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2004~2008年道路交通创伤危重患者120急救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振军 王天兵 +3 位作者 王艳华 彭建平 王静 姜保国 《交通医学》 2011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危重病例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伤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数据库中诊为交通伤且病情初步判定为危重667例资料。结果:危重交通伤患者667例中,男477例,平均年龄35.8岁,女... 目的: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伤的危重病例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伤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北京市120急救中心数据库中诊为交通伤且病情初步判定为危重667例资料。结果:危重交通伤患者667例中,男477例,平均年龄35.8岁,女190例,平均年龄37.8岁。急救人员到场时已死亡195例(29.2%)。急救人员从接到来电至到达现场时间间隔11.4分钟,致伤部位最多为头部外伤470例(70.5%),碰撞类型最多的是非机动车与机动车315例(47.2%),受伤至报告时间最长的为交通伤后慢性病急性发作的。非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碰撞组年龄最大,碰撞类型、受伤部位对于患者是否已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的交通创伤具有致伤过程复杂、多发伤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可预防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来减少或避免交通创伤,降低其危害,提高其救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创伤 危重创伤 急救 流行病学特点 北京市
下载PDF
北京市道路交通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顾航宇 张进军 +7 位作者 范达 王天兵 王振威 安帅 王志永 张培训 弓凯 姜保国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2年第2期26-28,共3页
目的 了解北京市道路交通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伤情特点.方法 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颅脑创伤数据来自北京市急救中心救治数据库,使用SPSS17.0对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北京市急救中心共救... 目的 了解北京市道路交通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伤情特点.方法 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颅脑创伤数据来自北京市急救中心救治数据库,使用SPSS17.0对2009年北京市道路交通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北京市急救中心共救治交通伤患者2 228例,其中颅脑损伤815例,占交通伤原因36.58%;年龄1~87岁,平均40.49±0.84岁,年龄明确的男性303例,年龄(39.54±1.01)岁,年龄明确的女性151例,年龄(42.20±1.54)岁;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受伤人群主要为工人627例(占76.93%).经统计受伤部位明确患者总共222例,其中额部160例(占72.08%),枕部32例(占14.41%),顶部22例(占9.91%),颞部8例(占3.60%).GCS评分13~15分728例(占89.33%);9~12分20例(占2.45%); 3~8分67例(占8.22%).2009年北京市急救中心所救治的交通伤患者中死亡21例,全部死于颅脑损伤,占死亡原因的100%.结论 交通颅脑损伤受害人群主要分布为青壮年,且是交通事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损伤 颅脑损伤 北京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北京城区院前救治的道路交通损伤特点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安帅 王天兵 +4 位作者 张培训 殷晓峰 范达 张进军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7-781,共5页
目的:描述北京急救中心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救治城区道路交通损伤的现状,总结其社会学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所有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急救中心病案室,在收集后者数据时检索并录入2004年1月1日至2010... 目的:描述北京急救中心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救治城区道路交通损伤的现状,总结其社会学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改善方法。方法:所有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局和北京急救中心病案室,在收集后者数据时检索并录入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7年期间由北京急救中心参与救治的道路交通损伤病例,应用Excel 2007、SPSS 17.0进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共收集符合准入标准的完整病例19 550例,道路交通伤的年发病率约为120人/10万人,死亡率约为4.97人/10万人,其中男性(11 737,60.04%)明显多于女性(7 813,39.96%),平均年龄(38.76±16.84)岁。各年龄组交通伤均多发于每年的10月份,日间多于夜间,以中午前、后最多,但不同年龄患者交通损伤发生的每日时间分布特点不同。受伤者多为行人(7 588,38.81%)和骑自行车者(3 790,19.39%),发生部位多在头面(8 343,42.68%)和下肢(6 828,34.93%),损伤程度以中等损伤为主(11 718,59.94%),造成损伤的一方多为小型汽车(11 490,58.77%)。结论:防治道路交通损伤,需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段和不同交通方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规范化的院前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 交通 创伤和损伤 急救 城市 北京
下载PDF
创伤骨科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5-646,共2页
创伤骨科是随着创伤病源群的增加和创伤救治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传统骨科学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创伤骨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皮肤、肌腱和血管神经损伤(包括脊髓损伤)以及严重的多发伤和肢体的毁损伤的综... 创伤骨科是随着创伤病源群的增加和创伤救治技术的快速发展,从传统骨科学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创伤骨科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皮肤、肌腱和血管神经损伤(包括脊髓损伤)以及严重的多发伤和肢体的毁损伤的综合救治,与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共同组成骨科领域的三大主干学科分支,也是骨科范畴内医生人数最多,救治病源量最大的分支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研究与推广 被引量:48
5
作者 寇玉辉 殷晓峰 +1 位作者 王天兵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7-210,共4页
创伤是全球性的社会突出问题,每年全世界死于创伤的人数达580万[1]。建筑工伤和交通伤成为日常创伤的主要原因,目前严重创伤已成为我国青壮年的第一位死亡原因,这不仅由于创伤的持续高发,也与我国创伤救治的整体发展滞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事故 交通 急救 规范
下载PDF
深圳市532例道路交通事故四肢伤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江长青 肖德明 +1 位作者 曾晖 王天兵 《创伤外科杂志》 2012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通过记录分析医院急诊患者情况,探讨深圳市道路交通伤中四肢损伤的伤情特点。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2007年1月~2007年12月深圳市6个行政区的6家综合性医院的急诊外科四肢道路交通伤患者进行记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伤后4个月通过... 目的通过记录分析医院急诊患者情况,探讨深圳市道路交通伤中四肢损伤的伤情特点。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2007年1月~2007年12月深圳市6个行政区的6家综合性医院的急诊外科四肢道路交通伤患者进行记录,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伤后4个月通过电话方式对患者创伤康复分级、工作恢复情况进行随访,了解患者伤后恢复情况。结果道路交通伤所致的四肢损伤532例,年龄2~80岁,其中男性平均(34.56±6.5)岁,女性平均(30.44±4.31)岁,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岁为伤害发生最高发年龄段;受伤人群主要为农民工和工人(37.60%);肇事车辆主要为小型汽车(41.6%);伤害发生时间在周四(28.76%)、周五(27.82%)最多,周五存在集中趋势(r=0.1660,P<0.001);下肢为主要损伤部位,占四肢伤的64.23%。在随访病例中,80.47%恢复工作,14.42%需调换工作,5.12%不能工作。结论下肢是四肢交通伤中最易发生的部位,青壮年是主要受害者;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及交通安全意识是减少四肢交通伤害发生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损伤 道路交通伤 流行病学 深圳
下载PDF
骨科手术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小东 姜保国 +1 位作者 张殿英 王天兵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3年第3期37-42,共6页
骨科手术围手术期常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导致贫血,加重风险并影响预后。由于其隐蔽性,临床上很容易忽视,而隐性失血量却很大。重视隐性失血,防治隐性失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助于促进康复,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本文就隐性失血的... 骨科手术围手术期常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导致贫血,加重风险并影响预后。由于其隐蔽性,临床上很容易忽视,而隐性失血量却很大。重视隐性失血,防治隐性失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助于促进康复,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本文就隐性失血的研究历史、计算方法、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相关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手术 隐性失血 进展
下载PDF
创伤急救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被引量:37
8
作者 陈逍堃 林维成 +3 位作者 张鹏 匡思杰 黄伟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8-370,F0003,共4页
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随着经济的巨大进步,工业化水平的逐年提升导致了意外伤害事故也随之增加,中国每年因创伤死亡人数超过400 000,是继恶性肿瘤和心、脑、呼吸道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是青壮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创伤已成为和平时期... 中国在过去的30年里随着经济的巨大进步,工业化水平的逐年提升导致了意外伤害事故也随之增加,中国每年因创伤死亡人数超过400 000,是继恶性肿瘤和心、脑、呼吸道疾病后的第五大死亡原因,是青壮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同时创伤已成为和平时期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急救 发展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旭红 白露 +10 位作者 顾航宇 陈博 黎庆钿 安帅 王志永 邓玖旭 寇玉辉 张培训 殷晓峰 韩娜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1-837,共7页
目的:建立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稳定性评估。方法: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A组)和单纯骨折组(B组),再按5个不同时间点(6 h、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进行取材评估,每次取8只,损伤后观察各组的组... 目的:建立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动物模型,并进行稳定性评估。方法:8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A组)和单纯骨折组(B组),再按5个不同时间点(6 h、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进行取材评估,每次取8只,损伤后观察各组的组织学、神经行为学和影像学等变化。结果:A组脑损伤后大鼠90%出现偏瘫,死亡率为10%(4/40)。脑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显示造成中度脑损伤,2周后脑损伤虽有所恢复,但NSS评分值趋于稳定。光镜下脑创伤区血脑屏障破坏,神经元广泛变性坏死。伤后1周、2周、1个月和2个月A组和B组骨痂体积测量结果分别为60.03±28.05和32.80±11.04、78.54±15.16和51.36±23.02、93.01±10.65和72.38±20.38、115.26±40.00和60.30±13.34,单位为mm3,A组和B组在2周(P=0.036)、1个月(P=0.006)和2个月(P=0.010)时骨痂体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1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实验制作的动物模型定量准确,确实可信,稳定性及可重复性好,是研究骨折与颅脑损伤相关性的有效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脑损伤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北京市990例交通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韩娜 张殿英 +8 位作者 王天兵 张培训 寇玉辉 王振威 王艳华 安帅 范达 张进军 姜保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9-451,共3页
目的分析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市昌平区医院2010年所有住院治疗的道路交通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昌平地区医院2010年度共收治道路交通伤患者990例,男女比为2.57:1;平均年龄45... 目的分析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市昌平区医院2010年所有住院治疗的道路交通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昌平地区医院2010年度共收治道路交通伤患者990例,男女比为2.57:1;平均年龄45岁,其中〈18岁21例,18~55岁703例,〉156岁266例。个体户、种植业生产人员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高危人群。夏秋季节是交通事故易发时段。致伤部位以下肢损伤最为多见。患者住院天数主要分布在5—10d,平均住院12.8d。结论男性个体户和种植业生产者是该地区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危人群,夏秋季节发生率最高;针对这些特点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和采取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该地区交通伤害的数量与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 交通 流行病学 北京
原文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 被引量:82
11
作者 张培训 薛峰 +6 位作者 安帅 顾航宇 芦浩 徐小东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1-894,共4页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间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6例及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情况做出评估。结果: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48.9±2.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3.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0±6.2)mL。采用DHS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124.9±7.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73.9±4.7)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43.4±6.3)mL。两组相比,DHS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显性出血量均多于PFNA(P<0.01),但PFNA术后隐性出血量及PFNA总体出血量均多于DHS(P<0.01)。结论: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手术后出血 失血 手术 骨钉 血量
下载PDF
肱骨近端骨折锁定接骨板治疗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5
12
作者 付中国 邓磊 +5 位作者 白露 陈建海 张培训 党育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6-670,共5页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 目的:对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共计8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6.4岁(33~89岁)。术后平均随访23.5个月(10~51个月),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活动度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类型及是否有内科合并症组间的内固定相关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全部83例患者中,共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合并两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8.1%,其中浅表感染1例、延迟愈合1例、术后大结节移位2例、接骨板撞击肩峰3例、螺钉穿出3例、肱骨头坏死3例、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6例,有4例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四部分骨折发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9)及非内固定相关并发症(P=0.003)的几率均远高于较为简单的骨折类型。相比较而言,年龄和内科合并症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虽疗效较为肯定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骨折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合理的术前评估与计划、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板 骨折固定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黄伟 许力月 +2 位作者 邵森垚 姚岚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2-74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髋部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127例,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静脉血,检测FIB和D... 目的:通过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等凝血指标的变化,观察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髋部骨折入院的老年患者127例,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静脉血,检测FIB和D-二聚体,并统计年龄、骨折类型、骨折时间、合并疾病等因素。结果:12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FIB为(3.91±1.06)g/L,其中42.52%(54/127)的患者高于正常值;所有患者中28例术后进行了FIB检测,均值为(4.21±1.24)g/L,高于手术前,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15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均值为(2 059.5±1 948.0)μg/L,术后26例患者进行D-二聚体测定,均值为(2 574.9±1 702.4)μg/L,术前、术后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FIB升高与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无关;术前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FIB升高的比例为45.83%(22/48),股骨颈骨折患者FIB升高的比例为40.50%(32/79),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骨折时间分组,骨折时间大于96 h组,其FIB高于正常值的比例为26.7%,显著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部骨折对老年患者的凝血系统具有直接影响,FIB和D-二聚体显著高于正常值。根据髋部骨折后FIB的变化情况,推测骨折后96 h行手术可能对患者凝血系统打击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纤维蛋白原 血液凝固 D-二聚体 老年人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1
14
作者 芦浩 姜保国 +8 位作者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张培训 党育 杨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4-877,共4页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0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10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依据Vancouver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骨折部位疼痛和肢体长度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6~69个月,平均35.1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达愈合,对位和对线良好,无假体松动以及内固定断裂或移位。髋关节Harris评分71~90分,平均79.8分,优良率达到70%。负重行走时骨折部位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3分,平均1.4分。假体周围骨折术前测量患侧肢体较对侧肢体短缩0~2.5 cm,平均(1.6±0.9)cm;术后随访时短缩0~1.8 cm,平均(0.6±0.6)cm,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可根据患者年龄、一般情况、功能要求以及骨折的Vancouver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周围骨折 股骨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杨明 张殿英 +4 位作者 付中国 陈建海 王天兵 芦浩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70-873,共4页
目的:探讨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要点和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采用开放肘关节松解手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创伤后僵硬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退变性关节炎所致肘关节僵硬6例。术前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目的:探讨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的要点和疗效。方法:2007年8月至2012年4月,采用开放肘关节松解手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创伤后僵硬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退变性关节炎所致肘关节僵硬6例。术前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65.1±16.4)分。15例采用后正中入路,2例采用前次手术的原外侧切口。对明显屈曲受限的12例患者采用了尺神经前移,对于清除完严重异位骨化后不稳定的2例患者采用了铰链式外固定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3.1个月(6~41个月),17例均获随访。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87.5±1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7例患者中,优9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8.23%。主动屈伸活动度范围达到110.6°±27.5°。1例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感染,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尺神经症状。结论:应用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患者,只要能松解彻底,又能保证肘关节的稳定性和早期活动,即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关节强直 关节松解术
下载PDF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6
16
作者 徐海林 徐雷 +4 位作者 张培训 王天兵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04-707,共4页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了伴有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6例,其中,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6例,均对骨折行切开复位板钉或张力带内固定... 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伴随三角韧带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了伴有三角韧带断裂的踝关节骨折16例,其中,AO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6例,均对骨折行切开复位板钉或张力带内固定,三角韧带行切开探查并行手术修复以恢复踝关节内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随访评价指标包括X线检查、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全部病例得到30~84个月,平均47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已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8周(10~14周),未发生伤口并发症.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优8例,良8例,优良率100%,平均93分(85~100分).VAS为0.94分(0~2分).结论:在处理踝关节骨折时,应重视是否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如损伤严重,手术修复或重建断裂的三角韧带能取得良好的功能恢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韧带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 被引量:12
17
作者 熊建 付中国 +8 位作者 张殿英 姜保国 王天兵 徐海林 薛峰 陈建海 党育 张培训 杨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LISS内固定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内固定稳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纳入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的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远端LISS内固定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对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等进行评定。结果:随访时间3~39个月,平均11个月。8例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假体未见松动,至随访时骨折愈合好。患膝术后关节活动度平均为0~94°,患膝外翻角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膝关节功能平均HSS评分为79.38分,Lysholm评分为80.25分,优良率均为87.5%。结论:LISS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一种有效的方法,结合植骨及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早期恢复,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假体和植入物 股骨
下载PDF
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1
18
作者 芦浩 姜保国 +4 位作者 付中国 张殿英 王天兵 徐海林 张培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15例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依据骨折分型、内固定失效时间以及内固定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15例锁骨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患者,依据骨折分型、内固定失效时间以及内固定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肩关节功能、肩关节疼痛进行评价。结果:随访时间5~101个月,平均43.8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患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2~100分,平均93.3分;健侧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为85~100分,平均96.7分,双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随访时有8例患者的患侧肩关节没有疼痛,而另外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1~3分,患侧和健侧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锁骨骨折术后早期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是内固定稳定性不佳,可通过更换内固定治疗,而晚期失败是由骨折不愈合所引起,萎缩性骨不连应使用锁定钢板进行桥接固定并使用自体髂骨植骨,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经皮导入导针结合纯侧位透视简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操作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明 张晓萌 +4 位作者 张培训 王天兵 傅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中,应用改良的经皮导入主钉导针结合纯侧位透视技术,简化PFNA操作步骤。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 目的:探讨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中,应用改良的经皮导入主钉导针结合纯侧位透视技术,简化PFNA操作步骤。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采用常规PFNA内固定技术与改良的经皮导入导针结合纯侧卧透视的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随访到的共60例患者,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尖顶距、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评分等指标。结果:经皮导入导针结合纯侧卧透视的改良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70.5±12.5)min、(34.9±6.1)m L、(63.6±9.7)s,常规PFNA内固定组则为(80.6±17.1)min、(47.8±6.7)m L、(68.5±8.7)s,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6、0.013、0.022)。在尖顶距、术后髋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子尖处的骨折线对于部分转子间骨折可能是一个天然的进针点,经皮先导入主钉导针结合术中纯侧位透视,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时间,使PFNA操作更简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钉
下载PDF
解剖锁定接骨板(LCP)治疗11例粉碎尺骨鹰嘴骨折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杨明 张殿英 +4 位作者 付中国 陈建海 王天兵 熊建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1-674,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粉碎尺骨鹰嘴骨折11例,平均年龄52岁,按照Mayo分型:ⅡB型9例,ⅢB型2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接骨板...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收治粉碎尺骨鹰嘴骨折11例,平均年龄52岁,按照Mayo分型:ⅡB型9例,ⅢB型2例。全部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以Broberg&Morrey评分评定患肘功能。结果:经过2~20个月(平均8.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7~18周(平均愈合时间11周)。Broberg&Morrey评分结果:优4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0.9%。1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1例患者出现活动度明显受限。结论:解剖锁定接骨板LCP治疗粉碎的尺骨鹰嘴骨折,可达到牢固固定及早期活动,并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