组织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射频后1周组、射频后2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射频后1周组及射频后2周组分别在射频后1周及2周处死,对照组不做射频即处死,取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0.5cm范围内肝组织(对照组取正常肝组织),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肝组织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IL10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的外周血IL10表达水平为94.8333±3.5388。射频后1周为88.96±5.7230,射频后2周为63.08±13.7723,射频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IL1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射频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对照组大鼠的肝组织IL10表达水平为94.9333±2.0817。射频后1周为93.3400±2.1652,射频后2周为72.9400±10.4677,射频后2周组与对照组比较IL10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射频后1周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射频消融后大鼠外周血及射频灶周边肝组织IL10表达水平降低,推断RFA可能削弱IL10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大鼠 肝脏 IL-10
下载PDF
介绍乳腺癌TNM分期系统(第7版) 被引量:119
11
作者 薛卫成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241-244,共4页
介绍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乳腺癌TNM分期系统第7版,其中肿瘤分期新增了ⅠB期(T0~1,N1mi,M0);在远处转移评估中取消了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新增了M0(i+);对肿瘤大小的测量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孤立肿... 介绍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乳腺癌TNM分期系统第7版,其中肿瘤分期新增了ⅠB期(T0~1,N1mi,M0);在远处转移评估中取消了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新增了M0(i+);对肿瘤大小的测量方法提出了改进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孤立肿瘤细胞和前哨淋巴结的定义和标准;阐述了新辅助治疗后的TNM分期;旨在提高对TNM分期系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TNM 分期
原文传递
脑膜癌病的脑脊液细胞学诊断(附13例报告)
12
作者 李香菊 王萍 +1 位作者 张秋凤 李吉友 《北京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379-380,共2页
脑脊液(CSF)的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脑膜癌病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关于脑膜癌病临床特征的报道较多,而报道其CSF细胞学特征的文献较少。采用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处理CSF标本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的脑膜癌... 脑脊液(CSF)的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脑膜癌病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外关于脑膜癌病临床特征的报道较多,而报道其CSF细胞学特征的文献较少。采用液基细胞学制片技术处理CSF标本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的脑膜癌患者13例,采用ThinPrep液基薄片技术(也称TCT检测)检测CS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学诊断 脑膜癌病 脑脊液 THINPREP TCT检测 液基薄片技术 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特征
原文传递
质粒转染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青 李金锋 +2 位作者 董彬 李吉友 陆爱萍 《中国医学工程》 2006年第4期348-350,353,共4页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细胞系T47D稳定转染,探讨真核表达载体质粒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软琼脂内克隆形成率和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一株转染细胞系(pcDNA-4)与对照组细胞比较...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细胞系T47D稳定转染,探讨真核表达载体质粒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建立稳定转染细胞系,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软琼脂内克隆形成率和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一株转染细胞系(pcDNA-4)与对照组细胞比较,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改变,细胞在软琼脂内的克隆集落形成率显著增高,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显著增强。结论质粒载体DNA稳定转染,可能通过与宿主染色体随机整合,引起多种细胞生物学特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转染 质粒 乳腺癌
下载PDF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14
作者 宋桂云 刘静贤 +1 位作者 高志安 刘建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84-884,902,共2页
关键词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外阴肿瘤 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高雨农 刘静贤 +2 位作者 王文 李蔚范 汤望舒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 探讨卵巢外原发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EPSPC)的临床和治疗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12例EPSPC与 4 5例Ⅲ、Ⅳ期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 (OPSC)的临床和随访资料 ,比较其临床及治疗特点、对一线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生存时间。结果 EP... 目的 探讨卵巢外原发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EPSPC)的临床和治疗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12例EPSPC与 4 5例Ⅲ、Ⅳ期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 (OPSC)的临床和随访资料 ,比较其临床及治疗特点、对一线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生存时间。结果 EPSPC与OPSC两组的症状、体征、CA12 5水平、无瘤期、复发时间、对一线化疗药物的反应及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EPSPC组的完全缓解率 (2 5 .0 % )与OPSC组 (91.8% )比较 ,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EPSPC与OPSC临床过程类似 ,当治疗手段相同时 ,对一线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生存时间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 化疗药物 生存时间 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治疗特点 复发时间 随访资料 结论 比较分析 水平
原文传递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河福金 谢彦 +3 位作者 李吉友 勇威本 陆爱平 朱军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3-208,共6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40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细针穿刺或手术切除淋巴结新鲜标本的活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同时结合细胞涂片的形态学观察,分析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40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细针穿刺或手术切除淋巴结新鲜标本的活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同时结合细胞涂片的形态学观察,分析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并与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0例诊断为NHL的标本,经过流式细胞免疫分型联合细胞涂片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分析,37例(92·5%)符合NHL,其中病理组织学诊断为B-NHL的20例,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均为B-NHL,符合率为100%;病理组织学诊断为T-NHL的17例中,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符合T-NHL的12例(70·6%);2例(11·8%)修正为B-NHL;3例(17·6%)未能明确诊断。结论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有助于提高NHL诊断的正确性和亚型分类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免疫表型分型 诊断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经直肠超声在早期直肠癌诊断中应用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廖盛日 陈敏华 +3 位作者 戴莹 赵爱莲 李明 顾晋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382-1385,共4页
目的总结TRUS对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准确性,分析探讨TRUS在早期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163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TRUS检查,参考国际抗癌联盟有关直肠癌分期标准进行浸润深度分期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63... 目的总结TRUS对直肠癌浸润深度诊断准确性,分析探讨TRUS在早期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163例直肠癌患者术前行TRUS检查,参考国际抗癌联盟有关直肠癌分期标准进行浸润深度分期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63例直肠癌中经病理检查证实16例为早期癌。研究病例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结果TRUS对早期直肠癌(pT1)诊断灵敏性为87.5%(14/16),特异性达98.6%(145/147),阳性预测值为87.5%(14/16)。对早期癌浸润深度进一步分析,TRUS对黏膜癌及黏膜下层癌诊断灵敏性分别为85.7%(6/7)、66.7%(6/9)。16例早期癌(pT1)经肛门注水充盈直肠后再次行TRUS检查,病变均显示清晰,14例正确诊断为pT1期;未充盈直肠的情况下,仅6例病变显示清晰,仅3例诊断正确。早期癌声像图表现分为二型:隆起型、溃疡型,以隆起型多见,占81.6%(13/16)。结论TRUS在早期直肠癌的诊断中是一项有价值的影像学方法,经肛门注水充盈直肠后,明显提高了早期癌病变显示率及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诊断
原文传递
子宫肌瘤合并腹腔放线菌病一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燕鑫 蒋国庆 +2 位作者 孙宇 安娜 高雨农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20-720,共1页
患者50岁,因“查体发现子宫肌瘤4年,腹胀伴不规则阴道出血22d,腹痛4d”于2006年9月20日入院。月经周期规律,末次月经2006年9月1日,孕2产1,T型宫内节育器(IUD)避孕16年。妇科检查:宫颈光,子宫球形增大上至剑突下3横指,活动差... 患者50岁,因“查体发现子宫肌瘤4年,腹胀伴不规则阴道出血22d,腹痛4d”于2006年9月20日入院。月经周期规律,末次月经2006年9月1日,孕2产1,T型宫内节育器(IUD)避孕16年。妇科检查:宫颈光,子宫球形增大上至剑突下3横指,活动差,轻压痛,双侧附件区未及异常。白细胞9.51×10^9/L,中性粒细胞81.6%,CA125118.3kU/L。盆腹腔CT检查提示“肠系膜内见不规则边缘模糊的高密度区,肝实质内多发低密度区,子宫内巨大软组织肿块,肉瘤可能性大”。入院诊断考虑为子宫肉瘤Ⅳ期。入院后行双侧子宫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术,术后肿物缩小至脐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盆腹腔 放线菌病 双侧子宫动脉 不规则阴道出血 T型宫内节育器 末次月经 低密度区
原文传递
肠系膜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一例
19
作者 刘毅强 刘静贤 李吉友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3-413,共1页
关键词 肠系膜 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 病理诊断 手术治疗 染色体易位
原文传递
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BCSG1)异常表达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陆爱萍 李青 刘静文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70,共6页
从乳腺癌cDNA文库中分离出的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BCSG1,breastcancer-specificgene1)又称Synucleinγ,其表达蛋白广泛分布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突触前末稍.除神经系统外,正常乳腺组织或良性病变中BCSG1几乎不表达,而多数浸润性乳腺癌、卵... 从乳腺癌cDNA文库中分离出的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BCSG1,breastcancer-specificgene1)又称Synucleinγ,其表达蛋白广泛分布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突触前末稍.除神经系统外,正常乳腺组织或良性病变中BCSG1几乎不表达,而多数浸润性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增高.BCSG1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及转移相关.为了解BCSG1的转录调控机制及转录因子对调控的影响,用含启动子的BCSG1片段构建了不同长度的3′端缺失片段、删除Sp1片段以及突变转录激活蛋白1(AP1,activatorprotein)位点的BCSG1启动子报告质粒,并选用乳腺癌细胞系进行瞬时转染,分析BCSG1启动子活性变化.研究发现,BCSG1启动子5′端区序列可决定BCSG1的基础转录活性,并受Sp1位点调控;在BCSG1蛋白阴性的乳腺癌细胞中,pGL3-1553的活性显著降低;在HepG2肝癌细胞中,pGL3-1759的活性显著降低;内含子1中AP1位点突变或缺失使启动子转录活性明显降低;c-jun和c-fos,及cAMP效应器结合蛋白(CREB,cyclinAMP-responsiveelementbinding)可以显著增强BCSG1启动子的活性.这些结果表明,BCSG1的异常表达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5′端区序列及Sp1位点决定BCSG1启动子的基础活性;外显子1中含有可能影响BCSG1异常表达的关键序列;决定细胞特异性表达的序列可能存在于内含子1中;内含子中AP1结合位点可以调控BCSG1启动子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特异性基因1 启动子 转录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