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专家共识 被引量:7
1
作者 黄伟 许庭珉 +2 位作者 王天兵 姜保国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医疗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54,F0003,共5页
创伤是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45岁以下人群第1位的死亡原因,也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五大死因之一。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能够确保患者迅速得到专业医疗救助,创伤中心的建设能够改善创伤救治... 创伤是全世界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45岁以下人群第1位的死亡原因,也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五大死因之一。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能够确保患者迅速得到专业医疗救助,创伤中心的建设能够改善创伤救治效果。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创伤救治质量大不相同,对创伤救治的医疗过程采用全面质量管理和对创伤的现场救援、院前急救和院内治疗进行标准化控制,是提高创伤救治能力水平和创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措施。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作为医疗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因素,其可以引领创伤中心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创伤救治的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医疗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结合国内创伤救治现状,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中创伤中心医疗质量的16项控制指标进行了细化和更新,制定了新版19项质量控制指标,包含名称、定义、计算方式、意义、质量控制对象等,供各级创伤中心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使用,为创伤中心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可循路径。实施这些质量控制指标能够引导医疗机构对创伤救治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和评估,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这些指标可以提升机构内部协作效率,加强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从而提高创伤救治的效率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关键指标 质量控制 共识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染防控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美恋 高燕 +2 位作者 郭维 左力 王天兵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4-419,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染防控策略,评价感染防控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8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感染防控策略,评价感染防控的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8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OVID-19隔离病区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感染情况和转归,总结所采取的感染防控措施,分析医护人员和患者COVID-19交叉感染情况以及患者之间血源性病原体交叉感染的情况,评估各项感染防控措施在控制交叉感染发生和传播中的作用。结果:研究期间该隔离病区累计收治101例COVID-19患者,其中10例(占9.90%)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采取的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均为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累计床旁血液净化治疗79例次。采取的感染防控管理措施包括病区隔离分区、患者行为隔离和患者安置、操作人员个人防护和手卫生,透析废液、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和医用织物等环境物品管理。无1例医护人员感染COVID-19,所有医护人员两次咽拭子COVID-19病毒核酸检测(两次采样间隔>1 d)均为阴性;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中2例COVID-19疑似病例在住院期间多次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及血清COVID-19病毒抗体IgG、IgM均阴性,胸部CT无病毒性肺炎表现;患者未发生血源性病原体的院内交叉传播。结论:在COVID-19隔离病区开展床旁血液净化治疗,通过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管理,能够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可以为呼吸道传染病隔离病区患者诊治和感染防控提供一定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隔离病区 床旁血液净化治疗 感染防控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全科医师健康素养水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努兰别克·哈森别克 陈明敏 +4 位作者 李明 刘颖 叶康丽 李帅 任菁菁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11期42-46,56,共6页
目的调查了解长三角地区全科医师健康素养水平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精准化提升全科医师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1月至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520所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进行... 目的调查了解长三角地区全科医师健康素养水平现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精准化提升全科医师健康素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1月至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及安徽)520所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进行健康素养网络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有2个部分,即基本信息和健康素养测评(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个维度)。比较不同背景全科医师健康素养各维度得分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4531份,有效回收率为90.52%。全科医师基本理论素养为(13.01±2.01)分,基本技能素养为(12.01±1.46)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素养为(22.32±2.68)分。不同省份、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全科医师的健康素养得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理论素养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性别(β=0.547)、职称(β=0.249)、省份(β=0.162)和学历(β=0.13);基本技能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学历(β=0.162)及工作年限(β=0.08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性别(β=1.428)、年龄(β=0.544)、学历(β=-0.196)及省份(β=-0.156)。结论我国长三角地区全科医师健康素养较好,具备为居民提供良好健康教育的基础,但在基本理论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维度仍有提升空间,应采取措施针对性提升全科医师健康素养薄弱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师 健康素养 基层医疗机构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2023版)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阳 李辉 +13 位作者 陈驾君 许永安 朱凤雪 李占飞 都定元 王天兵 张茂 白祥军 张连阳 国家创伤医学中心 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组 中国创伤救治联盟 《创伤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61-568,共8页
随着创伤救治体系的完善和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多发伤救治得以快速发展。多发伤是创伤中心核心病种,而多发伤的病历书写和诊断仍存在争议。为规范多发伤的病历和诊断,促进创伤救治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现制定《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2... 随着创伤救治体系的完善和技术的普及,我国的多发伤救治得以快速发展。多发伤是创伤中心核心病种,而多发伤的病历书写和诊断仍存在争议。为规范多发伤的病历和诊断,促进创伤救治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现制定《多发伤病历与诊断: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对多发伤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强调了病历首页主要诊断、其他诊断以及手术和操作的填写内容。此外,共识还与相关的规范和分类保持一致,以便于统一认识和学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伤 专家共识 病历 诊断
下载PDF
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启示
5
作者 晋菲斐 周靖 +3 位作者 黄伟 王艳华 李静 王天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9-683,共5页
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于2023年12月发布。笔者通过对该标准中“创伤救治中心的设置”“创伤患者救治的临床建议”“创伤救治资源配置”“创伤救治质量管理”“创伤数据登记系统”和“创伤救治的教育与培训”等主... 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于2023年12月发布。笔者通过对该标准中“创伤救治中心的设置”“创伤患者救治的临床建议”“创伤救治资源配置”“创伤救治质量管理”“创伤数据登记系统”和“创伤救治的教育与培训”等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探讨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启示,提出加强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建议:建立全人群创伤救治体系分级标准、制定适应特殊人群的诊疗方案、优化创伤救治资源配置、拟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伤医疗质量改善和患者安全提高计划、制定统一的创伤数据标准、加强创伤救治的教育与培训,为推进我国创伤救治体系整体建设、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与损伤 中国 创伤中心
原文传递
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方面的价值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静 晋菲斐 +1 位作者 叶菁菁 杨磊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46-648,共3页
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方面可发挥独特作用。围绕中医药技术应用于创伤救治流程的具体情况,探讨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过程中的作用及价值,并根据当前应用现状提出改善的可行性建议,包括厘清中医药在创伤救治全流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中... 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方面可发挥独特作用。围绕中医药技术应用于创伤救治流程的具体情况,探讨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过程中的作用及价值,并根据当前应用现状提出改善的可行性建议,包括厘清中医药在创伤救治全流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研发技术,建设中西医协同创伤管理体系,以期提高中医药技术在创伤救治流程中的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技术 创伤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创伤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被引量:42
7
作者 孔令文 黄光斌 +44 位作者 易云峰 都定元 姜保国 高劲谋 张连阳 蒋建新 白祥军 王天兵 赵兴吉 党星波 李占飞 徐峰 刘中民 王如文 肖颖彬 吴庆琛 吴春 程黎明 余斌 崔树森 吴京兰 杜工亮 邓进 胡平 杨俊 杨小锋 曾俊 王海东 戴继刚 符勇 侯立军 梁贵友 林一丹 谭群友 沈岩 胡培阳 陶宁 王成 王达利 吴旭 钟永富 喻安永 朱东波 肖仁举 邵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65-875,F0003,共12页
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既往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高达50%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连枷胸者.会出现慢性疼痛或胸壁畸形.超过30%的人会遗留长期残疾.而且往往无法重返全职工作。虽然肋骨骨折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救治结局.但普遍存在治... 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既往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高达50%的患者,尤其是合并连枷胸者.会出现慢性疼痛或胸壁畸形.超过30%的人会遗留长期残疾.而且往往无法重返全职工作。虽然肋骨骨折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救治结局.但普遍存在治疗不规范疗效差异大等问题。国内外专家共识着重于整体治疗决策和方案的指导.国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缺少近几年肋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与实用性.制订了《创伤性肋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对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术前影像学评估、手术指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手术固定部位选择、内固定方式和材料选择及肋骨骨折常见合并损伤的处理等7个方面提出建议,为创伤性肋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创伤与损伤 外科手术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在失血性休克致肺损伤中趋化因子分泌和中性粒细胞募集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李新新 肖鹏 +6 位作者 叶菁菁 李建强 周伟 尚文韬 付学峥 周培松 王志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999-1002,共4页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HS)致急性肺损伤(ALI)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改变及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HS 4 h组、HS 8 h组、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每组6只。HS组和干预组采用股静脉插管定量失血建立模...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HS)致急性肺损伤(ALI)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改变及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HS 4 h组、HS 8 h组、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每组6只。HS组和干预组采用股静脉插管定量失血建立模型,Sham组只进行手术操作。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在失血后20 min腹腔注射ERK蛋白磷酸化抑制剂司美替尼(Selumetinib)或等体积溶剂。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培养组、缺氧缺糖组(OGD)、Selumetinib干预组和溶剂对照组。使用肺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评估和炎性细胞计数评估肺组织损伤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趋化因子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ERK蛋白磷酸化水平。两组之间统计比较使用非配对t检验或Welch’s t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或Kruskal-Wallis检验,并采用Bonferroni post-hoc检验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HS 8 h组大鼠中性粒细胞(105.58±14.73)显著多于Sham组(25.12±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36,P<0.05);HS 8 h组肺损伤评分[(0.682±0.089)分]显著高于Sham组[(0.175±0.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99,P<0.05)。HS 4 h和HS 8 h组肺组织的CXCL1浓度和CXCL2浓度显著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L1:F=89.38,P<0.01;CXCL2:χ^(2)=15.158,P<0.01)。HS 4 h和HS 8 h组血清的CXCL1和CXCL2浓度显著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XCL1:χ^(2)=14.000,P<0.01;CXCL2:χ^(2)=15.158,P<0.01)。OGD培养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2、4、6 h后,IL-8、CXCL1和CXCL2含量显著增多(IL-8:χ^(2)=21.60,P<0.01;CXCL1:F=341.043,P<0.01;CXCL2:χ^(2)=17.78,P<0.01),同时,ERK蛋白磷酸化水平逐渐显著增强(t=6.867,P<0.05),Selumetinib显著抑制A549细胞趋化因子IL-8(t=10.497,P<0.01)、CXCL1(t=10.631,P<0.01)和CXCL2(t=5.504,P<0.01)的分泌。动物实验中,Selumetinib抑制CXCL1/2分泌(P<0.01)和中性粒细胞浸润(t=9.731,P<0.01),减轻肺损伤(t=4.088,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后,大鼠肺上皮细胞通过ERK通路,分泌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加重肺损伤,抑制ERK蛋白磷酸化可显著抑制该过程,减轻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急性肺损伤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信号通路 趋化因子 中性粒细胞
原文传递
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9
作者 张浩 李文军 +22 位作者 郑宪友 朱庆棠 陈伟 白祥军 陆声 谢昀 陈华 罗刚 王欣 何晓清 于腾波 喻爱喜 张建政 谢肇 唐举玉 陈振兵 赵广跃 苏佳灿 毕龙 王天兵 潘振宇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71-1081,共11页
小腿皮肤撕脱伤是临床常见损伤,容易导致小腿皮肤坏死及感染,对患者下肢外观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的发生率最高,常合并多处组织损伤,若诊治不当可造成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甚至骨缺损,严重危害患者生命... 小腿皮肤撕脱伤是临床常见损伤,容易导致小腿皮肤坏死及感染,对患者下肢外观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的发生率最高,常合并多处组织损伤,若诊治不当可造成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甚至骨缺损,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为了正确认识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实现对患者的精准诊疗、改善预后,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制订《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就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的诊断、治疗、术后康复提出16条推荐意见,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伤口愈合 诊疗准则 撕脱伤
原文传递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围分娩期治疗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
10
作者 徐雪 梁梅英 +3 位作者 晋菲斐 杨京晶 张杨 张晓辉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3-459,共7页
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围分娩期接受低剂量激素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21... 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围分娩期接受低剂量激素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建档的妊娠合并ITP患者,将进入围分娩期(≥34周)血小板计数为(20~50)×109/L且无出血症状及孕34周前未接受药物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药物治疗组(口服泼尼松或IVIG)及单纯血小板输注组。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阴道分娩率、产后出血率及血小板输注量等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分娩率、产后出血率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血小板输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96例ITP患者,其中药物治疗组70例,单纯血小板输注组26例。药物治疗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单纯血小板输注组[60.0%(42/70)与30.8%(8/26),χ^(2)=6.49,P=0.013]。校正经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分娩期药物治疗者阴道分娩率升高(OR=4.937,95%CI:1.511~16.136,P=0.008)。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血小板输注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2.9%(16/70)和26.9%(7/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789)。药物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单纯血小板输注组[1 U(0~4 U)与1 U(1~3 U),Z=-2.18,P=0.029)],经校正入组时血小板计数、妊娠期并发症及贫血等因素后,药物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仍较少(95%CI:0.053~0.911,P=0.028)。共分娩96例新生儿,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总体发生率为26.0%(25/96)。2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TP患者围分娩期药物治疗可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血小板输注量,且未增加产后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并发症 血液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 泼尼松 免疫球蛋白类 静脉内 围产期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