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大鼠器官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吕杰 杨劲松 +1 位作者 李童 安友仲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大鼠器官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清洁级雄性SD大鼠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组,每组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腹腔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行腹...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大鼠器官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清洁级雄性SD大鼠1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血必净组,每组5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腹腔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行腹腔正中切开,探查腹腔,翻动盲肠后关腹。血必净组术后1h内经股静脉插管给予血必净注射液4 mL/kg,之后以生理盐水2 mL·kg-1·h-1持续输注至处死之前;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术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大鼠经右侧颈动脉置管接压力装置连续监测血压变化,观察至12 h后处死大鼠留取心、肺、肝及肾脏标本,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假手术组血压随时间延长轻微下降,但基本正常。模型组于术后9 h、血必净组约在术后10 h进入休克状态,平均动脉压(MAP)低于70 mmHg (1 mmHg=0.133 kPa);术后11 h,模型组和血必净组MAP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mmHg:58.7±7.0、58.7±8.3比91.0±8.2,均P<0.01),术后12 h持续降低,但血必净组略高于同期模型组(mmHg:55.4±4.0比48.8±12.9, P>0.05)。电镜下观察可见:假手术组心、肺、肝及肾各器官结构基本正常;模型组各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损伤;而血必净组大鼠心脏和肺脏的损伤较模型组减轻,特别是细胞内线粒体改变明显,肾脏及肝脏的损伤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稳定脓毒性休克大鼠循环系统有一定的作用,并有可能减轻感染及休克对大鼠心脏和肺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休克 脓毒性 微观结构 线粒体
下载PDF
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准入标准与现存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吴晓英 胥小芳 《中国护理管理》 2006年第8期42-44,共3页
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对培训ICU专科护士有着重要的作用。临床教学基地的评审有其认证的原则和评审程序,在通过的16个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中,其医疗护理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医疗仪器设备完备先进,教学计划较完整,护理管理比较完善... 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对培训ICU专科护士有着重要的作用。临床教学基地的评审有其认证的原则和评审程序,在通过的16个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中,其医疗护理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医疗仪器设备完备先进,教学计划较完整,护理管理比较完善。相对而言,教学基地的医疗和教学环境仍有待改善,临床带教老师的规范化培养和资格认证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教学基地的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需根据学员需要增加护理管理的教学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专科护士 教学基地
原文传递
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全身性感染早期循环及活化蛋白C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吕杰 杨劲松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全身性感染早期循环及活化蛋白C的影响。方法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全身性感染大鼠模型。清洁级雄性SD大鼠75只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血必净组3组,每组25只。各组按处死时间分为术后2、4、6、8、12 h组,每...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全身性感染早期循环及活化蛋白C的影响。方法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全身性感染大鼠模型。清洁级雄性SD大鼠75只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和血必净组3组,每组25只。各组按处死时间分为术后2、4、6、8、12 h组,每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应用10%水合氯醛4 mL/kg腹腔注射进行麻醉,并维持镇静,同时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并持续补液。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术后即开始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血必净组术后1 h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之后补充生理盐水。实验动物在规定的时间点取血后处死。血浆APC含量用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果假手术组MAP轻微下降,但在正常范围内。手术组和血必净组MAP均下降,并逐渐进入休克状态,第11和12小时MAP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血必净组进入休克时间晚于手术组,且MAP略高于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血APC含量未降低。而手术组的血APC含量在术后2 h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必净组的血APC含量在术后早期逐渐升高,并在术后4、6 h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手术组,之后迅速下降,术后12 h低于假手术组(P<0.01),但仍高于手术组(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在全身性感染早期对循环功能有一定的改善。在全身性感染早期使用该药对大鼠蛋白C系统有一定的上调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抗炎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全身性感染 循环 活化蛋白C
下载PDF
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L-精氨酸对饥饿大鼠肠屏障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立媛 杨贺庆 安友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2-273,共2页
关键词 肠屏障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谷氨酰胺 L-精氨酸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合理应用人血白蛋白——正确认识生理物质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安友仲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关键词 人血白蛋白 病理过程 物质 生理 临床应用 日常工作 医患关系 药剂科
下载PDF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治疗与原位肝移植 被引量:1
6
作者 吕杰 李童 +1 位作者 杨劲松 栗光明 《中国医药导刊》 2009年第12期2040-2041,共2页
在我国,肝硬化是常见的难以治愈的良性疾病之一,特别在中国这个乙肝大国中,乙肝后肝硬化成为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临床上常以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由于门脉压力的升高导致脾脏血液回流受... 在我国,肝硬化是常见的难以治愈的良性疾病之一,特别在中国这个乙肝大国中,乙肝后肝硬化成为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肝硬化,临床上常以肝功能受损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由于门脉压力的升高导致脾脏血液回流受阻,脾脏淤血肿大,继而发生脾功能亢进(hypersplenism,脾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原位肝移植
下载PDF
血必净注射液对大鼠脓毒症早期循环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76-1976,共1页
关键词 纤溶系统功能 鼠脓毒症 血必净注射液 大鼠 脓毒症模型 休克状态 亚组 盲肠结扎穿孔术 平均动脉压 静脉补充
下载PDF
ICU病房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8
作者 杨劲松 安友仲 王桂莲 《中国医药导刊》 2009年第6期908-909,共2页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穿透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近年来,在加强医疗病房(ICU)内患者的IFI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北京朝阳医院在5400份血液和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穿透无菌状态的人体浅表组织侵犯至人体深部组织器官的真菌感染。近年来,在加强医疗病房(ICU)内患者的IFI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北京朝阳医院在5400份血液和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真菌117株,其中来源最多的科室就是ICU,占42.74%。本文就近年来ICU病房内IFI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病房 侵袭性真菌感染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连续肾替代治疗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
9
作者 朱凤雪 安友仲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年第3期191-193,共3页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成熟方法,在国外较大的移植中心,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一般〉90%,5年生存率可达到75%~80%,肝移植手术挽救了众多肝病晚期病人的生命。影响肝移植病人生存率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肾功能衰竭、感染、肝功能恢...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成熟方法,在国外较大的移植中心,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一般〉90%,5年生存率可达到75%~80%,肝移植手术挽救了众多肝病晚期病人的生命。影响肝移植病人生存率的主要并发症包括肾功能衰竭、感染、肝功能恢复不良以及术前肝、肾功能状态。1977年Kramer医师首先将持续动静脉血液滤过(CAVH)应用于临床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手术期间 肾替代疗法
下载PDF
sonoclot凝血仪在临床的近期应用与进展
10
作者 张振宇 《中国民康医学》 2007年第9期396-397,共2页
关键词 SONOCLOT 临床实践 凝血仪 SONOCLOT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电子信号 血液标本 工作原理
下载PDF
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症患者谵妄 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刘丹 吕杰 安友仲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03-1008,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症患者谵妄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机械通气时间>24h、接受镇静或镇痛治疗、年龄5... 目的:探讨影响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症患者谵妄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机械通气时间>24h、接受镇静或镇痛治疗、年龄50~85岁的危重症患者。记录性别、年龄、体重、疾病严重程度、肝肾功能、镇痛镇静治疗、谵妄及死亡等情况,根据是否发生谵妄或28d预后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以及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谵妄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05例患者,42例发生谵妄,发生率为40.0%;28d死亡15例,病死率为14.3%。①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更高(分:22.2±5.6比18.8±4.8),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比例更低(57.1%比79.4%),镇痛镇静联合治疗率明显降低(52.4%比76.2%),镇静前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mmHg(1mmHg=0.133kPa):75.5(67.0~94.0)比86.0(77.0~95.0)〕,镇静前疼痛行为量表(BPS)评分及ICU疼痛观察工具表(CPOT)评分明显升高〔分:4.0(4.0~5.0)比4.0(3.0~4.0),4.0(3.0~4.2)比2.0(2.2~4.0)〕,苏醒时间(h:2.65±0.99比2.29±0.87)、撤机时间〔h:25.5(8.4~50.8)比10.0(6.4~28.8)〕、机械通气时间〔h:157.0(100.8~353.5)比86.0(59.0~143.0)〕和ICU住院时间〔d:8.5(5.0~24.2)比6.0(5.0~8.0)〕明显延长;28d病死率明显增加(33.3%比1.6%,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瑞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是谵妄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OR)=0.122,95%可信区间(95%CI)=0.029~0.510,P=0.004〕。②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增高(分:23.2±6.1比19.7±5.1),镇静前MAP明显降低〔mmHg:70.0(66.0~81.0)比85.0(74.0~96.2)〕,镇静前BPS评分明显增高〔分:4.0(4.0~5.0)比4.0(3.8~4.0)〕,镇痛镇静联合治疗率明显降低(40.0%比68.9%),谵妄发生率明显升高(93.3%比31.1%,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谵妄(OR=1249.000,95%CI=25.690~6077.000,P=0.000)和高APACHEⅡ评分(OR=1.251,95%CI=1.019~1.535,P=0.032)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镇痛镇静联合治疗是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26,95%CI=0.001~0.535,P=0.018)。结论高APACHEⅡ评分和谵妄是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镇痛镇静联合治疗是机械通气老年危重症患者谵妄和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谵妄 危险因素 机械通气 老年 预后
原文传递
以瑞芬太尼镇痛为基础的镇静治疗对危重患者谵妄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吕杰 刘丹 +1 位作者 安友仲 冯艺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5-849,共5页
目的:观察在瑞芬太尼镇痛基础上给予咪唑安定镇静治疗方案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危重患者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CU连续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24 h、需... 目的:观察在瑞芬太尼镇痛基础上给予咪唑安定镇静治疗方案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危重患者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ICU连续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24 h、需要镇静治疗的危重症患者140例,按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70例。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1μg·kg-1·min-1镇痛,同时静脉推注1 mg/mL咪唑安定0.05 mg/kg,继而0.02~0.10 mg·kg-1·h-1持续泵入镇静;对照组则单纯应用咪唑安定镇静治疗。主要观察指标:谵妄发生率和谵妄持续时间;次要观察指标:镇静、镇痛药物用量,镇静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唤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全因病死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28 d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瑞芬太尼用量为(98.6±24.9)mg/d,且咪唑安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mg/d:160.6±33.3比178.9±43.4,t=2.829,P=0.005),谵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22.9%(16/70)比57.1%(40/70),χ2=15.700, P<0.001〕,谵妄持续时间略短于对照组(h:162.9±78.0比194.8±117.3,t=0.947,P=0.348)。发生谵妄的患者中,观察组右美托咪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mg/d:0.54±0.11比0.64±0.14,t=2.112,P=0.041)。观察组与对照组镇静前后MAP〔mmHg(1 mmHg=0.133 kPa)〕均无明显改变,且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84.7±16.2比89.5±37.7,治疗后:82.3±10.7比80.8±13.9,均P>0.05)。观察组患者唤醒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h:2.3±0.9比2.4±0.8,t=0.487,P=0.627);机械通气时间(h:143.4±138.3比163.9±158.9, t=0.812,P=0.418)、ICU住院时间(d:8.8±7.7比10.0±7.8,t=0.917,P=0.361)和28 d病死率〔11.4%(8/70)比20.0%(14/70),χ2=1.941,P=0.245〕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28 d累积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χ2=1.647,P=0.199)。结论在瑞芬太尼镇痛基础上应用咪唑安定镇静较单纯咪唑安定镇静可以降低危重患者谵妄发生率,即使发生谵妄,其谵妄程度也可能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咪唑安定 镇静 镇痛 谵妄 危重症
原文传递
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吕杰 李童 +1 位作者 刘方 安友仲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APC)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行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 目的观察羟乙基淀粉溶液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外源性凝血途径及活化蛋白C(APC)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行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乳酸林格液组(RL组,40例)应用乳酸林格液扩容,羟乙基淀粉组(HES组,44例)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扩容。复苏前及复苏后6、12、24h取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APC,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RL组液体复苏前后胛、TF、TFPI及APC均无明显改变;HES组复苏后PT也无明显改变,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S组复苏后TF逐渐降低,并于24h时明显低于复苏前(U/L:15.80±7.32比31.40±2.75,P〈0.05);但各时间点与R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S组复苏后12h、24h时TFPI较复苏前略有升高(μg/L:1.32±0.22、1.14±0.09比0.63±0.54),且高于RL组同时间点(μg/L:0.84±0.69、0.95±0.30),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ES组复苏后APC逐渐降低,且复苏后6、12、24h时明显低于RL组(mg/L:3.38±3.00比5.98±4.12,3.31±1.94比5.33±3.71,3.42±2.64比7.53±4.67,P〈0.05或P〈0.01)。HES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RL组(d:12.50±8.83比17.10±16.60,t=9.037,P〈0.001),但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9%(18/44)比60.0%(24/40),χ^2=2.339,P=0.126]。结论应用乳酸林格液或羟乙基淀粉进行液体复苏对患者的阳均无明显影响;但羟乙基淀粉可能会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过度激活,同时对蛋白C的活化也存在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乳酸林格液 羟乙基淀粉 外源性凝血途径 活化蛋白C
原文传递
乳酸林格液与羟乙基淀粉溶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吕杰 赵慧颖 +1 位作者 刘方 安友仲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连续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其中应用乳酸林格液治疗者20例(RL组),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治疗者22例(HES组)。于患者治疗...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连续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其中应用乳酸林格液治疗者20例(RL组),应用羟乙基淀粉130/0.4治疗者22例(HES组)。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h分别取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t—PA及PAI),同时记录患者住院及预后情况。结果HES组患者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d)明显短于RL组(12.5±8.8比17.1±16.6,P〈0.01),且HES组复苏液体用量(L:2.77±0.59)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μg·kg-1·min-1:0.56±0.15)明显少于RL组(3.46±0.73、0.81±0.41,均P〈0.01)。RL组死亡12例、存活8例,HES组死亡7例、存活15例,两组间无差异。两组组内及组间各时间点PT、APTF及t—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HES组PAI(μg/L)逐渐降低,并在24h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RL组(41.76±25.95比89.11±14.27、55.08±35.43,均P〈0.05)。结论不同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无影响,但HES复苏效率明显好于RL。不同液体复苏对患者凝血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应用胶体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减弱纤溶系统功能的抑制,从而缓解患者早期的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乳酸林格液 羟乙基淀粉 凝血 纤溶
原文传递
外科重症患者心肾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丹 郭杨 安友仲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1-1166,共6页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患者心肾综合征(CRS)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U)的CRS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 目的探讨外科重症患者心肾综合征(CRS)的临床特点、预后影响因素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外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SICU)的CRS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CRS类型、CRS诱因、心肾功能[心肌肌钙蛋白I(cTnI)、B型钠尿肽(BNP)、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预后指标[继发感染、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28d病死率及住院病死率]。根据患者CRS分型或住院预后分组,分析重症患者发生CRS的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S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SICU共收治1172例患者,其中有86例(7.3%)患者符合CRS诊断标准。①CRS临床特征:1~5型CRS患者分别占24.4%(21例)、1.2%(1例)、20.9%(18例)、1.2%(1例)、52.3%(45例),说明CRS以1、3、5型为主(即以急性心肾功能障碍为主),而其中5型CRS比例最高(即继发于系统疾病导致的心肾功能同时受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各类型CRS患者间基线BNP、SCr峰值和基线eGFR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11.365,P=0.023;Z=13.405,P=0.009;F=2.648,P=0.037)。1型CRS患者基础心功能明显差于3型和5型CRS患者[基线BNP(μg/L):434.2(187.0,1252.0)比154.9(66.4,272.5)、268.5(124.1,486.6),均P<0.05];3型CRS患者基础肾功能明显差于5型CRS患者[基线eGFR(mL/min):71.0±30.3比88.3±29.0,P<0.05];3型CRS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程度明显重于1型和5型CRS患者[SCr峰值(μmol/L):285.0(171.5,420.6)比143.0(99.5,213.5)、189.0(105.5,280.5),均P<0.01];而各类型CRS患者间性别、年龄、科室来源、入科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术中出血量、基线cTnI和SCr水平、BNP峰值、AKI分期及预后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死亡风险分析:86例CRS患者中住院期间死亡43例,病死率高达50%。与CRS存活患者相比,CRS死亡患者年龄更大[岁:72(57,80)比62(50,73)],入院时病情更重[APACHEⅡ(分):22(17,29)比18(15,21)],合并基础疾病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更高(9.3%比0),发生CRS的诱因中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比例和手术应激的比例更高(41.9%比18.6%,9.3%比0),cTnI峰值和SCr峰值更高[cTnI(μg/L):1.155(0.192,5.125)比0.122(0.045,0.610),SCr(μmol/L):208(143,295)比146(101,289)],发生AKI3期的比例更高(41.9%比20.9%),继发感染的比例更高(67.4%比30.2%),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更长[h:179(61,470)比37(7,134);d:10(4,24)比5(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R)=1.053,95%可信区间(95%CI)=1.003~1.094,P=0.010]、高APACHEⅡ评分(OR=1.165,95%CI=1.057~1.285,P=0.002)、发生脓毒症/脓毒性休克(OR=4.561,95%CI=1.351~15.391,P=0.014)和AKI3期(OR=5.468,95%CI=1.457~20.530,P=0.012)是CR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科重症患者发生CRS的特点以急性心肾功能障碍为主,5型CRS最为多见,且病死率高。高龄、病情危重、发生脓毒性休克和AKI3期是SICU中CRS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心肾综合征 临床特点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胰高血糖素样肽在重症患者血糖控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晓岚 安友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222-1224,共3页
ICU中的重症患者常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血糖显著升高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症患者中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甚至较既往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1]。最近10年来,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显著降低了外科重症... ICU中的重症患者常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血糖显著升高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症患者中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甚至较既往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1]。最近10年来,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显著降低了外科重症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2-3]。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而影响患者预后[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血糖控制 胰高血糖素样肽 应激性高血糖 多脏器功能障碍 强化胰岛素治疗 独立危险因素 外科重症患者
原文传递
无监测 勿镇静——浅谈重症医学镇痛和镇静治疗的评估与监测 被引量:29
17
作者 安友仲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14-816,共3页
自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发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病人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2006)”以来,经过全国各地重症医学同道的共同努力推广与实践,镇痛、镇静治疗的理念已很快普及。据近年来国内多个省市地区的分别抽样统计,在重症医学医护... 自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发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病人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2006)”以来,经过全国各地重症医学同道的共同努力推广与实践,镇痛、镇静治疗的理念已很快普及。据近年来国内多个省市地区的分别抽样统计,在重症医学医护人员中,对镇痛、镇静治疗是ICU基本治疗的认同率已达到70%~98%。镇痛、镇静是重症患者的基本治疗,正逐渐成为国内多数重症医学工作者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静治疗 重症医学 镇痛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监测 评估 中华医学会 医学工作者
原文传递
STAT3在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静 王杉 +4 位作者 安友仲 叶颖江 唐铭 杨燊 崔志荣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 研究重症胰腺炎(SAP)时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氧化损伤及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情况。方法 Wistar大鼠4 8只,分为S(假手术)组、C(对照)组、A(急性胰腺炎)组、N(抗氧化剂)组,A组、N组采用胆胰管内逆行注入5 %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SAP模... 目的 研究重症胰腺炎(SAP)时大鼠肠上皮细胞凋亡、氧化损伤及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情况。方法 Wistar大鼠4 8只,分为S(假手术)组、C(对照)组、A(急性胰腺炎)组、N(抗氧化剂)组,A组、N组采用胆胰管内逆行注入5 %牛磺胆酸钠诱导大鼠SAP模型,C组注入生理盐水。术后3h、2 4h分批处死大鼠,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明确胰腺炎程度;留取血浆检测D 乳酸水平;刮取小肠黏膜检测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水平;小肠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小肠组织TUNEL染色及黏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提取小肠黏膜蛋白行Westernblot检测Bcl 2、Bax、p STAT3表达水平。结果 A组术后3h血浆D 乳酸含量、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2 4h最显著(P <0 . 0 1) ,D 乳酸含量、凋亡指数分别为(3 6. 1±0 . 98) μg/ml、(4 5. 3±1. 95 ) % ,二者正相关(r =0 . 5 74 ,P <0 . 0 1) ;A组术后3h氧化应激水平高于其他各组,小肠黏膜MDA含量及XO活力分别为(4 .85±1 .0 5 )nmol/mg、(18. 1±3 .0 3)U/g ;A组术后3h肠黏膜Bax、p STAT3表达增加,2 4h最明显,二者存在相关性(r=0 . 5 91,P <0 .0 1)。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鼠肠上皮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凋亡是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STAT3 肠黏膜屏障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功能障碍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Wistar大鼠 丙二醛(MDA) 上皮细胞凋亡 凋亡相关蛋白 TUNEL染色 黄嘌呤氧化酶 免疫组化染色 WESTEM BLOT检测 氧化应激水平 肠黏膜通透性 信号传导通路 诱导细胞凋亡 小肠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