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不同类型的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被引量:15
1
作者 万峰 陈彧 +2 位作者 王怀军 郝建潮 徐东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分析四种不同类型的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MIDCAB)的临床应用与特点。方法 总结在 6个单位实施 2 2例MIDCAB手术的临床资料 ,单支病变 19例 ,双支病变 3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 (5 7.1±12 .3) %。四种类型手术分别... 目的 分析四种不同类型的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MIDCAB)的临床应用与特点。方法 总结在 6个单位实施 2 2例MIDCAB手术的临床资料 ,单支病变 19例 ,双支病变 3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 (5 7.1±12 .3) %。四种类型手术分别为 :Ⅰ型 (全麻左前外侧LAST切口 ) 15例 ;Ⅱ型 (全麻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小LAST切口 ) 2例 ;Ⅲ型 (连续硬膜外麻醉清醒状态下LAST切口 ) 3例 ;Ⅳ型 (全麻胸骨中下段LESS切口 ) 2例。结果 所有MIDCAB手术均成功 ,同期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1例。手术时间 110 .4± 13.2min。术后无死亡病例。 1例LESS切口愈合不良 ,无其他并发症。随访中有 1例术后 1年出现右冠状动脉狭窄 ,行介入治疗成功。其余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 ,心功能良好。结论 MIDCAB手术安全可靠。四种不同类型手术中 ,以Ⅰ型术式最常用 ,Ⅱ型术式微创效果最好 ,值得推广 ;Ⅲ型术式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而Ⅳ型术式最易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手术方式 全麻左前外侧切口 全麻电视胸腔镜手术 连续硬膜外麻醉 全麻胸骨中下段切口
原文传递
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的外科治疗(附11例报告)
2
作者 陈彧 王新生 +1 位作者 陈生龙 万峰 《北京医学》 CAS 2006年第10期583-586,共4页
目的总结1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1例左主干完全闭塞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占同期冠心病手术总量的0.7%。患者平均年龄60.0岁。11例急性左主干闭塞4例,术前均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 目的总结11例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1例左主干完全闭塞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占同期冠心病手术总量的0.7%。患者平均年龄60.0岁。11例急性左主干闭塞4例,术前均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包括心肺复苏术2例;慢性左主干闭塞7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43.3%。合并右冠状动脉严重病变者8例,右-左侧支循环不佳者6例。抢救性手术4例,急诊手术3例,限期手术4例。结果8例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实施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端吻合口数目为(3.1±0.7)个,使用动脉桥6例。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6例,术中安装左心室辅助装置1例,体外膜式氧合1例。5例死亡者中3例是抢救性手术,其中2例死于泵功能衰竭,1例死于左心室辅助装置致命性大出血:另2例术前射血分数为30%,分别于术后5d和7d时死于室颤。存活的6例患者随访1~54个月,无远期死亡者。结论左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具有比较高的手术风险和病死率,尤其是急性左主干闭塞造成的循环衰竭状态实施外科抢救性手术,对外科医师是一种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主干病变
原文传递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被引量:14
3
作者 凌云鹏 陈彧 +3 位作者 陈生龙 江龙 沈冬焱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 目的探讨对低射血分数患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的必要性. 方法 2001 年1 月~2004年10月对64例低射血分数(LVEF≤40%)施行OPCAB,将64例分为2组:术前或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辅助者列为IABP组,共19例;未应用IABP者列为对照组,共45例. 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死亡、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衰血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方面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IABP组术后需要延长呼吸机带机时间(超过24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8例,对照组3例; χ2=9.429,P=0.002);IABP组术后监护时间延长(超过48 h)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IABP组14例,对照组19例; χ2=4.110,P=0.043). 结论在无IABP辅助的情况下,为低射血分数患者实施OPCAB手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射血分数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下载PDF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11
4
作者 万峰 陈彧 +4 位作者 陈生龙 徐东 王新生 江龙 王京生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 分析 81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技术方法。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3月至2 0 0 2年 4月行急诊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 81例 ,其中有介入治疗史者 1 9例 ,不稳定心绞痛 6 8例 ,左主干病变 4 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 (5 ... 目的 分析 81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技术方法。方法 选择 2 0 0 0年 3月至2 0 0 2年 4月行急诊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 81例 ,其中有介入治疗史者 1 9例 ,不稳定心绞痛 6 8例 ,左主干病变 4 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 (5 3.2± 1 5 .8) % ,合并心源性休克 9例。所有病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组 )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组 (non AMI组 )。AMI组有介入治疗史者的比例和NYHA分级达到III级以上者的比例明显高于non AMI组 ,而射血分数平均值低于non AMI组 (P <0 .0 5 )。结果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6 9例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 8例 ,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手术 4例。AMI组使用体外循环的比例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明显多于non AMI组 (P <0 .0 5 ) ,而使用动脉桥的比例少于non AMI组 (P <0 .0 5 )。AMI组住院死亡率达1 9.2 % ,明显高于non AMI组的 3.6 % (P <0 .0 5 )。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较大 ,技术水平要求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诊手术 临床特点 非体外循环 急性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间断温血灌注心肌保护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被引量:5
5
作者 徐东 万峰 +5 位作者 凌云鹏 江龙 沈冬炎 赵鸿 张坚 王京生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间断温血灌注心肌保护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 4 82例完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死亡原因以及围手术期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内死亡 10例 (2 % )。随...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间断温血灌注心肌保护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 4 82例完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死亡原因以及围手术期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内死亡 10例 (2 % )。随访 3~ 72个月 ,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体外循环 间断温血灌注心肌保护 安全性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彧 万峰 +3 位作者 江龙 陈生龙 王新生 沈冬焱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2-514,共3页
目的 :总结分析 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 30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88例中包括PTCA史18例 ,溶栓治疗后 12例 ,梗死后心绞痛 2 6例 ,心源性休克 9例 ,左主干病变 2 5例。其中急诊手术 2 6例。结果 :采用非体外循环法 75例 ,体... 目的 :总结分析 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 30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 :88例中包括PTCA史18例 ,溶栓治疗后 12例 ,梗死后心绞痛 2 6例 ,心源性休克 9例 ,左主干病变 2 5例。其中急诊手术 2 6例。结果 :采用非体外循环法 75例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 13例 ,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数 (3.4± 0 .9)支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4例。住院死亡 5例 ,均为心源性休克下进行的急诊手术。术后早期急性左心衰 4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 6例 ,频发室性早搏 6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 2例 ,药物治疗好转。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 30d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必要而可行的 ,选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心绞痛 心源性休克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近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彧 万峰 王京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cCABG)后监护特点和近期疗效。 方法 比较OPCAB组 (6 0例 )和cCABG组 (6 2例 )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一般监护治疗和恢复情况及近期临床疗效。 结... 目的 分析非体外循环 (OPCAB)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cCABG)后监护特点和近期疗效。 方法 比较OPCAB组 (6 0例 )和cCABG组 (6 2例 )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一般监护治疗和恢复情况及近期临床疗效。 结果 OPCAB组术后引流量小于 4 0 0ml的例数明显多于cCABG组 (χ2 =7.316 ,P <0 .0 1) ,而大于 80 0ml的例数明显少于cCABG组 (χ2 =13.2 16 ,P <0 0 0 1)。OPCAB组术后未输血例数明显多于cCABG组 (χ2 =37.793,P <0 0 0 1)。OPCAB组使用硝普钠的例数较cCABG组多 (χ2 =12 .0 0 6 ,P <0 .0 0 1) ,而使用多巴胺的例数明显少于cCABG组 (χ2 =32 .198,P<0 .0 0 1) ,且未使用多巴酚丁胺。OPCAB组术后辅助通气 (5 .9± 3.3)h ,心电监测 (4.8± 1.7)d ,术后(18 1± 4 .1)h坐起 ,(15 .2± 5 .0 )h开始进食 ,平均 (2 .3± 0 .9)d拔除引流管 ,均明显短于cCABG组 (t =14 .0 2 5 ,5 .4 71,5 .791,8.95 3,5 .80 0 ,P <0 .0 1)。OPCAB组死亡 1例 ,围术期心肌梗死 1例 ,心律失常 4例 ,使用IABP 1例 ,较cCABG组少 ,但差别均无显著性 (χ2 =1.776 ,1.776 ,1.937,1.77,P >0 .0 5 )。 结论 OPCAB术后循环稳定 ,创伤小 ,恢复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近期疗效 微创外科 临床研究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分析(附1507例报告) 被引量:6
8
作者 万峰 陈彧 +13 位作者 江龙 柏本健 郝建潮 耿树刚 白振祥 李继良 张总刚 刘炳学 郑健伟 贾清仁 甘耐炎 陈宏 褚衍林 高峰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 总结 15 0 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在国内 15个中心完成的 15 0 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 ,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 30 9例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1198例 (79.... 目的 总结 15 0 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在国内 15个中心完成的 15 0 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 ,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 30 9例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1198例 (79.5 % )。二次旁路移植术 18例 (1.2 % )。急诊手术 14 4例 (9.5 % )。合并瓣膜替换或成形术 18例、室间隔穿孔手术 5例、室壁瘤切除术 39例、其他手术 5例。 1.7%的OPCAB手术需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合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2 6 4例 (17.5 %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83例 (5 .5 % )。结果 住院死亡32例 ,总死亡率为 2 .1% ,其中OPCAB手术死亡 14例 (1.2 % )。其他并发症包括 :围术期心肌梗死 (0 .5 % )、急性左心衰竭 (0 .3% )、严重心律失常 (1.2 % )、呼吸系统并发症 (2 .1% )、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 (1.5 % )、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 (1.1% )、出血二次开胸 (1.0 % )、胸骨愈合不良 (0 .6 % )。结论 不同方式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安全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非体外循环 二次旁路移植术 急诊手术 合并手术 并发症 血管移植物
原文传递
糖尿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临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凌云鹏 万峰 +2 位作者 徐东 陈彧 金新新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12-415,共4页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影响。 方法  2 51例患者接受OPCAB ,其中糖尿病患者 (DM组 ) 71例 ,非糖尿病患者 (NDM组 ) 180例。单变量统计分析两组的术前危险因素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影响。 方法  2 51例患者接受OPCAB ,其中糖尿病患者 (DM组 ) 71例 ,非糖尿病患者 (NDM组 ) 180例。单变量统计分析两组的术前危险因素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在监护室的时间 [DM组 (2 .4± 0 .3 )d ;NDM组 (2 .4± 0 .3 )d ;P =0 .3 86]、胸部切口并发症 (DM组 :5.7% ;NDM组 :3 .9% ;P =0 511)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 :脑卒中 (DM组 :2 .8% ;NDM组 :1.7% ;P =0 .62 3 )、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 (DM组 :2 .8% ;NDM组 :0 .5% ;P =0 .194)、心肌梗死 (DM组 :0 % ;NDM组 :0 5% ;P =1.0 0 0 )及死亡率 (DM组 :2 .8% ;NDM组 :1.1% ;P =0 .680 )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 糖尿病患者经适当控制病情以后 ,OPCAB可以如同非糖尿病患者一样安全地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围手术期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彧 徐东 +1 位作者 陈生龙 万峰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与技术方法。方法 分析术前预计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 34例 ,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 10例 (2 .3% )。中转原因包括 :顽固性心律失常 2例 ,搬动心...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中转体外循环的原因与技术方法。方法 分析术前预计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 34例 ,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者 10例 (2 .3% )。中转原因包括 :顽固性心律失常 2例 ,搬动心脏时顽固低血压 2例 ,右冠急性阻塞缺血引起心率下降和血压降低 2例 ,心脏明显扩大而难以完全再血管化 2例 ,因完成的血管桥不通畅在体外循环下重新吻合 2例。结果 中转体外循环后 9例在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 ,1例在低温室颤下完成手术 ,体外循环时间为 (131.5± 4 0 .1)min。远端吻合口数目平均为 (3.5± 1.0 )个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6例。本组无住院死亡者。术后室颤 1例 ,除颤成功 ;房颤 2例 ,药物治疗好转。随访术后 6个月突发心律失常死亡 1例 ,考虑为晚期缺血性心肌病。结论 OPCAB手术存在中转体外循环的可能性。随着技术方法的改进和操作经验的积累 ,可减少中转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增加OPCAB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并行循环心脏跳动 低温室颤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130例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万峰 金新新 陈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2-614,共3页
目的 :总结分析连续 13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 ,介绍OPCAB手术成功的经验和体会 ,以促进OPCAB术式在临床的推广使用。方法 :连续完成OPCAB手术130例 ,没有术中中转体外循环的... 目的 :总结分析连续 13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 ,介绍OPCAB手术成功的经验和体会 ,以促进OPCAB术式在临床的推广使用。方法 :连续完成OPCAB手术130例 ,没有术中中转体外循环的情况。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 (3.1± 0 .7)个 ,搭桥材料取乳内动脉 94例 ,桡动脉 5 4例 ,大隐静脉 12 0例。结果 :心绞痛症状缓解 ,住院期间无死亡 ,机械通气时间 (9± 5 )h ,输血 38例 ,监护时间 (5 8±2 5 )h。术后并发症 :纵隔炎 1例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1例 ,新发脑卒中 1例 ,肾功能恶化 2例 ,室颤 1例 ,二次开胸止血 1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4例。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 ,近期疗效满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方法 血液循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外循环准备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峰 陈彧 +2 位作者 张坚 徐丽 张仲良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 总结 4 6 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OPCAB)手术的体外循环准备情况。方法 术前计划施行OPCAB手术 4 6 0例。体外循环准备分 3种情况 :①“干备” :灌注师入手术室 ,体外循环机到位 ,不装机 ,不预充 ;②“湿备” :常规进行体... 目的 总结 4 6 0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OPCAB)手术的体外循环准备情况。方法 术前计划施行OPCAB手术 4 6 0例。体外循环准备分 3种情况 :①“干备” :灌注师入手术室 ,体外循环机到位 ,不装机 ,不预充 ;②“湿备” :常规进行体外循环机准备 ,完成预充 ,动静脉插管上台 ;③“急备” :在“干备”情况下出现病情变化紧急改为“湿备”。结果 全部 4 6 0例体外循环准备中 ,“干备”32 5例 ,“湿备”1 2 7例 ,“急备”8例 ,临时转机 5例。共完成OPCAB手术 4 5 5例。术中改行体外循环的 5例中 ,由“干备”改为体外循环 1例 ,由“湿备”改为体外循环 4例 ,均在并行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论 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选择体外循环准备方式时应保证“干备” ,及时“湿备” ,快速“急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外科 心源性休克 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高龄患者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金新新 袁昕 万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80-82,共3页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例 ,年龄在 75~ 82 (77± 2 )岁 ,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行OPCAB的临床资料。 3支病变 4 4例 ,左主干病变 2 1例 ...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例 ,年龄在 75~ 82 (77± 2 )岁 ,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行OPCAB的临床资料。 3支病变 4 4例 ,左主干病变 2 1例 ,前降支近端 90 %~ 10 0 %狭窄 2 5例 ,右冠状动脉近端 90 %~ 10 0 %狭窄 17例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3例。 5 3例OPCAB手术全部成功。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 (3.0± 0 .8)个 ,移植物取乳内动脉 2 9例 ,大隐静脉 5 1例。结果 术后并发症 4例 :其中新发脑卒中 1例 ,2次开胸止血 1例 ,恶性心律失常 1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 1例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7例 ;住院死亡 2例。随访时间 1~ 2 4 (10± 7)个月 ,均无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非心脏性死亡 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病变 治疗 老年人
下载PDF
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万峰 陈彧 +3 位作者 陈生龙 徐东 王新生 江龙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5-117,共3页
目的 总结 14 3例左主干 (LM)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经验体会。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 ,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4 3例 ,69例有心肌梗死史 ,其中 2 5例为心肌梗死后 1个... 目的 总结 14 3例左主干 (LM)病变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经验体会。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2年 4月 ,行左主干病变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4 3例 ,69例有心肌梗死史 ,其中 2 5例为心肌梗死后 1个月内手术 ,12 3例有不稳定心绞痛 ,二次手术 4例 ,三支病变 11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5 6.4± 13 .8) % ,其中射血分数 <3 0 %者 13例。结果 所有病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急诊手术 4 4例 ,选择性手术 99例。远端吻合口数目为 3 .3 4± 0 .85个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7例。手术死亡 3例 ,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其余并发症的发生与非左主干病变组无差别。结论 左主干病变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主干病变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临床疗效 手术并发症
原文传递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呼吸机支持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刚 董穗欣 +1 位作者 万峰 解基严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380-380,共1页
关键词 呼吸机支持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术后 血流动力学变化 OPCAB 2004年 外科技术 术后治疗
原文传递
性别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早期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凌云鹏 万峰 +1 位作者 徐东 金新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1-222,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分流术 性别因素 手术后并发症 预防 控制
下载PDF
体外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临床分析(附82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东 凌云鹏 +4 位作者 崔华楠 赵建刚 张坚 徐莉 王京生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 对比体外循环下及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 8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资料。应用体外循环 4 7例 (体外组 ) ,非体外循环 35例 (非体外组 ) ,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 目的 对比体外循环下及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 8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资料。应用体外循环 4 7例 (体外组 ) ,非体外循环 35例 (非体外组 ) ,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医院内死亡 2例 ,其中体外组 1例 ,术后第 14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 ;非体外组 1例 ,术后第 3天死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 ,余 80例顺利出院 ,1例复发心绞痛 ,药物治疗有效 ,疗效满意。结论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析 冠心病 冠状动脉搭桥术 温血心肌保护
原文传递
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峰 陈彧 +2 位作者 江龙 王新生 王怀军 《西部医学》 2003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 分析报道 2 0例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和技术方法。方法 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均按非体外循环方式进行。结果  1 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手术中因心律紊乱而中转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时... 目的 分析报道 2 0例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和技术方法。方法 术前手术方案设计均按非体外循环方式进行。结果  1 9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手术中因心律紊乱而中转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时间 2 91 .4± 34.5分钟。远段吻合口数目平均为 2 .7± 0 .6个 ,全动脉化 8例 ,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8例。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 1例术后 4小时静脉桥急性血栓形成堵塞 1例 ,经再次手术取栓并局部溶栓后好转。随访中远期死亡 1例 ,术后残余心绞痛 2例 ,其中 1例造影发现其中 1根新血管桥再次狭窄。心功能不全 2例 ,均以药物治疗。结论 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非体外循环方式需要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临床特点 手术方法 非体外循环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于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患者
19
作者 万峰 陈彧 +3 位作者 陈生龙 江龙 徐东 王新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 :总结分析 76例介入治疗后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 ,CABG)的经验体会。方法 :1 999年 8月至 2 0 0 2年 4月共完成介入治疗后的CABG手术 76例 ,占同期CABG手术的 1 4 .0 %。单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 目的 :总结分析 76例介入治疗后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 ,CABG)的经验体会。方法 :1 999年 8月至 2 0 0 2年 4月共完成介入治疗后的CABG手术 76例 ,占同期CABG手术的 1 4 .0 %。单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 ,PTCA) 39例 ,合并支架置入术 37例 ,合并斑块旋切术 2例 ,二次介入治疗史 5例。介入治疗相关血管再狭窄 4 6例 ,新产生的其他冠脉病变 6例 ,介入治疗不成功者 4例 ,介入治疗后残留严重血管病变 1 1例 ,介入治疗急性并发症 9例。介入治疗组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高于非介入治疗组 ,而三支病变患者的比例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结果 :介入治疗组急诊手术比例为 2 7.6 % ,高于非介入治疗组的 1 3.3% ,而OPCAB实施率为 91 .3% ,低于非介入治疗组的 97.2 %。介入治疗组远端吻合口数目少于非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手术死亡 6例 ,其中 3例死于泵衰竭 ,1例死于心室纤颤 ,1例死于脑部并发症 ,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 ,其手术死亡率 (7.9% )高于非介入治疗组 (1 .9% )。介入治疗组发生围术期心梗 4例 (5 .3% ) ,其发生率高于非介入治疗。随访远期死亡 1例 ,复发心绞痛 1例。结论 :对于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不能达到完全再血管化和引起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介入治疗 血管再狭窄 冠状动脉成形术
下载PDF
左主干病变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指征探讨
20
作者 陈彧 万峰 +3 位作者 王新生 陈生龙 江龙 沈冬焱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96-399,共4页
目的 探讨左主干病变施行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指征与方法。方法 总结157例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近期疗效,分为急症手术组(48例)和择期手术组(109例),进行对比分析。急症手术指征包括:左主干病变狭窄>90%,... 目的 探讨左主干病变施行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指征与方法。方法 总结157例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近期疗效,分为急症手术组(48例)和择期手术组(109例),进行对比分析。急症手术指征包括:左主干病变狭窄>90%,左主干病变在70%-90%之间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急症手术组中,急性心肌梗死1周内的比例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P<0.05)。结果 急症手术组非体外循环手术的比例达到91.7%,与择期手术组无差别;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术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比例明显低于择期手术组(P<0.05)。总住院死亡率为1.9%,急症手术组死亡3例(6.3%),择期手术组无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多与术前左心室功能低有关。随访中急症手术组院外死亡1例。结论 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急症手术指征仍然存在不同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左主干病变的急症手术中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左主干病变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