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敏C反应蛋白与对比剂肾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马玉良 王伟民 +3 位作者 刘健 卢明瑜 李琪 刘传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45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留取冠...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45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留取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清晨空腹血常规及生化,记录术前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空腹血糖、血脂、尿酸、基础肌酐值以及hsCRP等资料;分别于术后24 h、48 h、72 h留取血样,测定血肌酐值。术后即刻记录手术所用对比剂剂量。结果:①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10.3%,其中53.3%发生于术后24 h,26.7%发生于术后48 h,20.0%发生于术后72 h;②单因素分析发现有对比剂肾病的患者对比剂剂量及hsCRP明显高于无对比剂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hsCRP对对比剂肾病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16.1%,术前hsCRP在对比剂肾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hsCRP水平对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对比剂剂量是影响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肾病 超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凝血系统动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玉良 吴俊 +3 位作者 王伟民 刘健 卢明瑜 王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7-340,共4页
目的:应用血栓形成的几个关键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作为观察指标,探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凝血强度的特点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PCI手... 目的:应用血栓形成的几个关键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作为观察指标,探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凝血强度的特点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PCI手术的低危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5例,PCI治疗前抽取基线静脉血,然后于PCI术后1h、4h、24h和48h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试剂盒以及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结果: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在术后1小时即有升高,术后24小时到达高峰,48小时出现下降趋势。术后24小时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于术后呈进行性下降,至术后48小时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结论:PCI术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呈高度聚集与激活。PCI术后高危血栓形成患者,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能需要持续到至少术后48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凝血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